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读《安祥集》体会——悟入空性话安详(妙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读《安祥集》体会——悟入空性话安详(妙华)

    读《安祥集》体会

  ——悟入空性话安详

  妙华

  悟入诸法本真空性是得到安祥自在的人生之本。空性即法界即真如即如如,也即是形形色色万物之道。它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悟它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又如《法如行状》所说:“世界不现,则是法界,此法界如空中月影,出现应度者心。”再如《楞严经》卷三佛告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等等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世界万物未生之先之空性,它不因减少一物而欠缺,也不因增加万类而窒碍。

  此空性不同一般人眼中之虚空,因为虚空实则不空,只是虚空微尘根不能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空,因为此空是取掉某种东西的相对空,即时空转移。这个“空性”是不以判断、名相等二元的方法所能思维表达的,在这里只有肯定和绝对,没有相对可言。如果说大千世界乃至无始以来尽劫以后有绝对永恒绝对的话,我说“空性”就是绝对。

  悟入这个超绝思维之空性,方能真正体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才能真正发起出离之心,建立修道之志。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人对人生问题只是说说而已,曲里回环也只是口头禅。世界积尘太深,真能透过重重假相悟入法界并能依悟修证之人比凤毛麟角还少。况悟入法界也还是需要以大般若慧为先导,从事、理上下一番“精神集注”的功夫,这要比得一场绝命的病还难以忍受,在你精神疲惫绝望之时再努力一下才有可能得此法喜禅悦。悟入以后也不是万事在吉了,这只是见道。接下来是艰苦而长期的修证。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以四行(即达摩禅法中的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或其他法门实践方法渐渐往昔恶业之余力,久而久之方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内里宁静淡泊,外表安祥自在。

  这就是说,安祥禅有其深远之本,并不是强做坦然和安祥。安祥是禅悟在生命个体上的表现,是生命对禅的享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认识特质。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窒碍的人,一个在肉欲物欲中逐流的人,他无法使自己安祥,因为他不达本真,是物和形的奴隶。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人格分离,即便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涵养很高的人,也因没有体悟生命之根本而在生活的烦恼和困扰当中耗尽生命。

  反之,随缘之人是安祥的,因为他是无我的,如行云流水似的,没有执着。行报怨行的人是安祥的,因为他在受苦之时常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怨诉,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印顺《中国禅宗史》9页)。无所求之人是安祥的。因为他知道:“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理将欲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安。’”称法之人是安祥的,因为法性本净,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法身无怪,于身命财,行施六度,心无吝惜,三轮体空,不倚不著,是故安祥。

  由于吾辈障深慧浅,对佛法浅尝辄止,所以未曾闻法先起分别,被世间事相迷惑本真不能显发。难以深信,难以悟入。悟入不了何以见道,未曾见道,修道如暗夜入山毒害险失。错将快乐或一时之顺缘当成安祥自在,实是对安祥之大误。

  不悟之法界,不依悟去修,所得安祥是暂时的、表面的、无根的、不究竟不彻底的,学人千万不可少沾法乐便认为是归家了啊!

  禅刊 1990年度第四期

 
 
 
前五篇文章

悲华经诸菩萨本受记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止观法门(普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安祥”的价值(本源)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我对安祥禅的体会(斯朋锡)

佛说弥勒来时经

 

后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陈明晖)

贤愚经波婆离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李豫川)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静虑(释顿辉)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