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0

   「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前边这是说解决了苦恼的问题,下边才说什么因缘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能不到三恶道去呢?「以菩萨因缘故,便有十善道出世间」,问题在这里。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他有大悲心的关系,他这个大悲心从佛法里面得到了智慧,在世间上真是传福人,可以用这个福人这两个字说了。「便有十善道」,就是不可以做五逆、做恶事,不做恶事,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修学十善道,所以断三恶道,这三恶道没有了,就不到三恶道去了。为什么能够断天人贫,能生到天上、人间呢?因为你修学十善法了。你修学十善法,那么你就在……,这个果报失掉了、结束了,我们就到人间、到天上去。

  所以佛法的道理呢,你的遭遇就是你的思想、行为的结果,不是另外有一个力量叫你到三恶道、另外有一个力量叫你到天上去,不是!是你自己创造的,就是有十善道出现世间。十善道出现世间呢,就是菩萨常常宣扬这件事,劝我们修十善法。当然佛教里面,佛教徒当然是受三皈五戒,其实在受五戒呢,就应该修这个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知邪见,这十善法,常常修这十善法,就是你三业清净了。三业清净了,你将来得果报,就令你一切一切都是如意的。

  我们人间的人,你要常常有工作,然后你才能维持你的生活;这天上的人不工作的,天上的人不生产,衣食住都是现成的,所以修学善法,将来会得这种果报,而且这个身体不老还不病,你看有多好,但是问题还要死亡,天上的人还要死亡,所以世间善法还是令人不是完全满意的。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个是色界天上的事情,或者是在欲里面生活的人,受到了很多很多的苦恼,那么他就放弃了欲,肯修学禅定;或者是没有遭受到欲的苦恼,但是他看出来欲会有苦恼,那么他就会放弃了欲,然后多静坐,多静坐,就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是世间的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也是慈悲喜舍,那么修学成就了,可以在初禅做梵天王,可以这样。「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定,四无色定,那么这是世间的善法。

  「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这个布施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来救护一切人,是这样意思。当然这里边,佛法是重视智慧的,这个檀那波罗蜜要有智慧,布施,其中要有智慧,这也是不是容易的事情。「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戒里面也要有智慧的,这个戒,当然有在家居士戒、有出家人的戒。「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这个忍辱波罗蜜使令我们佛教徒有的时候也有些误会,我们佛教徒,如果你修这个忍辱波罗蜜,只是心里面不愤怒,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不是说我一定听你的,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佛教徒,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你会知道这件事怎么怎么,但是不烦恼,不和你生烦恼,是要用智慧解决一切问题,你怎么样的非理,我不烦恼,其实烦恼没有用,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嘛,还是要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是这样意思。

  「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做事情有始有终,要把它完全做成,不能中道就停下来了,不可以这样。「禅那波罗蜜」,就是前面这个四禅,四禅里面有般若波罗蜜呢,那就是佛法的四禅,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头几天讲的这个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普遍于前五个波罗蜜的。

  这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就是般若波罗蜜分成十八种智慧,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乃至到无法有法空,这十八空。「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六波罗蜜是菩萨法门,菩萨道。四念处呢,或者说它就是声闻乘的法门,但是也共于菩萨,菩萨也一样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发无上菩提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菩萨道;你发出离心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声闻乘,就是声闻法,就是看你的动机来决定,来做差别的。「乃至一切种智」,这是佛的境界,成佛了,修六波罗蜜圆满,得无上菩提,就是一切种智。这些事情都呢,都是「以菩萨因缘故」,才有这些事情的。

  「以菩萨因缘故,世间便有生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前面这个十善道是因,这底下说是果。因为以菩萨的因缘,因为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弘扬佛法,宣扬十善道,那么世间上的人,有的人相信了,那么他能修学十善道,修得很好,「便有生剎利大姓」。这个「剎利大姓」就是田主,翻成中国话是田主,就是统治阶级,就是王族,当然不是每一人都是王,但是他和王,他们是同一个种类的人,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就是读书人,印度的那个读书人,但是他有宗教信仰,相信上帝的、相信梵天的这种人。「居士大家」呢,「居士」就是有财富的人,有广大的财富的人,有大的财富,那么也是大家。「诸王及转轮圣王」,你修学十善道得圆满了,就会做国王,能在世间上做王。我们看《造像量度经》上看,这个频婆娑罗王什么因缘做国王呢?他宿世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菩萨像,大家恭敬、礼拜,今生得的果报就是做王了。频婆娑罗王见佛闻法得了初果了,是这样子,做王。「及转轮圣王」,你这个十善道修得特别的圆满,那就能做转轮圣王,就是大国王了,我们不要说那么多。

  「四天王天」,那么这是欲界的第一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是修五戒十善圆满而得生天。空居天,有多少欲界定的功夫。「乃至阿迦尼咤天」,这是色究竟天,那么就是修四禅,你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了;你修四无色定成功了,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

  「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前面这都是属于世间的,善法的因果,这下边说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这个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也是由菩萨的因缘才出现世间的。有什么不同呢?「须陀洹、须陀洹果」,这个「须陀洹果」就是断这个见烦恼,就是断除身见、戒取、疑,断这三种烦恼,断这三种烦恼圆满了,就是须陀洹果。前面这个须陀洹呢,就是还没有圆满。这在《俱舍论》上来说呢,是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这一个位子的人,只有一剎那间就向前进了,向前进,就是入了圣位,世第一还不是圣人,他这一剎那向前进一步就是圣人。圣人,一共有十六剎那,就是从第一剎那到第十五剎那是须陀洹;到十六剎那是须陀洹果,是这样。这是在《俱舍论》说一切有部这么说。

  在《成实论》上又不同,《成实论》的意思,如果你有暖、顶、忍、世第一,那就是向须陀洹果,那也可以说是须陀洹,那它说得就宽了一点。「乃至阿罗汉」,这中间有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向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就是这样子,「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这个「阿罗汉」就是三果圣人再进一步的修学四念处,那就是叫做阿罗汉,就是超过了三果,向阿罗汉去了,叫做「阿罗汉」,到把三界的烦恼,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灭了,就是阿罗汉果。那么这些事情也是菩萨的关系,世间上才有这样的圣人出现。

  辟支佛呢?「辟支佛、辟支佛道」,也是菩萨的因缘,因为菩萨他的大慈悲,宣扬佛法,为你种善根,你再继续努力地种善根,你的善根多了,那么你就得辟支佛道,这样意思。这个「辟支佛」就是在向辟支佛的因,叫做「辟支佛」,「辟支佛道」就是成就了辟支佛。「道」这个字,是无障碍的意思,就是得到这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于一切法无障碍。像我们遇见什么事情,看见有毒蛇来,心里恐怖,这就是有障碍;我们看见可意的事情,心里有爱烦恼,这也是有障碍。这个辟支佛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成就了,见一切法无障碍,没有一切虚妄分别,那就叫做「道」。

  这里面有一点事情,下边也有说,我在这里简单说。我们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有一种说法:这个大乘佛法是由小乘佛法里边演变出来的,有这种说法,但是我们现在看这段文呢,不是!小乘佛教的学者是由大乘佛法的菩萨的教导而成就的。那这样说呢,就是小乘佛法是由大乘佛法里面出来的,这段文是这样意思。「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理由这样说?我有个理由,我有理由说这件事,什么理由?阿罗汉的确是圣人,是不得了的圣人,的确是我们要恭敬、礼拜;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要入无余涅槃,得了阿罗汉果,他要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以后,这《阿含经》说得很明白,他再不和人有关系了!假设你的哥哥、你的弟弟得了阿罗汉果,他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你求他的事情是可以,他能帮你忙,他若入无余涅槃以后,你再求他,没有感应了,他不管你的事情了。

  这样说,得了阿罗汉的人都入无余涅槃了,以后这个世间上谁来这里弘扬佛法?只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来这里弘扬佛法;因为阿罗汉他入涅槃了,他不再来人间这个世界上来了,所以这个世界上若有佛法,一定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菩萨在这里弘扬佛法,你是小乘根性的人,给你说小乘佛法,你是大乘根性,给你说大乘佛法,你没有出世间的因缘,给你说人天的善法;所以世间上又有人天的善法、也有小乘佛法、也有大乘佛法了,这是因为菩萨来的;你说是大乘佛法由小乘佛法来,在这个地方来讲有点问题,有点问题的。所以我在台湾,我们在讨论佛法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讲。

  现在因为南传佛教来到我们大乘佛教的这个地方来弘扬佛法,小乘佛法好,不是不好,是好,也能令人得圣道;但是他若毁谤大乘佛教,那有罪过,是有罪过的,有过失,是有过失的。

  而我们汉文佛教里面的人,也感觉到小乘佛法好,那么就是退大取小;退大取小也可以,你愿意这样子就这样子,但是你若说你有一个理由,因为大乘佛法怎么怎么不好,这个话你不应该说;如果说,我有言论自由,我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也可以,你这样说也可以,但是有个条件,你努力地把小乘佛法好好学一学,把大乘佛法也好好的、深入的、认真的学一学,然后你再发表意见,好一点。你对于大乘佛法也没有怎么学习,一知半解的,然后就人云亦云的批评大乘佛教,你有罪过,你有罪过的,下文还有解释这个意思的。

  「以菩萨因缘故,有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便有诸佛出现于世」,这又说到这几句话,就是全面地来讲解菩萨的功德。「以菩萨因缘故」,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不离萨婆若心」,他能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的,他能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的圣道、能令众生得解脱。「净佛国土」,就是清净佛的国土,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佛的时候,这国土是清净的。成佛的时候,国土是清净,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成佛的时候,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教化的这一切众生,因为和他以前结过缘,都来到他成佛的这个世界,他成佛的这个世界,很多很多人都有善根,都能接受这个佛陀的教化,大家都能得圣道,这就是清净的佛世界,是这样意思;当然也可以说七宝庄严,那也可以说是净佛世界,但是那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圣道,那叫做「净佛国土」。

  「便有诸佛出现于世」,因为菩萨广度众生,劝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终究有一天也成佛了,不会就一个人成佛的,所以有很多佛出现世间的,都是这样子。

  「便有转*轮」,佛出现世间呢,当然就是佛宣扬真理,真理就是圣道,佛能够把这个圣道安排放你的心里面,叫做「转*轮」,就是佛的这个法,佛说这个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六波罗蜜,能灭你心里面的烦恼,使令你心里面得无漏的智慧,这叫做「转*轮」,那么世间上就有这样事。那么用个白话说呢,佛在世间成道以后,宣扬佛法呢,就有很多的众生修学圣道的意思,修学圣道,当然就有成就了。

  「知有佛宝、法宝、比丘僧宝」,这个转*轮以后,当然就知道,成道,在菩提树下得无上菩提的这是「佛宝」;佛宣扬的佛法就是「法宝」,这个地方再解释一下。「法宝」,我们所见的这个语言文字、白纸黑字的这个经论,这个书,当然这也是法宝,但是这是一个方便的法宝,不是真实;真实的法宝就是佛的第一义谛,这是「法宝」。但是我们凡夫这个心就是贪瞋痴的境界,你不能够无因缘地就能觉悟这个第一义谛,一定要白纸黑字的经书、语言文字的经书,你听佛说法的语言文字,要读这白纸黑字的经书,从这里开始慢慢地、慢慢地,你才能见第一义谛的法宝,所以第一义谛的法宝就是涅槃,涅槃是法宝,是真实的法宝!是这样意思。

  这个「比丘僧宝」,也包括比丘尼在内,也包括优婆塞、优婆夷在内,你学习了佛法以后,修学四念处,得圣道了,名之为宝;如果你没得圣道,说是僧可以,这个宝字还是不能说,宝这个字是不能说的;因为你没得圣道,那就表示你就是贪瞋痴,贪瞋痴怎么能说是宝呢?你若是得了圣道,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了,这个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识,但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有圣道,所以称之为宝,应该这么说,应该是这样说的。这个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佛宝、有法宝、有比丘僧宝了,这都是菩萨因缘才出现的。

  「世尊!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因为前面这一大段文,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弘扬佛法,有这么大的功德,众生依赖他而消除一切苦难,得到一切的安乐,可以得圣道。以是因缘故,一切世间的天、一切世间的人,和一切世间的阿修罗,「应守护是菩萨摩诃萨」,应该保护他,这是释提桓因说出这种话来赞叹菩萨的重要。

  我心里面还想要讲一个故事,我讲一个故事。我把底下这一段念一下。「佛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前面是释提桓因说的话,他说得对不对呢?法会大众可能心里面有疑惑,但是现在佛对释提桓因说:「如是!如是!」,你说得对!你说得对!连续说两个对!「憍尸迦!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断三恶道,乃至三宝出现于世。以是故,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憍尸迦!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即是供养我」,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而能发大悲心,他这样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人决定是要成佛的了,所以他现在虽然不是佛,他决定是要成佛了,所以是,供养「即是供养我」,就是供养佛了,就是他现在不是佛,但是他决定是佛了,所以就是「供养我」,这就是佛极力地赞叹这个人,你供养这位菩萨,就是供养佛啊!我们前面看这一段文,知道菩萨在佛法里面的重要,佛也这样子支持这件事。「以是故,是诸菩萨摩诃萨、诸天及人、阿修罗常应守护,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就讲到这里。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婆罗门娶一个太太很美,非常的美,但是家境很贫苦,生了一个女儿,因为母亲很美,这个女儿也非常的美;后来不久,这个婆罗门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大海里面,一个很大的鸟,这个鸟,虽然它不是人,但是心和人一样,也是明明白白的,就想念它的女,想念它的女,它就感觉,哎呀!家里面生活困难,我这个女儿怎么办呢?它就在大海里边取到宝,就是每天夜间,它知道他女儿在什么地方住,就是放在她门口,捡一个宝珠,就是宝,放在它女儿的这个门口。

  它女儿的确是生活困难,早晨起来一开门,看外面有个宝珠,哎呀!心里很欢喜,就把它捡起来了;那么第二天又开门,又有一个宝,她又拿,就连续多少天,心里就疑惑,怎么自然会有这个事情呢?什么办法能知道呢?说夜间不要睡觉,就在隐蔽的地方看,注意看,看、看,果然看到夜间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以前,有个大鸟飞来了,到那里就放着一个宝珠,大鸟就飞走了。哦!她想:这么回事情!

  那么它这个女儿……你看,这个鸟由人托生了以后,它还想念他的女,但是它的女就不知道,不知道这个鸟是她前生的父亲,不知道。不知道,就感觉这鸟做这个事,那么抓住这个鸟吧,就在那个地方设了一个网,设在那里。那么这天夜间,这个鸟还是照样飞来了,飞来了,一看有个网,这个鸟它明白了,一转头不高兴了,就飞走了,再也不来了,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

  《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虎、狼,或者狐狸、或者是蛇,这一切畜生多数有点他心通的,就是猪,都有的,但是不会说话,多数有点他心通的;现在知道这个鸟,它也是知道过去的事情,知道它女儿的事情,这个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得了。它前一生已经都……自己本身都已经转变了,但是还不忘自己的爱,所爱的人,自己的女、自己的儿还是爱,有这件事。现在这个鸟有这个能力,它不只是爱,还有爱的行动,会取来宝来送给它的女儿这里来,还有这种事情。有这种事情呢,我们就再进一步的想,这个儿女对父母的爱怎么样呢?我看有的人对父母也是很爱,但是有的人可差点劲的,差点劲。如果对父母有些不礼貌,这是有罪过了。所以,佛教也是重视孝道的,也是重视这件事。

  所以从这里,我爱我的父母,我也应该爱别人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心推而广之,慢慢地就有菩萨的味道了。所以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从这些事情上,也会增长智慧的。下文付与来日!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一)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1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宽运法师: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四)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8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7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5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