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04在娑婆中修行 |
 
HT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05-004在娑婆中修行 在娑婆中修行—一 海涛 辑 壹、净业修持的助行 1.三皈五戒是入佛法的初门: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次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印光大师全集》 贰、念佛当生四种心 1.念佛当生四种心: 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 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 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彻悟禅师语录》 参、未能往生的原因 1.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佛者少,何也? 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 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 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 2.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肆、以娑婆之苦,遥观净土之乐 1.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 2.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彻悟禅师语录》 在娑婆中修行—二 海涛 辑 伍、十种逆境,翻成道果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故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故以患难为解脱。 三、穷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故以障碍为道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愿不坚,必未证谓证;达魔妄有,魔何能娆?故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了成事随业,事不由能。故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故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故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故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动,必贪利毁已;了利本空,利莫妄求。故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故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念佛直指》 陆、逆顺现前,不改往生之愿 1.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 2.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彻悟禅师语录》 在娑婆中修行—三 海涛 辑 柒、五念法门 1.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2.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3.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4.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5.云何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菩萨入四种门,自行成就,应知。 6.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往生论》 捌、念佛五门,直至菩提 1.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2.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 3.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以观相灭罪门; 4.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诸境唯心门; 5.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俱离门; 6.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 7.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捡此门。 《五方便念佛门》 在娑婆中修行—四 海涛 辑 玖、杂毒之善,难生净土 1.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明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2.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观经四帖疏》 拾、临终三疑,不生净土 1.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净土。 一者,疑我生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 二者,疑我虽念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念嗔痴爱未息,恐不得生。 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接引。 2.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 3.经云:「念阿隬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不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净土十门》 拾壹、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1.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生百岁,不闻此言,不如孩童而得闻此;官高中品不闻此言,不如布衣而得闻此;富积千箱不闻此言,不如贫士而得闻此;读书万卷不闻此言,不如愚人而得闻此。 2.乃世之人,实有闻者,有不闻者;闻之又有信与不信者,既信矣,或修或不修;即修矣,又或专或不专,斯皆前世之障为之也。故大心众生独能奋发念佛以了生死,而障不能碍,是之谓烈丈夫。《出世芥火》
------------------------------------------------------------------------------------------------------------- 更多HT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