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肖占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生活禅的理论与实践(肖占军)

 

  河北省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禅宗二祖慧可的圆寂地、六祖慧能的祖籍所在地、最重要流派临济宗的诞生地。临济祖庭位于河北正定,风被天下的赵州禅发端于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禅宗四大门风中最负盛名的“临济喝、赵州茶”出自河北。中国佛教现存最古老的清规著作《禅苑清规》著述于正定洪济寺。宋元之际,曹洞宗在河北邢台一带中兴。近年来,在这块极富禅宗精神的土地又孕育出了生活禅。1991年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禅法理论和修行实践体系,在海内外佛教界、学界及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生活禅的提出

  佛教在中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看破红尘、厌弃人生,追求出世解脱的宗教,佛教界也有意无意间接受了这一定位,乃至形成佛教自明清以来畸重出世间的传统。加之佛教僧尼素质普遍低下,戒律废弛,以及科学主义思潮对佛教的打击等因素,到了民国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急剧降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即使在今天,佛教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消极遁世、迷信低俗的形象仍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佛教如何摆脱困境,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对此,早在民国时期佛教界就提出了几种挽救方案:1.主张通过老实念佛,加强“修证”来拯救佛教,这派观点以印光法师为代表。2.试图通过弘扬戒律、整顿僧纲来挽救佛教,这派观点以弘一法师为代表。3.主张必须通过研习经教、弘扬经教入手,这派观点以谛闲、圆瑛法师为代表。4.通过修复和振兴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历代祖师的最胜道场入手,这派以虚云老和尚为代表。5.认为佛教要兴盛,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这派观点以太虚大师为代表。

  这些针对佛教弊端所开出的药方无疑都具有各自的价值,但可以看出,前四个方案主要是针对佛教某一方面问题进行的修补工作,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太虚大师于佛法获大总持智,他所提出的人间佛教的道路,则是对佛教进行全面根本性的变革。他的方案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前四个方案,因为太虚大师提出的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落实,必然要加强“修证”,必然要弘扬戒律、整顿僧纲,必然要研习弘扬经教,也必然要振兴祖师道场,因此人间佛教道路是佛教的必由之路。当代佛学家贾题韬先生说:“佛教对我们来说是人间佛教,必须面向整个社会,不是关起门来在山里修行一辈子。对社会、对人类不关心,就不是佛教了。”时至今日,人间佛教思想,在大陆和港台地区乃至海外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佛教主流思想,成为现代佛教的一种发展趋向。

  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走的便是人间佛教的道路。他说:“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是在踏着太虚法师的足迹,在一点一滴地落实他的思想。”“人间佛教的思想,通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加以落实,以达到生活禅、禅生活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透过生活禅,贯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在人间、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当下,上契佛陀圆满大觉之本怀,下契当前人类精神需求之时机,并以之回应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时代命题,就是我们提倡生活禅的初衷。”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一种理念和趋向,不是具体的法门,它只有转化落实为一种具体的修行法门,才能发挥其现实的作用。净慧法师非常赞赏禅宗的创造精神,他说:“禅宗有许多的作略、做法,是完全带有突破性的,带有创造性的,用现代的话说,带有原创性。在一些作略上,已经跳出了印度佛教的那些规矩;也正因为禅宗的精神、做法具有原创性,所以才能在中国蓬勃发展,而且不但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像越南、朝鲜、日本,今天已经影响到了欧美各国。”净慧法师正是在继承禅宗祖师创造精神的基础上,开创了生活禅这一禅宗法门。生活禅把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和深化为一种禅法理论和修行体系,成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人生活要求的禅宗修行法门。

  二、生活禅的基本理念

  何谓生活禅呢?净慧法师指出,生活禅这一命题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佛法与生活的不一不异。“生活禅就是要说明,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因为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无不可以包含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无不可以包含在禅当中,所以生活即禅,禅即生活。”禅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安详是禅,睿智是禅”;“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空灵是禅,含蓄是禅”等等。禅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的心理、人的品质和人的审美意识中,总之,禅是真、善、美的完整体现。所以,禅就在生活之中,禅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贾题韬先生所说,禅“摆脱了一切教条的笼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生活即禅,禅即生活。”因此,正如佛教对我们来说就是人间佛教一样,禅对我们来说就是生活禅,生活禅正是禅的精神的象征。

  生活禅是用禅的方法来解决现代人生活的烦恼,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它的要领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何把握和落实这一要领呢?作为佛教禅宗的修行法门,不能只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和观念,而必须具有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具体修行方法,才能实现它的教化力量。为此,净慧法师提出了四个要求:

  第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强调要把信仰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信仰和生活不能脱节,要使二者融为一体,做到生活即禅修,禅修即生活。这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要使信仰生活化,即把佛法和禅融入生活,把修行落实于生活。二是要以信仰化生活,即以佛法和禅的精神指导生活,净化心灵,使人生有意义。净慧法师又提出“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八字方针,从做人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如何使信仰落实到生活中。首先要建立对佛教的信仰,这是根本,其他三个方面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和落实。其次要对因果规律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因为佛教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观基础上的,所以因果是检验真假佛教徒的试金石。第三要讲良心,信仰和因果观落实到人的心理就是良心,讲良心就是要发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大悲心和菩提心。第四要讲道德,过完善的道德生活。佛教道德是佛教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体现,即佛教的清规戒律,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这样,经过立信仰、知因果、讲良心和有道德几个方面的修养,便是人格的完善,人生便是一个充实、有价值、圆满的人生,这与太虚大师“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即人成佛思想是相一致的。唯能如此,信仰便落实到做人上,贯穿于生活中。

  第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法师指出,把握当下这一念是修习生活禅的着力点所在,为此他提出了“觉悟在当下,奉献在当下,修在当下,证在当下,受用在当下,保任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乐有情在当下”的要求。他说:“当下这一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来展开对当下一念的认识:生命在当下一念,生活也在当下,困惑在当下,觉醒也在当下,……所有的一切,离开了当下,找不到一个实在可以把握的机会。”为了强调禅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说明如何使修行落实于当下,净慧法师在2011年专门结集出版了《禅在当下》一书,他在《自序》中说:“禅在当下意味着以禅的超越、自在,关照生命的每一个当下,觉知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洞见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的如如实相,感悟生命每一个当下的活泼自在、天真无邪,进而转化生命当下的迷惑,端正生命的航向,发挥生命当下的健康能量,促进自他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什么只有当下这一念,才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机会呢?《六祖坛经》讲“无住为本”,《维摩诘经》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都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无住的、变化的,而我们的心也是如此,《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故不可得;未来的还没到来,无从得到;现在的即生即灭,也不可得。既然过去、未来和现在都不可得,那又如何理解当下的存在呢?净慧法师认为,虽然念念生灭,但念念有当下,当下就是永恒。这就是佛教的刹那存在论。把握刹那间的当下,就需要在修行上下功夫。净慧法师说:“如果能够在心念起灭那一瞬间的状态上用功夫,能够起觉照,绵绵密密,不转移专注力,不起第二念,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功夫,觉照的功夫。”这种觉照的功夫,是一种比感性知识还要纯粹的现量,是一种纯感觉活动,此时人的智力离开了分别,并且不错乱,循着事物自相去把握,所得的知识是一种纯感觉知识。修行在当下就是要寻找那一刹那心念起灭,没有分别,只有感觉的状态。如果能够把握当下这一念,便是开悟见性,但这需要长期的修行功夫,因此净慧法师把把握当下这一念作为修习生活禅的着力点所在,提倡“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确实是抓住了禅修的大本大原之处。

  第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是针对佛教脱离世间的倾向而提出的。净慧法师指出,佛法不能关在寺庙里,不能与世间法分家,佛法离开世间就失去依托,没有教化对象了。六祖慧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说的就是佛法与世间不二的道理。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就是要在世间法中运用佛法,用佛法来指导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净慧法师具体提出了“正信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要求。“三宝”是正信的核心,“三学”是学佛的下手处和总纲。这是从正面说明学佛要学什么,是学做“加法”。“三毒”和“三业”是从反面说明学佛要避免的问题,是学做“减法”。这样使修行者从意念、言语到行为都有了明确修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在家学佛的人来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首先要从家庭开始,让家中充满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所谓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做到这些,便是佛法融化于世间了。

  第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佛教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个人的修行不能离群索居,而应当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佛的人便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避世。如何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净慧法师提出了“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佛教是信仰,所以需要大众认同;佛教是生活,所以需要大众参与;佛教是文化,所以需要大众成就;佛教是体验,所以需要大众分享。”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精神,就是要对大众时时刻刻怀有感恩之心,一切从感恩开始。净慧法师提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做事八字方针,把理念落实在具体做事之中。其中感恩包括:感恩父母,感恩一切众生,感恩国家,感恩三宝。关于包容,净慧法师以达摩祖师的四行观作为包容所当修行的内容,提出要修抱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前三行重在止恶,称法行重在修善,如此修行便能包容一切。关于分享,佛教有专门讲分享的法门,叫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于结缘,净慧法师提出要结四种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学禅之人应当以结缘的心成就善因善缘。在做事中能够遵行这四点,个人便会融化于大众之中。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活禅不仅仅是提出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等理念,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落实办法,每一个次第中又分别包含着更具体、更详尽的内容,环环相扣,使抽象的理念层层具体化,具有充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融通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

  人间净土代表一种现世的、人间的维度,终极关怀表示一种超越的、出世间的维度。佛教在某一时代能否良性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妥善处理这两种维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佛教兴衰历史的考察,净慧法师说:“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入世即是人间净土问题,出世即是终极关怀问题,净慧法师强调两者不可分,也就是要把两者融通起来。正是在这一理念下,生活禅不仅继承了佛教解脱出世的超越性精神,且使得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得以回归和发扬。生活禅以大乘佛教“福慧双修”、“悲智双运”精神为基础,努力融合解脱道与菩萨道,通过修行实践,力求把生命中的两种祈向——现实与超越、世间与出世间、迷与悟、此岸与彼岸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的结合。

  生活禅是对人间佛教理念的落实,所以建设人间净土作为人间佛教的最高目标,自然是生活禅的努力方向。净慧法师在最初提出生活禅理念时就指出:“我们提倡‘生活禅’是希望佛法普及于世间,使佛法能够深入人心,净化人心;深入社会,净化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幸福的、祥和的、清静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建设成人间净土。”人间净土的内涵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所谓“国土”,小至自己的心灵,大到我们生存的世界,都是“国土”。庄严国土,就是努力建设和净化自身及周围的世界。“利乐”即有益,“有情”即众生,“利乐有情”就是为众生谋利益。“庄严国土”则是“利乐有情”的前提和基础。

  佛教指出,庄严国土须靠众生自己去努力创造生存的条件。生活禅针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所包含的净化自己和利益他人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积极继承和弘扬佛教传统,提出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以利益他人。另一方面,生活禅把佛教传统与现代生活因素有机结合,以现代语言方式提出做人与做事的两个“二八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主要落实净化自己的问题,而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主要解决利益他人的问题。生活禅希望通过做人八字方针的逐渐落实,以求“庄严国土”目标的逐步实现,通过做事八字方针的逐步落实,以实现“利乐有情”。

  终极关怀是人试图超越自身的限制以求达到永恒的一种期盼,其核心就是超越生死。净慧法师认为了生脱死是最彻底的终极关怀。生活禅从自身特色出发,为终极关怀提供了独特的实现途径。作为落实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建设人间净土无疑是生活禅重要的努力方向,但生活禅的终极目标、本质目的在于其超越性,因此生活禅首先是一种以明心见性、解脱生死为终极目的的修行法门。净慧法师明确指出,修学生活禅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生命的自在解脱,这才是禅的核心。他强调,把落实生活禅信仰定位于“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四句口诀。这就从信仰的核心、准绳、眼目和归宿的定位,保证了修习生活禅不离终极解脱的目标。那么,生活禅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净慧法师说:“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要解决生死问题,关键是要明心见性。自心不明,自性不见,枉谈生死问题。”

  明心见性固然人人求之不得,但要明心见性,就要从修行入手。如何修行呢?净慧法师指出,把握当下这一念是修习生活禅的着力点所在。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生活禅要求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总之,在生活中了生死,这才是生活禅的本质涵义。生活问题就是人间净土问题,生死问题就是终极关怀问题。生活禅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在生活中了生死,为终极关怀问题提供了极富特色的实现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实现了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的完美结合。

  四、生活禅的修行体系

  净慧法师依据古今禅法,结合自己长年以来的禅修经验,对生活禅禅修的基本方法、用功下手处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阐发了生活禅的次第,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生活禅修行的理论体系。其中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是生活禅的总的修习次第,其他层面的次第都是对此的具体展开。据此,生活禅修行体系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悲心、大愿心和大行心,历来祖师无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甚至有净土法门的大德认为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净慧法师对在修行中发菩提心极为重视,认为“佛教的一切,特别是大乘法门的一切,都以菩提心作为开端和根本。离开了菩提心,修一切的法门不是堕入二乘,就是堕入外道邪见”。

  在修行中如何来发起菩提心呢?净慧法师强调,菩提心不能离开信仰,只有在对佛法产生信仰的基础上才生发出来的。信是菩提心的根和力量的源泉,菩提心则是信的落实和完成。所以,发起菩提心的过程阶段与信、解、行、证次第的“信”的阶段是一致的。信是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净慧法师指出,从修禅来说,“信三宝”是要信“自性三宝”,最重要的是要信自心是佛。他把信划分四个层次,首先是信仰,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其次是信赖,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再次是信受,即对佛法的道理能信受奉行,能从中得到受用;最后是信乐,即由信仰产生了快乐,产生了法喜,信仰由自发变成了自觉,由他律上升到自律。这样,本是一个空洞的“信”字,经过净慧法师的一系列分解之后,就有了详尽内容和切实可行的先后次第。建立了对“三宝”、“三世因果”、“般若”、“解脱”的信仰,再经过“三法印”的检验,达到“信乐”的境界,信仰成了自觉和自律,此时,菩提心的发起便成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二,树般若见

  “菩提心发起之后,还要用般若智慧来衡量我们的言行,用正见来衡量我们的言行。”净慧法师把般若见的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要不执二边,即要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东西。二是不住三际,即要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限制。三是不废事业,即不坏一切世间事业。四是不坏世间,即不毁世间法。净慧法师称般若见好比是人的眼目,学佛的一切言行都要在般若见、正见的指导下来落实,才不会成为盲修瞎练。

  般若见的树立过程,相当于信、解、行、证次第的“解”的部分。“解”即正确地理解佛法,正确地理解就是佛法正知正见的建立,即般若见的树立。这个过程又分闻、思、修三个层次。闻,即听闻佛法,由此逐渐理解佛法。由闻而思,对所闻佛法进一步思考,由此巩固所闻佛法。思后对照自身加以落实,使见地成为功夫,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且修能证得修慧。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般若见便逐渐树立起来了。

  第三,修息道观

  息道观是通过调节意念和呼吸的关系,进入禅定状态的修习方法。净慧法师极为重视这种方法,把它视为修习中最基本的功夫。他说:“‘息道观’是基础,修所有的法门,都要以‘息道观’作为修行的基本条件。因为我们人身有种种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跟我们生命现象联系得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呼吸。”净慧法师认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这四个修行次第包含了见地和功夫两个主要阶段。他认为大致上可以把菩提心和般若见看成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可以看成是功夫。所以,修息道观是广义的生活禅进入了修功夫的阶段,属于信、解、行、证次第的“行”的部分。由于息道观的基础性、重要性,净慧法师对于修息道观的次第、阶段,讲的非常多,主要有:

  1. 十六字次第

  净慧法师把“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十六个字称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实际上是修息道观的方法。他说:“真正要修行,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烦恼,解决人生的种种不安定,一定要从安住当下着手。”如何安住当下呢?净慧法师提出,安住当下就是要把当下的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安住在呼吸上就是要使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使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就要修息道观,其方法是采用四祖道信的守一不移功夫。“守一不移”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放下、专注、清明、绵密。这之后的“一念不生”是一个过渡阶段,能守和所守一致了,即能所双亡,妄念不起,就达到了一念不生。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功夫,就已经到了突破的前夜,瞬间突破黑夜就是“灵光独耀”的开悟境界。这四句话前三句是方法和功夫,第四句是境界,其中守一不移的四个阶段又是修息道观的根本功夫。

  2. 功夫次第

  净慧法师非常重视禅修的可操作性,即禅的实践功夫,因此,他又提出了一个功夫次第,对生活禅修行的基本次第在功夫层面进一步阐发。他提出了适合大众做功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注、清明、绵密,即前面所说的守一不移功夫。第二阶段,山穷水尽,即达到人法双亡、能所俱空的境界,同于前面的一念不生阶段。第三阶段,柳暗花明,即前面的灵光独耀的开悟境界。

  以上两种次第是一致的,只是后者更注重功夫层面。修行达到这两种次第的最高境界是极难的,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怎么办呢?净慧法师指出,如果能够达到和保持住“专注、清明、绵密”的功夫,临终时就一定有把握,也就是说一定要修好息道观的功夫,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健康,所以这个功夫是最基本的。有了这个基本功就为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生活禅奠定了基础。

  第四,入生活禅

  这个阶段的生活禅是狭义的功夫阶段的生活禅,是经过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的修行后,才进入的那个狭义的生活禅。前三个阶段是一般佛教禅修法门的过程,还不是生活禅法门的特色。生活禅的整个修行过程,须经过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狭义)的四个阶段才算完整。

  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过程,是由见地到功夫的过程。菩提心和般若见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是功夫。入生活禅的功夫实际上是对息道观功夫的提升,是把对一呼一吸、一心念佛的观照功夫应用到对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的观照上。正如净慧法师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净慧法师这段话说明,生活禅的所有次第阶段并非一个刻板的依次行进的过程,它提醒我们要“分分秒秒在在处处”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这也是祖师禅顿超直入精神的要求。同样,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修习生活禅的四个基本要求,也是要始终贯穿于修习生活禅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到了入生活禅阶段才开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纠缠于顿悟和次第的纷争。

  作者简介:

  肖占军,男,汉族,河北邢台人,1965年4月1日出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后记与答辩记录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摘要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目录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绪论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第一章 第一节 藏传佛教宁

 

后五篇文章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法在日常身心生活中应用(吉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对生活的看法(静波法师)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人格的整合与执念的对治(唐秀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随缘更需悲智愿行(俞学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