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性广法师:四念处禅观(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性广法师:四念处禅观(四)

 

  陈 玉 芬 整理

  时间:1.八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禅七首日之三)

  2.八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禅七第二日之一)

  地点:双林寺

  痛苦觉受,正念正知

  脚如果痛怎么办?不用我教,你自己会移动的。但是我要求诸位,第一,如果腿不是很痛,你尽量不要移动。禅定境界是在专注安静中得,日后方能以此定力修慧观以现见法空性;若是一遇小小身受触恼,就会被干扰而心思散乱,那禅定境界绝对不可能现前,所以在静坐时尽量不要移动身体。一般众生的习气是:遇到喜欢的境界就追求,遇到讨厌的境界就排斥;现在大家进入禅堂,如果不调整这样的心态,还是遇到苦受就逃避,乐受就紧抓不放,那是永远也不能进步,永远也不能得禅定。所以,对于身体的觉受─尤其是苦受─能不理就不理,继续作自己的功课,等觉受强烈到你不再能忍受时再轻轻移动。但是在移动之前,还要先对这个强烈的觉受有清楚的觉知后才移动。举个例子说:假设现在你觉察到你右边的膝盖在痛,轻微的疼痛不要理它,继续观察呼吸。等到痛受转剧,没有办法再专心禅思时,这时也先不要移动,而是将你的注意力移到痛受的部位,静静的观察,觉知痛受的所有过程和细节,然后再移动;若是一遇痛苦就立刻移动,就永远不能了知痛苦的真相了。没有受过训练,未经调伏的心,永远生活在受外境干扰,被迫制约反应的束缚中。现在我们不逃避,与自身的痛正面相逢,把它看清楚,就只是静静的看着它,真的无法忍受了,再动也不迟。这样的训练很有意义,除了能增强自己的堪忍力,它本身就是一种慧观的觉知。观察清楚,然后做这样的正思维:“是痛指挥了身体的移动,不是“我”要移动,无我!无我!”。就这样让整个身心都保持在正念正知的情况下来做动作,轻轻的移一下,安住后再回到修定的所缘境上继续用功。这里并没有要求诸位不移动,但是对于痛苦的觉受,在处理之前,要先觉知它,如果能训练出遇境逢缘都有正念正知的力量加以观照,那么在日常生活也比较能够运用理智来处理事情。人与人之间相处,常是三言两语不合,不高兴了马上发脾气,这就好像在禅坐中处理痛的情况一样,都还没有弄清楚情况,你已经脱离现场─移动了。修持的心态不要太松,既已允许诸位移动,但也不要一痛就动,一烦燥就张眼睛,一分钟动一次,六十分钟动六十次,那你还想得禅定吗!

  修持的心也不要逼得太紧,不必要咬紧牙根死命忍耐,痛死了都不起来。诸位现在的阶段,不必要这么吃苦耐劳,因为念力定力不强时,只是在忍痛,所有的努力都不是与智慧相应的努力,不能开发智慧的努力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皈敬三宝,受持八戒

  在开始修持安般念之前,应有清净的戒德做为修持的基础,所以我们先归敬三宝,受持八关斋戒,再受持清净的定慧法门。

  三皈依

  皈依佛,佛指引我今生的解脱之道。

  皈依法,法是迈向慈悲与智慧的道路。

  皈依僧,僧是住于清净和合的团体。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恶鬼。皈依僧,不堕畜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受持八关斋戒…………….。

  大众皈依持戒,以此清净戒德,身口意业清净,进修禅定,开发智慧,得无上智!我们现在就传授安那般那念修法……………..。(内容从略)

  禅七第二日—之一

  因为是禅修第一天的关系,同学们或许会不习惯,身体也不是很舒服,所以先跟大家提醒一些技巧和原则。我们的第一个课程是修习安般念,是以观察呼吸做为静心修定的对象,它的重点是“观察自然”的呼吸。有一些禅修的方法,是学习调整、控制呼吸,在调整与控制中,达到心念的平静。你们以前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当生气、情绪起伏时时,若做几次深呼吸,对情绪的平稳会有帮助。但是在这个课程中,是要大家观察自然的呼吸,无论它是长的、短的呼吸,急促的、平缓的呼吸,感觉舒畅的或是闷滞的呼吸,都要做一个旁观者,静静的去观察、觉知它,而不要调整、控制它。

  习安般念,心息相依

  我们的呼吸跟情绪,有相互影响、关涉的特性,当情绪起了变化,呼吸也会跟着起伏。呼吸的生理现象,在不自主中有时也能任人随意调整,平常,呼吸并不因为我们的忽略而停止,但如果你刻意的调整,它也会有限度的随你的意念而改变。而一般情况,呼吸是随着情绪起伏的,但是如果你能控制而让它保持平静安稳,那么你的情绪也会因此而镇定下来,若有这样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一个安稳心情的好方法。但是在这里不要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人生经历起浮无常,悲欢离合在所难免,幼童时期对情绪的起伏不知节度,欢喜愤怒的感觉都毫无掩饰、压抑的直接以哭笑叫闹的方式宣泄出来。但是成长之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有的情绪、感觉、反应,都被套入一个个的既定的文化、传统、伦理的框框中,也开始被教导、告诫,纵然有情绪,也不能不择时地的显露出来。有些时候,纵然你非常不快乐,非常痛苦,但是却要要表现得很平静,有些人你得罪不起,有些场合你不能失态,所以你要控制,甚至伪装情绪。但是这个被控制的情绪,被压抑的意识,并不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了,反而是在你的潜意识留下记忆与影响。所以当你在禅堂里,解除平日遇事“武装、悈备”的惯性,放松身心,只是静静的坐着观察自己的呼吸时,你会发觉,你的心并不容易安静的专注于一个单纯的目标─只是呼吸,没有其他,反而是思绪纷飞,脑海中浮起一幕一幕的影像,心一点也没有办法安定下来。甚至许多自认为已经遗忘的往事、平抚过了的情绪,不由自主似的一直浮现,一直浮现。曾有一位学生告诉我:有一次当他静坐时,突然想起他多年前猝逝的好友,这些年来他自认为以经渐渐能够接受这个不幸的事实,但却在禅修中,情绪激动得直掉眼泪,这是他刚接到恶耗时都没有的反应。我说这叫做补哭(台语),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这位同学一直习惯于埋藏悲伤与痛苦,却误以为已经超越了一切。现在透过这样的禅修方法,终于觉察到自己内心一些深藏的情绪。所以这个方法,是要你们观察自然的呼吸。所谓自然的呼吸,意思是去接受当下所呈现的呼吸的状况;这就是自然,而不是说你们现在的呼吸是不自然的,需要去追求一个自然的呼吸。也就是,或许它很急促;伴随着你激动的情绪,它或许很缓和;伴随着你平和的心情,你只是观察它、接受它,不再加入好恶的评断,不再刻意追求让自己舒服的呼吸,排斥让自己难受的呼吸。现在你要开始训练自己,去觉察你内心里很深刻的思维,觉察它,面对它,不要逃避。所以在修习安般念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观察自然的呼吸。这时你意识里面潜藏的很多意念都会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浮现出来,需不需要找原因?不必了,太多的原因了,以我们现在的智慧与能力,就是想努力的找出原因也是徒劳的。眼泪来了就让它流,静静的观察,感觉欢喜,也静静的观察,注意力一次又一次的从纷飞的思绪中,回到你的呼吸上来。解脱的境界远离痛苦,也远离世间有欲有染的快乐。

  不求外力,修正常道

  第二个重点:修习安般念,既然是以呼吸作为我们系心得定的所缘境,所以不持咒语,不念佛号,不祈求某尊佛,某一上师来保佑我们。一般人的心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与训练,的确能发出异于常人的能量与磁场频率,也的确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我们身心的觉受,更何况若我们祈求的是对象是佛菩萨或大修行人,也会有精诚所至,感应道交的体验。但是我们信仰的是佛法,应该笃信因果真实不虚,要靠自己的努力求取修道的成果,而不只是奢望佛菩萨的保佑,而且外力的加持力绝不能持续永远。那么加入咒语、佛号,加入其它的名号,在身心产生一些不自然的、人为的、造作的振荡,那么就像我们在训练呼吸、调整呼吸、控制呼吸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你可能会因此在某一个短的时间内,因外力的加持而感觉到舒服,但是来这里不是在表象上的到驱乐避苦的暂时麻醉,而是来发掘内心里让我们痛苦的真正的征结。这是这个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过去你或许已经相当习惯于一遇到烦心或挫败的情境时,就持诵某些咒语、佛号、经文,以避开一切逆境,在这里请不要用那样的方法,这不是好与不好、对与错的问题,我已经把这个功课的原理与重点告诉你们了,这段期间,大家就专心的以这个方法来用功,让自己全然的去体会身心的真象,如果你觉得不习惯、不安全,总是希望有一尊佛来保佑你、帮助你,那么等你出了禅堂,你再回到平日惯用的方法就好了。但是在这里的这一段期间,不要我们教的是一个方法,你自己私底下用的是一个方法,那么你在这里是浪费时间。我们没有排斥任何的法门,也不认为持咒念佛不好。只是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佛的加持力,就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话,那么以释迦牟尼佛的慈悲,他不会让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浮沉的!加持力不会没有,如前所说,一个人如果经过修持,他的心充满了慈悲、清净的能量,他就能以念力与你相应,在短暂的时间里,你的身心的确能够感觉到被加持的力量,可是这些都不究竟,也不能够彻底的帮助你。所以,修学佛法,修学解脱道,一切要靠自己来,用自然的方法,去面对烦恼,观察它,不逃避它,让法在你的身心,自然的生、自然的灭。从体悟法的无常生灭中得究竟解脱,这是重点,请大家注意!

  正念正知,慎勿放逸

  这里护七的同学,很细心的在照顾你们。所以,早餐中餐的饭菜都很丰盛,但是你们不要贪图美味,吃得太饱!吃太饱,大部份的血液都跑到胃部以帮助消化,人就容易昏沉想睡,吃四分之三饱就好,不要吃到饱胀,挺着肚皮回去睡觉,到了禅修时间还没办法起来用功。曾参加的同学是旧生,希望旧生能过午不食,少吃一餐不会饿死人的!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常处于放逸的状态。新生则因为是第一次过较严肃的修道生活,担心你们不能适应,所以不勉强持午,但是晚上的药石绝对不可以吃太多!经过几天安静、清净的修持生活,你会感觉其实你的身体并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大家要学会分辨,是身体是需要食物的滋养,还是心理上贪求美味在作祟。休息的时候,仍然继续保持正念正知,不要把修行的时间分成进禅堂是用功时间,出禅堂是打妄想、放逸的时间,而是应该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不放过每一个能用功的机会。这七天中,除非是睡着,没有了觉知就算了!除此之外,任何时地,都要保持正念正知,清楚知道自己的动作、心念,这些也请同学们注意!

  初学者经久坐后常会感觉不适应,甚至身体有酸疼的现象,这是因为心理的不适应,或是生理的不习惯所引起。在初进禅堂的几天中,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不需担心。昨天也跟大家提醒过了坐蒲团的正确的方法,这些技巧只要学会了,就会减少因为不当坐姿所引起的酸疼。而在初阶的训练中,你们若感觉不适,可以轻微的移动,所以并不会到痛得受不了的地步!若你能不理会疼痛,继续用功,那么就静静的观察、清楚的觉知。若不能忍受因久坐引发的疼痛,所有的感觉,所有的呼吸统统忘了,只有强烈的痛楚在蔓延,那么你可以轻轻的移动,以消除疼痛。如果还是受不了,那或许有别的因素,你来告诉我,我来帮你另想办法,或许是改换姿势,让你的身体能在一个较安稳舒适的情况下用功。

  要知道,禅修是练心不是练腿,主要是能达到心念的专注,姿势不是得定的唯一条件,但是身心必竟是相交感的,端正的坐姿有助于定力的培养,所以若能久坐,当然要采取端正的姿势,若真不能久坐或挺直,当然也不必勉强。再者,脚会痛也并不单因盘腿而引起,有时或许因为你脚部的血液循环本来就不好,所以一坐就酸麻难忍。你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当静坐时,腿开始由胀到麻到痛,如果我们能不理会脚的疼痛而继续坐,到后来整个腿部就好像有一股热流,流过那个酸、麻、胀、痛的部位,一流过以后,耶!不痛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舒畅轻松的感觉。所以有句话来形容人身体血气运行的状态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就不是因为坐姿而引起疼痛,而是自身血气不顺畅的关系。如果是这个原因所引起的疼痛,那除了调理身体之外,静坐对这样的状况反而有改善的作用。

  妥善看待色身变化

  在禅修期间,心念的千变万化以止观法门来对治,而面对身体的变化也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请你一定要来与我商量,除了因慢性病所需定期服用的药物之外,不要动辄乱服止痛药、镇定剂。不要认为:“唉呀!真倒霉,一进禅堂就开始偏头痛,吃个止痛药,不痛了好修行!”;“晚上睡不着,吃点镇静剂、安眠药,好好的睡,明天早上好修行!”你们知道安眠药和镇静剂的作用是什么吗?它只是将我们的大恼“打昏、麻翻”了,让我们不省人事而已!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休息,第二天反而更累,更不舒服。为什么别人睡得着你却睡不着呢?如果不是因为正确的修持所引发的身心轻安而睡眠自然减少,那么一定是因妄念太多,思虑过劳所引起的脑神经衰弱现象。这种身心的病态,绝对不能够靠药物去解决它,反而应该以修持所产生的正念正知的力量,彻底的解决这个困境。有时在禅堂中所引发的强烈的身体疼痛或振动,亦应经过仔细的判断,若是因为心理影响生理所引起的病恼,亦应如是处理。更不可以这样取巧:“我就是喜欢观察乐受,不能忍耐苦受,反正师父又没有看到,吃颗止痛药又会怎么样呢!”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多次甚至长期参加禅修,但对于习气的改造,心性的调柔却进步不大呢?就是因为对于所修法门没有生起净信之心,不能舍身舍命,没有将身心完全托付在那个方法上,自己总是有太多的意见,甚至自行其是,这不但不能有所成就,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进到禅堂来,就记住“色身交予常住,性命托咐龙天”,一切听招呼,再苦也就只有这几天而已!能下定这样决心的人,才能够有大的进步与收获!

-----------------------------------------------------------------------------------------------------------------

更多性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性广法师:四念处禅观(五)

性广法师:宗教学、佛教学研究方法之探讨——以佛法中禅观

性广法师:做一个人间佛教的禅者——89年禅七出堂日开示

性广法师: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佛家常求心无一物,但对世间的无

 

后五篇文章

性广法师:四念处禅观(三)

性广法师: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以智者大师

性广法师:《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答

性广法师:慧思「法华三昧」之「大乘顿觉法门」研究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四十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