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土宗文集:念阿弥陀佛的真实意义(如缘法师) |
 
净土宗文集:念阿弥陀佛的真实意义(如缘法师) 诸住大德、诸位同修: 今天下午我讲怎样念阿弥陀佛,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阿弥陀佛四个字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因为我说的在经典里找不到,你们不要疑惑,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不同,讲的也不同。我念佛也不大明白,明白多少说多少,供同修研讨。 念阿弥陀佛,有的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南无是相信、是恭敬。阿弥陀佛的“阿”字是无的意思,什么也没有,所谓“有”就是在有为法之内,有生灭,“无”是在无为法之内,有出世法之内,无生灭。有是有生灭,无是无生灭。阿弥陀佛是代表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化现,是接引众生之地。佛灭度时,看末法时代众生实在难度,顽固难化。念佛是方便法门,极乐世界是引导众生响往之处。教你念阿弥陀佛,是让你知道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个极乐的世界,真正的极乐世界在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的自心,极乐世界离不开自心,西方极乐世界,是佛陀的愿力示现而成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佛经上说,“谁能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万亿劫生死罪业。”是真实不虚的,谁能念谁消业。为什么说它是消业呢?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两个去声,两个入声,阿弥陀佛四个字都是元音,不是子音,就像母亲和孩子一样,我们都是儿子,我们是从这里生出来的,还要从这里回去。 为什么念佛能去病,能消业,能上西方?阿弥陀佛是大医王,佛号是治病良药,也是开心的钥匙,是上西方的飞船。为什么说它是治病的良药呢?它能治百病。你能认真去念头,诚心去念,就能去病,消业。因为阿弥陀佛是调身的,是声音字,这四个字是吐故纳新,是佛祖传给我们的妙法,你现在还不真正明白,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真实意义,它是性命双修的无上妙法。 第二个方面,念阿弥陀佛的作用,这名佛号是调心调身的。阿弥陀佛四个字的“阿”字是向外出声,呼出废气---二氧化碳,吸进来的氧气---新鲜空气。比如人有病住院,病重了就要输氧,才能活下来,离开氧气就活不成,这才是真正的妙法。念阿弥陀佛的妙处,能调身,生命是靠氧气才能维持。把身上的浊气吐出,吸进氧气,来调身心,明白这一层,下边还有妙用。1、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谁能念就能调身。念佛时,首先从口、舌、嘴唇、喉咙,声带发出一种声音,这声音有一种力量,它能振动身心世界。人心起念,这好比下雨前,打闪发光,念佛声音就象打雷的声音,发出这种声音,就能振动全身,振动虚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是一个宇宙。念佛的声音,阿字首先振动头部,脑血管就不会硬化,阿弥陀佛四个字从喉咙逐渐振动全身。经过经常地慢慢的振动,把全身调正好了,气血也通顺了,就没有病了。所以念佛必须要明白它的真实意义是什么,首先必须相信,不明白道理,糊里糊涂念,是用迷心去求佛保佑,这是迷信,不是正信,信心就生不起来。念念往外求,是丢失自己的家宝,不论你念多少都得不到好的受用。所以念佛必须道理明白。念佛是治病的良药。有个实例:我在河南开封出家时,有位老居士,七十岁了,子宫里长了一个子宫瘤,她家里很有钱,家里人要给她开刀取出来,她不肯,说她年纪大了,她就发心真诚的念佛。几年以后,她的病逐渐好了,到医院去检查,瘤没了,医生都很奇怪。这不是念佛是治病的良药吗?老居士八十岁时,身体还很健康,还常到寺院去听经学习,她有文化,她的孙子、孙女常陪她到寺院去,因为她要明白念佛的真实意义。所以我们念佛不要停留在啥也不懂的这个基础上。啥也不懂就是愚痴,有智慧才能了生死。用迷心念佛不起作用,有的人念佛念迷了,糊里糊涂的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烦恼继续增长,这没有用处。还有念佛求佛保佑。保佑我这好那好。这都是迷信。真正好好念佛是要伏住烦恼,修福积德培植善根,佛说的很明白,没有善根、福德、不接引。念佛是改造自己,没有烦恼才行。如果带着烦恼念头,求佛保佑,这是不如法。有病痛出现,就埋怨阿弥陀佛,我天天磕头、上供、烧香,你还叫我生病呢?咋不保佑我呢?这些都是迷信。要明白念佛是教你自已消自己的业,佛也管不住。你平时不好好念,不经常念佛,还没啥事,真正念佛它会生事。为什么会生事呢?就因为你好好念佛了,原来这个身体你不动它,它就不疼不痒,现在念佛的声音振动它,要通开身上的堵塞处,就必定有反映,反映到身体上,感觉不舒服。你想,我原来没有病,现在为什么不舒服,还有病呢?那是你不知道日渐衰老,病因早就有了,是因为你动它,要让它转化,必定有反映。不要怕,转过来就好了。因为人都有无数业障,这个身就是个业报身,是由业结构而成的形体,不知道有多少结缚,人一生造了很多业,今生念佛有这个缘,慢慢把业转化掉,将来能轻轻松松上西方。在人世间,你的德行好,功夫好。德行好是善念、善行。功夫是调伏身心的转化程度。人没有德行。再念佛,佛的大门开的再大,你也进不去。有德行佛的大门你随便进,没有功夫也不行,功夫和德行是一不是二。念佛要修德,从心地上修,培植信愿行是往生的资粮,无德便无功。无德业消不了。西方也去不成。 2、念阿弥陀佛是开心钥匙。念佛是治病的良药,已经说过,它还是开心的钥匙。为什么说它是开心的钥匙呢?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贪嗔痴,明白这个道理,你应舍掉贪嗔痴,就不会造业,没有烦恼,没有欲爱,就能生出智慧,能把你的智慧打开,所以它是一把开心钥匙。念的没有烦恼了,没有欲爱了,什么都放下了,不继续造业了,能达到这个目的,把你这把锁打开,把你的迷惑心打开,心就亮了,不使你迷惑,才能离苦得乐。心中的锁是什么呢?是贪嗔痴三毒,佛是钥匙,用它打开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才能进去。 3、念佛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乘船。念佛是上西方的飞船,一直飞到极乐国土,你不好好念佛去不成。没有愿力不行。阿弥陀佛就是飞船,就是渡船,能真心念就能尽到西方极乐世界。 为什么说是极乐世界呢?那里没有女人,没有情爱,没有贪欲,是清净光明的。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身体要重新组合。极乐世界人都是莲花化身,清洁透明,没有污垢,不是我们现在的肉身也不是这个神识,不能靠我们的思想去认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我们世间人的思想,谁也没有念欲,都是黄金铺地,珍珠玛瑙布满整个世界。那里没有日月星辰,天明天黑都靠莲花,莲花开了就是白天,合上就是夜晚,一片光明,没有黑暗。不象我们这个地球靠着日月。极乐世界没有高山,都是平地,衣食住行都靠想生、想吃食就来,吃完不用洗碗筷,想法澡就有个澡池,水的凉热,随着自已的心愿。极乐世界,谁也不要谁的东西,一想就有,用了就无,想床铺,就有床铺,所以极乐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不动就没有,还得操心。极乐世界啥心也不操,吃啥有啥,一想就有,想到哪去,一想就到,比喷气飞机还快。 西方极乐世界人都一样,跟大雄宝殿的三尊佛一样,脸一样,颜色、高低都一样,外貌一样。因地的愿不一样,成佛的果也不一样。就是这样,是个好地点。学佛最终目的是往生西方,活着的时候要有善行,以善为根本,没有善行,想上西方不可能。 第三个方面是如何念佛?有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有的念四个字,还有的念三个字,只念一个佛字也行,根据年龄念几个字都可以,念佛要一心清净,没有烦恼,佛法是活的是圆融的,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去念。阿弥陀佛是去烦恼的,是打扫清净心的,阿弥陀佛是他佛,它是一个法,是一个工具,心清净了就放下,妄想起来就要念佛。念佛是没事时念佛,有事做事,工作、干活时不要念,一心把工作学习搞好,做饭也要一心,若是一边做饭一边念佛,饭也没做好,佛也没念好。干啥把心放在一个事上,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心就是修行,一心念佛才是真念佛。 念佛不要带着气去念,不要带着求心去念。上西方是你的信念和愿力,念佛是等于你准备上西方的路费。要欢欢喜喜去念,不能带着烦恼去念,念佛是达到清净心,念佛也是训练自己的清净心,训练定力。所谓定力,就是什么也动不了我的清净心,什么事也生不起烦恼,你没定力。有烦恼,到寿终上不了西方,无论你怎样念佛,到临终也用不上。所以平时念佛心要清净,什么事也动不了我上西方的心。 学佛人要处处保持清净心,现在有的人到一起念佛说长道短,心不清净就不是学佛的,心清净才能消业,心不清净业转不了。一念清净心就是一念佛。一般人的毛病是心量小妇女的肚量小,心胸狭窄,到一起不是说这个,就是说那个,就是不说自己事,说别人。到一起就是这一套。乱说别人的那个心,就是造业的根源。造什么业,遭什么罪,不造业就没有罪,一切业是自己所造,起心动念就是造业。佛教我们保持清净心,清净心不造业,清净心能把旧业转化。不再造新业,若是动了坏念头,命运就变坏了。 念佛要念出菩提心,生出大慈大悲心,念出至诚平等心。检查自己功夫如何,以这为标准,按无量寿经说的去作,错了,立即改正,这才能进步。 关于怎样念法,现在净土法门书刊上,有多种方法,要根据自己适合哪一种,就专用一种,不要变动,持名念佛是最实用的。观想念佛难度大。没有过来师父指导,易走歧途,因为观想是有幻境的,一但执着就很麻烦。念佛方法比较稳,得效快,就是心与声合一法。口念耳听,一定听自己的,用外边声音易着魔,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自己口念,心念都可以,最佳的方法是心念心听,这是无声之念头,听无声之音,用这个方法,是运用大势至菩萨的法。行观世音菩萨选用耳根的行门。这就是一心归命的无上妙法。这样念到功夫纯熟,真心妄心自然合一,到这个地步就不会被外境所动,往生是百分之百自在往生。望同修先培德本,再老实专修专念,成就净业,同往西方,成就菩提,倒驾慈航,再来娑婆普度众生。 要是生气,烦恼而去念佛,那是无用的,欢欢喜喜心中清净而念佛那才行。必须先有定力,没定力是念不成的,没定力你再念也上不了西方,我的话到此结束,阿弥陀佛。 于浙江省平阳鳌江镇兰田植德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