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学佛开导(20~2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学佛开导(20~29)

 

  定学开导(2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

  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提要:

  ·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讲法要深浅兼须,但必须要有次第,必须是圆满的法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变成人天乘,末法初期不能演变成末法后期

  ·要求太高,脱离实际,把戒定慧学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还有一些原因,说得不客气一点,我进佛门以后,除了我们大般若法流以外,听到的法都是没有步骤没有系统的。现在听法越来越困难了,可是你们在外边多少也学了一点,或者说看了很多书吧,我常听到你们来我这诉苦:不知道修行该往哪条路走。所以我们这个法流特别强调完全次第,“完全”,佛法一个也不能少,法无高下,哪有什么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完全”就是圆满,“次第”必须要按步骤走。

  讲法要深浅兼须,但必须要有次第,

  必须是圆满的法

  可是在佛门里讲法或者说培养人才,比社会上办学困难得多,因为来的人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你给初学的人讲,有些人听了就不耐烦,因为他已经懂了;你给层次高的人讲,初学的人听不懂,也很苦恼。只有浅的讲讲,深的讲讲,双方照顾一下。但是必须要有次第,必须是圆满的法。

  法上脱离了圆满,修行脱离了清净道,

  任何宗派都会一代不如一代

  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佛教是没有宗派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成立了宗派,分了宗派有优点,也有漏洞。如果逐渐脱离了清净道,逐渐脱离了法上的圆满,逐渐脱离了修行上的严肃态度、认真的精神,就会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变成人天乘,

  末法初期不能演变成末法后期

  事实今天已经看到了,每个宗派都不像从前那样殊胜,法上都有点偏了,只强调所谓大乘精神,而不强调出离道的断烦恼,结果把大乘演变成人天乘,大乘的要求有这么低吗?越到后世众生烦恼越厉害,逐渐形成宗派与宗派之间互相排挤、诽谤、攻击,那是在修行吗?为什么现在仅仅是进入末法的初期,现象上已经成了末法的后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佛弟子都应该要关心、要研究。我们的研究是为了纠正错误、弥补漏洞。

  要求太高,脱离实际,

  把戒定慧学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话再说回来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今天要求不要高,要求高了做起来难度比较大。我们对自己要求也不要太高,善知识在引导众生上也不能要求太高,不能脱离实际。

  说一句要求不高的话,你们戒定慧三学总要学学好,这已经是最低要求了。但戒定慧不是靠你一句二句三句可以学好、修得起来的,也不是靠你一句半语能够达到彻底究竟。佛门里口说玄妙实非玄妙的风气,应该赶快改变,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地学。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而且戒定慧不能分开来,如果你持戒持得好,这是戒成就;你修定修得好,这是定成就;你听经听得多,还能广大地讲经说法,这是慧成就,但都不是戒定慧的圆满成就。佛陀整个的四十九年的教法被你分开来了,你怎么得到圆满的成就啊?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为什么说戒定慧学好是最低要求?你戒定慧学好就能成就啊,释迦佛四十九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

  定学开导(2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

  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提要:

  ·道谛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佛法不难,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末法时期修行,证初果是最低要求,在我这儿,至少要走在证初果的路上

  ·你们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证果,还是忙名利

  ·不懂佛法什么都糊里糊涂,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道谛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

  佛法不难,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我们要成就解脱道,要成就无上佛道,这个方法都在四谛法的道谛里,可即使是今天讲修行的人,有几个在修三十七道品?你不修三十七道品,要求降低点,戒定慧总要修修好,因为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这叫善巧方便。所以你们想要修行要想学佛法,不要怕难,佛智慧极其圆满,再难也能使你修上去,因为有善巧方便。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可是无论怎么善巧方便,不能离开戒定慧,这是一个总纲。经书上有句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不勤修戒定慧,贪瞋痴是息灭不了的。如果你不相信佛的话,就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想自己搞一套,修来修去仍是一个“你”,而不是佛。我们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佛弟子,不能以原则作交易。

  正法道场要按释迦佛教导去做,

  培养佛门龙象,要从严要求

  我们弘扬正法培养人才的几个道场,不论是这儿崇教寺,或者开化的文殊院,或者太湖的法雨山佛学苑,或者岳阳的莲花寺,完全是依照释迦佛的教导去走。

  来小住的感想很多,首先一个感想,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很少见,如今天天都能听到佛法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我从前年初一讲到年三十,现在生病了有时要休息一下。即使我休息,还有别人讲。

  还有个感想:这里要求太高管得太严。不严能出高徒吗?要求不高,你能成就吗?你们出家人来到这儿学法修行,居士来到这儿常住也算离家,作为善知识或者老师或者引导者,要负责任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只要求戒定慧学学好。要学好,就必须要求高一点,是指戒定慧的要求高一点。

  末法时期修行,证初果是最低要求,

  在我这儿,至少要走在证初果的路上

  至于你学好了戒定慧,将来能够修到什么成就,要求也不高。如果要求高,你戒定慧修好,从人天乘、出离乘、菩萨乘乃至佛乘,全都可以成就,路路通。假如要求不高呢?能海上师说,“即使现在末法时期喽,你不能即身成佛,那么证个阿罗汉果怎么样?证不了阿罗汉果,证个二果三果怎么样?二果三果也证不到,你初果总要拿一拿。”到我这个老师,又把要求降低了:你初果也拿不到,在初果的路上你总要走啊!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不修行去追求名利,对不起过去世的善根啊。亿万家财、名望高能使你断烦恼证初果吗?

  你们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证果,还是忙名利

  你们来小住的同学,有的跟我学法多年,已经算老同学了,今天到底在忙啥?是在忙证果成道?还是忙名利?名利都在五欲里,财色名食睡,释迦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

  不懂佛法什么都糊里糊涂,

  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有说:“我在人世间也可以修修菩萨道。”说得也对,菩萨是不离开众生的,可菩萨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谋利益,那么你是不是在走菩萨道?不懂佛法,自以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什么都糊里糊涂的,即使懂了佛法,破不了迷,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学了!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依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不入定难断细烦恼,难破无明

  诸恶莫作~解脱道

  众善奉行~菩萨道

  自净其意~佛道

  是诸佛教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

  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今天跟你们讲的定学,其实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讲了,当时只讲了两天,菩提心网站都要登出来。那次只讲了两句话,还是前言,“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第二句,“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依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我今天还是从第一句开始讲,因为那次只讲了很少的内容,这一次再进行一些补充,同时以前没有听到的同学,也给你们稍微提几句。

  定学开导(2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

  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提要:

  ·释迦太子当年逾城出家,如今佛弟子却一点不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释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为败家子

  ·佛弟子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轻

  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要了脱生死必须断尽烦恼,禅能断细烦恼,能断金刚习气

  释迦太子当年逾城出家,

  如今佛弟子却一点不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释迦如来”就是释迦佛,释迦太子当年厌离皇宫的五欲享受,看到众生的烦恼痛苦,以及种种不平等的现象,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解除众生的苦难,所以他逾城出家。想想很惭愧啊,今天的佛弟子根本用不着逾城出家,买张车票就出来了,却不肯来这儿天天学法,一点没有为佛门缺乏人才而着急。

  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

  释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为败家子

  为什么释迦佛要“教导弟子修习止观而入定”呢?释迦佛度众生,目的不是叫你烧香、拜佛、求保佑,这也不应该成为你们进佛门的目的,众生不了脱生死、不出离三界,苦是没完的。释迦佛自己能够彻底、究竟、圆满,当然希望他的弟子也能像他一样彻底、究竟、圆满,就看我们争气不争气。可千万不要成了败家子。

  佛弟子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

  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轻人身上

  我从前跟年轻人讲心理课,常说这句话:伟大的理想要有伟大的个性来完成。希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将来都要成为小狮子,要作狮子吼。

  不讲经说法这叫度众生吗?不作狮子吼,外道会怕你吗?就因为几百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佛门竟然出现了不提倡讲经说法而且还说反话,搞得现在佛门里连听经几乎也听不到了,一步一步走向法灭的道路。所以还是这句老话,今后弘法广度众生,希望寄托在你们今天喜欢听法的年青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戒是为定打基础,

  慧是从定开发的,所以定是个关键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里,没有法你什么也没有。戒定慧,戒是给定打基础的;慧,我们要开发根本智也必须在定上去开发。所以戒定慧,定是个关键,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里,没有禅定你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你说能成就,你是成就一个没有定的成就。没有定就是流转生死,因为流转就是动,动就是不定。你要脱离流转,你必须在定里。就连念佛求生净土,称为方便法门,还要讲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没有定你再方便也不顶事。

  要了脱生死必须断尽烦恼,

  禅能断细烦恼,能断金刚习气

  要了脱生死只有断尽烦恼,粗烦恼不修禅定也能够去得掉,细烦恼没有禅定的功夫,你是去不掉的。禅定的“禅”有很多种解说,其中一种解说,“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你用各种方法断烦恼,可是细烦恼你没办法断掉,靠禅定就能断掉。禅定非但能断掉细烦恼,还能断掉众生的习气,乃至能断掉金刚习气,断了金刚习气你就成佛了。

  定学开导(2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提要:

  ·众生流转生死从无明来,众生心房里一片愚痴黑暗,因为他没有智慧,没

  有觉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是修解脱道,众善奉行是修菩萨道

  ·自净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净化,社会多美好

  ·释迦佛一再讲,要依靠自己求解脱,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讲的

  ·没有定力,你烦恼能断得尽吗?你心动摇,戒能持得好吗?不修定能开发

  根本智吗?

  ·没有定力,你修菩萨法也达不到波罗密,因为你发了心还会退心,遇到麻

  烦气爆了,也不度众生了

  ·释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他在菩提树下是在禅定中降

  魔成道的

  ·你们来学禅定,我赞叹,吃住不要钱,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众生流转生死从无明来,众生心房里一片

  愚痴黑暗,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觉悟

  我们流转生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得通俗一点:人从哪里来啊?假如不学佛法就会回答:我是妈生的,那么妈又是哪里来的?妈的妈生的。妈的妈妈哪里来啊?信神的说:上帝创造人,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呢?实际上我们做人或者做众生都是从无明来。

  无明,照文字上讲:就是没有光明,也就是黑暗。即使现在太阳开得很好,你的心房里仍然一片黑暗,因为你没有智慧没有觉悟。虽然每个人佛性圆满,可是佛性的光辉被烦恼遮起来了。你不入定,难断细烦恼也难断无明!有人说某某人开悟了,他都没入定开什么悟啊!真是笑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句话很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人说这很通俗,一看就懂。你们懂得的我不讲,你们不懂的我讲讲。修好这四句话你们就能成佛,所以别小看了这四句话。

  诸恶莫作是修解脱道,众善奉行是修菩萨道

  “诸恶莫作”,有人说“我从来不做坏事”,其实你坏事做得多了,仅仅你自己不知道。真正讲清楚,诸恶莫作就是叫你修解脱道,只有断尽烦恼才能做到一切恶事不做。“众善奉行”,你是真的在行善,还是想吃小亏占大便宜?行善不到水平你就不能成就菩萨。所以众善奉行就是叫大家修菩萨道。

  自净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净化,社会多美好

  “自净其意”,佛教对社会最根本的贡献,就是净化人心,人心一好什么都美好,人心一坏什么都麻烦,因为依报是根据正报转的。人心就是正报,你能够把人心净化得一点点尘垢都没有,这就是佛啊,所以自净其意是叫你自己修成佛道。

  释迦佛一再讲,要依靠自己求解脱,

  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讲的

  不要指望依靠佛,佛是靠不住的,如果佛靠得住,佛何必讲法?佛不是拿手来度你,佛是以法度众生。佛都靠不住,善知识靠得住吗?将来你登上金刚宝座成佛,不是我老师造好了金刚宝座把你抱上去,佛一再讲靠自己,所以要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么讲的。

  没有定力,你烦恼能断得尽吗?你心动摇,

  戒能持得好吗?不修定能开发根本智吗?

  如何去自净其意?你光听法还不够,还要持戒修禅定。听法不修禅定那是闻慧,就算你能思考,那是思慧,还得要有修慧。修不是光修听法,还得修戒定慧啊。要证阿罗果,就要断尽烦恼,没有定力你烦恼断得尽吗?说得简单一点,你没有定力你连戒都持不好,因为你不是在定里而是在动摇里,戒持得不清净就是因为对持戒产生了动摇。你不修定你的心能定得下去吗?不修定你能够开发根本智吗?

  没有定力,你修菩萨法也达不到波罗密,

  因为你发了心还会退心,遇到麻烦气爆了,也不度众生了

  所以解脱道也好菩萨道也好,全要修定才能成就。没有定你也达不到波罗蜜,因为你的心始终在摇摆中,一会儿发心一会退心,一会儿这么做一会儿不愿意这么做,一会儿想供养一会儿减个半,过一会儿又想下辈子再说。度众生遇到麻烦就说:我都气爆了,再也不度你了。

  释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

  他在菩提树下是在禅定中降魔成道的

  没有定力你也成不了佛,释迦佛雪山六年苦行到底在干什么?可不是在炒股票、搓麻将,他是在修禅定!“六年苦行,获胜静虑”,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了殊胜的静虑。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是在禅定中成道的。释迦佛降伏魔王波旬魔兵魔将,也是用定力降伏的。所以不论是解脱道、菩萨道、佛道,你定不下来什么成就都没得。

  你们来学禅定,我赞叹,

  吃住不要钱,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这一次你们这么发心来学禅定,我是非常高兴非常赞叹,希望你们快快成佛。说“傅老师要不要收钱?”社会上的培训班,收费高得不得了。我是个佛弟子,也有些毛泽东思想,所以在我这里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

  那么傅老师你想要拿什么好处啊?我不说虚伪话,我是要向你们拿好处的,因为我不是傻瓜。我反对不劳而获,但是我也主张有劳必获。我要的好处不是金钱,你想凭金钱让我给你说法,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佛法是无价宝,不卖钱。出卖如来家当,不是如来的好弟子。今天我对你们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你们快快成佛,等到你成佛了,快快来度度我,这就是我要的报酬。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定学开导(2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提要:

  ·要以戒生定,没受戒但能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学修禅定

  ·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一切成佛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

  ·佛教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为乐,心被贪瞋痴所动,所

  以无法出离生死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世间法有漏,佛法无漏,才能达到圆满

  断除沉掉不定过~过患皆由贪瞋痴来,贪瞋痴使你沉溺沉掉不定里。

  息诸攀缘离沉没~众生执着贪瞋痴是否定错了地方,其实贪瞋痴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痴里。

  要以戒生定,没受戒但能

  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学修禅定

  今天本来是我休息,因为昨天又有好几位新同学千里迢迢赶来崇教寺,我当然很欢喜,不跟大家见见面也实在不好意思。与其跟大家见见面,还不如跟大家说说法。

  常有人问“修行怎么修?”修行你要有个路线,有个纲领。第一步要听法,听了法你才知道佛教怎么修行。修行首先要做到持戒不干坏事,如果你们还没有受戒,也要照戒的精神去实践,也就是首先要止恶。第二步必须要修禅定,要以戒生定,如果不以戒生的定,那是邪定,不是正定。你们还没有受戒的同学能不能学禅定?可以学,因为受戒要有因缘,你们只要按照戒律的要求,自己不做这些坏事就可以修禅定。作居士的要做到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居士五戒的要求。

  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

  一切成佛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

  我们修禅定目的是要了生死要成佛,学了禅定你才能断尽烦恼,才能开发根本智,开发了根本智你才能达到佛的境界。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定学是关键,一切成就都在禅定里,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禅定能使你出生成佛功德,当然禅定更能使你出生了生死到彼岸的功德,更能使你出生不下三恶道的功德。培福是增长福气,用什么方法增长福气最快,就是禅定。

  佛教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为乐,

  心被贪瞋痴所动,所以无法出离生死

  昨天讲的第一句,“禅定是释迦佛教导弟子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众生怎么入定?很简单,心不动就入定了,那么怎么使自己不动而入定呢?方法就是修习止观。身不乱动这是个威仪,当然威仪幢相很重要,对自己来说,你能身定就容易心定,对于度众生,你威仪好,众生就发欢喜心。可是你身定心不定,不能了生死。说句风趣话,儒教也讲究身定,据说孔子威仪好,身体也不大乱动的,可是他心在动,被贪瞋痴所动,甚至动到喝酒,所以孔府酒出了名。修道教能升天,天上是静还是动啊?王母娘娘蟠桃会很热闹啊,动得厉害!所以儒家道教都不能出生死,因为他们心都在动。

  止是止动,观是纠正错误

  止就是止住你的动,观就是纠正你的错误,两个都要。不纠正动你不可能入定,不纠正错误你不可能开智慧,你在错误里咋开得出智慧来?世间上也一直在纠正错误,从相对的真理来说,纠正错误的时候,世间人认为没错误了,从绝对的真理来说,世间上是以错误的东西去纠正错误,也就是说他是以有漏洞的东西去弥补漏洞。

  世间法有漏,佛法无漏,才能达到圆满

  我说这句话,你们别吃惊,大家都承认社会是发展的,为什么发展?因为有漏洞,漏洞弥补了所以发展了。可是发展到今天没有停止啊,也就是说漏洞到今天还没有停止,那岂不是以有漏法去补有漏吗?世间法都有漏,只有佛法才无漏,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最根本的一个觉悟。如果世间上的法一切都圆满,我们何用学佛法?如果无漏,世间上一切也就不可能再发展了。

  定学开导(2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

  与掉举,身心不定的过患

  提要: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与掉举,身心不定的过患

  ·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种种错误,也是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修禅定要息诸攀缘,心不要像猴子那样,对外缘攀个不停

  ·有人活着动得厉害,还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做人做得团团转,就是在人世间培养轮回的习气

  ·曲解佛法会形成误导,说要了缘的人大都在攀缘。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

  能了菩提心的缘

  要入定,必须要断除昏沉与掉举,

  身心不定的过患

  经书上有两句话,“断除沉掉不定过”,“过”就是过失,也就是错误,有了过失后患无穷,所以又叫过患。这句话是说修禅定的人要想入定,就必须要断除沉掉的过患。沉就是昏沉,昏沉你们都有体会,还没有睡着前就是昏沉,人就是通过昏沉睡着的。等到一睡着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老人说“这个魂开始飘了”。

  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种种错误,

  也是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掉是掉举,举就是心举起来了,掉就是不定,也就是动,所以掉举就是心举起来,一直在动。要入定,沉掉都要去掉。修禅定就是去掉沉掉,我们为什么不能入定?因为有昏沉和掉举。我们为什么在生活中犯了种种错误,造了种种恶业?也是因为我们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举。

  修禅定要息诸攀缘,心不要像猴子那样,

  对外缘攀个不停

  “息诸攀缘离沉没”,这是讲用功的方法,也是针对我们修禅定说的。两句话意思差不多,说两句话使我们明白得更详细。“攀缘”,心有攀缘,心像猴子那样,猴子喜攀树,攀了这根藤又去攀另一根藤,攀个不停。

  有人活着动得厉害,还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我们的心比猴子还厉害,前一秒钟跳到这边,后一秒钟又跳到那边去了。无始以来生生世世养成了这样一个牢固的习气,要不然我们怎么会六道轮转?说句风趣话,喜欢旅游的人,去过黄山又想去华山,去过华山又想去什么山,好比六道轮回。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么团团转,总也转不出六道轮回。

  人的心也是这样,到处攀缘,就好比想到六道去旅游。今天到了人道,有人还想到天上去玩玩;有人认为做小鸟挺好,他下一世想做小鸟飞飞;夫妻恩爱放不下,下一辈子想做鸳鸯,投入畜生道;有人还想做宠物小狗。所以下三恶道是自己去的,饿鬼道、地狱道还不是如此?

  做人做得团团转,就是在人世间培养轮回的习气

  我常说笑话,笑一笑十年少,我没笑的时候也会找些笑话笑笑,那么你们就当笑话听吧!有一次在厦门,我要小便,厕所在楼下,经过二楼,二楼是个大厅,那天是星期天,很多年轻人在厅里学走路。你们可能很奇怪,这么大的年纪还学走路啊?真的在学走路,在学进两步,退一步,团团转。怪不得有六道轮回,他们转来转去,就是在学生死流转,可见轮回的习气,就是我们在人世间培养起来的。

  曲解佛法会形成误导,说要了缘的人大都在攀缘。

  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能了菩提心的缘

  “息诸攀缘”,身子经常要在定中,心更要在定中,各种的攀缘都要息下去,“息”就是停息。可惜的是多少年以来,由于佛门不重视法,逐渐逐渐对佛法有所曲解,形成了对后来的年轻人的误导。虽然他不是故意给你误导,这种话传开去了就形成了误导。这种话多得很,如果要收集收集、研究研究、评论评论,那得花很多时间。

  比如你们常听到,“修行要了缘”,其实是要息攀缘。不懂佛法你了得了吗?那些说了缘的人反而攀缘特别起劲,现在特别攀的缘就是地位要高、红包包要多。了缘是要了世俗烦恼的缘,不能了菩提心的缘。

  定学开导(2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

  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提要:

  ·由于我不了菩提心的缘,为众生说法,反被人骂

  ·“佛道无上誓愿成”,后仍应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大乘岂能把众生关在门外,别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出了家去求荣华富贵,攀世俗缘,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应

  该远离名利享受

  ·世俗缘充满贪瞋痴,贪瞋痴后面就是种种痛苦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由于我不了菩提心的缘,为众生说法,反被人骂

  那些大讲了缘的人可能对我很有看法,“老师是老修行,修到现在还不肯了缘,整天为讲法而到处奔波。”七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到温州,讲了四天法。一回到上海,有人就写信骂我,“你真糊涂,东讲法西讲法,还不好好关起门来修。”这时代讲法反被人骂。

  “佛道无上誓愿成”,

  后仍应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如果我错了我应该纠正,没错我就不想改变。我的观点:菩提心的缘不能了,成了佛还得度众生。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仍然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大乘岂能把众生关在门外,

  别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度众生靠法,法的缘可不能了。现在流行一句话,“关起门来修”,我倒要问问“大乘佛教把门关起来,关在里边的是谁?”“是我啊!”“关在外面的是谁?”“是众生啊!”大乘能离开众生吗?这是口说大乘实非大乘,仅仅是挂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当年我也受这话影响,慢慢的我菩提心逐渐在退了。有一年去见隆莲法师,我跟隆莲法师说:“我每天早晨醒来很苦恼啊,因为我年纪一年一年大起来了,我应该了生死了,应该关起门来修啦!”隆莲法师说:“你今年多大啦?”我说:“我六十六岁啦!”隆莲法师朝我笑笑:“我今年八十六了还在讲法,你是不是不准备讲课了?你就是到深山老林去修,也最多证个罗汉果。”这话就像一记耳光把我打醒了,这是在严厉地训斥我退了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为众生,唯独没有自己,让众生先成佛,这就是菩提心,要学学地藏菩萨的精神,度尽众生方证菩提。

  出了家去求荣华富贵,攀世俗缘,

  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应该远离名利享受

  世俗的缘,所谓名利、享受、荣华富贵、子孙满堂,这种缘世间多得不得了。特别是出家同学不能攀世俗缘,出了家再攀世俗缘就不是释迦佛的好弟子。居士也要跟出家人学习,婚丧喜事尽量少去。亲戚朋友可以有,结个菩提心缘。不要忙一会儿东家请去吃喜酒,一会儿西家请去祝孩子满月,一会儿又被那个人请去祝老太太高寿,一会儿这家老奶奶死了,这种红白应酬,也够你忙的啦。

  世俗缘充满贪瞋痴,贪瞋痴后面就是种种痛苦

  还有一种缘,我看不是好事情,对这种事我一律拒绝。我年轻时学生很多,我没有朋友,来我家看我的都是学生。这一天来个年轻人,头梳得光光的,衣服非常端正,说话嗯嗯啊啊的。后来我才明白,因为他妈说他年纪大了,所以托我给他介绍个对象。我不干,凡事都要负责任,我不能保证你婚后幸福,如果你饱受结婚的痛苦,我背因果啊,我是佛弟子,可不能害人!所以劝劝你们尤其是老太太,对这种事别太起劲了!年轻人也别再说这种话,“你什么时候请我吃糖啊?要不要我给你介绍啊?”你又不做媒婆,这种缘就了了吧!所以息诸攀缘是说不要攀世俗的缘,世俗里充满了贪瞋痴,贪瞋痴迷惑的后面,就是种种的痛苦。

  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

  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假如修菩萨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缘,那当然可以,可是如果你不懂佛法,你怎么修菩萨法呢?真是笑话!不懂佛法能称菩萨吗?你既然修菩萨法,你一定要懂得佛法,你照佛法的要求去度众生,那就不会错,一切都要以佛法为准则。

  定学开导(2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

  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提要:

  ·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佛门要寂静,愚者作愚事,实是“不以为罪谓功德”

  ·有贪瞋痴的人攀缘在名利,有无产阶级思想才肯尽我所有作供献

  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离沉没”,“沉”好比掉在苦海里的人,一点点沉下去,没了顶就完了。所以沉的时候已经很危险了,如果你不猛然醒悟,回头是岸,总有一天会没顶的。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在世俗生活里,心一直沉溺在五欲里醒不过来。

  从前有些姑娘找瞎子算命,老年人就会劝劝她:“你心定吧,对方条件挺好的!”沉溺在情爱里的人,心能定得下去吗?就算你结了婚,心更加定不下去,最怕一件事情:老公外面有女人。现在女人首先学会的一条,就是怎么管住老公。生了孩子一天到晚抱着孩子哄:“喔,喔!瞌睡睡瞌睡睡”,喂奶、洗尿布、夫妻吵架闹离婚,离了婚再到婚姻介绍所,老年人还有老年婚姻介绍所,能定得下去吗?临死心还不定嘞!一面流眼泪一面哭:“我十八岁进你家门,一辈子没享过福啊!”(众笑)这就是众生相。

  《地藏经》说: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

  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

  由于不定,我们这一辈子不知造了多少恶业,《地藏经》里说:“是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善业做的少,恶业做得多,赔本了!

  佛门要寂静,愚者作愚事,

  实是“不以为罪谓功德”

  有些人进了佛门还赔本,因为他被某些不好的风气影响了,尤其是不想听法。结果事情全做错,错了就要背罪过,进了佛门两分功德八分罪过,那不是赔本?比如把锡箔黄纸烧给菩萨。现在还流行在庙里放鞭炮,搞得修行人无法修行。我是身有体会,我正在讲经,忽然来几个烧香的,“噼哩啪啦”一阵鞭炮,我还能讲吗?只好停下来。看看没声音了,讲了两三句,“噼哩啪啦”又放了,这是破转法轮,罪过啊。人家正在修禅定,“啪”被你一惊,患了心脏病咋办?都是不懂佛法的人在乱搞了,还自以为有功德,这叫“不以为罪谓功德”,不知道所做的事是罪过,硬说这样做有功德,这就是愚。

  愚痴众生进了佛门还不肯消除愚痴,所以观世音菩萨要掉眼泪。有一天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大士为何倒坐啊?”观世音菩萨说:“苦海无边,只因众生不肯回头。”这是我听来的话,但是道理是对的,众生不肯回头,菩萨要掉眼泪啊。

  有贪瞋痴的人攀缘在名利,

  有无产阶级思想才肯尽我所有作供献

  不定就会产生种种过失,不仅是在禅定中,生活里的过失也是从不定来的。为什么会不定?因为你在贪瞋痴里。众生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为了贪、为了瞋和痴。世人忙忙碌碌,当然他为社会作贡献也有功德,但是没有利益的事情他肯干吗?赔本的公司他肯开吗?即使他有所贡献,说到底他本人还是攀缘在名和利上。

  你们今天学菩萨法了,我领个头,开个赔本公司。修菩萨法的人要为众生作供献,要有无产阶级思想。我赔到今天还没赔光。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心都是善良的,现在来跟我合伙一起赔本的不是一个两个啊,我们这儿吃饭不要钱,办学不要钱,什么都不要钱,因为主张赔本。

  说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来问我:“老师,我的伙计不听我的话,公司就难办。”我说:“伙计应该听你话,因为你是领导。如果这个伙计他是信佛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我想可能是因为信佛的不说假话,可是不说假话赚不到大钱,所以我就特别提醒她:“如果他是信佛教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她说:“那赚不到钱咋办?”我说:“赚不到就赚不到,赔本就赔了。”“赔光了咋办?”“赔光了到我这儿来。”(众笑)真的到我这儿来,吃饭穿衣睡觉全都无忧无虑,还不会叫你下岗,那多好啊!

  定学开导(2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要远离贪 之心才能息诸攀缘,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提要: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不劳而获,使人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萨应自苦他安乐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杀的人

  ·要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才能避免种种恶业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愚者无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愚者必痴,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

  原因

  ·在生死长夜里做老众生,就因为愚痴。执着愚的人,好比“老油条”,佛

  法听不进,一碰就断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不劳而获,使人

  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萨应自苦他安乐

  “过患都由贪瞋痴来”,你一起贪心就有过患。什么叫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贪得最卑鄙的就是不劳而获。举个常见的事情,搓麻将赌博是最卑鄙的,因为他不通过劳动,希望别人口袋里的钱到自己口袋里来。我们修菩萨法的相反,要自苦他安乐。搓麻将的人是你苦我就高兴,我要赢必须让你输,搞得人家家破人亡,你说卑鄙不卑鄙?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杀的人

  瞋呢,一动瞋恨心你的心还定得下去吗?老是在想,我怎么把他害死,我怎么把他搞垮。有人还恨自己呢!恨自己的人心也定不下去,一天到晚在想:我怎么自杀。我头一次到深圳时,有两个学生很富有,她们告诉我:“是老师救了我们,老师没来之前,我俩就在研究怎么样自杀可以少一点痛苦。”

  要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

  才能避免种种恶业

  由此你们可以明白怎么样获得心定,就是要去掉对贪瞋的攀缘。掉举、攀缘都从贪瞋来。你强压是没有用的,比如一块石头压草,草还会从石缝里钻出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修禅定要入定,你必须要离开贪瞋之心。远离贪瞋之心才能息诸攀缘,才能避免由于贪瞋之心而使你造种种恶业。

  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沉没非常可怕,贪心、瞋心、愚痴心,哪种心最可怕?贪心使你贪得无厌,瞋心来得猛烈,还是以愚痴心最可怕。愚痴心时间长,因为他昏昏沉沉,醒不过来。愚痴的人必然沉没,所以沉没就是愚痴。

  愚者无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

  愚者必痴,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你们都反对愚痴吧。有人说老实人好,也不一定,社会上女孩子既要男朋友老实,又不喜欢老实,你说矛盾不矛盾?如果老实人像傻瓜木头一样,那就是愚蠢的别名。虽然不老实的人尽闯祸,老实人不干坏事,可是老实人能干大事情吗?老实人另一面也不老实,他也有痴头怪脑的时候,越老实,痴头怪脑越厉害,就是因为愚啊。愚了才会痴,愚就是没有智慧,问题看不清楚,什么都稀里糊涂不明白。愚的人常表现在什么话都不听,或者什么话都听,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在生死长夜里做老众生,就因为愚痴。

  执着愚的人,好比“老油条”,佛法听不进,一碰就断

  为什么我们流转生死这么长久,就是因为愚痴。从无始以来流转到今天,成了老众生了,做众生做得老资格啦,越老烦恼业障越重。学愚的人佛法听不进,好比马路上卖油条的,油条冷了没人要,把油条再丢进油锅里滚一滚,滚出来是热的,可是颜色不对,又没人买。再丢进去滚一滚,滚到后来谁都不要,上海人称为“老油条”,一碰就断,这种人没得用。

  定学开导(2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9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

  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在痴里

  提要:

  ·佛是批判愚,佛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消除愚,提倡学愚还能跳出生死轮

  回吗?

  ·贪心瞋心还容易发觉,掉在痴里就醒不过来,有人没办法又不肯学佛法,

  那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话,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间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

  在痴里

  佛是批判愚,佛教导我们要用智慧去消除愚,

  提倡学愚还能跳出生死轮回吗?

  佛希望我们要结束生死流转,要结束生死流转就必须要断掉愚痴。佛讲得很清楚,因为众生愚痴所以有生死流转。佛是批判愚,佛是叫我们用智慧去消除愚,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光明才能去除黑暗,愚痴只有智慧才能消除。

  不知道哪个年代起,中国的佛门出现了一股风,大家都学愚,这非但不符合释迦佛的希望,简直在跟释迦佛的教导对着干。学了愚你还能跳出生死轮回吗?所以愚是学不得的。

  贪心瞋心还容易发觉,掉在痴里就醒不过来,

  有人没办法又不肯学佛法,那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

  贪心容易查出来,瞋心也容易明白,掉在痴就醒不过来。痴就是愚啊!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乃至于人际关系、亲戚感情,有几个醒过来?有些人说:“我是知道啊,可是没办法啊。”知道了没办法仍然等于不知道,知道了没办法,你又不学佛法,你就是一个没办法的人,那就完了!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话,

  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间

  说句笑话,有个人总怕自己没睡着,常问:“我睡着了吗?”(众笑)你说话还睡得着吗?愚到这个程度就成了笑话。好比有人来问:“老师我知道不好,你看我这样做可以吗?”(众笑)其实他这句话指的是感情问题,你的感情有问题了,懂吗?这种感情出问题的愚人遍布人世间啊。

  众生执着贪瞋,也可说定错了地方,

  其实贪瞋本身就在不定里,实是沉溺在痴里

  “众生执著贪瞋,是否定错了地方?”看样子众生一直在贪瞋里,对贪瞋不动不摇,那是定错了地方了。定应该要定在觉悟里啊,你怎么总是在烦恼里一动也不动,不肯觉悟、不肯回头、不肯转变,好像定住了一样。当然初步这么理解也可以,可是应该要讲清楚,这个话有不够的地方,因为“贪瞋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痴里”,贪心跟瞋心起来的时候,你本身就在不定里,所以不能叫作众生定在贪瞋里。众生是沉溺在贪瞋里,沉溺就是痴。

  有时候我们讲贪,贪跟爱连在一起讲的,当你爱的时候必定会去贪,你贪的时候必然会沉溺在贪里拔不出来。其实你看看对方有接你的情吗?当他讨厌你时,你也够苦了,这就叫痴。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学愚,千万不要痴。老话叫“痴子”,痴子就是疯子,现在名字叫精神病患者。我不是骂人,国际上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类70%以上是精神病患者”,用我们佛法来说,100%的众生全是愚痴颠倒、痴头怪脑的。(众笑)今天我还得遵守时间,要听下去的,请你们留下来,你们走了就听不到了。(回向)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学佛开导(30~39)

傅味琴:学佛开导(40~49)

傅味琴:学佛开导(50~59)

傅味琴:学佛开导(60~69)

傅味琴:学佛开导(70~79)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学佛开导(10~19)

傅味琴:学佛开导(1~9)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70~75)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60~69)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50~5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