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土宗文集:圆光佛学院净土课程现况及省思(性仪法师) |
 
净土宗文集:圆光佛学院净土课程现况及省思(性仪法师) 壹、溯源以正本—净土思想的源流及现况 一闻净土,就不期然地会和弥陀经与念佛串连,一提到现况,又必然地会发现现今台湾佛教呈显著多元化的思想与修持法,兼容并存地传扬著藏传佛教、南传禅法和汉传的禅宗与净土,又兼带著戒律与人间佛教的实践,而这些思想的烙印与呈现,都其来有自,以实际而言,这关系著三方面: 一、所承继的思想 二、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背景。 三、现今社会人心的状况。 远因者,受历代佛教各宗思想发展的盛衰及人才多寡而影响,乃至承继了民初大陆佛教的思想;近因者,受近四十年来思想、人才及社会的状况及走向而决定了净土与禅等各宗思想的盛衰与弘扬方式。以上三方面实是相辅相成的,佛法不外是要面对众生、解决众生的烦恼问题,所以势必无法离世而独存,必随著世间的时、地、人等因缘而呈显不同面貌。因此正本溯源只为抉择如何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 如果就净土的本源思想探讨,可知净土是大乘佛法的精华,诸大乘经论都说明十方世界有无量恒沙诸佛,各于其佛国净土教化众生,因此强调众生心净则国土净。只因关于弥陀佛的经典最多,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常在经论中提到,可证明弥陀净土自古以来就被选为诸佛净土的代表。净土思想主要所依三经为:释迦佛于耆阇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祇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从印度以来,弥陀净土就特别盛行。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坚慧之《究竟一乘宝性论》,世亲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等皆表明有愿生净土之意向等等。 净土经典最早传译到中国的是于西元一七九年译出的《般舟三昧经》,庐山慧远大师依此经之专念法行持,得见阿弥陀佛,又结莲社念佛而开展中国修持弥陀净土法门的先峰,中国净土宗的主流到此成立。净土念佛思想历代不衰,直到民初大陆佛教继续发展有两大主流就是禅宗与净土,除杨仁山居士之大力提倡念佛,印光大师主张净土法门为佛出世之本怀,致力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之风外,在民初四大师中,印光大师及弘一大师都是修持净土念佛法门,虚云和尚是禅门成就者。 政府迁台后,净土得在台延续发展。承接著大陆佛教而发展的台湾佛教虽然已偏重发扬人间佛教,但仍可见禅法与净土修持的盛行,以净土而言,近四十年许多法师、居士都专弘净土法门颇具显著成效。有的以儒学为先,强调敦伦尽分,有的完全以《弥陀经》为主,强调一心不乱、持名念佛,有的著重《无量寿经》为主,强调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并提倡净业三福,有的以教宗般若,有的阐扬唯识思想,有的发扬戒律,但都行在净土,虽所重不同,但目标皆一致,就是:以念佛为行门,积聚福慧,清净三业,求生净土。对于念佛法门的倡导功不可没,也都是教界的一股清流。 然而若依净土所依的主要三经一论所说,如何求生净土呢?以义理引导行持,以呈显探讨义理之根本思想与行门修持实乃不可偏废。在现今安定的环境中,净土法门的弘扬,可再加强净土义理的深观及辅行。 贰、佛学院兴办的历史背景及使命 除了寺院及各种修学团体,另一种佛学义解及行持的僧团就是佛学院,佛学院的兴办也有其因缘,在民初时期办学乃为了避免被政府征收庙产兴学,因此连合各寺院共同办佛学院以维护寺产并提高学佛青年(僧俗皆有)的佛学素养,民国之后至对日抗战时期各寺办佛学院则为培育僧才为主,大陆内乱,僧青年纷纷迁台,三十七年中坜圆光寺办了台湾佛学院则以安住大陆僧青年并讲学为主,虽只半年即结束,然依据文献所载可知人才济济,对日后台湾佛教的影响还不小。 今圆光佛学院的前身即是台湾佛学院,学院规模较大,办学的理念就是期望透过丛林的出坡作务及生活制度,陶练出能吃苦耐劳、定慧双修,弘宗演教的僧才,因此佛学院的课程安排是深入义解与法门行持并重的,也未偏重于某一宗派的思想,不过唯识、天台、禅与净土是较固定的课程。从整个中国佛教,台弯佛教的发展而论,虽然有其时代文化背景、环境变迁以及人才盛衰等因素,然从解脱道的立场来看,禅观与念佛及了解心意识造作的修持法都是长养定慧力,也是最直接处理人心的不安与躁动以及人性欲望及烦恼的问题,尤其若是社会不安、时局动乱、战乱濒临,解脱心将更切,此外因入门的教理及修持法也都不算难,且修持的目标也算明确,就是求生净土(弥勒或弥陀)或“开悟—明心见性”,所以容易普遍地被用来做为修心、练心的方法,以得现前当下或未来的离苦得乐。 依上所叙述的,今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得以依著深入义解与行持并重的这个理念安排课程,以下将介绍佛学院的净土课程内容及净土经论的主要思想及省思。 参、佛学院的净土课程思想现况 一、学院修学者的特色──年纪较轻、全心投入、团体生活的淬练 圆光佛学院的主体有高中部三班、大学部四班,另有禅修部、律仪班及研究所,于民国七十年创办,原先为三年一招,有初级部及高级部各一班,于七十九年起每年一招。共约有三百位学生,是个大团体。 在佛学院学习佛法的同学基本上有三个特色: (一)、年纪较轻:大约都在二十四至三十五岁间,是属于较年轻的一辈,对于佛法的渴求热切,正值人生的黄金岁月,学习意愿高、学习的成效也较好。 (二)、全心投入:出家僧众为深入义理,全心投入,在家同学也都是全心放下世俗的事业或学业,而来接受专业的佛法薰陶,在佛学义理及法门修持下一番功夫,只因体验佛法的殊胜。 (三)、接受大团体生活的调练,随众作息,去除个人无明习性及坏习惯并养成尊大众、敬上座的无私性格,培养服务大众、培德修福的善性,因人事的磨练而练就开阔的心胸,自我的主观成见及执见容易荡除,也易体会何以佛法就在行住坐卧及人我应对中。 二、学院近十年的净土课程内容分析 (一)、净土课程安排的学部、年级及目标为辅 学院主要的净土课程固定地排在高三、大一及研二,另外有关净土思想的是高三的《八宗纲要》,会概略介绍净土宗,大四的经论导读研究也有净土宗的经论探讨。课程目标如下: 高三:认识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及净土法门修持的简易处,发起信心而行持名念佛法。 大一:了解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及认知大乘净土精神,首先即是发菩提心,并修诸功德回向。 大四:研究《释净土群疑论》为主,了解净土的诸多疑问及解答。确立对净土的信心。 研二:全面性探究净土主要所依的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掌握净土法门的缘起、根本精神、念佛三昧及观佛三昧的修持法,不废世出世间福,了知众生根、弥陀愿,自力配合他力方能成就庄严的国土。 (二)、所用教材及主要思想 1、高三的净土学课程—《弥陀要解》为主、《安乐集》 一般以明末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为主,强调的思想有以下几个:“著重信、愿、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则视念佛之多寡”、“以持名念佛为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藕益大师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又以此三学不外于念佛一门,对于念佛有最广义的解释;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种,于《灵峰宗论.第四》示念佛三昧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也。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诚为至圆顿之要旨,亦为三根普利之巧方便也。” 此外,师以最广义解释念佛,唱道一切佛法皆归结于念佛;其中以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之法门。此法普被上、中、下三根,又摄事理,与不可思议之巧方便。在《宗论.第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欲速脱轮回之苦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者,莫如以信为前导,以愿为后鞭。若能信决、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又主张执持者主要是执持不忘之义,忆持名号暂不忘舍,至一心不乱,为执持名号之义。其中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忆持,是理持,不知而忆持名为事持。 由上述可知,信愿为净土之基,行持为辅,而强调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但依根性而持亦得契入。因此课程之余也规定同学念佛、拜佛的日课,所以平日所见,拿念珠念佛、在殿堂礼佛的同学亦不在少数,所谓“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若能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提著佛号不放、也可以达到念佛三昧的。 福严佛学院初级部及慈光禅学院高中部也都是以此教材为讲授内容,可知《弥陀要解》思想极被肯定又适合初学者,然深者亦可见其深。 另外也曾开过一年道绰所著的《安乐集》,主要内容强调“末法时期,众生须依称念佛名方能得救”。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以净土门乃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世日本将佛教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风气,即由本书创始。其时代因缘乃因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当时我国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续问题,已形成一种危机。当时又有三论宗诸师,以净土往生之说为有相之见,注释摄大乘论之诸家并认为念佛为“别时意”,诸多排斥净土法门,故道绰于此书中亦多有论辩。 又依据大集经之五个五百年说,主张当时为第四个五百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 由《安乐集》可知,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乃因时代背景及末法思想所致。 2、大一的净土课程—《无量寿经》为主 所使用教材则因教师而异,曾开过藕益大师的《净土十要》中的《弥陀要解》、《西斋净土诗》及《念佛三昧宝王论》,另有《无量寿经》(康僧会所译)及《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黄念祖居士所汇集),以下介绍: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但学习的同学似乎对这部论兴趣不大。 《无量寿经》详述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所发之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载明三辈往生之条件 《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经》是综合各《无量寿经》的译本加以增减润饰另成一本,主要内容相同也易读,但此作法有一些诤议,此处不论。 3、研二净土课程—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 内容则以研讨净土三经一论及《中国净土教理史》为主,三经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三经主要内容谈的是:欲生西方极乐国土之众生所必修之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之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释九品往生之因果;弥陀佛的本愿力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三辈九品往生之条件。能透过主要经论并配合教理史探讨流传到中国后的思想历史的演变,是较能掌握净土的根本理念及修持方法的。以下则介绍观经、往生论的内容及殊胜义。 佛陀演说每一部经都有其因缘,如《观无量寿佛经》的四个因缘为: 1、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为说此经之缘起。 2、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处,得佛为说此经之因缘。 3、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 4、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之定善(观门),得往生极乐世界之缘。 主要内容: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 宗旨:唐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谓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又以念佛三昧为宗。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之观行,经题亦依之而立。 观经虽以观佛、念佛为主,其本意则在于念佛。并谓称名之行为正定业,乃五种正行之一;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四者,则为助业,虽附随于称名,但并非往生之正因。[观经疏散善义] 《往生论》乃印度世亲菩萨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昙鸾作《往生论注》,兼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明示难、易二道,他力、自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称名念佛,以求生净土。 《中国净土教理史》则从中国念佛思想起源谈起,论及每个朝代的净土流派、主张及行持法,最后至清末及民国初年的结社念佛的情况。慈光禅学研究所净土课程就是教理史配合净土造像与禅观,探讨净土修持的本缘,观佛的思想及修持,著重观佛入三昧的探讨。 透过几部经论的探讨,往生净土的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一句:“发菩提心、信佛深愿、持戒修福、深观念佛、读诵经典、愿生净土,不昧因果。”但就修持法而言,善导等祖师都不劝令作观,大都专重称名念佛为主,何以故呢?如《往生礼赞偈》所答:“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今日以称名念佛为主的弘扬,在唐代的祖师已大力推荐主张了。但当时专弘净土者仍以研究净土经论为主,和今日稍不同。 肆、学院净土课程思想之本质、特色及省思: 透过以上的介绍,可概观净土之三经一论实已含括:修福、修观(修定)、发心、发愿、读诵大乘经典(确立正见)、礼拜、奉持斋戒、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修持。欲发扬此一法门,可深入探究理解其思想之本质及特色,溯其本源并依循历史发展脉络,而厘清思想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如此方能深契佛陀说法之本怀,也才能深入浅出并因时、因地、因根性而适当调整演教内容。以下分六点述说: 一、佛陀说经之缘起及本怀--净土三经各有不同的当机众,须针对当机众而契机契理,但本怀皆同,就为助众生离苦得乐。 二、掌握本怀深探及抉择义理—发菩提心,正行、助行不可偏废,福德智慧须双修,以深解义理指导行持法门--依持佛号、佛像及佛愿,佛身功德运心、修心、练心入三昧。 三、适应时代环境因缘而开展、提倡不同的修持法 四、透过行持入念佛三昧、观佛三昧--能见佛闻法,决定得生净土。不过,在行持法门的用功上,学院同学较弱,因为时间的分配偏重于义解,这部分需再加强。 五、一切有相修持皆汇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金刚般若智--实相念佛得契入常寂光净土。 六、契合甚深见及般若智,而修持法确又有容易下手处。 另外,今日学院能开出如此课程,同学能如此专心地学习,仍关涉到以下几种状况,这也是今日台湾佛教的现况吧! 一、血缘、法缘之故:台湾净土思想得以承接大陆佛教之思想及行门。 二、社会之安定: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各佛教寺院及团体又得以提供研究义解的环境。 三、义解人才之养成:佛法深义得以持续弘扬。 四、经济之稳定:促使经济生活不虞匮乏,有空闲并著重心灵资粮者,得以投入修法、护法卫教的行列。 伍、结论: 透过以上课程内容的简介及探讨,可知净土思想是甚深广大的,甚深见才能起广大行,著重发菩提心,发大愿,为助众生离苦得乐为本怀,又以念佛为具体可行的修持法,世出世间一切福德行皆不舍、难易浅深亦各应根机,才深切了知何以被赞誉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法门。今佛学院内对于净土思想及义理的探讨,乃著重全面性的深观,依此深观而起的念佛行持,将不易落入执事废理及偏重行持,但亦应识根机而定不同的教学法及修持法,以发挥净土法门的效用,并兼顾行持以达解行并重。 如果以时代承接修法而论,一般以持名念佛(乃至计数念)为主要修持,乃因承继民初的念佛主张,也许民初乃因时代的动乱令人无心也无暇环境深入探讨经论,而以急求解脱为主的心较切吧,本无可厚非,今日虽政局不稳定但社会还算安定,一般有心以净土为一门深入之修持法者,则仍须尽力深入净土经藏并配合事行,则将智慧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