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宗祖师传记: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
 
净宗祖师传记: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历史的脚步走到公元四世纪前叶,庞大的中国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大地在呻吟,百姓在哭泣。多难的世人,何时才能脱离苦海?绝望的心,怎样才能看到希望? 佛来到人间,庄严地宣示:只有佛教的光明才能让人们找到出路,只有佛教的法海才能使万民心灵上得到歇息! 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佛给中原送来了一个忠实而辛勤的传道者──慧远。 慧远(公元三三四年──四一六年)俗姓贾,从小熟读儒家经书,能诗善文,十三岁时与舅舅游许昌和洛阳,深受当代硕儒的称许;成年之后,对道家意旨犹为钟情,常欲隐逸山林,作一超世的隐士。但当他一接触到佛教之后,却毫不迟疑地走进了佛教的殿堂,并发誓要为佛教奉献此生。慧远的出家,是佛在人间的感召。出家前,他是个才子,具备了儒者的素养;他向往隐逸,具备了道者的风范;而出家之后,他成了虔诚的信徒,他没有丝毫的功利和私欲,也没有片刻的自足和狂妄,他的心中只有令他神往的弘法事业,他将自己的行为作为弘法事业的一部分,用虔诚和汗水,洗去了身上的尘垢,换来了心灵的新生。 慧远一生的弘法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出家到五十岁,他跟随师父道安,学道修行。从恒山到冀州,从王屋山到襄阳,风风雨雨几十年,由一个年轻的俗家才子,成长为一个品性高尚、学养渊深的佛教徒;五十岁时与师父在襄阳分手后,慧远在庐山结庐,创建东林寺,此后三十年,他迹不出庐山,与俗世相隔绝,一心向佛,使庐山成了江南的佛教中心,他也因而成为一个为天下人所尊崇的佛教领袖。慧远的名字同庐山一起传遍了天下。 慧远的时代,正是西方佛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慧远的努力,也正是从中国本土的传统出发,灵活而变通地将佛学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既不违背佛理,又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相融合的宗教,使佛教开始具有中国本土的特色,成为中国式的宗教。 在佛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文化的整合作用,加深了佛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慧远之前,中国人或者生搬佛法,或者以本土俗理曲解佛教义理,佛法未能完全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宗教,人们的心依然时时处于一种无可适从的惶惑中。百姓心中期待的那种真正的超脱和幸福,则依然停留在佛教义理的探讨中。 慧远的俗学功力是相当深厚的,只是他没有拘于俗学,自动地摒弃那些与佛理不相符的东西,用佛教的真理去化解俗理,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理和物象,将人们的思想引入佛教的更高、更深的境界,所以慧远第一次登上讲坛,就是以佛宣道,以俗证道,既不妄自揣测,也不生搬硬套,这样既维护了佛理的严肃性,又给世人开创了一条正确的学经悟道的方法,使佛法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慧远是成功的,他接受「般若」学的理论,继承道安法师的佛学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性论」。他认为法性就是无性、空性,宇宙事物都是由它产生出来的,人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于精神活动。在「生绝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中,才能超越此生而体悟法性;而人们如果能体悟到法性,也就能进入涅槃,从而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慧远巧妙地将道家的心斋与佛教的涅槃理论融合为一体,给凡俗之众、也给学经悟道之人提供了一项较为切实的指标。 他相信形灭神不灭,宣讲因果报应,认为善恶报应有三种,一为现报,也就是善恶始于此生,报于此生;二为生报,即来生应验;三为后报,也就是经过两代乃至百代之后,再受报应。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时候,因果是必定要应受的。他将中国本土中已经存在的报应说与佛家的因果法则相结合,从善恶的角度,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使佛教义理收到了劝善惩恶的社会效果。 他奉行「沙门不敬王」,不屈服于人间的权势。在帝王面前,他是一个奉行佛法、不落俗套的人,在权贵面前,他是一个不畏惧的人;在企图损坏佛教的人面前,他是一个毫不胆怯的卫士。为了沙门不敬王的理据、为了沙门袒服的传统、为了佛教不可亵渎的教义,慧远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扞卫佛教的最前线,同各种各样的人作了不屈不挠的论说,一次又一次的论说所赢得的胜利,使佛理更加深入人心,在人间传播得更加深远。 慧远将师父道安的坐禅修练法加以发扬,既制定了较完备的坐禅法,又将禅法与悟道、行文、做人联系在一起,特别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将那极乐世界作为人生的归宿,创立了与中国人生活心态相吻合的净土说,他与刘程之(遗民)等一百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净土,给人间的生活构划了一种明确的理想。这种理想既不虚幻,也不简单,它是一种修行的结果,必须沐浴在佛的光辉里,才能享有这份超越和永恒。 慧远的宗教活动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也是极为辉煌的。他不仅赢得了同道、信徒的崇敬,而且还受到了整个社会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文有儒士、武有将军的崇拜。他所在的庐山,既是一个佛教中心,又是一个杰出的文人集团,在他的周围有一批才华卓越的文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慧远的身边,聆听大师的讲话,并与他论道谈诗,结社修行,共期佳境。 这一位才华超群的高僧,也是一位具有着许多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成功地在中国人心目中建构起一座奇妙无比的大殿,走进这座殿堂,人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和超越。 慧远颖悟而超然的一生,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添上了精妙的一笔,在他所生活过的地方,别是他晚年生活的庐山,处处都有他的丰硕典范,人们爱他的经文,也爱听他留给后世的种种传说。自慧远之后,所有题咏庐山的诗人和文人,都情不自禁地将庐山与慧远联系在一起,庐山,因为慧远而更有神采,更有深度和蕴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