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学习一代大德——慧远大师一生的行持风范有感(昇皓) |
 
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学习一代大德——慧远大师一生的行持风范有感(昇皓) 昇皓(本科班) 慧远大师是继道安大师之后的又一佛门领袖,在中国哲学史、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远公自少博通六经,尤擅老庄,后听道安大师讲《般若经》深受启发,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于是和其弟一同随安大师出家了。此后,远公以振兴佛教为己任,精思修学,深受安大师器重。但因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安大师再次在襄阳散徒众,而远公带着弟子四十多人来到庐山,临别之际,安公对弟子多加劝导,而独未对远公劝导,远公十分不解,此时安大师对远公说:“如汝者,岂复相忧。”可见,安大师对远公的信任和寄于极大的厚望。因为他知道将来佛法的弘传必在远乎! 此后,远公带着弟子们到庐山,开始了他一生的传教工作。远公在庐山近30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塔,而四方僧俗云集,王侯士族、文人雅士,并相敬仰,前来皈依亲近。庐山形成了以远公为中心的僧团,与当时在长安的罗什僧团中分天下。想想大师能够做到30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这是何等的令人钦佩!而现在的我们,却总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抵抗不了外界的诱惑,哪怕没买东西也要上街走走,定力不够,看多了自然心就散乱。出家人若能够在一个道场安心住上十年,那真是不简单了。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如果自己心不安,与法不相应,法不入心,那么烦恼就会随之而生。那即便是走遍天下道场名山古刹寻求安心,也是徒然。所以我们应该学习祖师的风范,在一个道场安心办道,努力深化自己的解行修证,以法为乐。 远公一生与人交往,一律皆平等视之,无有种族、朝野、顺逆之见,而是广泛结交,化兼道俗,致力于维护和广传佛教,组织译经,研究佛典,创建净土宗。大师一生为法护教不遗余力,其处世态度、道德修养,深为各界人士所敬仰。 相信我们谈起“沙门不敬王者”之说,都知道是远公提出的。在当时对“沙门敬不敬王者”问题曾发生过两次争论。尤其是桓玄执政后,又重新提出了“沙门应敬王者”的诏书,远公对此作了《沙门不敬王者论》加以回驳。大师不畏王权,为法护教,捍卫了出家人的僧格,维护了佛教的独立性。远公的这一方外逸民的态度与道安大师的“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态度,以及北朝法果把帝王当作“当今如来宜尽礼”的态度明显不同。在我看来,远公的“沙门不敬王者”之说,从本质上说更为符合出家人的态度。再者,佛教在印度,从来都是国王礼敬沙门的。因为出家乃大丈夫之举,是人天师范,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出家修道沙门乃是方外之宾,是超越世俗礼教的。出家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证得涅槃,与世俗礼教无关。所以作为出家人应保持出家人的僧格,维护佛教的独立性。远公正是站在佛教的独立发展而言的。而道安大师和法果的态度和主张,相对来说失去了佛教相对独立性的立场。可以说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形势有关。比如道安大师,因为当时的时局动乱不安,大师为了弘法传教,辗转颠沛,移居九次,仍然讲学不断,培养僧众。故而提出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的主张。假如说再来一次法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认为虽依国主,但应不失出家人的僧格,如此方能树立佛教形象,为人天的大依估。 从佛图澄、道安大师,一直到慧远大师都是十分重视戒律,严持毗尼。据说慧远大师在病危之际,众弟子皆劝师服用非时浆或七日药,以维持生命,而大师宁死不受。此举真是令我们非常佩服和惭愧。大师处处以身作则,为后世出家人树立榜样,出家人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是,遍观今日的教内人士又有多少能像大师那样严持净戒,宁死不犯。甚至认为戒律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应该与时俱进,认为戒律应该改革,甚而有说出家人过午不食对身体不益,为何要委屈自己,该吃不吃呢?我想如果远公尙在的话,肯定会痛心疾首,更不要说佛陀了。殊不知,佛陀制定戒都是有用意的。因为佛陀是一切智者,深知末代众生的根器,而不是随随便便制戒,全然是悲智双运的体现。出家人若没有戒律的摄持,就会放逸六根,造作诸业,就会失去出家人的戒体,如此何能信受十方供养?何能令众生生起信敬之心?三学戒为首,依戒而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戒律乃是出家人的根本。 通过学习中国佛教史,学习古德祖师的行持风范,令我受益匪浅。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安心地学习听闻到佛法,岂能不感恩祖师的良苦用心和为法护教所作的贡献。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僧青年,应该时时以祖师大德为榜样,严以律己,树立正知正见,深化解行,提升自己的僧格,培养自己的素质,发菩提心,重显古德之胜行,荷担如来家业。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