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五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心和物分离的原因,就是你把心和物的这种差别相生起来了。意识啊,专门是搞差别相的。专门去搞差别,就是心和物对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你他分得最清楚的时候,那你的一切色心全部分离。

  《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众生相”就是他;“寿者相”就是一切时间的流变。十二因缘的这个“识”就是分别。那怎么会有分别的呢?这分别怎么起来的?分别是你内心有微细的动摇。如果你心里如如不动,这个分别是不会起来的。你稍微有一点点动了,它就开始分别了。这个动就是行动。十二因缘的第二个就是行,“无明缘行”。这个行动是怎么来的?是从无明而来的。有无明才会有动摇,如果不会有无明,永远不会动摇。那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我们的我执。无明就是以觉为明,叫做无明。

  本来这个骑车的技术也好,我看到你的这个性能也好,大家每个人的眼前都能展现出你的会看、会听的这个性能。你眼睛看见了,就很清楚“看见了”这个性能在“看见”这里;你眼睛看不见了,这个性能也就是在“看不见”这里,一点差别都没有。有个居士说眼睛不太好,我说没关系的。眼睛不好,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你的心性并没有改变。看见与不看见只是工具好一点、工具差一点而已,这不需要太多的考虑。那我们的问题是在哪里呢?就是以你本觉当中,本来是不需要去分别,也不需要有任何一个分别的感觉存在。但是你一旦抓住了这个说:“我现在明心见性了,我太高兴了!”那么这种明心见性、这种高兴,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无明上。你把很清楚的这种觉明、这种本觉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了。明白没有?你把它当一个东西来看待,就是把“骑车的技术”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的时候,你已经不认识这个技术了。

  我们凡夫就是把它当一个东西。把本觉当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无明产生了。当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就开始有动摇,我们就有分别;有分别,心和物就分离;心和物一旦分离成两元了,我们的六根就产生了;六根一旦产生了,外界的六尘也同时形成;六根六尘形成了以后,根尘就会相触;根尘相对触,我们就有感受;有了感受,我们就会有喜欢的东西。有触就会有受,有受就会有爱。所有的感触它是相对的。比如说很热的时候,我们觉得冷很舒服;很冷的时候呢,我们又觉得热很舒服。所以你追求这外界的六尘,是按你六根的觉受来追求的。一直向外去驰求,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这一生不停地向社会,向外索求。索求你认为喜欢的、爱的东西。

  我们在索求的过程中,因为不知道本觉真性,所以又造成了很多的伤害。比如最简单的,小孩子他看到蜡烛灯点得很漂亮,于是他就想抓。因为有习惯“花很漂亮”,抓过来觉得是我的,感觉很好。于是看到蜡烛灯也去抓,一抓呢,手烫着了,下次不敢了。这就是典型的凡夫——不知道它的后果,却又看到它很好,然后去抓。我们平常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法都是由于你所爱的东西是眼前的,是现在的,而你不知道将来的结果会是什么,然后你就去采取,在取的过程中造了种种的行为习惯。

  所以习惯是一个人慢慢地爱好造成的。一个人抽烟抽到最后说:“师父,我实在是戒不掉了。”为什么戒不掉?是你喜欢,你老早就喜欢这个样子了,慢慢地训练起来的。我们修行人也是一样。你修行的过程中,也是不停地喜欢修行,不停地喜欢修行,有一天你真的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如果你不停地喜欢干坏事,你就成一个坏蛋;不停地喜欢捣蛋,你就成为个捣蛋鬼;不停地喜欢偷懒,你就成一个懒虫。到最后人家都讨厌你了,你说:“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啊,但这结果就这样。”其实不对,你就是喜欢这样才造成这样子的。现在你很痛苦,你说:“师父啊,生死轮回很苦啊,我想解脱。”谁叫你以前喜欢生死的?你就是喜欢生死!你说:“我不想打妄想啊,我控制不了。”你就是喜欢打妄想!你没有不喜欢打妄想。如果你不喜欢打妄想,你就不会打妄想,这个是很现实的。

  为什么会打妄想很多啊?大家坐下来看一看。我们不打妄想,坐在这里是很安静、很舒服的。但是你不习惯哪,你静了一会儿就总要搞一点名堂弄一弄、看一看,实在不行了,就看看手表几点钟了。不动呢,好像觉得不能体现你的存在。事实上你不动的时候是最宁静、最有智慧的。我们都在追求定、追求慧。真正的定、真正的慧现前了,你不习惯。你就喜欢去轮回,你就习惯去找人家麻烦,说人家两句。人家骂你几下呢,你很高兴。人家不骂你呢,赞叹你两下,你也很高兴,你就是喜欢捣乱。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的喜欢、我们的爱造成的。你就是爱这样,所以你的行为就导致了这样。所以“爱缘取”。而这个“取”呢,我们不只是今天喜欢这样,我们明天睡醒了还是喜欢这样。你看一个小孩子在地震当中,一出来他说:“我要喝可乐。”他遇到什么事情,反过来他就喜欢这个。没有办法呀!我们这一生,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佛,你将来一定会塑造成佛;如果你喜欢一个魔鬼,你将来就塑造成一个魔鬼,这是没办法的。那这一生的努力呢,所有的业力,结果就感召了来生。以后重新转世的时候,又以前生剩下来的这些力量,再支持你下一生的习惯。所以人有先天的智慧和愚痴,有先天的条件。有些人死也学不会,有些人一学就会。是什么道理?因为他前世的业习不同。前世的业习虽然不同,我们这一生的努力马上就改变了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由于无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生老病死,然后循转不息,这就是构成了“众生相续”。

  众生由于爱,然后有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相续下去。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爱,然后有取。同时为了贪著,我们又伴随着嗔心。其实嗔心也是贪爱的表现。比如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就是一种嗔心——他表现爱的方式。另外一个呢,我讨厌这个人的样子,实际上是因为我喜欢另外一个样子。比如说喜欢静的人,那个人很吵,来了,你就说:“这个人很讨厌,怎么这么吵。”那喜欢吵的人呢,你跟他一句话也不说,他又开始讨厌了,“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跟他没劲。”所以嗔恨也是因为贪爱而导致的。

  《楞严经》里面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这个嗔恨的心啊,就像杀生、杀羊,你欠我的命,我要还你的债,这样互相勾牵。有缘在一起,人家讲:“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有缘方聚;子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一定是有这样的缘分,才能聚集到在一起。情爱也是,“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就在纠缠不清,就因为互相地贪著对方,那么造成了这样一个业力,形成一个循环的果报,这就是众生相续。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六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七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八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九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十

 

后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四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三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三讲 普贤行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二讲 菩提心

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第一讲 富贵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