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看“我”的有无及轮回的有无(智林) |
 
戒幢佛学研究所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看“我”的有无及轮回的有无(智林) 看“我”的有无及轮回的有无 智林 在我们学佛之前,也许都希望存在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希望获得自我的永生和自由。后来接触了佛教,佛告诉我们,世界是无常、无我、苦的、空的。照理说来,我们应该感到痛苦失望才对,因为“我”竟然虚妄不实,“我”的一切也将随之完蛋,但是相反,我们感到非常有希望,似乎自由和永生反而因之成了一种可能,乃至一种必然。所以我们欢欢喜喜地接受了佛教,并且认为它比什么东西都好得多。但我们的接受佛教,又好像不是因为佛说的无常、苦、空、无我,而恰恰是因为佛法中隐约存在一个最高层次的“我”--这个“我”,是以无我为形式为外表而存在的。而无我的讲法,不是证明“我”的完蛋、我的毁灭,反而是证明“我的”坚固不破。我相信大家心里一定有这种想法--要扪心自问--否则我们现在不会甘心做一个佛教徒,都要跑到外道那里去了。 其实,学佛的人一开始肯定是我见很重、贪心很大的,一般人贪一点钱财、名声、女色,也就很满足了,觉得人生不虚此行了,而佛教徒贪的东西,比钱财更宝贵,比名声更美妙,比女色更娇美,是不是贪得无厌?还有,当我们在这里谈无我的时候,往往会为自己能说无我的教义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比社会上那些俗人高明多了。讲无我的人反而充满了我慢。 不过没关系,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道学,一切真道学都是从假道学变来的,如果肯做假道学,就大有希望。释尊的出家修道,并不预设“无上菩提”的概念,他只是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感受到恐怖和痛苦,其初衷无非是摆脱生死之苦而取得自我的永生和自由,然后寻求之。所以学佛忌倒果为因,释尊是证得真实而后开示无我教义的,证果是因,开示无我为果,现在我们往往先认定一个“无我”的观念不放,然后以此作为所谓的指导去求证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概念始终未被打破,那么对于实相,永远只能停留在揣测的阶段,而无法亲证。 七佛通偈说得好: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光能说点佛言祖语,善于引经据典,就算说得天花乱坠,也只是学者风范,不是大丈夫的行径。关键还在于从自己的内心下手,看自己的真实境界到底在哪里,究竟有什么样的需要,要时刻小心被自己口头上的功夫和文字上的一点境界骗了,结果学佛学佛,把佛学到手了,却把自己给丢了,变成心外求法,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那是多么冤枉。 有我也好,无我也好,实在都与学佛无关,或者说并不要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自己去体验才行。就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你不需要告诉他许多知识和技巧,告诉了他,他也不见得会明白,你要做的只是鼓励他,更不妨骗骗他,只有当他自己迈开步子的一刻,才是他真正获得知识与技巧的时候。佛就像我们这些孩子的家长,巴不得我们早点学会走路,他讲了许多我们很难懂的东西,有时还不得不骗骗我们,目的无非是要我们勇敢地走起来。无我的说法同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方便,既是方便,难免诓骗。有人会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怎么可能说假话呢?不错,佛不会说假话,还是拿小孩子学走路的例子来说吧。父母拿着糖果引诱小孩子走过来,他的目的并不在于给小孩子吃糖,但当小孩子真的走过去时,父母也不会不给他吃糖,但这时候,吃不吃糖果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佛讲的法已经不重要了,也许我们才知道,佛一直在和我们开玩笑、做游戏,佛实在比大殿里的塑像可爱多了。 佛说“无我”是对治我们的执着,决非第一义谛--佛说法根本就没有第一义谛可言,没有一句话是究竟了义的。当我们看到“四依”中最后一依“依智不依识”的时候,就不难明白这一点。佛只是因病与药,无病则无药,佛的说法不管有多好多妙,都不过是药,而再好的药又怎比无药来得干净利落?所以“无我”的讲法,对症的人听了,容易放下执着,而有的人误会了,反而又多了一重执着,变良药而为毒药,纯属自误,释尊不任彼咎。 古德悟道时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没有变成别的东西,没有变成佛菩萨,没有从“我”变成“无我”。就如杯子,今天装茶,明日置酒,忽而叫作茶杯,忽而叫作酒杯,但杯子只是杯子,不因茶变,不为酒改。现在人们让杯子分工,装茶的有装茶的模样,装酒的有装酒的模样,一目了然,但是否茶杯不能装酒而酒杯也不能装茶?如果是的话,一个叫作人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作佛,即,人没有成佛的可能了。事实上,“无我”的说法只是讲,杯子不是非装茶不可的,“有我”的说法呢,也只是讲,杯子是可以装酒的,正说反说,无非是提醒我们不要执着。凡夫的执着,就好像死抱着茶杯不肯装酒,被“茶杯”的概念蒙蔽了。可见有我无我的说法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凡夫的观念。 无我的教义究竟提供给我们一点什么东西,使大家钻到佛法里不肯出来?我看有两个方面,就是开头提过的,一个是长生不死,一个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这两方面可能是我们学佛的初衷,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救度一切。我们也会想到别的去处,但总不甘心接受唯物论的断灭,又觉得诸神世界还不够自由、不够完美,我们想找一个最好的东西,求一个完美。最后我们在佛法里有所发现,找到了最终的可皈依处,甚至了解到,完美原来不需要求,是天然具足而无所欠缺的,接受了佛法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经也告诉我们“无所得”,多么直截了当、痛快淋漓;怪不得济群法师老爱说佛法无多子佛法无多子,见性仿佛易极!然而我们长处昏迷,偷心不死,贪求得惯了,没法一下子金盆洗手。佛也不怪我们,他允许我们求,甚至给我们指示求的方向,比如现下最吃香的两位佛菩萨,一位是无量寿,代表长生不死;一位是观自在,象征一切无碍的自由。 永嘉大师说,但得本,不愁末。一切问题可以讨论、商榷,但不能把由此得出的结果当作自己真实的成果;同时,有很多问题不妨存而不论,比如轮回。六道也好,十六道也好,三十六道也好,乃至此因何以得彼果而非他果,光靠讨论或研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学术界有兴致去纠缠,那我们就随喜一下,但不必学步邯郸。许多人正坐在饭桶边挨饿,却喜欢探讨桶的尺寸、饭的品质,不晓得自己快要饿死了,我们要是自以为比他们聪明一点的话,应该立刻捧起饭桶吃起来,然后用饭团堵住那些人的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