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法门广大遍摄群机,易进功高众行莫及,始自鹫峰初演大器所归,终至震旦流辉三乘共证,其于法化益盛振古绝今,可谓最上微妙不可思议极胜广大法门者也。

  晨语:显示净土法门的广大。

  迨至东晋远祖,于彼匡庐唱立其教,继时和者一百二十三人,祖师三睹圣相如愿往生,朝土刘遗民作文立誓,亦见彼佛亲自摩顶衣覆其体。又与同志阙公则等,于命终时悉从其行,此皆传记所明,实人世共知者也。

  晨语:述慧远大师创立的事迹。

  又晋翰林张抗但持大悲咒十万遍,宋江陵僧昙鉴以平日毫芒之善悉回净土,南齐扬都僧慧进愿诵法华为净土行。而此二人皆生彼国,可谓生不虚矣!抗即见净土在西屋间,良久而化,鉴乃睹弥陀以水洒西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又睹瓶中生花,定起与寺僧话别。进因诵经致病,乃愿造法华百部施人填吾所诵,造毕病愈,忽闻空中赞善,随即往生。此三人者其功尤难具述。又后魏壁谷僧昙鸾弃仙学佛,修净土真长生法,临终乃令弟子高声念佛,鸾即向西叩头而亡,空中天乐从西而去。

  晨语:晋至隋代的往生事迹。

  隋僧道喻以旃檀香造三尺弥陀之像,发愿求生,后亦死而复苏,乃于冥中亲睹瑞应,见佛谓云:明星现时吾来接引。及期果逝。

  晨语:隋代往生事迹。

  其大行者,如唐京师善导和尚,台州怀玉,汾州芳果二僧,直州自觉,睦话语少康及并州唯岸等,缘离大乘,建誓立愿具修是行,灵验昭著感动天人,法云普覆含摄无穷,法雨遍濡充扩一切,其德故非一端,实不可具述矣!又陈隋天台智者国师,洎传法列祖,法智慈云等,国初永明智觉禅师,长芦慈觉禅师,此大圣师,行超人天,德临三有,揭昏衢之慧日,破苦处之导师,皆以此三昧为自利利他杰世化人之道,化仪既毕,皆生上品者也。又唐长安尼净真,诵金刚经十万遍,将终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神游极乐。唐房翥因劝一人念佛,感动幽冥。长安李知遥五会念佛,见空中神僧来接,得生净土。上党姚婆念佛立化,并州温静文妻修行如愿。又张钟馗张善和皆为杀业,狱相已现,十念便归。

  晨语:唐代的往生事迹。

  石晋凤翔僧智通,宋明话语僧可久,观智者遗文,一心修习,亦尔神游净土。见标名华座者,出定之后,悉如其言。宋金太公,黄打铁,吴琼初,皆为恶业,因改悔精修,于往生时悉有瑞应。荆王夫人,观音县君,冯代夫人,虽在女流,其德反著。

  晨语:唐代以后的往生事迹。

  故知此胜法门凡有心者皆可修行,奚间缁白男女老幼愚智异流极恶最逆阐提之辈也。雉闻法音,尚生善道,人能念佛,岂不西归。如是则但虑人之弗修,毋虑佛不垂应也,今依传记,聊述所闻,俾同志之士见贤思齐,为日用行藏之警省耳。至若四海八极之地,古往今来之时,耳目不接,所闻未广,历时既久亡失者多,岂能尽述。

  晨语:文中所列祖师们的行迹与感应往生事迹,应一一于传记中学习体会,于中可悟修持中的密意,能得净土窍诀,更能知净土的广大殊胜。因此,佛说净土乃是果地大法,本是大菩萨的境界,但因佛愿慈悲,怜悯众生难度生死苦海,所以方便接引,九品往生,更示宝王三昧念佛法门,使根熟的众生,速得相应,早日于念佛中成就!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妙叶大师传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宝王三昧念佛法门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后记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后五篇文章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