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六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是在玄中寺所撰。最初昙鸾法师在玄中寺对净土法门有很深刻的实践。在昙鸾法师和远公大师的时代里,可以说“一南一北”,“北则昙鸾,南则远公”,他们同时在守护、实践、传播净土法门,但所表达的形式不太一样。昙鸾法师依照天亲菩萨《往生论》的修持,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行持的修法实践,他放弃了著经、讲经的机遇,于净土一法深入实践,乃至在他礼赞阿弥陀佛的过程中,龙树菩萨现身为他作证,所以他是以龙树菩萨为和尚实践净土教言。在过去历代祖师的传承中,没有本尊与上师或者成就的善知识的印契,人是不敢自许于法则的,就是不敢说“我有什么样的法则”、“我要传播于什么人”,他是不敢这样自许的。没有经、没有论、没有成就的祖师与本尊的亲许,是不允许的。所以,昙鸾法师在龙树菩萨给他作证之后,他于弘传这个法生起了决定。到道绰禅师,因为见到他的碑文放光,生起了极大的信赖,于这法门来守护传播。

  我们知道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得到很深的禅定、念佛三昧的善巧,他很羡慕爱乐远公大师净土的修持,到东林寺,也就是我们现在庐山的东林寺去参访过,在回来的路上,听说现在有道绰禅师在弘扬净土一教,讲《无量寿经》已经讲了一、二百回,他很羡慕他,就去到玄中寺去参访道绰禅师。道绰禅师把《无量寿经》的教义与善导大师作了一个提示,当时善导大师听完以后就入定七日,在甚深的极乐世界境界中得以自在安住。因为道绰禅师示现的反而是凡相,善导大师示现的是圣相,他在禅定、戒律、修持都有很深刻的善巧力,令后人敬仰,有一些空前绝后的修持,好比说几十年未有休息,不象我们现在躺下来令自己的六根闭塞,他就是在经行、礼赞、拜佛,乃至常坐不卧这样的法益中常行不舍,几十年如一日,当时这是令世人所震撼的。善导大师的事迹我认为是空前绝后的。我写《善导大师全集》序言的时候,开始写有这样的话,“善导大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行持者”,但后来怕别人有过誉之说,就把它去掉了,去掉了很多文字,就祈祷:若没有瑞相,没有征兆,我这文字就不发表了。后来有一点征兆,我感觉到还是可以(发表)。

  因为在净土教言中,与经典要相应,与传承要相应,要有征兆的。这征兆不是迷信,它是一个相应的诚实的表达。这个地方虽然你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抉择,但在历代净土一些善知识的著作、修持中,征兆是很重要的一环。象我们学《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时候,占轮的征兆与吉祥感征的征兆、与经典的相应、成就善知识的印契,或者说真正在法义上的抉择,这都是要得的,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要是没有抉择性的东西,往往就会疑虑徘徊。这抉择,一个是与经典不相违背,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有善知识提携,再有阿弥陀佛现身教化、灌顶授记之类的。不能与经典相违背;乃至说弥陀现身,也不能相违背;再一个在这个法门有成就的善知识作抉择性的提示与印契,不能相违背的;这几点不能有一个相违背的,要是相违背就不能相应,于法你不能真正地抉择。

  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法门或者学习其它法则,要是没有这种抉择力,往往……象过去说讲经、辩经,乃至说在立论过程中,必须得有征兆的。这个征兆是时时刻刻在吉祥中、成就善知识的净光中说法、安慰、印证,就是告诉你这是真实不虚的,你再用经典印契境界,无有违背,这时候可以立论,要不然虽有立论说教,自身尚不能抉择。这是古来以久的做法。

  象印度这些造论的善知识们,没有本尊的授记与印许,他们是不敢发表文字的,就是不敢在世间流通的。我们知道造《瑜伽师地论》的文字的过程,就是弥勒菩萨从兜率天降到光明殿中说法,然后记录下来的,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过去的这些善知识亦复如是,象近代一些善知识在这一类的著作中都有这样的征兆,出舍利、有香光,或有佛陀示现这样的征兆。古来以久这都是有的,这是不可置疑的,实际现在活着的一些善知识在立著、在讲授的时候,也得过这样的征兆,没有这样的征兆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说不能违背经,不能违背传承,不能妄自发明。这是特定的需要,这需要令我们得到安乐,得到无造作,得到抉择,这抉择的确是传承力而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是迷信,与迷信不相干。

  《安乐集》这个文字亦复如是,我感觉到实在是这个时代人的福德因缘啊。以前阅读莲池大师全集的时候,在他的丛林中,他提出初学者要背几卷经,象《圆觉经》,论中就有《安乐集》这一论,但这论可惜当时只有题(名题),没有其文字。我们比莲池大师在世的时代,人的福德因缘就很不一样。那个时代这论只能闻名,不能见文字;几百年以后我们不光有经题,又能看到这个文字,我感到这个时代能得遇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象伏藏一样,被大家的福德因缘感召成熟,当然是佛陀的威神加被令我们有这样的机遇。

  要是我们在这个法则上真正的有向往的猛利心,征兆是必须有的。你对一个法的实践若真心地投入,你的妄想的遮蔽一旦撒手,一些吉祥的征兆是必然的。我不是要提这些东西、这些因缘。因为善导大师的著作中是有征兆的,好比我们看《观经四贴疏》,他说:“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编注:其〈〈观经四帖疏〉〉玄义科文,乃是大师在精诚念佛恳切祈祷下,得到感应而撰成。大师自述:“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吾人宜视〈〈观经四帖疏〉〉如同佛说,一字一句不得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摘自魏磊<<净土宗教程>>)因为啥呢?他已经印契了这个东西了,不允许你增减,不允许你起疑的,你只能守护它。

  学习一个法门,一定不能自欺,自欺是很糟糕的事情。要深入去实践,要真诚、细腻地对自己负责任的,没有责任感是很糟糕的事情。象我们要是真正对自己有责任感,会放弃对社会上的染著、染习与杂缘的,我们会真正地投入对佛法的实践,因为我们人寿很短啊, 无量劫以来造业的机会太多,修法的机会太少了。

  为什么在学下半卷之前提这个呢?因为我感觉到现在许多学佛人在这地方不能认真。若在修持中没有感征,你一定要好好地看看自己的发心,好好地看自己于经教、于法则的猛利的向往的问题,是不是你的放逸大于你对佛法的发心?要不然实在是很可惜。

  象净土法门的感征当然不能轻易地去给人说,还要守护它。但实践是很重要的,没有征兆是不敢放逸的。象善导大师一些文字,晚课回向文那一段,我希望大家有时间能去修持修持,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要空过。好比九点以后就休息了,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休息的,我们怎么来面对自己佛法的实践呢?因为时间一天一天在过,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太快了!我们安居的时间只剩三十几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我们看《安乐集》下半卷文字: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惠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善哉!

  这一段文字对感征问题、传承问题作了一点提示。因为感征与传承在佛法中尤为重要,所有的讲法必有出处与来源。历代师承之教,决不可泛泛。教法若有泛语,无有出处,令众生疑惑,心智未决。传承在传承教言中是尤为重要的,世人尚说:君之言必有出处。那我们作为一个佛陀的使者、法义实践、传播、爱乐者,应该怎样来表述这个法则呢?道绰禅师给我们提示他所传播守护的文字的来源。我们看文字:

  第四大门中,

  共有九大门。

  有三番料简:

  料简,我们现代人用得比较少一些,古代是章、段之义,就是科判一种方法,

  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

  中国者,印度之说。天竺、印度,五印度之说,称为五天。(编注:五印度,又称五天竺国,简称五印、五天,佛教名词。印度古老的《往世书》将印度疆域,划分为东印度(Pracya)、北印度(Uttarapatha)、西印度(Aparanta)、南印度(Dakshinapatha)和中印度(Majjhimdesa)。这种疆域划分,起源于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和围绕须弥山的咸海中的东洲毗提诃、南洲赡部、西洲瞿陀尼、北洲拘庐[(唐)道宣 《释迦方志·疆域篇》]。)

  并此土大德等,

  此土者,华夏之说,就是我们震旦国,称为此土。

  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为什么在这里偏赞净土?因为他是传播净土法门的祖师,他要有清晰的守护。虽然以前象道绰禅师他们都是讲经法师,广涉经论,但他在这地方单归净土,单提一法。道绰禅师是当时有名的讲经法师,大善巧者。这地方专标于净土。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

  这“经”,依《观经》说多。《安乐集》里提及《大经》、《观经》文字偏重。这“诸部”者,有显、密二部,指种种教典吧。

  凡圣修入,

  在道绰禅师的文字上,“凡圣”已经特别突出地提出来了。

  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从善导大师的文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善导大师开始评判净土为二门修法——要门与愿门。修持上以要门来作守护,弘愿门以弥陀愿力摄化为守护。这地方很有意思的,我们慢慢地看文字。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他在第四大门中判了三料简。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中国以前是佛法兴盛之国,传统一般称印度为“中国”。何以故?诸佛多于此金刚地诞生,示现传法,这是一个特定的因缘。我们这个“中国”是名字称中国,他们是佛法兴盛之中国,我们一般称为震旦国。

  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

  “余”是自称,就是我五障具足。我不知道过去善知识这样说是自谦的话还是如实的话,你看现在一些善知识认为自己是五德具足、五智圆成,但说五障的人是见不到的。在唐朝的时候这些讲经法师都是这样自称的。我遇到一些藏传佛教讲法的或者传法的善知识,他要升座的时候先要自谦的,就是先要自己谦虚一番。这谦虚就是为了令大众信赖,所谓信赖就是从低谷中走出,不是先站在那儿搞什么飞到虚空中,不是的,是先从低谷中慢慢走出来,引导大家走出低谷,就是同事说法。

  “余五翳”,就是我有这个障碍啊,就是六根闭塞,未得五通这样的说法。这是不是一种自己谦下的说法呢?且先不管。在四摄法中,同事是有了。(编注: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要是说法自拔,就多有故障,就是把自己拔得很高就会设立故障。古代人说法都是同事说法,就是先于听众作同事安住。升于法座就是具佛德而所宣化,坐到这儿跟骄慢自高都不相关系了,他是代佛宣法而已。但在现缘的业缘上与大家同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法则。过去讲经法师要守护五缘,就是人缘、地缘、法缘所现,“现”就是人缘具足,“缘”就是同事所表。若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是菩萨,你们是凡夫。”这样大家有距离,就很难同事走出,就是讲法与下面的听众欲得接受就有一定距离了,很难。

  “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这不是我自己发明,是有来由的,是由传承力所现。以前经常遇到有人批判我的文章,我看了以后就笑了笑,我说:“给人推荐推荐,你们看看,挺好的文章。”我感觉到没有什么。因为啥呢?他批判的不是我,批判的要么是一个传承,要么是一个法则,跟我没关系。我讲的没有我的东西,我也没有啥可讲的,讲我自己就去睡觉了,浪费时间,浪费自己时间,也浪费别人时间。

  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

  佛法的四修中,恭敬修是首要修,(编注:四种修行: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不管是在学法中、修法中、传法中、施教中,“恭敬”二字一旦离开,骄狂必现。骄狂就是染污心智,令众生迷倒,那大家就相互缠缚着,到一个颠倒知见中去困惑了。所以“敬有师承”。

  我体会还是很深的,一些法门的传播中,没有师承是很困难的,不得安乐,也不得抉择。师承极为重要,就是法的出处,要不然你很难实践。现在看书、自悟这样的菩萨比较多。因为啥呢?他不愿意有个师承。行不行呢?妄自发明,附会穿凿呗。这东西谁都会呀,只要有个脑袋瓜子的人基本都会,只有胆大就行了。古来以久大家对此诃斥得很厉害。过去人背东西,读诵东西,祈请加持,祈请传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持。

  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

  就是印度法师。

  流支三藏;

  有人批判净土先从菩提流支开始批判,那文章我看过,就是批判净土法门的传承,因为是从龙树、天亲、菩提流支传过来,就说传承不清楚,菩提流支下过毒,说这是害达摩的人。因为当时叫这个名字的法师是很多的,这个流支不是那个流支,不是一回事,他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所居不一,居的地方不一样,也不是那个因缘。(编注: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土禅宗初祖,传衣钵于慧可。东魏初天平年间(534—537年),菩提达摩灭化于洛河之滨,葬于熊耳山前的空相寺,年一百五十岁。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婆罗门种,姓迦叶,年六十始弃外道入释教学头陀。本名达摩流支,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随唐使者到达洛阳,时年122岁,武则天对达摩流支所译佛经尤加敬重,特降诏给他改名为“菩提流志”,玄宗开元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公元727年),安然圆寂,享年一百五十六岁。)这个是历史之争,宗派之争。传承,我感觉是清净的。

  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惠宠法师;

  惠宠法师远避名利,如实地修持。

  次有大德寻常敷演,

  象平常一样地把佛法推演于世间。

  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

  象道宣律师在世建立甘露殿的时候,阿罗汉圣僧就来听法,跟他交流,都有这样的事情。这是不能胡说的,我们若随口说话那可就吓人了,可就出事情了。

  次有大德和光孤栖,

  与有情和光同尘,隐晦自己的道德,令有情得以安住,这样的善知识。

  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

  昙鸾法师当时称为“神鸾”,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的神迹是很感人的。

  次有大德禅观独秀,

  在三昧力中,乃至佛的心髓的守护上。

  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

  于戒律、于智慧的守护,

  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

  但照见二谛,融通善巧,了无染著。不执著于俗谛,也不执著于真谛,但于二谛融通,知道皆是设置方便,令众生出离生死故,非有实法可得。若真谛,若俗谛,称为神镜所照,显现一法,于世间利益罢了,利者实无一法可得,所以“二谛神镜”。“二谛融通三昧印”,这正受之印自然照耀于世间,印契于世间,令众生安乐。

  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

  他举当时六个大德的名号与他们实际的道德来启迪我们,令后学敬仰生信。象我们近代对印光大德的称赞是一样,他有其实德,大家都能感知得到,有共同守护的利益与法则。

  今天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明天我们继续学习。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七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八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一集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五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四集

会性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会性法师:驳“青年出家可惜”说

会性法师:介绍华严经三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