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华严文集:《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禅祥) |
 
华严文集:《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禅祥)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上)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壹、前言 四谛乃佛陀为五比丘初转*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的至上法要,《增壹阿含经》卷十七中说: 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至于在《华严经》中是如何展现,将作个别说明。 在《八十华严》〈四圣谛品〉及〈十地品〉第五难胜地中也讲四谛,本文将对其作说明,以《八十华严》的〈四圣谛品〉为主,并依澄观对四圣谛的解说来说明,并说一般的品位中四圣谛之大意。 本文段落分为伍节:壹、前言。贰、〈四圣谛品〉来意,参、四圣谛释名,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一、〈四圣谛品〉中之大意,(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二)邻次十界,(三)类通一切,(四)显主伴无尽,(五)有关四谛的问题,二、〈贤首品〉,三、〈十地品?难胜地〉,四、〈离世间品〉,五、〈入法界品〉,伍、结论。藉以能让读者对四圣谛有更多一层的认识,能更深一层了解《华严经》的四谛理,和知如何逆流而上趣向解脱的路向。能因之对世间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有更敏锐的透析力,对世间的真相做深一层的观察与认识,生起趣向出世法的欣求之心。 贰、〈四圣谛品〉来意 从《华严经》的总科,可以知道〈四圣谛品〉的地位,《华严经》正宗分分为四:(一)举果劝乐生信分,略称信分,即第一会中举扬如来依正二报殊胜之果,以劝励当机者生起欣乐、净信之心,故称信分,有六品。(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称解分,即第二会至第七会以进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妙果,令闻者生胜解,故称解分,有三十一品。(三)托法进修成行分,略称行分,谓与会大众既对前七会生起胜解,即于第八会摄解成行,随举一行而六位顿修,故称行分,有一品。(四)依人证入成德分,略称证分,即于第九会中诸行既已圆满具足,则随事而显理;亦即善财童子历参善知识,随其所见所闻而无不证入,故称证分,有一品。 佛说法摄大经有七处九会之说,在第一会说了六品经,讲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接下来就是第二会讲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得圆满果位,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种菩提因便得佛果,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此分里又分为二,所依果分有三品,后所修因分也有三品。 〈四圣谛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在于其中第二会普光明殿会,能信成德分内的“所依果分”的第二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随物欲广说*轮,展四谛之法门,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百亿十千之名,称为〈四圣谛品〉。 这第二会普光明殿会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讲说十信法门,放两足轮光,因为不入定所以未入“信”位。〈四圣谛品〉详明各个世界中有关四谛的不同名称,所说的真理不同,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之故,文殊菩萨说四谛名号差别,即“三世诸佛所说法门”。〈四圣谛品〉是为了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就是圣谛,不用往他处别求。 〈四圣谛品〉的大意,是在于广说前面所讲的种种语业,也就是在于回答前面佛说法的种种问题,远答前面第一会的“佛演说海”的这一问题。了知佛是可以皈依的,再者知道佛法是可以推崇的。前〈如来名号品〉是随著众生的方便来立名号,讲佛的身业。这〈四圣谛品〉是佛之语业,二,佛观众生之差别根机,用各种不同的法,以对应不同众生的机宜需求。《新华严经论》也提到〈如来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各别不同,此〈四圣谛品〉说如来随方语业。随于十方说法亦不离四圣谛,所以于此时此处来说。 参、四圣谛释名 四圣谛,指四种真理。四是数目,圣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无漏的正法得在心故。谛就是真理。谛有二种义涵,一是谛实(真实)、二是审谛(审察)。说谛实在这里是约境来辨,如所说的相,不舍离,真实,决定,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此四种真理即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上总要加一个苦字的原因是,苦集灭道四个都是与苦有关。起惑造业就会招感苦,所以称苦集,要使招感得的苦集灭尽称为苦灭,用方法使苦集灭去称为苦灭道。因为是可以通于解脱生死之正法,故称为圣谛。 说审谛这是就“智”的方面来说审察,用正智来观察他,审实,就是觉知之义;就“境”的方面说真实就是不虚之义。就是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所以称以“苦谛”。审察三毒等惑业,真实能招感三界生死,不能够避免,称为“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所以称为“灭谛”。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称为“道谛”。凡夫虽有苦有集,而不能审实所以不能称为谛。圣谛就是不颠倒,能够审知境界,才能称为圣谛。在《瑜伽师地论》说:法性、胜解此二缘故名谛,凡夫只是从法性说其为谛实,而无审谛的胜解;圣者则法性、胜解皆具足,偏说圣谛。 《华严经》要说这么多无数的真理,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例如求心的安祥、生活资具、生命保障等是事实,可说人生之中,一切皆为事实。像这样叙述无数的“事实”,当苦痛来临时,有情则能认清苦的事实而面对它,因此而获得解决,使身、语、意三者能够调和,那么一定可以除去一切种种恶行。 在〈四圣谛品〉中所说的各种事实,在人生里的各种显现,或是能因为述说各种真实状况,而使得众生的内心能获得安稳、充实,娑婆世界乃堪忍世界。 苦集灭道虽有四,总说是一个四圣谛,以它的性相来说,逼迫称为苦,就是有漏的色心;增长称为集,就是业烦恼;寂静名灭,即是涅槃;出离名道,止观等。这四谛约相来说通大小乘。《大智度论》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有漏色心是有漏的五蕴是体,心有四谓受想行识,五盛阴苦不属无为所摄;集是积集增长,业烦恼是体;道就是八正道等。这些是就相来说,四谛也有性和相,上面所辨的是相性,也就是在说明这小乘三个是有相,灭是无相,是生灭四谛,无相是真性,大乘四谛都是无相,是无生四谛。还有无量与无作四谛,合称为四种四谛。 总之,有情在生死轮回当中,轮回受苦迫是苦谛,念念生起妄想执著,生起烦恼恶业,积集感得生死是集谛。透过圣道的修习诸苦永尽,圆满成就佛果是灭谛。时时精勤修学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苦谛、集谛为世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谛、道谛为出世间因果,是悟界生起的因果。因为果容易晓得而因却是难以知晓的,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等等,所以是苦集灭道。 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在诸品中之大意 一、〈四圣谛品〉 在于〈四圣谛品〉经文中分为十二段。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在这十一个世界之后的最后一段,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都是四圣谛为体,从这四圣谛上分作种种法门如五蕴、十二因缘都在其内,八万四千尘劳解脱,总在其内。文体类通一切,如初举娑婆世界以类东方,后举东方以类余九,与显主伴无尽,显无尽之义。他的立名方法或有因从果称、或果藉因为名、约事来说、或约理来说、或总说、或个别说。由这也可以看到苦、集、灭、道是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娑婆四谛有四百亿万名义,而义理包含博大言含性和相。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世界为主,则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伴;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那么就会呈现无尽。 (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名 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苦灭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究竟无分别,或名平等,或名舍担,或名无所趣,或名随圣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1、苦圣谛 苦圣谛在娑婆世界中名称很多,华严以十为圆满数,故此亦每一圣谛简单地取十数。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是表是吾人现实的世界,即是现实的苦。“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以下是有人对于苦另外取名称是“罪”,因为它可以摧毁有情的身心,有罪就有苦,这苦就像受罪刑一般的苦。苦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之苦。“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罪、逼迫此二是总的显现苦的总义。逼迫是有情对于不喜欢的境界而感受到其对身心的逼迫,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变异者,坏苦也。”坏苦是随著无常喜乐之苦,如由好变坏。“攀缘者,追求苦也。”追求攀缘的苦,“聚者,五盛阴苦也。”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如八苦等,把罪业聚集到一起。“刺者,从喻立名。如刺未拔。”如芒刺在背,不得安适。“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恶也。”苦乃一切罪恶之根源。“虚诳者,于下苦中能生乐想也。”对于较轻的苦反生乐想,可见苦虚诳。“痈疮处者,此喻二苦,有痈疮处性自是苦,此如五阴苦,若加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苦也。”苦如痈疮,比喻自性苦与苦苦。“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内为苦不安,愚夫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说苦是愚夫行系就行苦而言。例如说将眼睫毛放在手掌,则毫无知觉,但若放入眼里,则痛苦不堪,所以愚夫不觉行苦,就有如不觉掌内之毛。 2、苦集圣谛 集,集谛是苦界成立的原因,在于烦恼的缠缚,经验的集聚,也就是烦累。吾人沉沦生死海的要素,是无明和贪爱,由此无明贪爱的集成而便成为苦果,所以苦的因是在于集,也就是爱欲的集成。苦集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系缚”,系是绑,缚是捆,凡是被捆绑起来的,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集。“灭坏”,乐的坏灭。“爱著义”,爱著不舍以为是好处。“妄觉念”,错误的觉念。或名趣入,趣向烦恼当中,陷在里面不能自拔。“决定”,决定有烦恼而自己不察觉。“网”,被网困住不得自由行动,可能导致失去生命。“戏论”,虚妄不实非真实语。“随行”,跟随烦恼走。“颠倒根”集是颠倒的根本。 3、苦灭圣谛 苦灭谛(梵),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苦灭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无诤”,没有诤论。“离尘”,远离一切的尘劳。“寂静”,寂是离烦恼,静是绝苦患。“无相”,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切相。“无没”,没有沉没。“无自性”,没有自性。“无障碍”,没有一切的烦恼障碍,如烦恼障、所知障。“灭”,灭尽一切烦恼。“体真实”,真实的本体,非唯惑灭而已。“住自性”,住于自性,因为是本来灭的缘故。 4、苦灭道圣谛 苦灭道圣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苦灭道圣谛,在此娑婆世界中,又称为“一乘”,一乘法,经说唯有一乘佛法,更无余乘,唯有一佛道,无其他道可修行。“趣寂”,趣向寂静境界。“导引”,导引众生到佛国。“究竟无分别”,如果到究竟处就没有分别。“平等”,没有深浅高下的分别。“舍担”,将累赘重担给舍弃。“无所趣”,要走佛法这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趣向六道轮回。“随圣意”,要跟随著圣人所走的道路。“仙人行”,仙人是指佛,佛所行的道,就是菩提佛道。其次,苦灭道圣谛又称为“十藏”: 苦灭道谛,云十藏者,谓信闻等如十藏品说。 十藏,即指十种藏。藏,指含摄、积集、出生之义;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谓之藏。华严宗将菩萨之修行方法,依诸佛所说之教法,分为信藏、戒藏等十藏,称为十无尽藏。在《八十华严?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十藏是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在慧藏中提到如实观境,是以四圣谛为主的解说。由此可知四圣谛的观法是属智慧的。 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在这娑婆世界中所说的四圣谛的名字,有像前面所说四十个的名字。四百亿十千名,十千是十个一千也就是一万。这四十个变成四百个,一直变所以有四百亿万个名字,随众生心意,众生闻名之后,悉能被调伏,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二)、辨列十方四圣谛名 密训世界即东方界。举娑婆以类东方。 道,言观方者,谓观四圣谛。今应十方而举此密训世界的道谛来说,也是须观四圣谛。 (三)、类通一切 如此娑婆世界中,说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说四圣谛,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举东方以类余九方,这是以佛讲谛名,显类通一切。类是指同类,同类的才可以是此处的范畴。如此娑婆世界中,说的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都被调伏,如是十方亦同,此指类通一切。 (四)、显主伴无尽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为主,有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皆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名,说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亦各有百亿万种名,皆随众生,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彼一切”以彼类此,“则知密训等”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然则“无尽”“无尽”耳,此有两重:一、就是释迦文佛在此“为主”,“摄”“密训等”“为伴”;则在“密训”为主,“摄”“娑婆”等“为伴”也是这样,这才是一佛之“谛”(真理)。二、如此佛“谛” “名” 既“ 主”、“伴”、“ 无尽”,“则密训”等他佛“为主”,“谛”“名”亦然。 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主伴,指主与伴。即主体与从属之并称。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如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即指此义。 此说华严宗讲说法界缘起时,以主伴具足,相即相入,主伴无尽。 (五)、有关四谛的问题 迦叶:“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稳、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谛法中。”此无量四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无量,皆在其中。”由此知道澄观法师认为四圣谛品是整个地包括了四种四谛的内容。无所不摄。 四圣谛品在前一章里有很多的解说,采用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钞》为主,大意是讲说四圣谛的种种问题与为何佛读说四谛法门,显其重要性与世出世间因果,有四谛涵括一切佛法,无有第五谛,苦集灭道在娑婆世界谛名,与此品中的四谛大意,四独说四谛与四地各冠苦名原因。圣者正的意思,谛者真实也,十个世界各互为主伴、谛名也各个互为主或伴显其主伴无尽,以十为圆满数字,华严重重无尽,主与伴即主体从属之并称。就是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是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之义。 二、〈贤首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或边咒语说四谛 或善密语说四谛 或人直语说四谛 或天密语说四谛 分别文字说四谛 决定义理说四谛 善破于他说四谛 非外所动说四谛 或八部语说四谛 或一切语说四谛 随彼所解语言音 为说四谛令解脱有一切诸佛法 皆如是说无不尽 知语境界不思议 是名说法三昧力。 此时文殊师利菩萨说了清净行圆满,为了想要显示菩提心的功德,也请普贤菩萨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而贤首菩萨也以偈说来说法。此处是以种种的语言来说四谛法门。如用边咒语、天密语等、善破于他、八部语等等来说法。 最后半偈四句是结语,不是只说四谛,包括六度万行等都是,一心说法得语实性能起随类之用称之为三昧力。 四谛在这里是属于俯同世间三昧门,说明语业大用,从“随彼所解细明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可看出佛用各种语言来说四谛让人了解。这里重点不在四谛义理内容之显现,而是在于说明四谛理时,所使用的语言之不同,“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才是重点。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虽然如是但是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另角度看到四圣谛的重要性,因为它被说,及听法者的根机。 三、〈十地品?难胜地〉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 是苦灭道圣谛。 此是四谛列名及难胜地的菩萨应作的功课,菩萨必须如实的去观四谛。如实的去了知四谛,四谛是被观的。不住道行胜有两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先说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不生烦恼,所以不住世间。之后则护他人不要堕入小乘当中,不要证入小乘的涅槃,所以要互相引导,不要住到小乘涅槃里称为不住。现在讲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分为二种 ,一、四谛实法分别,二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用“化众生方便差别十谛差别方便智”这个名称来说“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指的是同这十观法。四谛义包含法界,菩萨可以照见但是要随智异说很难,略举十个来说无尽,可是这十个都是菩萨自己的智慧,凡夫难解,智慧之相难以说明,所以约化生来说明它的差异。此通称为所知法中智清净。第一是所知法中智清净胜。首先讲四谛实法分别,实法是就二方面来说,所谓实法是就谛实之义来解释,不论是有佛无佛,苦谛、集谛的体,是妄想杂染因果。二就审谛的义理来说,苦谛、集谛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可有后二的因果。第五地的菩萨要如实去了知四种真理。这四谛是变成十观门所观的对象。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十观门化生差别,例如:以善知俗谛去观四谛。以十种观门度化众生差别,十个观门是能观,四谛是所观,不是加起来成为观十四种真理。在《瑜伽师地论?住品》第五地对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用十观门来观四谛,一此十观总说是一个化生分别,若随著所化的对象大小乘分二种,第一种是前九种去化小乘人,后一种去化大乘人。若随所化起则分为前五解,次四起行,后一令证。若约人不同,离以为七,一为根未熟众生,第二至第七为大乘可化故,将所化的人分类摄十为七。对实法以明通别:以这十门来观察前面的苦集灭道,前面十观之中的一至五个观门,可以通观苦集灭道。例如以世俗者为代表为例(世俗者、第一义者、相者、差别者、成立者)这五种观门。可以观苦、集、灭、道的法相。次观苦、集、灭、道的性空。世俗者,可以通观苦、集、灭、道的性相无碍。世俗者,可以通观苦、集、灭、道的性相各异。世俗者,可以这个来通观此四苦、集、灭、道是缘起集成。至此只是一种观门的运转结束,要以此类推刚才的另外四个观门,也是同理来推来观苦、集、灭、道它的各个五种行相(观其法相、观其空性、通观性相无碍、观性相各异、观此四缘起集成)。十法以明通别。 (待续)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下)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别观四谛:前面以十观中的前面五观来观四圣谛的五行相。现在余下的五个观也要介绍。谓第六是事,第七生,第八无尽生智,第九入道智,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十)知一切菩萨次第相续成就,住此第五地但观灭道。是菩萨地因,为证佛智故。乃至如来智成就谛,是以信解力知不是以究竟力知。慧远大师对于十观后面的五观也是通观四谛,说迷于四谛之故所以是为苦集,悟其四谛所以成灭道,最后一个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 一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乘,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容。钞云为说四谛等,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即集、因、生、缘。灭下有四,即灭、静、妙、离。道下有四道、行、如、出,故是俗谛。 次由十种行相去观四谛,也就是用这十个观门来如实去了知四圣谛,首先讲四谛实法分别,如实了知四谛。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谛相;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脑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上所列之十种观门。一俗谛,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二第一义谛,通达一实相故,根熟的众生可以受大法,为他说法空。三相谛,觉法的自相、共相,仍犹豫空相。四差别谛,了诸法分位差别谬解众生,知道性相的差别。五成立谛,善于分别蕴处界,但见缘成,无有自性。六事谛,觉身心恼故,知事等四谛,事就是苦谛。七生谛,觉诸趣生相续,生即是集因。八尽无生谛,一切的热恼毕竟灭去,无生是灭,因没有了,尽至后果不起无生智。九入道智谛,出生无二。十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次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究竟智力知。 以摄十为七个,在这第一为根机比较不熟的有情讲四圣谛十六行相(观),称为知四谛,也就是四重二谛中的第三重,内俗。二为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对空的因果有无等有疑惑。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更不生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是观,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 了知四谛皆如实 善知世谛胜义谛 相谛差别成立谛 事谛生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 如是观谛虽微妙 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过世智慧。 疏云:“第二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这里可以参考《华严十地经论》将它放入菩萨“不住道行胜”两种观的第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菩萨如实了知诸谛,且云所化众生有七种,前六种是小乘,后一种是大乘。 菩萨对理论非理论的认知,而是所认知的概念和修行结合在一起的。俗谛和胜义谛在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概念。略说,能知,是心、意。从主体来说的,如讲话的人,能见的是眼,……乃至意。所知,是法。从它的对象来说,所说的话、所见的色,……法。所有的认知,俗法、胜法,不是俗谛就是胜义谛。若法是俗谛就不可能是胜义谛,若法是胜义谛就不可能是俗谛。从俗谛来说,例桌子、布,认识是心。桌子、布,是(俗谛),但是,桌子、布本身因缘法=自性空(胜义谛),谛它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认知的法。 四 〈离世间品〉 菩萨师子王 白净法为身 四谛为其足 正念以为颈 慈眼智慧首 顶系解脱缯 胜义空谷中 吼法怖众魔 菩萨为商主 普见诸群生 在生死旷野 烦恼险恶处 魔贼之所摄 痴盲失正道 示其正直路 令入无畏城 菩萨见众生 三毒烦恼病 种种诸苦恼 长夜所煎迫 为发大悲心 广说对治门 八万四千种 灭除众苦患 菩萨为法王 正道化众生 令远恶修善 专求佛功德 一切诸佛所 灌顶授尊记 广施众圣财 菩提分珍宝 菩萨转*轮 如佛之所转 戒毂三昧辋 智庄慧为剑 既破烦恼贼 亦殄众魔怨 一切诸外道 见之无不散。 悦物覆荫行,“师子下十偈,摧邪导迷行,师子吼义,法界初说。”讲“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净,后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观察四谛做为所修行之法门。佛菩萨以十善业为基础,〈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教导众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依闻思彼若名若义,自性差别,有上下故,成暖顶位,治诸弊漏的白净法。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以正念作为体,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又称谛意,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譬如菩萨为商主,普见诸众生,处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为魔贼所摄,痴盲失了八正道,菩萨即指示众生行于正道,令入得无畏。菩萨见众生,为贪嗔痴烦恼病所缠种种苦恼,长夜煎迫,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以八万四千种法门来灭除众生诸苦患。 菩萨是法王,以八正道教化众生,修善断恶,专一不旁骛的求佛功德,于一切诸佛处,授记灌顶,广施众圣财,七菩提分,菩萨转*轮,如佛之所转,以戒、定、慧,来庄严并破烦恼贼,众魔与外道见之无不散去。 菩萨正法城,般若以为墙,惭愧为深堑,智慧为却敌,广开解脱门,正念恒防守,四谛坦王道,六通集兵仗,复建大法幢,周回遍其下,三有诸魔众,一切无能入。 笔者认为是义指菩萨的正法城是以般若为城墙,用惭愧为护城河,以智慧为对治烦恼之利器,大开解脱门,以有正念作为防守的守门人,四谛是可以通达解脱的四条宽广又正确的道路。及至三界的种种烦恼皆不得其门而入。 五〈入法界品〉 佛智通达净无碍 一念普知三世法 皆从心识因缘起 生灭无常无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觉 一切刹处悉亦成 一切入一一亦尔 随众生心皆示现 佛的智慧清净通达无碍,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遍知过现未之法,都是从心识因缘而有的,是生灭性、是无常性、是无自性的。于一国土中成佛,在一切处都是一样的,一处入一切处入,可随众生的机宜随处示现。 如来住于无上道 成就十力四无畏 具足智慧无所碍 转于十二行*轮 了知苦集及灭道 分别十二因缘法 法义乐说辞无碍 以是四辩广开演 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种种佛功德,转十二行相*轮,了知四谛,以法说、义说乐说、辞无碍四种辩才广为众生开示演说正法。 伍、结论 对于四圣谛品名解说,谛是真实不虚之义,旨在发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也是佛陀究竟悟证而说出来觉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则。 四圣谛是人间的四种真理,因为与苦都离不开,依于对苦的领受与观察趣向于解脱道。所以苦谛排在最先。知苦找苦集的因,为达苦灭应找灭苦的方法。觉道是指八正道。所以苦集灭道如是排列,并冠上苦字。 因为四圣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变,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所修所证事决定。知断修证能令众生到彼岸,世界会变,但这是任何世界任何众生都不能独免的,为破计执引众生以四谛法引导到彼一乘无边真实谛海。所以佛独说四谛法门。 〈四圣谛品〉不只是娑婆世界与十方世界的谛名,都有华严主伴互显与重重无尽的展现。 〈贤首品〉说以各种语言来为众生说四圣谛法门,此是显佛说法三昧力,意指能说者的果德;不过也可以看见四圣谛的重要,及未入位信者之根机。 〈十地品?难胜地〉属有量无无量,有作无作,正说分中与四圣谛有关解脱观法,可以利益众生。观法在文中已经记载,此略说要点有三:,一、对实法以明通别。二、别观四谛。三、四谛十六行(为根未熟者)。以十重观法来观四谛,如实了知四谛。 慧远大师对于十观后面的五观也亦通观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集,悟其四谛故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在《瑜伽师地论?住品》第五地对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 〈离世间品〉“白净法为身 四谛为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净,后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观察四谛做为所修行之法门。佛菩萨以十善业为基础,〈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教导众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依闻思彼若名若义,自性差别,有上下故,成暖顶位,治诸弊漏,的白净法。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以正念作为体,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慈、悲、智、慧、八正道、七菩提分等三学,四谛是可以通达解脱之正确路线、守护六根以常住正念为最。如来应正等觉,转大*轮,有十种事,佛的功德与众生可得的利益,可知如来是善于开演四圣谛,令离世间的杂染。 〈入法界品〉佛的智慧清净通达无碍,可以一刹那间了知相应三世一切法,都是从心识因缘而有的,是生灭性、是无常性、是无自性的。于一国土中成佛,在一切处都是一样的,一处入一切处入,可随机随处示现。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种种佛功德,转十二行相*轮,了知四谛,以法说、义说、乐说、辞无碍四种辩才广为众生开示演说正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 以上是笔者对四圣谛的理解,种种问题作认识的叙述,对华严经的四圣谛之认识与抽取在诸品中的几个面向介绍,认识四圣谛在《华严经》中的展现风貌,与其间是如何运用四谛观门。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