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内容摘要: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市场,所以企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那么怎么样来和谐企业呢?本文以佛教的缘起论认识自己,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思想经营人心,以四无量思想心来报国土恩, 来构建和谐企业。

  关键词:缘起论 人人平等 六和敬 四无量心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整体的和谐是不能离开个体的和谐而存在的。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细胞,企业的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著微观基础的作用。对于掌握著国民经济命脉、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有著重要影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其和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和谐企业呢?佛教正是为企业的和谐提供了思想法宝。

  一看这个题目,人们就以惯有的想法认为佛教是出世间法、解脱法,怎么会跟企业挂上钩呢?其实不然,我们来看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环境下,企业及其员工在学习和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理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特征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实,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看出企业是心智的活动,理念的管理。而佛教也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著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就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也就是说企业不一定是社会的工商业,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所以佛教是不离世间法的,它是一种指导人们走向觉悟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企业家融合佛教思想管理企业,将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能否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支援,内部的管理体现在管理员以佛教缘起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才能,以“人人平等”、“六和敬”来帮助管理员培养员工以及解决管理员和员工的矛盾。外部的支持是企业以佛教“慈悲喜舍”的思想利益社会群体、报答国家。

  一.佛教缘起论来认识自己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地,在企业生涯中,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也就是说情商是管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佛教的缘起论则能使一个人充分地了解一切事物,不单是对一切事物的剖析,更是对人心里情绪的看透。缘散则灭,表现出其形态就是幻化无常的,没有一样事物能永恒存在,刹那生刹那灭。所以《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便是我们的观念也是刹那生灭,其形相是空的,找不到一个实体。如果了知缘起论,我们能够清楚地观到自己的情绪刹那生灭,没有一念可以让我们抓住,喜怒哀乐只是外面的环境刺激了我们的内心,所以它只是意识中的一个跳动的念头。原本依他起的外在事物是没有任何思想观念附著的,而是由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给外在事物加上了概念。如环境它本身无好坏,但刺激了我们内心的贪念,我们心生欢喜,相反与内心的嗔恨心相应,我们会苦恼。其实,会让我们喜怒无常,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外在事物以及内心的根本。所以一个管理员如果了知缘起论,他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甚至能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

  在企业生活中,市场瞬息万变。一个管理员能了知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情绪不受外在影响,他的念头就特别清晰,不会以固有的观念而是用缘生缘灭的角度看待事物,即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企业发展,抓住机缘、创造机会发展企业,懂得在变化的事物中把握企业;不以主观来臆断或盲目瞎做而以锐眼观察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睿智的决策,立定长远正确的目标,制定决策时既能符合企业的要求,乃至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又能处处考虑到部下的利益,为广大员工做好事、办实事,时刻关注顾客需要什么,他就生产什么,这样就会得到部下的拥戴和社会群体的支持。于一切境遇中安住,于逆境中磨练心智,顺境里也安不忘危,宠辱不惊、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会帮助企业灵活变通,助其平稳地度过危机与鼎盛的不同时期,建立其长远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佛教三学中的“慧—提得起,放得下”的表现。

  二.教“人人平等”来经营人心,以“忍辱度”、“六和敬”来促进团队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资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资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和如何使团队精神发挥极致已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缘起论”既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那么“人人平等”正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上的。从缘起论的原理可以看出,外在的事物依种种条件生成或变坏,我们的“色身”也是由种种因素和合而成的,所以无论贫富贵贱在生老病死无常现象面前是平等的,无一人可以逃脱因缘法则。来到世界上的每个人只不过是发挥著其不同的作用价值,没有谁是主宰者,或创造者。即佛教讲的“人人平等”。从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者,到企业的最低层执行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与特权的差别。所以每个人在其岗位都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企业管理上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员工能很好地且积极地完成其工作就要观察每个员工的潜在能力或对他们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对员工的健康素质的测试。

  用佛教“人人平等”的思想,在选人、任人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强调员工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根据员工每人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安排合适的岗位,并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从而激发员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给员工疏导正见,培养出色的员工,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这种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爱护人,就是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这样员工对企业有认同和归宿感,帮助企业减少内耗,有效运动,和谐合作。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者有发展的眼光和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的一个体现。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分配部门或工作岗位,而且不断提升党员和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动力、积极创新,吸引、培养和稳定人才队伍机制,实现了企业与职工共用发展成果,推动了企业和谐发展。

  重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人际关系:“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能促使团队精神发挥更佳?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从卡耐基的说法看出人际关系也是企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这往往也是管理员与员工难以解决的矛盾。对待矛盾,佛教要我们有忍辱(佛教“六度”中的“一度”)的精神、忍让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化解的精神,不要针锋相对。顺便说一下,佛教的思想学说,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从个人出发,它是对个人身心性命的修养。严格来说,它不是社会学说,所以它没有详讲到这个群体对待那个群体应该怎么样,而更多地是讲我们个人应该怎样。如果我们把这个思想用在生活上,那别人会抓我们的辫子,说我们敌我不分。但是佛教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每个人把自己个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社会自然就会安定团结,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社会风气也会逐步地有所改善。所谓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是要从每个人做起,然后形成一种风气。所以佛教的一切精神是重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所以忍辱心看似消极、实际上最为积极,可以用它来化解一切人我是非矛盾。

  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只有管理员一个人来管理企业是不够的,还要有众人和谐的思想制度。而佛教僧团管理上的“六和敬”对于建立现代和谐企业起了指导作用。什么叫“六和敬”?“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和同住是指僧团都过著和谐的生活,不去侵犯团体里的任何人,所以他们是互相尊重、理解和宽容。即大家在一起不能发生人身的相互攻击与侵犯。

  2.和无诤是指达到沟通上的和谐,所以就没有争执,语言都是和谐的,但要内心的见解相互一致,才有可能做到言语的不起争论。

  3.和同悦是指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僧团的成员以和谐达到共有的目标。即心意的共同欣悦,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所得的共同喜悦。

  4.和同修,他们遵守著相同的戒律,所以在戒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特权。也只有大家都一起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章制度才能发挥最佳的约束效应。

  5.和同解是指思想的统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一个团体目标一致,见解才会统一。

  6.和同均是指他们依著相同的方式生活,所以团体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比谁拥有更多利益,也是物质上的均衡分配,分配均等合理能促进团体的和谐发展。

  “六和敬”思想其实也是“忍辱心”的体现。一个企业如果能运用佛教的“六和敬”管理企业,对内部“自我管理”能力地提高,和“团队协作”精神地发扬发挥著积极的作用。简单的讲就是以“行美,言美,意美”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三.“慈悲喜舍”利世作为企业道德行为准则

  从“缘起论”、“人人平等”的佛教思想看出,其实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更是建立在两者的基础上的。“慈予乐”、“悲拔苦”、“喜无畏”、“舍无得”—佛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也就是说菩萨能成就佛果是众生成就的。而在企业生涯中,企业能够和谐发展,都是员工的配合、社会群体的拥戴和国家的支持,所以要以“慈悲喜舍”作为其道德行为准则来报答社会和国家恩。

  “慈以乐”—给众生之乐,在商场上就是对消费者要“货真价实”,其体现的是要以信义为经商基本原则,是做好买卖的首要前提。所谓“货真价实”就是商品要价值、品质相符,不仅价格公道实在,而且品质完善纯真。不能以此充好,以假充真,欺骗顾客。俗话说得好:“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 所以在企业运营管理上,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清代商人刘莹刚做的是胡椒生意。他经人介绍与一供应商签约购进了800担胡椒。而后辨别出这批胡椒有毒。原卖主听说后,惟恐奸情败露,毁及自己的名声,想以原价收回全部货品、中止契约。然而刘莹刚不惜成本把这批有毒的胡椒全部摧毁,以免这批胡椒卖主“他售而害人”。我们从中知道诚信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的程度,也是构建企业和谐的基础。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大量而广泛的实践证明,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对消费者诚信就是给众生之乐。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使企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稳健的经营风格,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悲拔苦”、—拔众生之苦;“喜无畏”—给众生无畏,两者体现在社会上就行慈善事业。当众生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将自己的钱财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烦恼、压力,不良情绪等影响工作甚至伤害到人,以无畏的精神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去除不安与烦躁。其实默默地关怀与祝福,给人笑脸也是无形的布施。美国的“电脑大王”若顿夫妇,其庞大的别墅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募捐者和参观者。夫妇俩他们决定将他们的钱财贡献给社会的慈善事业,并扶助艺术方面的新生力量;他们成立了不止一个的基金会,来资助艺术馆、博物馆、财政困难的报社和儿童救助以及教育事业使社会大众能长期对这个企业放心和有忠诚。其实我们也从中看得出他们的善举并未因此而影响其资本的积累,他们的势力反而更壮大,商业更昌隆,家庭更富饶,远远超过了其先前的投资。同时获得好名誉,提高了自己在商界的地位。

  “舍无得”—为社会服务时心不生有为消费者施舍的心,时时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真实地为他们服务。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日本学者伊藤肇也曾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可以设想,如果世界上多数企业家除熟读《论语》和《道德经》外,还能深入佛教经藏,真正理解做人成事的真实意义,那么,竞争不再是市场经济唯一的特色,诚信、谦和、互利、共赢才是通达企业美好愿景的法宝。”

  所以企业如果能以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作为企业道德行为准则,就能够得到社会群体的拥戴和国家的支持。这其实也是企业的一种升华。

  综上所述,佛教思想它本身就具有超越的思想,以超越的思想构建和谐企业,充分了解了一切事物缘生缘灭,观自心不可得,在无常面前人人平等,何愁管理不好?何必与员工结怨仇?何愁客不来?对自己言行律己,净念自心,以平等心、平常心对待一切人,对员工体贴关怀赞叹鼓励,对社会诚实守信,布施行善,何乐而不为?一种建立在平等上的差别,又建立在差别上的和谐,这就是现代企业的和谐之道。

 
 
 
前五篇文章

佛教思想与企业发展

佛教为何要加强国际交流

社会的和合:世界是共生的?

汉传佛教面临的挑战与机运

班班多杰教授文集:藏传佛教的终极信仰对藏民族的正面效应

 

后五篇文章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佛教思想与企业和谐发展

三大语系和谐融合弘法利生

和谐思想在企业的意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