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佛法与人生(XC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佛法与人生(XC法师)

   非常感谢柏林寺常住,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佛法方面的内容。佛法本来是修证上面的一种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既然不能表达清楚,又要来说,这只是一种方便, 是为了使大家从道理上有所认识。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命这一根本的问题,我今天要谈的题目就是《佛法与人生》。

  对于生命,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人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生育我们的那一天才开始存在。因为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它是久远以来就存在的。可是我们一般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却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后世。我们今生能做人, 说明在过去生中我们造了做人的业。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人又各有不同,有男女、贫富、聪明与愚痴等等方面的千差万别。这些都与我们前生造业有关系。所以,虽然同样都是人,因为过去生中造业不同,致使我们今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境遇不同,人生的追求也不同。比如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经济落后,在这种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是在单调中渡过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各方面都很发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千差万别。

  在人生的过程中,怎样生活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呢?以佛法的观点来看, 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比较世间的各种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们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生活,生活才会最真实、最有意义。如果我们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现代社会中,有种说法,即做好人吃亏,易受人欺负。原因就是现在人的贪、瞋心日益加剧,比如现在的一些家庭,兄弟姐妹之间都闹着要分家,做父母的虽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处,但却无能为力。因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愿多为别人着想。

  在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传统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都很有规矩。首先坐座位就很有规矩,先长辈,后晚辈。吃饭时,如果长辈没有吃,晚辈是不敢先吃的。有了这样的规矩,一家人才容易上敬下和,和睦相处。而我们现代人的家庭,别说一家人很有规矩地坐在一起吃顿饭,就是不讲规矩一家人全能凑齐地吃顿饭也是很难。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的人都是各忙各的,各顾各的,应酬多了,交际多了,唯独顾家的时间少了。家庭的建立是为了安顿,如果没有了安顿感,家庭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现代的家庭,不和睦的多,不孝顺父母的多,离婚率高,有婚外恋的多,种种的内忧外患,都是我们的贪、瞋心加剧的直接反应,都是我们缺少规矩,缺少对别人尊重的直接后果。

  好的规矩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尊重别人也是从尊重家人开始的。所以,我们学佛就要从孝顺开始。作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责任、义务,就更不用指望他对社会、对其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了。父母对于我们的恩德, 可以说是恩重如山。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所以,修行就是要从孝顺父母开始,从尊重家人开始。

  在家庭中,许多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在社会中,这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更为严重。比如在单位中,有的人为了得到领导的重用,绞尽脑汁巴结领导,对领导说奉承话。而对一般同事,则冷冷相待,甚至排挤打击。个人欲望的日益膨胀,造成今天社会风气的日趋恶化。

  说到民族,在我们整个地球上,有两千多个弱小民族已经绝迹了。说到国家,在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每个国家的兴亡、离合,都离不开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国与国之间为了既得利益,更是巧取豪夺,纷争不断,乃至大规模的武力战争,无论是国家也好,民族也好,还是单位或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从不固定,也不永恒,永远都是无常的。

  另外,随着地球气候的增温,许多的微生物没有办法活下去,逐渐地消亡了,又有许多新的微生物适应这样的气候,不断地产生出来。这说明地球上现在的业报已经不适于消亡的那些微生物生存,而适于新生的这些微生物的生存。现在地球的最高气温在三、四十度之间,还适于我们人类生存,一旦地球的气温高达六、七十度时,我们人类生存也要从地球上消亡了。但这种消亡并不是断灭,人类会随着自身的业力投生到适合其生存的其他星球上去。

  我们因为同样的业报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个人又有每个人不同的业报和障碍。我们每天为什么会烦恼?是因为我们没有解脱。没有解脱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身体障碍着我们不得自在。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解脱。要想解脱,就要学会放下。放下心里的烦恼,放下身体的困扰,以及放下身外的一切。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放下,而不是为了得到。现在,许多学佛的人就是抱着想得到什么的念头。比如想升官发财,想长生不老,那就完全错了。人的身体总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么,终究也是一无所得。总想得到什么,就总有障碍,总有牵挂,就总也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要想解脱,要想学会放下,就要依靠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会产生种种烦恼。

  有个故事,说有位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伞的,二儿子是卖鞋的。这位老婆婆整天的愁眉苦脸。后来有位法师问她:“老妈妈,因为什么事你整天这么愁眉苦脸?”老婆婆说:“我的问题很严重,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跟你说了也没用。”这位法师就劝慰她,让她说说看。老婆婆在法师的再三劝说下,才诉出苦衷:“我的大儿子是卖雨伞的,如果总晴天,雨伞就卖不出去。我的二儿子是卖鞋的,如果总下雨,就没有人出来买鞋子。为了这个,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说我苦恼不苦恼?”法师就告诉她:“你应该这样想:下雨的时候, 你要为大儿子高兴,因为大家都来买他的雨伞。晴天的时候,你要为二儿子高兴,因为大家可以来买他的鞋子。”听法师这样一讲,老婆婆一下子豁然开悟。从此,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老婆婆总是乐滋滋的。这个故事只是一种比喻。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往往没有觉察。比如说,桌子上放着一个茶杯,小孩子来拿,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杯子打碎了。这时大人来了,看见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说,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顿。由此,这个小孩子就能得出一种错误的观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会挨骂的。这不但给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家里大人的意见不一致,继而招惹出更大的烦恼。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这样处理问题,他会告诉小孩子,你应该学会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里要是有开水,掉下来就会烫伤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还会把你扎伤。同样是面对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却可以把它转化为好事,让它成为一种对人有益的经验;没有智慧的人却会因此起烦恼,由一个很小的烦恼生出很大的烦恼,由一个很小的错误引出很多大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只有靠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教的正见,即正确的认识,就是以智慧为表现特征的,修行的首要问题就是正见,正确的认识就如同眼目一样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眼睛,在黑暗中乱模乱撞,那将是很危险的。所以,学佛首先就要以正见为引导我们的眼目。那么智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从定而生。我们一般人之所以缺少智慧,就是因为定力不够。修行有一种方法,就是打坐。打坐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定力。

  说到打坐,首先还是离不开放下。我们在开始学习打坐时,很想能收敛住我们散乱的心。可是越想收敛,却越收敛不住。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这里面有对立。因为你想静下来的念头越强烈,其实你离静也就越远了。所以,打坐时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想静下来的这个念头。另外,我们的头脑与我们的心也是相对立的。我们的头脑与佛教讲的心是两码事。我们的头脑总是在不断地分辨和思维,它分辨和思维的内容都是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那些社会知识。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些社会知识来思考问题。而这些社会知识却是很有局限性的,有的甚至还是极为错误的。所以,打坐时还要放下我们头脑中分辨和思维。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一种正确的心态,也是一种定力的培养。比如说,你今天本来心情很好,高高兴兴来到单位上班。这时,有位同事或许会因为一件小事向你大发脾气。这种时候你怎么办?如果你由此心生烦恼,与他大吵大闹,只会闹得不可开交。如果你能够冷静地想想,对方今天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了,心里这么烦恼,发这么大的脾气?这样一想,你就不会烦恼,反而心生怜悯,对他进行劝慰。这样一来,不但化解了对方的烦恼, 而且令他心怀惭愧,对你充满感激。

  面对生活,面对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总能保持这样一种关怀别人, 照顾别人的心量,就不会产生烦恼,也不会为烦恼所困缚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是非争执都是双方的。如果只是一堆干柴,遇不到火,也就不会燃烧起来。所以,与人发生任何矛盾纠纷时,最应该反省的还是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才是智慧,也是禅的一种表现。所谓禅定,并不是整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若说坐着不动,乌龟的坐功比我们人要强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开悟。因为它没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禅定的一种方式,真正的禅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以一种智慧的觉照很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个真正有禅定功夫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干什么,都不会为那些五光十色纷纷扰扰的事物所动心。它的心始终是清净的清凉的,没有任何迷惑,不起任何烦恼。这就是生活禅,也是真正地在享受生活。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不下来,书就读不进去,体育运动员在比赛时要调整心态,保持心态的镇定自如。所以,运动员平时就作心理训练,他们所训练的无非就是定力。如果光说定力,不仅仅是佛教讲,气功、道家以及印度的许多教派都讲,而且他们的禅定功夫都很深,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智慧。比如气功师,他们所注重的往往是身体,他们太用心于调养身体了。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不要保养我们的身体。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六年苦行,后来经过验证,认为过度的苦行无益。所以,佛在圆寂时告诉众比丘们:要知足少欲。知足少欲,并不是说要绝欲。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就会没有希望, 也就不可能活下去了。欲望本身并不纯粹是坏的意思,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物质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不应该过分贪恋。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谓欲壑难填。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若不加以节制,就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能够做到知足少欲,再进一步就是离欲。离欲也不是绝欲。离欲就是对最简单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已经没有兴趣,或者已经无心分别了。比如过去有些人打坐,一坐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这些人的禅定境界已经很深, 他已经不受物质方面的限制和障碍了。比如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在山里面遇到一位静坐的人,他知道这个人是修禅定的,就用引磬让他出定。这个人睁眼后问玄奘大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玄奘大师就告诉他说:“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一千多年了。”玄奘大师就问他:“你是什么人,是怎么回事?” 他说:“我是迦叶时代的比丘,我在这里打坐入定,一直为了等着释迦牟尼佛出世, 我想听他说法。”他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就说:“我要继续入定,等下一世弥勒佛出世时,我再出定,去听他说法。”玄奘大师就劝他说:“你已经错过了释迦牟尼佛,如果你再打坐入定,即使弥勒佛出世,你也不会知道,有可能还会错过。你不如出定以后重新投胎做人,以便为佛教多做一些事情。”这个比丘听了玄奘大师的话,不再入定,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后来就重新投胎做人了。等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时,这位重新投胎做人的比丘,已经由小孩长成了大人。玄奘大师就度化他出了家,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窥基大师。

  比离欲再进一步的就是化欲。也就是把五欲这些障碍的东西都焚化成清净的欲望。这些清净的欲望就是善法欲,也称为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就是善法欲。

  以上我们讲了少欲离欲和化欲。少欲是我们所有佛教徒对待物质应有的一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物质方面对我们的影响,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清净。然后,才有可能离欲化欲。

  要想得到禅定,首先就要守戒律,一谈到戒律,很多人就感到害怕。比如说到寺院里来,不许吃肉,不许这,不许那,好像很受约束,于是就觉得害怕。其实戒律是帮助我们修禅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持戒,并不一定非得过出家人的生活,照样还可以过在家人的生活。比如在家佛教徒可以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有人一听不杀生,就觉得做不到,因为他每天吃饭都离不开肉,离开肉就吃不下饭,其实这里面有误解,不杀生并不是要你不吃肉。不杀生是要我们不去伤害一切有情生命。因为我们都是有情生命,在受到致命的伤害时,都会感受到痛苦和绝望,以己之心推之于一切有情生命,我们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呢?在家的佛教徒不吃肉是出于慈悲心,并不是戒律规定不许吃。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觉悟,还做不到不吃肉,那就先吃三净肉,慢慢地等你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高品味的追求,别说吃肉,就是许多别的物质方面的享受,你也会看的很淡的。

  另外,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这都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最后是不饮酒,佛教的这条戒律完全是出于对人善意的维护,因为人饮酒过量后,就会乱性,失态,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作为一位普通的驾驶员,酒后还要禁止开车,更何况对于一位要修禅定的人。其实细推五戒,每一条戒律都充满了慈悲,充满了对人最善意的维护,尤其对我们学佛修禅定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最好的保护。

  当然,人的根性不同,能守的戒律也就不同。对有些人来说,受持五戒非常容易,因为他本来就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也有的人,对某些戒律容易受持,对某些戒律却难以受持。比如对爱喝酒的人,你让他一下子受持酒戒,恐怕很不现实。所以,并不是说不受持戒律就不能学佛。受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获得解脱,并不是让人感到困缚。如果你感到受戒是一种困缚,你可以先不要受戒。或者你觉得有的戒律对你有困缚作用,你可以先受其它的戒律。

  戒律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制定,其他所有的菩萨、罗汉、僧团等等都不能制定,也不能更改。因为佛是大彻大悟的人,他对人有着透彻的了解,明白什么事情人不应该做,如果做了就会妨碍生死的解脱。所以,他才能够对出家人和在家人制定出不同的戒律。戒律的内涵是非常神圣不可思议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它实在的意义。戒律就像我们的交通规则,如果开车没有规则,每个人都胡乱行驶,不但可能危害到自己,也会危害到别人。同样,如果我们不遵守戒律的话,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佛教的戒律也近似世间的法律,并非死板教条,也有灵活变通。比如一个人遇到歹徒抢劫,他为了自卫,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为他的动机并非害人,只是自卫,所以在法律上就不会定他的罪。佛教的戒律也有类似的规则。所以,戒律就像法律或交通规则一样,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人。

  今天,大家来到柏林寺学习佛法,首先我们就要对佛法有一种正确的认识。现在社会上对佛法的误解很深。比如现在有的人到寺院里来,磕一个头,烧一柱香,在功德箱里放一些钱,然后就祈求佛保佑他升官发财,保佑他长命百岁,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祈求满足他的欲望。我们的欲望是求佛能求来的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福报都是过去善业积累的结果,求是求不来的。若想求福报,只有多做善事。但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索取,不是为了求福报,而是为了学佛的献身、无我、解脱、自在。

  另外,还有些人认为烧香、磕头、拜偶像这些都是迷信,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人内心智慧的力量非常弱,也就是说,我们弃恶扬善这种修持的力量非常弱,我们本来想做好事,却总也做不好;我们本来不想做坏事,却不自觉地做了坏事。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定力智慧都不够。佛的智慧是无限的,佛的境界是无量光明的,我们拜佛念佛,虽然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是通过这种形式上的修持,却可以唤起我们内在的智慧和光明。就像现在的学校、工厂和各种机关单位要升国旗、礼国旗一样,这虽然也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目的却在于唤起我们内在的爱国热情。如果你说国旗只是一块布,升国旗、礼国旗就是迷信,你能这样认为吗?同样的,我们大殿里供的这些佛像虽然是石头的、木头的,但我们内心所朝拜的却不是这些石头和木头,而是朝拜佛的无量智慧和光明。或许有人又会疑问,如果是这样,那每天上供那么多水果、糕点、饭菜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学佛,就应该学会舍,学会布施,学会为一切众生作奉献。如果我们能从形式上每天对佛像作一份供养,即在内心里培植了一份舍己为人的供养心。慢慢地供养心培植起来了,慈悲心量扩大了,我们就会觉得对一切众生都应该供养,对一切众生都应该报恩。

  打个比方,佛法就像是药,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的医生。他不仅能医治我们身体的病苦,更能医治我们心理上的痛苦。三藏十二部所有这些经典,都是对治我们众生身心病苦的最究竟的良方。但如果我们不能如实照着去做,读再多的经典,就如同只读药方不肯吃药一样无济于事。佛法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文字经典,而在于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但现在许多人误认为佛教只是一种文化。不可否认佛教有文化的成分,在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中,确实渗透进许多佛教思想的内涵。但佛教的思想并不等同于文化,因为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并不一定了解佛教的思想。另外,佛教也不同于科学,但佛教有科学的成分。在两千五百年前科学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释迦牟尼佛所亲证的一些真理现象, 被我们现代的科学试验逐渐地证实了,这足以说明佛教的思想远远超越于科学, 但是现在许多人非常相信科学,甚至只相信科学,认为只有被科学家认定的东西才是可信的。难道科学认定的东西真是绝对可靠吗?比方说,科学家曾说西方人主要吃马铃薯、面包、牛排这三种食物,因为这三种食物非常有营养,所以西方人的身体才那么健康。后来西方人许多人得了癌症等种种疾病,科学家又对这三种食物进行分析,认为病症是由于食用这三种食物过多而造成的。同样的东西,在科学家的分析下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可见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时刻都有反复、有变化,先前所认证的东西,在后来却有可能彻底被推翻。所以, 科学的定论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一味地只相信科学,那么就会把自己也局限住了。

  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它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能源无休止的开发利用,对于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无穷的后患。另外, 将科学应用于军事,更是人类将要自我承担的最可怕的灾难。比如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像我们人类自制了一把最尖刃的自杀武器。所以,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合理、不可靠的一面。因此,对待科学我们应该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不应该一味地盲信盲从。而对科学以外的一切信仰也不应该一概否认。如果我们对一种事物没有进行彻底了解,没有切实地去实践,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见地。比如说喝茶,有的人喝茶觉得是一种享受, 他喝茶的时候,看着一杯碧绿的清茶,就会联想到山林的气息。这样与其说是在喝茶,倒不如说是在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也有的人喝茶只是为了解渴,端起茶来咕嘟、咕嘟就灌进肚子里去了。你问他茶是什么味道,他都说不上来。还有的人根本不习惯茶的味道,刚喝上一口,就会大叫:好苦啊!同样是喝茶,却是这么不同的品味。所以,对待一切事物我们都不应该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品味,自己得出自己的认识。

  整个佛法教导我们的是戒、定、慧三学。可以说戒、定、慧三个字概括了佛教所有的内容。戒、定、慧三学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光持戒不修定,或者光修定不持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戒和定。如果没有戒和定,智慧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就不可能解脱生死。所以,学佛一定要戒、定、慧三学并修,不可以偏颇。

  我们这七天的夏令营有这么多位法师、学者给我们讲法,又有我们自己的亲自体验,相信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都会有所转变。在这七天中,我们首先应该放下我们以前的观念,先听听这些法师学者是怎么讲的。听完之后,你回去可以仔细思考、判断,想想他们讲的是否有道理,如果你觉得有道理,就照着去做。如果觉得没道理,也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要还没有听别人讲,你心里就先有抵触,就想着怎样驳倒对方。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心就不会完全踏实下来,也就不可能把别人的话完全听进去。这样的话,首先你就被自己给局限住了。

  我今天在这里只是给大家作了一个开场白,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只要有缘,我们还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勉力。最终愿我们都能够得到根本的解脱。

 
 
 
前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生活禅浅识(陈兵)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XC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刘进堂)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开营式上的讲话(鞠志强)

 

后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佛教的世界观(济群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二谛与三性(于晓非)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王雷泉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四届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