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成观法师: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
 
成观法师: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今天应一位弟子所请,来讲「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生、老、病、死」四者,事实上,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两个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与「死」之问却有一个重要的变异过程(变换),就是「老」与「病」。所以「老与病」是「生与死」之问变异的必经过程。因此,讲生、老、病、死,其实就是以「生」、 「死」为主题。希腊悲剧中说:「人是悲剧的动物。」为什么呢?因为以世俗哲学而言,人是一种能够认知的动物;由于人具有认知的能力,他在晓事以后,就知道自己终将死亡;然而明知自己会死,还是得活下去― 这本身就是‘个冲突;这个冲突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悲剧性」定义呢?而以佛法来讲,生、 死是什么呢?它有很多定义以佛观之,「生、老八苦就是:,我今天就讲其中的一层病、死」是人生八苦之中的四种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僧会苦 七、 所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这八种苦有一个特征,就是:此八苦;一切众生,不管他是贫「一切众生于此悉皆平等」人生有那「八苦」,一切众生皆须受,是富,或贵、或贱,都不能免于此八苦先讲后面四种苦,因为前面四种苦是今天的主题,留待稍后再讲。 『 爱别离苦」: 一切众生都有所爱,所爱的人都会别离。「大别离」譬如生离死别,「小别离」如到远方读书或工作、 求财等等。人生之中都难免有别离,而且别离时都会很痛苦。越是相爱,别离时就越苦,这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一般对「爱别离苦」的阐释。但是佛所说的「爱别离苦」不只是一般的意义,佛所指的是「究竟」的意义。以究竟意义而言,我们最爱的是什么呢?我们最爱的并非钱财,也不是妻子、儿女、父母、眷属。我们最爱的是「我此身」,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佛所指的「爱别离苦」即是说:我们每人在无常来到时,都必须舍掉我们自己这个最宝贵、最珍爱的身体― 世间种种诸苦之中,没有比这苦更甚的,这是佛说「爱别离苦」的究竟义、 及真实义。 『 怨僧会苦」 「怨僧会苦」是讨厌的人,却偏偏碰在一起,即所谓的「冤家路窄」;疏者自于同学、 同事、邻居,亲者至于父母、 夫妻、儿女,也常常如此。人与人之问,若不是「怨憎会」的话,就会是好眷属;若是好眷属,便会夫妻合好、儿女孝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儿女、夫妻却往往是如、般人所说的「儿女是债」或「夫妻是互相欠债」等等不善缘所牵引而成。互相欠债就是冤家,冤家就常是路窄,躲也躲不过;这就是「怨憎会」,那是很痛苦的。这是从浅显的方面来说「怨憎会」之意。而佛所说的「怨悄会」其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三恶道是一切众生最不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在生死轮回之中,我们偏偏常会堕到那可僧的三恶道中去,验营具是苦极了!佛所说的「怨憎会苦」是指这「究竟」的意义而言。 『 所求不得苦」: 世间人,上至国王、公卿大人,下至庶民百姓都有「所求不得」之苦,皆不得免。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很多所求而不得遂;譬如求学位而不得,求职业而不得,求爱而不得,求子求女而不得等等。即使富甲天下的企业家也是有「所求不得」之苦。例如某企业家拟盖一所轻油裂解厂,由于种种障难,一直都盖不成。他的志愿不能大展,确是件苦事!‘这是指一般世问的所求不得苦。然而佛所说「所求不得苦」则是指修道、证道方面而言:修行人志求无上道而不得,欲求智慧而不能得智慧,求解脱而不能得解脱,这种于修行上所求而不得之苦,实是最为苦恼之事,远比世俗人求五欲而不得的苦更甚。 「五阴炽盛苦」: 五阴就是「五蕴」。五蕴也就是:「色、 受、 想、行、识」。五蕴简言之就是「身心」。我们的身心有种种的病及苦,以「身」来讲,就有由于对自然界的变化,及本身生理上所起的种种之苦,例如冷热、饥渴等苦;又有身内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之苦。「五阴炽盛」就是色、 受、想、 行、识五阴之运行,及彼此问的相互激烫所影向,其行相犹如猛火一般,炽盛燃烧不停,因而造成身心巨大的痛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这五阴炽盛苦也就是前面七种苦的总称,义即:人之所以会有以上的七苦,是因为我们有身心的关系。经云:「有身必有苦。」老子也说:「吾之有苦,以吾有身。若吾无身,即无有苦。」我们既有身心,就会有苦,所以自然就有五阴炽盛苦存在。佛观一切众生界都有如是之苦,男女、老幼、 贫富、贵贱、智愚、 贤不肖,一切人俱不可免。从以上所讲的这四种苦,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众生界都有由自身所起的种种苦(内苦)、 以及从外所加的种种苦(外苦)。所以佛法所说的「苦」实非平常小苦,而是根本大苦;「八苦」即是众生的众苦中之根本大苦,而八苦中之「生老病死」四苦,又是诸苦中最大至极的苦,甚至可说:其它四苦亦皆涵摄于「生老病死」四苦之中。众生在这八苦磨难之中,人生可乐之事就少之又少了。一般而百,人的寿命八十岁以上是上寿,七十岁是中寿,六十岁是下寿,四十岁以下即算短寿。庄子说:以上寿言之,人生除开睡眼、 饮食、 休息、生病、烦恼以及大小便溺以外,能够欢喜得开口笑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不满八整天。连庄子这样所谓「达观」的人,也觉得人生是苦多乐少,更遑论一般人了。附带讲一下:释迦如来世寿八十岁整,这真是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威力!为什么?因为他不要活得太长,也不要活得太短。太短的话,外道会说:你既然已成佛了,为何还是短命?活太长的话,外道又要讥毁说:你既已成佛,为何还贪生怕死?所以佛住世八十年,即为俯应此世问之上寿八十年,不长不短,免于长短之讥。佛讲经五十年,这是破世界史上圣人讲学的纪录,应该列人『 金氏纪录』 。(按:司金氏纪录』 是近世一本专门记载「世界之最」的书。)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生是苦多乐少。世问八苦之中,一般人比较能礼会的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及「所求不得苦」,至于「老苦」与「病苦」,也容易理解。而「生苦」与「死苦」,反而较难体会。但是「生苦」与「死苦」却偏偏是最重要的两大苦事,是众生一切苦的根本。下面我就进一步解释,有关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 A 、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的问题 有人曾问我:「生是怎么来的?」我回答说:「是从业力中来的,或可说是从贪爱中来的― 从男欢女爱、父精母血中来的。而最根本而言,是从无明中来的。」因为是由于无明而有贪爱。然而你却不能说:「众生为什么会有贪爱呢?」因为贪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明」力之用。西洋有一句俗话说:「喜好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喜好没有理由?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甜食,你问他为什么喜欢吃甜食,他会说:喜欢就是喜欢,还须要什么理由吗?对西洋人而言,「喜欢」或「不喜欢」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 最具足、 且强有力的理由,而不须再加任何解释。又如有人喜欢吃巧克力,有人不喜欢;有人特别喜欢吃泡菜,也有人连尝都不爱尝一口。所以从实际情形来说,喜欢些什么是无从解释的;而「不喜欢」也一样是无法解释的。同理,对音乐、美术,乃至物理、化学之喜好亦然。有些人很喜欢艺术,甚至尽其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艺术,而乐彼不痕、不悔,这种热爱是一般人无法理会的。然而若以佛法来看,即知是由于「业习力」之所驱使。对于外物的喜好是如此,对于人之好恶亦然。若有人问你:「你为什么喜欢某甲?」这实在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你或许也可以举出十几一一十条理由,来说明他怎么样怎么样好,怎么样怎么样对你胃口,但那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恐怕还是由于业力之驱使。相反的,对于不喜欢的人,你若也提出很多理由,想说服自己去喜欢他,但那也是徒然。纵使你能举得出五十条理由来,也无法叫你自己真的喜欢他。因为那些理由只是推理,而推理是理智,然而「喜欢」则是感情:感情是用不着推理的― 须要推理的就变成不是真感情,而是理智的附庸。反之,如果是真的喜欢,你只须举出一两条不很重要的理由就足够了― 那理由甚而可说是「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说「我就是喜欢他回头一笑那个样予。」或说「我喜欢他讲话时眨眼的神情。」或者,他的某种小动作,就足以让你倾倒。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不理智的。然那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究其实,都是无明业力的牵引,亦即所谓「业感」或「业缘」。这种「业力牵引」之事,凡夫俗眼是无法现量知见的。接着,我来解释一下「生苦」。一般众生多半以「生」为乐,而不以生为苦,这就是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源。某人家要是有妇人快生孩子了,全家都兴高采烈;而且一般人每逢自己生日,都要想办怯庆祝一番,好像不庆祝一下,就很对不起自己似的。然而「生」以佛法来看,是怎么一回事呢?以佛法而言,「生」本身是一种苦,不是乐事,而且是一种大苦― 是极端的大苦难。我们可分两方面来观察「生」之事:一方面从「生人者」(母亲)来看;另一方面从「被生者」(胎儿)来看。生人者(母亲)自然是非常苦的,然而我们却都觉得非常好,甚至觉得「很美」,即使生人者自身处在此痛苦磨难之中,也常是对自己如是催眼。「生人者」为什么苦呢? 第一,身体与行住坐卧方面的苦:怀胎十月常会害喜,又有种种的不方便,当然很苦。 第二,恐惧、忧虑之苦:害怕、或担心胎儿能不能安然度过十个月,及在十月满足后能不能安然出世。 第三,临盆分娩之苦:据科学家研究,孕妇产痛的「疼痛指数」是世界上一切「痛受」中指数最高的.种,没有其它的疼痛能与之相比,甚至连杀头之痛都没那么痛:如果把一切痛受分为十级,则产痛是第十级,因此生产之痛,是世间最巨大的。此外,生产还有生命的危险,即使到现代,也还不能免除。第四,产后也一样恐惧、担心。通常胎儿一出生,妈妈就会马上 检查他的十个手指头与十个脚指,再看看五官、身体有无残缺等等。「生人者」是这么辛苦,而「被生者」苦不苦呢?胎儿即使不能说是比母亲遭受更大的苦,却也是非常苦的。胎儿如何苦呢? 第一,十月住胎,有如被关禁闭十个月,昏天暗地,彷佛被关在地牢或防空洞一般,乌漆麻黑、湿湿搭搭的。因此,人未出世,即先受十月牢狱之灾。此外,佛在经上说,如果母亲走动快一点时,胎儿就有如受到地震的撞击一般;母亲吃冰或冷的束西时,胎儿马上有如堕入寒冰地狱一般,其苦难当;母亲如暍滚热的汤,胎儿立时就像处于热地狱中一样;母亲若于怀孕中依然与配偶行房,彼时,胎儿即有如受万箭穿身一般,痛苦万分。附带讲一下,如果怀孕中不行房有什么好处?以前在达拉斯,有位学佛的女众,她在怀孕时,我教她要念『 地藏经』 ,她便依言而行。若有女人怀孕中念『 地藏经』 ,其胎儿便会顺利安产,「好生、好养」,而且生出来会很庄严,就像个小地藏王菩萨一样;也不会夜啼,亦不会哭闹。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位女居士说她分娩前十分钟,才从医院的停车场,自己走进医院去;进产房后三、五分钟,孩子就很轻易地生出来了。并且她的孩子出生时非常干净,不像一般胎儿出生时都血肉模糊;为她接生的医生、护士都非常讶异― 没见过胎儿那么干净的;那完全是她遵照佛所教敕的(『 父母恩重难报经』 ),怀孕以后就不再行房,所以胎盘中血气不会混乱,因此胎儿出生也就非常干净。现在再回头谈「被生者」之苦。 第二,胎儿出生时非常苦:要出母体时,幼嫩的肢礼被挤、 被压、 被拉,十分辛苦。 第三,刚出母体之际更苦:由于环境骤变,外界气温陡降,非常寒冷,又没穿衣服,所以胎儿一时受不了,就哭了起来。有的文学家或哲学家说,那是胎儿知道人生太苦,所以才哭的;其实不然,那纯是生理自然的反应。由以上所论可见:「生即是苦」―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人者」与「被生者」两者皆苦。而我们众生却常把「生」当作是桩乐事,且是人生最乐的事,岂不「颠倒」?又,以佛观之,这种「颠倒想」是由于无明贪爱,所以佛教徒实在不应庆祝生日,更不应开「庆生会」;每逢生日那天,反而是应该要好好忏悔的;忏悔什么呢?忏悔自己由于前世没修好,所以今世又来受苦受难了。为佛弟子要这样子来面对「生」的问题,应作如是观,如是解,如是了达,才是正观、正解、正通达;如果能如是正观、正解、正通达人生世象,则很多事都容易解决。顺便提到,曾有人说他怨他的父母「没得到他的允许就把他生卜来!」世俗人中有不少人这样想。然而依佛法来讲,则是大谬不然:因为到此世问来出生,是我们自己要来的,但也非完全是「自愿」,而是身不由己,是被自己的业力牵引而来的;所以实不能怪父母把你生下来,甚至不能怨父母为何把你生得这么丑,却把妹妹生得那么漂亮;也不该埋怨为何把你生得这么愚钝,或生在这么穷的家庭中。这样说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你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你自己宿世所造的业力之所感,绝非父母之过,要怪只能怪自己前生没好好修,没有多积福德,才会得今世如是不如意的依、正之报身。若不能如是思惟理解,而怨天尤人,不能返求诸己,反落邪见,永远无法超脱。在此再提一下关于生育的问题。世人在今世会生育众多子女,大多是由于前生负债累累而来:子女多半是来讨债的,极少是来还债的;所以俗话说:「子女是债」。如果不是来讨债的予女,则会是个乖顺的孩子、或孝子,然而世间上孝子偏偏很少;可知一般的子女都是来索债的,而孝子却是来还债或报恩的。有位女众弟子跟我说,她已经有一个儿子,但因为夫家的人丁不旺,长辈们都希望她多生几个;亲戚朋友也劝她说「只生一个,这孩子会太孤单。」甚至有人吓唬她说,「只生一个,万一这孩予有个什么意外怎么办叩」所以她问我:「要不要再生几个?」我告诉他:「生孩子,甚至于有没有孩予,各有两种因缘,一种是『 修得』 ,一种是『 报得』 ,因此总共有四种情况。」我现在将此四种情 况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修得」的多子多孙:这种情况是因为他前世做了许多善事,所以今世获得善果报,生了很多好子女;而他正好又很喜欢有很多子女,且饶资财得以养育众多子女,因此他今生的实际情况乃是如其所愿,所以他所得的是修来的善报。第二,「报得」的多子多孙:这是因为前世多行不美口,今世一方面既拙于生财,另一方面又生了一大堆予女,为了养活这些子女,便把他累得要死,故他所得的反而是恶报,因此子女多,对他来讲并不是福报,而是欠累。 第三,「修得」的没有多子多孙:有人因为修行的关系,前世及今世欠债少,所以没有子女来索债,因此子女少。 第四,「报得」的子孙寡少:有人前世若造了重大的杀业,此世就会感得少子女或无子女之报。杀生之中最严重的是杀婴、 杀胎、 堕胎、或杀害其它众生的子女,例如捕杀幼雏、乌蛋、鱼子,或以小鱼钓大鱼等等。今世或过去世杀害众多幼小生灵或动物,造作这类恶业所得的果报,即感得今世没有子息。此外,子女虽说是债,但子女也是.种「缘」。而「缘」亦有「善缘」与「恶缘」一一种。由于业果因缘成熟,正当你能生育子女的时刻,前世与你结了缘的人,由于业力的牵引,就会来投胎生为你的予女。若此予女过去世与你所结的是恶缘的话,就会常令你「气心恼命」,或多为他忧烦,例如他一天到晚老是害病,你每天都忙着带他到处跑医院、找医生。如果是与你结了善缘的孩子,他一出世就令你很快乐,甚至会令你时来运转,碰到好因缘、或遇贵人,或事业兴旺,而此子女木身,则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 功课好,个性也好,从来不用你操心,而且即使你有时骂他,他也不会生你的气;你打他,他也从不会怨你,或怀恨于你。附及,如果是「修得」的无予女之累的因缘,那就应趁这个难得的时机好好修行,善自把握此世「无债一身轻」的时机!下辈子可能债主就临门了。 B 、佛教徒如何面对「老」的问题呢? 我们刚才讲过,「老」是一种苦,这是大家很容易体会的。「老」有那些苦 第一,体衰:人老了身体就衰退了,往口的强健体魄,再也不可复得。牙齿掉光了或咬不动了,背也挺不直了,手脚也不灵活了,脑筋也不管用了,体力也大不如前了,且行动多有不便,实在很苦! 第二,多病:好比机器用久了,就容易抛锚,人老了也是如此,常常不是这里痛、 就是那里不舒服,小病不断,大病亦不能免,怎能不苦呢”当代又多了一个很普遍的怪病「老人痴呆症」,很多人老了都罹患此病,这种老病该如何面对呢?要对付这种病,念佛就行了!念佛之人一定不会痴呆。 第三,没有「前途」、 一般人觉得,老人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只等着无常到来那天,这确实是很难忍受的苦。 第四,恐惧感:人老了,最大的恐惧是死亡,然而这又是无法逃避之事。此外,子女成家立业在外,各忙各的,要是病倒了,谁来照顾?要是老得动不了了,生活怎么办?存的钱用光了,以后怎么办?要是老伴儿先走了,我怎么办?如是等种种「恐惧」的阴影,或多或少总是会盘据在老人家的心中,如何不苦呢 第五,孤单寂寞:子女都长大、离关了,有的甚至老伴儿也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孤伶伶的,好苦啊!即使与子女住在一起,年轻人也都忙着各自的事,常常连讲话的对象都没有,实在很苦闷。 第六,放不下:这最苦!人老了,终究有离开的一天,但心中总有很多舍不得、或放不下,或遗憾、未了之事,这是老来最苦之事。 人老了就有如上所说的种种苦,佛教徒应如何面对这些「老」的问题呢? 答:你若全心学佛,就不会觉得老,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第一,学佛的人常念佛、拜佛;因为常拜佛,所以筋骨不容易老化僵硬,即使年老了,也常能保持筋骨柔软;又因常念佛,心即清明,不会像一般人一样变得老糊涂(老蕃)。所以念佛、拜佛是对抗衰老的最好方法。 第二,学佛的人不会恐惧死亡,因为佛弟子了解:世问是由于贪爱而有种种苦,因此能舍而不贪恋;又了解世问本是无常,故能依佛所教而能不贪恋此无常之世问,以求常住清净的佛国净土;除此之外,学佛人自知由于修行及三宝加持,死后不会堕落二恶道,因此不会恐惧死亡。有些老人家学佛很精进,乃至予女要找他闲聊,或要带他去玩,他都说:「不要啰嗦,我没时问,我要念佛做功课,不要打扰我。」这样才是真正老来之福;否则,年轻时烦孩子,老了又烦孙子,一辈子都在忧烦之中,何时能了?学佛之后,「孩子是你的,你要自己负责,我的日子不多,还有生死大事要办。」须能如是坚定,如是觉知。年轻时只为别人辛苦,老了也要稍微为自己的大事打算打算,不要白苦了这一辈子,赶快念佛。儿孙自有儿孙福,别管那么多― 没完的。 第三,学佛的人不会放不下:这也是因为明了世间一切皆悉无常,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因而不生迷执、贪爱,所以不会放不下;因此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苦恼。 第四,学佛的人不会寂寞:因为朝夕念佛,与佛菩萨常在一起,又有许多同修道友,志同道合,共修菩提道业,其乐无涯,怎会无聊、寂寞? c 、佛教徒如何面对「病」的问题 首先要以智慧观察,信解了知一切病都是业报所致。尤其是往昔多犯「杀生、 捶打、伤害其它众生」如是等业,此为令人今世多病之主因。如果常常伤害人、打人,所得的果报是体弱多病,更严重的话则是夭寿短命,其次是受聋盲瘠哑、四肢不全、 六根不具之报。这些都是杀业过重所受之果报。因此,做了任何伤害其它众生的事,都会有果报。例如今世曾伤了众生的眼睛,令他失明,来世自己就会受瞎眼之报。如果杀生实在太多,甚至会受现世报。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卖咸螺的人,他和他母亲每天必须把许多田螺的尾部切掉,然后泡酱油,泡过之后再拿去卖。他每天要卖几十斤。他到了四十岁左右,全身长满了骨刺,开刀开了十多次,还是医不好,走路时骨头也常扭伤。而他的母亲则因患了骨癌而死去。他们母子二人都是骨头出了问题― 他们以前在切田螺尾部时,就是在切田螺的骨头,所以众生的业报实在不可思议。为佛弟子,既了知一切的病患都是由于业报(杀生等恶业之报)所致,便不能坐视不顾,而任其随业飘荡。那么现在该如何补救呢? 第一,要先发起「不杀害一切众生」之心,即能对治业报之病。要治病须先知病因,才能有效对治:病苦是果,杀生为其因。而杀生本身又是个「果」须知杀生是由什么「因」造成的;杀生之主因是由于瞋恨(因瞋而杀);杀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贪心(因贪而杀)。故知杀业之「因」主要是贪、 瞋二法,所以首先要生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 第二,更要积极地「发大慈悲,救护一切众生」。如何救护?即是「放生」。 买放生物并不一定要参加大型的放生会。因为常常我们放了,有些生意人会再把牠抓回来卖,那样我们的工夫全都白费了。而且听说有人做这种承包的业务,若是那样,放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如此放法,我们不但一点放生的功德都修不到,还徒然令众生多受许多苦;所以放生最好能自己放。放生时,你可为所放之生物多念些佛号或大悲咒。「不食众生肉」也是一种积极的救护众生之法,因你不吃肉,别人就会少捕、 少杀。 第三,多念地藏经 ,最好能念三百部、或五百部;念『 地藏经』 可消粗重业障,『 地藏经』 的功德威力不可思议。曾有人问我说,他父亲生病变成植物人,一一十多年来令全家人都很痛苦,但其苦处主要也不是由于金钱负担的问题― 因为有公保? 劳保― 而实在是心理上负担非常大。我告诉他应为他父亲多念『 地藏经』 ,回向令他速得安乐:如果世寿未尽,希望他能赶快好起来;如果世寿已尽,就让他能好好地走(安然往生),到佛菩萨那一袅去,或者生于天上,不要再这样拖下去― 求生求死俱不能得。须知,之所以会这样拖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怨亲债主所缠,不容他这么轻易就走了,要好好折磨他一下,令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有如一个活死人;像这种情形,可能是前世做了什么很残忍的事,才会导致如此不好死;例如他前世曾将人或众生折磨至死,或把人凌迟而死等。此外亦可能是鬼神病― 鬼神缠身,或怨亲债主来缠。这些情况下,念『 地藏经』 非常有效,但须至亲的人念才行,而且要尽量在他面前念;若实在不能在他面前念(例如移民或留学在外),可在自家的佛堂念,然后回向给他也行。地点离他多远都无妨:病者虽在台湾,你在美国诵经,功德威力不减。佛菩萨威力无穷,一念心诚就会有感应。话说,此人依我所教去诵经,约半年之后即听他说他父亲己往生了。总之,佛弟子应如何面对「病」苦呢?第一、要知道病因,第一一、要知道如何去对治此病因。第三、为佛弟予就应如是观察众生及自身之病,了知其病之因,多念佛,多拜佛,多读诵经典,如是即能消灭业障,离于病苦,身心安乐。 D 、佛教徒如何面对「死」的问题谈到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首先,要如实谛观「死苦」。「死」实在不是件快乐的事;世俗上,很多人以为死是解脱,这是错误的知见,例如有人说:「死可说是件很好的事― 你看他死得多么安祥的样子,可见死是一种解脱。」又有人说:「死了很好,一了百了。」这些言说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死」实非解脱,亦非一了百了。死亡是一切凡夫众生必经之路,然而此路并非通往「解脱道」;解脱道是要修成正果才能得到的,而凡夫死了并未得到正果,是故并无解脱;而且因为并未解脱,所以不是「一了百了」,因为现在死了,今世是完了,但还有来世,今世未了的帐,来世还是要偿,不是拍拍屁股走路就逃得了的,除非你修行证果,否则这生死轮回之事,是永远也「没完没了」的。是故当知,要解脱就必须要先修行,令心清净,业识清净之后才能得解脱;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死不是件快乐的事?有人说吃安眼药能很快致死,似乎不用受什么苦。其实那是表面上好像没有痛苦,而实际上还是很苦的,只是他已被药物麻醉,没有能力表达而已― 有苦不能言,岂非苦上加苦?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死的过程。 依佛所说,死的过程就是身中的「六大」分离;六大是「地大、水大、 火大、 风大、空大、识大」。这个「大」的意思是「大种」。为什么称为「六大种」呢?因为这六种束西是一切众生色身的本源。像种子一样,可以生出无量法,所以叫「种」。人的存在,是由六大聚集,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离散即死。人死的过程,首先是「风大」先散;呼吸是「风」,风是四大一畏面最轻的,最轻的故最先走。呼吸能供给人体中燃烧用的氧;因为氧气燃烧故能供应你能量。呼吸停止后,「风大」便停止流动,于是火就息了。这好像以前我们用木炭烧的炉子,如果炉予的通风不好,火就烧不起来。所以众生身中的风大一走,「火大」也就跟着熄灭。火熄,火大就散了;火大一散,体温便下降,接着便是四肢逐渐冰冷;肢体一冷,体内的「水大」就凝固了。水大即是我们身中的种种礼液、细胞液及血液等。体中的水大本来也是流动的,一停止流动之后就会变稠、凝固,体液一凝固,躯体内的空问便受堵塞,体内的空问一堵塞住,体内「空大」就丧失了。因为空间被堵得死死的,气、血一毫不流通,于是身体的组织便开始氧化、发酵、发臭!「地大」(肌肉? 筋骨等)就关始分解(腐坏)。这有如你把一块肉放在密闭的空间里,它马上就会发酵、分解。分解之后,身中的地大就开始解散。最后,因为五大(地水火风空)都离散了,所以神识(识大)再也无法待下去了,于是「识大」也准备离去了(房子要垮了,房客便要离去,另觅居处)。识大本来包括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上合称为前六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人将死时,即如蜗牛把触角缩回到壳里一般:眼、 耳、鼻、舌、身、 意、末那等前七识都全部回归到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里,因此形成所谓「五识不行」的情况,亦即「前五识不起现行」― 眼看不到了,耳也渐渐听不到了,鼻也闻不到了、舌不能尝、身不能觉等等。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经过分解之后,识大要离身而去时,必须从全身的每一个毛细孔中、每一根筋、每一条肌肉及神经末梢中,都抽离出来,回到阿赖耶本体;因为识体原本遍布全身五脏六腑、每根筋骨、血脉、每一寸肌肤之中!故若不从其中抽离,八识(阿赖耶)即无法离去。这确是众生空前最最痛苦的时刻, 例如牙痛时只不过是一根神经在发炎而已,那就很痛了,而现在可说是全身所有神经都要一一抽掉,而且没有麻醉剂可用,你看会有多痛?!识大全部从四体百骸中抽离,而入于阿赖耶后,识体就可开始舍躯壳而离去,这时,最为令人难分难舍。这整个过程,从呼吸及脉搏停止,到四大分解、乃至八识离体,全部所需的时间,以一般的凡夫人(不好不坏的人)而言,需要八小时,所以人死后通常八个小时不能动他。他全身都有如在「抽神经」,已够痛苦了,你若再去碰他、动他,那会更增加他的痛苦(例如人受重伤时,不可随便移动他)。佛说众生死时,必须是维持生命的三个要素,识、暖、 寿都离去了,才可说是真正死亡。「识」是神识(即八识);一定要神识已去。「暖」是指体温,要验知人是否确定已死,也必须看他是否已无体温,若仍有体温,即是仍未死亡。「寿」是寿命;寿命是不是已尽了,若寿未尽,即使识大已离体而去了,还会再回来,这就是为什么常有人死去了又活过来(所谓「还魂」),那是因为寿命不该尽,即所谓「阎王抓错人」,到地府去转了一趟再回来。现代医学所宣说的呼吸停止、心跳停止、或脑死,就说已经死亡,其实并未真正死亡;因为依据许许多多的实际经验得知:「死者」在八小时之内,对于外境都还能觉知,只是看不到、不能说话而已,但他仍有感觉,还会反应;有时甚至还会流泪!所以亲人过气后,不要急急地帮他洗澡更衣,他会很痛苦、很难过。我小时候,邻居有一个大流氓名叫刘猴添,他早年被仇家齐腕剁掉右手,所以他虽然不是国民党,但一辈子都穿中山装,把右手插在中山装口袋中。他临终时仍是把右手插在口袋内,因此家人没办法帮他换衣服。这时有位亲人靠近他、好声细气地跟他讲:「刘猴添!你一辈子要面子,爱好看,现在我们要帮你换衣服了,好让你穿戴漂漂亮亮地走,请你把身子放软一点。」实在不可思议,那人一讲完,刘猴添的身体就变柔软了;他身体一软,就能把他的右手抽出来,脱掉旧衣服,换上好衣服。同样的情形,我的母亲过世时,也有类似的情形:有人跟她讲,要为她更衣,请她放软,但讲了却没效。后来众中有人问说:「有没有人身体不干净?(指女众)」此时我大嫂慌忙离去。她一走后,我母亲的身子就忽然变柔软了,于是才能为她换衣服。这两件事是我亲眼目睹的,可证知人死掉后八小时之内确实仍有知觉,而且也能有所反应,只是不能言语而已。所以切记:人死后八小时内不要动他。若要穿戴漂亮,最好能事先作。而且不要穿毛料,因为毛料不容易分解,若用土葬容易变成「荫尸」,若火葬则烧了很臭。最好是穿高级纯棉布料的衣服。若是学佛的人,自己知道大约时日将至,就应先把自己预备好:沐浴、 更衣;最好穿着麻纱制海青,若曾受戒,亦可披缦衣;然后烧香,正坐念佛。此时能坐就坐,不能坐就右肠吉祥卧,一心念佛。若是病很重,自己知道起不来了,就应交代家属,不要在医院用电击、打针等急救,那是活受罪,应赶快回家,请同修道友助念以求往生净土。为佛弟子应如此去面对死亡的问题。讲到这里,我再讲一个『 楞严经』 里的故事。有一天,波斯匿王请佛供斋,之后王及大众随佛回到精舍,接着阿难问佛有关修行无上菩提及三味的问题,佛为他开发心地(七处破妄、 十处显真等);之后,波斯匿王因为自己年事已大,对死亡深怀恐惧,他对佛说:在他尚未遇见佛世尊以前,有外道人曾对他说,人死了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即所谓「一了百了」。他很害怕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那样实在太可怕;所以请世尊开示,真实到底是怎么回事?佛于是问他:「大王,你有没有看过恒河?」他说有。佛又问:「你最早看到恒河时,你是几岁?」王回答:「是我三岁的时候。」佛问:「你三岁时怎么会看到恒河的?」王说:「那是因为印度有一个传统礼节,当小孩子三岁时要带他去朝拜某一尊神,而去那问神庙须经过恒河,所以我三岁时就看过恒河。」佛就问他:「你现在几岁了?」工说:七十三岁了。」佛问:「你现在的面容跟三岁的时候相比如何呢?」王回答:「那不能比啰!现在已发白肤皱!」佛说:「跟三岁时已不能比,那么跟其它时候比如何?」王说:「如果这样比的话,我现在想来,十三岁时的我与三岁时比,已有所不同。廿三岁时与十三岁时比,又不一样。每十年、 十年形容都不一样― 但再仔细想来,其实不止每十年、每十年面容都不一样,乃至于每一天、 每一天也不太一样;甚至每分钟、 每分钟也都有所不同,甚至于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我 ,都不一样!佛问他:「那么你怎么知道你会死呢?」王回答:「就因为我作如上的观察,即知道我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在变化,岁月于不知不觉中密移,而我本身也都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改变;由于有这些变异,所以我知道我终将死去。」佛问:「你三岁时所看到的恒河,跟现在七十三岁时所看的恒河,两者有没有一样?」王说:「我三岁时所看到的恒河与现在所看到的恒河是一样的。」佛说:「由此可见,你『 能看』 的『 能见之性』 并没有变!由于你的面皮会皱,所以你的身体会老、会死;而你的『 能见之性』 并没有皱,也不会变皱,所以你的『 能见之性』 不会老、也不会死。我现在告诉你,你身中有一个既不会老、也不会皱、亦不会死亡的东西― 神识。众生之「身」有生死,「识」则无生死:身死之后,神识还是活着,只是转往他处,所以你不用怕!」波斯匿王听了非常欢喜,才知道:原来身体会死亡,而神识却不会也跟着身体一起死亡灭尽,亦即:「身死而识不亡」。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身亡之后,神识究竟到那里去了呢?欲知识往何处去,那就要看你在世时都做了些什么事,造了什么业,是善业、 是恶业,乃至于看你有没有多修善,修佛法,怎么修,修得对不对,修得好不好等等,在在都能决定你的神识离身之后,转往何处。 综上言之,人生在世,无论贵贱、 贫富、 智愚,皆有生老病死四苦,乃至八苦具足,若能像刚才所提示的那样来面对人生的四苦、八苦,则其它的苦恼都算是小苦,较容易对付;例如子女不太听话、不喜欢读书、考试考不好、 及某些失意之事等等,都算是小苦。既然人生有这么多的大苦、小苦充斥其中,若说人生仍有乐的话,其比例实在微乎其微。而且一般众生在这样众多的「大苦」煎熬之下,还能闭起眼来作种种一时之乐,实在是很有办法!所以凡夫作乐之时,实在都是在苦中作乐,都是假装不知道,当作眼前无苦一般,而恣意行乐,以求「暂忘」。众生如何暂忘目前逼迫不止的种种苦恼呢?有些人是用逃避的方式,有的人则是用麻醉的方式。逃避的方式很多,例如作白日梦,或睡大觉。麻醉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而且更多,例如用麻醉剂、抽大麻、苛古碱、玛啡、鸦片、速赐康等等,乃至酗酒也是一种自我麻醉。即使连知识分子所从事或欣赏的诗、词、歌、 赋、小说、音乐、艺术等文艺之事,严格说来,也可算是一种消极逃避苦恼的象牙塔!众生于自所编织的文字、音乐、艺术等幻化境界之中,求一时暂忘人生的苦恼,当作临时的避风港。因此可知,众生很善于遮掩、自我陶醉? 及粉饰太平:明明是逃避及麻醉,却美名之为「文明」、 「文化」、乃至「艺术」、「美」!以实相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何谓文化呢?文化可说是一种「『 高级』 的暂时逃避生死苦难的『 艺术』 」,墨客骚人所谓「寄情于诗酒书翰之间」最可表达造诗文书翰的艺术之本意。 生老病死之因:「十二因缘」 由上所示,我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众生受苦受难的主要来源,然而生老病死虽然是众「苦」之「因」,但推究起来,生老病死本身也还是「果」,不是终究之「因」;亦即生老病死也是其它原因之「果」。什么是生老病死之因呢?要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本之因」,就要深入观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先讲「无明缘行」的「缘」是什么意思。「缘」在梵文是及物动词,义为:「以… … 为缘,而有」。所以十二因缘,具而言之,便成:「以无明为缘而有行、 以行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等等」。「缘」之义为条件。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的果;以「行」为条件,即有「识」之果等等。「无明」是不明白的意思,即所谓「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便是无明之义,然而我们都不只是一念无明或一念胡涂,我们是念念无明、念念胡涂,乃至是半生胡涂、一辈子胡涂;我们不是「难得胡涂」,而是「难得不胡涂」,一辈子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道家说一般人都「难得胡涂」,而佛教则开示说众生「难得不胡涂」。道家是要我们「装胡涂」,即使不胡涂也要装一装胡涂,才能一切OK ;明明知道还装不知道,这里面便有诈术。所以老子之后到韩非子就演为权谋、诈术。我们常说中国人很「老奸」,就是从这样的「固有」传统来的。佛法则是要众生一切都不胡涂,一切都明明白白;不但要不胡涂,更不能装糊涂。(本来已经够胡涂, 无明― 了,还须要再装吗?) 接下来讲「无明缘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行」即是动― 详言之即是心动;一但心动,就会有所行动;所以一念无明就心动,一念清明即「不动」。见可欲即心动;就像男子看到美女就心动。有一念心动― 一念无明!的条件,就会产生「行」,于是必有所行动。这「心动」最主要的动相是什么呢?心的主要动相是所谓的「意志」,是故心一动就会有某种「一思志」产生,而一切意志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求生意志」即是一切意志中最主要的,其内涵,简言之即是:「我要活下去」;这就是「行」的要义,故知一切心行的主体即是求生意志;进而言之,众生一切追求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这个― 求生欲;从逃避敌害,追求食物、追求配偶,追求安全居处,乃至生儿育女― 延续「我相」― 都是求生欲直接或间接的表现。近代心理学家说求生欲是生物的本能,虽也是对的;但以佛法来说,求生欲还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更加根本的真正「本能」,那就是自心本能― 如来藏之本性。一切众生依于自心如来藏本体之性,由于一念无明而心动;心一浮动,便有行。以有心「行」的缘故,就有识生起,这就是「行缘识」:「识」的意思是分别。起「识分别」以后,就有「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因为一分别就有对立。所以起识分别之后,种种对立的法就起来了,故说「识缘名色」。名色分别一起,进而精神与物质和合(名与色和合,心与肉体和合)就有「六入」产生,故说「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 眼、 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六根为「六入」呢?因为一切的染净之法都是由这六个孔道进入众生身心,或说:众生以此六个管道来摄受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 法)入于心内,所以称之为六入。是故六根具足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和外尘接触,因而有「触」;此即「六入缘触」。触即是接触;接触之后就会产生感受,于是就有「受」,故言「触缘受」。「受」有三种:苦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不管是那一种受,众生因为无明的关系,不论碰到哪一种「受」都会贪爱取着,所以就有「爱」,因此说「受缘爱」。爱心起之后,就必然生出执「取」之心,要把心中所爱的东西抓住、取来,此即「爱缘取」。取来之后就想占有、 拥有,于是形成「取缘有」。因为占有,于是便有「生」,此即「有缘生」。既有「生」相之后,便有老病死等等苦恼,此即「生缘老死一大苦聚」。以上是以唯识学所说的「种子因」来阐释「十二因缘」另外亦可从「生命的起源」的观点来阐释「十二因缘」(又称「十、一有支」)。众生在寿尽死亡,神识离去之后,成为「中阴身」,四十九日后即由于业力的牵引(此即是十二有支中的「无明」支),而到宿世有缘的父母之处去投胎。此时中阴身见到父母在交媾,心生欢喜,于是就从母体产门进入。此即「无明缘行」。「投胎」后就生「识」(此即「行缘识」);接着识体与父精母血结合在一起,而生出身心(「识缘明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身心成就之后,即有六根(「名色缘六入」)。六根初具是在父母结合之后第七七日(四十九日),佛说七七日具有六根。六根成就之后就能跟外尘接触(「六入缘触」),有「触」就有「受」(「触缘受」),接下来就和前面所讲的一样;生命的起源就是这样开始的。附带说一下,堕胎是一种违逆天伦之事,因为是自己的亲骨肉,还要把他拿掉,那等于是亲手杀自己的亲生予女,那实在是惨绝人寰之事;杀胎之罪是很重的。总之,生老病死四苦就是这「十二因缘」中最后之果。「十二因缘」,如前所说,又称「十二有支」;「有」之义为世间法,故世间法又叫「有法」;「支」是项目之义。十二因缘也称为「十二钩锁」,因这十二因缘有如十二个环节一样,一个钩一个,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能钩、 能锁的作用(钩锁住众生的身、心、业果,令轮回不断),且每一个钩锁不但都是「因」,也都是「果」,前面的「因」生下面的「果」;此「果」又成「因」,「因」复为「果」;如是因生果,果成因,连绵往复不断,故「十二有支」即成世问三世「轮回」的具体说明。世问法中所谓的「轮回」,就是由十二因缘而起:从无明到生、 老、 死,即形成世问轮迥的因果循环。再者,「四圣谛」― 「苦、 集、灭、 道」中的苦谛是怎么来的呢?怎么会有「苦谛」呢?苦谛也是从十二因缘中来,因为十二因缘便是四谛中的「集谛」― 十二因缘(集谛)是「苦谛」之因;「集」是集起之义,也就是「生因」之义,因此:由「集」生「苦」。大家都知道所谓「佛法讲因果」这句话,而因果的根木原理就是「十二因缘」,所以要了解佛法说的「因果」,就必须了解十二因缘:了解十二因绿,才能说是真正了解「因果」又,这十二因缘并非笼统、 模糊的哲学概念,而都是很具体的道理与事实。是故,总的来说:「佛教徒应该如何面对生、老、病、 死等一切苦因、苦果的问题?」就应该如是以佛所教敕的正理、正智慧来观察、 了知人问世象为由十二因缘所成,方能明智、勇敢地去面对、解决一切问题。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决问题,不是要增加问题、或制造问题的,当然更不是要逃避问题,这个前提必须确定。但有些世俗人错解佛法,而说佛法是消极的,那是由于无知、不了解佛法所致。「感情」可分为很多种:对父母之情、 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朋友之情、乃至于男女之情等等。虽然感情种类如此繁多,但问这问题的人,我想,主要还是在针对着夫妻之情而来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就针对夫妻之情方面来讨论。 首先,我们先观察夫妻是怎么来的;夫妻是由「缘」而来的― 彼此之间有「夫妻缘」才会结为夫妇。这个「夫妻缘」也与我们前面所谈的一样,有善缘、恶缘两种。为什么说都是「缘」呢?因为「万怯因缘生」。所以一切法皆是由「因缘」中来。如果你今世得遇善缘,那是由于你宿世所修好因,因此你才能得善伴侣而跟配偶感情和睦,相亲相爱,夫唱妇随,互相帮助,如此又更增进善缘;能这样是很有福的人。另外,若逢恶缘,也是由于宿世所结的缘,多半你们二人生生世世都互相过不去,成为冤家,今世仍然由业力所感,而再来结为夫妇,成天吵吵闹闹的,这就是怨偶,这种夫妻缘实是「债缘」:夫妻相打、 相骂是债缘;夫妻相杀、相害是「孽缘」,是更重的债负。「债」有两种:一种是感情的债,一种是财物之债。你现在若欠人家钱财不还,将来就有很多种还法,而其中最不幸的一种,就是与你的债主结为夫妇,于是你便得天天挨打受骂,以此来抵偿你往世所积欠的债务。比结为夫妇更惨的是与你的债主成为主仆;再次一等是成为你债主的牛马,受他骑乘,为他负载、奔走驱驰,挨冻受累,受尽鞭笞,以此受凌虐的苦痛来抵偿宿债。我们常看到有些太太虽挨先生打骂,甚至打得半死,她也不会想要跑掉,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如此?这是由于业力牵引所致;债务尚未还清,债缘未了,她就是走不掉,有时走了几天,还是自己回来了。有人会觉得很奇怪,会说:「要是我,早就走了」。(附带说,打人很不好,「君予不动口、也不动手」,捶打他人,来世会得多病、体弱之果报。)所以就应作如是观察,了知夫妻若是不和好的话,即是宿世所结的恶缘,因此今生就要赶快谋求补救及改善,否则恶缘一结,便生生世世难以善了,恩恩怨怨夹缠不清,来世还是‘样要来结为怨偶,照样吵吵闹闹,欢喜冤家。你不要以为今世念阿弥陀佛,来世就一定可以不再跟他见面了,这可不一定,若不好好修心,恐怕到了阿弥陀佛那一畏还要吵哩!所以必须忏悔改过。依佛所说,通常夫妻一结了缘,至少五百世,绿才会了。这一辈子也不知道才第几世。然而,不管是好夫妻、 坏夫妻,也都是有五百世的夫妻缘― 好可怕。所以要小心,情网难逃!又,你若说:「跟着他好歹命,来世我才不要再跟他一起!」然而不是冤家不聚头,那是由不得你的! ▲ 「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为佛弟子,若欲成为和睦相处的夫妻,应如何相待呢? 一、了达夫妻皆是缘,因此不可要求对方完美,以有缘才来相聚,互相不嫌弃,才能有幸福;互相嫌弃,夫妻生活即成苦海。 二、不以佛法来要求对方。学佛之人,绝不能对别人说:「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予?」「看你受五戒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因为佛法很高深,很难行,所以千万不要以佛法来要求别人;除非他是圣人,否则一定会令你失望。但你口虽不讲,心裹若还是以完美的佛弟予来期望他,希望他有如阿罗汉、大菩萨,这压力会让对方受不了的;有压力即有痛苦,生活便不美满。 三、如果吵架时,不应轻言「离婚」。一吵架就赌气说「离婚」,这是很不当的。而且这句话一旦第一次讲出口,以后就很容易再讲。于是他不服输,你讲? 他也讲,最后,一时吞不下这口气(我又不是非有你不行!) ,于是干脆真的去签个名算了。再者,讲出这句话,是很伤人家的心的,所以不要只为了发泄你的气愤而这么说。你即使用任何其它恶毒或肮脏的字眼来骂,都没有「离婚」这两个字来得伤人,因为说要离婚是对对方最大的侮辱― 表示你不要他,你要甩掉他。即使你是不甘示弱,以牙还牙而说出来,或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失望而说,然而感情这种事不是.定的,你今天对他很失望,明天不一定还是会对他那么失望;那种失望的感觉是会改变的― 也许第一一天你会觉得他还是蛮可爱的!所以不要随便提「离婚」二字!这两个字到了口边,要随着口水吞进去― 把你伤人的利剑吞回去。 四、善调自心的佛弟予,应从身旁的人修起,这比较难做到;要尽量修养自己,好的让他受用,坏的我来承担。五、化夫妻之情为「怯侣」之情,这就是将世问夫妻的感情「升华」为菩提之道侣;若真能如此,双方就会很快深人佛法,人菩提道。若不如此,则永远是平凡夫妻。 六、为佛之真子,应化一切亲情为「法界道侣」之情。方才所说只是指夫妻之问的感情,现在更包涵切亲情。为佛弟子应化父母、兄弟、 子女都成为你的「法眷」,于一切眷属应作如是观、如是作愿,如是想、 如是行;如此,当下即能了脱无量诸苦。 七、 应提升或升华一切感情;如何提升呢?要净化私情。如何净化呢?要去除「我」。日本人讲「我」是「私」,实在很有道理。因为「私」就是「我」,故称「私我」― 换言之,「我」就是自私的。如果能净化私情(自私之情)― 去「我」― 就能转一切烦恼为菩提。「我」是总相,其具体内容为我执、 我爱、我见、我慢;去除我执、我爱、我见、我慢以后,因为无「我」,就变成只有奉献、 施与。这就跟菩萨道相应了。到了此一境界,你就再也不会说:「我对你这么好,你都没对我更好一点。」 ▲ 万-夫妻感情不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戴是感情将要破裂时,要如何面对? 一、 虔诚礼佛忏悔;忏悔累世所结恶缘。 二、努力诵经修法,回向为彼此消除业障。 三、 修习忍辱;不能「硬拚」。在感情上天天拚,便天天输:在感情上是「爱拚就会输。」 四、须用感动或感化的方式,施以善巧方便;即使不得已而用苦肉计也行。总之,感情之事要用软的,不可用硬的,要以柔克刚。因为感情本身就是「软」的,所以硬的方式任何人都不喜欢。感情其性虽柔软,但具有很大的威力,几乎可以把铁都烙掉,故古人言:「至柔所以至刚」 五、凡事要理智,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冲动莽撞,应三思而后行。 六、不褴情、 不任性。须养成自制的能力,才能与眷属相处和谐,而不致有意、或无意地伤人。 七、须养成独立的精神。夫妻常常是互相依赖,而且通常是互相依赖得太多。如果万一他稍不一识你依赖时,就说:「不体贴我。」甚至会说:「是不是你变心了”」这都是依赖太深所致― 太依赖他人,结果是自苦苦他,彼此都很不方便,很不自在;乃至互相羁绊,而不能互相提升。 八、有错则须认过、改过;不能为了虚假的面子,而自我护短、掩饰。这一项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自己先做,不要期望他(或她)先做。通常两人之所以会相持不下,都是因为彼此都不肯认错,甚至于常常会说:「我虽然有错,但你也有错!」实际上,这句话背地一异隐含的意思则是:「我虽有错,但你错得比我多!― 因此,主要是由你造成的。」这已经是他(她)最好的道歉了!很少人肯宽宏大量地说:「都是我的错。」有这样雅量的人实在非常少。事实上,如果一方肯诚心地说:「都是我的错,对不起」通常另一方都会反而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没有!我也有错。」所以连夫妻相处都要有智慧、有风度,不是光用一团热火的「感情」(所谓「爱」)就可令家庭生活快乐美满的。若你一定要说:「我有错,不过你也有错。」对方一定不服气。若是你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没错。」对方一定会「原谅」你。人与人之问所争的,都不过是争一口「意气」!所以我刚才讲:「爱拚就会输」,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拚,他也要拚,便没有人肯让;大家互不相让,争吵便没有善了之局;反之,你若不拚,便没有人能和你争强斗胜,老子说:「以不争,故人无能与之争。」没有人能跟你争,你就变成「天下无敌」了!泛道理很微妙、有用,可以好好思惟一下。 九、如果曾经做过对不起他(她)之事,甚至严重伤害了他(她),就必须赶快认错、道歉、补救。对一般人来说,这实在非常难以作到。比如说,有时候在气愤之下,甚至不一定是气愤,而是由于放逸,因此一时说错了话,心里实在并没有那个意思。然而,不管你有没有那个意思,也不用再为自己辩解、闲脱了,否则就好像你没有错一般。凡是伤了他人的心,不论如何都应该要诚心道歉,这是作人最基木的道理与修养,更何况是佛弟子。当对方觉得受伤害而抱怨说:「你太伤我的心了!」(虽然你没有这个意思。)此时你若真是无心之过,你也不要光是一直抗辩说:「可是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以求自我洗刷,而一矾无道歉之表现。一直讲这种抗辩的话有什么用呢?就譬如有人打赤脚,你穿着高跟鞋踩在他的光脚上,那无疑是很痛的。但你并没赶快道歉,却只说:「我不是故意的。」以心硬故,就是不肯说声道歉的话!其实即使你道歉,他还是痛。所以你至少要赶快道歉,让他觉得好过一点。(虽然你道歉以后,他那个「好过一点」其实也是假的,只是心一袅的感觉而已。)所以身为佛教徒,若要当一个真正的佛法修行人,就要这样「降伏自心」:不可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凡事一定要逞强到底,作错了事,死也不肯说出认错的话来。退一步说:不论全是你的错,或不是你的错,既是修行之人,即使只为了令他人觉得好过些,甚而即使只哄一哄他,当他是孩子一般(无知、 任性、道德柔弱的人,即是未成长的「孩子」),而对他(她)说:「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一切就都没事了,这对你实在并无丝毫损失,却只有好处― 心量增广― 何乐而不为呢?有智者应如是。附及,「心量广大」是菩萨的一个特征。 十、 夫妻感情不睦,有时候是由于金钱而起的。自古以来,世间上有多少人,由于金钱上的纠纷,而令至亲反目,乃至相杀、 相告,视同寇雕。学佛之人对金钱不能这么看重,在家中更不能认为赚钱的人就是「头家」,一切都得听他的,乃至作威作福;而没赚钱的即变成「奴家」,于一切事皆丝毫无置喙的余地,更无发言权。然而一旦有辑一日,那个「没赚钱的人」也去上班了,他在家中的身份地位,便陡然提高了,很受尊重。学佛人不应如此势利眼。学佛的夫妻之间,对于金钱,最理想的是一切公开,不分你我。现金放在家一畏或银行,不管是谁赚的,你赚的也好,我赚的也好,都合在一起,大家都可以用,不要分。银行户头最好也是共同的,若为作生意、报税、遗产等种种汰律上的需要,而分开登记,那又另当别论。总之,夫妻之间在金钱、财产方面,应该建立互信、公开、无隐藏的基础上,夫妻之问的感情若要融洽,至少这一点互相信赖是应该有的。若如此,夫妻之间至少不会因金钱的问题而造成感情上的裂痕。顺便提到有种特别情况,必须注意及避免:有些女的娘家有钱,甚至以娘家的钱帮助丈夫成立事业,这个女予应该可说是贤内助、「帮夫命」的了,可是却常听到这种女子对丈夫说:「要不是靠我娘家的钱,你哪有今日?」这种话千万说不得,一来令对方毫无尊严,二来你又「讨人情」:须知,‘讨人情即人情绝;本来有人情,一讨人情就「无情」了。这种话一出口,常常是「令夫妻关系以悲剧收场」,如外遇? 离婚等,为什么呢?因为你瞧不起他,他在你眼中没地位,不受尊重,他便去别处找能尊重他的人。故须特别注意。尤其应格外谨记的是:帮助人,绝对不要当面讨人情。 ▲ 夫妻如果离了婚,怎么办? 一、谨守「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的风度,既已离了婚,就不要再一直讲他(她)的坏话,彷佛讲他的坏话便表示你很有面子;例如说:「因为他为人这么糟糕,所以我才跟他离婚。」那是你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那么,你当初为什么跟他结婚呢?那时不是一直在称赞他很好吗? 二、忏悔业障,努力修行。因为业障重,所以婚姻不能幸福,因此会有婚变。 三、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彼此之缘已尽。这是真的,若缘已经尽了,或债务已经偿清了,彼此已不再相欠,就会分开;要以智慧来面对这件事。 四、不要苟且。既然已经离了婚,对方如果不是真的要跟你复合,不要随便再以身相就。若真的彼此诚心要复合,那当然很好。若只是一时起意,或还是有些放不下,但放不下、却又提不起,而轻易以身相就,纠缠不清,那样很不好。刚才讲过,已经缘尽了,就离开最好。 总结而言,在家佛弟子应如是面对感情的问颗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 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绝交就绝交」,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此人于大学时追求一个女孩子,因追不到,心中就起怨恨。于是他老兄给这女孩子寄了一封信,信封里装的不是情书,而是一些烧了一半的金纸、银纸。过不久,又寄了一信,信纸上画鬼、画骷髅。事实上这女孩子并没有任何地方得罪他,只是不肯跟他约会而已,他就以这种方式来回报,然而他老人家却一直自称自己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且自号为「豪放生」。其实,依我看来,他实在是个心胸十分狭窄、冷酷、自私、 无情之人,而他却自认是个「一蒙情」之人。由于这件事,我那时便了知,人(凡夫)大是「情多」而智少,而且世上没有人自认是「无情」的。一般人可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却不会自认无情。因为「无情」对众生而言是最坏的一个判决。你判他没有智慧,说他愚蠢,他会认为「可能是对的」,有时候可能还会笑一笑。但你若说他「无情」,那就不得了了。当然更加没有人会自己说自己是个无情的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有智慧,而且也好像觉得并非什么严重的事。因此可知,众生都是十分重「情」的,故称为「有情众生」。对世俗人而言,一个人即使事业上有辉煌的成就,但却没有爱,总觉美中不足,乃至觉得空虚,甚至觉得那些成就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有人能分亨他的成就与光荣。为什么众生皆如是重情?那是因为「众生皆迷」,为情所迷― 「情迷智昏」的关系。 二、要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我执,而稍微修一点「菩萨之情」。「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一种是「菩萨之情」。凡夫之情是私我的、拥有的、占有的,乃至于是「独占」、 「控制」之情,绝对不能跟他人分享。就有人作如是颠倒之说:「你若爱我,就不能爱任何其它女人,甚至也不能爱你妈妈― 你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是要你妈妈?还是要我?如果你要你妈妈,我现在就走!」这就不对了!这是独占之情,妈妈与太太哪有冲突”另一种是「菩萨之情」,菩萨之情即是「无我之情」、 利他之情、 奉献之情、 不求回报之情。我们凡夫之情不但是占有、独霸,而且要求回报,并且要十足的回报,乃至于是要加倍的回报:因此,我爱你一分,你至少得回我三分、五分才行,最好是十分,否则我就「不够木」,不赚点怎行?这简直是把感情当「营利事业」在作。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为了求开智慧,就要克服我执,不能只求利己;要像菩萨一样,不求回报,修无我之情、利他之情― 佛弟子要这样来面对「一切」感情之事。 三、要依智不依情。佛的「十力」里有三项:「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语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随智而行,不要「随情而动」;然而我们众生都是「随情」而不「随智」,所以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痛苦的结果:令别人痛苦,也令自己痛苦。 四、化凡俗的「有情」为「大有情」。大有情梵文是绒喝被〞。「摩诃萨唾」,也就是「大菩萨」的意思。大菩萨的「大有情」才是「真实的」情。我们凡夫的感情都是「妄情」,都是「虚情假意」之情。如何得知呢?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可看到有人过世时,亡者眷属常常边哭边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良心… 喜泛么狠心离我而去但丢下我一个人,叫我怎么办呢叩:我怎么办呢?」你试想:她到底在哭谁呀?是哭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是为了他的死而哭?为佛弟子,就是要这样以智慧来观察了知世间人及自己的感情。回过头来看,世问人如果「情」字得以解决,那么生老病死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因为生老病死的总动力之源也还是由「情」而来― 如果众生断除「迷情」,便不再受生死。那么「情」是怎么来的呢?「情」是由「贪爱」而来:由「爱」而有「情」,故称「爱情」。广言之:一切众生正因「贪爱」而有生老病死,众生皆以此「爱」而互相系缚,自缚缚他,你绑我,我绑你,大家捆作一团,还很得意快乐地说:「你是我的,我是你的!」而不知:这一切世间,实无我、我所。以上简单讲解「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有问题的现在可以问,但不一定要问感情的问题。有私人问题的就私下问。我们先作个回向,请合掌 「愿消三障诸烦恼普愿罪障悉消除愿得智慧真明了世世常行菩萨道」 一九九一一年八月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十月九日定稿于台北「大昆卢寺」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