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惟觉法师) |
 
律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惟觉法师) 八关斋戒 惟觉法师 一、关闭流转生死之门 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杀 三、构成杀生罪业的因缘 四、念念清明离苦轮 五、明因识果持守不杀 六、持不杀戒 广结善缘 七、不偷盗 八、六根收摄方名持戒清净 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乐 十、不YIN欲戒 十一、欲爱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心中的三把火 十三、持戒清净得出世解脱 十四、不妄语戒 十五、不妄语的殊胜功德 十六、大妄语罪 十七、何谓方便妄语 十八、远离口四过 十九、不饮酒戒 二十、饮酒的过失 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二十三、不着香花 不香涂身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 不往观听 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三十、不非时食 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三十四、恒顺众生 圆融持戒 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一、关闭流转生死之门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关闭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婬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用这八种管道,关闭八种罪过,得到清净的戒体,此即八关斋戒的意义。 一般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其实持斋与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为根本,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是清净解脱,趋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关斋戒,未来就能得到清净解脱的果报。 佛陀时代,有一位屠夫名叫广额,他以杀生为业,天天杀羊数百只,在听闻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开示后,知道自己罪业深重,将来一定会堕入恶道,于是请求舍利弗尊者,受了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广额往生以后因着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而生到天上,最后一生天福享尽,就来人间出家修行,最后成道证果,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实不可思议。 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杀 受持五戒功德极大,而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更胜于受持五戒的功德。五戒为终身戒,但属于世间法,成就世间上的功德,而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受持,却能成就出世间的功德,最后就能达到出世的解脱果报。 八关斋戒的第一条戒为不杀生,意指对于一切众生乃至蜎飞蠕动,无杀心、杀事,常生欢喜慈悯心,行利济事。所谓一切众生包含人、畜生、鬼神,这条戒的意义在于对于一切众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爱护、照顾。 明白上述道理,就知道不杀生的程度也有深浅。首先要能够不杀人,这是最重要的。杀人罪也有深浅之分,若杀父母、师长、和尚、阿闍黎(教授得戒等师)、已得道证果的圣人,是最重罪,杀普通一般人的罪相较则较轻,杀鬼神乃至于畜生道又轻一点;但是不论轻重,只要是造了杀生的业,将来都必须要受恶报。明白不杀生的道理,更进一步连草木都要爱护,不忍心去伤害,这才是彻底实践「冤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 三、构成杀生罪业的因缘 不杀生的对象是指凡有生命的一切众生,因此一切众生都不能杀害;若有人对待众生,具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四种条件,就构成杀生的罪过。 所谓「杀因」,「因」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无论是仇杀、情杀、财杀……,总之有了置对方于死地的想法,这个就是因。产生了这个心念以后,倘若即刻反省检讨,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化解心中的恶念,就不会造作杀生的业报。但是,如果没有觉察、觉照,心中念念迁流,杀心日益坚固执着,一旦遇到会合的因缘,就会发之于身、口,或是自己动手、或叫人杀生,造下罪业。杀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心中残暴不仁,运用种种惨毒的方式致人于死,罪过就愈重,将来所受的恶报就更重。 动诸行为让对方的生命结束,造成杀生的事实,就构成了杀业。如果对方生命尚未结束,就是造成伤害或是重伤害罪。当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四事具足,杀生的业报构成后,造业者就要受报;无论是现世或未来,当因缘和合时,恶报即会现前。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知道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不可以杀害。 四、念念清明离苦轮 佛法中的不杀生戒,不仅指不杀人,连动物都不能杀。且不仅佛法如此,现在的先进国家亦基于慈悲心的道理,积极推行保护动物政策,只要被发现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即是触犯法律。所以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还要积极的去护生、救生。 起了杀生的心念,具足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就构成杀生的果报。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走路或擦桌子,不小心把小虫弄死了,属于过失杀生,所受的罪业较轻,但将来还是要受报──受无心之报、受过失之报。 以前有一个老和尚,在路上看到一块大石头,起了一念慈悲心,恐怕有人踢到了这石头,会跌跤受伤,就把石头捡起来扔到路边,没想到正好打死一只螺蛳。此即是犯了过失杀生的罪。所谓应注意而不注意,即犯过失罪。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心能够做到处处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业。 五、明因识果持守不杀 这位老和尚因无心之过打死了一只螺蛳,发现了之后马上就为螺蛳授三皈依,并念佛号、诵往生咒,作功德迴向给它。螺蛳由于受了三皈依的缘故,得到三宝加持,所以转世为人。螺蛳转世为人,而且得为男身,生来十分聪颍,之后考中了进士,当了县长,正巧老和尚所住持的道场在其管辖区内。县长听说这位老和尚的德行很高,想去供养、请法。不过当他专程前往道场时,正逢老和尚在房间用功。 县长心想虽然没有见到老和尚,但带了这多的银子来,还是要供养这位老和尚。于是将这一包银子挂在门板上面,就回县府了。老和尚打坐结束走出房门,稍不留意,这包银子就从门上头掉下来,刚好打到老和尚的头,于是老和尚当场就往生了。这公案就是告诉我们虽是无心之过,依然要受报,只是罪业比蓄意所为要稍微轻一点。 所以这世间上任何事情,一点一滴,皆为因缘果报感召而来,过去因,现在果,绝非偶然。所以持守不杀生戒,一方面是基于慈悲心、护生、救生;一方面是明识因果,避免未来受恶报。 六、持不杀戒 广结善缘 修行学佛,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就必须要广结善缘。不仅要结人缘,还要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杀生,是缺乏慈悲心的行为。因为杀生,让对方处于惊慌恐怖、承受失去生命的痛苦,就会与对方结恶缘;恶缘结多了,走到那里,处处都是障碍,不仅自己的事业、学业不易成就,要想度众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为人处世当以慈悲为本怀,时时刻刻注意,不要杀害众生的生命。 基于慈悲心的道理,不仅要做到不杀生,而且更积极地来说要做到救生、护生。戒有止持、有作持。不杀生就是止,应该止的却不止,这是犯戒;应该作的不作,这也是犯戒。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应该要赶快设法去救他,如果见死不救,缺乏慈悲心,在大乘菩萨戒来说,也算犯戒。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做到不杀人、不杀动物,看到动物受伤害,也要去帮助它,或是放生,这些都是救生的行为。 七、不偷盗 八关斋戒的第二条戒是不偷盗戒,戒文中规定: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及非他人给与者,决不妄取,不起贪心,更应常念布施及行布施事。持守不偷盗戒,消极来说是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物品,积极层面而言,不仅不拿他人的物品,进一步还要去救济、布施、行种种供养。不偷盗的范围广含所有的财物,乃至于一草一木,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贪求。 财物可分为人的财物、鬼神的财物、畜生的财物及河里面飘流的财物,如果未经对方同意,拿取了上述任何一样物品,就犯了偷盗戒。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在自己家庭里,偷拿父母、兄弟姊妹的钱财,这也是犯戒;所以,不论是私人的、公家的财物,非经当事人同意,都不可以拿取。或者看到寺院中有人以水果供养佛菩萨,私自拿来食用,就是盗佛菩萨财物。此外,如果在住家附近,有绳子、棍子等物品,未经主人同意拿了这些东西;乃至于在河面上看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些都是犯盗戒。 所以持守不偷盗戒要做到所有一切财物,乃至一草一木,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要,就财物而言应如是持守不犯戒。 八、六根收摄方名持戒清净 要将偷盗戒实践的很微细,不仅要做到不偷盗他人财物,更要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令驰散。如果没有经过当事人的许可,偷看他人的信、偷看别人的书,都是眼睛犯盗戒;同样的,考试时,偷瞄别人的答案,这也是偷看,这些都是眼睛犯盗戒。再微细来说,男众看到漂亮的女众,偷偷多看几眼,这也是犯盗戒。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容易犯盗戒。偷听即耳朵犯盗戒、鼻子偷闻香味,也犯盗戒。所以,真正持守不偷盗戒到最微细,六根不对外攀缘,这念心就不动了,达到寂灭的境界,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能够做到寂然不动,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显发。 以前有一位比丘,在山上的池塘边打坐。出定了之后看见池塘里有很多荷花,花朵长得很鲜艳,这位比丘就开始欣赏花朵、闻花香。这时水神就现身告诉比丘:「你怎么偷看、偷闻我的花呢?」比丘觉得奇怪,就问道:「我刚才看到有人,不但是看、是闻,还把池塘里的花摘走了,你怎么都不讲一句话?而我并没有拿你的花,只是看一看,怎么说我偷看、偷闻呢?」 水神回答:「我刚才看到您在这里打坐,一身都是光明,你现在由于偷看、偷闻我的花,身上的光明都消失了!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至于那位路人,烦恼习气重,讲也没有用,所以我就不讲了。」由此可知,不偷盗戒有粗细之分,能够持守到最微细,也能证到寂灭的境界。 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乐 弘一大师是近世的高僧,以学律持戒为人所推崇,却自认为连优婆塞所持守的五戒,都未能持守清净;这诚然是大师律己甚严的自谦之词,但却由此可看出,要将戒持守的很清净,确实不易。因为戒有粗、细之分,以偷盗戒为例,微细来说,眼睛偷看,眼睛犯盗戒;耳朵偷听,耳朵犯盗戒;一般人的心始终向外攀缘,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犯盗戒,对外攀缘生分别、起烦恼,使本具的慈悲、智慧无法彰显,就是在盗自己的功德法财。相对的,能够将戒持守的很清净,就能解脱烦恼。 受八关斋戒,最基本能作到不盗他人财物,即是持戒。一切财物的范围包括非常广泛,一张纸、一只铅笔、一本书都是财物。甚至于打电话,公家的电话只有公事才使用,私事绝对不用,因为在公司打私人电话,假公济私,虽然电话费并不昂贵,还是属于偷盗。明白这些道理,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可以修行。能够作到不偷盗就减少很多的业障,避免了很多的烦恼。 一切财物只要不属于自己的,见到了以后起了偷盗的心念,并运用种种方法达成目的,构成偷盗的行为,未来就必须要受报。因此,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起贪心,不作非分之取,以上是就消极面来说。就积极面而言,不仅不拿他人的物品,进一步还要去救济、布施、行种种供养,如此才能彻底转化自己悭贪的习气,凡事知足,自然心常喜乐。 十、不YIN欲戒 八关斋戒的第三条戒为不YIN欲戒,戒文中提到:凡与男女,身相和合,皆名之为YIN。受八关斋戒时,在家人亦当断正YIN,乃至不得起YIN念。 所谓「男女身相和合」,就是男根和女根身相接触,产生性的行为,这就称为YIN。不过不仅是男众与女众,现今社会中,同性之间也会产生YIN欲的行为。YIN欲,在佛法来看都是不清净的,是一种贪爱的烦恼;做了这些事情,心当中就会打妄想,意识就会昏沉。 我们身体当中有三把火:YIN欲之火、瞋恚之火与饥火。所谓「欲火烧身」,欲火是三把火中最厉害的,大家可以注意反照自己。男众和女众之间,只要起了一个欲爱心、贪爱心,心念一动,这一念心马上就影响生理,身体就会发烧、发热,这就是欲火的作用。这三把火一烧,心中不能作主,失去了智慧、失去了理智,就会造作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堕落、受恶报。 十一、欲爱是生死的根本 净土宗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阿含经》中云:「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有一些些就还有一些些,只要有男女的爱着,这个念头一动,就是受轮迴之因,招感未来世生死的果报,所以欲爱、色爱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果起了一念YIN欲心,不知道检讨反省、停止恶念,仍继续不断地打妄想的话,这个欲火就会愈烧愈厉害,到最后没有办法停止了,就产生强暴、YIN欲、乱伦等行为。所谓「色胆包天」,因为这念心被欲火所烧,会使自己失去了理智、无法自我控制。因此不仅普通凡夫要避YIN欲,佛经里也讲:「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即便证到了菩萨的境界,看到男女产生这一种性的行为,都要赶快避而远之。 欲爱是生死的根本。佛法中无论是禅、净、密、律,各个宗派都是如此提醒世人。因此,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远离YIN欲。 十二、心中的三把火 许多医学研究证明,身体与心理互相关连,心中只要一动念头,马上就影响生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火,除了欲火之外,还有瞋火与饥火。例如人在发脾气的时候,面孔一会儿青、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这就是因为瞋火一起,愤怒的情绪马上影响生理。所以,要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时时保持心平、心静、心定与慈悲;以慈悲心化除瞋心,心平气和,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不从净化心念着手,等到身体受损才靠吃药、打针予以补救、治疗,实在很难得到健康。所以要时时保持慈悲心,不起恶念;即使起了瞋心,也要能够马上检讨反省,熄灭瞋火,如此一来,心情平和,自然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第三把火是饥火,一个人肚子饿了,肚子里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烧。如果没有定力,忍耐不住,加上自己经济状况不佳,为了满足心中的欲望,就会去偷、去抢,如此就造了恶业。儒家所说:「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人们享受富贵的时候,心中耽着逸乐,就容易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想到YIN欲之事。在贫穷时,为了三餐心生烦恼,这时看到他人享受富贵,心起贪念,就会做出抢劫、偷盗等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这一切的烦恼,都是因为不知运用佛法的智慧,熄灭心中的饥火,以至于造成种种过失。 十三、持戒清净得出世解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火:瞋火、饥火与欲火。这三把火当中,欲火对我们身心的影响最大,不但是异性之间,就算同性之间有了YIN欲的行为,都是犯了不YIN欲戒。不但是如此,就是自己使自己产生一种性的感受,也一样是犯此罪过。 持守不YIN欲戒能保持心清净,心清净就能得解脱。如来的心就是清净的心,因为身与心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所以心清净,所感召的亦是清净的报身,具足无量的功德与智慧。佛经中提到:「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就是戒,八关斋戒含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等戒,假使持戒不清净,所得到的禅定都不是正定,而是一种邪定,成不了佛,却成了魔,由此可见持守不YIN欲戒的重要性。 五戒中有不邪YIN戒,而在八关斋戒中则为不YIN欲戒,在受持八关斋戒的一日一夜中,即使是在家居士,亦不能有YIN欲的行为,因为持守八关斋戒是为了得出世的解脱,必须持戒清净,令心保持清净,才能出离生死轮迴,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佛陀真是大慈愍者,为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才制不YIN欲戒。 身、口、意不清净,造作恶业,就会堕落,人生就是黑暗与痛苦。而八关斋戒是出世的戒法,奉行受持这八条戒,能帮助我们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业障消除,本具的智慧显发,就能得到出世的解脱。 十四、不妄语戒 八关斋戒中第四条戒为不妄语,制定大众不得说虚妄不实的话,乃至须远离口四过。看见了说是没有看见,听到了说是没有听见,或没听见说是听见了,做了说是没有做,没有做说是做了,这都是妄语。持守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诚实言,同时更进一步还要远离口业的四种过失: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为什么佛要制不妄语戒?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两种相好就是广长舌相、梵音声相,因为过去生生世世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妄言,才能得到广长舌、梵音声的果报。如果平时打妄语,或说了出家众、在家众等的过失,乃至于产生其他口业的过失,将来舌头就会很短,短到连话都讲不出来的恶报;造了恶业,就会产生诸如盲聋瘖哑的果报,所以为人处世,应当谨慎言行,切莫逞一时之快,造作来世恶报的苦果。 十五、不妄语的殊胜功德 如果有人三世不妄语,他的舌头一伸就可以到鼻尖上,相反地,如果舌头没这么长,代表前世口业不清净。佛从来不妄语,所以佛的舌广而长,能覆面至发际,称为广长舌相。此外,佛有梵音声,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法虽然只讲一种语言,但世间上任何国度的人们,乃至于畜生及有情众生都能听得懂,不仅如此,而且一听到佛陀的法音,身心热恼尽消、清凉无比,当下即能契入佛法义理,可知佛说法的音声中,蕴含殊胜的智慧与功德力。 此外,佛的音声没有远近,无远弗届。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要证明佛的音声究竟能传播到多远,运用神通力,飞了几十个国家,仍然听得到空中有佛陀说法的声音,这就是「梵音声」不可思议的功德。生生世世口业清净,才能成就广长舌相及梵音声的殊胜功德。 十六、大妄语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造了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将来招感的果报轻者如表达能力不佳,说话词不达意,或经常被人诽谤、欺骗,严重者甚至成为哑巴,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不欺骗他人,更进一步还要不犯口四过。 妄语中造业最重的就是大妄语。没有开悟说自己已开悟,没有成道说自己已成道,没有得到禅定说是得到禅定了,这些都是大妄语。现今社会上,有些人说自己是罗汉、菩萨乃至于如来佛转世,或是假称自己有种种神通,藉此求取名闻利养,这些都是犯了大妄语罪。《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尊者:「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YIN,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凡犯大妄语罪的人,因为以邪见诳惑世人,往生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无间地狱,受甚苦之恶报。 十七、何谓方便妄语 妄语中有一种方便妄语,这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方便权巧说妄语,非本着图己名利的恶心,所以不算犯戒。过去,有一只兔子因为被猎人追捕,逃命中,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就钻到老和尚的长衫下摆里。猎人追到,问老和尚是否有发现一只兔子?老和尚为了保护兔子的性命,就回答:「兔子已往前面跑走了」。虽然老和尚说了妄语,却是基于大慈悲心,为救护众生而说,并不犯过失。 以前有位法师出外行脚,看到山谷里放出一道红光,这位法师一看便知道山谷里有修行人,于是就走进山谷里,结果发现一位老太太。法师问这位老太太修持什么法门?这位老太太说道:「我念六字大明咒。」法师心想:「原来是这位老太太精勤持咒,产生定力,所以才会放光。」便再问:「您这六字大明咒是怎么念的?」老太太回答:「唵嘛呢叭咪『牛』。」法师一听就说:「老菩萨,您念错了。应该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对。」老太太听了一惊,心想这二十年的修行都白费了。这位法师讲完就走了,到了山头再回头一看发现山谷中充满黑气,知道是老太太心中起了烦恼、忧愁,于是赶快返回说道:「刚才我说唵嘛呢叭咪『吽』是考验您对法门有没有信心?其实唵嘛呢叭咪『牛』才是对的。」老太太一听非常高兴,又开始念唵嘛呢叭咪「牛」。这位法师离开后,回头一看,山谷里面又放出红光了。 因为老太太对这个法门又起了信心,念到相应,产生定力,所以才又放红光。如果这个法师不用方便妄语,可能这位老太太就退失道行、退失菩提心了。不过,开方便也要有智慧,为了利益众生不得已而说,才不至于因滥开方便导致种种过患。 十八、远离口四过 持守不妄语戒,不仅要做到不欺骗他人,更进一步还要不犯口四过。口四过是指: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恶口」就是说不好听的话,有的人经常习惯口出恶语秽言,且不只是骂人,若遇天气不好,连续好几天刮风、下雨,顺口骂风、骂雨,或是生活中,走在路上不小心跌了一跤,马上骂东骂西,这都是恶口。恶口者,此生命尽之后,将堕入三涂恶道,或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或堕饿鬼道,口中蛆脓流出;或堕畜生道,食啖粪秽,人闻其声,都心生嫌恶。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缺,且常遭他人诽谤。 「两舌」是指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常拨弄是非者,未来将招感聋哑、子女不听话、眷属时常争斗等果报。其次,凡是会令人增长YIN念的言辞,或戏论、取笑他人等散乱无益之语,皆是「绮语」。现世所说不为人信,口齿不清、遭人戏弄轻贱,即是过去绮语所感的果报。犯了恶口、两舌、绮语等过失,口业就不清净,所以持守不妄语戒除了不欺骗他人,还要作到远离口四过。 佛除了有梵音声、广长舌相,还有上味相。一般人口业不清净,所以饮食还要以种种酱料调味。佛陀在因地中修行时即不犯口四过,因此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佛能够具足种种功德,都是过去世积极修善因而得来的。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种善因必定得善果。因此,修行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作起,检讨反省自己是否有犯口四过?如果有,马上就加以改进,只要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口业就会愈来愈诚正、清净,如此才能成就佛的种种功德,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十九、不饮酒戒 八关斋戒中第五条戒为不饮酒戒,在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内,除了要作到不饮酒,更进一步还要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亦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 不饮酒戒,是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如高梁酒、米酒、葡萄酒等,无论是五谷杂粮或花果造的酒,皆含有酒精,受此戒者都不能饮用。不但是不饮酒,连想都不要想,因为法从心生,心当中一想就产生了一个恶因,就是一个境界现前。此外,亦不劝人饮酒,甚至连卖酒、喝酒的场所都不要去,一方面防止引发饮酒习气,此外也避免他人对自己产生怀疑,能够作到这些,就是彻底将这一条戒持守清净了。 《梵网经菩萨戒》中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劝人饮酒,或为他人斟酒,会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入畜生道即是无手,即便身而为人,也是六根不健全。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要想求得未来的善果,现在就要不种恶因。 不饮酒就是不种恶因,因为酒暍多了,会带来许多坏处。如酒能伤身,喝多了酒,会对身体产生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喝酒就等于慢性自杀一样。因此不论从自利或利他的角度而言,都应当戒酒。 二十、饮酒的过失 饮酒的坏处很多,酒除了会伤身以外,还会乱性、坏事。饮酒会令人神智糊涂,所以酒后开车会出车祸,另外,神智不清、丧失判断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决定,等到清醒之后,再后悔也已来不及了。 酒能乱性,饮酒之后迷失了本性,心当中就会产生性的欲望,因为丧失理智的缘故,可能就会出现性侵害乃至乱伦等行为。以前有一位受了五戒的居士,出外远行回到家中,刚好家人都外出了,由于十分口渴,看到桌上有一壶酒,以为里面装的是开水,便一口饮尽。酒兴发作后,正巧邻人的鸡跑进家中,这位居士就将鸡杀了作为下酒菜。酩酊大醉之际,邻人的妻子来找鸡,便强迫与之产生性行为。邻人发现之后,告到官府,这位居士还不承认。这位居士因犯了不饮酒戒,其余杀生、偷盗、邪YIN、妄语罪通通犯了,由此可知饮酒的过失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的确有其甚深涵义。 二十一、不饮酒戒的制戒缘起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间,并未制戒,只说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证果。但后来人心恶念渐多,根机渐钝,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随犯随制,目的是让弟子依止戒律的规范而断恶修善。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制戒缘起,不饮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时代,某处村庄里有一条毒龙,这条毒龙性极暴恶,时常危害庄稼及当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尊者听说了这件事,就运用神通降伏这条毒龙。因此村民对他极为敬重,纷纷请他到家中接受供养。一天,有一位信徒供养他饭菜及酒,这时,因佛陀尚未制不饮酒戒,所以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养,结束应供之后即离开居士家。快要到达精舍时,酒性大发,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觉,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来,小虫、蟾蜍闻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脸,吃这些呕吐物。 这时,释迦牟尼佛带领了很多弟子由此经过,恰好看到这个情形,就告诉大众,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龙,而酒醉了之后,不但不能降龙,连蟾蜍都降伏不了。因为这位尊者的示现,让大众明白饮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饮酒戒。由此可知,戒实非束缚,而是佛陀为避免众生造恶业之慈悲护念。 二十二、戒除饮酒 智慧清明 饮酒有无量过失。中国古代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贪杯中酒的缘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历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说「酒色财气四堵墙,当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墙儿外,便是长生不老方。」正因酒对我们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饮酒戒。 不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饮酒,无论是对自己的事业与道业、以及对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有的人会说,饮酒过度才会造成过失,那只要节制饮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实,人有贪心,初初开始先喝半杯,习惯了之后成了一杯,几杯下来不知不觉就喝了一瓶,到最后上瘾了就成了酒鬼。过去大陆有一位喜欢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马上就抽烟,当时在大陆是抽旱烟,老先生点燃烟草之后,用嘴一吹,因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烧死。关于饮酒伤身乃至于致命的公案还有很多,都在告诫我们不饮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饮酒戒,不仅要作到滴酒不沾,还要更进一步作到不思念饮酒之事,不劝人饮,及不涉足卖酒、喝酒的场所,渐渐将饮酒的习气断除,才能完全不犯恶因,未来即不会招感苦果。 二十三、不着香花 不香涂身 第六条戒是「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环、项链及华丽的衣服,亦不可赌博。古时印度人喜欢将香花贯串起来,戴在头上或身体上作装饰,此即是。香花为妆饰品的代表,「不着香花」,包括不得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妆饰品。 「不香油涂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产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产品,喜欢使用的人认为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闻到这香味就会打喷涕,或认为这味道难闻,所以味道好不好闻是因人心的执着不同而定;又如人们认为粪便是臭,厕所里的蛆虫却认为粪便是香,香与臭其实都是虚妄的。所以仔细去思维便会发现,使用这些物品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还浪费钱财。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脂粉、香水、耳环、华丽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多华丽的衣服、珠宝、项链,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连走路都要提心吊胆,时时担心自己数十万元的衣服,会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烟烧坏。假使恶人看到自己拥有这些,起了贪心,可能连性命都会因此丧失,体悟到这些道理,就能明了如果没有这些妆饰品及华丽的衣服,心中无所牵挂,实在是很自在。 二十四、不歌舞倡伎 不往观听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戏,作种种娱乐性的活动。「不往观听」,不但自己不作,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因为这些尘境会使心意识散乱颠倒,失去正念。这些声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暂时的满足,等到刺激一过,心当中依旧空虚、烦恼。这些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追求攀缘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尘就是尘劳,尘就是一种刺激、一种尘境。譬如说我们看外面的东西,起初认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会疲劳,接着会打瞌睡,这是因为尘劳刺激眼根,使眼睛渐渐中毒,对生理、心理产生许多副作用;六根染着尘境时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产生病症,才去就医,其实这些病源来自平时贪着外境,不断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后就是生病的果报。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实在是如此的。 二十五、远离声色 心得解脱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条戒就现代来讲,不仅是不要去听、去看歌舞表演,连电视、电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这念心清净,真正达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这一日一夜期间要住在道场里,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电视机,亲人在观看,自己不能不听、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会看到、耳朵也会听到,虽然只是短暂的时间,无形当中持戒就不清净了。 所以持戒有粗细之分,粗就是不看、不听,不过虽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听,不小心听到或看到了,心当中还是会蠢蠢欲动,这就是六根攀缘所造成的习气。所以持守八关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实践,戒掉粗的习气,然后再慢慢将细微的习气除掉,由浅入深,最后就能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 二十六、不坐卧高广大床 第七条戒为「不坐卧高广大床」,舒适柔软、高广的床,能令人心生YIN念,所以不宜坐卧。佛法是先断外缘,譬如大众到道场中打禅七,看到禅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里看到舒适柔软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谓「心随境转」,一般人会随外面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净,我们的心就会产生清净的念头;若身处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环境中,我们的心就会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为保持心念的清净,最好远离种种思念恶法的因缘。 高广大床的「高」是指高度,从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过如来八指就算高。如来指释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长,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广就是一个人睡觉翻身不会掉到床下的宽度,约一公尺半左右。超过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广。道场中大众睡在通舖,虽然高超过一尺六寸、宽超过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广,因为每个人所睡的空间还等于是一个单人床。 以上是以尺码论高广,还有以质料论高广,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广大床。坐卧高广大床不但易使人产生YIN念,而且会产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所以不要坐卧高广大床。 二十七、坐卧高广床座的过患 在未证到佛果之前,心当中仍有习气存在,易受外境影响,产生种种心念。如坐卧高广床座易引发人们的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恶念,为了避免这些烦恼,佛陀制戒佛弟子们不可坐卧高广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达国师十一岁即出家,出家之后非常精进用功,精通三藏,十三岁就升座说法,唐僖宗还拜他为国师,当时的诗人李商隐非常敬重悟达国师,曾作一首诗赞叹:「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之年祇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沙弥是指出了家受沙弥十戒,但还没受三坛大戒的出家众,所以无论年纪大小,只要没有受过大戒的出家众都称为沙弥。悟达国师在还没受大戒时就升座说法,当时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闻名前来听讲的多达上万人,所以说是「沙弥说法沙门听」。「似师之年祇携瓶」,一般像悟达国师这个年纪的出家众,只是帮师父端茶递水,可是悟达国师却能登台说法给这么多人听,所谓道无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灵;这念心性人人本具,对道有所体悟,非关年龄的大小。 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为表达对悟达国师的崇敬,唐懿宗特别送他一个沉香座,这个沉香座不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达国师看到连皇帝都来听经,又赠与名贵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盖上,形成一个人面疮,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还会吞咬食物,令国师痛苦不堪,遍请国内名医诊治,都束手无策。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顾过一位病僧,僧人痊愈后感谢悟达国师的照顾,临行之际特别叮咛:「以后如果您碰到磨难,或者有生命的危险,那时就到四川九陇山来找我,那地方有两棵大松树作为标誌,只要敲敲松树,我就会出现了。」 想起过去那位病僧临别的叮嘱,悟达国师便前往四川的九陇山拜访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悟达国师到巖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来治疗人面疮,当悟达国师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疮时,人面疮忽然出声说:「慢一点!今日迦诺迦尊者赐你『三昧水』洗涤,使我得到解脱,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找你,不过我要把这当中的因果说清楚,让你了解。」 二十九、从起心动念处修行 悟达国师膝盖上的人面疮说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汉朝的时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错,当时我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国之乱。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你建议将我腰斩以平息诸乱。由于你的一句话,使我无辜冤死,从此以后我生生世世都想要报这个仇恨。然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守戒严谨,因为戒德所以举身光明,使我无法靠近。现在因为唐懿宗所赠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贪心与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机附在你的膝盖报仇雪恨。不过你有很大的福报,供养了迦诺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调解宿世冤仇,我才愿意与你了结这段恩怨。」悟达国师听了,心中不觉凛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诚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盖,人面疮随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动念处修。悟达国师十世持戒精严,只因高广床座生起一念贪心,便损福招报,一般人想做到不随外境起心动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不用这么好的物品,就不会起贪心、慢心。持戒是帮助我们先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做到事上远离之后再从心上远离,事上、心上都能远离,就能得解脱。 三十、不非时食 第八条戒为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毘罗三昧经》提到:「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学佛,要向佛学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为己心,以佛言为己言,以佛行为己行,如此实践,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经上讲,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时节因缘。为了断除六道轮迴的因,所以要养成过午不食的习惯。 修行学佛,先从事上开始养成佛的习惯,渐渐使心得到宁静与安定透过检讨反省,化除所有的烦恼,体悟到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持守「不非时食戒」,习佛所行,先从事上开始练习,事上、理上皆精进,渐渐便能趣入佛道。 三十一、不非时食的制戒缘起 佛陀时代,原本僧众晚上也可以出去托缽。有天夜晚,佛的弟子迦留陀夷外出托缽,走着走着来到一位居士家,发现这户人家门关起来了,想去敲门却又担心打扰了居士,就在门外等到有人出来,才上前去化缘。身材高大且皮肤黝黑的迦留陀夷,见到女主人出来后即走上前去,此时刚好天空出现一阵闪电,在视线不明的情况下,这位妇人一看见迦留陀夷尊者以为是个鬼,当场就吓昏了,腹中的胎儿也因此流产。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就召集所有的僧众开会。佛陀告诉弟子们,出家众为了吃一餐饭,打扰居士,惹了这些祸患,所以佛就藉这个因缘讲过午不食的道理。 佛陀住世的时代,僧众的修行方式是专门听经闻法及静坐,佛即规定吃多了不好,因为吃多了,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沉;不过不吃也不行,不吃没有精神,也容易昏沉。吃多了除了昏沉以外,还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有胀气、排放臭气之虞。 佛告诉弟子们,打坐的时候,最好只吃八分饱,不要吃太多,如此静坐时就没有昏沉、少妄想,较易与清净心相应。其次,持午又可以断六道因,所以过午不食有种种的利益。 三十二、持午的开缘条件 持不非时食戒有种种的利益。然而有些人体弱多病,为了持这一条戒,身体不健康,没有精神,无法用功,此时就必须开方便,多餐少食。开缘的方法就是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晚上吃东西就好比是吃药,为了要继续用功修行而吃,不是为了满足贪欲而用。 我们身上有无量的细胞,吃东西是为了提供营养给细胞。众生皆有我执,迷执色身为「我」,于是把细胞当作自己。佛经里提到:我们身上有八万四千户虫,由细胞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是如此的,人类身体里也有许多寄生虫,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因为这些细胞、寄生虫需要吃,所以自己才会饿、想吃。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因缘和合即有,因缘不具足即坏灭,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是空性。能够如实了知身体本是空性,破除我执的人,就能够经常入空定,在入定当中,身心凊净,即使不吃也一样能健康;可是一旦出定,这些细胞就又要吃了。在人世假借身体来修行,为了调身,不能不吃,但也不能吃太多;既不能太饿,也不能太饱。因为身体虚弱多病,所以开方便晚上用餐,就称之为「药石」。吃东西要适可而止,这就是从事上来远离不清净的因。 三十三、无住生心即是道 不非食时戒从理上来讲,有其更进一步的意义。禅宗祖师说:「终日着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喫饭,未尝咬一粒米」,一般人觉得很难理解,其实悟通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佛法处处都是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那个好吃、不好吃;知道好吃但不贪心,知道不好吃也不嫌弃。明白吃东西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是在调身;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楚明白,知而不着,不起憎爱取舍。能够做到这些,吃了就如同没有吃一样。 更进一步,知道一切诸法缘起、一切诸法皆空性,当下这念无憎爱、不落两边的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心就是定慧等持的这念心,这就是菩提心、就是道。受持八关斋戒就是帮助我们由事到理,藉由事上的持戒,契悟这念无住心、菩提心。 三十四、恒顺众生 圆融持戒 佛法告诉我们面对种种境界心要清楚明白,看到好的,不生贪爱;看到不好的,也不嫌弃。例如有些人经常不断地在添购新衣,贪着穿着,不仅是浪费,心念常在贪爱取舍中,也是一种染缘;不在物质中起贪着,心才能有定、有慧。 虽不贪着穿衣,但也不能因此不穿,庄严的衣服还是可以穿,知道是好的,不起贪爱就好了。如观世音菩萨戴花冠,穿白袍,身披缨络,为了度化众生如此示现,看到菩萨这般庄严,大众马上能生起恭敬心、欢喜心,愿意薰修佛法。以这样的心念来穿衣,又与一般人爱好华丽的贪爱有别。 受持八关斋戒,从事上远离种种染缘,帮助我们契入这一念清净的无住心。回到社会上,就要学观世音菩萨,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或穿戴华丽、或衣着朴实,随顺时节因缘,运用不同的方便度化众生。若要去度喜欢庄严富贵的人,就可以穿得华丽。若要度喜欢朴实的人,就可以穿一般的衣服。 如果因为听了八关斋戒,对戒文产生执着,不知融通,就容易出问题。例如女众受了「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戒之后,回到家里,既不梳头也不打扮,家人看了心里不欢喜,可能就衍生出家庭问题。如果是男众,头发也不梳理,胡子也不刮,邋里邋遢,连基本的整齐都做不到,不仅是错误的持戒观念,别人看了也不敢亲近。所以,在道场中受八关斋戒,就是藉由事上的持戒,从事到理,回归这念清净心。回到社会上,就要恒顺众生,受持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三十五、随遇而安 身心自在 佛陀制不非时食戒,目的就是要减少我们的贪心。人一接触外在尘境就容易起贪着,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心中执着分别,在财、色、名、食、睡中,计较、贪爱,就易堕落、招罪过。 佛法有事、有理。有些人执于事相,却疏于心上用功;或执 于理,却不愿于事上的实践,这些都偏到一边去了。大乘菩萨事理圆融,心恒在定慧,对境不生贪爱分别,因此能随遇而安;以穿衣而言,穿好的也不执着,穿坏的也不烦恼,心中能够定慧等持,不起分别执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处处都是道场。这念心清楚明白,又能顺应因缘行菩萨道,就是有事有理,将这样的体悟落实在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佛法。 禅宗祖师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在挑柴运米的时候,这念作主的心始终存在,保持定力与智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知道好坏,没有取舍憎爱,在这念心上安身立命,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法的真义。 三十六、事理并重 进趣佛道 佛法有事有理,理亦有深浅之分。有人是由理体悟到事;有人是从事体悟到理,无论如何,事和理皆是一体,不可偏废。明白这些道理,可以检讨反省,吃东西是不是还有贪爱?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心当中会有烦恼?一般人贪爱的心未除,面对种种境界都会有分别取舍的烦恼,只不过深、浅有别而已。 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贪、瞋、癡的念头,就感未来的生死。要想做到完全不起心、不动念,就先要持戒清净,藉由事上的远离,帮助自己的心能契入无住之理。所以佛制戒有其精神及缘起,并不是先把一条一条的戒制好,硬性规定大家去遵守,而是遇到适当的因缘,弟子们真正认知到戒法的重要性后方才制戒,不非时食戒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体弱而开缘用药石,晚上进食之前合掌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请赐弟子方便药石。」如此午后吃东西就没有罪过,就是清净的。但是仍要注意不可以起贪心,这是不非时食戒的根本精神。 三十七、时间的感受,因心而生 不非时食戒的时间是以人间为准。虽然同样身处在这个空间,每一个众生所感受的时间长短都不同。人道的众生烦恼太多,分别、执着、苦恼,正所谓度日如年;而在天上便觉得时间过的快,如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在天上一天,人间已过五十年。 例如我们坐在禅堂里面听经、打坐,每一个人所感受的心境不一样,所感受的时间观念也会不同。如果打坐打得很好的人,感到身心安详,一个钟头很快就过去了;相反的,初学打坐的人,坐在禅堂里,双腿又又麻又痛,真是时间难熬。同样在一个空间中,因为心境的不同,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又好比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专注听课的学生,听到连被蚊虫叮一下都不知道,下课铃一响,会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相反的,学生觉得老师课上得不好,自己也听不懂,东张西望之余,还不断看手表,想着怎么还不下课?愈看愈觉得时间过得愈长。所以对时间的感受是从心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我们这念心的作用,由此可知,心是很重要的! 佛经中提到:「法从心生」。悟到这个道理,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没有生灭,不动、无住、了了分明,就是最高的戒体。没有达到这个体,就要先从事相做起,实践每一条戒,才能帮助自己真正契入这一念清净心、不动心。 三十八、不非时食戒,以人道为根本 每一个众生对时间的感受皆不同,不仅天上和人间有所差别,即使在这个世界上,人和畜生对时间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例如,人类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很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同样是一天,对小昆虫来说,它会感觉是好几年。所以众生无量,世界无量,确实是如此。 佛法提到人体有八万四千户虫,一般人觉得这个身体是自己的,但身体里面的虫并不这么认为,人体对它们而言是依住的地方,是它的世界;我们认为它是寄生虫,很讨厌它,但虫子会认为我们是在妨碍它。慢慢去观察,就会发现同样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众生对于时间、空间的感受都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为报母恩,曾到忉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看到佛陀到天上,即恭敬地请问:「释尊,您到天上来,这是我们的大福报。我们想以饮食供养您,不过天上和人间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要用那一道的时间为标准呢?」释迦牟尼佛回答:「用人间的时间来供养。」因为佛住在人间,所以是以人为根本,否则如果用天上的时间,那和人间的时间就相差很远了。如忉利天这一层天的天寿是一千岁,天上一日一夜就等于人间一百年,如果要以天上的时间来供养佛,每天供养一次就是人间一百年供养一次,一般人活不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不非时食戒是以人的时间为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