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大乘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成就佛果。佛是梵语、巴利语buddha的音译,意指觉悟了真理的人,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的佛教圣者。大乘佛教认为,唯有佛才完全具备这三者,菩萨具有自觉、觉他二者,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凡夫一无所具。所谓佛身是指佛的身体。在佛身问题上,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主张,大众部崇尚理想,肯定佛身是无烦恼的,上座部则坚持传统立场加以反对。后来大乘佛教兴起,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同时也对佛身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和阐述,基理论的基本趋势是从一身说到多身说。与佛身论相关,还有佛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理论趋势是从一佛说到多佛说。这些论述后来都成为佛教信仰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随着佛教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佛教对佛身的论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早期佛教持一身说,部派佛教则有二身说,大乘佛教阐扬三身说,甚至还有四身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的三身说。早期佛教时期,释迦牟尼被其虔诚的信徒尊为导师,公认他是佛教教义的创始者。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是觉悟了人生的解脱之道,并成就为佛——觉者。此外他还常转*轮,宣场佛法,传播教义。释迦牟尼否认人是全知全能的,也否认人的灵魂不灭。可以说,释迦牟尼本人及其门徒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有生身(肉身),而生身也是有死亡的,并不能永恒存在,此可谓佛一身说。

  释迦牟尼逝世后,信徒们出于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普遍认为他是超越常人的教主,部派佛教更明确地提出佛二身说,认为佛不仅有生身,还有法身,只是不同派别对二身的涵义所持看法不一。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说。「漏」,指烦恼。认为释迦牟尼的生身是无烦恼的,而且其寿命和威力也是无限的。说一切有部则强调释迦牟尼的生身也是烦恼之果,是「有漏」的。同时,又认为佛的特殊智力、崇高功德以及精湛教义是「无漏」的,称为法身。说一切有部还称戒、定、慧、解脱知见五者为五分法身。认为法身是非肉眼所能见到的法佛,以法佛为佛,把法身看成是佛之所以为佛的根据。这种说法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

  大乘佛教兴起后,死后成佛成为佛教信徒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于是佛身论也随之深入展开。从《般若经》始,《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和《大智度论》、《摄大乘论》等重要的大乘典籍,都纷纷阐述佛身的问题,但名称和解释各异,内容颇为复杂。多数典籍是在部派佛教的法身和生身的二身说基础上,将生身称为应身,并在法身和应身之间又别立报身,从而把佛身份为三个要素、方面,其中法身的异称有真身、自性身、法性身等。法身以外的二身是报身和应身。在不同的典籍中,这二身的名称还有化身、受用身、变化身等,这些名称往往交叉使用,以致所指内容颇不相同,特别是应身,有的佛典是和报身同义,有的佛典又和化身同义。梁译《摄大乘论》卷13在解释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时说:

  如来身亦有二种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应化两身。为显异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谓净土清净及大法乐。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于他修行地中,由佛本愿自在力故,彼识似众生变异显现故,名变化身。〔注释:《大正藏》第31卷,249页下。〕

  这是大乘佛教关于佛三身的形成、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代表了由唯识学派完成的比较定型的三种佛身说。

  唯识学派认为,佛身的形成与获得来自两方面:一是「自性得」,即本性具有,自然天成的,这是自性身,也称法身。二是「人功得」,这是依靠本性具有的法身,后经修习无量的福德和智慧,并产生净土清净物和广大法乐两种结果,享受这两种果的佛身,称为受用身。受用身是在佛净中只能为菩萨所见到的佛身,一般凡夫是见不到的。另有由佛的愿力,为了教化众生,随类化身,变现各种人格身,这种佛身称为变化身,如历史上的佛陀,是一般众生都能见到的。这里受用身相当于报身,变化身则相当于化身或应身。

  三身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法身即自性身的诠释。部派佛教以佛所说法和佛所得的功德法为法身,而大乘佛教则不限于这种说法,并从其它角度论述法身,强调法身是本有之身,并非依后天人为而得的。如唯识学派认为,法身是佛的自性的体现。这里的「自性」是指佛对宇宙人生绝对本体(法界、法性)的觉悟,是超越于世俗世界之上,周遍于整个宇宙之间的,这种智慧是觉悟者即佛的永恒之身。又,大乘佛教继承部派佛教以佛法为法身的思想,并进一步以真如理体即真理及其体性为法身,认为法身就是真理之身。强调真理是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的,既遍于宇宙一切事物,又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由此,体现真理及其体性的法身也是无所不在的,是内在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的理念力理。再联系到报身和化身都是依止于法身,由法身派生出来,能随机应变,变现出各种人神,这又表明法身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神秘力量。如果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考察,佛三身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自性身作为佛智慧的化身,真理的化身,是一种不可见的抽象原理,属于本体界。受用身和变化身是可见的具体形象,是自性身即原理的显示,属于现象界。这二身又各有不同,受用身是自性身的直接的、具体的显现,既非永恒的真理之身,也非变化的人格之身;而变化身,如历史上的佛陀,是由受用身生起的。也就是说,三身以自性身为本,依自性身而起受用身,依受用身而起变化身。由此又可以说,三身是有层次的佛身结构。此外,大乘佛教还有四身说,其名称和解释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把受用身份为自受用和他受用两种,连同自性身和变化身合称四身。又如把把报身、应身和化身份列,视报身为修行无量功德而得的庄严身,应身则如佛陀出现于王宫的应机示现之身,化身是由应身佛变现的佛、人、天、鬼、畜等身,以随众度化。此三身连同法身共为四身。实际上,四身说的涵义并没有超出三身说的范围。另外,《华严经》还有佛十身之说,这是三身、四身说的进一步展开。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以法身为核心的三身说、四身说,是大乘佛教为寻求和奠定佛身乃至世界统一的原理所作的努力,它为说明世界万物的本体和统一性提供了别树一帜的独特学说。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早期佛教时期,佛是指释迦牟尼而言,这是历史上的佛,只此一个,再没有其它的佛了。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认为,世界非常广大,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佛的存在,这就是「一界一佛,多界多佛」说。大众部的说法是从空间上开拓多佛说的先声。说一切有部不赞成大众部的说法,而主张「多界一佛」说。此外又出现七佛说,认为过去世先后出现了七个佛,进而认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都有无量数的佛存在。在现实世界,过去有燃灯佛,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也会出现另一个佛(弥勒佛),这又从时间上拓展了多佛说。但小乘佛教强调不可能二佛并存。如果说,有的部派佛教倾向于主张「一界一佛」或「一世一佛」的话,大乘佛教则主张一世中有多佛并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亿万个佛,或者说十方世界有如恒河沙的无量数佛存在。从一佛说到多佛说,反映了佛教势力的日益扩大,佛教学者视野的不断拓宽,也体现了佛教以佛法涵盖时空,佛力遍布宇宙的心愿。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六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九

 

后五篇文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