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一

 

  内容提要:本文从现实佛教出发,站在天台禅法的角度展开对永嘉大师及其思想的探讨。首先指出《永嘉集》是“以天台教法的止观法门为主,以早期传入中国的禅数之学为辅”组织而成的禅法著作,特重实践性的修证,其中涉及天台圆教一心三观和别教次第三观的修习,并且强调了修行证位次第的重要性,显示了天台宗一贯所重视的主要思想,代表了永嘉大师的主要天台禅法。其次阐释了《证道歌》是“以直指见性的南宗顿悟为主,以相即相具的天台圆教为辅”而展开高歌的巨著,特重心地上的领悟,一反永嘉大师以往《永嘉集》的口吻,但这正好印证了大师从六祖处受法之后的见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天台圆教之思想,诸如天台特色的“即”、“具”等观念,以及对天台宗典《法华经》之谙熟,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永嘉禅”。本文再次强调了“禅为佛心,教为佛语”的主张,认为此二者“合则双美,离则双伤”。

  关键词:永嘉禅法  止观  圆顿教  南宗顿悟  台禅融合

  作者达照法师,中国佛学院硕士,现为浙江普陀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永嘉禅学会会长。

  一、引 言

  佛法是特重实践的一门智慧之学,所以被称为“实践智慧学”[①]。实践的内容包括了教、理、行、果和信、解、行、证,教理行果是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的,信解行证则是就实践的方面而言的。只有把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完美地体现出佛教的精神面貌,也才符合佛法在世间的功能作用,亦显示了佛法不共世间学问和其它宗教的独特之处。就拿佛教三要素的佛法僧三宝来看:以佛宝为根本,其下就是法宝(理论)和僧宝(实践者)二者不可分离;以僧宝为本位,其上则是法宝(理论)和佛宝(实践者)二者不可缺少;从法宝的自身而言,则佛宝、僧宝都必须围绕这个法宝(理论)而展开实证的功夫。所以三宝的承前(佛)启后(僧)之功能,端在法宝的殊胜微妙为枢纽。中国大乘八宗里面,性相台贤特重教下的理论,禅净律密则重宗门的实践,不过,每一宗也都有各自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只是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古有明训:“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昧却主人公。”[②]时下的中国佛教,正在面临一场自省、接纳、整合、转型的大革命!师道不接,人才凋零,世间百态,慧命如悬。“开口便乱道”和“昧却主人公”的阴云无形中笼罩着这片美丽的大地,令人感到纳闷,甚至是窒息!例举笔者身边的两件事,足以引起有心佛子之深思!!其一为学教者罔然无归:某一佛教高等学府之讲师,读到一篇关于天台禅法方面的文章,文章中用禅宗的语言文字和证悟情形来解读天台思想,教为佛语,禅为佛心,相互印证,互为表里。此师便打长途电话转告文章作者,厉声喝道:某人撰写此文,以禅宗思想解释天台教理,必是走火入魔,背祖弃宗,应速速悔改才是。其二为实修者殆而谤法:某一著名佛学院之讲师,虽也曾学习教理,发表过教理概论方面的文章,但因其偏好南传佛教,而扬言中国大乘佛法都是“带有深刻的民族情结”而偏离根本佛法的思想理论。此二子,一为学教未通而又没有宗门实践功夫,所以是狂慧无归;一为稍重行持而复不能领悟教下精神内涵,因此就懵懂谤法。殊不知,教之与观,理论之与实践,合则双美,离则双伤,诚可谓“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于是乎,笔者曾不揣陋劣著《天台禅修方法及其沿革》一文,刊于《中国禅学》第二卷[③],文中例举了天台禅法在流传过程中,历代祖师的禅法思想与修法情况,以此来说明天台思想(教下)和禅宗方法(宗门)原本就是可以相互印证而使用的。不但天台学子应该秉此正见,而且一切佛子,特别是禅宗行者也应具此智慧眼光,方不被修证过程中的种种风光变幻所迷惑。唐朝永嘉大师为此做了个绝好的榜样,也为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天台思想和禅法证悟之融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修学经验,而成为千古楷模,万世明灯!

  二、永嘉大师及其著作

  永嘉大师法讳玄觉(665~713)[④],又称元觉,温州(浙江省)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八岁出家后,遍探三藏教典,精研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行禅观。与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大师道交笃厚。初住温州龙兴寺,后自构禅庵,独居研学。曾阅《维摩经》,发明心地,遂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学道。后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座下得以印证,成为六祖门下五大持法者之一,千余年来,慧灯高悬,普照无尽。

  永嘉大师的著作主要有《永嘉证道歌》和《永嘉禅宗集》,尤其是《证道歌》的影响更为至巨,可谓千古之绝唱,百代之慈航!无论在教理思想,还是禅法直指上,甚至是语言文字上,都具备极高的造诣,自然天成,独步古今!

  《永嘉禅宗集》一卷,又称《禅宗永嘉集》、《永嘉禅集》、《永嘉集》、《玄觉永嘉集》。此书是永嘉大师所撰,庆州刺史魏静(靖)所编辑。今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⑤]。本书内容即以天台止观遮照之旨解释禅法,揭示禅定之用意及修行之历程。本书共分十篇:第一慕道志仪、第二戒憍奢意、第三净修三业、第四奢摩他颂、第五毗婆舍那颂、第六优毕叉颂、第七三乘渐次、第八理事不二、第九劝友人书、第十发愿文。卷首附有魏靖之序文。全书按照传统经典的分段法,初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本书为台禅融合之理论著作,所以受到了各方的瞩目。本书相关的注释书有宋僧行靖之《永嘉集注》二卷、明僧传灯之《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之《永嘉集说谊》二卷等。

  《永嘉证道歌》一卷,略称《证道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⑥]。全书以一八一四字(二四七句)的长诗,叙述大师参谒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大悟心境,包括了见道、修道、证道等各个层面的禅修指导思想,是禅门中不可多得的宝典。本书之注释书有许多种,如宋僧彦琪、知讷等各作《证道歌注》一卷,还有现代人的讲解注释也不少,如宣化上人的《证道歌浅释》等盛行于世。另外,民国年间,太虚大师的高足大愚阿闍黎曾仿此《证道歌》而作《解脱歌》,意蕴深远,波澜壮阔,一时传为佳话,实可与此《证道歌》媲美而成为姊妹篇。

  在这两本书中,永嘉大师的思想脉络非常清晰,他主要包括了禅宗和天台的思想,并且随着唐宋的禅宗兴起,大师的《证道歌》也更受世人之青睐,而其主体思想仍然不外乎禅宗与天台。

  所以,我们在研究永嘉大师禅法思想的时候,必须熟悉掌握这四个方面的思想,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大师的思想见地。实际上,天台禅法沿革到了宋朝之后,也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思想特色,只是以前人们过于执著门户之见,却把祖师大德们原本已经融会贯通的禅法思想反而给局限起来,变得狭隘了。我们看到永嘉大师的思想时,分析他这四种思想的具体内容,对于天台祖师的那种做法,也就自然不会有任何怀疑了。因为,无论是从天台教下还是禅门宗下,都能够毫无障碍地了解到“教为佛语、禅为佛心”的心语相应、内外一如。那么,“教外别传”的禅宗,实际上也就是“得意忘言”或者“言忘虑绝”的最好写照了。关于永嘉大师的禅宗思想,自然大家都比较熟悉,也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不赘述。此处专门就永嘉大师天台禅法方面的思想,作一个扼要的分析,权作抛砖引玉,为使大家能够晓了宗门教下之不一不异。

  三、《永嘉集》的教观修证

  《永嘉集》向来被视为永嘉大师依据天台止观而作的禅修理论书,然其内在思想理路却是包含了天台圆教思想和早期传入中国的禅定思想,虽然名为《永嘉禅宗集》,但是这个“禅宗”二字并非后来倡导“明心见性”的禅宗。确切地说,它的实际内容只是以天台禅法为主导思想的禅宗。所以,其核心思想就是天台教观的修证。如“总论”的三乘渐次第七云:“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⑦]就是指出整个修行的中心落在“一心三观”上,这正是天台圆教修证的根本方法。

  综观《永嘉集》的整体结构,前后次第之排布,以及其中内容之设定,均与天台止观法门有着相似之处。一是与天台止观的修行次序相类似,二是与十乘观法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第一、与天台止观的修行次序相类似

  智顗大师从慧思大师所传之止观有三种,即:一是渐次止观,持戒修定,以渐次悟入诸法实相。此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所说之实践法门。二是不定止观,顺应众生的不同性质和能力,其实践之顺序亦不定。此为《六妙门》一卷所说之实践法门。三是圆顿止观,最初入门就是以实相为对象,而行解亦圆满顿速。此为《摩诃止观》十卷所说之实践法。其中,以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十乘观法等为实践理论之圆顿止观为天台宗最胜的根本法门。

  但无论是渐次止观还是圆顿止观,也都有其必要的基础训练(即是正修的“前方便”),比如渐次止观的持戒修定、圆顿止观的二十五方便等,都是为了正式修习止观而设的基础课。在《永嘉集》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对于“道前基础”训练的重视。如该《集》分为十章:慕道志仪第一、戒骄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发愿文第十,而在总说的部分里面,就将这十章前后次第的安排作了说明,前四者为道前基础之训练,五、六、七为正修止观,后四者为必要之辅助。其顺序的安排,与天台止观的修法顺序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说明了永嘉大师深通天台教观,并且将之融化在自己的修行理论当中。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对比了知:

  《摩诃止观》                《永嘉集》                  《释禅波罗蜜》

  第一大意(五略)             慕道志仪第一                一、发菩提心

  第二释名                     戒骄奢意第二                二、菩萨正行

  第三体相                     净修三业第三                三、四宏誓愿

  第四摄法                     奢摩他颂第四                四、持戒清净

  第五偏圆                     毗婆舍那颂第五              五、厌患欲界

  第六方便                     优毕叉颂第六                六、系念修习

  第七正观                     三乘渐次第七                七、通达深浅

  第八果报                     事理不二第八                八、十波罗蜜

  第九起教                     劝友人书第九

  第十旨归                     发愿文第十

  通过列表,我们可以看出《摩诃止观》在理论上比较丰富,而《永嘉集》则与《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更为相近,都比较着重于实修方面的内容。

  首先,《摩诃止观》“十广”当中的第一大意所述内容即为“五略”: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实与《永嘉集》之慕道志仪、劝友人书(劝其发大心)、发愿文等的思路相当。第二释名则纯属理论,故《永嘉集》中并无相对应之内容,可见后者着重于实修。第三体相则与“事理不二”接近。第四摄法、第七正观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修习禅定的层次与方法,就与“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等对应。第五偏圆、第八果报、第九起教、第十旨归实际上并没有很明确的与《永嘉集》相应的内容,上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予以联系罢了。第六方便(二十五种)就体现了“慕道志仪”、“戒骄奢意”、“净修三业”等章之内容。从中还可以看出《永嘉集》着重在对于《摩诃止观》之“方便”与“正观”的继承,并且把“摄法”的理论性融入于“正观”的实修性当中,构成了《永嘉集》更具实践意义之特色。

  其次,根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修行方法,按照其前后次序的指导,我们总结了上图的八条,而此《永嘉集》也对其有所继承或采纳,其中相对应的情况,如上图所表示,此不赘述。

  由是可知,《永嘉集》与天台圆顿、渐次两种止观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有着“继承与发扬”的痕迹。同时,这也正好说明了《永嘉集》是融合圆顿止观与渐次止观的禅修法门。

  (未完待续)

  --------------------------------------------------------------------------------

  [①] 见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第十讲,110~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②]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料简云:“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笼。宗通说不通,如蛇入竹筒。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宗说俱不通,如犬吠茅丛。”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235页上。

  [③] 见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二卷,231~256页,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

  [④] 大师之生平,可以参照《释氏通鉴》卷八、《佛祖统纪》卷十、《宋高僧传》卷八、《五灯会元》卷二、《景德传灯录》卷五、《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五、《佛祖纲目》卷三十,以及各种禅宗史学研究专著等。相关资料可参见温州市佛教协会编印的《永嘉大师圆寂一二八四周年纪念集》(1996年)和《永嘉大师研究文集》(2003年)等。

  [⑤]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7页。

  [⑥]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95页。

  [⑦] 见《大正藏》卷四十八,第388页上。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二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三

达照法师:永嘉大师的天台禅法 四

达照法师:禅心密印 (代序) 空山松韵

达照法师:禅心密印 第一章 打七意义与方法

 

后五篇文章

达照法师:认识心灵的本来面目

达照法师:佛教真理观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

达照法师: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证法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