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9

 

  (三六)1〈未曾有法2品〉《地动经》3第五(初一日诵)4

  解经

  [1]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5c3~4 // Z 2B:2,435a9~10 // R129,869a9~10):「五、地动经:说三因缘地动,及说如来于天人中说法,不可思议。」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07,n.2:5

  本经叙说佛居金刚国时有大地震,佛因说大地震动之三种因缘:(一)空中大风起,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二)有如意足神通比丘与护比丘天于地作小想,于水作无量想,则地随其所欲之意而扰动。(三)如来于三月后入般涅槃,故地动。又记叙如来化身为诸天说法之不可思议事。

  ※《增支部》(A. 8. 70.Bhūmicāla 地震)、《长部》(D. 16. Mahā-Parinibbāna Suttanta 3. 10 《大般涅槃经》)、《小部》.《自说经》(ud. 6. 1)、《增一阿含》卷37.八难品第五经 (大正2?753c~754a);《长阿含》.《游行经》卷2(15c~16a)。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金刚国6,城名曰地7     。

  二、正宗分

  (一)阿难请佛开示有几因缘令地大动

  尔时,彼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于是,尊者阿难见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1、阿难见地动而往告

  尊者阿难见已恐怖,举身毛竖,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477c)曰:「世尊!今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于是,世尊语尊者阿难曰:「如是,阿难!今地大动。如是,阿难!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2、佛为说其因缘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有几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世尊答曰:「阿难!有三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云何为三?

  (1)第一因缘   水扰则地动

  阿难!此地止水上,水止风上,风依于空。阿难!有时空中大风起,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是谓第一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8崩坏尽。

  (2)第二因缘   有神通比丘、护比丘天作观想,随其欲意地而扰动

  复次,阿难!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于地作小想,于水作无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随所欲、随其意,扰复扰,震9复震。护比丘天10亦复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心自在如意足,彼于地作小想,于水作无量想。彼因是故,此地随所欲、随其意,扰复扰,震*复震*。是谓第二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3)第三因缘   如来于三月后入般涅槃,故地动

  复次,阿难!若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由是之故,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是谓第三因缘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二)阿难悟佛将般涅槃;佛印可之

  1、阿难感悟而说

  于是,尊者阿难闻是语已,悲泣涕零,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谓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是时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2、佛印可

  世尊语尊者阿难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甚奇!甚特!如来、无所着、(478a)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所以者何?谓如来不久过三月已当般涅槃,是时令地大动,地大动时,四面大风起,四方彗星出,屋舍墙壁皆崩坏尽。

  (三)佛叙如来化身为人、天说法之不可思议事

  1、化剎利、梵志、居士、沙门众等

  复次,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剎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人?为非人?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如是梵志众、居士众、沙门众。

  2、化欲界天、色界天众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四王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如是三十三天、[火*佥]11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12、梵身天、梵富楼天13、少光天、无量光天、晃昱天14、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15、无罣碍天、受福天、(478b)果实天16、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17。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色究竟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彼处没。我既没已,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地动经》第五竟18(一千二百三十三字)19

  附:汉译经论对照

  [1]《长阿含经?游行经》卷2(大正1,15c20~16b10)。

  [2]《长阿含经?游行经》卷3(大正1,16b18~28):20

  ◎佛告阿难:「世有八众,何谓八?

  一曰剎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

  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剎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彼有好色,我色胜彼。彼有妙声,我声胜彼。彼辞我退,我不辞彼。彼所能说,我亦能说。彼所不能,我亦能说。

  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卽于彼没。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众,往返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谁。」

  ◎阿难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

  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难!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来能成此法。」

  (三七)21《中阿含》22〈未曾有法品〉《瞻波经》23第六(初一日诵)24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六《瞻波经》:目连牵犯戒比丘去。佛为目连重说八重海喻。」(卍续藏X74,955c4~5 // Z 2B:2,435a10~11 // R129,869a10~1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13,n.4):

  本经叙说在十五日布萨之时,佛于会中知有不净比丘在座,故虽三请而不说波罗提木叉。尊者大目揵连乃逐出该比丘,然后请佛说戒。佛以大海八德为喻而说法。

  ※《增支部》(A. 8. 20. Uposatha 布萨)、《律藏?小品》(Cv. 9. 1)、《小部?自说经》(Ud. 5. 5)、《五分律》卷二十八(大正22,180c)、西晋?法炬译《恒水经》、《法海经》(大正1,817a、818a~c)、后秦?鸠摩罗什译《海八德经》(大正1,819a~c)、《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二经》(大正2,786a~787c)。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瞻波25,在恒伽池26边。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说从解脱27时,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二、正宗分

  (一)佛知有比丘犯戒,虽受三请而不说波罗提木叉

  ◎世尊坐已,卽便入定,以他心智观察众心。观众心已,至初夜28竟,默然而坐。

  于是,有一比丘卽从座29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讫,佛及比丘众集坐来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于是,世尊复至中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再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过,中夜将讫,佛及比丘众集坐来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世尊亦再默然不答。

  ◎于是,世尊复至后夜默然而坐,彼一比丘三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过,中夜复讫,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30,佛及比丘众集坐极久,唯愿世(478c)尊说从解脱!」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于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

  (二)大目揵连入定观知犯戒之人,将彼逐出,复请佛说戒

  1、尊者入定,察知犯戒者

  彼时尊者大目揵31连亦在众中,于是,尊者大目揵*连便作是念:世尊为何比丘而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观察众心32。尊者大目揵*连卽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观察众心,尊者大目揵*连便知世尊所为比丘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

  2、尊者逐出犯戒比丘,再度请佛说戒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卽从定起,至彼比丘前,牵臂将出,开门置外:「痴人远去!莫于此住!不复得与比丘众会,从今已去,非是比丘。」闭门下钥,还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所为比丘说此众中有一比丘已为不净,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过,中夜复讫,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众集坐极久,唯愿世尊说从解脱!」

  (三)如来明不即时说戒之理由

  世尊告曰:「大目 揵*连!彼愚痴人33当得大罪,触娆34世尊及比丘众。大目 揵*连!若使如来在不净众说从解脱者,彼人则便头破七分,

  是故大目揵*连!汝等从今已后说从解脱,如来不复说从解脱。

  (四)佛以大海八德为喻35,合说正法律之未曾有法

  1、周回渐广,均调转上──渐作渐学,渐尽渐教(戒增上学)

  (1)举喻

  所以者何?大目揵*连!如彼大海,从下至上,周回36渐广,均调37转38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未曾流出。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渐作渐学,渐尽渐教。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渐作渐学,渐尽渐教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2、大海潮,未曾失时──如乃至命尽,终不犯戒者

  (1)举喻

  复次,大目 揵*连!如大海潮,未曾失时。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39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尽,终不犯戒。

  大目揵*连!若我正法、律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施设禁戒,诸族姓子(479a)乃至命尽,终不犯戒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3、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律诸法甚深无底,极广无边者

  (1)举喻

  复次,大目揵*连!如大海水,甚深无底,极广无边。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4、海水咸,皆同一味──无欲为味

  (1)举喻

  复次,大目揵*连!如海水咸,皆同一味。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无欲为味,觉味、息味及道味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5、大海中多有珍宝──如正法、律多有三十七道品

  (1)举喻

  复次,大目揵*连!如大海中多有珍宝,无量璝40异,种种珍奇41,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金、银、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车磲42、珊瑚、虎43珀、马瑙44、瑇瑁、45赤石、琁珠。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多有珍宝,无量璝*异,种种珍琦*,充满其中。珍宝名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6、大神所居、居海众生中,身有至七百由延──如四双八辈圣众皆居其中

  (1)举喻

  ◎复次,大目揵*连!如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46罗、干沓47惒、罗剎、鱼摩竭48、龟、鼍49、婆留泥50、帝麑、51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

  ◎复次,大海中甚奇!甚特!众生身体有百由延,有二百由延,有三百由延,有至七百由延,身皆居海中。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大神皆居其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圣众大神皆居其(479b)中。大神名者,谓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7、大海清净,不受死尸──正法、律圣众清净不留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之人

  (1)举喻

  「复次,大目 揵*连!如大海清净,不受死尸,若有命终者,过夜风便吹着岸上。

  (2)法合

  大目 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

  大目揵*连!若我正法、律圣众清净,不受死尸,若有不精进人恶生,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彼虽随在圣众之中,然去圣众远,圣众亦复去离彼远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8、五大河皆入大海、雨堕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减──四种姓出家皆弃本姓,不移动心解脱,无增无减

  (1)举喻

  ◎「复次,大目揵*连!如彼大海阎浮洲中有五大河,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牢浮,四曰阿夷罗婆提,五曰摩企,皆入大海。

  ◎及大海中龙水从空雨堕,渧52如车钏53,是一切水不能令大海有增减也。

  (2)法合

  大目揵*连!我正法、律亦复如是,剎利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54。大目揵*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如是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揵*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

  大目 揵*连!若我正法、律剎利(479c)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 揵*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如是梵志种、居士种、工师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不移动心解脱,自作证成就游。大目 揵*连!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者,是谓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大目 揵*连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瞻波经》第六竟55(一千八百一十四字)56

  (三八)57《中阿含》58〈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59》60第七(初一日诵)61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5 c5~7 // Z 2B:2,435a11~13 // R129,869a11~13):「七、《郁伽长者经》上:郁伽大醉,见佛得醒,闻法证果,以妻施人。佛赞其八未曾有法。」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19,n.5):

  本经叙说耽酒娱乐之郁伽长者见佛威容而醉醒,遂往闻法而得法眼,成为优婆塞。返家后,令诸夫人各随己意,任其去留。长者归佛后,坚守五戒,积诸福业,成就八种未曾有法。

  ※《增支部》(A. 8. 21. Ugga郁伽)。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鞞舍离62,住大林中。

  二、正宗分

  (一)郁伽长者于林中欲乐,酒醉值佛,见佛相好,为佛所摄而清醒

  尔时,郁伽长者63唯妇女侍从,在诸女前从鞞舍离出。于鞞舍离大林中间唯作女妓,娱乐如王。于是郁伽长者饮酒大醉,舍诸妇女,至大林中。郁伽长者饮酒大醉,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64,犹星中月,光耀65暐晔66,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彼见佛已,卽时醉醒。郁伽长者醉既醒已,便往诣佛,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二)世尊为彼次第说法,长者见法已,求授三皈五戒受持梵行

  1、先说端正法

  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67,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2、次说四谛法

  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68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69,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480a)说正法要70。世尊卽为彼说苦、习71、灭、道。72

  3、郁伽见法得法,愿成优婆塞,受持梵行

  彼时郁伽长者卽于坐73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卽于坐中见四圣谛苦、习*、灭、道。

  于是,郁伽长者已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卽从座起,为佛作礼,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从今日,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

  4、以大夫人施与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

  郁伽长者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还归其家,卽集诸妇人74,集已,语曰:「汝等知不?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于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还归;若汝欲得嫁者,我当嫁汝。」

  于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长者:「若尊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与彼某甲。」

  郁伽长者卽为呼彼人,以左手执大夫人臂,右手执金澡罐75,语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与汝作妇。」

  彼人闻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竖,白郁伽长者:「长者欲杀我耶?欲76杀我耶?」

  长者答曰:「不77杀汝,然我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与汝作妇耳。」

  郁伽长者已与大夫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

  (三)世尊称叹郁伽有八未曾有法,长者为比丘说

  1、佛叹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是时,世尊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于中咨嗟称叹郁伽长者:「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2、某比丘至郁伽处,问其所具之法,郁伽为说

  (1)长者敬僧,恭礼应对之事

  于是,有一比丘过夜平旦,着衣持钵,(480b)往诣郁伽长者家。

  郁伽长者遥见比丘来,卽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来!尊者久不来此,愿坐此床。」

  彼时,比丘卽坐其床,郁伽长者礼比丘足,却坐一面。

  比丘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谓世尊为汝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于中咨嗟78称叹:『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长者!汝有何法?」

  (2)郁伽长者答八未曾有法

  A、叹法一──见佛已,卽时醉醒

  郁伽长者答比丘曰:「尊者!世尊初不说异,然我不知世尊为何因说,但尊者听,谓我有法。

  一时,世尊游鞞舍离,住大林中。尊者!我于尔时唯妇女侍从,我最在前出鞞舍离,于鞞舍离大林中间唯作女妓,娱乐如王。尊者!我于尔时饮酒大醉,舍诸妇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时大醉,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我见佛已,卽时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B、叹法二──佛为说    端正、四谛法要,坐中见四圣谛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醉醒已,便往诣佛,稽首礼足,却坐一面。世尊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我说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为我说苦、 习*、灭、道,我尔时卽于 *坐中见四(480c)圣谛苦、习*、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尊者!我亦如是,卽于 *坐中见四圣谛苦、 习*、灭、道。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C、叹法三──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尊者!我尔时卽从坐*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从今日,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尊者!若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D、叹法四──以大夫人施与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尔时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集诸妇女,集已,语曰:『汝等知不?我从世尊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于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还归;若汝欲得嫁者,我当嫁汝。』于是,最大夫人来白我曰:『若尊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与彼某甲。』尊者!我尔时卽为呼彼人,以左手执大夫人臂,右手执金澡罐*,语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与汝作妇。』彼人闻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竖,而白我曰:『长者欲杀我耶?长者欲杀我耶?』尊者!我语彼曰:『不欲杀汝,然我从佛自尽形寿,梵行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与汝作妇耳。』尊(481a)者!我已与大夫人,当与、与时都无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E、叹法五──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诣众园79时,若初见一比丘,便为作礼;若彼比丘经行者,我亦随经行;若彼坐者,我亦于一面坐。坐已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彼尊问我事,我亦问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我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F、叹法六──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此是阿罗诃,此是向阿罗诃,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此精进,此不精进。尊者!我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G、叹法七──自有净智,知有如来等名号、功德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有天住虚空中而告我曰:『长者!有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80善趣向。』尊者!我不从彼天信,不从彼欲乐,不从彼所闻,但我自有净智,知有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H、叹法八──见五下分结,无一不尽令缚还此世间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复次,尊者!谓佛所说五下分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我见此五,无一不尽令缚我还此世间,入于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四)郁伽长者恭侍比丘僧,设食闻法

  郁伽长者白(481b)比丘曰:「愿尊在此食!」

  比丘为郁伽长者故,默然受请。

  郁伽长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卽从坐*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81,自手斟酌82,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持一小床,别坐听法。

  比丘为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五)比丘还而禀佛、佛证成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谓与郁伽长者本所共论,尽向佛广83说。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84:「我以是故,咨嗟称叹郁伽长者有八未曾有法。」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郁伽长者经第七竟85(二千三百二十九字)86

  附:汉译经论对照、论究

  一、《大毗婆沙论》卷131(大正27,679a14p~680a1):

  如《契经》说:「邬揭罗长者,白佛言:世尊!我于一时自手执杓施僧饮食时,有天神空中语我:长者当知,此阿罗汉果,此阿罗汉向;此不还果,此不还向;此一来果,此一来向;此预流果,此预流向;此持、此犯。我于尔时虽闻彼语,自省无有不平等心,于僧众中等心而施。」

  …问:彼天神者为是谁耶?复何因缘来语长者。…

  …问:若是长者过去亲属,于预流向云何能知?见道迅速非其境故。

  答:预流向有二种:一者世俗。二者胜义。

  得顺决择分名为世俗,已入见道名为胜义。住世俗向是彼天境。

  若胜义向舍利子等尚不尽知,况彼天等。彼天所示但是世俗,能受长者所施食故。

  …问:住见道时无能听受,佛说义者无异心故。如何世尊以言告彼?…

  …问:长者何故虽闻天语,犹于僧中平等心施?…」。

  二、《阿毗昙毗婆沙论》卷21( 大正 28,157a~157b ):

  问曰:有能施坚信坚法人食者,不也?

  答曰:不能,若施衣服、床座则能,食则不能。所以者何?此是速疾道故。若入此道,必不起期心,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是故不能施其食。

  问曰:若不能施其食者,《优伽长者经》云何通?如说:「居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乃至广说。

  答曰:此是天语,此天或有说是魔王眷属,欲娆乱居士心故。

  复有说者:彼天是余鬼。欲欺诳居士故,作如是说。

  复有说者。此天是居士家中,受记祠神。欲令居士心生欢喜,亦欲示现情相亲近故,作如是说。

  复有说者:此天是彼居士本日亲属,欲示其福田非福田故。作如是说。

  问曰:天于居士,纵令极亲,非其境界,何由而知?

  答曰:向须陀洹果有二种。一是假名、二是真实。若真实者,非其境界,若假名者,是其境界。……」。

  (三九)87 《中阿含》88〈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第八(初一日诵)89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5 c7~9 // Z 2B:2,435a13~15 // R129,869a13~15):「八、《郁伽长者经》下:长者恒设大施。海中没失大船。众比丘令阿难辞其施会。郁伽但愿如转轮王希求出家。」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29,n.1):

  「本经叙说佛般涅槃之后不久,郁伽长者常设大布施,后于海中没失载满货之船舶,阿难乃从长老上尊比丘之意,往劝郁伽长者勿复布施,长者则告以不厌财尽,只望愿满如转轮王愿。其后,并叙自己所得之奇特之法。」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长老比丘游鞞舍离,在猕猴水边高楼台观。

  二、正宗分

  (一)郁伽长者财物一时没失,仍行大布施

  尔时,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

  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

  (二)众多上尊长老比丘共议,敦请阿难前往劝止郁伽长者勿再布施

  1、共议

  众多上尊长老比丘闻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

  闻已共作是议:「诸贤!谁能往语郁伽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彼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欲90往语郁伽(481c)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

  诸贤!我等共往诣尊者阿难所,说如此事。」

  2、敦请

  于是,众多上尊长老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贤者阿难知不?郁伽长者施设如是大施,谓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

  我等共作是议:『谁能往语郁伽长者而作是语: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受世尊教,佛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往语郁伽长者:『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贤者阿难可往诣郁伽长者而语彼曰:『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

  3、尊者阿难默然许,为宣比丘众语而往

  尊者阿难白诸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郁伽长者其性严整,若我自为语者,傥91能致大不喜。诸尊!我为谁语?」

  诸长老上尊比丘答曰:「贤者!称比丘众语,称比丘众语已,彼无所言。」

  尊者阿难便默然受诸长老上尊比丘命。

  于是,诸长老上尊比丘知尊者阿难默然许已,卽从坐92起,绕尊者阿难,各自还去。

  (三)阿难往劝;郁伽长者告以不厌财尽,愿满如转轮王愿;并叙其所得奇特之法。

  1、阿难往劝,宣比丘众语

  尊者阿难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往诣郁伽长者家。郁伽长者遥见尊者阿难来,卽从 *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阿难,白曰:「善来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久不来此,愿坐此床。」

  尊者阿难卽坐其床,郁伽长者礼尊者阿难足,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告曰:「长者知不?长者施设如是(482a)大施,与远来客食,与行人、病人、瞻病者食,常设粥食,常设饭食,供给守僧园人,常请二十众食,五日都请比丘众食,施设如是大施。复于海中有一舶船,载满货还,价直百千,一时没失。长者可止!勿复布施!长者后自当知。」

  2、郁伽长者告以不厌财尽,愿满如转轮王愿

  长者白曰:「尊者阿难!为是谁语?」

  尊者阿难答曰:「长者!我宣比丘众语。」

  长者白曰:「若尊者阿难宣比丘众语者,无所复论;若自语者,或能致大不喜。尊者阿难!若我如是舍与,如是惠施,一切财物皆悉竭尽,但使我愿满,如转轮王93愿。」

  3、明转轮王愿;并叙其所得奇特之法

  (1)奇特之法之一──一切财物皆悉尽施,如满转轮王愿,自作证成就游,知如真,卽是彼愿

  尊者阿难问曰:「长者云何转轮王愿?」

  长者答曰:「尊者阿难!村中贫人作是念:令我于村中最富卽是彼愿。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邑94中最富卽是彼愿。邑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城中最富卽是彼愿。城中富人作是念:令我于城中作宗正95卽是彼愿。城中宗正作是念:令我作国相96卽是彼愿。国相作是念:令我作小王卽是彼愿。小王作是念:令我作转轮王卽是彼愿。转轮王作是念:令我如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谓无上梵行讫,令我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97,不更受有,知如真卽是彼愿。

  尊者阿难!若我如是舍与,如是惠施,一切财物皆悉竭尽,但使我愿满,如转轮王愿。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持98!」

  (2)奇特之法之二──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诣僧园时,若初见一比丘,便为作礼;(482b)若彼比丘经行者,我亦随经行;若彼坐者,我亦于一面坐。坐已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彼尊问99我事,我亦问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阿难!我未曾忆轻慢上中下长老上尊比丘。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 *持!」

  (3)奇特之法之三──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此是阿罗诃,此是向阿罗诃,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须陀洹,此是向须陀洹,100此是101精进,此不精进。』尊者阿难!我施比丘众时未曾忆有分别意。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4)奇特之法之四──自有净智,知有如来等名号、功德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在比丘众行布施时,天住虚空而告我曰:『长者!有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我不从彼天信,不从彼欲乐,不从彼所闻,但我自有净智,知有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5)奇特之法之五──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

  「复次,尊者阿难!我不但有是法,尊者阿难!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102。尊者阿难!我有是法。」

  尊者阿难叹曰:「长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四)郁伽长者恭侍阿难设食行施

  于是,郁伽长者白曰:「尊者阿难!愿在此食。」

  尊者阿难为郁伽长者故,默然受请。

  郁伽长者知尊者阿难默然受已,卽从坐*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482c)啖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

  尊者阿难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

  三、流通分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郁伽长者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郁伽长者经》第八竟103(一千七百四十八字)104

  (四○)105《中阿含》106〈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107》108第九(初一日诵)109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5 c9~11 // Z 2B:2,435a15~17 // R129,869a15~17):「九、《手长者经》上:以四摄摄众修四无量心,天赞之而不喜。佛叹其八未曾有法」。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35,n.4):

  本经叙说手长者以惠施、爱言、利行、同事四事摄,摄受大众。一日,闻佛说法,还家静坐,成就四无量心。三十三天知而称叹长者,毗沙门天王因往告长者,手长者则默然守定,而得佛在比丘众中称叹其七未曾有法。后有一比丘往诣长者,告以佛对他之称叹且为说法。比丘归后告佛,佛又称说手长者「无求无欲」之第八未曾有法。

  ※《增支部》(A. 8. 24. Hatthaka ◎手〔长者〕)。

  一、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阿逻110鞞111伽逻112,在惒林中113。

  二、正宗分

  (一)手长者以四摄法摄众,佛称叹其善应法门、因缘,以此四事摄众,通于三世

  1、答佛所问以四摄法摄众

  尔时,手长者114与五百大长者俱,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五百长者亦礼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告曰:「手长者!汝今有此极大众。长者!汝以何法摄此大众?」

  彼时手长者白曰:「世尊!谓有四事摄115,如世尊说: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我以此摄于大众,或以惠施,或以爱言,或以利,或以等利。」116

  2、佛称叹其善应法门因缘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手长者!汝能以如法摄于大众,又以如门摄于大众,以如因缘摄于大众。

  3、以此四事摄众,通于三世

  手长者!若过去有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卽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117。

  手长者!若有未来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卽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

  手长者!若有现在沙门、梵志以如法摄大众者,彼一切卽此四事摄,于中或有余。」

  (二)手长者闻佛说法,还家尽为人说法,趺坐成就四无量心

  于是,世尊为手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于是,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483a)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118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119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三)手长者于天所赞,守定不动,具足七未曾有法

  1、为三十三天所知而称叹

  尔时,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诸贤!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120起,为佛作礼,绕三匝121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加122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2、毗沙门天王往诣相告,为天所赞

  于是,毗沙门123大天王色像巍巍,光 *耀124暐晔,夜将向旦,往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483b)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 *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3、手长者默然守定

  是时,手长者默然不语,不观、不视毗沙门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护定故。(四)佛于比丘众中称其具有七希有之德

  尔时,世尊于无量百千众中,咨嗟称叹手长者:「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

  彼手长者,[1]我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我作礼,绕三匝而去。[2]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3]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4]如是悲、[5]喜, [6]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7]三十三天为彼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483c)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毗沙门大天王色像巍巍,光耀暐晔,夜将向旦,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五)一比丘往诣长者,告以佛对他之称叹且为说法

  1、比丘告知长者,佛对他的称叹

  于是,有一比丘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往诣手长者家。手长者遥见比丘来,卽从坐*起,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来!尊者久不来此,愿坐此床。」

  彼时比丘卽坐其床,手长者礼比丘足,却坐一面。

  比丘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世尊为汝于无量百千众中,咨嗟称叹手长者:『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手长者,我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我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484a)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 *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今三十三天为彼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于是,毗沙门大天王色像巍巍,光耀*暐晔,夜将向旦,诣手长者家,告曰:长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今三十三天为手长者集在法堂,咨嗟称叹:手长者有大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诸贤!彼手长者,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卽从坐*起,为佛作礼,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到外门已,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中门、内门及入在内,若有人者,尽为说法,劝发渴仰,(484b)成就欢喜已,升堂敷床,结跏*趺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是时,手长者默然不语,亦不观视毗沙门大天王。所以者何?以尊重定、守护定故。』」

  2、明信具忍可,无求恭敬礼事

  于是,手长者白比丘曰:「尊者!是时无白衣耶?」

  比丘答曰:「无白衣也。」又问曰:「若有白衣者,当有何咎?」

  长者答曰:「尊者!或有不信世尊语者,彼当长夜不义不忍,生极恶处,受苦无量;若有信佛语者,彼因此事故,便能尊重恭敬礼事我。尊者!我亦不欲令尔也。」

  3、手长者亲自设食、行澡水,恭敬侍僧、闻法

  尊者!愿在此食。」

  彼比丘为手长者故,默然受请。

  手长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卽从坐*起,自行澡水,以极净美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别坐听法。

  (六)世尊称说手长者无求无欲第八未曾有法

  彼比丘为手长者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坐*起去,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谓与手长者本所共论尽向佛说。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我以是故,称说手长者有七未曾有法。复次,汝等当知,手长者复有第八未曾有法:手长者无求无欲。」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手长者经》第九竟125(二千六百五十八字)126

  (四一)127《中阿含》128〈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129第十( *初一日诵)130

  解经

  [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卍续藏X74,955 c11~12 // Z 2B:2,435a17~18 // R129,869a17~18):「十、《手长者经》下:佛又赞其八未曾有法,谓少欲、信、惭、愧、进、念、定、慧。」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一)》(p.343,n.5):

  本经叙说佛赞叹手长者具足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之八未曾有法。

  ※《增支部》(A. 8. 23. Hatthaka ◎手〔长者〕)。

  一、序分

  (484c)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阿逻131鞞伽逻*,在惒林中。

  二、正宗分

  (一)佛赞叹手长者具有八未曾有法

  1、总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云何为八?手长者有少欲、有信、有惭、有愧、有精132进、有念、有定、有慧。133

  2、别说

  (1)自少欲

  手长者有少欲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自少欲,不欲令他知我少欲,有信、有惭、有愧、有134精进、有念、有定、有慧,手长者自有慧,不欲令他知我有慧。手长者有少欲者,因此故说。

  (2)有信

  手长者有信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得信坚固,深着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手长者有信者,因此故说。

  (3)有惭

  手长者有惭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惭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135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惭者,因此故说。

  (4)有愧

  手长者有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愧,可羞愧知愧136,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手长者有愧者,因此故说。

  (5)有精进

  手长者有精进者,此何因说?手长者常行精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手长者有精进者,因此故说。

  (6)有念

  「手长者有念者,此何因说?手长者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137。手长者有念者,因此故说。

  (7)有定

  手长者有定者,此何因说?手长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手长者有定者,因此故说。

  (8)有慧

  手长者有慧者,此何因说?手长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手长者有慧者,因此故说。

  3、结示

  手长者有八未曾有法者,因此故说。」

  三、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485a)说,欢喜奉行!

  《手长者经》第十竟138(四百七十三字)139

  《中阿含经》卷第九140(一万二千八十八字)141

  《中阿含》142〈未曾有法品〉第四竟(一万九百四十六字)143(初一日诵)144

  42何义经

  持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43不思经

  持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身

  觉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44念经

  不多忘有正智

  正念正智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45惭愧经

  有惭有愧

  有爱恭敬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46惭愧经

  有惭有愧

  有爱恭敬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47戒经

  持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48戒经

  持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49恭敬经

  恭敬善观

  威仪法

  学法

  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涅槃

  50恭敬经

  恭敬善观

  威仪法

  学法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51本际经

  善人

  亲近善知识

  闻善法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三妙行

  四念处

  七觉支

  明、解脱

  52食经

  善人

  亲近善知识

  闻善法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三妙行

  四念处

  七觉支

  明、解脱

  53食经

  善人

  亲近善知识

  闻善法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三妙行

  四念处

  七觉支

  明、解脱

  54尽智经

  奉事

  往诣

  闻善法

  耳界

  观法义

  受持法

  玩诵法

  观法忍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尽智

  55涅槃经

  老死

  苦

  信

  正思惟

  正念正智

  护诸根

  护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见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涅槃

  附表:

  ◎《中阿含》〈习相应品〉42~55经 修道次第比对表

  (参考图表  释如诚 敬制)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Y 35p735~737 ):

  「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145:

  Ⅰ

  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Ⅱ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Ⅲ

  恭敬

  信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Ⅳ

  奉事善知识

  往诣

  闻善法

  (熏)习

  耳

  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信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戒

  不悔

  欢悦

  喜

  止

  乐

  定

  如实知如真

  厌

  无欲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146

  1《中阿含.36经》卷9(大正1,477b24~478b12)。

  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26 (大正27,660b1~4) :「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等甚希有事。有余师说:诸弟子等赞叹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赞叹世尊无上功德,尊者庆喜赞叹世尊甚希有法。」

  3 [1]~A. VIII. 70. Bhūmicāla.,[No. 125(42.5)] (大正1,477d,n.8)。

  [2]《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Y 35p718~719 ):「《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部分」。

  4〔初一日诵〕-【明】(大正1,477d,n.9)。

  5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中阿含经(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84年11月初版,1993年5月初版二刷。

  6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金刚国(Vajjī)(巴),即跋耆国。」(p.307,n.4)。

  [2]印顺导师 着《以佛法研究佛法》( Y 16,p.61 ):「『金刚』,Vajji或Vajra,都就是跋耆的对译。在毗舍离与波旬的中间,有负弥城,释尊曾在此说四大教法。巴利《大般涅槃经》中与此相当的,为Bhoganagara。此负弥城,乃梵文bhūmi之义译。《中阿含?地动经》(卷九),作「金刚国城名曰地」;《杂阿含》1331经的「金刚地」,也是vajjibhūmi的对译。」。

  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曰地(Vajjī)(巴),为跋耆之音译。」(p.307,n.5)。

  8 壁+皆《高丽藏》(高丽17,1097a15)。

  9 震=振【宋】*【元】*【明】* [* 1 2 3] (大正1,477d,n.10)。

  1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护比丘天:指保护比丘之天众。」(p.308,n.3)。

  11 [火*佥]=焰【宋】【元】【明】(大正1,478d,n.1)。

  1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三十三天、[火*佥]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Tāvati?sā devā, Yāmā devā, Tusitā devā, Nimmānarati devā,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ā)(巴),此五者与四王天合称为六欲天。」(p.311,n.2)。

  13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梵身天、梵富楼天(Brahmakāyikā devā, Brahmapurohītā devā)(巴),二者与大梵天(Brahmā)(巴),合称为色界初禅之三天。」(p.311,n.3 )。

  [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8(大正27,509a22~28):「问:大梵天王住在何处?梵辅、梵众住何处耶?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初静虑地处别有三:一、梵众天处,二、梵辅天处,三、大梵天处。此处即是静虑中间。迦湿弥罗诸论师说:「初静虑地唯有二处,即梵辅天中有高胜静处,如近聚落;有胜园林是大梵王常所居处,此处即是静虑中间。」

  1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少光天、无量光天、晃昱天(Parittābhā devā, Appamā?ābhā, devā, ābhassarā devā)(巴),为第二禅之三天。」(p.311,n.4)。

  1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Parittasubhā devā, Appamā?asubhā devā, Subhaki??ā devā)(巴),为第三禅之三天。」(p.311,n.5)。

  1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54(大正27,784b5~8):「问:无想天在何处摄?外国师说:第四静虑处别有九,此是一处。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即广果天摄,然以高胜寂静故别立名。犹如村边阿练若处。」

  1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无罣碍天、受福天(Anabhrakā? devā, Pu?yaprasavā? devā)(梵)、果实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Vehapphalā devā, Avihā devā, Atappā devā, Sudassā devā, Sudassī devā)(巴),上述七天与色究竟天(Akanitthā devā)(巴),合称为四禅八天。又巴利本无前二天,而仅载有后六天。」(p.311,n.6)。

  18〔地动…竟〕六字-【明】(大正1,478d,n.2)。

  19〔一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78d,n.3)。

  20 [1]《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Y 35p718~719 ):「《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卷2《游行经》的一部分。」

  [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Y 37p263~264):「『普入八众』:如《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1,16b)说:「(经文同上,本文之经文)」。「八众」──人四众、天四众,源出《杂阿含经》的《八众诵》。人中,婆罗门教说四姓阶级,佛法不承认首陀罗?ūdra为贱民,以没有私蓄的出家者──沙门?rama?a来替代。天四众是:梵、魔māra、三十三天、四大王众天,四王天统摄八部鬼神。八众,统括了人与神的一切。依经说,佛不知多少次的到八众中去,就是「现种种身」,而所现的身,都比一般的要高明。与他们坐起言谈,就是「说种种法」,当然比他们说得更高妙。这样的往来谈论,他们竟不知道是谁。佛的神通变现,不但可以变现为种种天身、人身,而也暗示了一项意见:在剎利、婆罗门、居士──在家人中,沙门──通于佛教及外道的出家人中,梵天、魔天、帝释、四大天王、龙、夜叉等鬼神中,都可能有佛的化身在内,当然我们并不知道有没有。化身,原是印度神教的一种信仰,在佛法中渐渐流行,将在大乘佛法中兴盛起来。」

  [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Y 37,p487~488 ):「《法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传为观世音救世的方便。或以为是受了印度教毗湿笯Vi??u的影响,这是可能的,但受影响最早的,是《长阿含经》(世间悉檀)所说的释尊。如《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六中──下)说:『(本文略,同上所引经文)』。八众,是人四众,天四众,该括了佛所教化的一切。佛以神力,到他们那里去。「在所能现」,就是在什么众中,能现什么身。可是色相与声音,比他们还胜一着。等到离去,他们并不知道是佛,不知道是谁。这不是『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吗?不过观世音三十二现身,比八众要分类详细些,但总不出人天八众以外。所以观世音菩萨救世的方便──『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继承通俗教化中,释尊的『普入八众』而来的。」

  21 《中阿含.37经》卷9(大正1,478b15~479c10)。

  22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478d,n.4)。

  23  [1]~A. VIII. 20. Uposatha.,[Nos. 33~35 cf. Vinaya, Cu IX.1.4] (大正1,478d,n.5)。

  [2]另参照《瞻婆比丘经》卷1(大正1,862b5~863b6)。

  [3]《开元释教录》卷13:「《瞻婆比丘经》一卷(或云瞻波),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右出《中阿含经》第39卷与瞻波经同本异译。」(大正55,612b21~24)。

  24 〔初一日诵〕-【明】(大正1,478d,n.6)。

  2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瞻波(Campā)(巴),又作占波,为中印度恒河河畔之国,其都城亦名瞻波。

  2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恒伽池(Gaggarā)(巴),又作伽伽罗池。」(p.313,n.5)。

  27 [1]从解脱~Pātimokkha (大正1,478d,n.7)。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从解脱(Pā?imokkha)(巴),又作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处处解脱。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戒律。」(p.313,n.7 )。

  28《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初夜:印度人将夜晚(傍晚六时至清晨六时) 分成三部分,傍晚六时至十时为「初夜」,十时至午夜二时为「中夜」,午夜二时至清晨六时称「后夜」。」(p.313,n.8)。

  2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座』,大正、高丽本作『坐』,今依据碛砂藏、卍正藏改作『座』。」(p.313, n.9)。

  3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将向欲明,明出不久』,巴利本(A. vol. 4, P. 205)作 Pacchime yāme uddhaste arune nandimukhiyā rattiyā(于后夜时分,日升而天将破晓,其夜色令人生欢喜。) 」(p.313,n.10)。

  31 [1]干=揵【宋】*【元】*【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大正1,478d,n.8)。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揵』,大正、高丽本作『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揵』。」(p.315,n.1)。

  3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观察众心』,巴利本作 sabbāvanta? bhikkhusavgha? cetasā ceto paricca manasākāsi(以心察知一切比丘之心而作意。) 」(p.315,n.2)。

  33 世尊在何种情况下,诃诸弟子为「痴人」,在《大毗婆沙论》卷16引契经做详细的讨论:

  《大毗婆沙论》卷16(大正27,77c10~ 79a15):「如佛世尊诃诸弟子,称言痴人,此有何义?答:是诃责语,谓佛世尊诃责弟子,称言痴人,如今亲教及轨范师,若有近住依止弟子起诸过失,便诃责言:「汝为愚痴,不明,不善!」世尊亦尔,诃诸弟子,称言痴人。此中论文总有二分:一者、释佛诃弟子义。二者、释佛诃彼因缘……且契经说:『远去痴人,勿我前住』者是诵者谬诵,应如是说:『远去苾刍,勿我前住』…」

  34《汉语大词典》(第4卷p.407):【】烦扰;扰乱。

  35 另参《中阿含》卷35(大正1,476b)。

  36《汉语大词典》(第3卷p.293): 【周回】亦作【周回】:1.周围。2.环绕;回环。3.循环;反复。《文选?卢谌<赠刘琨诗>》:“天地盈虚,寒暑周回。”

  37《汉语大词典》(第2卷p.1059):【均调】均衡协调;均匀和谐。

  38《汉语大词典》(第9卷p.1314):【】1.车运;转运。2.翻转。3.辗转。5.移动。6.返回。7.转向,改变行动的方向。” 王逸 注:“转,行也。”8.变化;改变。9.逃避。10.摇动;飘荡。11.按歌声节拍跳舞。” 马非百 注:“转……即转调的意思。15.传递;转交。16.翻,成倍的增加。19.缠绕。22.量词。道家炼丹的次数叫转。23.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25.副词。渐渐;更加。《百喻经?就楼磨刀喻》:“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26.通“ 啭 ”。婉转发声。

  39 私=夷【宋】*【元】*【明】* [* 1] (大正1,478d,n.9)。

  40 璝=贵【宋】【元】【明】(大正1,479d,n.1)。

  41 奇=琦【宋】*【元】*【明】*(大正1,479d,n.2)。

  42 车磲=螺壁【宋】【元】【明】(大正1,479d,n.3)。

  43 虎=琥【宋】【元】【明】(大正1,479d,n.4)。

  44 马瑙=码碯【宋】【元】【明】(大正1,479d,n.5)。

  45《一切经音义》卷52(大正54,651b3~4):「【】,今作蝳蜎二形古文,作[甲*毒][甲*冒]二形,同音【代妹】。《异物志》云:『如龟生南海中,大者如穗蒢背上有鳞,将欲煮之其皮则柔随意所作也。』」

  46 修=修【宋】【元】【明】(大正1,479d,n.6)。

  47 干沓=揵塔【宋】【元】【明】(大正1,479d,n.7)。

  48 [1]《一切经音义》卷20:「摩伽罗鱼(亦云摩竭鱼正言么迦罗鱼此云鲸鱼也)。」(大正54,433a23)

  [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Y 37,p855~856 ):「念佛也有拔济苦厄的作用,如《大智度论》 (卷7大正25,109a13~25)说:『商人们在大海中航行,遇到了摩伽罗Makara鱼王,有没入鱼腹的危难。大众一齐称念佛名,鱼王就合了口,船上人都免脱了灾难。』依《智论》说:『鱼王前世是佛的弟子,所以听见佛名,就悔悟了。』《修行道地经》赞颂佛的功德说:『本船在巨海,向鱼摩竭口,其船(将)入鱼腹,发慈以济之』(卷2大正15,189b22~24)商人们得免摩竭大难,这是佛的慈悲济拔了。」

  49《汉语大词典》(第12卷p.1405):【】:扬子鳄。也称鼍龙、猪婆龙。爬行动物。体长丈余。背部与尾部有角质鳞甲。穴居于江河岸边和湖沼底部。其皮可以制鼓

  50 待查?

  51《一切经音义》卷52(大正54,651b7):「【帝】或作[鹿/耳]同音迷,经中或作低迷或作坁弥皆梵言啭耳。」

  52 渧=滴【宋】【元】【明】(大正1,479d,n.8)。

  53 钏=轴【宋】【元】【明】(大正1,479d,n.9)。

  54 印顺导师着《空之探究》( Y 38,p76 ):「成就游,异译作具足住。」

  55〔瞻波…竟〕六字-【明】(大正1,479d,n.10)。

  56〔一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79d,n.11)。

  57《中阿含.38经》卷9(大正1,479c11~481b12);

  58〔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479d,n.12)。

  59 经+(上)【明】(大正1,479d,n. 14)。

  60 ~A. VIII. 21. Ugga. (大正1,479d,n.13)。

  61〔初一日诵〕-【明】(大正1,479d,n.15)。

  62 [1] 鞞舍离~Ves. (大正1,479d,n.1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鞞舍离(Vesālī)(巴),城名,跋耆国首都。」(p.319,n.7)。

  6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郁伽长者』,巴利本作 Ugga? gahapati?(郁伽居士)。」(p.319,n.8)。

  64《汉语大词典》(第4卷p.342):姝〔ㄕㄨ〕【姝好】1.美好。《法华经?譬喻品》:“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

  65 耀=曜【宋】【元】【明】(大正1,479d,n.17)。

  66《汉语大词典》(第4卷p.342):【】亦作“暐烨”,光彩夺目貌。

  6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巴利本 dānakatha? sīlakatha? saggakatha?, kāmāna? ādīnava? okāra? sa?kilesa? nekkhamme ānisa?sa? pakāsi.(论说布施之语、持戒之语、生天之语,以及说诸欲之灾患、卑陋、污秽,出离之功德。) 」(p.321,n.2)。

  68 胜=升【宋】*【元】*【明】* [* 1] (大正1,479d,n.18)。

  69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于巴利本中仅举出堪忍心(kallacitta)、柔软心(muducitta)、无盖心(vinīvaranacitta)、欢喜心 (udaggacitta)、无疑心(pasannacitta)等五项。」(p.321,n.4)。

  [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9(大正 9,635b ):「欲速觉一切智故,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善知识起十种心。」

  7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诸佛说正法要』,巴利本作 Buddhāna? sāmukka?sikā dhammadesanā(诸佛之最殊胜法说)。」(p.321,n.5)。

  71 习=集【元】【明】* [* 1 2 3 4] (大正1,480d,n.1)。

  72《大智度论》卷45:「复次,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

  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大正25,387c20~23)

  73 坐=座【元】【明】* [* 1 2 3 4 5] (大正1,480d,n.2)。

  7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诸妇人」,巴利本作 catasso komāriyo pajāpatiyo(四位年轻夫人)。」(p.321,n.10)。

  75 [1]罐=灌【宋】* [* 1] (大正1,480d,n.3)。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金澡罐」,巴利本作 bhi?gāra?(金瓶)。「罐」,宋本作「灌」。」(p.323,n.1)。

  76(长者)+欲【宋】【元】【明】(大正1,480d,n.4)。

  77 [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大正本无『我』字。」(p.323,n.3)。

  [2]我+不(高丽17,1100b21第四字)。

  78《汉语大词典》(第3卷p.344):【咨嗟】1.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 发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注:“咨嗟,叹而美之也。”

  7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众园:即僧伽蓝摩(Sa?ghārāma)(巴),为比丘众所住之园林。与『僧园』、『僧伽蓝』同义。」(p.325,n.1)。

  80《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如来圣众:四向四果之弟子能趣向涅槃之道,称为如来圣众。」(p.327,n.1)。

  81 [1]《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大正 23p599b ):「云何含消?含消有五种,世尊听诸比丘服。谓:『酥、油、蜜、糖、醍醐。』」。

  [2]《十诵律》( 大正 23p416a ):「佛听四种含消:『酥、油、蜜、石蜜』。比丘含是四含消时,应作是念:『我以治病因缘故含,不为美味』,是名含消法。」

  82《汉语大词典》(第7卷p.339):【斟酌】1.倒酒(茶);注酒(茶)。2.执掌。3.安排;摆布。

  83〔广〕-【宋】【元】【明】(大正1,481d,n.1)。

  84 丘+(甲)【宋】【元】【明】(大正1,481d,n.2)。

  85〔郁伽…竟〕八字-【明】(大正1,481d,n.3)。

  86〔二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81d,n.4)。

  87《中阿含.39经》卷9(大正1,481b13~482c6)。

  88〔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481d,n.5)。

  89〔初一日诵〕-【明】(大正1,481d,n.7)。

  90 欲=能【宋】【元】【明】(大正1,481d,n.8)。

  91《汉语大词典》(第1卷p.1742):【】1.或许,也许。 晋  石崇 《思归引序》:“傥古人之情,有同于 兮,故制此曲。”2.倘若;假如。表示假设。《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

  92 坐=座【元】【明】* [* 1] (大正1,481d,n.9)。

  9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转轮王(Cakkavatti rāja)(巴),又作转轮圣王、飞行皇帝。此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从天感得轮宝,随轮宝之所转,四方皆降服。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各统领四、三、二、一大洲。即金轮王统治四洲,银轮王统治东、西、南三洲,铜轮王统治东、南二洲,铁轮王统治南阎浮提一洲。」(p.331,n.1)。

  94《汉语大词典》(第10卷p.576):【】:1.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 宋  苏洵 《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郑玄 注:“四井为邑,方二里。”3.旧时县的别称。

  9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宗正:官职名。」(p.331,n.2)。

  9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国相(amacca)(巴),又作大臣、朝臣。」(p.331,n.3)。

  9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办』,大正本作「辨」字。」(p.331,n.4)。

  98 持=特【宋】*【元】*【明】* [* 1] (大正1,482d,n.1)。

  99《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问』,大正本作『间』。」(p.333,n.2)。今依《高丽藏》本(高丽17,1103c1第12字)改为「问」字。

  100《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Y 35p95 ):「汉译的《中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的诵本,是近代一般学者所能赞同的《郁伽长者经》(「中含」三九经)说,向须陀洹应供受施,为大众部等「第八住中亦得久住」的经证。因此或以汉译『中阿含经』为大众部说;或以为依大众部本修治。 不知『郁伽长者经』、『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都引用而加以解说。这是诸部通诵的契经,说一切有部与大众部等,只是解说不同,怎能据此而推论为与大众部有关呢!」。

  101〔是〕-【宋】【元】【明】(大正1,482d,n.2)。

  102[1]《佛光阿含藏.中阿含》:「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为初禅境界,此处省略第二禅、第三禅而直接谓『至得第四禅成就游』。」(p.333,n.4)。

  [2]另参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63)。

  103〔郁伽…竟〕八字-【明】(大正1,482d,n.3)。

  104〔一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82d,n.4)。

  105《中阿含.40经》卷9(大正1,482c7~484b27);

  106〔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482d,n.5)。

  107 经+(上)【明】(大正1,482d,n.7)。

  108 ~A. VIII. 24. Hatthaka. (大正1,482d,n.6)。

  109〔初一日诵〕-【元】【明】(大正1,482d,n.8)。

  110 逻=罗【宋】*【元】*【明】*(大正1,482d,n.10)。

  111 阿逻鞞~ālavī. (大正1,482d,n.9)。

  112 伽逻~Aggā?ava. (大正1,482d,n.11)。

  11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阿逻鞞伽逻,在惒林中』,巴利本作 ā?aviya? viharati Aggalave cetiye.(住在阿逻鞞国中的阿伽罗瓦寺院)。『逻』,宋、元、明三本均作『罗』。」(p.335,n.7)。

  114《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手』,巴利本作 Hatthaka,意译为手,音译为哈达卡、诃哆,居士名。『长者』为对居士之尊称。」(p.335,n.7)。

  115《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四事摄(cattāri sa?gahavatthūni)(巴),即四摄事、四摄法,为摄受众生,令其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之四种方法。(一)惠施,即布施摄,有财施与法施二种。若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二)爱言,即爱语摄,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谕,令起亲爱之心而受道。(三)以利,即利行摄,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起亲爱之心而受道。(四)等利,即同事摄,谓亲近众生同享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参见《杂阿含》(大正?卷二十六?六六八经)。」(p.335,n.9)。

  ※按《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杂阿含》卷二十六第六八○经(大正?卷二十六?六六八经)」有误。经查正为:「《杂阿含经》第668经卷26:(大正2,185a2~11)」

  116《大毗婆沙论》卷59(大正27,306b21~27):「又余经说:「世尊告彼手长者言:『汝以何法摄自徒众,徒众云何受汝所摄?』手长者言:『世尊为我说四摄事: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我以此四摄自徒众,徒众由此受我所摄。」 然手长者与徒众异而说摄众,故知诸法皆摄他性,非自性摄。」

  11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若过去有沙门、梵志……或有余」,巴利本(A. vol. 4, p. 219)作 Ye hi keci Hatthaka atītamaddhāna? mahati? parisa? sa?gahesu?, sabbe te imeh' eva catūhi sa?gahavatthūhi mahati? parisa? sa?gahesum.(确实地,任何人于过去时摄大众,他们都是以四摄事摄大众。) 」(p.335,n.10)。

  118《汉语大词典》(第5卷p.593):【升堂】1.登上厅堂。

  119《杂阿含744经》卷27(大正2,197c)︰「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120 坐=座【宋】*【元】*【明】* [* 1 2 3 4 5 6 7] (大正1,483d,n.1)。

  121 绕三匝=三匝绕【元】【明】(大正1,483d,n.2)。

  122 加=跏【宋】*【元】*【明】* [* 1 2 3] (大正1,483d,n.3)。

  12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毗沙门(Vessa va?a)(巴),又作多闻天,为四天王中守护北方之神,亦为夜叉军之主。」(p.337,n.5)。

  124 耀=曜【宋】*【元】*【明】* [* 1] (大正1,483d,n.4)。

  125〔手长…竟〕七字-【明】(大正1,484d,n.1)。

  126〔二千…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84d,n.2)。

  127《中阿含.41经》卷9(大正1,484b28~485a5)。

  128〔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484d,n.3)。

  129 ~A. VIII. 23. Hatthaka. (大正1,484d,n.4)。

  经+(下)【明】(大正1,484d,n.5)。

  130〔初一日诵〕-【明】(大正1,484d,n.6)。

  131 逻=罗【宋】*【元】*【明】* [* 1] (大正1,484d,n.7)。

  132〔精〕-【宋】【元】【明】(大正1,484d,n.8)。

  133《佛光阿含藏.中阿含》:「少欲、信、惭、愧、精进、念、定、慧(appicchatā, saddhā, hiri, ottappa, viriyārambha, sati, samādhi, pa??ā)(巴),为世尊赞叹手长者之八未曾有法。」(p.343,n.8)。

  134〔有〕-【宋】【元】【明】(大正1,484d,n.9)。

  135 污=污【高丽藏】(高丽17,1107a20第5字)

  136《佛光阿含藏.中阿含》:「『愧可羞愧知愧』,【高丽藏】(高丽17,1107a22~23)本作『羞愧,可愧知愧』。」(p.345,n.2)。

  137《佛光阿含藏.中阿含》:「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即四念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觉(新译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p.345,n.3)。

  138 〔手长…竟〕七字-【明】(大正1,485d,n.1)。

  139 〔四百…字〕六字-【宋】【元】【明】(大正1,485d,n.2)。

  140  卷末题有品末题次行【宋】【元】【明】(大正1,485d,n.3)。

  141 〔一万…字〕八字-【明】(大正1,485d,n.4)。

  142 〔中阿含〕-【明】(大正1,485d,n.5)。

  143 〔一万…字〕八字-【宋】【元】【明】(大正1,485d,n.6)。

  144 〔初一日诵〕-【明】(大正1,485d,n.7) 。

  145 Ⅰ、《中阿含经.42~43经》卷10(大正1,485a~c)。Ⅱ、《中阿含经.44~45经》卷10(大正1,485c~486a)。Ⅲ、《中阿含.46~47经》卷10(大正1,486a~b)。Ⅳ、《中阿含经.54经》卷10(大正1,490a~b)。

  146 依 印顺导师所示,另有两类修证次第,请参阅《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Y 35p737~740 )

  《中阿含经》卷9

  36-41经

  《中阿含经》卷10 NO.42~57经

 
 
 
前五篇文章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0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1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2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3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14

 

后五篇文章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8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7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6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5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