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法师:四十华严讲记 第一卷 第4讲 |
 
海云继梦法师:四十华严讲记 第一卷 第4讲 《四十华严》第4讲(2007年1月1日) 在这新的一年,元旦的日子,大家还能够来听经,可见大家求法心切。首先,祝福各位:新的一年得大吉祥!(众鼓掌) 学佛人是不走世俗的这一套,可是呢,我们不要太过冷漠,随缘一点。不变的真理精神,我们坚持的掌握,可是世俗的部分,假如在百法中,属于是善的,我们就应当随喜功德,不要有一种修行人的怪脾气,那就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就很难渡众生。 我们在这一天,元旦的日子里要来讲经,其实就很不随缘,应该大家去歌舞欢乐。我们没有,那我们来讲经,大家来听经,这个已经是不变我们的行者本色。可是按于世俗,彼此恭贺新禧,祝你发财,这也无不可。 不要把它说发财太世俗了,这个我们的民族性是这个样子,大家就姑且随缘、随喜这一份善良的习俗,随喜功德,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一个原则。尤其是大乘佛法,它最大的特色。 当然很多基本教育派,他会坚持不要这样,这样子会忘失本心,那也没错,我们也随喜,因为他的这一种坚持不变的立场。但是呢,你要懂得,我们能够包容各个方面不同的立场,能够包容各方面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一种包容的前提之下,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那才有可能。假如不能包容、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这个社会势必多重冲突,这个就是大乘佛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 今天,这一会,从今天开始三天,要跟各位谈的一个主题,我想我们可能大概要用几个月的时间,三天到五天,每个月三天到五天,来跟各位谈“华严玄谈“。这个是中国佛教的最大特色,叫做玄谈。玄谈,可能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的这个清谈所演变过来的。假如我们要将西方的哲学,来运用到中国来,那么哲学的思维模式跟中国思维模式有些不同,中国的思维模式就叫做玄学,不叫哲学。所以西方人用它的哲学定义跟宗教定义,要用在中国这一面来讲,基本上有困难,有困难。中国没有西方所讲的宗教,也没有西方所讲的哲学,我这样讲,对于很多学者、教授是有点不敬,有点不敬。 这个,大家都在研究宗教学,大家都在研究佛教哲学,那我跟各位讲这里是有不同的。佛教是实践学,不是哲学。它有理论,但佛教的理论是阿毗达摩,不是哲学。那么它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佛教理论,不叫阿毗达摩,但也不叫哲学,它就叫玄学。玄学中最明显的就在天台宗跟华严宗里头。那么天台宗有五重玄意,这个就是玄学的部分。那华严宗有十玄谈,十个玄谈,那或许很像是宗派之间在互别苗头,你用五重玄意,我用十玄谈,看谁谈的好。所以呢,站在天台的立场它也很炫耀,智者大师九旬谈妙,一个《妙法莲华经》的“妙”可以谈九十天,它每天谈多久哦,我们不知道。但是九十天最少要谈九十次,谈这个妙字。那华严经里要九旬谈“大”,大方广的大,那当然也可以,不过这就没有意思啦。所以法藏大师、清凉国师他们都不用九旬谈大的讲法,他就改变成十个,十重无尽的这一种谈玄方式。那么这个就是中国佛教本身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玄学,都是谈玄说妙。 谈玄是讲华严宗,说妙是讲天台宗。有没有?九旬说妙嘛。九十天说妙,华严讲十玄嘛,所以谈玄说妙,事实上讲的就是华严宗跟天台宗。 那你要想对华严宗有所了解,或者,对于《华严经》有所了解的话,那对玄谈你势必要了解啦。因此,在我们要正式跟各位讲《华严经》之前,按照本宗的传统,那要先跟各位讲玄谈。 那么我们这个玄谈要讲啊,我们不像古典华严思想的讲法,我是把以前的华严思想啊,所谓以前,是指我师父以前。我师父现在五台山还在讲《华严经》。他讲的是古典华严思想的部分,因为他从慈舟老和尚那边讲下来,有传统的这一套,我们不否认,我也接受这一套的训练。 那我们在谈的时候,因为我们是接受现代,现代化教育。西方人有西方人的逻辑,而我们说实在,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西方教育。那么,你有西方的逻辑跟西方的哲学模式存在,那我们自己呢又有我们自己的玄学模式存在,那很显然,我们必须把它们交融在一起。不管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好,或者中西合璧也好,或者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也好,都不要紧,我们来进行融合,怎么样把不同的文化交融于一炉,使我们中国文明能够吸收新的基因而更成长、更壮大,这是我们当今学者的一个基本任务。 因为我们现在开始接触了西方的学问、理论、工具等等,我们接受这些训练以后,我们发现它跟我们的传统是不一样,不一样啊,也就是这个基因是不同的。那你不能够一味去拒绝,你也不够说在我们的血液里不流淌着我们的基因,可是它这个基因又进来了,怎么办?我们必须跟它和平共存,不能让它来改造、消灭我们,我们也无法一味的想要消灭它。那么如何把它吸收让我们更强壮、让我们更长大,我想这是我们当今一个学者,也是我们上一次讲的佛教知识青年,他应有的责任跟使命。 我们看出它的不同,但是你不要排斥它,必须接受它,使它成为我们的一份子,使它成为我们的养分,那我们势必会有所变化。所以这个时代的,我就把它叫做新古典华严思想。 我不叫现代华严思想,因为为什么呢,我要保留一个2500年后的子孙,他能够讲现代华严思想,现在,我们就只能用新古典,因为我们还在交融,我们跟古典华严思想能不能融合在一起,要怎么融合,融合以后要变成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不能预测。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我要吸收西方的优点、西方的长处,它特色在哪里?那我们呢,用什么姿态来接纳它,使它成为我们的一个生命因素,不要互相排挤,不要互相矛盾,这个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所以从这样的立场,我们要跟各位谈的华严思想,我个人跟各位谈的华严思想,有古典华严思想、有新古典华严思想,而关键是在这里。 那么如何去理清,那么有位教授他来找我,他从我忘了从哪里来,姓孙的教授,到台湾来,他有一直问我华严宗的思想是怎样。他到台湾去开会,有人介绍华严,他很想来拜访,跟我谈,他当然以一个学者的这种本色、思维也蛮犀利的,问了很多。我就跟他讲了一句话“我讲的,这20年来我讲的大概二万个小时,你可以研究二百年以上,可以给你研究二百年以上。” 他吓了一跳“你怎么那么有自信啊?” 我说“绝对有自信,因为我从古典华严教海里走出来,然后我也是接受现代西方教育的人。”你不要忘了,不要以为我穿这一身啊,我就是古代人。这一套衣服是古代的,里面装的都是现代的,不过,我跟你不同的是我古代、现代都装进去了,我有两套。那我现在讲出来的是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有时候是分不太清楚就是啦。 譬如说佛教,我今天下午跟着同修们在讲,佛教是什么?你不懂,你就叫佛教,佛教是觉悟,所以叫觉悟的宗教,或者叫觉悟的教育,佛法呢,觉悟的方法。我说再讲白一点,觉悟这个字是佛陀讲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开窍。教你开窍的方法,再讲白一点,就是教你想的开的方法,所以佛教呢,就是教你想开的教育,你假如要把它定位为宗教,就是教你要能够想的开的宗教。想的开,你知道吗?想的开叫什么定义呀?想的开就是定义嘛,各位你常常注意一下,人家一讲你一弄通了“对了,我开悟了。”开悟,开个鬼呀,那只是想的通而已啊,只是你想通了,原来你想不通,现在想通了,想通了也叫开悟嘛。 所以从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佛教其实是教你想开,想开的教育方式,教你人生要想的开,想的开的方法,叫做佛法。 今天,很多人学佛,想不开呀,越想越想不开呀,所以学佛学到最后都是问“我要死到哪里去?”你怎么那么想不开呢?请各位,想开一点,那你就开悟了。佛法就这么简单啊,你不要以为这句话讲的很简单啊,你遇到事情就知道怎么想不开。 想不开就是没有学到佛,想的开你就学到佛了,你在人世间真的凡事想的开的话,你是个成就者。因为想的开,没有烦恼,没烦恼叫什么?没烦恼叫解脱嘛。你说你解脱了没?就是问你有没有烦恼嘛,你凡事都没有烦恼,那不是自在嘛,凡事都没烦恼,那你不就解脱了嘛。问题是你不愿意用那么神圣的字眼,叫做开悟,叫做解脱。你知道吗? 而一个人凡事能够想的开,对一个佛教徒来讲,他又觉得这样好像不算。他开悟就应该好像撞到墙壁,然后满天金星,叫做开悟了。不是呀,他说不是这样,满天金星不算,满天金星当中还要有个太阳,这样才叫开悟,满天金星叫撞昏了。不是,不是你想象,那个就叫意识形态,叫意识形态。 那么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从华严宗这个立场来着手,要从华严宗这个立场来着手,那我们要跟各位谈几个,重要名词,基本的名词,第一个就是《华严经》,那么我们要先认识《华严经》。 曾经有个我们北京人在多伦多,给我打个电话,他说他要《华严经》,叫我把它寄过去。 我说“《华严经》寄啊,你要你来啊。” 他说“不要,你们要是想要弘法,就把它送给我。” 我说“我要送给你没错,《华严经》不好寄啊。” 他说“你是六十、七十、八十都统统寄给我。” 我说“《华严经》有多大你知道吗?” 他说“多大?《弥陀经》才多大而已,《华严经》有多大。” 他这种观念,就很难讲了。我说“一部《八十华严》就要五公斤重。三部加起来十几公斤。” “那什么关系,你就寄给我。” 不是说我不寄给他,他对法根本就不恭敬、不尊重,这个是我们要留意到的。 《华严经》非常复杂,你要,一定要恭敬,要恭敬,不是我们要跟你要钱不要钱的问题。既然大家发心要结缘,那你当然可以请,可是,必须要恭敬。这一种人文素养都不足的人啊,那把《华严经》请回去,一定会亵渎这个神圣的东西,这一亵渎啊,罪过无边,罪过无边。 各位要留意到啊,我们要求的是恭敬,不是钱的问题。钱大家共襄盛举,你有钱出多一点,没有钱,无所谓,不是钱的问题是恭敬的问题,这是第一个。 那么《华严经》是什么呢?我简单的跟各位讲一下,《华严经》在我们这个世间啊,是有三个比较大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六十华严》,晋朝翻译的,东晋时代翻译的,佛驮跋陀罗翻译的。当时翻译起来是五十卷经文,当中有缺,有缺,到贤首国师的时候把它补足,重新分段,分成六十卷,所以我们叫做晋译华严,或者简称为《六十华严》,一共三十四品,三万九千偈诵。佛驮跋陀罗我们中文的翻译叫做觉贤,觉悟的贤者,叫做觉贤。 到了武则天的时代,发现《华严经》不太全,她又很喜欢,那么武则天特别派人再到西域去取经,取回来请实叉难陀翻译。实叉难陀翻译,翻起来也有缺,那么贤首国师才特别请日照三藏来补这个缺。缺文把它补起来,补起来以后重新整理,那么把晋译再分为六十卷。那么唐译的这部分,武则天这个时代翻译的这部分缺漏的部分也把它补起来,总共是三十九品,三十九品八十卷经文,所以我们通常就称为《八十华严》,它第二次翻译。 翻译完以后送给武则天看,她很高兴,就当场在金銮宝殿上题词,就题这刚才我们念的四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她题了以后到她死,自从她死了以后,多少人想要把这四句话改,想改一个字也好,这28个字到现在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才子能够去改它。很多人试着去改,把它颠倒一下也好,因为她是一个篡国的女皇,女人写的好像很不好,一直要把它改。但是事实证明,女人的才华并不亚于男人,所以改到现在一千多年,还没有人能够颠覆它,可见武则天的才华是第一流的,第一流的。这28个字不是经文,但是你念起来就像经文一样,这是她写的,她题词的。 那么到了德宗的时代,唐德宗的时代,大概过了一百多年后,一百年应该有了,那个安禄山之后,肃宗、德宗开元,玄宗、肃宗、德宗到这个时候呢,这个南乌涂国在进贡了一个《入不思议法界菩贤行愿品》的这么一部书。这个书后来翻译是般若三藏翻译的,翻译好以后总共四十卷,四十卷经文,它是一品经,就最后叫《入不思议法界菩贤行愿品》,就是《法界》品。在《六十华严》跟《八十华严》里头,都叫做《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在《六十华严》里头是十九卷,《八十华严》里头是二十一卷。那这个部分是四十卷,是最完整的,我们一般诵经诵《普贤行愿品》那个部分不是《普贤行愿品》,它是《普贤行愿品》里头最后一卷经文,应该叫做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那个部分,这个十大愿王是《六十华严》跟《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里头所没有的。怎么会跑出者一卷来呢,那是另外经文结构的问题,以后有机会我们会跟各位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卷经文。 那么这样子讲起来,事实上《华严经》足本的只有两部,是晋译《六十华严》跟唐译《八十华严》,那么后面这部《四十华严》呢,它是叫做新译,《四十华严》其实它是只有一卷经文而已。 我是想有机会呀我是想把这入法界品的部分《四十华严》跟各位讲一下,因为这里面它很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光讲这个部分,假如每个月我们花五天的时间,十个小时来讲,大概要六年到七年的时间才讲的完。 不要看,很简单啊,五十三参,不是吃五十三餐饭啊,是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参,它的思想结构、运作的方式是都不一样,是非常精彩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我们要怎么样子就看以后我们发展啊,再跟各位谈。 那么《华严经》它有一个特色,这个模式你记得,它是先大后小。所谓先大后小,这个意思是从古典华严思想里面讲来的,也就是先果后因,它先讲果后讲因。所以我们在华严思想里头,就有一个叫做果因律,生命科学里头是绝对以果因律来算的,物理科学里头是讲因果律。因果律讲到终极的目标,一定要讲果因律。 今天,西方科学很兴盛,一流的科学家到最后一定要信佛,他不止要有宗教信仰,他真的在追求啊,一定要走入佛门,因为只有佛门讲果因律。你注意到,佛门,尤其是华严中的思想。现代一直到目前为止,西方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他走入宗教,像一些后期的这些大科学家,他们也走入宗教甚至于到佛教里面来。 但是你真的能够说服他吗?告诉你,到目前所有的宗教都做不到。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啊他已经开始在进行转型,他由因果律的这个模式要转。因果律就是科学定律啊,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宗教是没错的,但是不相信佛教他根本就错了,因为佛教是最讲因果律,最讲科学定律的。但是你要知道,佛教除了讲因果定律以外,它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果因律。 这个果因律就是那些超级科学家到最后没办法,因为因果律会讲不通,它必须要转入果因律,他开始在转型。现在我们这一些宗教界的宗教家们,很遗憾的,他都要以科学定律,跟科学家讲科学定律,我告诉你,你怎么讲都会输给这些一流的科学家。知道吗?因为科学定律他是专家嘛,你怎么跟他讲你都输给他,你是宗教家,宗教家有个特色,他就是果因律。 而今天的宗教家,告诉你,不管哪一个宗教家他都没有信心。他只是仗势着,我这样讲很抱歉,我们都是出家人,都是宗教家,仗势着宗教的庞大背景,就是以这一点要去跟人家讲科学定律,基本上你是输啦,你就输啦,一个宗教家要跟科学家讲的是要讲果因律啦。可是呢他们不认识果因律。 你知道吗?用一个很简单讲,信上帝得永生,为什么?宗教家一定要肯定这一点,但是今天的宗教家他们不能肯定,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实证的功夫,所以他不能肯定。他再怎么肯定是大脑里头的肯定,大脑里头的肯定是虚幻的,虚幻的,那除了是一种热忱以外啊,就是功利主义,他不是真的。真的是透过修行的自己亲身的体验,生命最内在的那个深层体验,你从那里激发出来的人,你一定知道果因律是什么。但是它今天不是,它只是基于宗教的信仰来的,那都不真,信仰会改变。信仰会改变,他一定要透过实证,所谓实证用现在的话来讲叫体验嘛。你自己去走一遭嘛,你自己去走一遭,你自己滚进去嘛,到生命的最内在、最深层的地方去体验呐,你假如没有的话,所以你跟那些科学家们讲你一定输给他。你一定才用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跟他们讲,不对。 你必须用智慧,智慧跟知识不一样,智慧就是指你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感受力,那个叫智慧。知识是你对于一切知识的记忆力,知道吗?聪明才智啊,是指记忆力来的,跟反应力,那个记忆跟反应嘛,推理嘛,那个叫知识啊。智慧不是啊,智慧是指你对生命的一种、生命存在的感受力,你要能够感受的到。这个佛教讲的智慧啊,有了智慧你才能够讲出它的果因律,关键是在这个地方。 我讲到这里就有一点好像在跟学术界在打擂台啊,不是,这不是要打擂台,我们是要把华严宗思想里这一方面的东西很清楚的跟各位表达。我们也资助也协助学术界在作研究,是希望你能够彻底的了解到果因律的运作方式,果因律是在生命科学、生命学、生命教育上面所讲的。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任何的真理,假如跟生命挂不上关系的不叫真理,真理一定跟生命挂上关系才叫真理。真理假如跟生命没有挂上关系的,那叫物理,物理定律。物理定律就讲科学定律啦。跟生命挂上关系的真理才叫真理,那这个时候它一定产生果因律的问题。 今天为什么我这样讲说所有宗教家都没办法讲呢,他们都在跟科学家对话,对话的都是讲科学定律,我跟各位讲,不是。你要跟科学家对话是要让科学家了解宗教的果因律,为什么一定要信上帝,因为上帝是果,你信了指导方式,你会成为上帝,这个叫果因律啊。今天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像佛教这样讲,你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践,最后你也会成佛,只有佛教讲。只有佛陀可以把他亲身的体验分享给所有信仰他的人,其他的宗教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佛陀告诉你,你按照我的方法去实践、去体验,最后你也会成佛。 只有佛教讲啊,只有佛陀讲啊,其他宗教敢吗?它不能讲,它不会使他的专利,使他的权威丧失,你怎么,一个凡夫也可以成为上帝呢。站在佛教来讲,成为上帝是小CASE啦,不是大CASE啦,作一个上帝啊,一个佛教的行者来讲,不屑为之。因为我们要出三界不在三界内,上帝还要生死轮回啊,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认知领域啊。 你要了解到这一点,生命最深层的体验是绝对平等的,你只有从佛教里头才看的到。最深层的体验只有存在,存在跟存在是平等平等的。这个理论跟这个境界的部分啊,以后会有机会跟各位分享。现在一下子不要谈到那里,现在谈到那里太深了,因为有些语言各位还不太习惯,等我们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能够架构起来,有了共同的这种标准以后,共同的这种共识跟默契以后,那我们再来谈这个部分。只有华严,只有华严才能够谈到。 而今天很遗憾的是,佛教还不是足以影响这些科学家的一个主要思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佛教有三大系统:南传佛教就是巴利语系统,藏语系系统,还有我们汉语系系统。我可以告诉各位,汉语系系统在所有的佛教领域里,在西方人来看,汉语系是没有佛教的,因为你今天的佛教没有人能够把我们的教义跟教法讲出去。 但是西方人他接受巴利语系的佛教,因为它的禅法他接受,为什么呢?它的禅法可以治疗忧郁症。所以南传的禅法已经传到医院里面去,它成为一个药方。当你有躁郁症,有精神病的时候,他的心理医师会开一个药方叫Meditation,你说冤枉不冤枉,他们把佛教看扁了。 第二个影响的是藏语系,西方人研究藏语啊,我可以跟各位讲,非常神经病,神经兮兮的。有一次我在那个梭罗,各位认识吗?写《湖滨散记》那本书的那个人,我们这边是不是翻《湖滨散记》(大陆翻译为《瓦尔登湖》)那个梭罗在波士顿,美国波士顿旁边有一个湖,他是在那个湖边写的,所以叫《湖滨散记》,他是住在那里. 我到那个湖上面去,他是一个美国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我倒不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去拜访他的,他当然已经往生了。他是美国早期引进佛教的五位大德之一,你不认识吧哦,假如说他写《湖滨散记》你可能认识,但是他是把佛教引进美国的最早期的五位大德。他这个人对佛教非常误解,可是他把佛教引进美国。因为是一位先贤,我们缅怀他,所以我到那边去瞻仰他。 就在那里遇到一个,用现在的话严格来讲叫神经病,就各位来讲,可能叫他是很忠诚的佛教徒,所以我常讲很多是佛教的叛徒,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的信徒。他就学藏密,他一看到我穿这一身,哦就讲一堆,大概是师父啊,你很了不起,我也是学这个,就当场在湖边开始像乩童一样。乩童,我们是不是叫乩童?民间信仰自己会通灵的那种人,马上就起作用了。这个是藏语系佛教被西方误解的地方,以为学藏密就是要这样神秘兮兮的,装模作样的,这是一种误解,这也是佛教的不幸。 但是这两个部分,至少在西方发挥了作用。我们汉语系在西方连这种作用都没有。只有一个作用,汉语系走出去最多的是台湾,台湾的佛教在外面都猛盖大庙,所以人家误以为汉语系是最有钱的,只有这样子。 所以三大语系在西方都给人家产生一种误会,一种误解。我们还没流行,现在大陆流行的是藏密风。台湾是两个阶段过去了,第一个阶段是“佛教疯”,那个疯会不会写,疯啊,中国字很有意思还要加个病字边,你懂那个意思吗?这叫一语双关啊,中国文字文化的特色。“佛教疯”啊,风气流行嘛,风气流行就有很多人是疯子,疯狂的疯。台湾大概在十年前开始往前推三十年,那个二十年间是佛教很兴盛。现在大家以为台湾佛教很兴盛,也是指那个时候,三十年前到十年前那个时候。十年前以来啊是“密教疯”,同样那两个风(疯)都可以用。密教的风气开始流行,那密教的疯狂也产生,这个都不正确的。这个也就我们讲佛教的叛徒,不是佛教的信徒。 那我们大陆现在第一拨起来就是藏密疯,你怎么写我不知道,反正那个藏密疯已经在流行了。这个,你没有办法推动佛教的复兴,真正佛教的复兴在我们汉语系里头的教义跟教语里面。 因为汉语系的佛教从南传的根本禅,根本禅一直到藏密,到密法,我们汉语系都有。南传的巴利语系的佛教没有密法,藏语系的佛教没有南传的根本禅,知道吗?我们汉语系的佛教从南传的根本禅一直到密法统统都有。 遗憾的就是,我们都不去认真研究,为什么没有办法研究你知道吗?因为你的脑容量有限,你大脑里头的容量有限,你只能研究某一个区块,要么研究西藏的论,要么研究中国的经,要么研究南方的禅,你要三方面都来,你的聪明才智不够,聪明才智不够。所以我们在这里告诉各位,你要研究这个部分你一定要先定位,确定好、不要乱。 现在很多人到处乱跑,等一下活佛来,等一下仁波切来,等一下喇嘛来,等一下哪个法师来,等一下哪个大德来,那你到处跑啊,我告诉你,你到最后变成蚂蚁扛泥走的那个禀穴,你没有办法成就,这个叫做佛教杂讯满天飞,你肚子里面装的就都是杂讯。因为所有的东西装在一起,你根本不能用,你要这样到处乱跑啊,不如去阅读《大藏经》,汉语系的《大藏经》,什么都有,你自己去看一遍。 那有些人是始终死守着一个地方,那你也弄错。我们讲一门深入是指这样的,门有大门有小门,知道吗?那你就在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里头选择一个,这个叫做一门,那里面把它穷尽就好。现在有人只选择一个行法,然后把其他的经论全部排斥,这样不好。行法是技术面,技术面要选择,择一,是指技术面择一而专,但是工程面你要全面推动,全面推动,全面推动。 假如从修行这个地方来讲啊,我要跟各位谈,修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停心,停心观,停心什么心呢?停妄想心,就是要止住妄想就对了,禅宗有个公案:大家都会讲,参禅的人都知道,叫做离心意识参。你要参禅的参,要离心意识,什么叫心意识?大家都离心意识参,那怎么离心意识?那你就不要用什么阿赖耶识啊,什么平等性识啊,什么莫那识啊,分别意识啊,就离那些意识,不是啊。离心意识很简单就是不要用大脑,不用大脑就是离心意识,你只要用大脑就是心意识。 所以真要修行就不用大脑嘛,怎么不用大脑,停心,止住妄想,这个前提一定要有。你不能止住妄想,所有的都是知识,只有在止住妄想以后,你才有可能去体验内在的生命。 那么在停住妄想以后呢要做什么呢?就是工程面会带动你,因此平常,不管念佛、参禅这个都是技术面,你把技术面移开以后,平常呢你在进修的,通通叫工程面。包括散花、供佛、拈香、诵经、读论,通通都是工程面。你没有工程面而只有技术面,我告诉你跟外道禅没有两样,跟外道禅没两样。外道禅就不来这些嘛,它枯木嘛,野狐禅嘛,为什么叫野狐禅?因为它没有工程面没有资粮道啊。 那我们佛教呢,你一定要有资粮道,一定要有工程面,所以在散花、供佛、拈香、拜佛、绕佛塔、绕禅堂、绕大殿等等的这个时候呢,你是在累积资粮道。它会推动你生命的本质前进啊、提升啊,各位留意到这一点,所以当你停心以后你的生命怎么起作用啊?就靠你平常的工程面在起作用。你有贪、嗔、痴、慢、疑的话,那你一停心,贪、嗔、痴、慢、疑就起作用了,那你假如贪、嗔、痴、慢、疑要把它除掉,那你要不要透过这些工程面来做?礼佛啊、诵经啊、供养啊,它就在消除你这些啊。所以我们技术面要专,工程面要广,你才能提升你的生命品质,那么透过你生命品质的提升,在禅定中它很快会加倍,加速推动你。 那很多人,像慧能、像台湾的广钦老和尚都不识字。那广钦老和尚啊,大家可能不认识,我简单的跟各位介绍一下。他是大概十一二岁,家里穷,爸爸就把他卖掉了卖给人家做长工,就到南洋去了,大概现在讲的马来西亚或者是印尼那边去当长工,伐木,砍木头的这种工人。 那么有一天他接到家信,他还不知道叫人家念给他听,说他爸爸死了,好啊,那他就跟他老板说那我要回去奔丧,老板就说差不多啦,你赚的钱也够了你可以回家奔丧,给他一点银子。他就带了回家,把他爸爸的后事处理完,他就出家,所以他什么都不懂。因为他只有一个人啊,他做什么就出家了。 出家就修行,怎么修啊,因为他只会粗工会砍柴嘛,所以他就在厨房里头负责打柴、劈柴、煮饭,他就负责这个,所以他叫伙头。我们大燎里啊伙头,就专门负责捡木柴、砍木柴、管火的就对了。那不会怎么办啊,他就只有一个,我就是服从命令,师父怎么讲我怎么做,师父就叫他去砍柴、劈柴、生火,其他时间你就一直念佛,其他事不要管。 他就一直念佛,念到有一天呢他把柴劈好了等着要生火的时候他就入定了,念佛三昧就进去了,就这样的。 那有一天呢台湾有个铁路局的一个员工,到福建来朝圣的时候,邀请他到台湾来,他说“好有机会我会过去。”那刚好那时候台湾光复,台湾光复他就到台湾去看,他是搭船不像现在搭飞机那么快。他就从福建搭船到基隆,从基隆上岸,在台湾修行。五十年的时间成就非常大,他是什么都不懂的,他是天上、人间来往七次成阿罗汉的大德。 他的生命里,他有工程面在推动,不是没有,恭敬心、服从心,具备了一个行者的基本要件。行者就是要恭敬,要服从。所以他不要什么,他很简单的技术面就是念佛,他就入定,不要什么特别的。 我们难就难在你没有停心的本事,他有停心的本事。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你讲我做,所以他脑筋里面很单纯,很单纯。因此他在寺院里,那些工程面人家会帮他推动。我们现在麻烦的就是,你想太多,想太多,脑筋里头杂讯太多,所以你很难修行。你不要再一门深入啦,你那一门深入都是野狐禅,因为你没有真正的工程面,这是一个关键。我们简单的跟各位谈一下,这个有关行法的部分以后我们会常谈。 因为你没有停心的本事,佛法绝对灭亡,留下来的只是佛教知识。像西方人讲的哲学就是知识,我们在讲的玄学不是知识,他还有生命的实践跟体验,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我说从修行的立场来讲叫做实践学,从思维运作的工程面来讲叫玄学,但决不是西方的哲学。它不是知识,这里有很明显的差别。 你去看魏晋南北朝的那些玄谈知识,玄谈,什么玄史之音元史之音啊,那些清谈人士,每一个都是修行人,只是他不一定修佛,有的是道家,有的是儒家。你注意看啊,中国人叫儒家、道家、佛家,所以不是儒教、道教、佛教。讲儒教、道教、佛教叫三教九流,那个教是跟九流并在一起的,那九流是什么流你就知道了,所以称家。所以它在思维上是跟西方的哲学思维是不同的,勉强我们要讲啊是可以叫玄学或者儒学,儒学是儒家的思维模式,玄学就有佛家、道家的思维模式,那么佛家、道家对实践的这个部分它有专业系统。儒家修行、实践的专业系统要到宋朝以后才形成,那在这之前中国人没有,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指导模式,这个是一个。 假如站在学术的立场上要来做研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部分是一个非常好的区块。这个地方要跟各位谈的是《华严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这果因律的部分。古典华严思想里头谈到的并不多,因果之间的关系呢也谈的很多,但是果因律特别突出的,我想我必须要跟各位所强调的地方。 那么这个《华严经》的思想在古典的这个时代里它是很早就传到中国了,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翻译经典的时候就已经翻了《华严经》的部分,一部分,这个叫做支分经,叫做别支的,就是小部分的,单独流行的品目经典。那么支娄迦谶是继安世高以后中国第二位信史上,佛教信史。佛教我是把它分为一个传说阶段跟信史阶段。信史那个部分的第二个译经大德。传说阶段就有人译经了,但是那些译经呢并没有系统化,尤其他们没有子孙,没有子弟啊可以帮他继承,没有继承呢,所以译完就算了。 古代不像现代,现代写一本书就要看作者是谁,古代谁跟你讲,统统是佛说,佛怎么说我就把他弄出来就好了,都是佛的东西。所以呢他不一定有译经人,所以我们后来在整理典籍的时候把这些经都叫做失佚人名,佚是立人旁加一个失,叫佚名。翻译者是谁不知道,其实它是两汉时代翻译的,尤其西汉时代翻译的。 这个抓小偷的故事很有名,包公也用过这个例子,小偷是谁没有人要承认。那么印度啊,佛经里面的记载就是说,国王啊要查这个小偷是谁叫大家,给大家看那个锅子,锅底是黑的,国王去摸一下手会黑,那大家都要摸一下。摸了以后有做的人手会黑,没有做的人手不会黑。大家都去摸了,摸出来大家手都黑了,其中只有一个手不会黑。那个人就很高兴会说我没有做,国王说你是小偷。因为没有做的人都真的去摸了嘛,只有是小偷因为他有偷他不敢摸,所以他没有摸当然不黑了,摸过的人手当然黑了。国王用这种心理他抓到小偷了。这个故事在汉朝时代佛经就翻译过来,但是失佚人名,当时当个故事在传播佛法的时候,说佛坨的智慧是这样讲,是讲佛陀以前当国王的时候抓小偷,他有这样的智慧。 那么这一个部分呢,后来包公办案也用了这个东西在办案。可见西汉时代佛教已经传进来,但是经典翻译啊并没有明确地证明说什么时候开始,所以我把这个阶段叫做传说阶段。 大概从秦始皇西元前220年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西元148年安世高到长安,不,到洛阳,在洛阳译经。那它到西元168年把经典翻译出来,开始有记载。那第二个就是158年,支娄迦谶到中国,西元后158年,应该没有背错了,有错几年大概都在那一代。这个阶段安士高以后我们叫做信史阶段,佛教传入的信史阶段。 那么《弘明集》,《广弘明集》这些书籍啊也都在那个时候写的。所以《弘明集》跟《广弘明集》都是那个在记载佛教在中国传说阶段的一种记录,你信不信都无所谓。反正佛教已经长到这么大了。我们北京有个出版社出版了,佛教在中国两千年,佛教到中国至少已经两千年了,那前面那四百年你算不算都无所谓了,这是一个标准。 那么我要讲这个故事是《华严经》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翻译了。那么真正开始热衷研讨啊,是到了这个南北朝后期有《十地经》翻译过来。那么《十地经论》开始有很多人在研讨的时候,《六十华严》已经翻译完毕了,但是《六十华严》翻译完毕的时候,它的经典跟修行法门太广了,很多人负荷不起,有一些法门龙相倒是很乐意修行这个法门。到《十地经论》来的时候是以十地品为准,十地经论是以十地品为主的一个著作的论,是天亲菩萨著作的,天亲又叫世亲巴。它有注解,以他为主在宣传的。那么这个时候叫做地论师,或叫地论派,不叫地论宗,所以从这个地方开始算华严宗的前身的话它是比天台宗早。 可是到杜顺和尚成立天台宗的时候,那天台宗已经很晚了,已经是华严宗比天台宗晚了,比较晚的时代。那这是,从比较宗教学上面去作研究我们不谈这个部分。 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华严经》发展到华严宗的时候,事实上华严宗这个名字的成立啊是后来给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并没有。真正把华严思想集大乘的是贤首国师,也就是武则天的那位国师,法藏大师,武则天封给他叫贤首国师,所以我们通常也叫法藏大师或者叫贤首国师。那么他成立的华严宗思想其实是叫贤首宗。 四祖啊,清凉国师他也著作等身。贤首国师一生讲《六十华严》讲三十几遍,清凉国师讲《八十华严》讲五十几遍,那么他的思想构成所谓这个叫做清凉宗,清凉宗,四祖清凉国师的弟子叫圭峰大师。他没有封国师,他因为涉及到唐朝的政变问题,所以呀他后来叫大德没有封国师。那他成就也很大,但是他主要是定了这四位大德为四代祖师:杜顺、智俨、贤首、清凉,所以圭峰当然就变成第五祖了。所以初祖到五祖都没人封,只有圭峰大师说前面这四个啊是华严宗的传承人物。但是后人啦,我们过了一千多年啦,那四祖以后五祖是谁?那当然就是圭峰,这是当然的,没有为什么。人讲当然把他封上去的,不是他们自己封的。 所以华严宗也没有人创教立宗,它是历史上传承的一个当然状态,它是一个过程,不是谁当第一代祖师,谁当第二代祖师,都不是。包括净土宗,谁是第几代祖师啊,那是信众供养的不是自己弄的。自己弄谁,我的师父是第几代,那师父会好几个。那没有意义,那一个修行人,也不在当第几代祖师啦,那也没有意义,所以重点在生命的体验,不是那些名号。这是《华严经》产生华严宗的一个过程。 简单地跟各位谈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我跟各位再谈。 因为这个是新年期间啦,大家都比较匆忙,我们就不休息了。所谓休息就是给录影的人换带子。因为他们要换带子而已啦,录一个钟头要换一下。 要上洗手间的就去,我们讲我们的,继续进行啊。 这个华严宗成立以后,所谓成立呀也并不像现在,还要贴牌呀,还要登记呀,还要怎么样,以前没有这些,它就是自然的发展。但是自然的发展哪,我们认为它有重要的这个界线重要的界线。所以《华严经》它透过很多人的努力,把它的思想啊阐扬出来、发扬光大。 那么《华严经》的内容很丰富。它的修行方法它的理论,还有它的论证,它逐渐演变出来以后,有几个状况,但最主要我们讲两个状况,一个是所谓的工程面,就是思想面的这个部分,它的架构。 那么最主要的两位伟大的人,那就是刚才讲的贤首国师跟清凉国师,他们的理论建设最多。那么另外有两个重要的人哪,也提出很多理论。那么通常是归纳为呀,杜顺法师跟智俨法师。杜顺的弟子是智俨,智俨的弟子是法藏。那么这样讲起来就有三代祖师,那么很多理论尤其华严宗里头很多重要的理论,两个最重要的理论,一个是“法界三观”、一个是“十玄门”,都跟他们这两个人有关。 但是这两个理论哪,很可能依据我们现在,我个人在读这些经论的时候的判断跟历史背景,可能不是他们两个人写的,但是呢,历史上的留下来的证据跟资料说明是他们两个的著作,尤其“法界三观”,是智俨法师承杜顺和尚说。 那这个我也要学一下啊,我们华严宗的传承啊是继梦承梦参和尚说。因为我们这传承是从,我是跟梦参学的啊,那梦参剃度以后他把传承啊这些跟我讲了我当然是承他说嘛!那他在说的时候也有一些出入哇,譬如说我们是“本觉昌隆”,那他就他因为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关了三十三年他忘了,他就忘成“本觉昌荣”。所以我剃度之前哪,他的弟子都取名昌跟荣,荣誉的荣。等到我剃度以后,我去查我们族谱,翻出来以后,是“本觉昌隆”,兴隆、李隆基的隆,不是荣誉的荣。那我跟他讲,他说啊我记错了。这就是一种调整,调整嘛。所以承,他是一个亲自传承,那我们的世系表我写的是承梦参和尚说,没错! 但是呢“法界三观”是不是智俨法师承杜顺和尚说呢?这个是有问题。我个人觉得有问题。因为从历史背景来看哪,当时应该很多人在谈这些东西。那么哪一个人集成,集大成啊,变成一个思想系统啊。没人知道,但是现在留下来的是这样讲。很有可能当时呀这些观念杜顺和尚也都有涉猎过,他大概也同意。但是不是他发明的那就不一定喽!不一定喔! 就像智俨写《搜玄记》一样。你看你就知道搜玄嘛,搜玄也就是这个世间哪大家普遍在讲的在谈玄说妙的这个玄哪,他把他搜集起来叫搜玄嘛。然后他自己当然也是一个有创建的人,然后他才会把这些零散的玄学呀,综合成一套体系出来,所以他叫《搜玄记》。到了三祖就叫《探玄记》,探玄就是自己去探学、探索玄妙的关键问题嘛,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这两部哇应该来讲就在他们那个时代呀,已经普遍的东西。那么很有可能杜顺承认记录的是智俨,是这样子来讲。那么智俨法师做记录的时候呢,是不是智俨本身呢?假如说他要做记录他想他创作就好啦。可见也是,智俨跟智俨的弟子们哪有研究过,然后可能重新在定位在重排那些理论系统,由他们的弟子们来完成的,都有可能。这是我们讲这些理论哪从工程面来讲啊,是这样形成的一个传承系统,这个叫论。 论当然就很多啦!另外一部分叫做观!法界三观就是观。这些观就是行法的部分,就是修行怎么修?那修行的部分我们要跟各位谈哪。虽然讲观哪,它一定有定有止在里面。这个里面就谈到哇,我们要跟各位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之间哪,它一个转变的过程。我是假设各位都是老参哪,你要是新学的话我讲这部分会比较深一点,你可能会感受不到。 但是我想啊,我们有个华藏工程在推动啊,各位要去讨论,三五个人自己去讨论。讨论到那一些名相你搞不清楚的喔,就要去查《佛学词典》慢慢去翻,这样你才容易进入状况。因为我对于那基础佛教的东西不可能跟各位讲的很多。因为那会占太多时间哪。 这个佛教在印度时代,佛陀的时代呀,它是呀先有五停心观,五种停心观。五停心观是五种停心观哪。我们跟各位讲过就是数息观、念佛观、白骨观、因缘观、慈悲观。五种透过这五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妄想心停住,这停心观,具备五停心观以后,五个哪个都可以,一个就可以呀,没有叫你五个都能来喔,那个五个是不同的法门,我们通常讲法门是指这个。除了这个以外呢,这个叫技术面。我在修行中啊我跟他取名字叫技术面,因为这个是要技术的。 你是懒得修呀,也就是这个懒呀不是哪里懒呀。因为要修这个技术面一定要经过一个痛苦的阶段,痛苦的阶段一定有。譬如说你要打坐,打坐跟吃烧饼一样没有不掉芝麻的道理,打坐没有腿不痛的,打坐没有不打妄想的。不打妄想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佛,一个是白痴。那你要不是佛那你就是白痴。所以打坐没有不打妄想的。打坐也没有不腿痛的。但是有几个少数的是腿不会痛的。那就是说他的先天禀赋非常好或者他是练武道的,那他一打坐就就腿弄起来那不痛大概半个钟头啊,坐四个小时才看出来痛不痛才知道。那假如要入定要坐两个礼拜的喔,那就看你真功夫啦。所以初学打坐腿痛是必然,会起妄想让你呀很没有成就感也是必然,但是你要经过一定的方法训练你才能超越它,这个叫做技术面。 那么技术面完成以后我们的术语统一叫做置心一处。这个地方置心一处以后开始进入的就是观行法,就是观行法。那么佛陀的观行法是讲三十七道品、四圣谛、十二因缘法。 那么在佛陀那个时代呀,他的弟子们都从外道来的啊。因为佛陀成道的时候那有弟子呀?那五比丘也是外道啊。那摩诃伽叶也是外道,目键连、舍利弗通通是外道啊!那外道你知道,那停心观本来就是功夫很好的,那佛陀只要工程面跟他讲,他马上开悟嘛!现在各位为什么不能开悟呢?很简单嘛,你没有停心嘛,你妄想心一直在起作用哇,师父一讲你就“不过呢、还有呢、但是呢、可是呢。”你怎么会开悟哇?你心没有停嘛!所以停心是一个前提呀! 那么大乘就在这个地方,从这原始佛教的演变他来到中国以后,它发生一个问题,因为中国没有人一个人能停心哪,对不对?这个叫心意识流嘛。在唯识来讲,叫心意识流。你的心一直像流水一样一直流过去呀。你没有办法停住哇!所以这个时候就发展出把这停心发展成止、修定,所以叫定慧或者止观就这样来的。所以产生这个问题呀,定慧、定就是停心嘛。止观,止是止住妄想也是停心嘛。所以在中国从这边发展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叫大乘禅法,大乘禅法,大乘禅法再演变以后就变成禅宗出来了。 可是你知道,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本身都有自己的止观法。华严是法界三观,观呢有观就有止。有观无止,世间学说,有止无观哪,外道禅。我们讲外道禅没有批评哪,他只是在外嘛,在外修哇没有进到内来。我们叫内学、内点、内明,有没有?内证功夫哇要向内不向外呀!光只有止没有观哪又变成向外求,要有止有观,观也是内观哪。因为有内观才把你的生命向外收回来才能够去体验嘛,叫内在的体验!你要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状况。 那因此到了大乘的以后呢,就把这个转化啦,就把停心跟三十七道品转化成止观来了,止观就变成中国式的佛教了,这是中国大德的一种特质。 因为佛教本质是由印度产生的。印度有印度的背景跟印度的文化,来到中国不一样啊,所以他们去托钵人家会去供养啊!在中国托钵谁供养啊,对不对?说你好吃懒做,不事生产,又来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违上,为什么把头发都砍掉。所以,出家人只好自己煮饭啦。在印度呢是不可以煮饭不能种菜的,那叫违口食是犯戒的。到了中国呢,那知道这条戒非犯不可。所以每一个出家人都要自己务农,所以叫做农禅,就这样来的。寺院要自己种稻啊,种菜呀,自己存粮啊。关键是这个差别是这样变化来的。 所以这是事相上就是道场的组织发生变化,同时呢修法上也发生变化。因为中国自己有一套什么,很高水平的文化,这个文化那在吸收印度传统的东西的时候呢,自己就会去怎么样转化。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现在西方有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吸收,不抵触,然后转化成我们的东西。 我们从中国文化跟印度佛教接触的时候所产生的碰撞,到止观定慧产生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情况,产生了中国佛教。你知道,中国文化是第一文化,当然我们是中国人是这样讲喔。印度佛教是第二文化。不过你要到印度去讲的话要讲,印度佛教是第一文化,中国文化是第二文化,喔,然后融合以后产生中国佛教第三文化,就是这样来的。因此我们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为父亲,印度佛教为母亲,产生中国佛教这个儿子来,中国佛教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佛教跟在印度的佛教是有很大的不同,你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印度佛教是停心,然后三十七道品。中国佛教是止观,你就看到啦止观就出来了。而止观的观是观什么?基本上观三十七道品,观苦空无常无我,观四念处,观十二因缘,就观这些,没有要观什么? 但是这些东西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大乘佛教的第二个阶段的时候。他也不从那些东西来的,他把他综合起来变成一个系统,变成一个系统。那系统其他宗派讲的我们不管,我要跟你讲的是华严宗的宗派。他首先把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磐,转化成一法印,叫做空性,三法印哪变一法印叫空性。 空性呢在真空绝相观上面讲。空性再演化,变成人性,人性在理事无碍观上面讲。这人性在演化变成人情味,在哪里,在事事无碍法界讲,周遍含融观。那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情味不是不好哇,现在用人情味呀去拍马屁呀是不对的。因为那没有空性做基础,注意呀,人性是以空性为基础,空性是以三法印为基础。那人情味是以空性为基础,以人性为基础人性以空性为基础嘛,始终不离佛陀的基本三法印。有没有?你留意到,留意到这个基本,这个基本的要件都不变的。 那么发展到这个地方以后哇,事事无碍法界他兑现出来的是法身观。所以《华严经》是所有大乘典籍里头,第一部提出毗盧遮那佛观念的一部经书。从此以后所发展的那就叫密教。密教都是从毗盧遮那佛来的,都从毗盧遮那佛来,各位要留意到这一个关键。 所以我们说第一个阶段佛教思想的第一个阶段哪是在三法印到一法印的阶段,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到大乘五科这个阶段。大乘五科就是那烂陀寺,印度那烂陀寺,后来超行寺,都是讲大乘五科。那就是因明、阿毗达摩、戒律、中观、瑜伽就是这五科。中观瑜伽都讲空性嘛,这没有问题呀,但是戒律要有哇不能没有戒律呀。阿比达摩、因明都要有啊,因明是佛教逻辑的一部分,阿毗达摩是佛教思想的一个论证方法,有了这基础加戒律才能修中观。 今天很多人到书店买一本中观论就开始修啦,告诉你要着魔比较快,着魔啊“着魔”(台语),着魔了比较快呀。你不能这样修,这个只是一个知识而已,要有基础,所以大乘是这样发展。 那么这个时候产生空性,空性到法身这个阶段是第二阶段。也就是这两个阶段的演进产生了三个状况,三法印、一法印跟法身这三个阶段产生。但是产生以后,到了宋朝,国家基弱,禅宗发达,佛教思想没有继续演进,元朝、明朝以后佛教思想中断,停止发展。留意到喔!现在要进入第四期阶段。 我们沿着这个思想的传承来,过来的话,那华严宗在继承佛陀法身慧命的基础上,这个DNA要继续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传承很完整的,我们可以继续往前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各位你觉得怎么样?这是一种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代使命。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哎呀“我只要往生就好哇。”“我预知时至就好哇。”那实在是没办法,那叫世俗信仰,世俗的信仰。那我只要免于苦难我走了就好了,变成这样。 今天,你有这样的大福德、大因缘,受过这么高等的教育,是一个佛教当代的知识青年。你要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这一个啊,向第四期的佛教思想发展过去,绝对可以发展出很多东西。 因为密教以后的思想理论,它没有形成起来,那个新发展哪就是华严宗本身要做的。华严宗后面哪,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哪,又构成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呀叫华严学。这个学呀就麻烦哪,喔,华严学要重新定义呀,华严学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啊就叫生命学。 今天人类对于生命不会定义,我很简单的讲不会定义呀。所有在世间哪,写生命学的人哪,他大概都偏于一部分,一部分,喔。讲生命教育呀也偏于一部分都不够完整。也只有讲,从《华严经》来才有可能讲生命学。 《华严经》我们有两个定义:一个就是解读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解读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华严哪从这个音来看哪,这个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嘛。然后我们从这地方来看的话,《华严经》啊是生命的花园,从生命的花园来看。那么从解读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来讲啊,是讲法身。法身哪!生命的奥秘是指法身哪!不是你这个色身,你这个色身叫身体!叫身体!不叫生命。 色身哪是物理现象,它有成住坏空,喔。你把它做成木乃伊,听说木乃伊在大英博物馆哪,都一堆,一个堆一个在那里,迟早都会坏掉啦,会坏掉啦。你再怎么保存也会坏掉啊。 但是啊法身不坏!法身这个生命是永恒的,永恒的!法身论呀,还有再研究的地方,法身论可以展开,人格性法身跟非人格性法身,这上一次我大概跟各位提过啦。那现在这个都是未来呀,佛教的未来学,未来的佛教学问哪,朝这地方发展,这是讲法身的部分。 华严到最后讲的,全法身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法界等于法身。 那么从法界的立场来定义的话,叫生命的花园,杂花庄严,整个法界呀都是法身,整个法界,《华严经》在讲的是讲整个法界的。这个部分喔,以后我们会详细的跟各位交代,因为那是我的专长,所以我会讲的很清楚,今天只是一笔带过。 全法身是什么?你感受不到。只有你去体验生命最深层、最内在的那个体验产生的时候,你才能知道法身是什么,我跟你讲没办法。因为你没体验嘛,就像我跟你讲说“啊呀!那有一种东西叫甘露非常美!非常美!喝了多好!多好!”你说多好哇?你有没有喝过,你没有喝过多好也没有用啊。讲没有用,对不对?琼浆蜜液多好多好,天上的什么多好多好,你有没有喝过?没有喝过多好什么那是金庸写小说。对不对?讲了一堆呀,文词很美呀,你什么样感觉都没有嘛,那个不算。他这个只有去体验到你就知道啦,当你体验到的时候谁要否认你都没用。因为你知道,这个叫法身哪,是生命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境界呀!你只有自己去体验你才知道。 而且你会发现每次体验哪,我们不是常泡在里面,你是偶尔用功的时候“嘭”撞进去呀。哇!那种舒畅像爆炸起开来的那种情况,有没有?放烟火昨天不是昨天,今天早上,凌晨放烟火的时候你看哪,哇!那种炸开的状况。真美!那个感受只有你到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啊,你不要自己去炸一次呀,那叫粉身碎骨!那个不算。 那法界哪?你体验到,法界就兑现了。法界各位要了解,就是后面这种状况叫法界。这张图,极乐世界图。嗯,这个叫法界。这里头有佛,佛就是指自己呦,佛不是阿弥陀佛那个,佛是指你自己,智正觉世间。他有眷属,那些菩萨罗汉有没有?眷属。眷属世间,然后哪他有器世间。器世间金黄金为地,地平如掌,地平如掌现在不怎么样嘛,呵!对不对?我们现在磁砖地板哪,都比它还平了。但问题不是地平如掌的那个意思,黄金为地呀不是,就是完美就对啦,就指完美。 所以极乐世界图里头一定有个莲花池,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真有那个莲花池呀,你不要这样认为呀。莲花池有多大?有没有什刹海这么大?还是颐和园那个池那么大?还是太平洋那么大?你没想过吧?极乐世界到底多大?假如极乐世界的莲花池只有什刹海那么大,那么极乐世界的面积有多大?你大概没想过啊。极乐世界只有北京这么大吗?我看不是吧?对不对?那有多大哪?极乐世界无限大的话,莲花池多大?所以你不要用意识形态把自己掐死了!你跟外国人一谈极乐世界你就翻倒了,他只要问你两个问题你就死定啦!你不能这样讲,你绝对没办法讲。 它是一种完美的器世间,它是用莲花池来代表完美的世间的。它这个世间怎么样你注意听,我不是专攻《弥陀经》的人,它莲化池里头哇,有莲花大如车轮哪,对不对?你看那经文里解读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你是听谁讲经啊,他怎么讲我不知道,我不是说他不对呀,喔!不过讲到他纯属事实呀,喔。我不是骂谁你不要以为我骂谁。里面有青色青光的莲花,黄色黄光、白色白光、红色红光的莲花对不对?这个是讲啊,你看,四种莲花、四种颜色、四种光他讲什么?你都不知道。四念处、四神足、四正勤。 他既然重叠三次以后就讲无限多的四,包括四摄法、四无量心,都在这里面。他用这四个为什么讲四个?而且为什么大如车轮?大如车轮讲辐射无限辐射,就讲他四无量心是无量的!四摄法是无边的!四正勤是无限的!是指这个部分,讲那个世间哪是无限的完美,这才叫极乐世界呀。 那你要真的讲有一个莲花池是这样的话,那人家问你莲花池多大你就死定啦!你对经典根本不了解呀!不是说莲花只有那四种颜色啊!莲花四万种颜色啊!你就以为大如车轮那就真的弄一个大如车轮的莲花在那里,那像我们这种小个子的还可以呀。那到美国看那个像汉堡那么的那种个子呀,台湾有一个有一个体重四百公斤的喔,你说坐在那莲花上来了那怎么受的了?不是啊,他不是讲那个规格大小啊,他是讲那个世界那个世间是无限的完美。 当你不能够去体会那无限完美的存在,或者不能体会到止于至善的那种存在,那跟你讲极乐世界也无用。你已经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知道吗?喔!我不是说他们讲错,他们没讲错啊,他们照经典文字讲,没错。但是你想要进入极乐世界的那种境界呀,那你必须有这样的心境,要有这样的心态,否则你进不去呀,进不去。 所以我只是想把这个部分跟各位提一下,让你了解喔。 那我们发展到这个时候,除了这些行法、这些思想结构需要完成以外,它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它都要成为一个系统,成为一个系统。行法有一个系统,它止观怎么修?那么综合起来止观合一要怎么修?那天台宗你怎么指导,我华严宗我怎么指导,你唯识宗你怎么指导,你法性宗怎么指导,都可以。你密教的这个萨迦派也好,格鲁派也好,宁玛巴也好,你那个什么,反正四大宗派你怎么指导都可以,你怎么指导都可以。但是呢你要有一个系统,不管宗喀巴怎么讲无所谓,他要有一个系统。 那我们在跟各位谈的时候,你不管跟谁修哇你就跟着他修。我的意思不是你一定要跟我修哇,你不管跟谁修你就跟着他修,他那一套系统你要完整的接受。其他的呢你不要排斥喔,你能接受、增加你的功力,你就吸收,吸收以后不能增加你的功力,你就拒绝。你不要,但是你不要诽谤他,你千万记得这个原则。 你吸收的人家所讲的对你的修行有帮助,你就接收。接收了以后对你的修行有干扰那你就放下,就这样就好。因为每一个宗派、每一个大德、每一个道场对你行法的指导哇,他各有巧妙的要领不同,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个上师呀,每一个指导者啊,都有他视人用人教育人的方法。那你不要批评,不适合你,你离开。适合你,你要。你就全盘的接受。最忌讳的就是只要一半。 我有一个原则,别人我不知道,你要跟我学你就全权信托。你的生死因果我负责,你只交百分之九十九还有百分之一在你那里,生死因果你负责,跟我无关,就这么简单。你要跟我学,照我的方法去修,到阎罗王那边去喔,你只要报我的名字啊我会把你拉出来,你放心喔。那你说没有我百分之九十九跟他,还有百分之一那个我照谁讲的,那对不起那阎罗王自己决定跟我无关。信托是百分之百的,就这么简单。 刚才跟各位谈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他就是无我,他既然无我,我就要负完全责任。知道吗?我不是说广钦老和尚跟我喔,每一个行者要跟我学,你完全放下你自己,接受我的方法去修学,一切因果我负责喔。你要不是保留你自己的,那对不起你自己负责。你说你的师父怎样,那你去找你师父,你师父跟你负责。 我们的原则就是这样,你跟谁学,要不然你为什么要出来给人家叫师父哇,又要当人家老师,又要当人家父亲,那你当然要跟人家负责啊!今天你剃了头穿这一身代表如来,那你能够对众生不负责任吗?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呀。众生说“喔,师父啊跟你顶礼跟你摩拜。”啊那你就很了不起了。我们没有了不起的,我们是要负责的。 所以在这里跟各位谈的是,这一个系统一定要有!今天既然跟你讲,你照这样去做,那讲的人负责任。那你说“不过,但是,呵呵我还有一套喔,大部分跟你的,小部分我自己来。”那你就自己负责啦,你就自己负责。这个很简单的一个状况。 所以这个学,华严学要成立呀,就有一个华严的教学体系在,包括依于《华严经》,包括历史背景。刚才我们跟各位讲,从佛陀那边哪它一个传承一直下来。但是它会一直变化,真理是不变的,表达真理的方法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表达真理的方法叫做文化,真理的本身哪那是真理,不是“真理的”。各位听的清楚哇,“真理”跟“真理的”不一样喔。一个行者就是行者,行者的伴侣就是伴侣。伴侣跟行者不同的,你要留意到啊。当你今天完全信托给师父的时候你就是行者,你只信托一半那你是行者的伴侣。伴侣啊就是眷属只是眷属啊而已,眷属不是行者,你要留意呀。我们是行者的眷属,是佛陀的眷属,你是沾佛陀的光,沾那个行者的光,知道吗?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你就放下自己完全接受。 今天各位都还在犹豫,还在摸索,还在找寻,还不能定位。所谓定位就是确定啦,信托和约书已经签啦。喔!在法界中他就生效啦。喔!你定位了就生效啦。喔!那你不定位呀,这不是签字呀。没有签字的问题,是你个人的问题,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期望各位成为一位行者,不要只成为行者的眷属,这是关键。喔!成为一位行者不要成为行者的眷属。 你说“我只要护法就好”,那是行者的眷属。但是护法有一个条件,护法也有一个条件,我这样护法,对吗?你要去求证、求证以后还要验证。我要护这个行者,喔!我这样子拥护他、这样护持他,对吗?为什么对?你要弄清楚,喔!那你这个求证要做什么呢?因为“我生生世世要见佛闻法,要悟无生,我要跟佛法、佛教哇,跟这个上师呀结一个缘,那我这辈子现在呢我世俗还忙,虽然还没结婚我还想生五六个孩子而已,喔,那我护持你,你好好修那我下辈子呀,下辈子是指什么?等我世间的事圆满以后,世间的事圆满以后,那我要来好好修,那时候我再跟你修”,是指这样的意思。那你世间事还没圆满之前,你不要急着说我一定要当行者。那我们不鼓励这样,因为你这样世间法不圆满。那你即使想修行呀也烦恼一大堆,越修哇烦恼会越多。所以世间的事一定要弄圆满,还没圆满之前哪你先当护法。 护法喔!护法跟眷属有点不一样,喔!护法就是我也要进行修行的第一件事,说我这样护持这样支持你,对吗?我应该怎么支持才对?要怎么样支持才好?这个是支持喔,不是叛逃喔,叛逃不算。叛逃哪有护法,叛逃就不算。但是你要去求证,怎么样才对?以为你有一个服从性,修行本身服从性非常重要。 为什么需要服从啊?因为对于生命这个领域呀大脑是不起作用的,你越用大脑,越想它呀你离生命越远。只要用心意识用大脑进去呀,你就体会不到生命了。你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关键在这个地方。 这个是一个华严学要成立的时候啊,他本身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我们要求所有的行者也要带有这样的一个使命感。要给众生的,你要绝对负责,你不能够讲说“是某个大师讲某个祖师讲,他有问题你找他喔,我只是引用他的话我不负责任。”那没有这种人,这个不叫修行者。修行者的本身是只要你讲出去你就要负责,因为你经过选择嘛。你即使引用别人的也是经过你选择的,要不然你怎么不引用别的要引用这个,所以只要透过你这边过去的,统统你签字你要负责。所以你引用的佛经;你引用的祖师大德的记录、记载统统要你负责。要不然你不要引用,要引用你就要负责。这个就是一个行者的本色,一个修行人以尽责任为本色,你不能够不尽责任,弄到最后哇对世事也没责任,对生死也没责任,对因果也没责任,对众生也没责任,这不行!一个行者呀对什么都要负责任。 今天你来到这世间,天下那么乱,行者有责任。你不能够那么说“天下再乱跟我庙里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心境没有修好,外面才会乱,只要人家到你面前来说外面很乱,那就跟你有关。至少你听到了怎么会没关,这个就是法界呀,你要是真的修的很好呀天下不会乱。因为每个人讲呀都极乐世界那个样子,无限美好嘛。那今天不能无限美好,有任何的瑕疵出现,他的本身都告诉我们,我们还没有完美,还没到达止于至善。 所以谁说行者对世间没有责任哪?但是我们参与的方法不一样。我们是从心灵的净化,从一个人的净化到无限所有人的净化,只要大家能净化天下绝对太平。只要大家能够接纳别人能够包容别人,天下绝对太平。 之所以不能够使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和谐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不能够听别人的,聆听的能力不够;欣赏别人的能力不够;接纳别人的能力更不够!当然就冲突就起来了,那假如大家都能够聆听、欣赏、接纳,你能接纳就能包容,大家都互相包容天下还会有冲突吗?这就是关键处嘛,真正的关键处。 所以我们在推动华严一佛乘思想的时候呢,真正在推动的也是这样的一个理念。大家的心灵要净化,净化的首要基础工作就是聆听、欣赏,聆听你的意见,欣赏你的意见,接纳你的意见。当有人这样说你要聆听我的意见哪!那冲突就一定会起来。你为什么一定要强迫人家聆听你的意见呢?你注意哦这是很微细的地方。是我们要聆听别人的意见,当他意见跟我不同而他一直坚持他意见的时候,那你就要欣赏他。我们只要求我们接纳别人,我们不必要求别人一定接纳我们。因为你一定要求别人接纳你冲突一定会起,你慢慢的去思考。 今天世界那么乱,战争那么多,都是他们要求别人要接纳我的,这个就不行哪。我们在净化,这不是弱,这是真的强者!因为你有足够的胆识跟智慧你才会接纳别人的,尤其是错误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哪,别人有错你接纳他才叫包容。你总不能够说:“好哇我包容你啦!算你对啦!”人家对你本来要接纳难道你对还不接纳嘛,对不对?就是他有错你又能接纳他那才叫包容嘛!今天的世界就缺乏这个东西。 所以你要包容人家一定从聆听、欣赏来,你才能接纳他。这个是我讲的一个华严学教学体系,转凡成圣的一套系统。华严学本身要给各位的是这一种解脱的模式,或者我们讲一再成功的模式。套用刚才的基本定义来讲,让你能够看开的模式。 看得开嘛,看得开你就放得下就没烦恼嘛。那什么烦恼来你都看得开那你不就解脱了吗?那问题是只有一件事情两件事情看得开,叫小悟,要大悟哇!大悟一个悟就全部都打开啦,不是我们今天天气那个大雾!这种雾到这种飞机都降不下来的雾啊,不是我们所讲的悟。看得开,放得下,对不对?这是很传统的话嘛?看得开放得下就是开悟者啊!我们就在某些烦恼上面看不开,在那个烦恼上面你放不下。 而且你要注意呀,一个修行者是绝对有责任,很多人看开是不负责任!不负责任的叫逃避,你要知道!你要有责任,要看得开放得下,这个才叫解脱。没有责任看得开放得下叫逃避不叫解脱。这个在人生旅途上你自己看清楚,我没有鼓励你逃避。 所以我们讲顿入空门的“顿”要会写,不是拿着盾牌骑马跑,那个遁不算。顿入空门的“顿”是牛顿的“顿”。跟逃遁的“遁”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顿入空门当做逃入空门哪那你就错了。在佛门中不是不负责任,而且负起大责任!是真正啊,以天下仓生为己任!所以这样的一个教学体系呀,我们怎么样来完成?怎么样来穷尽?这是关键! 所以,我们在讲《华严经》华严宗的过程里,我们要谈到华严学来。在古典华严思想里头是从《华严经》谈到华严宗。在新古典华严思想里,我们不但要从《华严经》谈到华严宗,更要从华严宗谈到华严学。那能够谈到华严学,华严宗的永续经营才有可能,才有可能延续下去。要不然不可能进行,这是关键处。 从此以后,我们跟各位讲在新的时代里呀,新的宗教会产生。华严哪,既古老哇,又新鲜,它的新芽继续成长,继续扩大,照样的会根深叶茂,它不会中断。因为从前面我们跟各位讲,佛教思想发展的阶段里呀,第四阶段华严宗啊,必须秉承它历史的传承,继续把时代的巨轮往前推进。华严宗是最有这个使命感的,它最具正宗的传承。 各位不要问说“传承从那里来?”华严传承在历史上本来存在,一代一代相传下来,这绝对没问题。我们这一代呀,就是提起这样的一个使命感向前进。这个是从历史上来看的一种状况。 那么从系统上来讲的话,这里头有一些不一样。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华严经》发展到华严论,那第一步哇是印度产生的叫《十地经论》。到中国的华严论就很多啦,因为当时所翻译的《华严经》在东晋的时候是五十卷,五十卷临遍这些人哪,他写《华严论》一写就六百卷。当然那个卷跟我们的卷不太一样,我们说五十卷,各位知道?现在五十卷是一大本嘛。以前五十卷是什么?是五十卷竹简哪!东晋那个时代的竹简,五十卷哪!你可能不知道。 你看公案里呀,刘之谦还宋之谦,刘谦之,他原来是朝庭里头的宦官。宦官你知道吗?宦官知道喔!太监哪,现在叫太监。不是现在,现在没有太监。他有一天看到《华严经》很殊胜哪,他就跟皇帝讲啊,他想要出家。太监不能出家,太监是这身体发肤不健全的人。 他就说好,他就上五台山去,他是一步一跪一步一跪拜《华严经》,拜到脚都流血啦!后来哪他就顶着《华严经》这样绕,在五台山这样绕哇,绕了五年!五年哪!每天这样绕,顶着《华严经》这样绕。 那各位你知道哇五十卷不是现在一本书五十卷,是五十捆竹简哪!然后五年以后哇,皇帝去看他,他胡子长出来了。太监不长胡子呀!我们不是太监当然我们不知道。不过他胡子在长出来的时候,皇帝吓一跳,就是修华严的一种功德。还能够转女成男。 那像我们现在颂经哪不行哪!为什么?力道不够啦!给你坐在哪边颂经都颂到打哈欠喔,功夫不足嘛!他为什么能呢?因为他停心,这是关键。 我们现在修法不能成就很简单嘛,你不能停心嘛!所以你要修法,我们就要求你置心一处,要怎么置心一处,那你要学呀。看你要跟谁学呀?你要来这里当然我们会教你嘛。 所以他从经到论,论会够成个思想系统。再来就行法,就是行法! 所以行法这个部分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讲修行修行啊,没有人说修讲修讲啊,对不对?也没有人说修听啊!都讲修行嘛。行就是要去实践嘛,行就立行实践哪,实践要有方法。所以方法就告诉你、教你嘛。所以一定透过经和透过论,形成一套思想,适合我们要的思想,这个思想指导我们的修行。 在修行当中,很多要领这些方法要告诉你,所以我们就把它分开来,一个技术面一个工程面。技术面有技术面的指导方法,工程面有工程面的指导方法。所以各位想要技术面,那对不起,我们一定要弄个地方,大家来打坐,或者大家来修密法。 这我们后面会讲到华严六科啊,华严六科啊有六种行法,禅、净、律、密四科,经教,还有华严学有六科。那么技术面怎么进行,那工程面怎么进行。 工程面一定跟思想方面有关,而这个思想是一定要实践的思想。工程面是实践,那不是光说不练,是一定要有。那你假如只有技术面那没有工程面,那就叫盲修瞎练,两个都在练,一个光说不练没效没成绩嘛,盲修瞎练哪你到时候大概也无头苍蝇乱穿,乱钻一样。所以一定啦,这叫解行并重、定慧等持、止观双运,这两个要同时来呀!自古就这样指导,对不对?“解”工程面,“行”技术面。“定”技术面,“慧”工程面。“止”技术面,“观”工程面嘛。对不对?所以不管你讲解行并重也好,定慧等持也好,止观双运也好,都指这两个同时来呀! 但是今天我们大家书读很多,都认为只有慧不要有定,那你错啦!这叫做不正之见!你要从基础上看来,在佛陀的时代因为大家定的工夫很够嘛,止住妄想的能力都有嘛!现在各位有吗?没有的话一讲修行我跟你讲,你一定要先从技术面下手。一定要有技术面,关键就在这里。 但是因为大家读过书啦,大家也都知道啦,那要你再从幼稚园开始两只脚怎么折啊,那你就不愿意啦,甚至于连念佛人都有问题。因为你以为念佛一天念十万遍哪,凭你在那边计较十万遍、十万遍、十万遍没有用啊!不是叫你计较哪个啊,是念佛的时候的技术,你到底有没有?这就是关键嘛。你没有技术啊,那阿弥陀佛不是在跟你算数量的!你一天念十万遍,念三年往生,谁讲的?他只是跟你讲你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哪,没有叫你说一天念几万遍哪!你搞错啦!要你念很多遍,很多遍,意思是希望你打破妄想嘛,才要你用量来制你的妄想。那你假如这个宗旨没有抓到就算一天念一千万遍哪也没用啊。没用啊!那你要怎么样子降伏那个妄想,降俘其心吗?这个关键就要产生啊!你要带疑情,要去看你师父怎么教你,要不然你就不是白修嘛?那就叫盲修瞎练嘛。 所以技术面一定有一个指导方法来,工程面也有它一定的指导方式,这个部分我们将来都会慢慢的再讲,我们华严这边在进行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 好,到这里来讲好像可以啦,并没有,因为他下面所要进行的就是教学,怎么教你。要教你呀,有,是我的事呀,那我要教你这是行菩萨道。从教的人来讲是行菩萨道,那么从学的人来讲啊只是发菩提心。各位要留意,这有价差,有价差。 那么你发菩提心哪,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人进佛门是听人家讲啊,讲了很多以后有一种恐惧感,“哎呀!这世间哪三界火宅呀!国土危脆呀!”那一天我们台湾又有个地震又有人死啦,国土危脆!一个地震下来真的国土危脆呀!啊呀!赶快念佛,每次地震以后都有很多人发心念佛,过两天哪统统还给他啦。天下太平他又忘了,这就是关键处。 那个,你一下子恐惧想要赶快念佛往生哪,一点点出离心而已,一点点,那一点哪大概太平洋里取一滴水那一点点。真发出离心就很认真修行啦,再来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在出离心上面再带着大慈悲心。菩提心有很多定义呀,以后我们会讲,现在不会讲。 这个有了菩提心了以后,自己觉醒、成就,那你还要再行菩萨行菩萨道。菩萨行菩萨道刚开始呀,你只能这样行,要完全能够灵活运用叫普贤行、普贤道。 所以我们说发出离心、出离行、出离道,发菩提心、菩提行、菩提道,发菩萨心、菩萨行、菩萨道,发普贤心、普贤行、普贤道,他有四个阶段。 那么从教学跟教学体系来讲啊,教学系统啊,各别指导了跟教学体系能够永续经营啊,那是行菩萨行、菩萨道。能不能够完成一个普贤行、普贤道啊,那就叫普贤乘,也就是我们讲的一佛乘的这指导方式。那是另一个系统,我们都会讲到。 你放心,需要的是时间,因为通过语言来讲的话,他比较复杂。但是你能够进入那个境界去感受的话,那是刹那间。这个叫做从刹那入三昧,从长劫出定。这个短时间入从长时间出,这个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跟感受。 简单哪,今天就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至于教学体系呀如何架构等等,那细节的部分,以后在经文里有机会呀我们再跟各位谈。这些东西都是经文里面的,但是经文里面在讲这些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白话。为什么他不要白话呢,他就怕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白目!所以啦他的用的语言,他都比较含蓄,我们通常就叫做文言。其实佛经是很白话他不是很文言的,真的文言是中国传统的这些古典文学,才叫文言。佛经是已经很白话啦,他基本上是唐朝时代的白话文。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