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在大苏山的十四年(袁宗光) |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在大苏山的十四年(袁宗光)
慧思在大苏山的十四年 河南省光山县大苏山净居寺研究会 袁宗光 在中国乃至世界浩瀚宏琏的佛教史册中,慧思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功勋卓著的大师,在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天台宗的学脉承传上,慧思大师被推为三祖,而后世则普遍认为:“慧思才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在国外,不少专家、学者还认为:“南岳慧思实际上相当于始祖。” 一、开山弘法聚四方 “慧思15岁出家,诵法华等诸经30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修习法华,证悟三昧,由此,声名远近,学徒日增。40岁入光山,次年率徒结庵光山大苏山。 慧思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便放开手脚,立即展开弘法活动。慧思兼学南北,对佛教各种经典都有研究,然纵观其一生,则尤重《法华经》和《般若经》。他出家的最初十年,专心于攻读《法华经》,为证得法华,他付出千辛万苦;为说摩诃衍义,他历经三载不休息,在传布摩诃中,多次遭害痴心不改。在大苏山14年中慧思主要播布的佛教经典仍是法华和般若。由于他对此“二经”造诣甚深,“讲经说法,辩才无碍”, “随文造尽,莫非幽颐”。很快便声名大振,以至“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十几年间前来大苏山投归、随从慧思的人多得就像热闹的集市一样。平时,相互随行、跨越陈齐边境的兵刃危险,从四面八方涌聚到大苏山聆听慧思讲法华、般若的信众,每天把山林都填满了。慧思不单以自己巨大吸引力招得信徒走进大苏山听法,还多次走出大苏山讲法。 为表现自己对“二经”的崇仰,张显“二经”对修成佛道、救度众生的重要,慧思在至年四十四,即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还于大苏山光州境内,”用僧俗所施钱物,制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十七卷,金字《妙法莲华经》,用玻璃珍宝做成函盖,庄严炫耀,功德奇异,大大启发了众人修习“二经”的信念。同时判五时,开八教,把对佛法的弘布不断规范化,条理化。 二、著书立说奠天台 慧思一生著作颇丰,史料记载不一。现以由南岳佛教协会编辑,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2011年2月版《慧思大师文集》(第216-217页)抄录如下:《大乘止观法门》二卷、《四十二字门观》二卷、《安乐行义》一卷、《立誓愿文》》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三智观门》一卷、《次第禅要》一卷、《释论玄》一卷、《受菩萨戒文》一卷。(“文”字当系“仪”字误)、《大乘入道章》二卷、《随自意三味》一卷,共计十一部、十五卷。现存者有1、3、4、5、9、11,六部八卷,余五部七卷或佚散,或尚未发现。品读这“六部八卷”,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无不蕴蓄着后来被称之为第一个中国化佛教——天台宗的教义、教理、教规及修行实践等等。换言之,这“这六部八卷”就是天台宗的早期思想。而细考“六部八卷”,其大多是慧思在大苏山十四年中“口授成章”或直接撰写的。 (一)《立誓愿文》(现存题为《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是慧思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这部书是南岳四十四岁时在大苏山写的。”全书长达7300余字,有三个突出思想: 1、立足末法,心怀忧患思想,2、与世奋争与自度度他思想,3、对中国以道教为代表的方术的信仰思想。?谁来实现佛法与“未来佛”弥勒出世后的佛法续接?慧思认为非他莫属。《立誓愿文》虽以个人口气、以誓愿形式面世,却反映了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界的现实,堪称为其时佛门的一部“思想动态录”,对后世研究同期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世俗等状况很有价值。 (二)《法华经安乐行义》。是慧思在大苏山的又一部著作。中心阐述如何把《法华经》付诸实践,开篇声称“《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劝勉人们修习“法华安乐行”。后来的天台宗始终把《法华经》奉为至高经典,作为立宗之本,足见天台的信徒们对慧思此教的崇信与遵循。 (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这部书重在介绍各种禅法。以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为主,宣扬世界万有(万物)和众生皆虚幻无实,明叙了慧思最基本的禅观:“夫欲学一切禅法,先持戒勤禅定。” “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极力推崇“禅定”在修行中的作用,认为以一切种智指导禅观,可同时普见上至佛、菩萨,下至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的一切众生。“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无中间。”比对后来天台的以实相论和性具说为基础的止观学说可知,其当是从慧思该书中定慧学说而来; 其“一念三千”理论,亦由此中直接继承。 同《法华经安乐行义》、《无诤法门》,还有《随自意三昧》,“这三部著作都可以说是阐述南岳的实践观——即禅定的哲理和方轨的。”另有《大乘止观法门》,“内容是论述修习大乘止观的理论与方法。‘止’就是‘定’、‘禅定’;‘观’,也称为‘慧’,实际是观想,指在禅定中观悟佛教义理。”《无净法门》、《随自意三味》和《大乘止观法门》,目前虽无可靠依据证明为笔者撰于何时何地,或许“由其口传,到他的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之时始被写成。”但三部书中阐述的禅定于定慧双开、如来藏观与般若空观(此在《法华经安乐行义》中已阐述)、止观与定慧等思想,慧思在大苏山时期皆已亲身实践且授之于智顗并诸弟子,确是不争的事实。 慧思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思想理论和修行制度的基础。 倾心培育出高足 慧思在大苏山14年,众多弟子中最得慧思精心培养,也最为成功者,则无盖于智顗者。 释智顗(538-597),于陈天嘉元年(560),不远万里,冒着时光州乃陈齐边境,兵刃所冲之险,来到光州大苏山拜慧思为师。从此,智顗严循慧思教导在大苏山修习“法华三昧”。 为让智顗多得锻炼,慧思又派其前往熙州白沙山讲法。智顗对佛经每有疑难处就仿佛看到慧思在身边作解。这实际上是智顗受到慧思鼓动、激励显现出的心理潜能。慧思还主动退居二线,每让智顗代为讲经,自己则在座观听,且手执如意,认真记录。听至妙处,还不时赞叹说“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在慧思历时七载苦口婆心教导下,智顗终于功成名就。慧思再放慧眼,遣智顗往“必利益”的江南去发展。智顗不负大苏岁月,八年后在浙江天台山高举起天台宗大旗,在佛教诸派诸宗纷立纷争之下,把天台宗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具势力,最具影响的一大佛教宗派,自身亦理所当然的成为南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四、农禅结合兴寺院 慧思的性情喜乐苦修,把坚持农事作为自己必做的事,用劳动果实供养僧众。慧思住入大苏山,这一优良作风不变,下车伊始,即率徒建造寺庙(结庵)。继之,“掘地垦土,拓荒垡耕,壁池种莲,劈山种茶,培植林木竹篁,创立寺院经济。” 综上可知,慧思在光山大苏山已创建了自己独特的佛教理论体系和修行制度,建立了独立的寺院经济和势力范围,又有了以《法华经》为正宗的至高经典和拜师收徒的承传,实际上已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佛教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