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谈解脱四要(贤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浅谈解脱四要(贤祯)

   浅谈解脱四要

  贤祯

  内容提要:伟大的佛陀为了度化苦海中的众生,悲心说法。佛所说法,千差万别,本文仅就关于修行解脱之法略作阐述。修行解脱,对初学者来说,必修的加行可归纳为四个要点,即坚固净信、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本文主要介绍此四要及其修习方法,从而说明四要是大乘诸宗必修的根本,是三乘解脱之基,一切众生皆依之而得解脱,乃至最终成就佛道。愿诸位同修能与修法结合起来,坚固我们的净信,思维三界如火宅而生出离心,依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正知见而断烦恼执著,普济无量众生,同证无上菩提。

  关键词: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

  前言

  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脱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础,也称加行,是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盖房子,必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舍会有崩塌的危险。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牢固,便无资格进入正行。邋遢修学,必多障难,难以见道证果。

  大乘诸经论,都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有关于加行的内容和观修方法。如三乘修定以持戒为加行;天台止观以具五缘,诃五欲等为前方便;法相宗菩萨道位中以资粮位后,见道位前的暧、顶、忍、世第一四位为加行位等等。入门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诸乘修道之通途。

  藏传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学,更是十分重视修学次第,强调道前加行的修习,有系统、严整的加行修持法。如格鲁派以净信、修四无量心、思无常、发菩提心为四共加行,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三主要道”。

  汉传佛教本来也重加行,天台的修学次第尤为系统。但自唐宋以来,惮、净二宗盛行。禅宗专接上根利器,不立渐次,忽略一切方便行;净土为诸宗归宿,以信愿二门为加行。禅净二宗,尤其禅宗出于应机设教的特殊方便,对大乘解脱加行的修学强调不够,没能建立严整的加行观修法仪,影响至今,难免产生诸种弊端。一些学人虽人佛门多年,却连三皈依都不能清净,拜神求巫,或则虽念佛、诵经、持咒、布施,而无出离心,生不起菩提心,贪求世间福报,器量狭小,停留于低层次的神道信仰。或则虽然证道心切,急于打七闭关、人山住洞,而因正见、资粮不备,业障未除,久修无获,乃入魔发颠,丧身失命,实乃可惜。如此种种,皆是加行不备,因地不真,果招纤曲。鉴于此,笔者虽立愿与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之志,却由于没有生起相应功德。故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阅读经论,希望找到一条捷径,早日实现愿望。可是,从诸善知识的开示及阅读经论的过程中却发现,能踏上诸解脱圣者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获究竟解脱,必须坚固净信,有出离心、发菩提心与立清净见。以下浅略谈谈对此解脱四要的肤浅认识。

  一、坚固净信

  《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云: “信能欢喜人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净信,是修学佛法的起点,进入佛道必经的门坎。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坚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见异思迁,三宝的加持无法人其身心,难以得到佛法实益。 《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故菩萨五十二位以十信为初门,天台教以起圆“信”为解、行、证的基础,即坚固净信为人佛初门。人佛门或有心接触佛教,无论受三归依与否,皆应解决信的问题,去除疑惑,生起正信,坚固净信。生起坚固正信,略有三种方便:

  (一)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指能引导、帮助行者修学佛法的师友。做为善知识须了解佛法,具正知见、有德行、有修持。更要与自己有缘,对之能生起信任。 《菩提道次略论》云: “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实相、善说地、具悲悯、断疲厌。此谓为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善知识为行者趋向解脱的眼目与导师,对学佛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云: “喻如大树无固根,则枝干花果不能生,即生亦随萎。”此喻若不得善知识加被、指导,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对亲近的善知识,必须谨慎观察选择,不能依名望,要重在实德。依止之后,对善知识应尊重恭敬,虔诚咨问法要,求其解答疑惑。

  (二)听闻正法

  这是正确认识佛法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径。初学者应多闻多听,参加佛学讲座或看一些引导初学者的光盘,读一些关于佛学基础的书。对佛法获得整体性的大概了解,然后再由浅人深,研读经论原典,如《四阿含》《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有余暇者应更广阅教典,将佛法与各种世间法反复研究,用心思考体会,确信佛法为无上的真理。

  (三)阅读佛教史传

  从佛法流传和实践的历史,认识佛教。了知佛教教理产生及经久流传的根源,了解佛教净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佛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特别应阅读有关佛法与现代文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比较研究的文章著述,认识佛法历久弥新的宝贵价值。

  (四)观三宝功德

  生起坚固净信,须对三宝的功德和皈依三宝的利益进行观察思惟,由正确认识三宝,生出对三宝的由衷敬信,从而以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

  观佛宝功德,据佛传和佛典有关记述,释迦牟尼佛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贵为太子,为求彻底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而舍弃王位妻子,出家修行,穷诸外道之所证,终于夜睹明星而证大觉。说法教化,创立教团、言传身教,有史可考。道传全球,德弥三界六道,被尊为“三界导师”。确信佛陀诸惑尽净,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超人功德。佛身相好, 《譬喻赞》云: “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从星而严饰。” 《维摩诘所说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但现在则如此,利根者,须广为开示,钝根则总略而说。悲智为佛之意德,智德能遍一切境;悲德能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确信大乘经所言归信佛、念佛、供养佛,必为佛所护念加持,得世出世间的殊胜利益。 《楞严经》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观法宝功德,依法修行。 《正摄法经》云: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此法由佛及无数佛弟子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所证实,真实不虚,如实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彻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超越世间法而又包含世间的伦理、政治、哲学、宗教,超越而又不离理性,是我们的人生指南,安身立命的根本。思维如是正法,是佛陀长劫追求,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证得。佛法东来,凝聚着求法、翻译大法者的血汗与虔诚,来之不易,得之甚难,应当顶戴,以为究竟的归依处。思维佛法的心髓,指明众生皆有佛性,本有宝藏,只要依法修持,一定能开发出来,圆满佛果。

  观僧宝功德,应观一切贤圣僧,如观音、文珠、普贤、地藏等菩萨;罗什、慧远、道宣、慧能等高僧,见道证果,梵行清净,住持佛法,堪作我们最为可靠的师友、助伴,为究竟的皈依处。 .

  观三宝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应依住持三宝受三皈法;已行三皈者,应观三宝功德而修三皈,以坚固净信,任何外缘皆不可转移。如《优婆塞或经》云: “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天魔外道,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邪众。”三皈依不仅是人佛门的第一道门坎,初学必修,在从凡夫地至佛地的整个修行过程中亦皆不离此。大乘各种禅法,皆以修三皈依为首。这是得到三宝护持指导,如法修学、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证。

  二、出离心

  出离心,指远离三界生死的愿心,这必须消除对现世的贪著与后世的贪著。

  现世贪著,是指对现世名闻利养,财物、眷属等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利等。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得人身难,观众生于六道轮回,生为人道的机会十分难得。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人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他还在甜蜜的享受中而不知螫痛。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长河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枯藤,指命根,老鼠咬的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地过去,命根很快就断了。无论是枯井、枯藤、鼠咬,都是说无常的苦迫;四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不调合,就会生病而致于死,如毒蛇伤人;蜂蜜,如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少许的苦果也不管。为了解脱轮回,必须舍弃对现世的贪著。

  佛在经中教诫弟子们说: “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生命确实不定,我们的生活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世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上不来便与世永隔。因死亡要来,从不预先通知,使人辄不及防。尤其意外之来,有如疾风暴雨,或食未咽而死,或语未终笑而死,恒令人无可提防。经云: “明日与后世,孰先孰后,渺不可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办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当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品尝葡萄时,却会因一棵葡萄核卡住喉咙而死亡。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死性灾害是发生在家中,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吃饭用的筷子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衣服、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让人们免于死,甚至它们可能成为刽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补药时,却因量过多而中毒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人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生命是无常的,不象衣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短了就加长,要知道人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大法亦难免。经云:佛之相好金刚身,亦示现无常相,况此血肉如沫之身如何能长住?圣贤虽人寂,但不同凡夫之生死,他是为示现有生必有死,所以他们的肉身也不存在。过去大德,如罗什、玄奘、窥基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又如达摩祖师,梁武帝派人来请其人宫,请不动,便用绳绑住,再用马来拉,绳子都拉断,未能移其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未逃此例而不死,何况凡夫惑业招感的烦恼炽盛之身,岂能不速速依十占三宝,时时念死无常而精进修行呢?

  世间一切皆无常,我们要正确了知事物的本性,当知器世间无常为众生共业所感,看似坚实,至劫坏时,如水火风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有情世间亦无常,没有一个能幸免于死。特别是婆婆世界五浊恶世,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逝水瞬没,去日苦多,我们何时、何处、何法死?都不能知道。经云: “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所谓后世贪著,即由于今生苦多乐少,而积极修善,希望来世能生活美满愉快。如我希望来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释或富贵达人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这些都是对后世的贪著。要消除此贪著,应观因果轮回苦。即观由缘起法则所规定,有生必有死,死后非如此灭,而必有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必然被生前所造的业力所驱牵,轮回于六道之中。因为业果特别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让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生于善道者甚少,堕恶道者极多。如一日之中,无一刻不在三毒包围之中,而对于慈悲心念,绝难生起,尤其于仇人诋毁,不惜增盛其词,必尽其极而后快。故经中曾譬喻说,人死后堕恶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少如指爪上尘。恶道众生,饿鬼恒为饥渴所迫,较人中最极贫穷者,其若更剧,且寿命长于人数百千倍;地狱而生常受烙汤炉炭,刀山剑林,锯割礁磨等剧苦,其寿命比饿鬼更多倍,畜类愚痴无知,或受人驱使鞭挞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怀惊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罗常为瞠恚斗争所苦,身心不得安宁;纵生为人,经住胎之迷,改头换面,忘记前世,又从头受八苦交迫,而且人间多声色名利诱引污染,造恶习易而行善难,最为危险;诸天虽乐,能往生者极少,纵能生天,寿长经劫,亦终有五衰相现。阳春白雪人下五道之时,即使贵为天帝,驴胎马腹之虞,其苦尤剧,当思世间诸苦中,轮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间诸可怖畏中,轮回一事,最为可畏。怖畏轮回,当志求出离。

  出离心为世间之因,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离心或出离心不坚定,必贪着三界,纵修行尘劫,至多得长寿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发出离心,仍局于小乘,还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

  三、发菩提心

  发起自觉觉他,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之愿心,此名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译为道,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 《大日经》云: “菩提心为因。” 《集一切法三昧经》云: “一切法无有不入初发心中。”发菩提心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门,此心一发即人菩萨之数。更护持不令忘失,则随其所作,乃至举默动静,谈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皆成究竟解脱之资粮。菩提心不发,或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行、坐禅习定,皆成世间有为法,不能生出出世间果报。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为大乘解脱之本。

  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观我与众生互相缘起,众生于我皆有大恩,理当报答。可从父母观起,思父母养育劬劳,菩提心生, “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抚育儿女长大,为衣食住而付出多少血汗?经云: “百善孝为先”就是报恩。此孝非儒家讲的传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最上等的报恩应该是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真正的报恩是唯有以法雨滋润父母的心田。又观六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不休,莫不曾有过父母眷属的关系,皆为过去世父母。经中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众生于我皆有深恩,应平等报恩,誓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只有这样才能报佛的深恩, 《楞严经》偈云: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悲即拔若,亦可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生死苦海中挣扎,无有依靠,一切众生莫不如是,自己悲伤难过,深发悲隐济度,拔苦与乐之愿。观众生虽出具佛性而迷昧不觉,执持邪见,不信因果,杀盗YIN妄,造成诸恶业,妄受苦果。歪曲人应有的形象,空辜负难得的人身,实可悲隐,我当唤其觉悟,济其脱苦。这种大悲心,为菩提心之根在,成佛的根本,四无量心观中的悲无量心观,是专门观众生苦而增长悲心的。慈是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悲是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喜是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舍是冤亲平等。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是入门者应学。

  观佛果功法而发向上心,当观佛圆满开发了自性慧海得大自在、大解脱,具三明、六通、四无畏等。具有无所不知的大智慧,以无缘大悲,住无住处涅槃境,尽未来际,济度无量众生而不休息,我们应以佛为楷模,以成佛为目的,向上追求,立志臻于圆满正觉之城。

  经过以上数数思维修习,对众生有了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已乐,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自己能力还不够,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竟谁有此能力呢?世间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他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位贤者伟人能做到。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己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果菩提唯一的修持中心, 《人行论》说: “搅动正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宗喀巴大师说: “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提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芷。”菩提之果的成就,必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心要。因此想成就佛果,就必须发菩提心,愿见闻者依上面所讲的次第修,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四、立清净见

  清净见,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空性正见。

  宗喀巴大师说: “佛法的核心就是空理。”所以“佛”被称为空王,而空性智慧又被称为“佛母”。经云: “方便为父,般若为母”也就是说诸佛菩萨是从空性智慧中产生的,故称为“佛母”。迷此理者为凡夫,悟此理者则为佛。因此, “空性正见”又称为法中之王,诸法之统帅。就是我们普渡众生的这颗菩提心,只要能与空性智慧结合起来,即可成为胜义菩提心,才可称为究竟圆满的菩提心。在这颗胜义菩提心下所行的菩萨行,也因此而会变得神圣有力。如果没有这大智慧,只停留于世俗菩提心,还不到圣位。只有在空性正见的基础上,才能使菩提心变得更加的神圣和有力,可见,这个空性智慧对一个学佛者是何其重要。

  (一)清净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两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众生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本无实性的法执为实有,就是“增益执”,也叫“有见”、 “常见”;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灭,并非全无。以因缘而产生,由因缘变化而变化,故其性是空。并不是说因缘所生的法不存在,而是因因缘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是空,如果将诸法无实性理解为什么都没有,这就叫“损减执”,也叫“无见”、 “断见”。这常、断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也就是“离增益、损减”执。离两边的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的空性,也不否认它的缘起存在。如实了知诸法,因缘而有,故无独立自性,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业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以断除。若未得此见,不能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烦恼。因此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心的命根,最为重要。

  (二)云何树立清净见

  我们在六道之中无奈地受生受死,归咎于无明的我执,亦即对“我”这个概念的误解。只要成就真正智慧,便是直接地对治缺少智慧之无明,所以便能解脱自在了。去我执法执,得生空法空,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智,圆满佛果。

  先谈“我”的存在方式。在一般理解中, “我”是一个实在个体,有自性、独立地存在。那我是谁?我是张三吗?若换成叫李四,我还是我,名是一种表象,可随意变化,无实在的自性,非“我”的本质。名相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假名, “我”非假名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蕴”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构成的色与受、想、行、识构成的心组成。这样“我”要么与“五蕴为一”而存在,要么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别无第三种存在形式。若“我”与“五蕴异”而存在,就是在“五蕴”之外,有一个“我”存在,即离开身心之外,有一个“我”存在,这就不是我;若我与五蕴合为一体而存在,那么不可能在五蕴外另有一个我存在,即第六蕴。那它的存在形式就可能色、受、想、行、识里存一个“我”,若这样,结果“色”里有个“我”, “我”又是身心的合一。既是身心的合一, “色”里就应有个“识”, “受”里也同样有一个“识”,这样推下去,一个“我”就有五个心识,受、想、行、识亦各有一个心识,这显然是不对。

  由上可见,并没有一个实我存在,但也并非否认缘起的存在,而是将缘起视为空性的显现,如幻觉游戏,不加以执着,如若这样,便成就人无我。

  有关万物之存在方式,主要是照见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依相联系而存在,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确信法无自性,并放弃对事物的执著,也可用人无我的分析法来辩证法无我。

  如《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见,也是由见缘起的有来破断见;又能以性空为自性而非究竟无除断见。了知因果缘起与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

  可知空性不是某种真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无。真正的空性,离言语相,绝心缘相,因此无法用文字研究,只能体验。只有把理论放人修行中实践才能体会到“空性”。见空性则能解脱烦恼束缚,也是究竟圆满菩提的基础。由于“空性见”让我们了解苦的客体并无自性,故不会被苦难压垮。了解主体的空性或无我,就不会局限于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见无界限,济生之境也无限。要究竟圆满生起胜义菩提心,必须对空性有所了解,只要彻见“无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主要依此空性见才能斩断烦恼,才能放弃对“我”的执著,而真正利益众生。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最初若没有“信”就不会人佛门,所谓“信为能人”;净信而人了佛门,却仍贪著世间五欲,就无法使心趋向解脱之道,故应生起出离心;只有出离心,若没有菩提心,便仅停于二乘,就无法步人大乘解脱道,故应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没有“空性见”,二障就无法断尽,故应起清净见。可谓信为人门之基,出离心为菩提心的前提,空性见又是出离心的保证。因为菩提心的一个特征就是必须要生起度众生出轮回之心,如果不放弃对“我”的执著,出离心是生不起来的,同时只有在空性正见的基础上生起的菩提心才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这四者相辅相成,是究竟解脱不可缺一的四要。按诸经论所言,只要具备了解脱的前方便,有了资粮,达见道证果乃至成佛,并不需很长时间。现今多数学人久修不证,主要原因是资粮未备。在此,愿诸位佛子真切地坚固我们的净信,思维三界如火宅而生出离心,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起清净见,因圆果满至究竟解脱。

  (作者系闽南佛学院第九届本科毕业生)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现代人佛教的精神修养

万行法师:如是降伏其心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聚少成塔 黄夏年老先生访谈录(李阳泉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寒山寺碑刻知多少(朗修)

万行法师:提前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后五篇文章

万行法师:一切境界皆是沿途风光

万行法师:大道至简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心经妙义(无庄)

万行法师:改变心态就是改变命运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研修般若空慧的智慧宝典——读《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