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日常行事即修行(远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日常行事即修行(远尘)

   日常行事即修行

  远尘

  与传统的静坐观心,摄心一处的修行观相比,禅宗所推崇的修行方法更为开放和广泛。禅宗不仅认为静坐参禅是修行,而且主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事都是修行。

  最先打破以坐禅为开悟唯一途径的是六祖惠能大师。他针对当时禅宗推崇的坐禅开悟的说法,指出“禅由心悟,不在于坐”的观点。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都是修行,并非只有坐禅一途。他本人也并不是因坐禅而开悟,而是在参礼黄梅五祖,踏锤舂米的劳作过程中开悟。

  永嘉大师也是一位推崇日常行事即修行的一代宗师。他在《永嘉大师证道歌》中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全面反映了永嘉大师的禅宗思想。其主旨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来修行,而不仅仅局限于静坐。

  历史上有很多大德高僧,多是在破柴做饭,种莱耕田中而开悟。沩山灵祐禅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灵祐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曾跟随怀海禅师多年,师徒之间曾以“炉中有火否”的相互问对,成为禅宗史上有名的公案。

  当时,有一个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到百丈山,对百丈禅师说,他在湖南寻得一山,名为大沩山,是一千五百善知识所居住的处所。司马头陀想在百丈禅师徒众中选一人前去住持。其时华林觉为第一首座和尚,曰:“这个人怎么样?”司马头陀让他大咳一声,然后走数步让他看看。华林觉按他的做过之后,司马头陀说:“不行。”百丈禅师后派人找来灵祜禅师,司马头陀一见灵祐禅师,大为惊叹,说:“这个人正是沩山的主人。”灵祐禅师在那时只是一位在斋堂服务多年的典座,并不为人所知。见司马头陀如此赏识灵祜禅师,百丈禅师便对灵祐禅师说:“我在这里化缘,沩山是一处绝妙胜境,你应当在那里住持,弘扬禅宗,广度有情。”

  此后,灵祐禅师便遵从师命,远赴沩山,营宇立像,开法传禅,使沩山成为盛极一时的禅宗道场。

  司马头陀选沩山住持时,并不是看他职务的高低,而是看一个人证悟境界的高下。沩山灵祐禅师虽为典型,他为大众烧菜做饭也是在修行,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佛教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自古祖师多从大寮中出,灵祐禅师正是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开了悟。因此,司马头陀一眼就相中了他。

  有则佛教故事,也说明了修行在日常行事中的观点:

  有一天,有一位女士来找印峰禅师,埋怨工作得很辛苦,她想不如出家好了,以后不用再面对这些工作上的烦恼。

  印峰禅师对她说:“生活不就是修行吗?你现在对工作生厌就想出家,如果对出家也生厌了,那又怎么样?”

  她“哦!”了一声,无言以对。

  印峰禅师开导她说:“你要明白你在公司里的职责,如果生活你也应付不了,去寺院你又应付得了吗?例如寺院的清规和刻苦等。你要明白为什么公司要雇佣你,为什么你的上司要赏识你?你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解决难题,所以你要做好你的职责,你可以尝试去了解你上司的烦恼。如果你明白,懂得处理他现在面临的难题。你觉得很难交给下属处理工作的情况也一样,譬如你做衣服,你有什么要求,你要清晰地告诉对方,对方明白,才可以按你的要求去做。工作也是这样,你要解释给你的下属知道,要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你给她们方向,他们才明白应该如何做。其实日常的行事就是修行,做好工作,完成我们的职责。如果我们马马虎虎,下次还可以接到新的定单吗?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和下属,只要做好尽到我们的职责,就是修行的不动心。”这位女士听后现出喜悦的神色,顶礼而去。

  印峰禅师这番话对于处于俗世中的人而言,如果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一位有责任感,有上进心的品质高尚的人,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在修行,并非一定要出家才算修行。

  修行在我们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在家还是出家,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勤奋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为众生做,这就是在修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对修行有个全新的理解。

  摘自《正信》2006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五戒与现代社会(净莲)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不思善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心中的做人之道(查德元)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心清水现月(宣化)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出家现僧相就是良福田(妙莲)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关于择法与宗派(延光)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从“一切唯心”到“依教奉行”(延光)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要吃苦(广钦老和尚)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僧肇的“住真空”(欧阳镇)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圣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