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七集 |
 
金刚经专集:《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七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六面,最后一行,看注解第二十一段。还是解释经文当中,「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也说了很多。 【知一心作而无碍故。性相本来圆融,染幻尚无碍,净幻岂复有碍。知一切法心现识变,则不著不坏,性相圆融,一切无碍。】 这一段诠释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处,第一个:见到深位的修行人,我们不会感觉得奇怪;第二个好处:知道自己功夫还不够,前面的路还很远,要有耐心求进步,认真努力去修持;因此这个境界不能不知。一开端说,知一心作而无碍,这个关键在一心作。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里面怎么会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自然是心不清净、心不平等里面才现出这个现象;若是清净、平等,决定是没有障碍的。 下面这些句子,可以说是这一句的注解。「性相本来圆融」,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亲证的境界;实实在在讲,本来是圆融的,所以性相从来不相妨碍;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佛在《圆觉经》里面尤其讲得透彻。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净幻是四圣法界,这是通常我们说的六凡四圣。但是在此地,《金刚般若 经》里头,染净的意思又不相同。为什么?因为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对的那个净也不净,还算是染,由此可知,四圣六凡都是染幻。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说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实的,叫幻。本经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个意思。净幻指的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幻,《华严经》上所说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净幻;所以这个地方的染净,跟我们平常讲的意思不一样。四圣六凡都无碍,这个话说起来,我们有一点不相信,因为我们现在处处都有碍,怎么会没有碍?要晓得本来是无碍的,为什么?因为本来是圆融的,四圣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圆融的,法法圆融,无有一法不圆,无有一法不融。障碍的产生,是产生在众生心中的妄想分别执著。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无碍;我们因为有妄想执著,所以处处都有障碍。诸佛菩萨、罗汉们,这些圣人常常示现在我们世间,不定是什么身分,不定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这些再来人他们真的是无碍,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在佛教传记里面记载,历代都有这些再来人,示现种种的神异,我们一般俗话讲神通,不可思议。现代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好像具有神通的人不少,中国叫它做特异功能。这些人是不是佛菩萨圣者再来教化众生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应当要有的,应当要问的,应当要辨别清楚的。末法时期这个现象,世尊当年在世已经看得很清楚,也把这个现象的究理为我们说得很明白,这些话都在《楞严经》上。所以《楞严》不能不读。佛在经上怎么说?佛说菩萨、罗汉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要以现神通来说,好像妖魔鬼怪还不输给佛菩萨,也神通广大,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诸佛菩萨教你断恶修善,教你做好事,一定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佛菩萨。如果教你作恶,不劝你修善,不准你修净土,这种示现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再来的,我们也就不必问了,心里就有数了,从这个地方去辨别就不会错。总而言之,见到这些状况,我们不感觉得奇怪,也无需要攀缘,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还是用自己的功,还是老实念佛,那就无碍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障碍,何况一真法界!净幻岂复有碍?当然更没障碍了。 这里面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现识变,不但是十法界,连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内。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怎么产生的?变现的过程又如何?将来结果怎么样?这四个字答覆得干干净净,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虚空法界的现象,是自己心里面自自然然现出来的。现出来的是什么现象?《华严经》上所说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就是唯心所现;所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改变过。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是把一真法界改变了,现出来的。怎么改变的?识把它变的,识就是分别、执著;能分别的第六意识,能执著的第七末那识。有了这两样东西,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每个人的识心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人的妄想分别执著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相同的。因此一真法界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真的是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这些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为十大类:四圣六凡,这说话就方便了。所以这是归纳成十大类,实际上无量无边;识变的。佛在十界普度一切众生,度个什么?无非是教人转识成智,恢复心性的本来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说过一句话,佛为我们说的就是为了这个。我们今天念佛法门,是不是也修的这个?是的,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专念就是识,不想别的,不再变别的,专想阿弥陀佛,就专变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再变回去,我们变错了,变成六道轮回。现在念佛了,用这个办法再变回去,再还原,就这个意思。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转识成智,就是《般若 经》里面所讲的无住生心,它统统都相应。放下万缘是无住,一心专念是生心,与般若 相应。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赞叹,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轻易的看过,那个损失实在就太大太大了。 则不著不坏,性相圆融,一切无碍。末后这三句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我们怎样修学。这个修学大家听了,好像跟我们的关系还不太大,我们再换个话说,这是教我们怎么过日子,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工作,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了。我们佛法当中,修学两个字包括这么多东西。所以诸位要晓得,修学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要用什么态度?於一切法不著,不执著;一切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要拒绝,我们可以受用。饭摆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说这个我不执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现前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是什么?生心;不执著是什么?不住。这个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应无所住,不坏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这个生活就自在、就快乐了。我们讲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坏,它性相就圆融。因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执著;相是幻有的,不应该破坏,幻有的相可以享受,这个样子一切无碍了,跟性相圆融完全相应,这么做才圆融。再看底下这一段, 【知此,则知净土与般若 、求生与离相,语别而义实无别。】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道理通达了,你就晓得净土与般若 的关系。前面我还提了一下,净土与法相的关系。法相讲转识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圆融,一丝毫的矛盾都没有。世间法讲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讲的障碍,没有障碍。求生是生心,离相是无住;求生就是一向专念,离相就是万缘放下,你看看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意思完全相同。 【舍此不图,岂非自误。】 「此」是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桩事情你要是舍掉不要了,那你是自己耽误了这一生。这一生难得,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实实在在说不止百千万劫。彭际清居士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是今天,不容易!你能够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径念佛法门,真的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这个地方劝你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当知不应住、无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声香味触,供佛度众,乃至养此色身,皆不能废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碍之有,当如是领会也。】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前面这两句,我们都曾经详细的讲过。佛的意思是除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病,用意在此地。并不是除世出世间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这个,这个东西有用。我们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尘来供佛,我们供的花,花是色;我们在佛前面燃香,香是味、香味,我们还是用六尘供佛。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没有见到佛说法,但是在古籍流传下来,有一些线索我们可以能体会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画,现在到中国去观光旅游,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艺术。世尊讲经,这些声闻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听,菩萨弟子也围绕著佛,诸天天女散花、奏乐、歌舞,供佛、供养海会大众,都是六尘供养。这是说我们供佛离不开六尘,六尘怎能不要!前面讲「不除其法」,这个法就是指的六尘。这个六法我们要用它,叫它做法,色声香味触,这几种法。你看这个上面字样就没有尘。为什么它没有尘?因为你心里面不分别、不执著,它就不是尘,它不会染污你;心里面如果一分别、一执著,这个法就变成尘。尘是灰尘,来污染。我们桌子一天不擦,灰尘就污染。这个东西你只要一分别、一执著,染污你的清净心,所以它叫六尘。假如我们对於这些不起分别,不执著它,它就不叫尘,就叫六法。就叫六法,就不叫尘。乃至养此色身,我们身体在世间还没有离开这个世间,身体需要养,需要营养,养这个身体也需要前面讲的六种法:色声香味触法,需要这些东西来养这个身体。皆不能废而不用,上供诸佛,下养色身。讲到养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众生,统统用得上。要紧的是「若能不著,何碍之有」。我们的病就是执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诲,教导我们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这就是佛法。当如是领会,整个《般若 经》的经文义趣,都要从这个地方去领会。下面讲到我们念佛,这是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法门,最重要的法门。 【念佛,生心也。离相,无所住也。此心虽空空洞洞,却提起一句佛号,正是生无所住心也。】 这个把念佛的秘诀、念佛的要领,给我们说出来了。念佛的心要清净,净宗一些课诵本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一心称念。一心就是清净心,二心那个心里头有妄想就不清净,叫一心称念。一心,心里面空空洞洞,心里面有一样东西就不空,心就有住,就错了。这样说起来我们会感觉得好难,我念佛都打妄想,说这个心干干净净、空空洞洞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从来也做不到,我们念佛是不是白念?没有白念。只可以说你现在的心还不清净,还没有念到一心,念的功夫不够。继续努力,不要灰心、不要怀疑,只要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但是必须要晓得,所有一切忧虑牵挂要知道统统是妄想,都不是真实的,希望愈减少愈好,这就是我们常讲要放得下,你放下得愈多愈好,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会得力。不但世法要放下,不挂在心上;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挂在心上,那就对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生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都相应了。 【妙莫妙於此。求生原为证无生,离相求生同修矣。】 同修就是净土跟般若 同修;离相是般若 ,求生是净土。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证无生。《般若 经》里面所讲的,最终的目标就是无生。般若 求证无生,我们念佛也是求证无生,目标相同,方向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这个方法手段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行解方便,当同时并进。】 解道就是行道,行道便是解道,这叫真正用功,这是真正修行人。如果说是解懂得一点,做不到,那不是修行人,有解无行。实在说,有解无行,你那个解未必透彻,未必真实。为什么?你没有通过实验。现代科学家都讲求要实验,没有通过实验的理论未必是真的,未必能靠得住。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我们要去做,要把它做到,要通过实验,这才是真的。所以解行要同时并进,这个里头有真乐,法喜充满。他天天有悟处,这个光阴没有空过,每天都有悟处。悟处,换句话说,自己的境界每天都在提升,都有进步。若一天没有进步,这一天就空过,一年没进步这一年空过,那就真可惜了。一个真正修行人,决定不肯放弃宝贵的时光。 【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可以增智慧、养道心。】 行帮助解,解帮助行,这才真正是增长智慧、养道心,道心就是法喜充满,清净自在。 【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则喜怒哀乐,或不致牵动主人翁。亦不致矜张急燥,自是自满。】 行持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时候能够看得出来。喜怒哀乐,就是讲的七情五欲,展现在你面前你不动心。主人翁就是我们的心性,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自己这个心做得了主宰。如果这个心做不了主,境界现前,心还会被境界所转,顺心的起贪爱,不顺心的起厌恶、起憎恨,这就是功夫不得力。我们自己想想平常接触外面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时刻刻要勘验自己的功夫,动不动心?假如动心,马上念阿弥陀佛,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也不行,压不住,这个喜怒哀乐是一定要往外发,用《金刚经》也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连著念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起伏的念头伏住,然后这一句佛号就得力,功夫就得力。真正修行人修什么?就是在一切人事环境里面,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去掉而已。修行不能离开境界,离开境界那怎么个修法! 下面这是说我们自己修学的态度;前面这个是外面境界,不受外面境界干扰。《金刚经》末后讲「不取於相」,底下还有一句「如如不动」,我们有没有做到如如不动?自己还有一丝毫得意这个样子、自满的样子,甚至於骄傲的样子,现在人常讲,有一点点成就值得骄傲,那完了,这一骄傲就完了,怎么可以值得骄傲?或者显出来急燥,这都是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不是外境的,是里面内心的。念佛人不受外境影响,有的时候内心会起矛盾,我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佛还不来现给我看看,听说别人都见佛,都闻到香,都见到瑞相,我为什么念了这么久还见不到;我念这么久,为什么还不得一心?这就显示出急燥,这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不是要求瑞相的,哪个经上给你讲念佛求瑞相?没有讲。一直念下去,有瑞相也好,没瑞相也好,有也不要理它,也不要自己自觉得很满意,「我见到莲花,我见到佛,你们都不如我」,那你的功夫完全破坏了。要晓得,佛菩萨不现瑞相,实在讲你自己没有功夫,禁不起考验,心还没定下来,纵然刚刚定下来,一见瑞相又起了波浪,那佛不是来害你吗?佛很慈悲,不害人,你还受不了,所以不能现这些瑞相给你看。等到你功夫真成就,即使见到佛来了,也如如不动,心里若无其事,那个时候佛一定会现相。等於说是你念书念得差不多,可以考考你,那来考试,来考考你。书还没念好不能考,你怎么会及格,看得很清楚,你决定考不及格的,所以他也不来考你。 【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万勿忽。】 可见得正念要紧,正念就是佛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平时於起心动念时修】 起心动念时,这个时候是自己用功,起心动念都要保持一个清净。无论动什么念头,赶紧用一句佛号取而代之,决定不能将念头相续增长,那就不好。 【更须於对遇境缘时用功】 这是讲应用在生活上。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两种环境都非常复杂,非常广大。我们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练什么?练不动心,练不为外境所转,练自己在境缘当中做得了主宰,那就成功,练这个!再说得浅显一点,练什么?练习看破,练习放下,练这个,这是真正的练功。不是现在一般练气功,那个没有用的,那个功练得再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断烦恼。我们要练这个功,看破放下,练这个功,一心念佛。 【以历事而炼心】 历是经历,样样事情我们都应该要经历,也就是说要通过样样世缘,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看破,不动心了?所以要历事炼心。《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那个功夫如果我们叫他一个总名字,就是这四个字「历事炼心」,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善财去五十三参,我们到哪里去五十三参?其实善财做的榜样,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真的看破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那个人就是善知识、就是菩萨,你就是善财,你参学这一关通过了。你要问善财的那些善知识在哪里?到处都是。你有眼睛不认识,真可惜!统统是善知识。善财那个善知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是,没有一个不是的。我们在这里头修行,要知道修什么?修「看破、放下、老实念佛」,修这个;你能把这三句听懂,听明白,你认真去做,不但我承认,我相信一切诸佛菩萨都承认,你已经把《大方广佛华严经》参透了,彻底的明白了。为什么?你在生活上都做到,都用上了,还要念什么《华严经》!《华严经》上就是教你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看破、放下、老实念佛。不但《华严经》参透,六百卷《大般若 》也参透了。《金刚经》上讲得这么透彻,什么是佛法?这就是佛法,道地的佛法,真实的佛法。 【修福修慧、与众结缘、大慈大悲、自觉觉他、平等不二。】 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你的日常生活行为一定是这样子的。修福是广度众生,以种种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修福。修福而不著修福的相,虽然天天在做,时时在做、念念在做,绝对没有著相,不著相就是修慧。并不是修福以外,还再要找一个别的修慧,那就错了,不著相就是修慧。与众结缘,虽结缘也不著相,这个真正叫大慈大悲、自觉觉他、平等不二。著相就不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当然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诸佛未必护念。】 有一些人不肯帮助别人,自己很谦虚、很客气,「我现在还不行,我修行功夫还不够,我还不能帮助人」,这是我相未除,诸佛也不会保佑你。什么时候干?现在就要干,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知道修福跟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这个意思结得非常之好。再看下面经文,结成无住布施,这一小段是结不应: 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要紧的是住,住就是执著。菩萨要不要布施?要布施,一定修布施。刚才讲念念修布施,可不能著相,可不能有分别,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 【发菩提心,即是发六度心。不应住六尘生心,正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萨全部的生活,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虽然讲了很多次,实在说还不够。为什么说不够?大家的境界没转过来。不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没有转过来,观念当中没转过来。所以世尊《般若 经》讲二十二年,还真有道理!二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不断的叫你薰习,把你这个观念转过来。我们的观念这是积习太深,起心动念都是老毛病、老观念、老思想、老看法,错了!无论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学,我们观念统统错了。展开经本念一念,好像懂得一点,把经本合起来,又忘得干干净净,这样修行怎么可能有进步、怎么能有成就! 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什么?第一要觉悟生死轮回可怕,世间事再没有比这个事情可怕的,这个要觉悟;其次要觉悟念佛可以这一生当中成佛。你能觉悟这两点就不错,你就有救了。这两点要不觉悟,没救,其他的觉悟不行,这两点太重要了。你觉悟到六道生死轮回可怕,你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超越六道轮回。你要觉悟到念佛可以成佛,我就用这个方法去成佛、去了生死出三界,这叫真正觉悟的人。这就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说的「无上菩提心」。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听过经的,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了几年,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预知时至。他凭什么?就凭这两种觉悟,他就成功。这两种觉悟是彻底的觉悟,真正的大觉,一切悟门比不上它。彻底觉悟的人,他这个心一定是六度心。他世缘统统放下,布施心;他一定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佛,持戒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缘,他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计较,忍辱心;一天到晚这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精进心;世间什么样的好事,他都不会受诱惑,他如如不动,佛法里面什么样高明的法门他也不要了,禅定心;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般若 心。人家发的是六度心,我们要想成就,不发这个心就很难很难,一定要发这个心。 不应住六尘,那正是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不要做?要做,六度的事要做。六度的心要有,六度的事要做,决定没有妄想,决定没有杂念,决定不被污染,这样行六度,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实的修菩萨六波罗蜜。 【一有所住,已为境转。则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圆满。】 这是不能执著,这是不应住。有丝毫的执著,一有所住就是有丝毫的执著,你就被境界转了;也就是说,你心里头别有牵挂、别有忧虑,你被境界转了。虽然行菩萨道,菩萨道行得不圆满。这个不圆满的菩萨道,如果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还行!带业往生。假如不修净土法门,你一生所修学的都变成来生的福报。来生一定有福报,福报在哪一道享,可说不定了。来生还能得人身吗?想想看自己的五戒圆满不圆满?五戒圆满才能得人身,五戒不圆满,人身得不到。想想看,我会不会变饿鬼,来生到鬼道去?鬼道有鬼道的条件,想想看我的条件跟他的条件合不合?他什么条件?贪心,悭贪是饿鬼。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世间五欲六尘贪,佛法也贪,贪心跟饿鬼道就感应,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地狱道的心是瞋恚,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满意,一天到晚发脾气,那是跟地狱接近,做邻居了。愚痴变畜生,愚痴是邪正搞不清楚,真假搞不清楚,善恶搞不清楚,那是愚痴。学佛法,佛法也没有搞清楚。那个果报是畜生。所以你修的福报是一定有,将来到哪一道去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应该知道,不必问别人。 【故应离一切相,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觉悟的人,他一生生活一定是这么过的,他日子过得很惬意,是利益一切众生。广行六度,他一定是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心就有住,随缘的心是无住的。攀缘是我心里想我要怎样做怎样做,那你心里就有想。诸位一定要记住,我想要怎么做怎么做,那是修福,修有漏的福报。真正菩萨行,他根本就不想,机会来了做,不能不做,不做对不起众生;没有这个机缘决定不做,不会去想著找事情去做,没有这个道理的。你们这个地方请我讲经,我就来讲;你不请我,我绝对不会来。我不会通知你,「你们请我去讲」,我不会这样做法的。那你心里就住相,这个不可以的。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是要离一切相。可是佛法里头没有定法,诸位要记住,我讲的话你要懂得我的意思。你们初学讲经的人,要找人请。为什么?我还不会讲,我要练习,所以要到处去找人,你们大家来请我,给我有机会多讲讲。那是学讲经要找机会,这是应该的,这是一个过渡期。自己真正用功,那就不可以,随缘不攀缘。缘分实在讲,大概只有讲经的法缘可以找找人,多托托人给你一些机会,其他的缘都不好,都不是善缘,都不好,决定不要攀缘。印经这个事情是好事,如果说我们印经发起了,大家来捐钱,这是心有所住,不好!应当怎么做?可以告诉大家,有一部很好的经书,对於众生很有利益,透个消息给你,你自己肯发心,你拿钱去印,你不肯发心就算了,这样就对,这就是随缘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机会告诉你,有这么一个机会,你愿不愿意做是你的事情,我不劝你做,我也不拉你来做。我心清净,你心也清净。你也不会心里有个压迫感,有个压力。「法师找到我,我不出钱不好意思!」你也难过,那就不好了。消息不告诉你,对不起你,有机会一定要告诉你,你能不能抓住机会是你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要这样做,你一生当中,心就很清净、就很自在,没有一丝毫的压力。所以这就是离一切相;心里干净,要离相。 【「佛说」二字,亦有深意。】 这个地方没有讲如来说,讲佛说,《金刚经》上这些字眼里头含义很深。如来说跟佛说,不一样,意思不相同。佛说,完全是就事论事。要是如来说,那是从心性、从理上讲的;佛说,这是从事上讲的,也就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说的。 【佛是过来人,他所讲的乃经验之谈,非同理想。】 这不是从理上讲的,是从事上说的。佛是过来人,怎样叫我们这一生当中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佛是过来人。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不应住就达到,一切法里头统统不住。 【长老问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 这个要回过头来看本经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话,他问了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妄念应该怎样把它降伏住?尊者在经的开端问了这两个问题,而世尊讲这部《金刚经》,也就是答覆这两个问题。长老是须菩提尊者,他在前面问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个安心的方法。 【而一切无住,正是安心之妙方。】 心要怎样才安?一切都不住,心就安了。如果你自己感觉得你心不安,心不安生活很痛苦,身心不安非常痛苦。学了《金刚经》,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怎么安法?你想想哪些事情叫你不安,你就把那个事情放下,你心不就安了吗?你可千万不要说,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解决我心才安,这个事情解决,底下又出了个事情,这些事情是连环的,像铁链一样一个扣一个,没完没了!你以为这桩事情解决你会心安,底下那桩事情马上就出来了,永远你不会安心的。佛是过来人,佛有经验教给我们,放下就安了。不要解决,解决很痛苦,算了,不解决了,就没事,这心就安了,这个方法真是妙绝了。一切无住,正是安心之妙方。你的心恢复到清净,清净心是真心,真心现前了,妄心放下了。 【一切不住,即是离一切相。】 离一切相就是放下一切。不放下怎么行?不放下,你心有忧虑、心有牵挂、心有妄想,这个日子不好过。所以要放下,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 【即是不为境转】 外面境界与我无关,世法、佛法与我也无关,这才真正彻底放下。 【则其心安住而不动矣】 这个心安住不动,圆教经典讲这是八地菩萨,到这个心真正不动的时候,不为境转、不动的时候是八地,这真的叫顿超。所以金刚般若 是圆顿大教,真的能够叫你顿超的。 【当知必一切无住,而后得所安住。】 今天我们在这一段经里面,若真正得到一个安心之法,你的一生就受用无穷,这一次《金刚经》你没有白来。你得到一个妙法,这一生可以安心了,这的确是如获至宝,得到安心的方法。 【必始终无住,而后法身常住。】 这个舍放下了,放下一时很容易,今天放下了,明天又来了,又想起来了,这是我们凡夫的通病。虽然短短的时间里面能放下,已经非常可贵。你能放下一个钟点,你一个钟点心是清净、是自在。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止静的时候,或者在静坐的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叫你整个身心得到轻松愉快,虽是短时很有受用。如果能放下,能够让身心轻松,不晓得念佛求生,那实在是很可惜。我在美国遇到好几所的日本禅修中心,这样的中心,美国人去的很多,现在也有美国的出家人主持这样的禅修中心。他们里面没有说法、没有讲经,只有很短的开示。进入禅堂里面就是静坐,法师就是教你什么都不要想,把所有一切念头全部放下,在那个地方静坐几个小时。外国人生活都很紧张,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压力都很重,所以他一个星期到那里去坐上两、三个小时,他很有受用,所以他很喜欢去,他们不懂念佛。只能够得到很短时间的轻安,恢复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一定能够做得到的,对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要懂得念佛,功德利益就无比的殊胜。像这些道理与事实的真相,必须要与这些同修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他才能够欢喜的来参学,他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从短暂逐渐把时间延长,这就是精进,一定要能做到始终无住,那就成功了。 始终无住,不但是得定,实在讲,证果了,而后法身常住。依照本经的标准,真正能做到始终无住,就证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到这个境界。如果是念佛人,他就证得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能生实报庄严土的人,当然生死自在,来去自如。凡圣同居土里面上三品往生的就生死自在,西方极乐世界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没有一丝毫障碍,何况是实报土的菩萨。 【且并法身亦不应住,故曰不住涅槃,乃入无余涅槃也。】 法身是理体,它不是事相,清净寂灭之理体。诸佛菩萨证得法身之后,他不住涅槃,这《金刚经》上所说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两边不住,应无所住。生死是六道轮回。如果住涅槃,那就坏了。住涅槃是哪些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住涅槃。住涅槃就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本性,明心见性他就没有了。如果两边都不住,他住在哪里?一真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住生死是六道,住涅槃是四圣法界。总而言之,两边你要是住上一边,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住生死的人不能出六道轮回,住涅槃的人不能出十法界;两边不住就超越十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诸位要记住,超越十法界,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无比的殊胜。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只是超越六道而已,没超越十法界;念佛人是超越十法界的。这叫做入无余依涅槃,就是生死、涅槃都不住。 【禅宗可二祖】 「可」是二祖的名字,叫慧可禅师,禅宗的二祖。 【问安心法】 这也是心不安,大问题!那个时候达摩到中国来,达摩传的禅宗,在中国他算是初祖;如果在印度代代相传,他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国来他是第一代,在中国讲禅宗初祖是达摩。达摩那个时候在少林寺,少林寺的人也瞧不起他,也没人理他,他老人家也就落得清净,天天面壁打坐,反正人家不理他,他也不理人。慧可禅师知道这个人有功夫,不是平常人,向他请教,可是达摩不理他。那个时候冬天下雪,他站在雪地里头不肯走,都不理,站了很久,几个小时还是不理他,最后慧可把自己的手臂用刀砍下来供养达摩。砍一只手臂去供养达摩,达摩这才讲话,「你何苦来?自己把手臂砍了,你到底为什么?」这是表示他真诚请法,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要没有这个诚意,说老实话他也不能开悟。所以真诚心求法会开悟的。我们这个心不诚,所以听经听这么多年都不开悟,不但不开悟,愈听愈糊涂,心不诚。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看经、听经,以真诚心来读、来听,就有悟处。如果这个心不诚,不诚是听经、看经还打妄想,这是决定得不到利益。慧可既然这样真诚,达摩问他:你为什么?他说: 【我心不安,请大师开示,教我安心。】 达摩祖师听到这个,手一伸: 【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你们看到现在有很多达摩的塑像,一个手这样伸著,就是这个意思。手伸出来叫慧可: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就是他教学的方法。从这一句话当中,慧可回光返照,找心在哪里。所以回他一句,找了半天, 【我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我的心找不到,不晓得心在哪里?《楞严经》上一开端,七处徵心。阿难尊者没有慧可聪明。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还找,还在内、在外、在中间到处乱找。跟慧可比的时候不能比,慧可一回头,觅心了不可得,这个比阿难高明多了。他这一句话说出来,达摩就说: 【吾与汝安心竟】 我把你心安好了,没事了。心不可得,还有什么不安?他从这一句话当中开悟了,明心见性,从凡夫地一下就证到圆初住的菩萨果位。圆初住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到这个地位。所以达摩法就传给他,他就变成禅宗二祖。你要问问他凭什么当二祖的,放下!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你为什么当不了二祖,你放不下,问题就在此地。你肯放下,你马上就当祖师,为什么放不下? 【此与本经问答之意正同】 尊者的问,世尊的答覆,意思相同。 【会得了不可得,则安心竟矣。】 会是体会,你如果真正体会到了不可得,你的心当然安了,还有什么不安?换句话说,众生的心之所以不安,就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心在哪里?摸摸心在这个地方,那怎么行!你那个心怎么能安?现在科学家晓得了,心脏不是的,不管用;脑,现在以为能够思惟想像是脑,也是错了。「觅心了不可得」是真的,这是个事实真相,确确实实了不可得。佛门里面有一些人争论,佛讲六根,显现在外面叫浮尘根,真正起作用的叫胜义根。有些人认为胜义根应该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神经的系统,大脑脑神经管起作用的。这种说法依旧是个妄想,为什么?一般同修也许有人听说过灵魂出窍,这个事也是真的,出窍就是离开这个身体,西藏密宗里头这种事情就很平常。人的灵魂离开身体,离开身体的那个东西,那是胜义根。它离开了,我们神经是不是都走了,都没有了?神经还在,可见得神经系统不是胜义根,是浮尘根。胜义根是净色根,我们肉眼看不到,有定功的人看到。这就说明佛所讲的胜义根绝对不是物质,绝对不是神经系统,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人死了,神识离开身体,是那个根离开身体,他再去投胎,也是那个胜义根,所以人死了以后,他还是有妄想分别执著,他没离开;但是人死了以后,他的神经一条也没有缺少,现在给他解剖一下,发现一条也没缺少。由此证明,神经系统还是属於浮尘根,不是佛经上讲的胜义根、净色根,不是这个,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请看底下经文: 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如是』就是决定不能够住相,住相就不是菩萨,就不是菩萨修布施。 【发菩提心,所为何事?为利益一切众生耳。】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为的是什么?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为就是为这一条。在大乘法里面,既然发了这个心,随时随处,念念之中,都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穿衣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吃饭为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我这个身体要为一切众生服务,养这个身体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养身的。不为一切众生,要这个身体干什么?我们每天读诵、研究经论,将来准备演讲经论,统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身体是个工具,是干这个的。这就是说明念念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没有自己。 【若不布施,与众何益。】 我们今天自己穿衣吃饭,是不是布施一切众生?是的。你如果真的是发这个心,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劳力,用我的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今天穿衣吃饭都是布施众生。为什么?我把我的身心都布施掉了,把我的智慧、身体、能力,全部都布施掉了。衣食住行是要养这个身体的,这个身体布施出去了。如果没有发这个心,穿衣吃饭是自私自利。菩萨心跟轮回心在一念觉迷,觉为一切众生,迷为自己。为自己、为自己家庭、为自己一个小团体,都是迷。若不布施,不肯布施,与众生有什么利益处? 【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像现在我们在此地讲经,每一堂我们这里都有录像、都有录音,而这些磁带很快的就流传到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有一些同修拿到之后,依照这个磁带把它变成文字。诸位现在看的这个经本,这种文字从电脑里面做出来的,不眠不休,不少人工作到夜晚二、三点钟,他这是布施,他这是利益一切众生。他不是为自己,他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法益,牺牲自己的睡眠,牺牲自己娱乐的时间。这些人都是在家居士,还要上下班的,下班之后,回来就做这工作。你们现在有不少人看到许许多多这些资料,都是他们在做的。这些人都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是举一个例子,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在行菩萨道。可见得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在道场,在家里都可以做。那个心不是为利益自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出力还要出钱。电脑是他自己买的,耗的电费他要付钱,统统是他自己出钱出力在做。他也没有要名,什么人他也没说,名利都不要,真正在为利益一切众生。 【此中是令离能施所施等相,布施一切众生。福慧双修,展转利益。皆知离一切诸相,成菩萨成佛。如是布施,是为真实利益。】 真实利益是他自己得的,他自己在这里面修福修慧,他用他的精神,用他的体力,用他的金钱在做这些工作,为一切众生的,这是修福。专心一意的来做这个工作,深入经藏,他心是清净的、专一的,这里头有定有慧,所以这是福慧双修。展转利益,那就非常明显。东西做出来之后,分送给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展转流通,利益无边。 皆知离一切诸相,他们懂得不著相,不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萨道、菩萨行。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也能求生净土。心向往净土,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没有想图这个世间的有漏福报,没想这个,只是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是真实利益,这是真正如理如法的在修菩萨的六度。 【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 不仅仅是舍财,像刚才讲的,舍他的时间,他有休假的时间,他不去休假,他来做这个事情。到这个道场里面来做义务工作,这是内财布施。舍我们的体力、舍我们的时间、舍我们的精神,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还需要用智慧,完全的内财布施;如果还要自己出钱的,那就是外财、内财统统布施了。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门,唯一宗旨,皆为利他。】 持戒为利他,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那就是利他。为什么样样事情我都要做得规规矩矩、循规蹈矩?做给别人看的。现在这个社会不守法的人多了,不愿意守法这个错误的观念也多了、也严重了,我们格外要做一个守法的样子给大家看。持戒是利生,忍辱也是利生,不但能保全自己的功德,也做给别人看。世间人小小的都不耐烦、都不能忍,我们怎样教他?先要做一个样子给他看。口头上劝人忍辱不行,你自己都忍不了,你还劝别人,他不会接受。我们自己先做到,精进、禅定、般若 样样我们自己先做到,做出个样子给你看,我不骗你,我不是做不到才教你,我都做到了。所以佛法的修学,菩萨心、菩萨行就是先修,先自己做到,然后再劝别人,这是真实的利益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是这么个修法的。自己不能跟众生做个好样子,单单口说,说得再好听,收的效果很有限;不能叫人起信,自己一定先给大家做样子。世尊为我们做了个好榜样,《金刚经》上一开端所示现的诸菩萨、诸阿罗汉,各个都是我们的好榜样。诸位要是念《弥陀经》,《弥陀经》前面列出的十六位尊者,人人都是做我们社会的样子。让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种种不同身分的人,都有一个好样子可以学习,有个好榜样在。可见得佛法不是空口说白话,真正做到。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我们就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学、怎样修。好,今天讲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