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形成的现象,并非实在的东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他认为痛苦的产生是我们心灵意识对一切物质(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主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欲望时就产生痛苦,所以这一种痛苦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主观而引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

  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本来就有或是真实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由某些因缘条件才产生苦或乐,所以并不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这就叫缘起。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欲望想象和习性,就认为很棒,然后又得到了,就很满足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有这些条件的组合,才使你感到满足而产生乐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会瞋恨而产生苦的感觉;或者是你得到了很爱的东西,还想永远保留,但忽然间又失去了,于是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苦乐的感觉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缘而造成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谁给你的,或是从哪里忽然间产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佛法不会把苦乐当作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有的,这是重点所在――苦乐从缘起,并非实在的东西。

  “所谓条件,即是我们主观上一种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状态。苦的发生,有「外缘」和「内因」,「外缘」是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无常等人生必然现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对于生,我们没有很深刻的感觉,但人人面对的最大的苦确实是老病死。也许有的还很年轻,身体也健康,还不至于感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到我们这个年纪以上的慢慢就体会到了,眼睛开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齿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浑身酸痛,那还只是刚开始的讯息而已。等到医生宣布:噢,剩下三个月了。苦啊!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谁都逃不掉。

  “怨憎会”也是一个苦,讨厌的人偏偏每天要看着他;“爱别离”更苦,最喜欢的爱人、父母子女、亲戚好友,却偏偏要生离死别。因为人是无常的么,一定会跟亲人离别的,而且越亲越爱的人,到离别时更是不得了的苦!还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却得不到,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大的苦就是无常,无法固定在圆满幸福的状态,因为一切无常变化故,人人都逃脱不了无常法则。众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肉体,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谓“我”就是常恒不变主宰之意,可是事实上不可能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死的。无常是宇宙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我们都活在无常的法则中,谁也逃不掉!前面虽说有七种苦,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无常”二字。

  “「内因」是潜伏在人的心底,以享乐主义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会恩爱不别、所欲可得和常恒不变等「欲望」。”

  只要内心潜伏着永恒不变生存并保持快乐幸福的那种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为一切法无常,不可能保持恒常。所以只要你想永恒存在、永远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会失去的,这就是内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永恒存在的意欲。宗教说天国是永生的,道家炼法要长生不老,佛教也有说到往生到那一个地方去是无量寿(等于是永生),而且永远没有烦恼,人人都非常幸福快乐自在。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如果天国不是永生的,谁要去?如果极乐世界不是永恒的,谁愿去?我们都要求那个永恒的,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内心,不管有意无意都潜伏着这个观念――我见、我执,这叫俱生我执。这个我见我执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但人类有,连猫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话就讲透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如果没有永恒生存的意欲(我执),哪里会有一切的斗争和占有?从哪里产生造业的因缘?

  佛法完全否定这个东西――我、永恒存在的灵魂、不变的主宰本体!这是事实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则。然而众生不明白本来如是的真理,却每天修练想到某个地方去安住,死后到那里长生不灭。佛陀悟道后告诉我们,那个欲望就是我执我见,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个灵魂上,投射到外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实那是人们求不到内在的永恒,于是投射到外面就变成上帝了。在这里得不到永恒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后去一个永恒的地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万物,其实是人创造了上帝。人们不能满足内在永恒存在的意欲,于是就投射到外面,想象有一个上帝。现在西方人说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怎么还会死?这里点出了重点,外在的因缘还不是直接引起痛苦的条件,最直接的内因条件是潜伏在人们心底,以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的欲望,这就叫我执我见,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换言之,苦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主观上的观念罢了。”

  都说“痛苦”二字,把“痛”和“苦”连在一起,其实,痛也可以不苦的,那些变态的被虐待狂,虽然痛却不苦;还有家里可爱的幼童与你玩,打你一巴掌,你虽痛也不苦呀,还说好可爱。世间还有把“痛”与“快”连在一起的――痛快。

  苦不是客观的存在,虽然人生是苦,但知道了苦的内涵,明白了身心的作用,能悟到法的实相,马上就可以超越出来,就是在这里超越解脱的。阿罗汉体会实相后,身苦心不苦,身体有病甚至癌症,身体的功能会感觉到痛,但心灵却不苦,那是阿罗汉的大解脱。很多人不了解,以为阿罗汉或佛等圣者,不会生病,不会痛,那是错误的观念。身体五蕴功能的感觉还是一样的,只是圣者的心灵超越了束缚,他知道苦的内涵和原因条件,明白苦的心灵作用后就超越出来了,虽然痛却不苦。

  如果苦是客观的存在,谁都不能避免也不能超越了。因为它是缘起的条件组合,只要变更调整那些条件,就可以超越苦,这是绝对可以办到的,否则佛法所说的解脱离苦得乐不是唱高调吗?学佛法确实有其内容和实践体验的方法,的确可以超越生死的苦迫,自有其内涵。也绝对不是拜一拜求一求就可以得到的。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爱」。”

  这就是缘起的最主要的两个重点。对一切法执着产生爱染是产生痛苦的因缘。追溯爱染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无知,对宇宙真理、身心的苦、生死轮回的实相的不了解。由于无明无知产生颠倒执着才会产生爱染,错误的观念造成了人们错误的行为。

  “「无明」是对人生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种盲目的意志。”

  比如不了解我们身体的功能以及观念形成的原因,不明白形成痛苦烦恼的原因,如何能超越?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为什么有人解脱有人却依然生死轮回?差别就在于明与无明:“明”是对真理的清楚探讨和相应;无明就是不清楚真理(尤其是我们的身心功能),凭自己主观意念和社会风俗习惯,带来的就是传统的观念,每天都在拼斗,为的是爱取有。所以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和欲求,求什么呢?求常恒的满足,永久想支配一切的一种欲望。”爱的背后,已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如没有此预期,就没有「爱」的发生,也就没有「苦 」了。”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与欲求。求常恒的满足,是一种永远想支配一切的欲望和期待,希望控制支配一切而不希望失去。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爱的背后已经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我们欲求占有并希望永恒存在,在这样的爱染后面就是希望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能控制主宰,那就是“我”的本质(“我”的意思就是主宰)。在社会上我们即使不能当总统,在公司当董事长也是主宰,在社会上实在没机会,回到家里做老大或对儿子也是主宰,反正任何场合找个机会做主宰,再不行对自己养的动物也要主宰,世俗的人类要离开这个主宰欲真是很不容易啊!我们只要时时刻刻反观一下,就知道自己一直落在主宰的观念中,都认为我比你强,比你高,我要主宰控制你,你要听我的,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生气。其实这个主宰欲就是我执我见。我们很少了解佛法所讲的缘起法的内容,不知道缘起的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是相依相缘的存在。

  当我们与明相应,体悟了真相,那个我执就消失了。就明白万法(包括人)都是缘起的,一切人事物之间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绝对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自高高在上不依靠别人。譬如农民种稻,工人制造车子做衣服等,每一个行业合起来,大家才能共享互助和乐。如果人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企业家,没有清道夫,城市的垃圾谁来处理?所以清道夫也很重要,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现在的厕所都是抽水马桶,过去是挑肥的,还要去作肥料,我们在小时候看到挑肥的来了,都会捂着鼻子跑到旁边去。懂缘起,就知道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社会国家不能缺少某一种人,如果每一个人都当总统,那就不像国家了;每一个都当董事长,谁来做职员?每一个都当老师,谁做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出家人,天下成何体统!

  当我们了解一切都是相依相缘的缘起条件的组合时,自他间就没有隔阂,就不会有优越感和主宰欲了,对一切法就懂得尊重,唯有彼此尊重和合,人间才有真正的极乐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是自我永恒存在的主宰欲(即我见我执),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整个人类的斗争烦恼也都是从主宰欲而来。听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只有两百多天没有战争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在争斗,因为各个都有“我”, 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体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则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现在表面上看来物质非常丰富,科学非常进步发达,但是人们的精神有没有真正解脱一点?物质生活确实改善多了,但是谁因为这样而幸福解脱呢?现在的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自杀了,很苦啊!以前我们读小学时没有竞争,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打陀螺、玩纸牌等游戏,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现在幼儿园回来还要补习,笑死人了!小学开始就在摧残幼苗,很惨!虽然吃穿住条件都很好,但是有没有幸福?所以谈解脱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的物质,真正的解脱是认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缘起法,懂得真理法则,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说,体悟真理超越虚妄的我执才能解脱痛苦,这就体现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为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实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学、生命哲学、智能哲学。唯有了解这些真理实相的人,才有机会超越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这里一点迷信都没有。

  我们从上课到现在一直都在破迷信,破除外道的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开运、持咒、消灾”。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讨我们的身心五蕴,了解万法缘起的运作原理,众生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真正原因。然后如何去转化原因,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超越生死烦恼痛苦,佛法最终目的是要我们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会上普遍大众由于没有亲自研究佛法的法义,所以无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庙的法会等这些现象,这是佛法的外壳。对于佛法真正的本质却理解甚少,误解很多。讲一句实在话,不学佛那才是可怜得很,因为痛苦永无出期,永远不能解脱。不管你钱财、地位、家庭如何圆满,但总会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时就苦不堪言了。学佛法,得正见,在自己的身心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后,对生死就无惧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活着幸福自在,死时毫无恐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将当时印度的学说,加以改良,重新组织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   2、应求「解脱」   3、肯定四大说  4、业是生死因   5、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那末,佛陀独创的教义是什么?略说三种:   1、无常观(否认实体的常住)    2、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极端)   3、慈悲思想的广大。”

  佛法中有些专门术语是原来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这本来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灭道的苦为根本。第二 、应求解脱。佛法也讲解脱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灭、集灭就是“道”(方法),这是佛法的解脱内容,与外道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三、肯定四大说。万事万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进来。第四、业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采纳,只是业的内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禅出来后思惟才开悟的,所以也重视禅修的方便。

  上面这五种含摄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却有着自己的特质,佛陀独创的教义:

  第一是无常观。即否认实体的常住,否定有一个永恒的灵魂(我),否定不变主体的存在。佛法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说无常,其实无常的深义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方面的极端。印度外道思想归纳起来有修定主义、极端的苦行以及享乐主义,快乐是一边,苦行是一边。而佛法是离开极端二边的中道主义,与外道不一样。

  第三是慈悲思想的扩大。后来产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萨道为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当的表现。耆那教也严禁杀生,重视德行,但我们佛教到大乘佛法时慈悲心的思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大乘强调关怀十方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心就更宽广了,大家要明白这些同异之处。

  “六师的无常观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最终要回归本体界。但佛陀说「无常」,不止是现象上,而是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

  六师也讲无常,他们误认为一切的毁灭是断灭,所以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终究要回归本体界的。但佛陀所说的无常,不止是现象上生灭变化,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所以上帝不可得,本体不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不可得。

  外道认为现象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本体是常的,死了回到本体去。佛法不但认为器世间与身心都是无常的,而且一切现象根本没有形而上的本体(第一因),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灵魂,或不变的我可得。佛陀的无我论,是缘起中道的实相论,是与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而是中道的缘起论,这个一定要明白。后面所讲的缘起理论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质,所以先厘清佛法与外道思想的不共后,才能深入佛法的缘起论。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铲除神教的观念,铲除有我、主宰、实体的观念。佛法的特质是无常无我的中道缘起论,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杀生,是形式的机械主义。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甚深的慈悲观念,而行为是采重点的方式,并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顽固态度。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并不在行动的顽固化和形式的苦行。乃至于断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的态度,是站在世间法即是佛法的显现,这由大乘的慈悲思想而来。对在家人是比较宽容的,故能弘化于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实行十二义务,每一阶段,渐加严肃,到最后阶段,与比丘一样,能过着数个月的禁欲生活。耆那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难向外弘化。”

  佛陀是印度人,为什么他创觉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变成全世界的宗教,几乎每个地方都能发扬?原因在于佛法能适应融和每个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因为人人都需要慈悲宽容中道的思想。佛教对在家人不像出家人那样要求严格的戒律,所以能适合人间。但耆那教对在家人最后阶段的修行也要求严守出家人的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的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个区域都一样,所以很难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质。佛陀认为:我们应采取适当的食物,来保持身体,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身心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应身心安然,才能修「禅」。(佛陀对禅定方法与内容也有创新)。”

  佛陀在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后身体弱到在河里洗澡后都爬不上岸,这样的身体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弃苦行后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养,恢复了体力,才能在菩提树下进入正思惟,体会到缘起法而悟道。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食物营养,但是如果每天讲究注重滋味营养,那就变成执着了。所以佛法讲的是中道,恰到好处,离开二边的极端,这就是佛陀重视的缘起中道法。

  “佛陀反对苦行:苦行会消耗身体,养成消极、厌世,以致身心衰弱,而无力量消除烦恼,无法解脱。佛陀的修行方法,是保养身体、舍离苦行,同时也反对五官的享乐,以免精神堕落,而由身心调和的中道精神,修习禅定、内观,以期解脱的实现。所以佛陀的法悦,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是他亲身的经历,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宫的一切快乐,也修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体会到这一切都不是解脱的正因。所以,放下了苦乐两边的极端,体会到中道的缘起法,彻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满活力的现实人生境界,不是伤感、消极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而教化现实人生的宗教,绝不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秘教。”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佛教都有误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现象和观念行为错认为是佛教,这是极大的误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所谓“无执力量”是指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后,不再执着了,以这样的力量为根本去教化现实人间。佛教不是脱离现实人间产生神秘境界的宗教。很多人误解为信佛都会消极,其实无奈的人才会消极,佛法能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启智能,这样的人怎会消极?我执深重的人,一定是无奈的,不积极的极端就是消极。而真正体会真理实相的人,我执消失了,没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没有畏惧和得失。他是以慈悲无所得的心来关怀众生,那完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以充满活力的慈悲关怀着众生,又如何消极?只会更积极去利益众生啊!所以菩萨道的精神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什么?无我故!了解缘起法,体悟无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缘,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么还会消极?体会法性的人离开了我执,离开了爱染与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极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来,充满了对众生积极的关怀,无私的奉献给众生,无怨无悔的走菩萨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以为学佛者就是人间的事情(包括爱情等)失意了,生意失败了,走投无路才去出家的,这太冤枉了吧?无上的解脱道竟然被冠以“消极和无奈”!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拿我个人来说,那时很年轻,在人间也是做事业的,而且生意做得相当好,但是我的愿望是学法,对法无限的向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对法体验到某一个程度时,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毅然出了家。因为剩下来的生命是要贡献给众生的,哪里还求个人的欲望?所以大家对佛教不要误解了,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伟大的!菩萨道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不苦不乐的中道主义,在杂阿含经中,「不松不紧的弹琴」之说法,即指这个。吾人修行,也是如此,太紧了(苦行),身心疲劳;太松了(享乐),也无从精进。六师的修行方法,不是苦行,便是享乐,不是常见,就是断见,这些均被佛陀所放弃。”

  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刚开始修行时很困难,上不了路,因此有点灰心,想还俗。佛陀问他:你在世俗时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说会弹琴。佛陀就用琴来开示他:“琴的弦如果太紧会怎样”?回答: “太紧则声音很尖锐不好听,而且琴弦也容易断”。佛陀问:“弦太松会怎样”?回答:“声音不成调”。佛陀又问:“如果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呢”?回答:“这时候琴声会非常美妙”。佛陀就用“不松不紧的弹琴”道理来开示中道的精神:修行也是一样,如果太苦了,身心疲惫,不可能进入一种非常愉悦的禅定境界;如果太松懈了,在五欲中习性太深,也不可能进入身心平衡愉悦的禅定状态,所以修行也要恰到好处,调节身心,使它保持不紧不松的中道状态。

  学习到这里,大家已稍稍能明白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了。但是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外道的思想又多少融进了佛法中。大家看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一般都会反感,觉得很不好。其实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复活了的外道精神。所以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要先抉择什么是真正淳朴的佛法,什么是混进佛法中的外道邪见。这样不仅不会误解佛法,还能厘清抉择佛法的正知见,有正确的修行用功方法以达到解脱的目标,这是关键。

  如果不上课,大家看到社会上的乱象和佛教的很多表面现象,就会很失望而不想学佛法了,甚至会批评佛教。但是厘清了这些观念后,至少可以建立择法眼,知道佛法的正见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就不会将某些方便的适应现象当作究竟的佛法了。如果你真的想解脱,就不会骗自己,一定会探求真正佛法的解脱道内容,会很用心的去抉择。然后才知道该学什么法,在生活中怎样应用体会。

  佛法不是让我们厌离世间,而是在现实人间中,在我们的职业和家庭责任中,就在这个当下来应用佛法的理论和修行的方法,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我们的责任应有的规范当下,同样能解脱悟道,这才是佛法伟大的地方。佛法绝对不要求人人出家到深山去苦行,真正的佛法是入世的。也就是说有一些发心的人,他自己用了很多的心血、无限精进而体会到法性后,产生了大悲心,愿意回馈众生,他会入世来跟大家结缘,指导大家怎么用功修行,让每一个有缘人都有机会体会到真理实相。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的,修行并不等于出家,出家也要有因缘,没有特殊的因缘,即便想要出家还出不了家呢!

  佛法的平等在于不管男女老幼贫富,不管身体健康衰弱,也不管职业如何,只要真心愿意学这个法,能在生命中去体证实验,每个人都可得到共同的答案――悟入缘起性空的无我,这就是真正的解脱受用。所以不管任何身分和因缘条件,人人都可以修行,这是平等的。

  佛法僧三宝中的“法”是何义?法就是必然性。比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必然产生水(H2O),这与相信与否没关系,只要做实验,出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水。法也是一样,我们用方法看清苦的原因,转化了观念和行为,就不再有痛苦烦恼了,同时对生死的原因也无惑了,当生就能解脱。而且可以像阿罗汉一样自己肯定证明——‘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里有原理,有方法,有印证的内涵,所以你同样可以一一体会自证有否解脱。佛法是如此无私而珍贵,人人平等。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人是发心用全部的生命投入学法,有所受用后愿意贡献给众生,所以现出家相来跟大家结缘,那是慈悲的菩萨行。如果你们学法证果了,尤其证到四果阿罗汉以上,那是一定会出家的。所谓“出家”有两个方向:离开家庭到无生的境界去(死后);另外就是还没有死以前现出家相弘法利生。

  所以首先要明白,学佛不是特殊的人才能学,而是人人机会平等的。也许大家会受到一些观念的影响:“人家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是众生怎么可能?”不要妄自菲薄哦,你们哪一个不是再来的?有的女众说:师父啊,我们女人业重,少修了五百世。我说:“你怎么知道你这一生不是第五百世?”依据我对法的了解,男女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讲一切众生含灵都是平等的,人类的男女难道会不平等吗?女众们不要担心,你们这一生都是第五百世,都有机会解脱。如果法是不平等的,我们还要学它干什么?如果只有特殊的人物才能学法,才能被加持收为弟子,这哪里还有一点佛法的慈悲?越是智能不开的人,我们更要鼓励才对,一个“勤”字能补拙么!佛法也说:“初发心即至佛地”,就怕你不发心,只要菩提心初发那一刻就准备要成就了,那是最重要的开始。

  我一定要讲这些,因为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没有信心,说什么:“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的业重到像须弥山那么大不能尽。我们生生世世的业力太重了,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怎么靠自力?只有等佛的愿力慈悲来救拔,其它没有办法。”这样的说法首先就否定了我们能解脱成就的可能性,那还有救吗?还有机会吗?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那一念心发出来,就开始迈向解脱之路。如果连那一念自信心都没有,怎么走解脱成佛的路?那是永远没机会了!其实不管你过去业力多重都没有关系,只要现在开始发菩提心就有救了,人人学人人解脱。我不是故意和别人唱反调,这里是有根据的。看《杂阿含经》中的记载,佛陀身边跟随他学法的人都见法证初果,这是最起码的成就。很多人(包括外道)来见佛问法,第一次见面就证初果,亲近佛陀的许多人都证了阿罗汉。现在为什么没有?难道现在真的都是钝根吗?其实不然,过去修行人跋山涉水千里求明师,参一个善知识要走两年的时间,问了几句话回来同样又要两年。现在我们听法非常便当,电视、上课、CD、VCD等各种方式,甚至在家里不出门也可以学佛,犹如把法师请在家里一样,有问题还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过去如果三十年会成就,依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来讲,三年应该可以成就了。过去到哪里看经典?到哪里去听法?但现在只要你要,佛法免费赠送到家,这样的条件应该容易开悟才是哦。讲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灰心,不要听那些灰色的理论,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发菩提心,每一个发心的当下就已经开始迈向解脱了,只是根据自己的用功度决定时间的早晚而已。肯定地告知诸位:佛法是人人学,人人解脱的!否则我们就不要信了,信他干什么?学习佛法,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精进用功,一定很快成就;如果一曝十寒,那就谁也拿你没办法了。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9 集谛 缘起的定义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0 三重因缘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1 二大理则

体方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二)

体方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一)

 

后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7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6 耆那哲学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5 六师的学说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4 一般思想界与六师外道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3 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