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宽运法师:佛教的疾病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宽运法师:佛教的疾病观

 

  佛教的疾病观(上)

  ──以病苦为良药

  依佛法来说,生、老、病、死是我们人生在所难免、无法逃避且必须经历的痛苦。佛陀曾为波斯匿王讲述人生有五不可得避,即老、病、死、灭、尽;病是其中之一。病苦固然是可怕,但我们不能被疾病打倒、击败,所以佛教并不主张我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病苦,而是应该积极地去面对,正确地治疗,勇敢地超越。

  一、 人之生病的原因

  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的复杂,有些是业障病,有些是机能性的病──「四大病」,因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此四大不调之时,就会生病。所以,有的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有的病是由于身体的过劳引起的,有的是由心理的问题引起的,有的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还有很多病,是由病毒、化学品、污染及辐射等原因所造成的。

  在《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说到疾病的起因有六种:

  1.因风起

  2.痰阴起

  3.涎唾起

  4.众冷起: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

  5.因现事起:此项是说明情感性或精神性的疾病。

  6.时节起:即季节因素。

  在《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有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

  1.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或说是基本元素)造

  成的问题。

  2.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

  3.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成的问题。

  而在《小止观》〈治病.九〉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

  1.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

  2.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

  3.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

  另外,在《佛说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YIN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二、 佛为大医王

  佛陀指出「众生病」其实可分为有两大类:「心病」和「身病」。然而世间上科技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医院,只能医治「身病」,但却不能医治「心病」。佛所说的「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众生的烦恼之多,可有八万四千种,即所谓「八万四千尘劳」,但可归纳为「贪、嗔、痴」三种。这些烦恼的「心病」,即使世间上最高明的医术亦无法医治,唯有佛法才可以解救。

  因此,佛陀被称为「大医王」,是众生的救主;佛法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的僧人就是医生,是众生的守护者。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即是医王、医药、医生;所以,透过佛法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可以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药方。

  针对众生的种种病苦,佛陀与诸大菩萨曾传授过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医经,在《大藏经》中,约有一千六百多部,四千多卷。如《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小儿经》、《佛说胞胎经》、《佛说佛治身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延寿经》等等。此外佛教还施设了许多治病的方法,例如修习禅观、修药师法、修各种治病密法、称念佛号、忏悔业障,诵经、放生等。

  三、有病方知身是苦

  关于如何治疗疾病方法,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疾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坦然面对,而不是心生恐惧、忧愁、排斥,如此起心动念,只会令身体的病情加重。

  其实身体的疾病往往「预防重于治疗」;预防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简单地说,免疫力,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就不会轻易被传染。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到有病的时候,才会觉得苦。但是有时候生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所以,经过病苦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因此,面对各种疾病,最积极的方法及想法,就是学会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自调、自度、自净;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需要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调节自己的身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的身心净化了、心理健全了,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做到身苦心不苦,也就是说,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如此的话,疾病又有什么可怕呢?

  四、感应道交得病愈

  在历代佛教徒的笔记、感应录一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弟子通过信、愿、行的努力,感应道交而得以病愈的事迹。这些都说明了虔诚修学佛法,的确能够起到治病的作用。因为佛法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二是个人的菩提心、信心、悲心和愿心等;三是个人如实按照佛法的要求,配合医疗保健方法对身心各方面进行治疗调整。但是,要具备这些条件绝不容易,主要看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身心清净,这样才能达到自我调整的效果。还有个人真正地深信因果,如法忏悔,深刻理解修诸善行、念佛消业的道理,具备坚固的信心,这些都是佛法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的人由于条件的差异,念佛持咒的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不过,一个佛弟子或修行人,如果真正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愿、行,自然一定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护佑,获得不可思议的宁静与安乐。

  佛教的疾病观(下)

  ──以病苦为良药

  五、在病苦中修行、反省

  更重要的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在病苦之中反省及体悟人生:我们生病了,如果能在病的痛苦中深刻地体察有限生命的苦、空、无常与无我,从而深入地信解「四圣谛」(苦、集、灭、道),病又岂会是苦呢?(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出家人更要以病苦为作为修行的功课。)如果我们的亲人得了重病、得了绝症,我们大多数都会有切肤之痛的感受,都会产生宁愿是我生病,宁愿我死来代替他死的念头。这个念头,我们如果把它扩大到法界的众生,岂不是最好的慈悲观吗?如果在病痛中,我们能因为生病的关系,抛开一切平时看不开、想不通、放不下、掉不掉的东西,真正回到生命的本质,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见到生命的本来的面目,这病又生得何其值得呢?

  再者,若以因果报应来说,如果这病是我们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所引起的,那么现在以此病痛来偿还宿业;欠债还钱,岂不很公道吗?我们又烦恼什么、忧愁什么?如果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因为我们的病痛,可以使他们的瞋恨得以止息,而且我们通过忏悔业障,念佛回向给他们,这难道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超度吗?

  六.观病本空

  佛法对待疾病的态度,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要我们深察其无常性空,观疾病本无自性,本无病相可得,而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当然,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在《维摩诘经.问疾品》中,记载了维摩居士为文殊菩萨讲述生病菩萨应如何调伏患病心理,及如何观病本空的教法。其中的分析十分深刻透彻: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如果病的自性是无常的、是空的,而病苦只不过是我们幻有的身体暂时的感受,那么我们又何必去抱怨与执着?病其实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我们知道自己真实的生命(法身慧命)是从来不会病的(亦不会死的);病只是我们的烦恼执着而已。病的本身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又何必再拿对病苦的抱怨来折磨自己和亲人?我们要知道,生命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只要我们深信佛法的不可思议,只要我们深信诸佛菩萨的悲心愿力不可思议,而这个身体不是永恒的,这个病苦更是暂时的,那又有什么忍受不了?如果寿缘已尽,非得一死,唯求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来世再生而为人,还要信佛、学佛、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还要维护正法。这不也很好吗?

  七、 以病苦为良药

  所以,元末明初的妙叶法师在其所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立「十不求行」(一、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其中,第一条即是「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修行人以病苦为下手工夫,要知病性空而病不能恼,要用无所得的般若正智去观察生命的实相,以无舍无得的宽阔胸怀,不为病忧、不为病累,达到「病而不病」的境界。

  佛教正是教人通过这样的「中道」正观,真彻体悟生命的实相,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超越疾病带来的痛苦,解除疾病对我们的威胁与束缚,从而战胜疾病,安康自安,无惧死亡。

  八、菩萨见众生病苦而起大悲愿行

  我们有病的时候,尤其是得了重病,都会祈求佛菩萨加持保佑早日康复,所谓「有感必有应」,经中确有证明。如《华严经》(六十卷本)卷三十七载,菩萨观察众生久远生病,因不忍其受苦,而欲拔济之,乃起大悲之心。正如《维摩诘经》所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又在《大般涅盘经》卷十一说:「菩萨摩诃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药,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众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众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药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众生勤修精进,成就如来金刚之心,作微妙药,疗治众病,不令有人生诤讼想。亦愿众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众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光明。又愿众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这就是菩萨因看到众生病苦而起的愿行。

  结语

  众生的病,其实就是诸佛菩萨的病。上文述及我们要从病苦中反省、体悟人生,并且要以清净心、菩提心、信心、悲心和愿心来学佛、修行,只要真诚虔切的话,就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一切身心的疾病都得以痊愈。所以,虽然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假合,而病苦也是空的,但为了能好好地修行,就应该好好地珍惜、保重;万一生病的时候,虽然有佛力及医药可以依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己觉得无力的时候,就要提起精神;自己觉得萎靡不振的时候,就要加倍努力;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省、乐观的心来面对疾病乃至一切困难;遇到挫折、失败,不伤感、不怨天尤人;烦恼生起之时,要懂得调适自己的身心;身心清净的话,就能真正做到以病苦为良药,以病苦为修行,以病苦为力量,如此自然能够转病为强、转苦为乐、转悲为喜、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烦恼为菩提──懂得转化,人生的境界就会不一样。(全文完)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宽运法师:欲生彼国 当修净业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3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4

宽运法师:劝修念佛法门(一)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5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2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20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8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