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贤崇法师: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贤崇法师: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我们可以把自己看成已经觉醒的人,把这个世界看成圣境,将所有生起的事物都视为智慧的能量。——香海禅心

  悟妙法师 整理

  首先感谢这次杨总让我们加多宝的家人走到寺院里面来,来感受佛家智慧和寺院的生活。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历史长河之中,佛教的思想一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智慧的象征。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人家把这种思想叫做般若学,般若是什么?智慧,而且不是世间一般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超级智慧。这种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了解佛教学习佛教和体验佛教的生活的过程之中,一定要以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佛教的精神。

  佛教的禅宗,特别注重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就是说把最简单的佛学思想,如何落实在我们的行动当中,从心灵深处延展到外在去展现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感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的过程之中自我觉察,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像镜子一样的不断地反观自己。当我们人不能清晰关照自我的时候,就会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框限,所以“迷即众生,悟即佛陀”。因为我们迷就看不清事物,无法了解自己,没有辨析智慧,导致错误的认知,由此造成很多很多迷惑和烦恼。所以佛教导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深观自己内在烦恼起灭的根源,更透彻地解悟自身及外在世界。当把所有现象层层剥析的时候,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间、认识人生、认识宇宙,此归于我们能站在一个什么样的思想高度来看待世间,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很多思想和方法。以下我主要从几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一、放下的智慧

  智慧的具体体现是:高远的眼界及开阔的心量。眼界高远决定见识及思维长远,心量开阔对人间事物才有深刻的觉悟。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放下并不等于放弃,也不是让我们消极逃避世间,而是让我们把内心对事物的那份执着,那一种想要满足欲望的贪婪之心,要学会把它看淡看轻,轻轻地放下来。如果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只是金钱、地位、名利、人我、是非,对于佛法所说的这些生灭无常、短暂存在的万事万物,不能看透其本质反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我们的心就会被这些枷锁紧紧地束缚,无法放开手脚、开阔心胸去展现圆满理想的人生境界。所以佛教里的放下绝对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而是打开自我心量,从而放下无谓的执着,然后以更大的智慧去实现多姿多彩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就是放下,只有放下执着我们的内心才能快乐,只有放下烦恼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幸福圆满。但很多人不会理解,放下不就是不干了吗?不是的。就好像我们做一件事情,我们很希望做成功,所以就天天策划着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未达预期效果,那么各个方面的压力就会纷至而来,公司给我们的压力,团队给我们的压力,家庭给我们的压力,朋友的期盼等等,这些压力穷穷无尽地强压在你的精神深处,当我们在运作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跟别人谈话做事情时,都会报着极大的渴望和焦灼,做事情就很难做得圆满。就像一个体育健儿,如果他时刻想着那个金牌,我想他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可能手都会发抖,最后金牌都会跟他擦肩而过。如果他完全放开,完全放下,全身心地去展现这个过程的时候,或许他心中渴望的荣誉就能圆满地得到实现。所以放下就是要我们以更从容开阔的心,放下名利欲望的包袱,轻装上阵,带领我们的团队去实现我们的目标,不要把这个目标看得太重,而要感受整个过程的美丽。当我们把每一步走好,每一步都走得快乐的时候,我们人生的这一期生命就会非常地喜乐、轻安、幸福。想想看,在我们刚走出校门时,我们对人生有着这样和那样种种想象中“不凡”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之后人生的路慢慢地在焦灼的期望中走过来,我们往往都不能实现自己原来的梦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对目标的那种强烈的执着,会影响到我们,不能放松心情,无法敏锐地思考问题、坦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为什么佛教里讲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当我布施别人时,我没有能施予者、接受者和所施物的任何概念,这就是要我们淡化乃至于放下所有的执着,才能超凡脱俗、潇洒自在。当我们学习这样布施的时候,就是在学习放下。你觉得我把东西送了就送了,不会再去想着要得到什么回报,心中没有什么挂碍。如果一开始有所期待,则天天会想,明天他见到我要怎么怎么对我,会不会过段时间该打个电话问候问候我,有这样和那样的期待和要求在你内心里面,那你的布施做得越多,你身上的包袱就会背得越大,你的身心就会越不自在和快乐。同样,如果我们对公司对团队如果有这样的认识,认真做事、不计得失,不会把所有的付出老是记在自己心中,而是把惜缘、感恩、感谢的心念深埋在心中,通过工作提升自我的能力,升华生命的品质。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里面讲到一个思想,他说人活着不是把生意做得多大,不是你的一生当中赚了多少钱,而是要在这个过程里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影响延续到你下一期生命出现时的质量和高度。所以佛教里面讲三世因果是绝对有道理的。我们国家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六祖慧能大师,显现上不识一个字,但仅仅别人给他念一遍金刚经他就可以从头到尾给讲出来,跟佛陀所说一毫不差。这样的慧根是宿世之根,不是说今世学了一点你就能做到,如果别人给我念一百遍我也讲不出来,因为我没有前世的那种善根,就没有今世这样的结果,如果今世还不努力种植善种,那来世还是茫茫然,所以这就是三世因果。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学习,实际上这是为来生学习。我们在这一期生命做各种各样事情,实际上也是不断地升华道德的修养和提升生命的高度。所以当我们能把生命中的执着和牵挂等等能放淡放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天活着都是一种快乐,包括吃饭、睡觉、走路、开车,都是如此。你就觉得每天都活在一个喜悦和轻安的状态里面,从容自在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历程,那一种状态我们大家都是很渴望的。有美国人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在我的一生里面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工作,然后这份工作又能养活自己,这一生就是最理想的人生。很多人经常会跟我抱怨,他说我对这份工作不喜欢,我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我的父母都不支持我。我就跟他讲,我说当你已经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了,譬如说你的出生不能改变,你的父母不能改变,你的先生不能改变,你的儿子不能改变的时候,你怎么办呢?接受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去尊重和包容。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原来那种敌对的心理慢慢地变得柔和起来,以前总是抵触的那种情绪慢慢会就转变成接纳了,然后从原来枯燥的生活里面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方面。中国人常说“无为”,无为是什么?无为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如果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断地在你内心深处去提醒自己,在未来的人生状态里面,就会越来越达到自己理想中设定的那一种期待。所以,生活好和不好,人生快乐与幸福,完全是我们观念的改变。虽然需要物质基础,但实际上物质需求很简单。我经常跟大家讲:古代原始的人,生活简单到只要三件事情,冬天冷了他能找一个兽皮能围住自己的身体抵御寒冷,白天睁开眼睛肚子饿了能找一个果实能填饱肚子,下雨烈日晒的时候晚上能找一个山洞能躲在那里,就是生存和生活,实际上人单纯从生存而言,活着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么三件事情。现在的人内心膨胀着无限量的欲望,每天都为着某些邪恶知识所标榜的所谓的生活标准、所谓的价值观、所谓的那种狗命人生态度奋斗目标而奔波苦求,但当耗尽心机健康将这些追求变成现实的时候,你才发现你不快乐、不健康、不成功,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落幕的老渔妇。原来想要有别墅,现在别墅有了,但爱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原来想要有很多的金钱,你现在有了,但亲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原来要有地位名望,现在有了但真情没了,你还是不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那种强烈占有欲的贪婪之心无法得到满足,所谓的获得以更大的失去作为回报。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找不到快乐,常言道“知足常乐”,要想常乐,必须首先用知足充实自我。在团队里面很多人无法与人和谐融洽,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我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不容侵犯,别人的都只能是错误的,这样很多很多问题矛盾冲突都会接踵而来。所以佛学的思想要我们学会放下,放下实际是打开宽度、提升高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生命,它不是消极的。

  二、慈悲的力量

  慈悲的锻炼,本来就是由近而远,从小而大,从浅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广。——圣严法师

  常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才能度己及人。如人要用两条腿走路,佛教的整个思想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慈悲要以智慧为指导,智慧要用慈悲去贯彻。大家知道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是慈悲的象征,慈就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救拔众生痛苦。看到任何众生痛苦时,会想尽办法让他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所以这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菩萨已全然远离痛苦和痛苦之因,但为救众生脱离苦海,以众生之苦为己苦,愿以众生之苦替代己之乐,就是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的快乐我也以之为乐,这就是慈悲。当我们能感受到别人痛苦,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我们就能以同体大悲的精神跟别人去相处,我们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因为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而得到升华。所以范仲淹讲过一句话:“先天下之乐为乐,后天下之忧为忧”。如果说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人生价值,跟这个世间的一切等同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原来狭小的思想,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一下子会全部都放开。所以我们上一次听到陈总给汶川大地震捐款的时候,我觉得陈总当时的心好像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那种精神,他从来没想过,我要从这笔款中得到多少利益,乃至于颁奖的时候都没去,完全不会因为想得到什么而去做这件事情。这么多人,受了这么大的灾难,碰到这么多问题,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能奉献多少,我就要奉献全部爱心,发出这么大的心,没有任何利益和得失在后面作为底线。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只问自己的付出,而不问在这个付出背后有什么回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梦想和工作都能让我们的内心里面得到圆满的结局。你想想看,对于任何事情,我们全身心地去把整个过程做得尽善尽美得到圆满的时候,后面的结果肯定超出你的期待。现在有很多教管理的课程,说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当你过程没走好的时候结果肯定不会好。所以佛家里面讲的修炼,一定要每一个过程都要我们用全身心口意的去感受去实行,才能因善果美。所以大家来到这里面,这几天我们的义工有没有跟大家讲过,当你打扫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跟你的心灵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的味觉、你的视觉、你的心是不是在一起?睡觉的时候,你能不能把你的工作、家人、所有的问题放开,你安详地把这个觉睡好?我希望每一位来这里禅修的家人,回到你的工作当中,把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带回去,等于你每天都生活在禅院里面,每天你的工作生活就是你心灵的道场,不断的通过工作,通过处理各种事情能让我们内在得到升华。所以古代的禅师讲吃饭睡觉都是禅,行住坐卧都是禅。吃饭的时候我们觉得需要吃饭填饱肚子,是要医治身体的饥乏之病,这样就不会挑肥拣瘦,贪食好味、不吃劣味。睡觉的时候,你就会让自己安安静静地把觉睡好,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去重新开始,这样的话,就不会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这里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从容地面对投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过程中去,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自己内心中培养悲悯之心,培养对待万事万物慈悲的精神,我们需要以慈悲的心同体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包括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朋友和家人,对每一个人都能有感同身受的心态去接纳。这就是佛学讲的慈悲。

  三、劝修菩提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

  实际上佛教的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一个方向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是圆满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誓愿,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慈悲、智慧之佛心。我们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这份菩提心,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就会有质的改变。我们佛教里面要求每一个人皈依后,都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说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都要伸出悲悯之手去拉他们一把,我们有责任度他们到彼岸。所以,对每一个人我们以感恩之心、喜悦之心去面对他们,不要有憎恨、敌对、愤怒和报复之心,要给他们爱和慈悲,度他们到安乐解脱之地。“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要把我们心里面的所有黑暗、憎恨、傲慢的烦恼统统清除出去。就像一棵树里面生了很多虫子,这些虫子不断啃啮着这棵大树的根、树干、树叶,即使这一棵大树多少茁壮,终有一天会被这些虫子咬光,最后枯死。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心中的菩提树中的这些虫子找出来,不断地把我们内心当中的黑暗、烦恼、执着找出来,让它们远离我们清净的本性,这样我们的菩提之树才能茁壮成长。那么菩提之心的前提就是那种对万事万物感同身受的大悲之心。当我们对别人碰到困境熟视无睹的时候,在别人的心目当中就是一个冷漠的象征,没有慈悲。去年我们给大家发过一条飞信,内容是“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 其福亦厚,其泽也长”。你想想看,到冬天的时候万物箫条,只有到夏天的时候,蚊子也有了,鸟兽也有了,万物蓬勃生长。所以当我们对别人有包容、温暖、爱心的时候,我们就会跟他们走在一起,相互得到不断的提升。如果我们内心冷漠、消极、悲观,那他们就会慢慢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培养慈悲之心,实际上在团队合作建设中,销售中建立客户关系时都可以去感受,慈悲就是宽容,慈悲就是接纳,菩提之心就不断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培养这一品质,当我们把这种品质培养起来,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断地演示为行为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利益众生的很多心愿都能心想事成,所以菩提之心就是自利利他的成佛之心。成佛就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了脱生死、断除烦恼得到的圆满境界。大家仔细想想看,一生当中所碰到的不如意的问题,全都是由于我们强烈的执着烦恼在作祟,衍生愚痴、贪欲、嗔恨、傲慢、嫉妒、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等等,一切的不快乐、困扰、一切让我们放不开手脚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这样伟大的菩提之心。所以四弘誓愿里面讲到第二个要断除一切烦恼。然后“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要学习一切解脱法门。在传统上我们要跟老师学习,跟书本学习,跟长辈学习,佛教里面还加入跟万事万物学习,万法都是善知识的显现,所有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我们学习和参悟的对象。譬如我们看到冬雪中的枯树悄悄绽开新芽时,诗人就会说: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规律呀,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越艰难的时候,实际上这个过程你一跨过去,接下来就是柳暗花明,大家都很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往往我们就是这个过程过不去,人家说一百分中走九十分才算走了一半,剩下的十分才是最后的一半,但接近成功的剩下的十分往往需要更大的毅力、坚强的忍耐力去坚持。我们以前在普陀山经常会带学生去拜山,一拜是四个小时或者是三个小时,我就发现快要到了,或者是剩下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考验耐力最强的时候,因为你的体力和精神已经达到极限了,所以有人说: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胜利。所以我对这句话很有感受,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有坚定的毅力到最后,你前面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白搭。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通过禅修来训练我们的忍耐力。大家可以每天拿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静心,让自己那种分散的心沉淀下来,然后好好思考要做的事情。当你每天有这么一点时间留给自己的话,你就会坦然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心中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会以更从容和开阔的心去面对生活,慈悲的力量会在我们心中不断地涌现,让我们每时每刻都拥有包容和开放,快乐与我们同在,看到每一个人都会很亲切,碰到任何事情都会随缘自在,这就是充满慈悲、宽容的菩提之心。

  四、禅的修炼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尤须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佛教讲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不好的观念和行为。很多人总是认为修行跟他们生活搭不上边,以为修行只不过是一些隐士躲在深山里面去的一种行为而已。实际上只要你活得快乐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行,想事业成功的人需要修行,想家庭幸福的人需要修行,想生活如意的人更需要修行。因为所有造成我们不能理想地生活的根本,就是没有认识到实现理想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如果有人打过高尔夫就会有体验,所有打不准的姿势千差万别,能打准的就一个姿势,是不是这样的?同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所有困扰我们,让我们不能如意的所有,都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负面思想的牵绊,我们要不断地从负面切换到正面,不断从黑暗切换到清净,不断地从无名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得到无敌之心。所以修行就是自我更新,实际上禅修就是一个对照的过程。每天用镜子照一照自己:我今天讲的话、做的事情、思考的内容、为人处事等等,具不具足菩提心?有没有夹杂自私的污垢?如果你时刻具有菩提心,内心充满对众生对家人对眷属的悲悯、开阔和大度,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但是我们往往被欲望、烦恼、种种习气所捆绑,不能释然。事情顺你的心,你可能会快乐,不顺你的心,就你会产生逆反、敌对、排斥的心理,当你生起这种情绪的时候,要赶紧刹住。

  大家想想看,阿弥陀佛是什么?无量光,无量寿,光寿无量是一种祝福,光代表光明、智慧,念阿弥陀佛就是要用光明、智慧来涤荡自心,用健康积极的理念去面对世界。念阿弥陀佛就是让你寿无量、光明智慧无量、健康积极无量,明白这个道理,多念阿弥陀佛,人生肯定会得到转变和升华。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很值得看看,书里面讲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人活着的过程,人存在这个世间如何去展现自己人格品质的那个过程,你看了以后就会豁然开悟,人活着、做事情和展现人生的意义。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是认为,工作是为了赚到钱来养活自己,很少去想,通过工作可以提升我们自己人格品质的那种高远境界。如果这样的思维观念打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以后的工作特别是让你感觉到很困难的工作,能全身心地去接纳它而不会抱着一种排斥、敌对和逆反的心理去面对它。因为每一件让你困扰的事情都是你人生成长的最好的契机。我想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的每一位,都是在水火当中炼烤过来的人,对这方面你们会很有感触。只有逆境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当我们所碰到都是顺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生就像一潭平淡之水,没有任何意义。有很多人讲,你对这个寺院花那么多精力去做何苦呢,你觉得不觉得累?我说,如果拨了十个亿,让我一下子在两年之内把这个寺院建起来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每一分钱都是绞尽脑汁去得来的时候,你就会对每一分钱都会珍惜,对每一个石头放在这里你都会有感情。实际上这就是过程,人活着就是这个过程,体验这个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用快乐的心去接纳这个过程,你就发现每天活着都很快乐,修行就是不断转换的过程,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的自我转换,不断地让自己的不足得到转换。

  不要认为自己有缺点轻视自己。大家共同来到这世间都是基于相同的业报,我们叫共业世间。你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长着鼻子、耳朵、嘴巴、两条腿、两个手,没有一个人长三条腿吧,没有一个人长两个脑袋吧?没有一个人长四个眼睛吧?没有呀,实际上这就是共业,概括起来是财色名食睡,人的基本需求都一样,动物的本性都一样。我们觉得这个人特别贪名就看不起他,其实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我们要知道,人家有不足,我们没必要去耻笑别人,自己不足的时候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得到改变。这样去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每一个人都有付出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以前认为那个人或这个人一点用都没有,现在对我一文不值,我不要用他。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待问题的判断和层面有所不同,我们用人的技巧也是如此。这个人有什么优点,肯定也有哪方面的不足,如果不足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把不足的一面给展现出来,把优点的一面放在他最适合的岗位,他就是最好的,不要认为他有缺点我们就不敢用他。

  如何用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行,也就是慈悲心。一个企业做得越大、影响性越广,这个企业的领导人的德行就像一面旗帜。我们企业讲软实力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把这样的一面旗帜的精神,不断地从上而下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和客户,只有不断地渗透、延伸,才会让企业这艘大船永远在风平浪静中往前行驶。所以我们说船越大,水就要越深,不然的话船就会搁浅,德行就是这样。如果说我们在某一个岗位上,你的岗位越高,这个时候你的德行就必须要越厚。我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地这样自我关照。因为你的高度越高,你的辐射面就越大,所有的人就会拿着各种各样的放大镜来看你,甚至你的某一种举止就会让别人以此看待你整个企业的印象。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岗位越重,关照你的人就会越多,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德行。所以,修炼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从自我内在里面转变,从负面转变到正面;从消极转变到积极;从染污和烦恼转变到清净和平等。

  五、无欲则刚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仅用有形的物质来填充自己,那空虚的心灵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只有爱这无形的东西才能让人的心灵空间都充实。

  日本武士道精神中,武功的最高境界不是会多少招数,而是你内心到达多深的境界。【动物世界】里面拍到,蛇在捕食的时候,开始时一直静静地低着头,屏息静气,但当看到猎物时,会马上箭一样冲过去消灭对方。《功夫熊猫》里面讲到的武功最高的秘笈是什么?一张白纸是吧,佛教里面讲到的无欲实际上就是这种境界。当我们把内心当中的执着、期待、欲望全部放下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无可匹敌。很多人以为无求无欲,就什么都不做了,不是的,这恰恰是最积极的前提。周总理讲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是为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兴盛的大抱负,而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如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能以这样宽大和高远的境界来定位自己的时候,那么所谓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不会造成你的困扰,事情会变得非常容易。

  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一个人牵着马走了五万公里,走过荒无人烟的沙漠,走过天气恶劣的雪山,碰到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有一次被人家抓起来,要把他肚子破掉,把心掏出来祭天,他当时跟那个少数民族的酋长讲,他说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的心安住下来了你再破它。他用观空的思想在那里念心经,最后在念的过程当中狂风大作,把那些少数民族吓坏了,认为可能是天神发怒了,所以他们说这个人是不能杀的,所以赶紧把他请下来了。这就体现了无欲的刚强,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实际上那就是一种最强的力量。

  我们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到老的时候,我们嘴里边牙齿坏得最快,但是有一个东西一直都没有损坏,那就是舌头,因为舌头最柔软。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管理当中要学水的哲学、水的管理、水的人生。碰到高山我就弯一个弯绕过去,碰到平原我就漫过去,碰到铁网就钻过去,碰到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所以它能容纳万物。所以佛教很多思想,不能从表面上看,要从更深的层次去看待、去思考,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我们平常想不到的境界和高度。

  六、布施得富有

  常行布施就能富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

  富有并不等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内心圆满和平和的状态。《读者》中有一篇文章,讲到了如何才能富有,第一个就是布施。当人的内心只停留在对金钱的欲求上的时候是贫乏的,如果放下强烈的占有欲时,你就发现人生不单单只有金钱。布施实际上就是破除我们的贪婪之心,破除我们对事物强有的占有欲,对物质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学会知足。佛教里面讲,修菩萨行首先要学会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用钱物去帮助别人;法施是用思想去教育别人;无畏施就是给予别人安全无惧和勇敢,这都是布施。所以,布施是体现我们人在天地之间的奉献高度。我在宁波有一个学佛的弟子,他每天看着“舍得”那两个字,然后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他说有舍才会有得,能舍得出去然后很多东西就会回馈到我们身上。如果我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利益等一切好处,都抓在自己的手上不愿意付出的时候,谁愿意跟你走在一起?谁愿意跟你一起奋斗?所以当我们放下执着打开爱心的时候,就有很多很多财富自然而来。

  我们要培养布施心,学习菩萨三轮体空的布施精神。当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碰到比我们更苦的人,我们能不能去帮助呢?这个世间能布施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都是很富有的人,只要你有一颗布施的心和悲悯的菩提之心你随时都可以布施。一个微笑、一句赞叹、捡垃圾、让位等等都能体现布施的精神,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布施爱心,时刻用柔软之心去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用这样的思想去打造团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团队的凝聚力。如果你能用同体和慈悲之心去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像你的兄弟姐妹一样,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如果我们以更开阔的菩提心去感受、培养深化这种精神,沿着这个方向去前进,最后就会升华到诸佛菩萨的境界。

  我经常会想,要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地活着?什么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实际上人活着一期生命,从零开始到最后还是归于零,两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间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地走掉。亚力山大大帝临死时,让人把棺材挖开四个洞,把自己的手脚摊在棺外以警告世人:伟大如我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两手空空离开世界,没能带走任何东西。想一想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曾经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在他们那个年代无论是多么不可一世,最后在我们的感觉中,可能通过历史的文字才会形成一种记忆,早就灰飞烟灭了。而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成长到变异,从变异到衰老,从衰老终归到死亡,去想一想所有人共同的生命过程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舍不得呢?所以我们之所以没有放下、舍得、知足的境界,是因为我们没有从生死的角度来看待今天所发生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生死的时候,我们才能很明白地活着。不能****生死的时候,你就是一个芸芸众生,一点点事情在你面前出现你都无法通过、无法面对,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天天抱怨丈夫赌博、儿子不乖、事业很难,你好好想一想看,如果你马上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还有事业放不下吗?还有丈夫放不下吗?还有孩子放不下吗?还有郁闷的心在你内心当中挣扎和煎熬吗?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我们的目光就是那么短浅,我们看待问题就是那么狭隘,我们就没办法看破眼前。回想我们以前所做过的,考试考不好,跟某一个同学闹矛盾,或者说失恋或者什么什么事情,现在想一想都是过眼云烟。你现在想起来你的过去是这样,再过四十年五十年的时候,再去想想你现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过眼云烟。所以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就把时间往八十岁上推移,再想想现在我三十岁二十岁碰到的问题,如丢弃工作、没签到单、疾病、家庭的分裂等等,都成为昨日的记忆了。现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问题无法选择无法面对,等到你临终咽气的时候去回想自己的一期生命,想想那就是过场。所谓智慧就是突破你现在思维的模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宽度来看待一切,你的高度越高,你的智慧就会越博大。你如果站在人性的高度,你就会看到人世间的状态;你站在世间的角度,会看到万事万物的状态;你如果站在出世间的高度,就会看到超脱。我们所碰到的问题都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来的,都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没有人跟你过意不去。当我们内心灵突然感悟了,突然间打开了,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一片光明,不会有任何黑暗。往往我们的心不愿意打开,不愿意去面对世界,总是把自己陷入在阴暗、消极、颓废、恐惧的状态里面,把自己锁在一个某一种思维方式中。佛学讲,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它的因缘和条件的,如果具备了就都能圆满解决,如果不具备,再急躁也无济于成功,欲速则不达。所以在智者面前永远不会有困扰,因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成功的规律已经了然于心。

  外在的敌人永远打不败你们的,只有内在的敌人才会摧毁你,所以佛陀当时在两千多年就讲过,他说未来能毁灭佛教的不是外道,只有穿着这身衣服的内在的蛀虫。我们工作做不好,市场做不好的时候,不是别人的原因,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我们要想尽办法从内在升华自己,不断地学会自我淘汰,自我超越,我们这个品牌永远不会被别人打败,所以我们不要在内在里面去制造虫子,也不要去在乎别人的市场占有率,要担心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当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的时候,敌人越多,你的能力就会越强。

  以上跟大家分享了几个方面,希望我们每一个家人能从这这里面获得感悟,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把这些思想之光自然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在未来的人生快快乐乐地活着。希望我们每人都拥有广阔、清净、光明的菩提心,升华人生和理想。希望通过禅修,把我们的眼睛关掉,把我们的耳根关掉,把我们的舌根关掉,把我们分别在外流离的那颗心,全部收回来,不断地觉醒、觉察、反省。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研究:《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释悟耿

大智度论研究: 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

大智度论研究: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释

大智度论研究: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

大智度论研究: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释安

 

后五篇文章

贤崇法师:企业家的修行

贤崇法师: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贤崇法师:禅修人生

贤崇法师:四念处教我们悟人生

贤崇法师:人生十善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