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祖师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宗性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祖师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宗性法师)

   承蒙大和尚慈悲,今天很荣幸地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作一些佛法上的交流。我个人很惭愧,但是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学习佛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今天上午我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通过我自己出家这十多年来的学修,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烦恼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或者生活条件的不好,而是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缺乏勇气和信心。这种勇气和信心的缺乏,我觉得是由于我们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智慧,使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觉得不那么自在、和谐,老是有坎坷、碰撞与摩擦,有情绪的起落、起伏。所以,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除了要改变生活状态的一些情况以外,更需要提倡去拥有智慧,去开发自己内心智慧的宝藏。用佛法中的智慧来透视生活,也就是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修行当中,过一种智慧的生活,让生活充满智慧,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包容与慈悲,少一些摩擦、隔阂,那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如实地观照生活,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打算分两个部分来讲:第一,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它;第二,就是我们如何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一、我们为什么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

  我觉得这有两个层面,从人类现在的人文精神需求的角度,我们需要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从现在信仰的现状来讲,我们更需要用佛法真正的智慧来透视生活。

  (一)、人文精神的需求。

  人文精神的需求,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与光明来照澈我们的内心,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科技不断进步、信息的全球化等等,使我们这个社会彼此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就是所谓的地球村,拉近了大家生活的距离。虽然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运用一些方法、手段、技术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结果自然没有被征服,相反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可怕的报复。比如水灾、火灾、生态平衡失调等等,严重威胁到我们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存环境,给我们带来了生存危机,使我们没有一种依靠感和安全感,人们称它为"生存危机"。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人们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一些人的精神领域中,尤其是价值观、人生观也面临着严肃的考验。出现了道德观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承担精神少,拿来主义多;奉献精神少,占有主义多。一些人只知道去占有大众的、公家的、别人的,而不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奉献给大众、奉献给社会,甚至看见别人的奉献,他还怀疑别人是不是在出风头、沽名钓誉。一些人别人拿东西给他,欢迎;让他拿东西给别人,不行,这东西是我的,是我好辛苦弄来的。有的人让他做些事,他不愿意承担,还会讲这事不是我干的,我是干大事的等等,我们把它叫做“价值观的危机”。物质文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出现的生存危机和价值观危机。在这种危机背后,我认为现代人类面临着三种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

  第一,人与自然的矛盾。人老是要去征服大自然,就把人和自然放在一个对立的层面和对立的角度,这样违背了自然的存在与发展规律。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讲的“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与自然应是和谐一体的,是互相依靠的,而不是对立的。如果对自然索取、占有太多,就破坏了它自然运转的规律和平衡,就会遭到报复,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佛家讲"依正不二",就是告诉我们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的,是在一个平等的层面,而不是谁高于谁和谁征服谁。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和谐、不统一、不平等,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提倡、在呼吁需要大家去解决的矛盾。

  第二、人与他人的矛盾。奉献少、占有多;承担少、拿来多,就造成了人与他人的矛盾。在家里,一个人必须面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如果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容易吵架、摔东西,现在人吵架最爱摔锅、摔碗,甚至还有摔电视机的,结果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认为学佛的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家庭问题,学佛的人喜欢讲要“普度众生”,芸芸众生我一个都不放过,可是恰恰就把家里那几个人给放过了。度不了家里那几个人,肯定也度不了天下众生。虽然度天下众生的心愿很好,我们很赞叹、随喜,但要从眼前做起,因为家庭成员都不支持,后院起火了,就会不让你出门,不让你学佛,苦恼、矛盾自然就来了。要处理自己同家人的关系,就是要放下,放下自己的身份。现代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挺严重的,比如一个人回去以后就往那儿一坐,要家里人给拿水、做饭,家人自然就会反感,这样跟老婆孩子、父母的关系就很难相处。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学佛的老太太、老头上庙里皈依以后,回到家里就宣布:自己是佛教徒,从今天开始,我要过我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我们谁也不管谁。这样的家庭关系一定是处理不好的,所以我经常对那些初皈依的老头、老太太说,你们皈依以后应比以前表现得更好,比如你把地擦得能照出人影来,他回来保证高兴,你要去庙里、要去朝山拜佛,本来只给你一百块钱,结果会给你一千块钱,因为他觉得你学佛挺好,回来会更好地为家里服务。

  单位同事之间也不好处,现在竞争机制很厉害,处理不好就是矛盾,特别在工资、晋升方面很容易闹出矛盾,这个竞争机制一方面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另一方面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伤害。我们佛教徒,在单位里一定要协调好和同事的关系,要不怕人家升级,你跟人家关系好,人家升级了还真有可能帮助你。还有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这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透视、协调它。

  第三、人与自我的矛盾。有的人会讲,自己跟自己还能有什么矛盾?其实,这个矛盾最大,人跟自己的矛盾很多。比如今天你在办公室,有个人给你送了个红包,你就在那里选择,要了,会不会有人揭发;不要,这个东西又很可爱。这就看这一念间你能不能战胜自我,能不能战胜邪恶,如果是不要白不要,反正没人看见,便揣起来了,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你没有战胜你内心邪恶、贪欲的观念。所以,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就是要用智慧去战胜邪恶、战胜贪欲,也就是你的内心里善与恶的斗争,就是你自己人格的斗争。西方心理学家讲人有多重人格,人一会儿非常善良、笑容可掬,一会儿又是青面獠牙;一会儿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会儿又内心肮脏。相对前面两个矛盾,后面这个人与自我的矛盾最不好解决。因此,人必须在内心里面去战胜那个自我,那个自我里的邪恶、贪欲,让你的人格在自善、兼善的下面统一起来,要把那些邪恶的、贪欲的自我观念统统清除出去。

  对上面谈到的两种危机和三种矛盾,我觉得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化解矛盾与危机,让我们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他人和谐、本身人格统一。要树立很好的价值观,不断地提高我们生存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进而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所以,从人类人文精神的需要,我们要调整两重危机、化解三个矛盾,就必须运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解决、协调它,最后达到能够真正化解这些矛盾与危机。

  (二)、信仰现状的需求。

  我出家已十二三年,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我觉得不论是在僧团里,还是在社会信众群体里面,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的情况,都很不理想,很多人学了多年还不知道怎么修行。根据目前信仰的需要,我也觉得需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像我们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禅一样,能够观照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充满禅机,在禅修中生活。就需要在信仰的层面做一些调整。我们现在信仰的现状,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盲目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

  第一、盲目主义。现在很多人去庙里喜欢拿一大把香,跪在蒲团上面,念道什么观音娘娘、玉皇大帝、灶王老爷、土地公公,只差没念到真主和耶稣,好像联合国要开会了。出现这种现象,这也不能责怪他们,是由于非常的盲目,他们分不清这些名字代表的意义。有人将这种盲目主义归为"见佛就拜,见官就赖",这些人不是见了佛才拜,而是见了什么都拜,只要是在台子上的都拜,不管是什么玉皇大帝、土地公公、灶王老爷、城隍、火神雷神风神,反正一大堆。他就觉得这东西好,当然应该肯定这个心情是好的,至少他有一颗敬畏的心,如果他没有一颗敬畏的心,他不会去拜,而是让你拜他还差不多,但是这善良的心的背后有一种盲目的观念。上次我有一个同学到成都,我就陪他去几个地方走走,看见两个东北人先在我们庙里拜,我那同学也是东北人,于是寒暄了两句;我们去青羊宫时,碰见这俩人又在那儿;后来到了武侯祠,看见那俩人又在那儿拜起了诸葛亮。我就想中国人这种民俗信仰,不管是红脸黑脸,还是包公关羽,他都觉得可爱,只要能给自己好处的都拜,这就是一种盲目主义。

  第二、功利主义。现代人老老少少都有所求,老人希望菩萨保佑自己没病没灾,保佑全家人都不吃药。有一个笑话,一个老太太跑到庙里去请愿,她丈夫家姓史,她就在佛像前说:“菩萨呀,你要保佑我们家死(史)老大、死(史)老二、死(史)老三,”旁人听了纳闷,她还继续说“还有死(史)老头。”年轻人不同了,拜一拜求他的股票明天涨一涨,炒股的要靠菩萨,考学、上研究生、找对象等等都要靠菩萨,菩萨千手千眼都不够用了。城里人条件好一点,拜佛有时能称个十斤香蕉五斤苹果,乡下人没有钱,就端块豆腐,拜了佛以后还把这豆腐拿走,说回家炸了吃,人家问她这样做菩萨会不会生气,她说不会,已跟菩萨说过了,菩萨会原谅的,她这一块豆腐要菩萨保佑她家的猪多长肉、鸡多下蛋、蛋比人家的都大、稻子增产、小麦长高一点等等,菩萨豆腐没"吃成",还要保佑她二十多件事情。这些都太功利了,菩萨不是给谁作交易的。讲一个笑话,我刚当小和尚的时候有些脾气,现在脾气都给磨光了,在成都有一个习惯,有人要拜佛,庙里就拿那个大罄敲一敲,和尚成了敲罄的,后来我去被安排在观音殿做香灯。有一天有个老太太来拜佛,我故意不敲,老太太就看着我,我就看菩萨当没看见她,这老太太生气了,上来跟我理论,说我拜佛你怎么不敲罄,我说我是来当和尚的不是来敲罄的,她急了说不敲罄你这和尚怎么当的,我一看她急了,就把火降下来,说你要敲也没关系,我给你补上,本来敲三锤,现在给你敲九锤,不过在我敲以前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让我敲,老太太说你这都不知道还当和尚,她说“拜佛不敲罄,菩萨不知情”,你不知道?我说那我就不敲了,搞了半天你让我敲罄是要提醒菩萨,让菩萨看你在这儿拜佛是不是,菩萨是不用提醒的,菩萨有千手千眼,哪一个角落都在他心里面,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包,老太太看我说得有道理,也就不跟我吵了。所以这个就是非常功利的,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第三、现实主义。就是要实惠,而且要立竿见影。有的人今天拜菩萨求明天股票涨一涨,明天没涨,就觉得菩萨不灵验;又去道观里拜太上老君,还是不涨;就拜真主,拜耶稣。今天拜了明天就见效了,他就觉得这个菩萨很好,给自己实惠了,就是这样的现实主义。

  讲这些信仰的现象,我不是在否定它,没有要否定这些人的意思,相反,我非常鼓励,因为有了到庙里拜佛的这一个念头是非常善良的,关键在于我们僧团的师父们如何去引导、教化他们。让他们走正路,他盲目,告诉他怎么不盲目;他功利,告诉他学佛不是功利;他现实,就告诉他要想有好的现实就得明了因果,从因上入手,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学佛多年的人,老是找不到下手处,不知如何修行,甚至有的人念了三天的“金刚经”,就说自己怎么还没成佛,佛不是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自己念了多少阿弥陀佛还没成。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精神,都是理解上的不到位。

  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高这样的信仰层面,有必要对这些信众做正面的引导。应告诉他们,要用佛法的智慧去生活,用佛法的智慧去工作,用佛法的智慧去处理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用佛法的智慧去待人接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光明,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前途,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很自在,才能够真正洒脱得起来。

  基于前面讲的人文精神的需求和信仰现状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指导生活,让生活充满智慧,让佛法的智慧来照耀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生活质量就会不断提高,生命就会逐步达到净化,这样我们学佛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学佛不是什么深奥的事,就是要改变我们生活的现状,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上次在成都有个副省长问我佛教好在什么地方,我说佛教是解决生活的问题,佛法以净化生命为起点,以改造生命为归宿,他听了很高兴表示赞同。我们就像是劳改犯,都是没有改造好的人,我们都有缺陷,要不断改造,只有佛是改造好的,佛是智慧圆满、悲心圆满、人格圆满。所以佛法就是解决我们的生活问题,要让我们的生活很和谐,生命的质量非常高,那就要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来。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透视生活。

  二、我们怎样运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

  可以这么讲,佛法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一生讲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就是怎么样净化我们的生命,如何改造、提升我们的生活。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都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给予开示的,但佛法这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都拿来。记得去年大和尚曾讲过,学佛修行三件事,就是见地、方法与功夫,其中学佛修行的方法很多,道路也很多。比如说我们要从赵县到北京,有很多条路,有火车、有高速公路、还有国道等等,但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你可以选不同的路,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到达北京。学佛修行也是一样,就是你要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是那个方法对你都管用。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五分钱的感冒贴,可以治好你的感冒,五百块钱的长白山好人参,治不好你的感冒。对症的药,五分钱的是好药,哪怕是泥土,不要钱的,也是好药,我小时候买不起药,手破了个口子,没有创可贴,就在地上抓一把泥土敷上便不出血了。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比较适合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我不能都讲到,也没那个本事,只能就一个层面、一个方法,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交流,这个方法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四念处”。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小乘的法门,我们是学大乘的。不是这样的,法门是没有大乘、小乘的,佛法是没有大乘、小乘的,只是由于我们每个人根基不同,对佛法的信受与理解会有差距、距离,才有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佛是根据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佛在哪部经典里面讲,哪个法门是最好的,佛都是说,这个法门你信受奉行,你就会证得什么样的果位。佛的经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很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现在我们开会都有开幕式,这就是序分,像昨天我们的开营式,你就可以如是我闻,在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有大和尚、谁谁出席会议。正宗分就等于正式作报告,正式开大会。大会结束时要说:我们这个大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希望你们回去把这个大会的精神要传达、要贯彻、要落实,这就叫闭幕式,经典最后也是这样,佛讲经要结束了就说你们这些人,将来如是信受奉行,将得什么果位。

  《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是没有大小的区别,佛法是平等的,只是由于我们众生的根基不同,在修行的过程中因境界不同,才会出现什么所谓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的区别,关键是你的发心,也就是你发的心是大还是小,你发的心是宽还是狭隘,这种发心来自于你对佛法的信受,你对佛法的空性的信受,你对佛法菩提心的理解,你对佛法慈悲的理解,因为你发心的不同,所以才有大乘与小乘的不同。现在到处都讲在末法时代众生如何不好,我在成都特别鼓励那些老太太说你们是正法的使者,使那些老太太很受鼓舞,说自己活了八十岁还没人鼓励过。佛法没有正法、末法,缘起的空性永远存在,即使到时候人类不存在了,这空性的道理还会存在。佛法没有正法、末法的区别,只是由于我们众生的根基,离佛的时代越久远,大家对佛法的理解就越走样,修行也越不用功,希望真正成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尽管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但我们佛教徒却不要有这个思想,当然有这个忧患意识也是好的,佛法到了这个时代了,我们更应该积极去努力、去改变。我们要向正果法师学习,正果法师在文革的时候曾讲:"我在佛法在!"这是何等的气魄,现在我们每个人发起大心,就要有我在正法在的这种大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发起这样的大心来,佛法就一定能弘扬开来,正法就能久住。所以我跟成都那些老太太说,你们要做正法的使者,她们说自己没文化,我告诉她们没文化没关系,你只要用心修行,念佛诵经那就是正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起这个大心来,要有危机感,要去努力挽救,承担起这个责任,把正法的这个担子担起来!

  "四念处"就是四个内容,即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之所以要选择四念处来作法理上的普及,乃至我们将来能在生活中去运用,是因为我个人感觉,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每天都要碰到来自我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种种的干扰、困惑、障碍,一部分是来自身体方面的,一部分是来自心理方面的。我们的这个身和心碰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感受,比如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身心疲惫”、“他累得身心憔悴”,我们往往在对待这些身心的感受的时候,心态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身的问题、心的问题乃至感受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生活里面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念处”就是针对我们生活里天天必须碰到的身体、心理、感受上的一些问题,进行透视和对治。

  (一)、观身不净。

  我们现代人在身体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里面对身体下的功夫最多,一打开电视,那些营养品、养颜液等针对身体的广告也最多,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围绕这个身体在转。有些老太太常为自己的身体发愁,使得现在养颜胶囊挺畅销,当脸上有皱纹、有波浪了,心里面就觉得难以承受,就天天想办法把这一道一道的东西弄掉,有时我和她们开玩笑,有皱纹好办,脸上的皱纹你觉得不好看就用熨斗去熨一熨,老太太说这样那能办得到,我说既然办不到,那就是自然规律,它该有波纹就得有,你干吗对这个东西发愁。有些年轻人,更是害怕有皱纹,早早就去做准备,所以走在大街上会经常看到有的人的脸就像灰面涂上去一样,努力地要把那个痕填满。有些人认为眼皮单的不好看,就去拉个双的,结果眼皮肿了,适得其反。有的人脸上痣太多,嫌影响美观,就要去取掉,有的越取越大,被那个烂痣药给烂大了。除了脸上还有的在头上,一会儿波浪滚滚,一会儿耸得像个金字塔,殊不知怎么弄,那还是头发,而不能叫猪毛。有的人听别人说自己气色不好,就担心是不是营养不良,回去就要改善改善、补充补充,所以我们很多的精力都投放到这上面去了,一辈子都在为它服务。老子讲"吾之有患,为吾有身",有了身体这个东西就是大患,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围绕着这个身体,从内到外成天围着它转。

  佛法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臭皮囊,外面有一层皮,把这层皮剥开,就会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胃就像个茄子,肠子就像不规则的电线一样,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带着血腥味。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净,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还有耳屎等等,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懒,早上起来眼屎还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饭。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你要如实观察,这个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是不干净的,没有那么可爱。

  佛法告诉我们不要在这个色身上用功夫,这个躯壳就是一具臭皮囊,里面包的全是臭东西,学过解剖的医生会知道肚子划开后是什么的状况。所以我主张那些修行人应到医院去看看,看看那些要死的人是怎么死的,看看那些死了以后的人是什么样子,甚至把肚子打开看一看,要不然老觉得这些东西好可爱、放不下。人的这具躯体是很短暂的,一般也就几十年,保养再好也就百十来年,没有必要紧抓住这个色身放不下。佛法跟我们讲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就是告诉我们观身体,观一具死尸开始死了的时候,脸慢慢变青涨大,青淤肿胀,然后整个脸的颜色变成了紫色,慢慢脸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脏糊糊的东西,整个身体开始腐烂,慢慢地化成脓,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层皮,最后是一滩淤泥。这样的一个东西的确没有什么可贪恋的,别以为自己长得十分标准,将来大家殊途同归,都要成这个模样。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要知道这个身体都是不长久的,都是要坏掉的,都是不干净的,没有什么值得可爱和贪恋的。唐朝有位大臣叫狄仁杰,这个人很能干,当年他赶考,路上到一客栈去投宿,老板说没有房间了,只有一间是从来没有人敢住的,那个房间里面曾经有一个吊死鬼,是个女鬼冤魂不散,狄仁杰说我怕什么鬼,就坚持住了进去。住到半夜,这个女鬼真的来了,披头散发、青面獠牙,狄仁杰想我跟你没冤没仇,你找我也没用,就站了起来,一拍桌子讲,你这个样子不算可怕、不算恶,你再变一个样子,比现在恶一千倍、恶一万倍再来找我,你这点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结果那个鬼还真的走了。后来狄仁杰就写了一首诗:“世间美色常如春,我不YIN妇妇YIN人,若将美色视亡妇,遍体蛆虫臭难闻。”

  我们这个生命是很短暂的,这个躯壳、身体是很脆弱的,比如吹了空调就有空调病,风扇一吹肩腿就又酸又疼,好像现代许多人都禁不起风吹雨打。佛教告诉我们要认识到身体的短暂,身体的脆弱,身体的肮脏,但这不是说我们就不管它了,就可以虐待它,虽然要观身不净,让你要放下这个身体,但不能轻生,轻生也是在犯错误。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让你通过不净观,对身体的肮脏、短暂、脆弱理解以后,放弃对这个色身的贪恋;另外一方面,让你不能轻视这个色身,你要是轻视、虐待色身,那也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我们要行中道,食能果腹、衣能避寒就行了,而不要在上面下太多功夫,天天围着这个色身转,又是减肥又是补充营养,都是没用的。在僧团内部,经常会有些师父们衣服穿得非常破烂,对自己的身体很虐待,还说自己是在修头陀行,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是脏就代表头陀行,艰苦朴素才是头陀行。释迦佛在印度时的所谓头陀行穿的衣服是碎片拣的,但都是洗得很干净后缝起来的。我听老参师父讲,过去有一位僧人,他身上看起来非常脏,长了很多虱子,没人敢接近他,后来他看这样下去不行,得让别人信服,于是就把身上的虱子一个一个抓出来,放在手掌心里,让它们排成队,这些虱子就乖乖的排起了队,让虱子左转,那些虱子就向左转。这位才是真正修头陀的僧人,那些虱子是他养的,他那是慈悲,而你长虱子那是懒惰。佛教讲这个不净观的积极涵义,是消除我们对色身的贪恋,贪恋色身是极端的观念,轻视色身也是极端的观念,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这个就需要用佛法来透视我们自己。如果你透视了,你就会放下对色身的贪恋,也会摆脱对色身的轻视,会更积极地把这个色身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色身不是仅属于你的,色身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不净观,养成对色身的不贪恋或轻视,从而更加积极地把你的整个色身投入到为社会大众的服务当中,这就是我们大和尚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佛教徒要懂得,我们生存的空间、生活的机会都是社会大众给我们提供的,我们日常中的吃、住、穿、用都是社会很多人在为我们服务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奉献精神,放下围绕着对色身贪恋的这样一些观念,把我们的整个色身奉献给社会大众,用我们的色身去回报社会,回报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反过来,我们对社会也要有贡献。佛教徒应有一个观念,就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你要把整个身体奉献尘刹,至少你可以把整个身体奉献给整个家庭、奉献给单位。我这几天在转走廊时,看到"别怕累坏身体"的漫画,就是在启发我们不要怕累,累也有妙用,越累越有喜悦。佛法教我们观身不净是有积极意义的,不是让你消极,以为这个身体没意思,反正就这样,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更积极地发挥你这个身体的作用,发挥你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视身体,通过对身体这种不净的认识,而放弃对色身的贪恋与轻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把我们这个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奉献给社会大众。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很轻松、愉快,就不会有疲劳感,即使有疲劳,也会觉得是心甘情愿的,而不会觉得勉强、吃亏。

  (二)、观心无常。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几斤重,没有人能够知道。有人讲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讲的这个心是广义的,有很多深刻的内涵。从观心无常这个层面来讲,起码有一部分的涵义是指我们的观念是变化、流动的,意识形态、思想、精神是活动变化的。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是变化的,你刚才来听讲的那个人,跟你现在这个人,已不是一个了,因为你体内细胞新旧更替、新陈代谢,早已面目全非。《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流动和变化就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我们的身体是这样,我们的心、观念、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都是如此。《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的就是这个心是无常的,是不可以得到的。历史上有位和尚叫周金刚,他一辈子就写《金刚经》的注解,他写好以后就挑着一个担子,从四川长江一带出来,想到各地去找人看看,有一天走路累了,就到一个凉亭停了下来歇脚,看见一个老太婆在那里卖茶卖点心,他饿了渴了,就要买老太太的茶和点心吃,老太太问他担的是什么,他说担的是《金刚经》的注解,老太太说你会注《金刚经》,那我考你一个问题,你要能答上,我的点心免费供应;答不上来,你给钱我都不卖给你。周金刚一听以为不在话下,就说随你考吧,老太太便问《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的点心是哪个心?这时周金刚却答不上来,老太太就说你走吧,我不供养你。周金刚一看气坏了,自己堂堂一个师父,注解《金刚经》几十年,居然被一个老太太给考住了,于是回去把一担注解全都烧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注解,而去修行了。所以对这个“心”的体验与认识,不是件简单的事。

  我们一般人的观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执、非常保守,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没有一个包容的心态。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要了解这个心的变化与流动,要知道观念应该不断更新,要通过这个体认以后,放下我们那个固执的观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当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让我们能够如实地知道心念的无常,就能够走出那个迷茫与困惑,就不会再徘徊,不会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通过观心无常的认识,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这是出于观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没有真正彻底、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心的变化、迁流和运动。正因为心是变化、运动的,所以我们净化心灵改造生命才有机会,如果观念不是变化的,是静止的,那我们改造就没有机会,净化心灵就没有机会,恶的就永远是恶的了,而没办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讲心无常的道理,除了使我们放下过去的负担,更积极的是让我们改造生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我们认识无常,就是抓住机会去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去转化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生命从这个地方得到净化、和改善,从而能够彻底摆脱我们过去的那种无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态。所以,我们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心无常,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那么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心灵,用佛法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通过对观心无常的认识,我们要放下很多东西,更好地把握机会与渠道,让我们内心的净化有一个起点,能够有一个机会,重新调整、重新规划、重新整合,能够不断地净化与升华,最后让我们你的内心世界趋向圆满。

  (三)、观受是苦。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因为我们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佛法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

  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下来的那个样子,回去问问妈妈就知道了,小孩生下来都会哭的,你要不哭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生下来是不哭的,凡夫生下来都要哭,为什么?因为在母胎之内体温是恒温的,那个温度比空调可能还要舒服,从母胎内出来以后,外界温度跟在体内的温度形成反差,冷风刮着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别疼的,小孩生下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苦啊,苦啊,”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头发白了;脸上有皱纹;牙齿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着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聋了,听不清声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迈不动;眼睛花了看不见东西等等,还要受有些年轻人的指责“这个老不死的!”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谁都会生病,吃药打针就不必说,哪儿不行了还要给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时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现在癌症等疑难病还特别多,自己都觉得没希望。死苦,一般人体会不到,这个苦最难讲,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面临着四大分离、瓦解,那个痛苦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我们都没有死的经验,但我们如果经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你回来就能够精进修行,就能够珍惜人生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是人死了以后把他弄到山里去一埋,那还没什么,现在人死了以后则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冻起来,那不是八寒地狱是什么?把他放到炉子里去烧,那不是八热地狱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爱别离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当你最想见的人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对着天上数星星数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辈子当职员你觉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钱财、东西得不到,想得到满意的人得不到,你都会感到痛苦。怨憎会苦;彼此之间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气得咬牙切齿,痛苦得很;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咬咬牙、握着拳头跺跺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态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残。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代名词,这个身体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充满了五蕴世间,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辆列车,从起点开出去以后,在这个路上,有时候会有好的风光,有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这一列车开向终点去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当你要下车的时候,你是微笑挥挥手下车呢,还是一下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深思、要考虑。相对苦来说,应有快乐,但佛教认为这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是叫“坏苦”,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快乐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又会是痛苦。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当你经常沉浸和面临着一种高兴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会感觉特别好,当心态低落以后,就会用原来的高兴心态做为标准,马上就觉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听惯了掌声,接受鲜花习惯了,一旦让他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让他做平民百姓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过不习惯了,会非常痛苦。有些老头在位时,大笔一挥很有权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后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听到有个电话他就马上拿起来接,说不是找他的,放下电话他就痛苦,他会想自己有权的时候都找他,现在都不找他,自己这老头没用了。所以佛法里讲快乐也是痛苦,有人说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怎么是痛苦,因为快乐是痛苦的根源,快乐是痛苦的一个参照物,有了快乐的心态,一旦失去而没有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随之产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这样的、那样的东西,你都会产生痛苦,比如说这个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兴,用着用着它变旧了,就会不高兴。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损伤,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障碍。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四)、观法无我。

  这个观法无我确实内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世间上的人对无我误解最大,特别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有时候上街买东西,赶个车什么的,竟然听人说你们和尚四大皆空,还要吃饭做什么的话。其实什么是无我,什么是四大,他们都不知道了,就这样以讹传讹。这个我就是主宰,现代哲学术语叫"独立体、永恒体",这个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无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因素,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处于互相支撑、依靠的关系之中。佛法讲无我,就是要让我们解开心灵上的枷锁,解开自我造成的束缚,从而真正做到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讲无我,是让我们把那个自我放下,把那个狭小的心念打开,把那个狭小的空间扩大,从而让我们能够接受、包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众的事业,真正地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就是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局限;同体大悲,就是在帮助和服务人的时候,没有空间的局限。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就是当你在帮助人的时候,跟你有关系的人你会帮助,跟你没关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会帮助你的亲人朋友,你不会帮助你的仇人。佛法讲同体大悲,就是没有彼此、没有别人、没有界限、没有空间,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还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颗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热情去帮助他。无缘大慈,就是说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远是这样,今天碰到你是这样,明天碰到你还是这样,从来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信念。佛法讲这个无我的涵义,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永恒、静止的,从而你就能够真正地把心打开,真正地像佛陀一样“心包太虚,周量法界”,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宽恕,多一些包容,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去修行,去帮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门,都有那个大肚皮和尚,有人觉得看了这个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有一次有一个泰国来的旅游团,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让我去跟他们导游,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导游那样跟他们讲这个是弥勒菩萨就行了,而要讲出其内在的精神来。我就给他们介绍这个弥勒菩萨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在浙江那个地方应化的,胖乎乎的,无忧无愁无烦恼,拿个蒲扇到处化缘。我说从弥勒菩萨的像上我们要得到两点启发,一个是他大肚,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们拜菩萨不是随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来,就是说你拜了以后,你要像弥勒菩萨,在生活里多包容,少指责、少批评、少苛刻,所以我们通过弥勒菩萨第一个要学到包容的心态。第二个是弥勒菩萨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来的,这是有故事的,据说当时弥勒菩萨在浙江应化的时候,什么都能施舍,帝释天为了考验他,就化现成一个人的样子,到他面前去化缘,帝释天什么都要去了,最后弥勒菩萨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释天还要服,弥勒菩萨就要脱下,脱了一半的时候,帝释天不让弥勒菩萨再脱了,马上说是考验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后来塑像的时候就把弥勒菩萨的这一半露出来。有人可能会说弥勒菩萨怎么不讲威仪,其实道理在这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真舍,真正地从内心里面去舍,而不是说你拿出了多少钱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时,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师父,我将来赚了钱,我一定供养你”。舍应该是从当下做起,佛法的供养不是让你拿钱来供养,用身心来供养才是最大的供养,用你的修行来供养是最庄严的供养。

  弥勒菩萨的像告诉我们,你要真舍,就从内心里面去舍,就是说我们通过对法无我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把那个内心的狭隘、狭窄打开,才能有弥勒菩萨一样的宽容、包容的心,对芸芸众生,对你的家庭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少一些指责、批评、苛刻,多一些微笑。在舍的时候,也不要做那种攀比,比如几个人到了庙里以后,这个人往功德箱里扔五块钱,那个人不扔又不好意思,你已扔了五块,我就得拿十块,这种心态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内心里面有没有真的发起供养和布施的心。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法无我有了体认以后,才能生起的智慧。观法无我,就是让我们放弃自我,从而把我们这个心量打开,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正的舍,不要对世间的众生又是苛刻,又是批评,又是指责。总之,对法无我的体认是非常深远,意义也非常广泛,不是我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够再讲下去了。

  昨天大和尚在开营式上讲到,我们在佛法上不要等待,要积极。我想要讲的是,在修行上,我们也不要等待,要积极,不要等待哪一个人教自己一个法,哪一个人给自己摸一下脑袋就可以成佛了。修行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这中间需要非常漫长的历程,当然,对那些根基好的,这个过程会缩短一些,但都得有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我们有必要把身体、心理感受的东西,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让我们的身心充满喜悦,让我们有一个平常的心态,让我们通过法无我的透视能够多一些包容,那么,我们前面讲的在生活里面的生存危机,可以解决;精神危机,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解决;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可以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同样可以解决,就绝对能够化解那两种危机,调解好这三种矛盾,生活一定会很和谐、很圆融。这个方法最后要落实到我们的念头上,要在念头上下功夫,就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念头,跑了就赶紧把它拉回来。过去禅宗考人,是随时走在路上,从你背后猛击一下就考你了,就看到你生活里面起智慧了没有。这个非常关键,生活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组成的,所以具体要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落实。由于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对这样一个题目我也只能简单从这些方面做一些介绍,也算是自己学习当中的一份答卷,来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分享。感谢大和尚和各位老师的慈悲,感谢各位法师的抬爱,也感谢各位这么耐心地听讲,感谢这些网友,希望这些网友们在网上,能够跟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学习佛法的快乐,祝愿大家真正在生活里面能够起观照,生起智慧,过上智慧的生活。阿弥陀佛!

  课堂提问

  问:你刚才讲到观身是苦时,讲了很多苦的感受,事实上有些苦,比如死苦,我们一般是感觉不到的,请法师能否再作一解释?

  答:在佛教经典里,对“八苦”的解释很多,受时间的限制,今天不可能把它展开来讲。关于死亡的过程,可以写一部专著,佛法不认为死亡和自己没有关系,讲死是一种苦,是指人在弥留之际的一些感受,佛教讲轮回,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问:网上有人问神识是不是第八识?

  答:这两个是有交叉的地方,第八识的范围比神识更广,神识是一般人讲的灵魂。唯识宗认为第八识熏染我们整个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枢纽,但它决不是主体,它也是在变化当中。真正在我们生命中取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善业与恶业,这善、恶的业力靠第八识来保存,并传递到来生。神识与第八识有本质的区别,按神识论讲灵魂就是连续生命的主体,它是独立不变的。

  主持人问:我代表营员问一些具体问题,法师今年有多大?怎么懂得这么多,是在哪里出的家,有哪些师父对你影响最大?

  答:我本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是89年在成都昭觉寺出的家,在清定上师座下住了两年,后来在佛学院上学、教书呆了十年,去年在这里参加夏令营后又回到了成都。实在说我是稀里糊涂出的家,那天我本来是去看一个朋友,上错了车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庙里,当时我对寺庙很新奇,就转来转去的。有位老太太问我是不是想当和尚,我说能行吗?她就帮我去试试,因寺里要开法会缺人,师父就把我留了下来,那时我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跟着人家念经磕头。有些时间,家里人不知道我去那里了,就到处找。那个庙离我家有一百来华里,家乡有人来拜佛时发现了我,就告诉了我家里,我父亲就到寺里把我强行带了回去。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有位同参给我去了封信,讲出家如何如何好,于是,我趁家人不注意,就跑回了寺里。师父见我有些机灵,便把我带到了成都,我就正式出了家,不久就受了戒,我对诵经拜忏还是学得比较快的,十八岁就会放焰口。后来我就出来读书了,我很感恩佛学院,我对佛法的体认、认识乃至信仰体系的建立,都得益于佛学院。

  对我影响较大的有几个人,一是我的师父,虽然他不识字,但他非常支持我读书,为此还和清定上师吵了一架,师父对我真的是太好了,就连夏天睡觉还要给我赶蚊子,怕我被盯着了。可以说,这位老人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对此,我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不能变坏,否则,这位老人的精神要全部垮掉,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使我在佛学院一直撑了下来。惟贤法师和我交往也是十多年,这位老人也是非常慈悲,我只要有问题向他去信,他都是有问必答,给我的鼓励是很大的。虽然我亲近清定上师不多,但他的感召力和摄受力使我很赞叹,我刚讲的"四念处"很多是从他那里听到的,他见到任何人都是微笑,那种微笑很自然,让你感到是一种依靠,生活中他从来没有脾气,对任何人都很平等。这三位老和尚对我人生的成长及学佛的经历,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唐老师、韩老师等等,对我的成长与帮助也是很大的,我非常感激他们的恩德。

 
 
 
前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十届禅与心脑的体验(妙华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普茶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星云法师:禅话禅画 24.虚空眨眼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

 

后五篇文章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宋斐营员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宋斐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十届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法师)

星云法师:禅话禅画 23.百年一梦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夏泽红居士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