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圣严法师纪念文集:“风雪中的行脚僧”——深切悼念圣严法师圆寂(张华) |
 
圣严法师纪念文集:“风雪中的行脚僧”——深切悼念圣严法师圆寂(张华) “风雪中的行脚僧”——深切悼念圣严法师圆寂 张华 【编者按】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于2009年2月3日下午4时圆寂,享寿80岁。出身江苏贫苦之家的圣严法师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毕生践行“人间佛教”,以“心灵环保”为核心理念,倡导“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号召追随者“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同时致力于促进“泯绝隔阂,互重互爱”的世界和平。曾获选“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被媒体喻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圣严法师,俗名张志德(又名保康),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苦家庭,排行老幺,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姊姊。由于从小体弱多病,圣严十三岁(1943年)的时候,在狼山广教寺出家,法名“常进”。1947年,圣严法师进入上海的静安寺佛学院,当一名插班的学僧。法师在静安寺学习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加入军旅,从戎赴台。 法源法脉 从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虽然超过了法师少年和尚的年数,但在其心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的和尚。退伍之后,圣严法师思考未来前途,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决心再度出家。 这一次出家,是依止东初老人(1907—1977)为剃度师,所给的法派字号为“慧空圣严”(即法名慧空,法号圣严)。 东初老人是太虚的学生,也曾经担任镇江名刹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为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下第五十代传人;东初老人同时也在临济宗下常州天宁寺参学,故一人传承曹洞宗与临济宗两支法门。圣严法师于1977年12月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而为曹洞宗下第五十一代传人。在1978年12月5日,灵源和尚又将临济宗法脉传赐给圣严法师,其法脉字号为“知刚惟柔”(即法名知刚,法号惟柔)。灵源和尚给了圣严法师一份临济法脉传承谱《星灯集》,使其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并同时成为临济义玄之下第五十七代传人。 奔波东西方 1969年3月14日,圣严法师三十九岁,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进入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圣严法师在日本的大学度过了六年艰辛求学生涯,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博士,接受了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终于成为一名蜚声海外的“学者僧”。1975年元月,圣严法师提出题为《明代佛教之研究》的博士论文,经过立正大学严格的审查之后,2月12日顺利通过答辩。同年3月17日上午,获颁授“学位记”(即是授予博士学位的证书)。1975年12月10日,圣严应沈家桢居士之邀,前往美国弘法讲学。沈家桢居士在美国组建了“美国佛教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United States),经由该会出面安排,将圣严法师安排至该会所属的纽约市布朗士区大觉寺。 1977年12月,圣严法师的剃度师东初老人在台湾圆寂。在接获消息之后,法师立刻回台湾料理后事,并奉其遗命承继农禅寺的道场,兼任中华佛教文化馆的负责人。此后,他便在美国和台湾两地奔波、东西兼顾。因为有感于美国弟子们的求法热诚,1979年圣严法师在纽约创立“禅中心”,后来更名为“东初禅寺”以纪念恩师。除了固定往返美国与台湾两地弘化,圣严法师还经常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著名学府及佛教社团宣扬佛法,不遗余力。 圣严法师在纽约成立了禅中心,为了授课需要而编了一本《禅的体验》,并陆续发行了两种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禅杂志》季刊) 以及《C h ' a n N e w sl e t t e r》(《禅通讯》月刊),至1992年底为止《禅杂志》已经发行了58期、《禅通讯》亦发行了96期。自1978年开始,在台湾北投的中华佛教文化馆以及农禅寺,举行大专青年学生及一般社会人士的禅修活动,并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关于禅的著作七种,包括《禅的生活》、《拈花微笑》、《禅与悟》等。因为对于禅修的凿力颇深之故,所以在国内外许多人都把圣严法师当成了大禅师。开创法鼓山 圣严法师除了以丰富的禅修经验、正确的禅修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亚、美、欧洲等地主持禅七、佛七,自然成为国际知名禅师。他以其个人的创见与诠释,不但复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禅,更将临济宗的话头禅内涵实质化,知见与实证并重,开创出现代独特的禅风,是为“中华禅”。 1989年,由于中华佛学研究所及农禅寺的各项教育事业、弘法事业,以及文化事业推展迅速,固有场地已经不敷使用,圣严法师于是在台北县金山乡,觅得了一块环境优美的山坡地,命名为“法鼓山”。开始兴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园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涵括佛教教育、学术研究、修行弘化、终生学习等各种软、硬体施设,以作为实现法师“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基地。历经十六年稳扎稳打的筹备与建设,2005年第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并举办“大悲心落成开山大典”,约有上万名国内外各界人士云集法鼓山共襄盛举。 圣严法师又针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全力研发并推广适应各宗教、各阶层的生活化禅法,建立起超越种族隔阂、跨越世代距离的心灵沟通平台,希冀消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祈能为世界播下和平的种子,共同迈向人间净土的目标。 “心灵环保”的社会运动 有作者写道,无论是闭关苦修、军旅生涯,还是日本留学、美国弘法,抑或是后来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1985)、开创法鼓山(1989年)等,圣严法师总是“在无路中找出路,在艰辛中见其悲愿,在坚毅中见禅慧。”法师曾自喻为“风雪中的行脚僧”,生命对他而言,就是一场实践佛法的历程。而其影响世人至深者,莫过于1993年提出“心灵环保”,作为法鼓山核心理念。 小沙弥时期的圣严法师已深深体会到:“佛法是这么好,可是误解它的人是那么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么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当他二度出家后不久,便往高雄美浓山区闭关潜修六年,勤研经藏,并完成《比较宗教学》、《戒律学纲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后弘扬佛法的基石。为了提高佛教地位及僧众素质,圣严法师毅然决然负笈东瀛,留学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奔波于美台两地弘扬佛法,更以其禀承的临济及曹洞两系法脉,至世界各地指导禅修,接引无数东西方人士。 正是因着弘扬佛法的坚定信念,圣严法师创办了法鼓山,力图重振法鼓,普法人间。法师不愧是一位卓越的佛教教育家,除了于1989年创建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之外,其所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直至2006年止,已招收二十六届学生,其中有多位毕业生取得国外著名学府的博士学位。以此丰富踏实的办学经验,又相继开办“僧伽大学”、“法鼓山社会大学”、“法鼓佛教学院”,尔后更发起响应“大愿兴学”,积极筹建“法鼓大学”。最引人瞩目的是,圣严法师着重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普传佛法,陆续提出“心灵环保”、“四种环保”、“心五四运动”、“心六伦”等社会运动,提供现代人具体可行的观念与方法,为佛教现代教育开辟历史新页。 圣严法师认为,“物质的贫穷,让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精神及心灵的贫穷,则导致人的生活环境失去平安和幸福。”因此,法鼓山主张推行“心灵环保”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从每一个人的心灵净化做起,让每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感恩和慈悲,愿意将努力的成果奉献给他人。只要不断努力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就能克服物质的贫穷;只要能有感恩心和慈悲心,就能充实精神及心灵的贫穷。心灵的充实比起物质的拥有,是更可贵的财富。简朴的生活是中国禅宗的特色,禅修者由于物质生活的淡泊,所以能获得心灵的自在平安。只要心灵安定,便不会受到外在物质环境的刺激与诱惑,也不会伤害他人,破坏环境。 以心灵环保为基础,同时也推动礼仪环保、生活环保和自然环保,合起来称为“四种环保”运动。概括地说,这个运动就是必须先从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层面做起,达到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悲智双运祈和平 圣严法师为了更进一步推广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愿,频繁与科技、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菁英人士进行对话,乃至与不同的宗教进行合作。其宽阔的胸襟与国际化的视野,深获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的肯定。近年来,法师更致力于国际弘化工作,参与国际性会谈,增进宗教交流与对话,提倡建立全球性伦理,促进世界的和平繁荣。 圣严法师是宗教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兼作家,曾获台湾《天下》杂志遴选为“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自1990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开一次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并以“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为永久主题,集合世界各国杰出的佛学学者,共同讨论如何将佛教落实到现代社会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导正不良的社会风气。他著作丰富,包括天台、华严、唯识、禅、净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余种,更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总统文化奖”及社会各界的诸多奖项。 圣严法师是国际佛教学术界知名学者,经常应邀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2000年,他以台湾汉传佛教唯一代表身份参加“千禧年世界宗教与心灵领袖和平高峰会”,获“二十届行政院文化奖”。2002年,法师出席在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也是唯一受邀的佛教领袖;不久又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理事会”,以《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一书获“中山学术著作奖”。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2000年世界宗教领袖高峰会上,圣严法师致开幕词,诚恳倡议“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如果发现你所信奉的教义,或有不能宽容其它族群之点,若有与促进世界和平抵触之处,都应该对这些教义做出新的诠释。因为任何一个健康的宗教,都宜与其它族群和平相处,……”于此,圣严法师悲智双运,奉赠世人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会有烦恼;有了真正的慈悲,就不会遇到敌人。 圣严法师陈述,因为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宗教,都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希望,那就是神的天国,或是佛的净土,它们都是为了人类而设置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但只有在人间,才能够实践佛陀的教法。因此,我们提倡先把神的天国或佛的净土,建设在人间。如果我们努力于人间天国或人间净土的建设工程,那么不论于何时死亡,必定能够蒙受神的恩典及佛的接引。 斯人远逝,风范长存 圣严法师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前一个多月谢世,景仰法师的人们再也见不到他那瘦瘦的身影和熟悉的音容笑貌,但都念想着他要是能在这个千载难逢的盛会上驻留几分钟,该有多好!早在2005年间,圣严法师就留有遗嘱给法鼓山四众弟子,表示“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尽。今生做不完的事,愿在未来的无量生中继续推动;个人无法完成的事,劝请大家来共同推动。”圣严法师在常寂光中同大家一起为世界和谐、众生安康祈福。 圣严法师安详示寂后,更有遗言九条嘱托,其中第一条说,“在我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务必以简约为庄严,切勿浪费铺张,灵堂只挂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为乐’以作鼓励;恳辞花及挽联,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同结莲邦净缘。”第二条说到,“我生前无任何私产,一切财物,涓滴来自十方布施,故悉归属道场,依佛制及本人经法院公证之遗嘱。”末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海内外媒体、网络,各界人士皆以各种形式深切悼念圣严法师离世。马英九瞻仰圣严法师遗容时,语带哽咽地感念圣严法师对台湾、对全世界产生的正面影响,称赞其“生与死都是世人榜样”,并相信这股法鼓山精神会传承下去。大陆政、教、学各界人士也纷纷发唁电或著文章,追思圣严法师在推展人间佛教和佛学研究上的卓著成就,并缅怀其为海峡两岸和平和佛教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最后谨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唁电文最后语作结:“明月高悬,斯人远逝,哀哉痛哉!哲人其萎,风范长存,永怀思念!” (本文作者:张华,《江苏民族宗教》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