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三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具有山川云雨,独以药草标名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的草木)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譬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今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解)佛譬,深会圣心,佛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世界悉檀)。夫药草丛育日久,一旦蒙云雨滋润,扶疏暐晔(明盛),芽茎丰蔚(丰茂)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弟子)住最后身,有馀涅槃,更不愿求佛道。今得闻经,自乘佛乘,兼以运人。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品。(为人悉檀)夫药草者,能治四大,补养五脏,还年驻(青色力),今蒙云雨(滋润),成药(草中)王,制成药饵,遍治众病,变体成仙。譬诸无漏(弟子)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我等今日,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故称药草喻品。(破惑合遍治,譬对治悉檀。开佛知见合成仙,譬第一义悉檀。)

约教者,三草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地、雨是圆教。昔未开显,则权实迥异。今既开显,则三草二木,同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根茎枝叶,四微(色香味触)何殊(有何不同)。应具历五味,以显独妙。

本迹者,本住智地。曾施云雨。(譬喻四大弟子等,其本地或是古佛,)迹为草木,(示作声闻)引彼增长。(化彼同类,引入大乘。)

己譬说周四大段中,第三如来述成为二。初略述成,二广述成。庚初中二。初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辛今初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迦叶居僧之首,故别告之。信解(品)具列四人,虽空生(须菩提)居首,然自陈之唱,(向佛禀白)属在迦叶。故今别告。又言“及诸大弟子”,信知得悟不但(止)四人也。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实。一善哉!述其法譬两处领权。又,华严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般若之转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开权即实也。辞致(委)曲(善)巧,故言善说。皆是佛法,故言真实功德。印定不谬,故云诚如所言。

辛二领所不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云何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领所)不及也。所以者何?大云普覆,遍荷(蒙)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得知见未曾有法。怎说齐教(领)中止领二乘得益,不说人天小草(得益),是为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亦名小树、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说)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怎止领(说及)二乘(得益),馀八法界都不涉言。(不说及)是为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人)从浅至深,皆入真实,怎么止领(说及)二乘,馀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遍于十方十界,(佛)未曾暂废(教化),都不涉言(不说及)。是为亦横亦竖领所不及。又山川溪谷等,总言一地。一地能生,未尝拣择。草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馀依。一云靉靆,(密布)无处不密。一雨一味,不隔(择)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云,普雨一切。不从身心降,除热得清凉。是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说)所不及。不及之言,非都顿夺(并非全部否定)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未说到极处)故云不尽耳。初略述成竟

庚二广述成二。初长文,二重颂。辛初中二。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二结叹述成。壬初中三。初法说,二立譬,三法合。癸初又二。初明权实教不可思议,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子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正总示(迦叶)以领所不及也。岂知如来是大法王,得大自在。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三草二木,受益不虚。以智方便而演说法,则何权不施。岂止施三。所说皆到一切智地,则何实不显。岂止二乘(为显一实)。故不可思议也。言一切智地者,究竟非二,故称一。其性广博,故称切。寂而常照,故称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故称地也。

子二明权实智不可思议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明权实诸教,所以皆悉不虚,不可思议者,正由如来权实之智不可思议故也。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者,契权实理也。识浅深药也。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契十界机也。识标本病也。一切诸法,各有远趣、近趣。言近趣者,戒善等趣人天。(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趣涅槃。三祇六度趣三藏佛果。体观无生(通体空观)趣三乘共实相。次第三观趣别教果头妙觉。言远趣者,举手低头,皆缘因善性。随闻一句,皆了因慧性。无不究竟趣于圆极佛果。夫一切诸法,即十界法也。深心所行,即十界机也。今云知所归趣,通达无碍,则差即无差,即权而实矣。究尽明了,是实相理也。一切智慧,是圆极智也。今云又于诸法,示诸众生,则无差即差,即实而权矣。无差而差,何止能诱穷子。差而无差,何止局(限)于次第五味。故不可思议也。初法说竟。

癸二立譬二。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子初中二。初约能生所生明无差而差,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丑今初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山川溪谷土地,举能生无差也。卉木丛林药草,举所生差别也。三千大千,譬众生世间。众生无别法,依于五阴和合而立其名。三千大千亦无别法,依于山川溪谷土地而立其名。山譬色阴,显而可见。川譬受阴,水流盈涸。溪譬想阴,屈曲晦明。谷譬行阴,幽隐难见。土地譬识阴,通为所依。如此五阴,皆为一切习因习果所依。犹彼山川溪谷土地,皆为一切草木种子根茎枝叶所依也。卉者,草之总名。木者,树之总名。众草为丛,众树为林。治病力用胜者,称之为药。今云药草,且举二乘无漏善也。五乘七方便等因果不同,故云种类若干。各有称谓为名,各有体相为色。以要言之,十界因果诸法,不离假名五阴。十万八千有毒无毒药品,不离大千土地。又三千大千,可譬正因理性,通为一切所依。山川溪谷土地,可譬众生果报五阴色心。卉木丛林,可譬众生十界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因依报阴。报阴不出法性。如卉木依山川土地。山川土地依世界。此即性德三因。法性,即正因法身德。果报,即缘因解脱德。习因,即了因般若德。若以正因望(望,对照)十界缘了,则无差而差。种类若干,名色各异。若以缘了望(对照)理性正因,则差而无差。同归一地。如此权实之境,不可思议。顿扣于(当下即)佛(境),岂独约二乘自类能领(解)耶!

丑二约能润所润,明无差而差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遍覆,等澍普洽,举能润无差也。根茎枝叶小中大等各有所受,称其种性,举所润差别也。云有形色,譬如来身密。弥布遍覆,譬普现一切群生之前。一时等澍,譬八音四辩宣注法雨。其泽普洽,譬秘密不定二种化仪。念念之中,十界各得权实诸益,非同迦叶所领(解)次第五味,仅仅先拟(宜)后引(诱),先施(权)后废(权立实)而已。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小譬人天信戒慧。中譬二乘信戒慧。大譬菩萨信戒慧。诸树大小,即通别二种菩萨。于中又各论上中下。举凡万有不同之机,咸于一时各有所受。只一身云,一音演说,能使小不过分(受),大不减少(受)。(各)称其习报两因种性而得生长。使彼习果华敷,报果果实。如此权实之教,不可思议,普应群机。岂独(二乘)约五味次第能领解耶!初明无差而差,譬即实而权竟。

子二明差而无差,譬即权而实。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若据文义,似是结成无差而差。若论譬意,则前譬无差而差已竟(已说过矣)。今意正显三草二木,各有差别,而地与雨无差别也。一地所生者,譬道前心地所生,终因(之得)道后智地。(道前通至凡夫,五乘为道中,道后定在果后。发心已后,究竟已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一雨所润者,譬一音所宣一乘法门,开发道中五乘(佛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人天乘)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譬五乘善根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不知五种之因,皆依一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一大乘。亦不自知同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也。二立譬竟。

癸三法合二。初合无差而差,二合差而无差。子初中二。初正合,二提譬帖合。丑初又三。初先合能润,二追合能生所生,三复合能润所润。寅今初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正合密云弥布遍覆,兼合颂中雷声远震之譬。以显如来三密也。出现于世,即应身出世。是身密也。如大云起,举譬帖合身密也。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即是口密。颂中所谓雷声远震也。身口二密,皆由大慈所熏,所以应不失时,药必投病。即兼显意密也。世界,总举三千大千六道四生,意含十法界也。天人阿修罗,别举三善道,能禀声教之益。意譬三乘根性三十子也。(菩萨子、缘觉子、声闻子)如彼大云遍覆等,举譬帖合口密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等,重明大音普遍,略唱六种法门,集众听法,犹如雷声远震也。一如来等,是十号法门。二未度等,是四宏(誓愿)法门。未度苦者,令得度苦。未解集者,令得解集。未安道者,令得安住道谛。未证灭谛涅槃者,令得证于涅槃。在因名为僧那僧涅,此云宏誓。至果名为大慈大悲。悲拔苦集,慈与道灭也。此四(宏)既依四谛,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不同。发心剋果,亦各有异。今自行唯圆,化他用四(即生灭乃至无作四谛)。虽遍用四,四皆归圆。若不归圆,则非出世本意。若不用四,不能普遍收机也。三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是三达法门。通达三世,无有障碍。四我是一切知者,即一心三智法门。五一切见者,即是具足五眼法门。六知道者等,即三不护法门。知道,谓意业随智慧行。开道,谓身业随智慧行。说道,谓口业随智慧行也。

寅二追合能生所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众生二字,即合三千大千世界假名。兼(摄)得山川溪谷土地五阴。以假名实法,不相离故。无数千万亿种,即合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通而言之,不出十法界机。别而言之,即取五乘七方便,乃能受润也。

寅三复合能润所润又二。初合能润,二合所润。卯今初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此正合一时等澍譬也。然大云雨之于如来说法,仅为片喻。(仅喻某一方面)何以故?云雨是众生共业所感,即是众生识所变相(分)。非情数摄。(属无情物)但属无覆无记。所以不能观根逗机,而于诸物,或(有)损或(有)益。如来不尔,(不是如此)有大誓愿,有大慈悲,有大智慧。虽亦由于众生增上共业,感佛出世,虽亦各于众生识上,自变佛相(而缘)。而本质境,是无漏善。全法报体所起应(身之)用,故能以妙观察智,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以成所作智,随其所堪(承受)而为说法。仍即大圆镜智之所普持,平等性智之所印照也。于时者,众生来至佛所听法之时也。诸根利钝者,不能受道为钝,能受道者为利。又不能秉戒者为钝,能秉戒者为利。不能修定者为钝,能修定者为利。不能断惑者钝,能断惑出三界者利。析观断惑者钝,体(空)观断惑者利。保证真空者钝(保果证偏真涅槃),从空出假化物者利。二观(空假)为方便者钝,直观中道者利。又五乘七方便人,各论利钝也。精进懈怠亦尔。(也如此)随其所堪者,称会机宜,无增减之失也。(谓无太过不及之偏差也)佛三密化,但同云雨之普洽,而不同云雨之无记,为若此也。若据迦叶所领(解)次第五时(五乘七方便人得益),何名(怎称得上)“一时等澍”。

卯二合所润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此具明闻法三世种熟脱益。种种无量乃至现世安隐,合其泽普洽譬也。后生善处乃至亦得闻法,合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譬也。既闻法已乃至渐令入道,合华果敷实譬也。皆令欢喜,是世界益。安隐生善(现世安隐,后生善处)是为人益。离诸障碍,是对治益。渐得入道,是第一义益。且约今(世)初闻法而种善根者。次世熟,后世脱。或过去已种(善根),则今(世)熟,次(世)脱。或过去已熟,则今(世)闻即脱。事非一概。又种种皆令欢喜,即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也。快得善利,具有四教(藏通别圆)权实善利,即今世之华敷果实也。现世安隐,结上欢喜。善利,现在四益(欢喜、生善、对治、入理。)也。后生善处,以道受乐,报因感报果也。亦得闻法,习因感习果也。所受道乐,必有权实。于权实道,复论浅深。所闻之法,亦复如是。即次世中辨四益也。既闻法已,离诸障碍。所离亦有浅深不同。总是报因感于报果。任力所能,渐得入道,所入亦有权实不同。总是习因感于习果。即是第三后世之中辨四益也。所被之机,横该十界,所受之益,竖彻四教。初正合竟

丑二提譬帖合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大云及雨为能润,合如来三密及声教也。一切二字,合假名众生也。卉木丛林药草,合五乘七方便也。种性,合诸根利钝、懈怠、精进也。具足蒙润,合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也。各得生长,合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也。初合无差而差竟。

子二合差而无差二。初正合,二结释。丑初中二。初合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二合草木各有差别。寅今初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相者,众生心性,同一真如为相。合一地也。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合一雨也。所谓下,双释一相一味也。解脱相者,业即解脱,本无二边(有无二边)业缚相也。离相者,惑即般若,本离通别(见思、无明)二惑相也。灭相者,苦即法身,二种生死(分段、变易)本寂灭也。众生心性,即是性德解脱相、离相、灭相。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相。如来一音,说此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法。则为即一味而三味,即三味而一味之教。众生秉教修行,则以性德三相一相为所观境。仗佛三味一味之教为增上缘,起于中道三相一相之行。究竟得成三相一相一切种智之果也。夫佛于一实相法,方便开为三(乘)五(乘)七(方便)九(七方便加天人二乘)等相。于一味教,分别说为兼(华严)但(阿含)对(方等)带(般若)等味。众生秉教修行,各获果证。谁能知者,唯佛能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耳。

寅二合草木各有差别三。初正合众生如草木,故不自知。二明唯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卯今初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者,总举不知之人。合三草二木也。法,即一音一味之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正明不知。何以故?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也。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但于七种权功德中,各得一种,各作一解。既不知其究竟归实,亦不知其所得是权。即是权实俱迷,名为不自觉知也。

卯二明惟有如来能知,故与大云同而不同。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来能知者,即是一切种智知也。如实见之者,即是佛眼见也。明了无碍者,即是彻始彻终,彻内彻外,咸洞悉也。若约能知能见,唯有佛智佛眼。若约所知所见,则略举十境,合为四意。一一无不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也。四意者,一约四法,二约三法,三约二法,四约一法。一约四法者,种相体性也。种有二义。若就相对论种,则三道是三德种。故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由烦恼道,即有般若种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由不善业,即有善法解脱种也。)又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生死苦道,即法身种也。)若就类论种,则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及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如此诸种差别,惟佛能知。一切种只一种,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相者,据外。体者,主质。性者,据内。具如十界十如中释。若论差别,即十法界相,惟佛能知。若论无差别,即一佛界相,亦惟佛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体性例然。(体性之释,与相释例同)二约三法者,闻思修三慧也。仍有三重:一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者,三慧所取境也。二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者,三慧之当体也。此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亦有差(即)无差等(分别)例前可知。三云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者,三慧之因缘也。由闻法故,方取于境。故以闻法而为因缘。如此三乘三慧,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惟佛能知。此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三约二法者,因果也。以何法为因,得何法之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惟佛能知。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惟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四约一法者,众生住于种种诸地也。即是七方便人,住于七位(声闻、缘觉、通菩萨、别十住十行十向、圆十信)。此即差别。惟佛能知。如实见之,惟是一地。即无差别。亦惟佛能知。又,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惟佛能知。故云明了无碍也。

卯三举譬帖合众生不知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未开显时,七方便人皆同卉木,但能受润增长,不能自知。既开显后,方知三草二木,若根若茎若枝若叶若华若果,一一无非地之四微。(地以四微构成故)则能全悟众生性德理地,而为诸佛究竟一切智地。如来所以说法华经,欲人悟此性修秘要而已。初正合竟。

丑二结释又二。初结成差即无差,二释出不即说意。寅今初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一相一味等,已如前释。为众生故,分别说此一相一味解脱(相)离(相)灭(相)之法,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所以结成毕竟无差别也。言究竟涅槃者,不同二乘有馀无馀二涅槃也。(有馀,指色身果缚尚在。无馀,指已灰身灭智)言常寂灭相者,非以断缚,名为解脱,法本无缚,今亦无脱。非以舍合,名为离相,法本无合,今亦无离。非以生尽,为灭相,法本无生,今亦无灭。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同二乘之三相也。(谓生住灭三相也)终归于空者,归于中道第一义空。非是二乘灰(身)断(智)之空也。

寅二释出不即说意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既知始末皆一,何不一切时中但说一实。故今释云,观众生心欲,而将养护持之,恐其因(不信)诽谤(获罪),故不即说也。初正明权实不可思议竟

辛二结叹述成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前明如来无量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如大云雨,不可思议。若此,恐人疑四弟子齐教领解,何必是实。(不一定是实理)故佛称述,虽未及究竟佛地,而具领五时权实,开佛知见,分证佛果,亦诚不虚。(故叹希有)兼欲引发下根,令同得悟也。先叹希有者,凡夫有反覆(时信,时又不信)菩萨是己事(利生为事业),(领)解不为奇。今(四弟子)以无为正位(证阿罗汉)而能舍证入实,故甚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领开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领显一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希有可知。广述成中初长文竟。

辛二重颂三。初颂法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为有。凡夫以见思为因,分段生死为果。二乘以尘沙为因,方便变易为果。菩萨以无明为因,自性变易为果。唯有诸佛,五住因亡,二死果丧。乃于诸法得大自在也。出现世间,即是为利众生。故凡权实诸教,皆使受者得益不虚。随众生欲二句,颂权智说权教也。如来尊重四句,颂实智说实教也。有智若闻四句,释不速说实之由也。是故迦叶四句,显先权后实之(善)巧也。以种种缘,即先施权。令得正见,即后显实。惟此一实,名为正见。

壬二颂立譬二。初颂无差而差,二颂差而无差。癸初中二。初超颂能润无差,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子今初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电光晃曜,譬身放大光。雷声远震,譬口宣四辩。日光掩蔽,譬九十五种邪光不现。地上清凉,譬九十八种恼热得除。靉靆垂布,如可承揽,譬应身相好威仪,似同三有(即三界)。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其雨普等,四方俱下,譬八音四辩,普应群机。流澍无量,譬一一时中咸具五时八教。率土充洽,譬凡有心者,皆蒙利润。一一时中,各得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五味之益也。

子二追颂能生所生受润差别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略颂能生也。幽邃,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果报色心内也。百谷,譬十善互严,十善为百。甘蔗质一,可譬禅定所缘境一。葡萄形多,可譬智慧所破惑多。乾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馀如文(可知)。初颂无差而差竟

癸二颂差而无差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初二句,颂所生所润。(所生是卉木药草等,所润是雨水)第三句,正颂能润无差。第四句,颂差别不自知。(而各各滋茂)二颂立譬竟

壬三颂法合二。初颂合无差而差,二颂合差而无差。癸初中三。初颂合能润,二颂合能生所生,三颂复合能润所润。

子今初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佛亦如是等四句,略颂佛出世大慈普覆,如彼大云。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既出于世等三偈,略颂十号)。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充润一切等六句,略颂四宏。不颂馀四法门也。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诸天人众下四偈。颂劝听受。其法一味者,七种方便,(藏二乘、通菩萨、别十住十行十回向、圆十信)无不皆归一乘,差而无差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既作因缘,必用方便,即无差而差也。

子二颂合能生所生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上文法合能生所生,则云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今颂则明佛观一切,普皆平等也。佛机(一乘之机)为此,馀(其他)机为彼。佛平等说,不于佛机者爱,馀机者憎。譬如雨注,不择溪谷也。佛事为自,魔事为他。应后(隐)为去,应初(现)为来。入实为坐,出(施)权为立。(末三句,颂佛慈普度,如雨普润,终无疲厌)

子三颂复合能润所润二。初颂合能润,二颂合所润。丑今初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也。贵贱上下,约位。持戒毁戒,约行。利根钝根,约习。须约五乘七方便展转说之。

丑二颂合所润又二。初颂欢喜善利现世安隐,合普洽譬。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寅今初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初一偈总明受润。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次七偈别明受润。人天诸王俱未断惑,故合为小草。二乘俱有断证,故合为中草。事六度菩萨志求作佛,发心已胜二乘,故独为上草。通教菩萨已断通惑,誓扶馀习而化众生,故名小树。别教菩萨自行化他,福慧高广,故名大树。又可义约三教菩萨,各作小中大三树。(藏果头佛)六度约三祇,(分小中大)通教约七八九地,(分小中大)别教约三十心(分小中大)也。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后三偈结明能润不可思议。于佛智慧,如海一滴者,能润如海,所润如一滴也。一滴功德,已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矣。

寅二颂后生善处乃至渐得入道,合生长敷实譬。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初二偈总诵增长。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次六偈半别诵增长。就别颂中,诸佛之法等六句,是明人天增长。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次声闻下六句,是明二乘增长。住最后身有二义:一者二乘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后身。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增长义也。二者,二乘已住有馀涅槃,名最后身。今得闻大乘法,得大乘果,乃是增长义也。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次若诸菩萨下六句,是明通教增长。体法智利,故名坚固。断三界惑,故名了达。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次复有住禅下二偈。是明别教增长。禅及神通,是入假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谓闻中道第一义空,能随顺观察也。

略不颂六度增长者,六度是权中之权,有教无人。又,未断惑,可摄入人天也。初颂合无差而差竟。

癸二颂合差而无差。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前六句,举譬帖合无差而差,差即无差。一味雨,无差也。润于人华,指七善因华,而差也。(七善,出法华文句:一时节善,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五圆满善,六调柔善,七无缘慈善)各得成实,究竟同归地之四微,(四微即色香味触,四大皆四微所成)差即无差也。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次三偈半,结成权实不二。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即实而权也。开示佛道,即权而实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者,乃开显之实,不同华严方等般若中对权之实。即教一也。声闻皆非灭度,即人一也。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行一也。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佛所知见,即理一也。譬说周中,第三如来述成竟。

释药草喻品竟。

授记品第六

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莂,分别之义)诸经或破(斥)受记。如净名云,为从如生得受记,为从如灭得受记。如无生灭,则知无记。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说授记)?答,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此通途答)又世谛故记。(世谛有建立故)第一义谛故无。(四教并论二谛,不能以真难俗)又四悉适时故记。如下说。(四教各论四悉)。今经有五种记。若通途记。如法师品初,若别与记,如三周后。(一、通别)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正因记则广。缘了记则狭。(二、三因)或迟记、或速记。(三、迟速。迟如声闻,速如龙女。)或佛记,如此文品,或菩萨记,如常不轻。虽无劫国之定,亦得是记。(四、师弟)复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弟子是。(五、现未)首楞严三昧经明四种记。今经具(足)之。未发心与记,如常不轻品。发心现前无生,三周记(法说、譬说、因缘说,皆与受记)是也。四悉者,原夫诸佛本为大事因缘出世,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大事已显,佛已说竟。众生已入(实),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初约机应相对,第二单约物机)又,二乘闻经,改小入大。圆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又,时众咸知,发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故记。(一已生己善,二能生他善。)又,授二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今无二乘,何所(有什么)可退。(一破欲退为小之恶)又破欲发二乘心者,彼证已舍,我何为(为什么)取。(二破欲发小心之恶)又,破未改小者,则便改小。(三正破小恶)又,将证小者,即不取证。(四破将欲证小之恶)此四是对治悉檀故记。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故与受记。又,一切众生,但正无缘,(但有正因,无缘因)今小乘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故与受记。此两是第一义悉檀故记。此四记,摄一切诸受记尽也。中根人闻法(说)譬(喻)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知)。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得成佛之名)故言授记品。又,通论。则记十界事,皆名授记。今但记作佛。又,四教佛皆有授记,今唯在圆。又,法身应身二记,今且在应(身)。

本迹,则诸大弟子久已得记。今迹示初受,以引实行。

观心者,能观心性即空假中,即为诸佛授记。亦能授一切记,如常不轻(品中说)。

己譬说周中,第四与受决,为二。初正授中根记,二许为下根宿世说。庚初中二。初授大迦叶记,二授三人记。辛初又二。初长文,二重颂。壬长文为六。初行因至六国净。癸今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按世尊入灭,迦叶即白大众:如来舍利,非我等事。我等事者,宜应结集法藏,勿令正法速灭。此广宣大法之明证也。传佛心印而为西土初祖,苦心若此。又觐尔所(三百万亿)诸佛,方示成佛。今人甫得小小光影,(指参禅中出现小小静境,所谓光影门头,并非开悟)便欲诃佛骂祖,哀哉!哀哉!

癸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中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果号光明如来。又,传持大法(传佛心印、主持结集经藏,使佛法光明)普照一切,故号光明也。

癸三劫国名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癸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癸五正像久近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癸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因中深心护持正法,故感国净无魔事也。馀悉如文。初长文竟。

壬二重颂五。初颂行因得果至五总结。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 我以佛眼, 见是迦叶。 于未来世、过无数劫, 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 供养奉觐, 三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 净修梵行。 供养最上、 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 无上之慧, 于最后身、 得成为佛。

癸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 琉璃为地,多诸宝树、 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 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散众名华, 种种奇妙 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 无有丘坑。 诸菩萨众、 不可称计, 其心调柔, 逮大神通, 奉持诸佛、 大乘经典。 诸声闻众、 无漏后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 不能数知。

癸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癸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癸五总结。略不颂劫国名。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初授大迦叶记竟。

辛二授三人记二。初请记,二与记。壬初中四。初正请,二立譬,三法合,四结请。癸今初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悚慄者,(战惧貌)。改小入大,不啻脱皮换骨。真有一番天旋地转境界。(此为比喻,并非真出现这种境界。)

癸二立譬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癸三法合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癸四结请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需教食。

初请记竟。

壬二与记三。初记须菩提,二记迦旃延,三记目犍连。癸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子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丑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今名空生,果称名相者,名相本空,空则具足一切名相。不同示迹石室观空,但悟偏(真)理也。

丑三劫国庄严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丑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常处虚空,表中道第一义空也。长文竟。

子二重颂五。初诫听,二颂行因得果至五颂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今告汝等, 皆当一心, 听我所说。

丑二颂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 须菩提者, 当得作佛, 号曰名相。当供无数、 万亿诸佛, 随佛所行, 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犹如宝山。

丑三颂国净

其佛国土, 严净第一, 众生见者, 无不爱乐,佛于其中、 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 多诸菩萨, 皆悉利根, 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 菩萨庄严, 诸声闻众、 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脱, 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 现于无量,

神通变化、 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 数如恒沙, 皆共合掌, 听受佛语。

丑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 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初记须菩提竟

癸二记迦旃延二。初长文,二重颂。子长文五。初行因至五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

丑二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丑三国净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丑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长文竟。

子二重颂四。初诫听至四颂国净。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 皆一心听, 如我所说, 真实无异。

丑二颂行因

是迦栴延, 当以种种, 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亦以华香、 供养舍利。

丑三颂得果

其最后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觉。

丑四颂国净。略不颂寿命正像也。

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 万亿众生, 皆为十方, 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 无能胜者。 其佛号曰,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 断一切有, 无量无数, 庄严其国。

二记迦旃延竟。

癸三记目犍连二。初长文,二重颂。子初中五。初行因至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丑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丑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丑四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丑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长文竟。

子二重颂五。初颂行因至五颂正像。丑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连, 舍是身已, 得见八千,二百万亿,  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 供养恭敬。 于诸佛所、 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 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 起七宝塔, 长表金刹, 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 诸佛塔庙。

刹者,具云刹摩。此翻土田。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

丑二颂得果兼国名

渐渐具足, 菩萨道已,于意乐国、 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 栴檀之香。

丑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 二十四劫,

丑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 演说佛道。声闻无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志固精进,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转。

丑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 正法当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尔。

初正授中根记竟。

庚二许为下根宿世说

我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数五百, 皆当授记。于未来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缘, 吾今当说, 汝等善听。

下根之人,已闻法法譬二周,复见上中(根)受记,恐其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故先六句,许其总记。次四句,许说宿缘。所以引进之也。第二譬说周竟。释授记品竟

化城喻品第七

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此是对化城二字释义)譬二乘涅槃(如城),权智所为也。(故名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苏息引入。(三藏苏息,生熟二酥引,法华入。)实未究竟(称化)而言灭度。(喻城)权假施设,故言化城。

因缘者,喻如前释。此因缘释也。(若从机边说,无而倏见,见已生喜,即世间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御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若从应边说,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

约教者,三藏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通教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大智度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不说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说此为极也。(极,究竟)圆教知无贼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圆教意者,亦从破出发,故且云化,若开显已,无非真实。)

本迹者,若从机(边)说,应云,本住三德之城,迹入化城。若从应(边)说,则迹示说化也。

观心者,观因缘生法,即空,是入化城。因缘即假,是出化城。因缘即中,是归宝处。又观空即中,则了化非化,即权而实。又化城宝所,通论六即。心性本空,无不空时,理即化城也。心性本中,无不中时,理即宝所也。闻此理性,能生信解,为名字化城、宝所。圆伏五住,为观行化城、宝所。乃至五住究竟,为究竟化城、宝所。

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既然权实不二)何意弃实从权,标名化城。答: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

戊三因缘说周二。初正说因缘,二授下根记。己初正说因缘二。初先明知见久远,二正明宿世因缘。庚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辛长文为三。初出所见事,二举譬明久远,三结见昔如今。壬今初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壬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壬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显如来三达远明,所引往事,分明不虚,然后说宿缘也。当知十世古今,的确始终不离当念。离此当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由无明故,妄计迁灭。于迁灭中,有忆有忘。就彼所忆,有远有近。然所忆若远若近之事,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且如吾人追忆十年二十年事,亦复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来竖彻三世,三世不出现前一念。但由无明,不能远见。佛既无明断尽,心性洞朗。故竖极三际之始终,横极法界之边际。炳然知见。何足致疑。长文竟。

辛二重颂三。初颂所见事,二颂举譬明久远,三颂见昔如今。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壬二颂举譬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壬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佛智净微妙者)即空故净,即假故微,即中故妙。又,三智一心故净,一心三智故微,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妙。(无漏无所碍者)体圆满,故无漏,用通达周遍,故无所碍。初先明知见久远竟。

庚二正明宿世因缘二。初广述,二重颂。辛初中二。初结缘之由,二正结缘。壬初又二。初远由,二近由。癸初又二。初明大通智胜成佛,二明十方梵王请法。子初又五。初佛寿长远,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五请转法轮。丑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丑二成道前事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弥勒即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也。但缘宜赊(长)促(短),应示长短耳。一切八相(成道)垂迹之处,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为例),亦应先渐(后实),复云破魔。似同秽土(成道),若准(彼佛)寿长,又非秽土(成佛)。故知同居净秽,其相盖多。成道等事,不必全同此土三藏。

尔时(佛未坐道场前)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丑三正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丑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稀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丑五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既云令得是智慧。又云若我等得佛。又结云,当转无上轮。当知即是请满字教,如今佛华严也。初明大通智胜成佛竟

子二明十方梵王请法二。初威光照动,二梵王来请。丑今初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佛降神时,初生时,成道时,法尔(自然)世界震动,大光普照。但有缘者,远在他方亦觉。无缘者,近亦不知耳。

观心释,忽生众生者,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若修观慧,本性理显。

丑二梵王来请五。初东方,二东南方。三南方,四总举馀六方,五上方。寅初东方六。初睹瑞惊骇,二互相问决,三寻光见佛,四三业供养,五请转法轮,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卯二互相问决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缘, 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卯四三业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稀有, 难可得值遇, 具无量功德, 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 哀愍于世间, 十方诸众生, 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 五百万亿国, 舍深禅定乐, 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宫殿甚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愿哀纳受。

卯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 惟愿演说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恼众生。

既云度众生,即是请半字教,如今鹿苑(所说)。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诸佛受请之仪,法尔皆是默许。随顺先佛规则故。生人尊重渴仰故。不同凡夫外道故。能令目击道存(见境悟明实相)故。初东方竟。

寅二东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 而现如此相,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未曾见此相, 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 寻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脱苦众生。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卯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稀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 诸天众减少, 今佛出于世, 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趋, 救护于一切, 为众生之父, 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 今得值世尊。

卯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 显示诸法相, 度苦恼众生, 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 得道若生天, 诸恶道减少, 忍善者增益。

(观末后四句)此亦同前请半字教也。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竟

寅三南方六。初睹瑞惊骇至六如来默许。卯今初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无因缘, 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 未曾见是相,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卯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 破诸烦恼者,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 以法雨充满, 昔所未曾睹、 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 今日乃值遇。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愍, 惟愿垂纳受。

卯五请转法轮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 转无上法轮,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

既云无上法轮,又云大法鼓大法螺,即是请对半明满之教,如今方等也。

卯六如来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寅四总举馀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寅五上方五。初睹瑞惊骇至五请转法轮。十方请竟,世尊即说。故无默许也。卯今初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卯二互相问决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卯三寻光见佛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卯四三业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 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 十方常暗冥,

三恶道增长, 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 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 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 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 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 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 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 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前东南方云,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南方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见(佛)。今云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机缘不同,见佛奢(时长)促(时短)若此。蒙光并集,(得见于佛)岂偶然哉。

卯五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 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 开示涅槃道。

惟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无量劫集法。

既云以大微妙音,敷演无量劫习法。又云度苦众生等,即是请带半明满之教,如今般若也。然佛法道同,不应偏请。如今佛自始至终,具转五味法轮,一一皆是酬(应)梵王请。彼(佛)亦应然(如此)。初明结缘远由竟。

癸二近由。由佛受请说法,故得覆讲结缘也。文为二。初转半字法轮。二转废半明满法轮。子初中三。初受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丑今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

丑二正转。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论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又,彼佛成道,亦必演大华严。以非结缘正由,故略不说。就文为二。初明四谛,二明十二因缘。寅今初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三转者,一示转,二劝转,三证转也。示转者,谓此是苦。三界二十五有果报,皆是生死苦法。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此是苦集。三界见思烦恼,及有漏善不善不动三业。的是招苦之因,更无异因。此是苦灭,谓见思灭,故有漏灭。有漏灭,故生死灭。惟有此处寂静安隐,更无馀处。此是苦灭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依四念处,具足三十七品,入三脱门(空、无相、无愿)。乃为灭苦之道,更无馀道也。劝转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也。证转者,谓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也。何故三转?诸佛说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为生闻思修三慧故。为生见、修、无学三道故。十二行者,一约教。二约行。约教者,即示、劝、证是也。(三四十二)约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忍为明。苦类智为觉。馀三谛(集灭道)亦尔。(谓集法忍为眼。集法智为智。集类忍为明。集类智为觉。灭道二谛类推可知)故成十六心,(所谓八忍八智)三根(上中下)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且约一谛,名十二行也。今就见谛道,三乘利根闻示转,即各生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轮者,转也。将佛心中所悟法门,度入彼心,故言轮也。又轮者,摧碾也。众生闻教起行,摧破诸惑,故名轮也。沙门不闻,尚不能知,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天魔梵等亦尔。故云所不能转也。然此四谛,义通大小及以偏圆。所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随智所解,各各不同。略如玄义中明。

寅二明十二因缘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及广说者,十二因缘,还是别相说于四谛故也。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其馀七支,还是苦谛。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还是灭谛。观因缘智,即是道谛。故云及广说也。此十二法亦通大小偏圆。所谓思议生灭,思议不生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灭。略如玄义中明。今且依唯识稍示思议生灭之相。一无明者,谓发业无明。即是异熟果愚,不了善恶定有果报。及真实义愚,不了三界是苦空故。能发正招生死之业。虽嗔慢等,皆能发业。无明是主,故偏说之。二行者,即彼无明所发善恶不动三种有漏之业。能感将来真异熟果。此二共名能引支也。三识者,由无明行为能引故,所引将来总报种子。四名色者,由有总报识种子故,即具将来初受生时歌逻罗等种子。受想行识四阴为名,色阴为色。五六入者,既有识名色种,即具将来六处种子。谓眼耳鼻舌身意。六触者,既有识名色六入种,即具将来六根触境之时触心所种。七受者,既有识名色六入触种,即具将来领纳违顺等境三受(苦受乐受舍受)心所种子。此五(识、名色、六入、触、受)皆名为所引支。以无明不发引业则已,既发引业,法尔即引此五种子,不失不坏,故名为所引支也。八爱者,谓由无明与行,既引将来识等五种得成就已,复由迷事无明,不了境虚。妄于所受而生贪爱。虽于逆境,亦起嗔等,而爱习如水,最能润生,故偏说之。九取者,谓由爱故,种种追求所爱境界,深生染著。十有者,谓由爱取所起业力,数数滋润识等五支之种子故,种子被润而生有芽,定感将来异熟果报。此三(爱取有)其名能生支也。十一生者,谓后有之芽既已成就。舍此生已,即受彼生。十二老死者,谓既生已,渐渐衰变,名之为老。终归无常,名之为死。此二(生、老死)皆名所生支也。前十是因,同约现在。后二是果,别约未来。由前世十支,感得今世生死。由今世十支,复感后世生死。三世因果,轮回不绝,故名十二因缘生相。即苦集二谛而广说之者也。若厌老死,知老死由生故有。次即厌生。知生由有。知有由取。知取由爱。爱由于受。受由于触。触由于六入。六入由于名色。名色由识。识由于行。行由无明。无明只是妄想颠倒故有。更无所由。正念观察,不愚于异熟果。深信为恶得殃,为善得乐,不愚于真实义。深信三界内是苦,出三界是乐,是名观因缘智。以是智故,无明则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故名十二因缘灭相。即道灭二谛而广说之者也。分段(生死)十二,即思议生灭也。若达即空,即思议不生灭也。变易(生死)十二,即不思议生灭也。若达即中,即不思议不生灭也。又复若悟不思议不生灭者,则分段十二,亦即不思议不生灭也。故曰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当处清净,当处自在,当处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二正转竟。

丑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不受一切法者,即不受四见,(外道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谓计因中有果,因果不异。二、计异。谓计因中无果,因果不同。三、计亦一亦异。谓计因中有果名一,因中无果名异。有无双计,故名亦一亦异。四、计非一非异。谓计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异。不同计一计异,故名非一非异。)证初果也。于诸漏心得解脱者,即脱尽见思诸缚,证无学也。深妙禅定者,观练熏修诸禅,即俱解脱也。(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初转半字法轮竟。

子二转废半明满法轮七。初诸子出家,二请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请,五时众有解不解,六时节,七说已入定。

丑今初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通利,即六根清净也。又六根互用曰通,证佛境界曰利。智慧明了,即开示悟入也。(初约相似位释,次约分证位释。)

丑二请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已具足。愍诸方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大)机动,是故为(代)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文也。

丑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丑四佛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停顿)对照下颂(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颂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明实相般若意也。

丑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信受则能宏通。信解则能入实。疑惑不解千万亿众,即与十六(王)子结法华缘者也。问,千万亿众既不能解,何不令如五千退席?何不移置他方佛土?乃令生疑惑耶!答,生疑亦得作结缘众,故不退也。若生谤堕苦,乃须遣耳。即今佛说法华时,安保无生疑者。

丑六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问,相传释迦说法华经,仅得八载,已自难信。谓开权显实,开迹显本,要言不烦故也。彼佛于八千劫未曾休废,不知所说云何?答,只此开权显实四字。假使恒河沙劫,说亦不尽。何况仅八千劫,仅八年耶!又如地涌菩萨,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便经五十小劫。诸佛出广长舌现神力时,便即满百千岁。奈何以凡夫心,欲测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耶!

丑七说已入定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此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诸疑惑众无处咨问。十六王子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然诸佛无不定心,岂有出入。只因时众机缘在十六王子,结缘齐限(结缘时限)应尔许时耳(应须如此长时)初结缘之由竟。

壬二正结缘二。初法说结缘,二譬说结缘。癸初中三。初明昔共结缘,二明中间更相值遇,三明今日还说法华。子初中二。初覆讲利生,二佛起称叹。丑今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沙弥升座,不惟十六菩萨为然。只今毗尼藏中,亦有明文。重在解而不在年也。令发大菩提心,即名为度。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

丑二佛起称叹二。初正称叹,二劝亲信。寅今初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稀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寅二劝亲信。(谓劝亲近信受也)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此昔佛普(为)悬(先)授记之文也。初明昔共结缘竟,

子二明中间更相值遇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值遇有三种。一者,从初常受大乘,中间已成就,不至于今。(不须于今值遇)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则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教。(故今相值)三者,但论遇小,不论遇大。或初虽受大,退后无机,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此辈至今亦不尽其数)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问,如上尘数多劫,今始得阿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谈何容易可得)答,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道易得。或随世间所欲,或为发生宿善。或为对治厌道长者说短,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故有种种不同说法)当知言如许劫方今得罗汉者,乃是(如来)权行四悉,引诸实行(者)令入道耳。又,理无长短,长短在机(一边),但能令不踏实者奋发自勤,何须计较他时长时短。

子三明今日还说法华二。初先结会古今,二正明还说法华。丑初中二。初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寅今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弥是古(师),八方作佛是今(师)也。阿閦,此云无动。

寅二会弟子古今四。初明本结大缘,二释今住声闻疑,三正结会古今,四释未来弟子疑。卯今初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初闻法时,皆为无上菩提。所谓三乘初心,不愚于法也。(皆好乐大乘)但此后有退不退,致使得脱前后差别耳。

卯二释今住声闻疑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先明此诸众生,大通佛时,从我闻法,便为无上菩提。何故直至于今,犹有尚住声闻地者?释曰,我常教化之以无上菩提。但由是诸人等,应以是权小法渐入佛道故也。又有疑曰,何故是人应以是法渐入。释曰,良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也。(直说于大,彼等不解。)

卯三正结会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汝等诸比丘,即结会于今有住声闻地者之古今(人)也。及我灭度后声闻弟子,即结会于今不尽之古今(人)也。

卯四释未来弟子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者云,现在声闻,得闻佛说法华,开显悟入,可(说)是结缘之流。(但)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岂能舍小而入一乘?释云,彼生涅槃想,仍生方便有馀土中,受变易身。我于彼土,仍必为说是经,必令入一乘道。更无馀乘也。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正断疑也。三(乘)是方便假说,其实决无三也。初先结会古今竟。

丑二正明还说法华二。初明应时故说,二释前开三意。寅今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化道将毕时也。如迦叶佛日月灯明佛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亦于此经唱灭不久。故此经为最后极唱也。众清净,即断德成就。信,是四不坏信。(一信根本,谓真如之法。二信佛,谓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三信法,谓信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四信僧,谓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解,是无漏正解。了达空法,是证于真谛。皆即智德成就。智断既立,又复深入禅定,具二解脱。(一有为解脱。谓有作之戒,防非止恶,离诸惑业之缚。二无为解脱。谓无作之解,虽持戒法,无持犯相。)堪闻大教,能信受也。又众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火宅难也。信解坚固者,得方等教益,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者,得般若教益。能转教人也。集诸菩萨,是会亲族也。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假使涅槃时到而众不清净,亦不能说此经。如多宝如来,以现世无机缘故,不得说法华经。所以留全身塔,誓于灭后处处作证也。

寅二释前开三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若实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释云,如来深知众生有小性欲(好乐小乘)著于五尘(色声香味触),弊于五浊。故先说三,令破浊免难。(破五浊恶,免火宅难)后说一也。初法说结缘竟。

癸二譬说结缘二。初立譬,二法合。子初中二。初导师譬,二将导譬。丑今初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五百由旬者,若约果报,则同居(土)分段处为三百,方便(土)变易处为四百,实报(土)变易处为五百。若约烦恼,则三界见思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也。险难恶道,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即果险难。见思五住,即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道有二种。一者虽旷绝,有人可依。二者旷绝,无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则虽旷绝,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则旷绝无人怖畏处也。(别圆二教,非旷有人。通教二乘,旷而有人。三藏二乘,旷而无人。故为此人设化)若有多众者,譬王子所化未脱之众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譬发心为求无上菩提也。有一导师者,譬第十六王子也。耳清净曰聪。意清净曰慧。眼清净曰明。馀根清净曰达。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又,慧,即一心三智。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虽是险道,有塞有通。具方便者,即塞成通。乏善巧者,即通成塞。资粮器械,(喻大乘修法)胆识勇力,(喻大乘胆识勇力也)皆须具足。前路水草,(水喻禅定,草喻智慧)皆须谙识也。

丑二将导譬三。初所将人众譬,二中路懈退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寅今初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譬本结缘未得脱者。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也。

寅二中路懈退譬又二。初退大,二接小。卯今初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中路非半途也。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曰中路。白导师者,大机已退,小机可生。以此冥感法身慈悲,义如(禀)白也。疲极者,譬善根微弱,无明所翳也。怖畏者,譬惮恶生死也。前路犹远者,譬三惑难断也。由乏大乘勇力,故疲极。由乏大乘胆识及资粮器械,故怖畏。由不谙识前路水草,(水譬禅定,草譬智慧。)故云前路犹远。

卯二接小二。初方便设化,二欢喜前入。辰今初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多诸方便,譬如来权智能拟宜(设方便教化)也。此等可愍,知其无大机也。化作一城,知其可小接也。(接受小化)汝等勿怖,莫得退还,即是劝令前进,譬劝转(四谛法轮)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即是示城可住,譬示转(四谛法轮)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隐,即是赞城功德,譬证转(四谛法轮)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今佛未开显前,(似)不得彰灼而有此语。若论宿世,应有是言。何者?(如)王子既知彼等退意,即教化云,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消息,(即休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也。

辰二欢喜前入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大欢喜,譬闻慧。叹未曾有,譬暖位。免恶道,譬顶位。快得安隐,譬忍位。前入化城,譬见谛位(初果见道位)已度想,譬得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安隐想,譬得无生智。(谓阿罗当断三界见思惑已尽,知更不三界受生,名无生智)又,已度想,譬具智德。安隐想,譬证断德也。二中路懈退譬竟。

寅三灭化引至宝所譬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既得止息,譬免难。无复疲倦,譬大乘机发。宝处在近,譬显实。大城化作,譬废权也。宝所有二义:若约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如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约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如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也。问,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有差。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也。火宅,(譬喻品)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信解(品),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作人即长者子。文云,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草(品),约差别无差别明权实。不的(明示)去取。但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知七种差别,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而无差,无差而差。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品),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是大小两理。破除二乘权理,显如来真实一理也。下文五百(弟子)领解,举衣珠为譬,亦是约理也。此随文相一往而说。仍一一文,并具四一。皆是如来能知,众生不知。知即开佛知见矣。初立譬竟。

丑二法合二。初正合,二举譬帖合。丑初中二。初合导师譬,二合将导譬。寅今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如来,合导师也。汝等,合多众也。生死,合果险难。烦恼,合因险难也。长远,合五百由旬也。应去应度,合善知通塞之相。亦合欲至宝处也。

寅二合将导譬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三字,合所将人众譬也。但闻一佛乘,至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合化作一城譬也。已出同居未到实报,两楹之间,名为中道。有馀无馀,名二涅槃。亦是声闻缘觉二人所证,名二涅槃也。若众生住于二地以下,合灭化引至宝所譬也。初正合竟。

丑二举譬帖合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化作大城,帖合施三。宝处在近,帖合显一。初广述竟。

辛二重颂二。初颂结缘之由,二颂正结缘。壬初中二。初颂远由,二颂近由。癸初又二。初颂大智胜成佛,二颂十方梵王请法。子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 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 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 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 更雨新好者。

初三偈,颂第二成道前事。

过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 心皆怀踊跃。

次一偈,颂第三正明成道。

彼佛十六子, 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 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 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后二偈颂第五请转法轮兼第四眷属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

子二颂十方梵王请法二。初颂威光照动,二颂梵王来请。丑

今初

世尊甚难值, 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 震动于一切。

丑二颂梵王来请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 寻来至佛所, 散花以供养, 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 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 受请默然坐。

前三偈,颂东方。

三方及四维、 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 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 愿以大慈悲、 广开甘露门, 转无上法轮。

后二偈,总颂九方也。初颂远由竟。

癸二颂近由二。初颂转半字法轮,二颂转废半明满法轮。子今初

无量慧世尊, 受彼众人请,

初半偈。颂受请。

为宣种种法, 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 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 汝等应当知。

次偈半,颂正转。言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谓此有故彼有。即指无明为行之生缘。行为识之生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生缘也。知其过患,则当用观智力,灭彼无明。此灭故彼灭矣。

宣畅是法时, 六百万亿垓、 得尽诸苦际, 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 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 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 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 不能得其边。

后三偈,颂闻法得道。

子二颂转废半明满法轮

时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弥,

初二句,颂第一诸子出家。

皆共请彼佛、 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 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净。

次六句,颂第二请法。略不颂第三所将亦出家,但以营从二字该之。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 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 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 菩萨所行道,

佛知下二偈,颂第四受请中二万劫,先说方等般若。

说是法华经, 如恒河沙偈。

次二句,颂受请说法华。略不颂第五有解不解及第六时节。

彼佛说经已, 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 八万四千劫。

后一偈,颂第七说已入定也。初颂结缘之由竟。

壬二颂正结缘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癸初中三。初颂昔共结缘,二颂中间更相值遇,三颂今日还说法华。子今初

是诸沙弥等, 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 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 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 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 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 恒河沙等众。

子二颂中间更相值遇

彼佛灭度后, 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 常与师俱生。

子三颂今日还说法华二。初颂结会古今,二颂正明还说法华。丑今初

是十六沙弥, 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 各得成正觉。

初一偈,颂结师之古今。

尔时闻法者, 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趋佛慧。

次二偈,但颂会现在弟子古今。略不颂未来弟子也。

丑二颂正明还说法华

以是本因缘, 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 慎勿怀惊惧。

但颂应时故说。略不颂释开三意。初颂法说竟。

癸二颂譬说二。初颂立譬,二颂法合。子初中二。初颂导师譬,二颂将导譬。丑今初

譬如险恶道, 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长文云,旷绝无人,今颂云,迥绝多毒兽。人譬菩提涅槃。兽譬烦恼生死。兽多且毒,正以小机见思惑重,五浊障深,不得行大直道也。水譬禅定。草譬智慧。强识二句,颂聪慧明达。在险一句,颂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丑二颂将导譬二。初颂所将人众中路懈退。二颂灭化引至宝所。寅初中二。初颂众人退大,二颂导师接小。卯今初

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 于此欲退还。

卯二颂导师接小又二。初颂方便设化,二颂欢喜前入。辰今初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 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 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 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内曰城,外曰郭。譬有馀无馀二涅槃也。舍,譬二乘生缘慈悲。宅,譬二乘生空智境。园林,譬二乘总持无漏法林。渠流,譬九次第定。(即四禅次第定、四空次第定、加上第九灭受想次第定)浴池,譬八解脱。(亦名八背舍)重门,譬空无相无愿三三昧门。亦譬二乘重空三昧。谓生空,法空,乃至无愿亦无愿也。(此与大乘二空不同)高楼阁,譬尽智、无生智,迥出三界也。男譬智慧,女譬禅定。观心释者,智体周备,如城。善法圆足,如郭。毕竟空为舍宅。性具万行为园林。九种大禅为渠流浴池。生法二空为重门。一心三智为高楼阁。直善能成自行,如男干(治)家。慈悲能外化他,如女外适。(观心释化通四教。今须约圆教释)

辰二颂欢喜前入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 自谓已得度。

初颂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竟。

寅二颂灭化引至宝所

导师知息已, 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 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初颂立譬竟。

子二颂法合二。初颂正合,二颂举譬帖合。丑初中二。初颂合导师,二颂合将导。寅今初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寅二颂合将导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初一句,颂合所将人众。次三句,颂合中路懈退。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次一偈,颂合方便设化。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次四偈,颂合灭化引至宝所也。三乘,约能趣权行。二,约所趣权理。即有馀、无馀(涅槃)之二。亦即声闻缘觉果证之二也。一切智,是般若。三十二相,是法身。真实灭,是解脱。三德不纵不横,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又,一切智,即法性识。十力等,即法性受想行。三十二相,即法性色。获得究竟常乐我净法性五阴。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乃名真实灭。岂同二乘妄计灰断,仍受变易生死耶。初颂正合竟。

丑二颂举譬帖合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初二句,帖合施权。次二句,帖合显实也。三因缘说周中,初正说因缘竟。释化城喻品竟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终

 
 
 
前五篇文章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四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五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六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七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后五篇文章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二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第一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