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济群法师) |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济群法师) (2006年7月23日上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修行的目标是“舍凡夫心”——就是舍去凡人的生命的品质,成就佛菩萨的人格。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而且内容要完整。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如果修行时你的心用错了,尽管很努力,也有可能南辕北辙。比如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继续用凡夫心去修行,去做事,那么我们成就的还是凡夫心。修行其实就是一种对我们内心信念的锤炼。每个人在成长中,每天都在不断训练我们的内心,我们读书、成家、做事、学习,每一种能力的具备、性格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代表了我们对内在信念成功的一种表现。比如说,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虚荣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自卑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嗔恨心很大,有的人把自己训练得贪心很大,这个心来自哪里?事实上也是你自己修起来的。只是因为我们在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中经常训练,比如说你在贪痴,其实你在贪痴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强化、训练、张扬你的这种贪痴;你喜欢发脾气,你经常发脾气,在对别人发脾气的同时,事实上也在张扬你的这种嗔恨心。 同样对于修行,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给我们造成的祸患,所以我们希望有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乃至像佛菩萨这样的心态。佛菩萨的心是怎样修起来的?佛教所有的法门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训练像佛菩萨一样的心态。如果方法错了,问题就大了,即使修炼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有结果的。因为你所做的很可能是南辕北辙。就像在牛的脚上挤牛奶一样,永远不会成功的。 另外一个方面,修行的内容还要完整,如果内容不完整,修行的成就是不圆满的,甚至是没有办法成就的。要想达到圆满,方法是什么?就是我所提到的五个要素。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其要领就在于此。抓住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抓住了一切佛法。这五个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所以提出这五大要素,是我非常认真地对各个宗派修行考察所作的总结,不是随随便便的。我发现,在修行方法上,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解脱道,一条是菩萨道。解脱道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自己的解脱,通常我们把它称为声闻乘。菩萨道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成佛。与解脱道不同的是,菩萨道不仅要完成自我解脱,还要引领六道一切众生一起走向解脱。 为什么需要五个要素全部具备?五要素的第一个就是皈依,何为皈依?因为要完成解脱的修行,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解脱的方法,比如说我们钱多能不能解脱,地位高能不能解脱,还有其他宗教能否帮助我们真正完成解脱,世界上许多的哲学智慧能否帮助我们真正解脱。 信仰的过程、皈依的过程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三宝,需要我们用理性去审视。如果我们没有理智的选择,就不知道佛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如果我们不知道佛法的究竟处,虽然学了佛法,我们没有真正认识佛法。这样的话,学与不学就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们要确定佛法是否是能够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生命的痛苦、烦恼、迷惑的方法。我们需要采取皈依的方法,皈依就是对解脱方法的信心。当然我们所皈依的不止是法,是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佛就是解脱的典范、目标。 解脱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是由很多人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在这条解脱的道路上修行成就了的。还有不少历代祖师大德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样一种道路已经走上成就了的。所以我们对佛菩萨要尊敬,他们是我们在解脱道路上的典范。法就是方法,我们要相信这个方法。僧就是指导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老师,整个僧团是我们走向皈依的对象,但是要真正走向解脱还是要选择很好的导师,尤其是僧团里面的善知识。所以皈依是一种宣誓,是一种生命的誓言——就是宣誓我要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要有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誓言,整个皈依的仪式主要是在完成这样一种誓言。我们这一份皈依之心是发自内在的,是真切的,这样三宝在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份量,就会有地位,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就能够产生作用。否则佛法在我们的心中就比不上吃喝、家庭、工作等,如果这样的话,真正对你生命产生作用的,不是佛法,而是衣食住行、贪、嗔、痴。所以皈依,就是对这种解脱的方法建立一种永久的信赖,这份信赖是很重要的。 有了这个信赖之后,我们要发心。发心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就是要以解脱作为我生命的目标。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你是否已真切地认识到轮回是苦,你是否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苦的这个道理。当然生命的本质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是苦的,对于佛菩萨来说是快乐的。我们要认识到轮回是苦,因为我们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就会对轮回不再有丝毫的期待之心,不再有丝毫的兴趣,内心自然就是平静的。因为我们已经把它看透。这样才有可能生出真切的出离心,一旦我们真切的出离心升起,在修行上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所有的妄想、烦恼都是建立在对世俗的五欲六尘,也就是对轮回的这种兴趣上,我们对五欲六尘、对家庭工作儿女等有太多的在乎,对这些的在乎使得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妄想,对这个世界就会有很多的期待。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环境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情并不多。每天这个世界上要发生多少天灾人祸,多少人死亡,可是对我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走过了,不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如果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和你有关系的,如你曾经讨厌过或是喜欢过的东西,对你就会有影响。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一定是和我们的人生、生活有关系的事情。所有的环境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就是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种相应的力量,一定是你在乎过的,你执著过的,所以真正能够对你产生影响的事情,真正根源在于你的内心,不是环境的。所以修行要解脱的是你内心的烦恼。 解脱凡夫心、惑和业,就是要解脱无明、我执、贪、嗔、痴。很多人说我每天也在念经、拜佛,也看了不少书,可是我的烦恼怎么还是这么重?原因是因为你虽然看书、诵经,但并未掌握真正解脱的能力,真正解脱的能力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我们看书、诵经其实只是帮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一种增上缘。 我们的内心会制造很多烦恼,在无明我执的怂恿之下,会制造无量无边的烦恼,会制造生死轮回,心的功能很大,但是佛菩萨的功德也是我们内心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制造烦恼以外,我们内心还有解脱的能力,还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力量。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主要是帮助我们去发现、认识、熟悉、使用这种解脱的能力。这种解脱能力是什么?就是空性正见,就是无漏智慧。声闻修行里面有五种法行,就是戒、定、慧、解脱、正见。慧就是无漏智慧,就是解脱能力,禅宗讲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见这种解脱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心的本质,而不是陷在表面的一种迷茫的状态里面。这种迷惘的显现代表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我们的内心有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有各种各样的草和荆棘,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一大堆烦恼和错误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有的力量强一点,有的力量弱一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在是不能自己的,我们都是在每一个想法的推动下,不自觉地去做事情,一会想出去走走,一会想要去找一个朋友,要搞一点什么吃的,或者生气地去找人发一顿脾气。看到人家买东西了,你就想去买。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多数人都不知道。 人们的每一种需要都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说生活一定就是必然的。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们说吃饭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人应该一天吃几顿,人应该吃什么,吃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没有一定。比如说,平常人一天吃三顿,但有的人还要吃夜宵、吃点心,可能要五六顿。也有修行人他只要吃两顿或一顿,甚至还有的人可以不吃。每天的睡眠,可能有的人要八个小时,有的要六个小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必然性,我们大家要知道,都是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我们在向外寻求的同时,也在建立我们内心的一种依赖。 凡夫心就是在不断地建立需要,建立需要的过程中也在建立依赖。我们又会害怕失去这种依赖,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依赖,所以我们会很累。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其实都是在无明的怂恿下,在外界的诱惑下,逐渐地形成我们各种各样的内心。每一个念头都代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一种心理需要都在向外攀缘。在向外攀缘的过程中,我们早就迷失了自己了。 我要告诉大家,其实生命是可以自足的。在这个空性的层面,它就没有任何需要了。它本身就是解脱的,就是自在的,本身就是充满着法喜,快乐无比的。我们只要会体验这个心的层面,我们就会无时无处不能过得愉快。其实,每一种需要,你在满足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强化它的力量。它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大。最后,使得你只能随着这样的心理力量不断地轮回。其实轮回就是我们内心妄想的一种延续,轮回就是一种生命的低级重复。所以,解脱道的修行会帮助我们去获取这样的一种能力。认识这样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我们生命中的妄想、烦恼和痛苦统统都会解除的。 所以,戒定慧的修行,就在于帮我们完成解脱。比如,戒和定,都在完成一种内心的简化。这要通过持戒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接触不应该接触的东西。我们凡夫的特点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很多东西你见不到,妄想自然也就少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不要去接触环境,我们就没有妄想了呢?不是的,我们的第六意识会自己制造妄想,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地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讲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的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地走。 我们认识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能够帮助我们成佛,我们要针大乘菩萨道的方法生起信心,这就是皈依。佛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榜样,说明这个大乘的菩萨道是可行的。我们今天如果按这个咱去走,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沿着这条路走向无上菩提了,我们一样也可以抵达。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对这个目标生起信心。 法,就是大乘佛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成佛的品质,我们要对这个方法生起信心。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种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修慈悲就是从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地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要对这个方法生起信心。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种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修慈悲就是从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地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地敲掉。如果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升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