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卷第二 |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卷第二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二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丙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分二) 丁初征释用心 二 广明行相 (丁初分五) 戊一普贤启请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为请法进问威仪,以表三业恭敬,可知。]要请法也是得恭恭敬敬来。所以,虽然说:他是一尊大菩萨,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他还是要礼佛,一样,按请法之仪来。 [戊二正陈请词(分五) 己一总问云何修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为了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此就机请修。大悲世尊,解见前章。]就是它的解释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解释在前面一章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显顿悟法门,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悟必依智,不依若修。注意听!悟必依智,不是依若行,修行人吃苦是应该;但是,吃苦不一定能大彻大悟,苦,还要会运用智慧,才是真正在吃苦。什么叫做真正的苦行?要记住!平等不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我告诉诸位:你叫一个人日中一食,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你要叫众生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心,这个没那么简单!记住!没有分别、执着,都是真正的苦行(héng),你要把这句话背起来!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在修苦行,你修什么苦行?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然后衣服穿得很少,劈柴、挑水、洗厕所。对!这个也算是苦行,但是,不是真正地苦行,如果这样能成道,那些挑粪的早就开悟了,你挑的,会比那些挑粪的多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如果是靠体力,你的力气会比牛大吗?泰国的elephant,大象,大象的腿很粗,很有力,所以,泰国的大象都必需工作。你想想看,如果要比力气,吓死人!大象在拔河比赛的时候,绑一条绳子跟六十个士兵,六十个人呢!六十个人拖一只大象,反而被大象拖着走,你想想看!六十个人!再多人都拖不赢它,如果要靠体力,大象最大了!所以,没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力气、体力不够时就会说:原我来世为大象(法师笑)!因为大象最有力啊,最有力!对不对?如果要靠这样修行,这种找木材苦修的,那应该叫:大象佛,南无大象佛……,可惜没听过!大象佛,对不对?没有这种佛!所以,没有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不动念,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放下!我告诉你们:我今天如果没有少许的定力跟功夫,早就离开众生了,讲真的!真的。所以,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法师!您真的不简单,要在都市里面弘法利生,真的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人言可畏,是非多啊!对不对?自古以来,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里;我这个矮僧无德,所以,只好在都市。没办法!福报不够,要去山上采荔枝了,再讲一阵子,看看反应如何?所以说:悟必依智,我今天如果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定力,光是被这些是非的众生讲,我说:对不起!对不对?所以,那天吴居士打电话来,我跟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吴居士说:我看有些众生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佛教的法师呢?这样攻击佛教的法师,他如果不出来讲经,我们又得到什么?我说:这样讲没错,这样讲没错!真的啊!对不对?最起码他也是为了佛教。我们众生很奇怪,都不顾自己的生死。所以,有正知正见的居士,还是很难能可贵,很难能可贵!吴居士说:也有人来跟我讲闲言闲语,可是,我偏偏要来!他说:我偏偏要来!他说他偏偏要来,看对方能如何?我说:这样对!我没有叫你不要来啊!我今天就有一个体悟,要来不来随缘,大彻大悟,要跟六祖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啊!我渐渐学就渐渐解脱,因为我劝你们解脱,我渐渐就会警惕我自己。所以,你看我现在就无碍、自在,没事![此章悟后请修,]悟了之后请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贤表行。]文殊是表智,所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在佛教当中,不认识这两尊菩萨,可说是不可能,这两尊菩萨名遍十方。[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安排在前面。[正以智行相资,得入圆觉故。]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听到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不必藉着修行,本性就是佛了。[亦无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领荷。]不能领受到。[现在未来,此等根器众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造”就是成就,也不能成就修行。如果你不假方便、不藉着方便,你就不能够成就这个修行。简单讲:还是要修,虽然本性是佛,你还是要听经闻法,还是要解行并重。[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凡修大乘者,闻此因地法行,云何依解修行?先问修行,后问方便渐次。]渐次就是次第,修行要有次第。[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即文殊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纤尘不立,]就是一点点,“纤”就是微细,微细的一尘都不立。[无事修证矣。]没有所谓的修证,无事,这个“事”不能解释作事相,要解释:无所谓的有修有证。就是说:顿悟、顿了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也没有所谓修证的东西。 [然宗门悟修,亦不一概。]也不一而论。[有顿悟渐修,如日出冰消。顿悟,如朝曦忽出,]“曦”就是早晨的阳光,所以,台湾大学佛学社叫做晨曦社,我去演讲,就是去晨曦社演讲。台大校本部,罗斯福路跟徐州路,讲真的,那个校园太大了!没办法,台湾最好的大学。我第一次去罗斯福路台大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地方。说在什么教室上课,进去一看,喔!那实在很大!朝曦就是早上的阳光,刚出来的阳光。就像早上的阳光刚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如暖气所熏,]所薰习。[坚冰渐化,此为解悟。所以,顿悟,但是,是渐渐修。太阳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有顿修渐悟,]什么叫做顿修呢?[如学射中鹄。]“鹄”就是目的,学射箭,“鹄”就是目的、红心、中心。[顿修,如射箭,一发即发;渐悟,]慢慢的射,才射中红心、中心。[如中鹄,久习方中。]再来,[有渐修顿悟,如起程入都。]京都,就像入皇帝的首都,[渐修,如每日行路;顿悟,如一旦入都。]看到了,总统府看得清清楚楚。[有渐修渐悟,如登高远眺。]。站得很高这样看。我去文化大学跟他们讲:文化大学是台北市最“高”的学府,因为在阳明山。[渐修,如步步登高;渐悟,如所鉴渐远。]渐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渐悟,一步一步看得更深远。[此三为证语。更有顿悟顿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斩绳。]刀斩绳子。[此通三义:一、先悟后修:]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种:第一、先悟而后修,[先悟则豁然贯通,顿了一切;]都是空性;[后修]就是长养圣胎,慢慢修,[则不著不证,]然后[任运合道,]我告诉诸位:刚开始要勉强,没有勉强就没有自然。你要先勉强为道,要先勉强你的功夫,勉强久了,我不看人家的缺点,你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宽恕众生,我勉强自己!咦!很奇怪,久而久之,你就很自然,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你要常常讲谦虚的话、包容的话,久而久之,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很虚伪;但是,久了就变成很正常,很能够收敛自己。任运合道,[此为解悟。二、先修后悟;先修则如人服药;]吃药,[后悟如病除愈,此为证悟。]这是证悟。[三、悟修同时;如发电话,随发随到,此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如饮大海水),一念万行为修(自得百川味),]意思是说:你喝了海水,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如上悟修诸义皆具,]所以,[细研自知。《文殊章》,圆照清净觉相,是顿修,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顿悟。余章随文研究,不难明了。一总问云何修行竟。]要如何修行。 [己二别难幻幻何修 【“世尊!若被众生]“知”,注意!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这个“知”是能照之智,[知如幻者,]注意!是无明,如果能照之智,彻底的了悟无明,那么,[身、心亦幻,]若彼众生就是那些无明的众生,如果知道无明是如幻的东西,不实在,当然身心也是如幻,[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注意听!我们这个惑是幻化出来的,要如何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掉幻化出来的无明?就是这样子,这样知道吗?[】 此因闻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而起疑。]无轮转就是无生灭、无变化,而起疑。[空华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无明不实如空华。既知无明如幻,则身心亦皆是幻。]身心是假的,身心既然是假的,我们就随便穿、简单过日子,三餐吃得饱就行了;吃的好也不要执着。[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为幻惑(惑,即无明)。无明身心,既皆是幻,则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云何,]这是反问,[是反难(去声)辞,]这里念难nan,“难”就是问难的意思,反过来问。[谓云何更要依圆照清净觉相,起幻智,还修治如幻之无明,而求成佛道耶]底下佛回答,[(下佛答:]下面佛回答,[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因为众生的心是幻化出来的东西,这个叫做以毒攻毒。 [己三别疑断灭谁修 【“若诸幻性,]注意!幻性就是无明。就是说:能生幻化出来的这个无明,能生幻法的这个幻性,[一切尽灭,]就是说:连这个无明的性都尽灭了,无明的心都灭掉,众生就认为[则无有心,]如果身心世界都无,那么,[谁为修行?]身、心世界都没有,是谁在修行呢?无心要如何修行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者:幻性,指无明,为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诸法。因闻上章,以幻智灭除诸幻,故难(去声)云:若诸无明幻性与一切幻法悉皆尽灭,则身心亦不可得。心为修行之因,]我们如果没有心,[若无有心,则将谁为修行?故反难: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不动还是不变,就是不变,[不入断灭)?]不会说连那个觉性也否认掉。把这个幻法,幻化出来的心身、身心全部放下,清净的心还是存在,还是有,是不可得。 [己四别遮不修永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若诸众生,本来就没有修行,在生死中,常常住于幻灭、变化出来的东西,[曾不了知]就是从来不觉悟,这是[如幻境界,]“曾”就是从来不,从来不曾觉悟,怎么样?这个是如幻的境界。就是那么,[令]“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令”就是“问”的意思。那么,请问佛,“云”就是如何,云何能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 若诸众生了知无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以为自己很厉害,[不肯修行断惑,则于生死轮回之中,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并不曾了知(觉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离幻,则妄想颠倒之心,]我们不想求出离,我们一直执着。你不相信我们今天很难不执着吗?不然你叫一个歌星来,不用太出名的歌星。你要他今天来学佛,说:我放下今天的演艺,我来修行。很难,那很难,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出去的职业选择性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个职业跨出去是不归路,转不过来,真的转不过来![云何而得解脱耶?][ 己五结请方便渐次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上举三疑,总请开示,此专为未来,请示应修方便,故曰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之下,文意太略,]太少,[当为补足,分别演说一句,则文意连,义理显。]就是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分别演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普贤之意:求佛说示,既知是幻,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没有方便,不能成真实啊!对不对?没有方便道,哪里有真实道呢?所 以说,渐次修习,[方能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下佛答,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其实有智慧的人,一下子就尽离了,有智慧的人,哪有什么渐次不渐次?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话: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生其心;注意!生清净心喔,那个生其心不是妄想心喔。应在无所住,不可住,自然清净心就现前,生其心那个“心”是清净喔,菩提是清净,没有分别心。六祖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我们今天上课上这么久了,既然知道世间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还放不下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请法之仪,义准前释。戊二正陈问词竟。 戊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习菩萨]道。[如幻三昧,方便渐次,]方便次第,[令诸众生得离诸幻。]能令一切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重赞善哉,以普贤权示有疑,]方便示现叫做权示。方便示现有怀疑;其实,普贤菩萨怎么会有怀疑呢?[当场一问,能益现未众生。]因为普贤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能够利益众生,现在、未来的众生。[文中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下,应加问于如来四字,]刚才师父已经跟你们讲过了,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其义方足。]这个道理才能补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者:闻说如幻境界,即以观智,观察诸法如幻,本身自体;身心世界,皆无明幻力所幻现。无明幻师,亦本是幻,]本来就是幻化,观力若深,时间一到,他就顿悟了。[观力既深,时至顿悟,]诸位!听经闻法这个熏习非常重要,你不断熏习,熏习到有一天,怎么样?突然间悟到师父讲的某一句话:原来如此!因为看了师父的一句话,全台湾省写信来感谢师父的有多少呢?至少有一百封信,都是因为听到师父一句话,感恩啊!感谢师父最多的人,都是因为那句话,就是:“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这句话,不知道救了多少众生,写信来感谢。第二句最大的感恩就是:“时间总会过去的”。他在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就把师父的相片拿出来,请出来。他现在不是“国父说”;是“慧律法师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时间总会过去的”。你看!这样两句话,救了多少众生?实在太好了!时至顿悟,[如睡梦觉,]就像从睡梦中清醒觉悟了。[当下一念不动,智与理冥,名入三昧,而得正受,]无所受名正受,正受换一个字,叫做定慧均等,无所受名正受;有所受名邪受。[身心寂灭。方便渐次,即修习如幻三昧,下手之方便,以及程序之渐次(如入门升堂入室),此二明了,方能进修,而得离幻。本科是佛牒]“牒”就是依,佛依[普贤之问辞,遂即许说,故嘱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为了度一切众生嘛,其实普贤菩萨哪里会有怀疑的地方呢?要如何修行如幻三昧,它的方便的次第,如何能够离开诸幻?现在佛要为他开示。 [戊四承教静听 【时,]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注意听佛怎么开示。 [戊五正答所问(分二) 己一长行 二 偈颂(已初分四) 庚初 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二 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 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四 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庚初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话就是:幻化不离当处就是圆觉,也就是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我们今天的五蕴,也是从我们的清净心幻化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也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幻化出来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幻化,当下就将它舍离;舍离不是逃避,而是说:心无所着这种幻化出来的东西,当下你就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修行不必寻找,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当下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此佛标示,诸幻义本。]这是佛所开示的一切幻的定义是什么。[因普贤但问修幻之法,未问幻之所生,故佛先为标示,以为修幻离幻之义本。]藉着这幻,“凭”就是仗此来显示,[凭此以显,幻尽觉圆,]幻尽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无法成佛?因为这个虚妄的东西你放不下、你舍不下,所以,你一直在做凡夫。我们幻不尽,觉性就不圆满,就是说:虚妄的东西,你还有产生一念的分别、一念的执着,那么,这样还未尽。幻如果尽,就是虚妄的东西,你彻彻底底的一念放下,一念不生,空性涅槃,圆满的觉性就现前。厉害的人是在一念之间;不会的人,也可以用推论的方法。譬如:我们今天心情不好,去咖啡厅喝咖啡、听音乐,你现在观想说:我这时候开始去咖啡厅,七点半去,喝到九点半、十点半,最晚喝到十一点半,不然喝到凌晨两点半,你难道不用回家睡觉吗?还是得回家啊!这样我们内心就了解,将这个时间拉得很长,就统统了解幻化的东西都是在欺骗我们,是不实在的东西,把时间拉长,你就更能够显示无常的可怕!我们去咖啡厅喝咖啡,喝五小时的咖啡、唱歌,人家在家里已经念佛、拜佛数万次了!因此众生是不肯用决定心来修行,并不是佛法很难。我们说佛法很难,这实在是一种藉口,佛法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你没有志气,你甘愿做凡夫,你生生世世甘愿要做六道轮回的凡夫,没有志气,下不了决心!明明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却还是要执着,这是很悲哀的人、很悲哀的事!幻尽觉圆,幻化的东西若能尽,这个“尽”就是离,离一切相,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觉圆,就是觉性的圆满,我们的觉性就圆满。[诸幻灭尽,]一切幻化的东西如果灭尽,[觉心不动。]觉心就不动。[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无明就像风这样吹,这样吹动我们。[乃至若无明灭,相续(诸识相续而生,皆因无明之力,若无明一灭,所有相续即灭)则灭,]换一句现代人在描写的话就是说:在每一个动点上产生执着,就是相续,就是轮回的开始。如果反过来说: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你念头都放得下,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空间,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很平淡的处理,这样相续就产生不了作用。[智性不坏故。” ]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不能破坏的,因为本性本来就存在。[《立喻》云:“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本性。大海水[因风波动,]风就比喻无明,无明摇动我们,这个波浪就是产生作用,无明的业。[乃至风若止灭,]就是,我们的无明如果停止,[动相则灭,]动相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就停止;我们的执着心就停止。一切的动相离不开四个字:“分别”跟“执着”,因为分别跟执着,众生就产生两种情形,就是梦想和颠倒,所有的动相就是这样。你今天当下不生不灭,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一切境界对你无碍!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古来的祖师大德在讲禅就是很伟大,一句话简简单单的,所有的事情统统解决!我们凡夫是天大地大的事,包括小事都没办法解决;而修禅宗的洒脱的祖师大德: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解决这世间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无心于万物,在这个世间,你只要不一直强加自己去分别、去执着,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没有妨碍。天地万物每天千变万化,我的心没有变化,对我没有作用!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湿性就是水性,水本来的性质,就是我们的佛性。[一切(去声)众生,指六凡三乘。]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种种幻化,即九法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九法界。[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法,不一而足,故云种种。]那么,这最大的分别、最大的原因,为什么会分成圣凡、染净、依正、因果?因为我们不悟到平等的毕竟空性,所以,没办法。如果我们在修行当中,圣人也空、凡夫也空;染也空、净也空;依报也空、正报也空;因当体即空,果报也不执着,那么,一切就进入平等法,就是诸佛。故云种种,[悉皆幻化不实,犹如空华,非但六凡染法是幻,]也是虚妄的东西。[究竟三乘净法亦幻,于是当究诸幻之所从生。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者:此句最关紧要,须加详释。先将字义辨清。皆生者,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任何一法,都是我们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简单讲:我们今天都是要摆平外境,不摆平我们的内在;如果我们摆平我们的内在,外境自然就平等,这就是圣人跟凡夫不同之处。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就是[当知是诸幻生于心中,不是心生诸幻,]也就是一切幻化都影现在我们的心中,你只要不着,这些影现的东西对你没有作用!但是,我们人因为业力而来,有这个肉体之后,从小就一直执着这个[我]的存在,为了我们这条生命,造无量的业;为了我们的生存权力,我们一直排斥别人。为了保护自己,结果造无量无边的业,为了保护自己,要毁谤别人、攻击别人,这个由拉拢朋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有这种情形,我跟他本来是好朋友,他要拉拢我们这个好朋友,当然我就要讲他的坏话,这个好朋友才不会跑掉。我如果要拉拢你这个人来跟我做朋友,就要先破坏你们两人的感情,才有办法把你拉拢过来。所以,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友情、为了自己私有的欲望,不惜一切,一直拼命造恶业,结果做到最后,两脚一伸,双手一摊,什么都带不走!我们今天,虽然说:人是天地万物之灵,其实讲起来是一种很悲哀的动物!中国有句俗话:我们今生今世是无量生的一世;但是,可以掌握的也只有今生今世。佛法也是劝你:无量亿劫来并不值得回忆,值得回忆的只有今生今世。你就是要掌握这一生;你这一生如果没有掌握,讲起来是很悲哀的!你如果叫她来修行,她就说:唉!我这辈子没办法了,我是一个女人,我还有病苦,还有两个小孩子,嫁了人身不由已啊!我告诉你:那个不影响!你要这样想:我这辈子不解决生死,何时才要解决呢?换我问你啊!离一切幻,虚妄的东西就将它放下。因为是幻化的东西,在我们心中影现,影现叫做投射、投影,它并不能合、跟本性卡在一起;如果本性跟这个无明卡在一起,那这个本性就永远不能成道,没有作用啊!正因为无明卡不住本性,无明只是遮住而已。所以,《大乘起信论》最大的毛病,就是觉跟不觉和合,这是开悟、大彻大悟的众生、每一个悟道的人都知道,《大乘起信论》这一点是讲不通的,就是说:生灭跟不生灭,真如跟生灭,生灭又分觉跟不觉,觉跟不觉怎么能够配合呢?这是《大乘起信论》最无法解释的一点。如果说:这个觉配合着不觉,叫做和合,那么,觉将来就会变成不觉;不觉,无缘无故就会变成觉悟,所以,这样讲是讲不通的。这里讲就对了,诸幻是产生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是我们的心会产生诸幻。所以,它不影响,是因为你不了解,根本卡不到我们的本性。所以,[如空华生于空中,]空华生于空中,根本是因为你的眼睛痛,就看到虚空中产生花,其实没有。所以,这个花怎么可能与空和合呢?“空”就是表示觉;“华”就表示无明,这个觉根本就不可以和合这个不觉,根本就不可能![不是虚空生出空华。]虚空怎么可能产生空华?是因为我们错觉。[空华本无生处,]我们以为空中产生花,其实不是,我们如果眼睛痛,看虚空当中,就认为空中有花,其实不是,因为是我们的眼睛有问题。所以,空华本无生处,也就是,我们今天是因为[病目妄见,]注意听!病目,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般若的空慧,妄加执着,强加分别,产生业障,我们今天就是可怜的动物,强迫自己痛苦!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因为病目妄见,病目就是愚痴的人的心,因为无明所看出去的这个世间,所以,虚妄一直见,一直看到的东西,所有看到的,都是虚妄的东西,叫做错误的东西,却拼命一直造业,妄上再加妄,所以,本钱加利息,利息加本钱,还不完!他不了解是虚妄的,就拼命一直造业啊。一直造业,今生欠你,来世换你欠我,欠来欠去!有智慧的人则随缘尽分,淡泊名利,一切境界无碍。病目妄见,[故谓之幻。如来二字,不指住世诸佛,乃指妙心,不变随缘二义。]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意思。[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来,是随缘之用,无为寂灭。]我以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研究《般若心经》,这句话每天都在听;但是,不知道它的究竟之义为何?我当时的观念就是说:我们另外还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这个本体能够随缘,所以,把这个“如”跟“来”二分法。所以,我以前对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直无法了解这个意思。虽然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你认为很简单,不然换我问你,我现在问你,注意听:什么叫做缘?这四个字很难的,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很简单,缘,你讲给我听听看,什么叫缘?我跟你有缘,你跟我有缘,那个人很“投缘”,缘叫做条件的凑合,有增有减叫做缘。那么我问你:本性随缘,随着这个增减的东西,随缘就是条件构成,你眼睛所看出去的东西,哪一样不是因缘法?如果说:本性随缘,本性随这个缘,那本性也是生灭法,本性随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也是生灭法;随这个桌子,桌子也是生灭法,那到底什么是本性?你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你不要以为你很厉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能听得懂,你根本就听不懂,你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不然你用手指出来给我看看,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哪一样东西不是缘所构成的?你指出本性给我看看。墙壁,墙壁是生灭法,那你是求生灭,不是求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来!你指啊,你指给我看看!随缘就不可能不变;不变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随缘。所以,在这当中,就缺少悟道人的凑合,悟道人,他要彻底的把这个不变随缘解释。这四个字是没有什么过失;但是,因为文字不能表示心境的东西,所以,我就必须补充解释,你才能了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不变,当下就是随缘,随缘当下就是不变,这还没解释完。因为没有办法形容,只有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再来,缘的东西当下就是生灭,生生灭灭,当下无所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无所住,这样无所住生其心,无所住这颗心,就是不变的东西,这样才能解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缘是生灭法,随这个生灭法,一定是生灭法的东西。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大藏经里面从来没有看过,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印度经典传到中国,中国强加把它解释。因为强迫解释,落入文字上的东西;落入文字上的东西,他无法去解释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的体,所以,只好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这样解释。所有大藏经里面、经典,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人就是这样,太厉害,以致变成把它解释成这样。这样解释,如果你没有悟道,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我们现在开示、看经典,都会跟人家开示说:一切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果遇到我,你就完了!换我问你:缘是什么?缘是生灭法,生灭的东西,怎么会不变呢?我师父都这样讲啊!哑口无言,一句都答不出来!所以,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注意!不变之体,不离随缘的东西,不离当下这个缘,不是这个缘以外,另外有一个不变的体。来,是随缘的作用,无为寂灭。[体虽不变,用恒随缘,]为什么?[用虽随缘,]当体即空。所以,[体元不变,]为什么?无所住的东西,你要变化什么?当下这一念就是空性,本无身心、宇宙、一切境界,一切生灭法都无所住,这就是本来的面目。[是之谓如来。具此如来二义者,其唯圆觉妙心也。]在座诸位,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作佛;但是,我们最起码要做君子,君子随缘。所以,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我们今天好朋友来结善缘,很好;万一有一天,我们两个无缘,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对方,不要讲人家屁股后面的话。国语就这样讲!对不对?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人家,那是很没有修养的人才会这样,非常没有修养的人!断交就断交,没有来往嘛,你讲人家的坏话做什么?所以,我们人就是为了自己好,我如果不讲对方的坏话,他就不会过来我这边,为了拉拢信徒,或是拉拢朋友,就是这样。我告诉你:我们如果碰到利害关系,包括师父都攻击,照样如此!再好的朋友、父子、母子、师徒,照样如此,现实的利害关系如果起冲突,什么话都讲得出来,深深能够体会出来。我们因为没有妙用,我们如果要有妙用,很简单,一切法无常。世间的君子要离开尚不能出恶言,既然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反而执着一个因缘法的东西?因此,我们圆觉的妙心要拿出来,我常常劝他们:将本性拿出来。 [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口欲谈而词丧,]嘴巴想说,但是,没有那个语言可以讲,词丧,表达不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要攀缘,攀缘不到。[正由此心,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离言绝思,]离言就是不可议;绝思就是不可思。[不可思议,故称妙心。]就是不可以用思想去分别、去想像;不可议,不可以用语言去讨论它,叫做不可思议。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我才知道。你们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你不相信的话,在座诸位,很简单!你明天去隔壁的道场,随便问一个人,或是一贯道的师兄,他如果说:不可思议!你就问:什么是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还需要解释?他认为很简单啊!不可思议,不然你讲给我听听看,不懂!我们学佛都是学半吊子的,每天讲,不知道在讲什么,连“不可思议”他也不会解释,不懂!要赶快抄起来,回去可以当老师教别人。[妙心本无种种幻化,种种幻化皆生妙心。此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可思议。《楞严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譬如虚空,它不是一切什么相,任何事相都不是;但是,不排除[而不拒]不拒,不拒绝,[彼诸相发挥。” ]整句的意思是说:譬如虚空,虚空的体是空性,空,它不是一切有相的东西;群相就是有形相的东西。虚空的体,它不是有形相的东西;但是,它不拒绝群相的发挥。[任从诸相发挥,空体不动。]这就是度量大。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说这世间人的形容,跟佛法所讲的还差得很远!宰相肚里能撑船,干什么呢?船那么小!佛法讲: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那船怎么能比呢?海那么大,任凭你怎么翻滚,用一艘船来装,怎么相比呢?所以,世间法所讲的,句句都不能跟佛法相比,跟佛陀讲的,根本不能相比。现在听到之后很欢喜,明天被倒会钱,一样受不了!师父!我也想看开一点啊,可是没办法!所以说:不着相,讲是这样讲啦!就加减讲,当作口头禅。有一个常常在讲堂进出的,来这里两、三年了,还听过《六祖坛经》、《金刚经》,结果因为先生在外面养女人,就自杀了!我说这种女人实在很不能赞同,毫无意义啊!你这样刚好便宜了你先生,你先生整天在念:南无喝啰怛那赚到了…他赚到了,你去自杀死掉,他正好跟那个女人称心如意。这样听懂了吗?所以说:这就是愚痴,你要好好的活,才有办法解决事情,谁叫你去自杀?讲起来很悲哀,真的!听经听那么久,竟然会跑去自杀! [再明种种幻化,]再次说明种种的幻化。[随缘而生之义。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我们具足无量无边如来智慧之相,叫做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因地修行。但是,因为我们今天被业遮蔽了,为什么被业遮蔽?[无明风动为缘,生三细;]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三细就是三种微细的惑,非凡夫、二乘人所知,名为三细,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或是初发心的菩萨所能探讨的。简单讲:“细”就是微细,非常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无法察觉。[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粗。]无明风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此明从真起妄,]从真——我们的本性起虚妄,[生六凡众生,种种幻化之法。如真如内熏为因,]就像这个真如内熏,我们因为真如的内熏的力量,[如来教法]真如就是每一个人具足的本性。因为我们先天具足真如的本性,还有佛、善知识由外教化,[外熏为缘,发起信、解、修、证,此明返妄归真,生三乘众生,种种幻化之法。]有的人说:师父!我们是在家人,没办法像出家人一样!我说:这样讲是对;但是,我们不妨参考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的例子。我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那边办佛学讲座,我总共参加了十几遍,明伦讲座、初级班、高级班的研读,我还做旁听生的学员长,所以,举凡搬榻榻米、搬蒲团、扫地,我都有帮忙做到。我在那里看得很感动,很感动就是说: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据我所了解的,那些在家人统统以法为主。老师在的时候,只要是讲经的时候,包括老师的学生讲经,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缺席,几乎不缺席。这就表示:一个在家人,人家也是以法为重。所有亲近老师的人,差不多都舍离五欲六尘,我说那些在家人已经跟出家没有两样!有一个菩萨,听《华严经》二、三十年,一问之下,根本听不懂,听《华严经》二、三十年,听不懂,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她不识字,怎么可能听得懂《华严经》?一定听不懂的,讲一真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可是,她每次来一定坐那个位子,就看她拿一串念珠坐着,老师讲《华严经》,她就: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听《华严经》两个小时,她去那里念两个小时的佛,这样有什么不好?没什么不好啊!听不懂!那你在做什么?念佛啊!结果人家临命终自知时至呢!所以,我常说:听不懂,听结缘的也很好,听结缘的也有功德,比看电视更有功德。你看!这个老菩萨听了几十年,亲近一个善知识,从来没有改变,无论你怎么跟她讲,她就是听经!我说这实在厉害!不知道这种风气,能不能转来我们高雄文殊讲堂?风水轮流转嘛,看到老师的教化,我们真的很敬佩,学生一来就是几百个!你去不能占别人的位子喔,初去听经的人,不能占人家的位子,人家已经坐二十年了,每天都坐那个位子,你不能占人家的位子。那只差在座位上貼上一个名牌而已,那可以说几百个位子都固定了!那边没有在抢位子的,不是像我们讲《圆觉经》,昨天这里就在排队了,没有人这样的,你占位子也没用,因为人家听经的位子都固定了!你看!听经闻法的风气这么好,你想想看!哪有说老师在台中的时候,佛法会不兴?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一定大大的兴盛!伟大!讲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始终是无量无边的敬仰、赞叹!我们在家人,在座诸位,我们这里有几个要做李炳南的?菩萨,要学着点,不要说学老师了,学他的学生就不得了了。所以,不要说:我们出家人才会修行,不一定!在家人如果要修,比出家更厉害。[六凡生死染法,三乘涅槃净法,皆不离心也。一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竟。 庚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分三)辛初 举喻 二 法合 三 叠拂 辛一举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哎呀!这个《圆觉经》真是美得不得了,这个词句真是太美了!古来的高僧大德怎么这么美?你叫博士来写,都没办法写出这么漂亮的句子,太美了这个!犹如空华,就像空中幻化出来的花,它是从空而有。幻华虽灭,幻化出来的花虽然灭;但是,空性不坏,虚空还是不坏,空华就是无明。现在再套上去念:犹如从本性产生了无明,无明的花,虽然无明灭,但是,我们的本性不坏。正着念、倒着念,你想想看,这个词句是美得不得了!世间什么诗圣、什么诗叔、诗伯,怎么能相比呢?这个词句之美,美得实在是太美了! [此以种种幻化,喻如空华。空本无华,病目妄见。华从空有,原非实有,翳生华生,翳灭华灭,空性不坏。都缘眼中有翳,空里华红。 辛二法合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指本末无明。还依如幻身心,借假修真,而得除灭。此一解也。又众生随染缘,所起之幻心,还]就是转回来,[依随净缘,所起之幻智,而得除灭。]我有一个亲戚,他的脾气很差,十几年以前,我的脾气跟他是不相上下;不过,有一次我再回去乡下,经过十几年之后,又回去乡下,回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他跟老婆吵架,一吵之下就愤而离开,他的妻子来跟我哭诉,一讲就哭。脾气也是证悟到本性的那种功夫:不增不减。不增不减的意思就是十几年前这种脾气,十几年后还是这种脾气。但是,我就不同了,十几年前我是这样;但是,十几年后,我发现自己的错误,我有学佛,有观照的力量,我已经改变了!所以说:有学跟没学,学佛的人,他一定会依照智慧去除灭,除非那个没有志气的人,愿意活在这个水深火热的脾气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这样,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自我束缚、自我痛苦,脾气如果不改、如果没有去除,看你多会修行?[前疑云:知如幻者,身心亦幻,]“幻”是不实在的。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呢?[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我们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幻化的迷惑。[此中答意:以身心无明,皆幻也,]身心无明,皆是幻化出来的东西;但是,[不妨起幻智,以除诸幻。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前疑云:若诸幻性,一切灭尽,则无有心,谁为修行,恐落断灭?]断灭就是顽空的意思,冥顽不灵的空性。断灭就是不能产生妙有的空,叫做顽空,以为修行若灭尽,灭尽就无心了,无心,谁在修行呢?[故此答云:如幻之身、心、无明虽灭,尚有幻智,]幻化的智慧,[不致落空。]意思是:我们的本性清清楚楚,无明灭,本性不能灭,本性灭要做什么?本性灭,要如何成佛呢?所以,还有幻智,不致于落空。[惟是幻智,亦须不立,]不立,也不能有那种念头、观念说:有一个幻智。不立就是心中也不能说有幻智的念头,这是智慧。也没有那种,智慧是任运自如。[故曰:诸幻尽灭。虽然诸幻皆灭,能所双亡,毕竟显露,圆觉妙心,常住不动。合前喻中,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在虚空中的花是假的,花灭,虚空不灭;我们的无明虽灭,可是,我们的智性不灭。 [辛三叠拂 【“依幻说觉,]因为我们有一个幻化的迷惑,所以,我们现在来说这个觉,虽然说有觉,[亦名为幻。]幻觉,也是虚妄的觉。[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本性可以觉悟,那还是不能离开一切幻化。[;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你说无觉,也是一样的道理,也不能说一个无觉,因为无觉就是无明,这样大家就变佛。对不对?意思就是说:还是有无明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诸幻若灭,名为不动。 [觉,即觉幻之智。]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叫做觉幻,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如果我十年前、二十年前,有这种佛法的智慧,谈恋爱就不用谈得这么痛苦!我如果能出生在佛教的家庭,从小就来短期出家、从小就来打佛七、从小就来打八关斋戒、听经闻法,就不用那么痛苦,不用等到大学才听到佛法,搞得烦烦恼恼的!所以,出生在佛教家庭的小孩,是很有福气的,从小就能够听经闻法。可是,我们没有那个福报,所以,来世不敢来了!你想想看!来世,你一头栽进去感情的圈套里面,你完蛋了!就像一条狗,被那个环保局的捕狗的那个铁线拉住,任你狂吠、尖叫,一样摆脱不了那一条绳子!一定要碰到一个慈悲、智慧的人,把你那个铁链,啪!剪断,就不会再落入那个圈套里面。爱情里面的漩涡,有谁能够躲过?只有大智慧的人。我上次讲过,我发生车祸是观世音菩萨救的,平常我都念阿弥陀佛,被车撞到的时候,竟然是念观世音菩萨!讲起来是个不孝子,观世音菩萨救了我,我却不曾念他,不曾念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今天很感念佛恩,真的!我今天为什么一直抱病上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不管一切众生对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弘法不断,这就是我生命的理念,我认为我这条命是佛救回来的,宁愿讲到死,也胜过不讲;你可不要说:宁愿吃死,也胜过没得吃!那是很贪的,知道吗?我们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来啊!用这个幻化的身心来做功德。[乃依如幻身心无明,而说此智为觉,是对幻所立之觉,]意思是说:因为幻化,所以我们才要讲到觉悟,一切法不可得,觉悟也不可立,哪里有什么幻跟觉的对立?所以,这个觉[亦名为幻。]亦名为幻也是假设,在这里,幻是假设有一个觉,觉要破除幻;但是,觉也要放下。[此拂幻智也。]“拂”就是:不是,它的本意是违背的意思,这并不是说没有幻智,连幻智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否认有一个幻智。[若说有觉,]如果说:你认为还有一个觉,[犹未离幻者:此承上云,对幻之觉,]来讲的,[亦名为幻,若说有个离幻独立之觉,仍属对待,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者:此又承上对幻之觉,]来讲的,离幻化,你就觉悟了。[离幻之觉,二]我们离开一切幻化,离幻即觉,如果你离开一个幻化,还认为有一个觉,那么,还是不觉。[者皆未离幻,]还执着有一个觉啊!你如果取笑没有学佛的人,那么,这个学佛的人,也是落入对立,你的修养也是不到圆满。耻笑没有修行的人,那么,你本身也是落入没有修行的念头,一样!简单讲,有修行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没有修行的人。[以为无觉,]二者皆未离幻,又以为无觉,[乃名为真。]如果这样子叫做真,“又是大错”又是大错特错。二者皆未离幻,以为无觉,如果这样子以为无觉,又以为没有一个觉,才名为真——如果你把这个无觉当作是真,有一个这样子的东西,那还是一个大错!你说:觉不是,那无觉应该是是嘛!不对!也不能说有一个无觉。[岂知说无觉者,此亦是幻。何以故?圆觉不属有无之故。但有起心动念,均未离幻。]诸位!但有起心动念,都还没有离幻。[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者:是有无俱遣之故,]都放下。[诸幻灭尽,妙性天然,泯绝无寄,]没有寄托,[名为不动。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竟。]菩萨!这是佛的境界,在座诸位!你想了解《圆觉经》的伟大吗?你想了解佛陀的境界吗?我带你去认识佛陀,我现在带你去认识佛陀的心境,让你今天回去之后,无比欢喜,笑眯眯的,让你眉开眼笑。我带领你入太空时代,超载的境界,你回去之后,下面这段念一百遍,保证开悟!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毁禁”就是犯戒。不重久习,“久习”就是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这一段要跟诸位解释一下,让你今天回去之后眉开眼笑的,让你的法喜无法言喻!善男子!是善男子喔,有心要修行的善男子,不是恶男子、臭女人!是要善男子才算数,听经闻法要记得看清楚,是善男子,有心要修行的人,当然也包括善女人。善男子!觉成就故,如果你圆满的觉性有所成就,就是说:你真正要修行,而且真正要下功夫,有一点觉性的功夫,有所了悟了。当知这位菩萨,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与]就是被,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管你贫穷、富有;有修、没修,不管你!二十四个小时都注意自己的错误,研究佛法是升华自己,开口闭口也不伤害任何众生,大慈大悲,一切法都束缚不了你,黏不到你。不与法缚,就是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求法脱,心知道有法;但是,不求一切,心,一切无所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法脱,就是说:也没有所谓的朝着解脱的方向去求,因为求就变成不是解脱。不厌生死,虽然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但是,不会埋怨,他没有怨言,生老病死,忍受一切痛苦。不爱涅槃,不执着说:我一定要求这个涅槃法!爱是执着,我并不执着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敬持戒,也不会说:这个人有持戒,我就对他特别恭敬。这句话是对底下讲的:也不会特别的仇视那一些毁犯戒律的人。为什么?一切平等嘛!不憎毁戒,也不会看不起那一些破戒、犯戒的众生。不重久习,不会特别重视那些有修行的人;不轻初学,也不会轻视那些实学的人。何以故?一切觉故,任何一个时间、空间,都是用本性,平等故。太好了!所以,我跟你们说:《圆觉经》是太好了,比吃面包更好! [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分四)辛初 离幻 二 显觉三 举喻 四 法合 辛一离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你看佛多么慈悲,再三一直劝告我们。 [此下离幻之文,辗转四重,此第一重远离幻境。由前普贤疑问有五:二、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三、幻心断灭,谁为修行?四、若不修行,云何解脱?上文幻尽]就是说:[(以幻心离幻境,以幻智离幻心,以幻空离幻智,即是以幻修幻)、]一层一层一直离。[觉满(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至断灭),]断灭就是顽空,没有妙有的叫做断灭,一切空,否认了一切,空就什么都没有,断灭。[可释前二疑。]可以解释前面两种怀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释第三不修之失。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止观就是定慧的力量,[先止息攀缘,]这个攀缘是指心浮动不定,执着于外境,也可以叫做攀缘,心的问题。所以,先停止攀缘,[亡情]这个“情”就是执,情执,情执,自古以来,[情执]一向是连在一起念的。亡掉这个执着,息掉,[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幻不实。]我们今天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坚执持就是说:一开始先坚持一下,勉强的意思。我要离!勉强,因为还无法任运自如。所以,你若不坚持这个念头,要离幻的念头,那么,欲望来,或者是非又来,我们就又退失道心了,我们就又被转了!学佛就是转来转去而已,有智慧的人,能转一切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所转,其实别人的境界,与我们的生死根本无关,而我们每天都在为别人忙碌,为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事烦恼、困扰。有一个姐姐很可爱,姐姐学佛,弟弟不学佛,叫他来文殊讲堂,就complain,抗议,开始你一言我一句吵起来了。这个大姐说:师父!我该怎么办?我说:哎呀!大脑坏掉!你要修你自己,把自己修好,你强迫他来学佛,他怎么肯来呢?你学佛要先表现得很好,有空就多少关心他,慢慢等待机会,这样才对!所以,虽然我们发心,但是,不了解随缘。我说:你这样也是叫做执着,虽然你是真的想度众生,但是,不观机、不逗教、不看时空的因缘,只是一味拼命的想把佛法送给你弟弟,这样会增加痛苦!由坚执持,坚持要远离这个执着的心。心如幻者,也是要远离。所以,[】 此第二重远离幻心。由前离幻境时,坚固执持,有能离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远离为幻”远离也是一种幻化的,因为远离是有智慧才能远离。意思就是说:能够有远离的智慧,它也是幻化出来的,这个也必须要远离,这句话是这个意思。能够有远离的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执着,[亦复远离。]】 此第三重,远离幻离。此远离是智,因前幻心已灭,此为幻智。若爱此智,亦即心病,故曰:远离乃为幻智,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离这个远离幻,[亦复远离。]就是说:有了幻智,有离于幻的能力,注意听!远离幻就是说:有了幻智,能够远离于幻;有了幻智,能够离开幻化的迷惑,所以,这句就是远离幻。那么,上面加一个“离”字呢?就是包括那个远离的幻智都要远离,都要离。也就是离到无可再离,亦复远离。】 [此第四重,远离离离。]就是这个意思。[谓能离远离幻智之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能离开远离幻智的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以上四重远离,即修行甪心之阶级,步步升高,以后后位,觉前前非。]一层又一层,觉悟到前面,一次又一次。[故离之又离,离之又离,中途不住。辛一离幻竟。]其实我们修行如果一切不住,事情就解决了!所以,有的信徒来信:师父!我昨天梦见什么,我从头到尾讲给你听!我说:stop!只要是梦,你都不用讲给我听!他问:不知道那个梦有什么含意?我说:人生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梦境更是毫无意义可言,你讲给我听做什么?他说:这样啊!我没有在听人家讲梦境的,不必!你讲给你儿子听就行了!人生已经是一团糟了,你做梦还讲给我听做什么?我还得当义务听众呢!我觉得讨论梦境很无聊,人生已经是幻化的东西了,何况是做梦?所以,以后你们这些菩萨如果做梦,不要讲给我听,拜托! [辛二显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了无所离的时候,一切幻化就除掉了!]】] 所以,[此密显真觉,由辗转远离,]辗转就是一次又一次。[离到得无可离境界,]无可离的境界,本来就是不住,无所住的境界,进入平等的空性中,这样就对了![即灭除诸幻,契合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也。]直觉若离,变就成没有觉性了。[此段离幻显觉之文,全是禅宗顿悟渐修工夫。由浅及深,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分明。即同《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解六结、越三空工夫,]我简单解释一下:解六结就是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解释一下:我们的耳根、耳朵,听外面的动尘,我们修行将它摄收回来,动,不要执着;听,变成静。变成静就是我们的六根,六根还感觉有一个静,这种感觉也要放下,变成觉。觉悟到这个根,有动静二相,这个觉也要放下,就变成空。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叫做灭。动、静是六根所攀缘的,就是耳朵,耳朵不是听到动,就是听到静。 所以说: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结”简单讲:就是六种通达自性里面的束缚,要经过六个阶段,你若能解开这六个结,就能超越三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的功夫,这《楞严经》会讲到。[若合符节。]就像这样子的符合。《圆觉经》跟《楞严经》讲的有一点相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即亡尘也(境界属前尘)。]前尘:前面的影像,落谢的影子叫做尘。境界只是一个落下来的影子,前面污染的东西而已。[所谓初于闻中,]一开始闻我们自己的声音,[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回光返照回来,以前是听外面的,现在听里面的,叫做入流;入流就是逆流。“亡所”就是亡掉这个能所,有能听、有所听。[所入既寂]六根所入的尘,我们都无所着,六根无所着,入于寂静,那么,外面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耳根就不会执着动,或者是静的相。也就是说:你讲什么话都无碍,他听到毁谤,不会难过,听到赞叹,不会欢喜,了然不生。我们今天都是在动静当中执着,不是执着动,就是执着静。我们如果能入流亡所,返闻自性,放下万缘,所入既寂,这样就了然不生。[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者:心,即根也。亡尘尽根,]就是亡掉这个六尘,尽掉六根。尽根就是连根都不去执着这个尘,连根也不执着;不执着有一个能攀缘动、静的根,所以说:亡六尘,尽六根,[所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闻所闻尽就是:能闻以及所闻尽,都没有了,都亡了。这是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即空智也。]这是空的智慧。[所谓尽闻不住,]闻性的能所都空尽,我们都不要执着。但是,[觉所觉空也。]有一个能觉悟,有一个所觉,也必须把它空掉,能觉所觉也是要空,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有这个远离的功夫,还要远离,叫做远离远幻,[即灭空也。]连这个空都不能有执着。[所谓空觉极圆,]空掉那个觉悟,就达到极点的圆满。[空所空灭也。]能空、所空全部灭掉。[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还觉也。所谓生灭既灭(诸幻尽灭),]还觉就是回复到本来的觉性。得无所离,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就恢复到觉悟,还觉。所谓生灭即灭,这是四阿含经讲的,[寂灭现前也]诸幻尽灭,寂灭现前,这句话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着。寂灭就是[(真觉显现,觉心不动),以上离幻之功,]能力,[同观世音,耳根圆通无异,即圆照清净觉相,有以成之。辛二显觉竟。]这一段,离无所离,即除诸幻,显出我们的觉性。 [辛三举喻 【“譬如钻火,]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互相磨来磨去,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烟先灭掉,灰才能飞,倒过来。怎么是灰先飞,烟才灭呢?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用智慧观照心的境界,观照到火出的功夫;火出就是比喻离开心境的幻智,因为我们有智慧,就能离开心跟境界的执着。能离于心境执着的幻智,火出,冒出了智慧。我们一开始是心,用智慧来观照,观照这个心的执着、观照境界都是无常,放下,智慧就出来。火出就是智慧就产生,两木尽,就是心境皆离,心也离,境也离。烟灭灰飞,烟灭就是智爱的执着也离,为什么?因为你有智慧,也不能执着我有智慧,智爱的执着也离。灰飞,全部飞散了,空爱的执着也离。再解释一遍,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说:用我们的智慧来观照心跟境界,一直观照,观照到最后,知道身心都是虚妄的,火出,产生智慧,产生智慧以后,这个木尽,木尽就是烧光。烧光就是说: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能够放下心,也放下境了。烟灭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连这个智慧的爱的执着也要放下;灰飞,连这个最后的空性的执着也必须放下。没有人跟你们讲这么详细的,这样已经很详细了!][】 [譬如钻火钻字,从金旁,似是金属,钻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自熟食。]这样可以让我们吃到热的东西。[今云:两木相因者,则能钻所钻,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独木不生,亦必两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极火出。两木,喻发智之心境;]要发智慧的心境。[火,比离心境之幻智。由智发,而心境皆离;如火发,而两木俱尽也。]在座诸位!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来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时间,你就发无量的智慧。我们如果用感恩的心来修行,你想想看:顺境来,感恩;逆境来,感恩,这样众生对你都没有作用。谁想让你痛苦,都没有作用,我统统感恩你,你就对我莫可奈何,他就拿你没办法!我们今天因为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都是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会一直认为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很少会想我们对不起别人。稍微一点不满,就象泼妇骂街一样的,一样的这样骂。也不想想过去人家是怎么对我们的,也没有想到这样子。我们人会分开,都是因为几句话而已,就离开一个好朋友、离开一个善知识,抵挡不住一点闲言闲语。在文殊讲堂结缘三年,听经闻法,师父也很疼他,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远离!讲起来你会很想笑,也很悲哀,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就散了!我们现在修行不要这样,要用感恩的心,转一个念头试试看:顺、逆境界来,感恩,都能吞得下去,消化得了,这样你的智慧就一直发出来。如果你不肯,任凭你多会拜佛,拜千佛、拜万佛,就算拜亿佛,照样没用!那只能算是结缘,要记住!学佛不是运动,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学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要学佛的觉悟,心才是主要的,拜佛、念佛,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你有多厉害?拜到头盖骨破掉,还是一样,脑髄都流出来,也不能开悟。没用![灰飞烟灭者:有谓译之倒也,应以烟灭在前,灰飞在后。若木虽尽,而烟未灭,木化为炭,犹有炭在。]还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爱之病,]智爱,意思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智慧,执着自己很有智慧,这个也是一种毛病![其智亦应远离。此病未离,犹未了当。若烟虽灭,而灰未飞,此亦是病,亦未了当。以其智爱虽离,空爱又起,]因为他能空一切相,智慧能够空一切相;对于能够空一切相,那个空,他又执着![亦应远离。故修行之法,必如钻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才是到家消息。]有一次,佛在说法,就问徒弟说:弟子们?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他说:什么是世间多福之人?弟子说:世尊!当布施者是多福之人。世尊说:非也!不对。佛说:忍辱才是多福之人。包括空,他都能够忍。能舍是最大福之人!舍掉身上的金钱、能舍一切名利、能舍世间一切执着的东西,这最富有。为什么最富有?大智慧,无所住就是世间最有大福的人,大大的好用!试试看这个[舍]菩萨,如果我们看不开,我讲一个例子。你今天如果有什么委屈看不开,你就想想看,佛陀无量劫来受多少的痛苦、受多少委屈、牺牲千百万世的生命,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眼泪?度了多少众生,含冤委屈,舍多少的身命?到今天才能成佛!冷静!想到佛陀,我们今天被人倒了三万,就睡不着?回去就好睡了。能舍是大福之人,因为他有智慧。所以,你要享受人生,就要像昨天师父讲的那个禅宗的公案:有一个禅师在打坐,他打坐之后都会欢喜的笑;当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是微微的笑。徒弟看师父每次打坐后就无比欢喜,微微的笑,就问师父:师父,您每天打坐是为了什么?师父就回答:为了享受啊!徒弟又问:出家人也讲享受啊?师父说: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但是,大彻大悟的人,就懂得如何享受,知道如何享受。他享受他的生命、享受这颗平等的心、享受无量的慈悲心、享受忍辱的心、享受般若的心、享受慈悲喜舍的心、享受一切空性所带来无量财富的心、安祥的心、没有斗争的心、不分别、不执着的心,这样的享受!我们说享受,顶多泡一壶极顶乌龙茶、买一条三百三十元的素火腿来炒,不然还能享受什么?我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真正的人生,学佛的人,就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菩萨!我们有无量的财富,为何不会享受呢?为什么整天要摆一张苦瓜脸?人一出生就是痛苦,我们这张脸,人家说苦瓜脸,不是没道理的,很有道理!人家禅师就懂得享受,菩萨!你如果要享受,也是马上就能如愿! [辛四法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者,用也,用后后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离幻境;幻智,离幻心;幻空,离幻智:幻灭,离幻空。]一层破除一层,[亦复如钻木出火,]钻木出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最后的灰飞走,[诸幻悉皆尽灭,幻尽觉显,]跟诸位讲一句具体的,你什么时候把你的执着放下,你什么时候成佛!就是这样子。因为幻,你就有执着心,你什么时候把你那一颗执着心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是自由、解脱无碍的人,否则免谈。不然学佛只是结一个善缘而已。幻尽觉显,[不入断灭。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竟。] 诸位!听经闻法,古人、大陆的丛林,古人在亲近师父;譬如圆瑛法师,徒弟都在他身边,一直听他讲经五年、十年,为什么?要奠定自己的基础啊!讲真的,现在的出家人很惭愧,为什么?没多久他就想要抬头了,想要当一国之君,渴望意气风发了,结果发不起来,没办法!他一定要闻法,这个基础性,地基要打得很稳,然后你讲经才能运用自如;不然你在讲什么,根本就不晓得。所以,初学的人想要度众生,经教不通,悟性没办法,为什么悟性没办法?无法进入空性,永远有障碍。在座诸位,还是要听经闻法。我告诉诸位:不要流浪,讲真的!不要流浪;流浪的人,可比天边那颗星,不究竟!浪荡的命运无了时,菩萨,要稳定。有时候,我们搞一、二十年,抵不过师父讲一句话!你们相信不相信?这样乱闯乱撞,撞得头破血流,师父两句话:啊!就是这样子!奇怪,我每天看经典,怎么都没注意到?看归看,《圆觉经》也是有很多人看啊! [庚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善男子!]!你看底下有多美![知幻即离,]你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出来的,当下就放下,[不作方便;没有经过任何次第,直入觉性的本怀,不作方便。[离幻即觉,]太棒了!只要你离开幻妄,明明知道这世间是幻妄的东西,没什么好计较的,分别心放下、是非心放下;富贵、贫穷统统放下,持戒、犯戒,这是别人的事,统统放下![亦无渐次。]一刹那间,马上证得佛的觉悟,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我告诉诸位:你《圆觉经》不听,听其他的经典,你想要修行,也很困难!《圆觉经》是非常的重要! [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结答云:]结答这样讲,[既知是幻,即已离幻。]底下这个比喻得太好了![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作方便也),]在梦中一直想,我长了一颗烂疮,我要求医施药!后来,[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恶疮马上就好,这个比喻得太好了![既已离幻,即是真觉,如梦疮之人,]我们梦见身上有烂疮,我要求医啊,我们当下[既已离梦,即是醒觉之人。亦无渐次者:觅疮了不可得,]我们既然已经醒了,觉悟了,觉悟之后,说还要去梦中找这个疮,你找不到![亦无须施药,渐次求愈也。]这个比喻太棒了,棒得不得了!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如果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统统放下,一切随缘,每天都用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不计较、不执着,保持我们的任务,把它完成,责任跟义务把它完成。知幻即离,亦无次第,你想想看,何等的爽快![又知幻,是对不知幻者,开方便也。远离,是对有取著者,示渐次也。]有次第,[离之又离,离之又离,至无可离,即此乃是假说方便。]所以,你今天无论遇到什么境界,譬如说:你今天离婚!今天我们这里的人一定有离过婚的,我当然不会说:没离过婚的举手!我是不会这样问啦!如果今天因为离婚让你很痛苦,那么,你放心!离开先生,或者离开老婆,不一定比较不好;如果离开智慧,你就很惨了;离开觉悟,你就很惨了,你会活得很痛苦!离开一切都没关系,包括身上的金钱,如果离开我们的智性、觉性,不懂得回光返照,好好的安住我们的本性,那你的麻烦就大了!因为你二十四小时都在痛苦、煎熬、都在造业,起心动念都是执着。[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离字,]离,就是要离,整部《圆觉经》就是讲这个字而已,叫你离。离婚很悲哀,若是离妄,就很可取了![均为大乘顿教,为上根人,说顿悟、顿断、顿修、顿证之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而证真觉矣。]诸位!今天你说别人不觉悟、说别人犯戒,你自己就是犯戒!今天你讲别人烦恼重,你的烦恼也是很重!为什么?你分别心看一切众生,你心不清净。我们今天学佛要转回来,将那个离的功夫拿出来,单刀直入斩断。难舍也是得离,这样子,用这个字试试看,功夫拿出来试试看;不肯下决定心,一天到晚只会说:请师父开示!昨天有一间讲堂,三十几个人来,来这里听经闻法后,已经九点半,师父已经累了,他们说要求开示;何必这样做什么呢?师父讲的录音带、录影带,你如果能脚踏实地去做,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呢?今天就是做的问题,境界现前,知道这个在考试了,《圆觉经》的功夫:“离”要拿出来用了,舍的功夫要拿出来用了,保持平静、保持忏悔:我对不起你,不是你对不起我。明明是我们对人有恩,我们也要想:不知道我有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对别人有恩,不要讨人情;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不要跟他计较,二十四小时都一直想:我有没有对不起你?还要注意,不要讲别人的坏话,你如果讲别人的坏话,人家会传来传去,这样会制造自己的困扰,因为我们人这张嘴守不住话,除非你自己不讲。若欲人不知,除非已莫讲;这是我自己编的啦,没有这一句,是我自己编的!一切都进入圆满,究竟解脱,[本科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竟。己一长行竟。]“不俱”就是不存在,幻觉也没有了,就是连那个觉也没有。这段你要注意看!翻到后面: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一切都平等的意思,无相。再不肯下功夫就没用了,枉费我讲得口干舌燥!因为很多众生都只是在文字上打转,整天都是在听结缘的而已,不是在听下功夫的;如果肯下功夫,样样都无碍!众生有两种:烦恼、颠倒梦想;菩萨有两种解脱:自在、无碍,你有办法做到这样吗?对不对?很简单的道理啊!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二十四个小时都看自己的缺点,别人的生死与我们无关,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 [己二偈颂(分二)庚一 标颂 二 正颂 庚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重宣就是再一次的宣说前面讲的道理。[而证偈言:】 此义,即长行如来所答,幻从觉生,幻尽觉满,离幻显觉,幻觉不俱诸义。一标颂竟。]就是说:没有幻,也没有觉,因为幻才立这个觉,觉也不可着。所以说:幻觉不俱,不俱就是双离的意思,也不可以执着有一个觉悟。 [庚二正颂(科同长行,故不重列。)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注意!这个“如来”不是指佛陀,是指我们人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圆觉心建立。】]说:普贤!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无始劫来,幻化出来的无明,都是从诸位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所幻化出来的,也就是从加深心所建立的。 [此告以当知,非普贤不知也。以普贤明知故问,乃代众而问,]这是代替众生发问,请佛陀回答,令众生能得利益。[佛告以当知,实告现未菩萨当知也。]现在与未来的菩萨要知道。[一切(去声)诸众生,通指九法界众生,]六凡三乘,[以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枝末无明虽尽,]枝末就是见思,见思无明虽然尽,但是,[根本无明,犹未尽也。无始幻无明者:以无明无因,]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我们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无明无始劫以来。为什么会有无明?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就是无明。你为什么不知道文殊讲堂在哪里?不知道路怎么走,为什么不知道路怎么走?就是不知道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无明没有什么原因,[故称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一开始一念,“最初”是一种假设,一念妄动。其实佛教它本来就讲无始无明,只有为了形容起见,所以,说最初一念妄动,[无有初相可得,名曰生相无明。亦无生处可得,]因为它是幻化出来的,就像晚上做梦,梦见你去某一个地方,醒来之后说:我要去找那个地方!没有那个地方啊,无生处可得。[无生则无因,无因故无始。幻者,不实之谓也,以本末二种无明,]“本”是指根本无明;“末”是指枝末无明。因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两种无明,[皆无自性,]皆无自性就是无永久性,只是暂时覆盖本性、遮蔽了本性;皆无自性,没有一个体性。[故名为幻。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者:以普贤但问离幻之法,未问起幻之源,]“之源”就是原因。[故此示之曰: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诸字,助语词。]帮助。[如来二字,当约义释,莫作佛解。何以故?因佛幻尽觉满,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不可说无明从果上如来,圆觉心中建立,祗好说从如来藏,圆觉心建立也。圆觉妙心,在众生迷位之中,名曰如来藏。]这个“藏”就是孕育着如来的德行,含藏的意思。名如来藏就是说:含藏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本性;如来藏反过来读,就变成藏如来,蕴藏着如来。[如者,不变义:来者,随缘义;藏者,]这个“藏”如何藏?[含藏染净诸法。由含藏染法故,无明得依之建立,虽为染法所依,随缘也。不为染法所染,不变也。故《楞严》云:此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经名为清净觉相,又曰净圆觉心。]清净又圆满觉悟的这一颗心。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就像虚空所产生的花,花藉着空来显示这个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虚空本来就不动,不因为花现花灭而改变;我们的本性也是如此,不因为无明有、无明灭而改变。 [此举喻无明无体,]所谓无体就是无自性。[犹如空华,因眼病之人,见亦成病,]眼睛生病的人,看到的也是有病。[依清净虚空(喻圆觉心),妄有华相发现。]眼睛的病如果痊愈了,[病眼若愈,华于空灭,]虚空产生花,虚空的“华灭”,[任从眼病眼愈,华生华灭,而虚空本性,始终不动。]你如果会修行,只要保持离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一切世间的事情都解决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最尊贵的就是这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就是如此,最尊贵的!要离一切相,在圣者来讲,叫做任运自如;如果是凡夫,就要返观,返回来,入流亡所。圣人叫做保任的功夫到家;保持任运自如的功夫,叫做保任。因为他离一切相,当下就如如不动。凡夫如果没有办法,很简单,我们用感恩的心,一直感谢他;这样子,转个念头。因为他成就我们!一切事情虽然还不能达到不动,不过,烦恼已经可以说没有了。譬如:有一次,我晚上十点多开车经过二圣路,碰到一个国际商工的学生;他是一个念夜间部的年轻人,他摩托车骑得很快,我的车速大概是二十几而已。他违规闯红灯,很快速度的闯过来,一擦撞之下,他整个人飞出去,眼镜摔得粉碎,摩托车也坏掉,我的车门也被撞得凹陷下去。结果他爬起来之后,竟然比我还凶!他闯红灯、速度七、八十,我时速只有二十几,他闯红灯竟然比我还凶。他以为我没有驾照,不晓得我早在民国七十三年(1984)就考取了,还想吓唬我:你为什么开这么快?我说:我今天如果开得快,你早就被撞死了!我说:不如这样,我们不要破坏现场,叫警察来测量!他听到我这样讲,吓了一跳。我说:你念国际商专,我也曾经在国际商专教过书,不然问你们校长,以前我也算是老师呢!他的眼镜都摔碎了,火气很大,我赶紧问他:你有没有怎么样?我看我赶紧扶他,以为我自认理亏,不知道我是慈悲,真是愚痴的人!后来很多人围过来看:唉呀,你这个年轻人闯红灯,我们都看到了。幸好你撞到的是出家人,如果今天撞到俗家人,只怕会被打死!我想:幸好,幸好!我说: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受伤?我赔你医药费。他听到我要赔钱给他,以为我没有驾照,我马上拿出驾照来:你看清楚。后来我想:既然撞上了,只能退一步想:幸好他没有死,事情就比较好解决,他还能爬起来跟我大呼小叫的,算是很有福气了;万一撞得连叫都叫不出来,那就完了!那就是死了!只要还能吵架,都没关系,他跟我吵架,我很高兴,因为至少他还能大呼小叫的,幸好!顶多是车子修理一下而已。所以,那时候我就有学佛的思想,我们出家了,就有佛的智慧,知道转个念头。如果是其它世间人,车门被撞得凹陷,绝对要叫他赔偿的!或是抄那个学生的学号,寄给他们校长开除他,竟然还这么凶!他可能没有驾照,就变成他怕我了!所以,有学佛的人,有佛教思想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比较能够退一步想,烦恼一定会比较少。所以说:虚空本自不动,虽然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办法做到像佛陀一样;不过,我们有这种解脱的思想。 [【“幻从诸觉生,]幻化是从诸觉,就是我们圆觉的妙心产生。[幻灭觉圆满,]幻如果灭,一切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就是以幻来灭幻,觉则圆满。[觉心不动故。】]我们如果有智慧,来灭掉这个幻化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会圆满,那么,觉心就不动。 [此以法合喻,解释前疑。幻,指本末无明;]指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诸字,助语词;]就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亦即,幻从之于觉悟而生。[觉,即圆觉妙心。]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谓本末无明,皆从圆觉妙心,随缘而生。生本不曾生,]这是错误的东西。所以,人生是连续的错误,人生是一幕幕连续的错觉,你什么时候离开这个错觉,什么时候就觉悟。[如虚空随病眼之缘,而生空华,]虽然空中无花,有生出花,但是,[生实无生。]我们今天也是如此,有这个肉身,看起来好象是真实的东西,实在是无生,因为一切都是业力、我们的意识所变化出来的肉身。[幻灭二字,莫作无明灭解,当作以幻灭幻,诸幻灭尽解。长行云: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如是方与下节之文相合。幻灭觉圆满者:幻境,依幻心灭;幻心,依幻智灭;]我们有智慧,就了解我们的心都是妄想。“幻智”,连这个智也不执着。[幻智,依幻空灭;]这个“空”表示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有一个智,叫做幻空。[幻空,依幻灭灭。]依幻灭灭就是指空空,连那个空也要破除。说:一切幻依本性觉而生,[幻依觉生,]一切幻化出来的,是依我们本性的觉性而产生,叫做幻依觉生。[能障于觉,觉已被障,似不圆满。诸幻灭尽,绝待圆融,]这样就绝待圆融。[觉性圆满,不至断灭也。]才不会断灭。[觉心不动者:任从诸幻生灭,]任从一切幻化出来的生灭,[而与觉心无干,]跟我们觉悟的心无关,[本来不动也。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若是彼诸菩萨与末世众生,常应远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诸幻悉皆离。]无论一切时间、空间所影现出来的境界,或者是我们的心的刹那变化,都应该放下,要用如如不动、清净圆觉之心来过日子,如此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就像木中产生火。[木尽火还灭;]火就熄灭。[觉则无渐次,]只要我们觉悟、顿觉,就没有渐次,没有次第。[方便亦如是。”】]只要你当下顿悟,你觉悟,方便亦如是。 [诸幻悉皆离,则幻尽也。]我们今天不能离幻,所以没办法尽。[离无可离,如钻木出火,还自烧木。木尽则火灭,烟灰俱尽,灭无可灭也。诸幻既离,]一切幻化的东西都无所着了,[觉心显现,]诸幻即离,觉心显现,这一句是禅宗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善恶都是幻化的!你不思善、不思恶,都是离善离恶,一念不执,觉心就现前,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惠明你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即长行所云:]整部《圆觉经》都在讲这一句话:[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你如果了解世间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你就离开。离开不是逃避,注意!这个即离就是舍,内心无所住,不执着的意思,离不是逃避心,或者逃避这个境,你逃到哪里呢?你逃到这里有心跟境,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心跟境也现前啊!它不是这个意思!知幻即离,就是要舍掉这一些错误的执着、错误的假设、不必要的麻烦、烦恼,离幻即觉。所以,禅宗讲的,都是一念马上证得本来的面目。[觉则无渐次者:]如果你觉悟的话,你就没有所谓的次第。[既已离幻,当下即觉,]禅宗里面讲:言下大悟,就是这个意思,当下即觉。[自无渐次之可言,]当然就没有次序可说。[方便亦如是。此句追颂,]追颂,重复前面进过的。[既已知幻,即离诸幻,不劳]就是不必麻烦,[再作方便。]不求任何方便,当下就离。[如前喻如梦身生疮,]恶疮,在梦中[求医施治,]时间一到,从梦里醒来,[既知是梦,疮不可得,何假方便求治也。一征释用心竟。]只要你觉悟。整部《圆觉经》就是一个一个菩萨起来发问。 [丁二广明行相 戊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 己一开示观门同佛 庚一普眼启请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就问了,请教世尊。 [一普眼启请竟。 庚二正陈问词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也就是次序,[云何思惟?]这个思惟,不是世间所谓的思想,不是分别心的思惟,乃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简单讲:是智慧照察,用智慧观照。你如果把它当作我们的思想,坐着在想事情,这样就不对了,那是散乱独头意识,跟这个内观智慧又不一样。思惟简单讲:就是回光返照。如何回光返照呢?[云何住持?]这个住持就是《金刚经》讲的:如何安住其心?云何应住?怎么住?“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任持,任运自如而不失。意思就是:如何住持?这个“住持”不是寺庙的领导人,而是要如何将我们的心安住?要如何使我们的心一直不会遗失?任持,任运的持续下去,有正知见。要如何安住我们的心,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坚固,“持”就是持续下去,坚固道念。[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众生没悟,要用什么方便令众生开悟呢? [大悲世尊:赞佛悲心平等,所以称大。]称大,所以,我们看到很胖的人,都叫他大菩萨,只不过这个“大”字拉得长一点。[愿为下,备陈问意。]“备”就是具足,要陈述那个问的意思。[因闻前二章,悉谈顿教法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轮转就是生灭,你知道虚空所产生的花不实在,你当下就不会落入生灭的念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既然知道世间、人生宇宙都是虚妄的东西,当下你就离。[皆顿悟顿证,不历程途,]不用经过一切的次第,[不落阶级,]阶级就是我们所讲的阶梯,一层一层的楼梯。[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上根之人也是这样。以前有一个禅师,问徒弟:什么是佛?徒弟就比自己,意思我就是佛。他的师父啪(打):你是佛吗?徒弟想一想:的确,我不是佛!无言以对,就走回去,也不了解意思。接着叫第二个来问:你看师父整人有多厉害!什么是佛?报告师父!佛就是觉悟的人。啪!觉悟的人,哪里可以言说呢?他跑回去坐着。接着叫第三个问:什么是佛?他想:比自己也不对、讲觉悟也不对,就静静的不说话,啪!佛如果像你这样不说话,要怎么度众生啊?每个讲的都不对!意思是说:开悟,你怎么讲都对;他知道徒弟没有开悟,怎么讲都挨打,因为一定不对!所以说:讲话想要赢开悟的人,不可能!因为他正说反说都一定对。为什么说:佛开大智慧?大法师或者是大善知识,你怎么讲都输他?的确如此,禅师这样讲不对吗?对啊。禅宗在对话,有时候境界够的话,是无需言语的。以前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徒弟离开师父,师父很久没有徒弟消息了,想试试看徒弟是不是开悟了!于是叫人写一封信给他,信上写:以前我教你的即心即佛不对!我现在有更好的法门,请你回来一趟!叫人拿去给徒弟,要试试看他是否开悟了。徒弟一看信说:这个老秃头,乱乱讲!徒弟在信上写着:老秃头乱乱讲!又叫人把人送回去。他的师父看了之后哈哈大笑,徒弟已经大彻大悟了!如果是没有开悟的师父,只怕就马上拿刀子去找他算帐了!禅宗的对话,我们凡夫是怎么听也听不懂,你怎么悟也没有办法悟到。意思是说:你有更好的法门,我还是即心即佛,还是这样修。最好的就是即心即佛,哪有更好的法门,傻瓜!骂他老秃头,意思就是说故弄玄虚,胡言乱语,即心即佛,这才是究竟的修行法,哪还有更好的办法?其实,他也知道师父是大彻大悟的人。但是,禅宗的语言,说真的,不是我们凡夫轻易能了解的。[但根器稍劣者,若无方便渐次,何由悟入?故乘机发问,欲请如来,为顿教菩萨开方便门也。请云:愿为此会,同入三昧,诸菩萨众,及为末世,求大乘众生,演说菩萨,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地进修之法。云何思惟者:非识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谓如何远离诸幻,方得觉心不动,而能安住任持也。凡众生未悟净圆觉心,作何种方便,下手用功,普令开解悟入。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没有一个恰当的方法。[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他听到佛如来讲三昧这种功夫,也就是这种修行,心会产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根机不够就是这样,悟不了。 [此述请法所以。]“所以”就是原因,这就是描写请法的原因,[若彼众生,指现未菩萨。倘无正方便,]没有方便法门,[则无门可入。]你就无门可入。[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对机便宜之法。]对应根机用最便宜的办法,方便下手。[及正思惟下,略正住持,]略正住持就是简单为他开示什么是安住,怎么样能够任持。[即最初下手,安心止观工夫。]止是定,观是慧,定慧的功夫。[虽闻如来,说此如幻三昧]虽然听到如来说如幻的三昧,[(即前说离幻法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就是本性。[心中反生迷闷(迷者不了,闷者不通),安望其能悟入哉!]“安”就是怎么能够希望他悟入呢?因为根机不够。根机够不够,你都叫他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现在也不用管根机够不够,叫他全部念阿弥陀佛就对了!如果要修止观的功夫,譬如说: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我们插话,万一我们一句话讲错了,迁怒到对方,你学这种功夫,马上收回来,不讲话,微笑。不要一张脸象木头一样僵硬,微笑,你试试看。是非就停、斗争就停,统统停,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有一个人妇人说要来请教师父问题,来就问:师父!请问如何修定?我都还没开口,她就抢着说:师父!修定是不是心不散乱,一直诵经、一直念佛用功?我以前这样做,真的很轻安、心很定,心很欢喜,我认为这样就是定了!就一直讲,我还没回答喔。原来是要来问我,结果换她讲给我听!后来,她讲了很久,我都没有回答,她一直抢着讲,我就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没空,还有事情要处理。她看师父没回答,就回去了!这个人根机很利,隔天她又来了,说:师父!我向您求忏悔,一切法不可得,我昨天向您问定,其实我就是不定,以师父的心境就是最定。我说:连定的观念都不能有,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灭法,不是无为法。马上拿一个红包出来,她说:赞叹,赞叹!你来,你既然说要问定,你这样就不定了。我没有回答你,我一切无所着,心就比你定。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无所住,就是这样。这个无所住,很多人搞不清楚。有一个菩萨,男众来问:师父!我怎么想都想不通无所住的意思!我说: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他说:师父,不分别,那我坐着都不要想。我说:这样也不是叫做不分别。师父!您不是说不执着、无念就是无所住吗?我说:这样不对,那么,晚上睡着的人,晚上睡觉没做梦的人,这样他也是无念!他说:师父!到底无念、无所着是什么意思?我说:无所着就是每一秒钟都知道;用时间的最短来形容。每一秒钟都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当体即空;每一秒钟里面,都活在无量无边的快乐、安祥当中;每一秒钟里面,都是用无分别心、智慧心在做事。他说:师父!无所住就变成无念,无念就无心,这样要是用什么心来做?我跟他说: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无念,执着无念;说有念,执着有念。众生,说无念也执着;说有念也执着,这是心境的问题。圣人说无念,他知道无念是智慧之心;说有念,是清净的本性所产生的妙有的有念,有念无碍无念;无念发起妙有的有念。有念是空性当中的妙有;无念是透视中的智慧,有念无念看你怎么讲都没关系,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想做佛,想学佛,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看,用一天试试看。你在一天当中,从早上睡醒,起床、刷牙,你都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警告自己:不要生气、不要贪心,每一分、每一秒看出去,每一个都是你的大恩人,过一天那种圣者的胸量是什么。哪一天你如果遗失三万块,你也不会执着;哪一天无论别人怎么毁谤你,你也不执着;哪一天无论中爱国奖券五百万、大家乐五百万,你一觉到天明,你也无所着!你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是如何的过法?智慧是最好的枕头,它可以让你安眠。没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一种惩罚。我们只能睡在床铺上,无法睡在智慧法身上面,我们一直迷茫。有了智慧,你就拥有一颗安祥的枕头,夜夜睡的很安祥。凡夫众生来到这里,他一直要问本性是什么东西,正说反说,他还是不懂!众生的惯性意识,他很执着,没有办法!我用尽一切语言跟他开示:佛性本来具足、不取不舍、不寻不求、不回忆、不惆怅、不盼望,它没有时间表。就算有时间表,每一个时间表都是零。停止在本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如实相、如实如知。一切如是知、一切如是相,就是无所住心。如果这样讲还听不懂,干脆去超市买饮料喝吧,没办法了! [【“愿佛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愿求我佛发慈悲心,拔其迷闷之苦,与其悟入之乐,]“与其”就是给修行人能够悟入的乐,这个乐,喔!那没有办法形容,如果一个人了解本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我的心来行于世间,哇,那快乐得不得了!我们找到本来的面目,日子就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由你本地风光所散发出来的,你想想看,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欺骗你。当你拥有无量无边悲心智慧、般若智慧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这个世界是何等的世界!你想过这个世界吗?由一个有般若大智慧的、拥有大悲心的人,所散发出来的都是平等、没有高下的世间,你能想象这是何等的空间吗?同学们如果做不到,先学无所执着,加大悲心;人家是咖啡加牛奶,我们用般若加悲心。[权巧施设,于无方便中,假说方便;即是于此圆顿,如幻三昧,本无阶级次第中,说出次第进修之法,令得悟入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问词竟。]也是一样,礼貌不能免。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修行的次第。[思惟、住持,]用智慧观照,要如何安住我们的身心,要如何任持不断。[乃至假说种种方便。]乃至用假说,说出种种的方便,[汝今谛听,]你要好好的听,[当为汝说!”】]这段文字很简单。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重赞善哉,现未获益。善男子!汝等乃能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因地渐次,于无渐次中,以指示渐次进修之法。思惟,非意识分别,乃正思惟,身心是幻。住持,乃安住任持。远离诸幻,乃至假说种种方便者:于圆顿如幻法门,无方便中,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听而。】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一长行二 偈颂(辛初分四)壬初 起行方便二 观行成就三 顿同佛境 四 结合问词 壬一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个“如来”不是指外在的佛;你若要说外在的佛,也是我们本性的佛,一样!你欲求我们本性的佛,或是一切十方诸佛证得的如来本性,[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还离诸幻。】]注意!佛才是厉害:应当正念,就是你想契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不然远离诸幻就变成断灭。所以我说:佛陀讲经,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 [此为新学(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修大乘众生,]简单开示[略通]“通”就是开示,通达。开示[一线消息,]令你通达。[假说方便,以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谓欲求十方如来,本起清净,圆觉因心者,应(平声)当直心,正念真如。]应当直心,这句话含意很深,什么叫做应当直心,正念真如?就是不扭曲、不弯曲、不错觉、不要绕道、不要废时,直接;直接就是离一切相,不必言说,不必思惟,那就是无为法,就是正念真如。而我们凡夫没办法正念真如,我们都是正念分别,清清楚楚在分别,分别就会扭曲跟错觉,推论跟猜测。有一次,中部一个信徒,以前也是大护法,也是挡不住几句闲言闲语,不知道谁跟他讲了什么,他打电话给我:师父!人家说你出国去欧洲都戴假发!你听了会不会觉得好笑?我们一起去欧洲的有三十几个。我出国戴假发,然后三十几个徒弟看我戴假发?这种事难道还要用是真是假来判断吗?我只有一笑置之。我也没有解释什么,我说:用一点智慧,比较不会活得那么痛苦,用一点智慧,一点点就好!意思是说:你稍微想想看。唉,真是什么毁谤的话都讲得出来,就是这样,没办法,众生嘛!因此学佛,我告诉诸位:要先学不受任何境界影响,对法,依法不依人,依智慧般若,永远不受任何人影响。这不简单!在《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中说:要修信心不逆,就是不退转,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光是修对三宝信心不动摇,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要对一个善知识信心不动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你如果信心不逆,就是正念真如,你不退了。正念真如怎么会退呢?你如果正念真如就不退了!信心是一切最重要的开始,没有信心,一切都免谈!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不要住得这么痛苦,师父告诉你好几遍了,对我有信心的人,你来;对我不有信心的人,平等平等,你好好修行,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我不毁谤你,你也不毁谤我,这才是君子的态度,何况说我们是修行人!我都将外面离开的当作是菩萨,他们都比师父厉害!我是凡夫,我已经跟你们讲过一百遍了,我是凡夫,按照经典这样念而已,我这样念,如果你发现经典错误,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不是我,因为我照样念嘛,照这一本念。所以,人家说:师父!您很会讲经!我说:你说错了!是那些法师在讲,我只是照着念,我这不是叫做讲经的法师,我这叫做照着念经典的法师才对。照着念,照着经典解释,没有我自己的意思,这不是我的意思。我告诉你们:我是凡夫,他讲的这个是佛的境界,我做不到,没办法!但是,互相勉励,至少我还看得懂。[正念,即不起诸念,即是正思惟。惟是一心观察,]“惟”就是只、但的意思,你只要当下这一念观照,[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欲远离诸幻,正念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末法的众生,别说是圣者了,末法,佛教界里面都有这样的感慨:实修的高僧大德少。实修就是实实在在有证悟到那种功夫的,在目前来说很少!弘一大师就很感慨,弘一律师就讲了:末世的众生,知见正确已经很难得了!在这个末世,你要找一个有修有证悟的人,可以说几乎等于零了。近代的高僧广钦老和尚那就没有话讲,这是公认的。到现在,在目前来讲,佛教界也是感慨很大。在佛教界中,有修有证的,也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在今天来讲,能将知见,调整成佛的正知见,不要搞错路线,这样就已经不简单了!讲起来很悲哀,末法众生要找一个正见的,不要让你走错路,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看《大智度论》很感动,感慨很多!《大智度论》把戒律列为权教,不究竟法,律学要加上实相法,是究竟第一义谛法。《大智度论》说:若有人能弘扬正法,当知是难得的善知识。不应观善知识的过失,应当亲近供养,无量的恭敬。何以故?善知识难得故!你看《大智度论》赞叹善知识的伟大,哪有我们今天,认为法师都不能有一点缺点、不能有一点点污点,不然就开始拼命的攻击你,哪有像我们今天的众生?《大智度论》实在是我看过非常好的一部论典!我们以前逢甲大学,有设一个《大智度论》的研究,分组讨论、研究《大智度论》,因为这一部论非常好。但是,这部论太长了,一百卷,十本,有的印得比较厚,四本;印得薄一点,十本。我有打算要讲《大智度论》,因为太棒了!所谓《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就是问答、问答。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你想想看,可见《大智度论》有多么的重要!你说一个出家人,在家我不敢讲!一个出家人,他的一生一世没有看过《大智度论》,跟眼睛瞎掉一样,跟没有眼睛一样!为什么?般若是诸佛之母。我们这些出家人,一定要看《大智度论》。但是,也不晓得看不看得懂,我想是看不懂的居多,因为《大智度论》真的很难,当然,也有简单的!今天师父跟诸位讲这段就是说:你要引起正念,要正念真如,要先建立信心。要先建立信心,要对善知识一切信任,这样才有办法,不然没办法建立。[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你如果能离一切念,你的心就跟虚空一样。所以,如果有人来我面前讲是是非非,我都告诉他们:一切因缘、一切因果,自有定夺。你要永远记住师父一句话:你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我们不够资格论断别人的因果、是非善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够论断别人的是非善恶,因为因果是公平、超越的。也就是因果自有果报在处理,你论断别人,换你造口业。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永远不要看你亲近的那个师父的过失。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样你就入道了。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这一念,走到哪里都讲你师父的坏话,那你免谈了。第一个就是大石头嘛,大石头卡住!一个大彻大悟的禅师,有一次,一个徒弟对一件事情看不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禅师就拿着一支拂尘,要让徒弟开悟。徒弟来,禅师就问他:什么是无念?徒弟就不讲话,沉默,以为沉默是无念。师父就用拂尘敲下去:沉默也是执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就说:师父!你做到了不执着吗?师父又敲他一下:师父执不执着,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徒弟顿时哑口无言!意思是说:师父要先没有执着,他才没有执着,这样法就不通了,听懂了吗?师父要先做到不执着,我才开悟!脑袋坏掉了,人家是依法不依人,你是依人不依法!不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来的面目,你何必干涉你师父执不执着呢?你师父有没有这种功夫,我们依法嘛!所以,有的徒弟走过师父,就是这么了不起!为什么?他如法修行,就比师父更厉害了!你说师父很伟大,我说不厉害,依法的人最厉害!一次一个验尸官讲过一句世界上很伟大的话。美国有一件谋杀案,请了很多人去检验、勘察现场都查不出原因,后来请了一个日本的验尸、命案鉴定专家。勘验现场时,其他的政府高级官员也都在现场查,鉴定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结果答案出来,美国的判断错误,这个日本的判断是正确的。就赞叹这个日本人说: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象你这么聪明?这日本人讲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太了不起了!这实在太厉害了!这样听懂了吗?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不犯罪,你就不要用到我来嘛,真的!我也告诉诸位:如果你没有烦恼,你就比我更有智慧,就是这样。不是师父行,有时候,徒弟比师父更行!说不定在些孩子当中,有几个已经开悟了,还没有考验看看不知道,找一个时间来印证一下,印证看看是不是开悟了?不知道有没有消息?万一问起来说:某某人有没有消息?师父,有消息,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起来说他开悟了!喔!晚上讲的,那不算。[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离念相,即净圆觉心之相,故嘱以]告诉他,交代好。[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壬一起行方便竟。]底下就教大家如何修行,如何观照。第一、教你持戒,然后才有智慧,没有持戒就没有智慧。 [壬二观行成就(分二)癸初 戒定 二 观慧 癸一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定,先依如来所教的修定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定呢?[坚持禁戒,]坚持戒律,不要犯戒。[安处徒众,就是让这些修行的菩提眷属好好的相处,好好的相安;徒众就是法侣,修法的伴侣。好好的安排,好好的互相勉励,[宴坐静室。】]“宴”就是静的意思,静坐在一个清净的室里面。 [此文承上,]根据上面。[要离诸幻,须依戒定慧,]我们若能持戒,心就定;如果每天做坏事,心怎么定呢?你每天做犯戒的事,心如何定呢?这怎么可能?没有定,当然就没有智慧。[三无漏学,于无渐次中,方便渐次而修。先依如来,奢摩他(此云止)行,即定学之行。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今天我要鼓励在座诸位:因为我们今天正好诵戒,如何才能定呢?广钦老和和尚有开示,我觉得这句话开示得很好,来跟大家勉励一下。广钦老和尚说:我们要将一切世间有的东西化作无形的,要去顺便把它消化。这句话学问很大,我实在是实修的高僧大德才有办法讲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要将这世间有的东西,就是执着,化作无的东西,自己去消化。至于要如何化,就要靠智慧了。你今天有纷争,要用智慧将它抹消;今天看法不同,用智慧将它抹为平等,把它化掉。这个智慧是消化剂,要把有的东西消化掉,不要卡住了,这样你的心就有定。在世间千百万种有的东西,都会使我们产生执着、痛苦,我们要把它消化,化作无。你如果能将天地万物、一切执着化作空,这样你修行成就的日子就到了,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无事不办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去完成、不去究竟,要将这个心置于一处。[《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修定的人应该安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就是呼吸,不依照呼吸。[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如是,]统统放下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地、水、火、风就是内四大、外四大(一切山河大地)。简单讲就是不依内、不依外,[名依奢摩他行。]也就是先禅坐,自己端坐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所住的心。[坚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属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止持是消极的持戒,自我持戒叫做止持。积极的利益众生,叫做作持;作持就是我们所讲的羯磨,也就是要羯磨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讲:毘尼作持,就是羯磨。[谓四重律仪,]四重律仪就是比丘戒,杀、盗、YIN、妄,就是五戒的前面四条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就是一切时间要有威仪;摄善法戒,就是一切善法都要修;饶益有情就是说:宽恕一切众生,天聚净戒。以前广化法师把一间精舍取名为三聚精舍,结果怎么住都是三个人,老和尚说:唉!真的是三聚精舍,三个人聚在一起的精舍!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要自己创立一间住,到最来全部都跑光光,最好只好拜托别人去住,到最后没办法,只好拿钱请人来住,没办法。没有德行,度不了众生,住到后来,变成自己孤单一人。[十无尽等戒。]十无尽戒就是十种菩萨的根本戒、重戒。一、杀;二、盗;三、YIN;四、妄,这个都一样的,这不必讲。菩萨戒前面四条戒、十重戒前面四条戒,都是一样:杀、盗、YIN、妄。第五条、受过菩萨戒的人,不能卖酒,沽酒戒,“沽”就是卖。受五戒不能喝酒,受菩萨戒不能开店卖酒;出国不能为为带酒;在家不能买酒给父母亲喝,不能为人买酒,统统不行!受过菩萨戒,手拿酒,五百世无手;无手不是说被人砍断,是指出生做蛇、蚯蚓那种软绵绵的,五百世。第六、说四众过,说出家的罪过,犯重戒,说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有修行的人、正信的,都犯重戒!何以故?为什么?会断众生的慧命!很简单,我问诸位一句话:你今天在路边看到人家在喝酒、吃狗肉,我问你:他们这样有罪吗?罪重不重?有!他吃狗肉、喝酒啊!我再问你,一个在佛门里搬弄是非的人,人家本来要信佛,他却尽说些坏话,挑拨离间,断众生的慧命,依你看,哪一个罪比较重?当然是断众生慧命的罪比较重!为什么?他无量劫来的这个因缘,能够掌握的就是今生今世,今生今世高好要学佛,你却跟他讲三宝的坏话,断他的慧命,这笔帐要怎么算?无量劫来,今生被你两、三句话就断掉,不来学佛了!我告诉你:你宁可去吃狗肉、鸡肉、去喝酒,去杀、盗、YIN、妄,假设说了,就是不要说四众过!何以故?断佛的法身慧命故,会断众生的慧命。这个举例是不得已的啦,你去杀人放火、掳人勒索、强暴,这个都可以忏悔;说四众过?我常常说,想要佛教兴盛,引人入佛门都来不及了,为什么你偏偏要讲这些呢?所以,第六条菩萨戒列为根本大戒:说四众过。第七、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是犯菩萨戒的重戒。自赞: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犯菩萨戒的第七条重戒。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已德,隐他人好事,这不名菩萨,是菩萨波罗夷罪,自赞毁他,毁谤他人。第八、悭惜财法,主是吝啬,不布施财产、不布施佛法,都犯菩萨重罪。甚至毁谤布施、毁谤说法之人,都犯菩萨戒第八重戒。在座诸位,你要判断一个人很简单,跟你在一起的这些同参道友、学佛的人,广钦老和尚讲过一句话:学佛的人,人家如果要来你面前讲一切是非,你就说:对不起!我现在没空,我要去拜佛。广钦老和尚教你这个方法。就是说,别人要来我们面前讲一些闲言闲语,你就跟他说:对不起,我现在要去拜佛用功了。我们今天诵戒,正好诵到这一段广钦老和尚开示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讲完,我要讲《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这个非常重要!这本书很重要。每一句你都看得懂,很简单,不过,句句都是心地功夫,诵完之后,心很欢喜、知足、安祥、快乐,互相勉励。第九、嗔心不受悔,就是嗔恨心不接受人家忏悔的,简单讲:不接受人家忏悔,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对方做错事情,他来跪在你面前求忏悔,你要原谅他。你不原谅他,由嗔恨心,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你不可以不原谅众生。第十、毁谤三宝,第六条是说四众过,是包括在家,现在这条不同,谤佛、谤法、谤僧,所谤的:哎呀!这个法不是正法!谤正法非正法!谤佛是怎么样、魔啦,谤出家人。你想想看,十条当中,毁谤罪就有两条![四重,通大小乘,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皎”就是白,[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就是能够持戒,持得像雪一样的清净,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其他的就不会产生。[又一解:]另外一个解释,[先修奢摩他行,]就是定。[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故曰坚持禁戒。]其实到最后,还是心地的功夫,还是一念不生。[此则即定之戒也。安处徒众者: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这个“宴”也是静,也是静坐。[宴坐静室者:宴然安坐,以摄其身,身住则心安。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憺”就是定。[未曾有散乱。”静室,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不吵杂的地方。[令工夫易成就也。又宴坐静室,必先坚持禁戒,此则由戒生定也。]由戒生定,[初戒定竟。 癸二观慧(分二) 子初明二空观二 明法界观(子初又分二)丑初 破执 二 显理(丑初又分二)寅初 我空 二 法空 丑一破执 寅一我空 【“恒作是念:]我们常常要作这种念头、作这种观照,作什么观照呢?[ “我今此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头发[、]身上的[爪]指甲,[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垢色”就是垢腻颜色、不净之色,不清净,这些东西都是不清净的四大所组成的。以上都是地大,[皆归于地;唾]从口而出的叫做唾[涕]从鼻子出来、鼻涕[、脓血、津液、涎]唾液 [沫]就是嘴里面的泡、泡泡的,有空气的口水[、痰]从喉咙咳嗽出来的[泪]流泪,讲到眼泪,女人的利器,我很不喜欢看女人哭,人生也没有什么很了不得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眼泪来解决呢?你不会用理性、用智慧来解决吗?我们之所以哭,是因为感觉自己委屈;其实世间也没有冤枉的事情,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什么好冤枉的事。[、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风会转动,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我们现在马上发觉到,这是不清净、虚妄的身体,你观照实在没有“我”这个东西。 [此段观身无我。承前文,由戒定所发之慧观也。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识思念,乃以智观察,非以识分别也。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作如是观也。观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假名为我,实在无我可得。此总观,下别观,四大各别观察。何者是地大?]为什么“地”要加一个“大”?注意听!“大”的意思是由这个色身扩大到天地万物,离不开地水火风。所以,加一个“大”,意思就是形容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离不开这四种东西。加一个“大”表示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这四种东西所构成的。何者是地大呢?[地有质碍之相,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脑、垢色(垢腻颜色),以上皆归属于地。何谓水大?水有润湿之相,唾(从口而出)涕(从鼻而出)、脓血、津液(血之精华内会者为津,外泄者为液)、涎(垂丝下堕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人家说泡沫,讲得口沫横飞,[、痰(咳嗽喉出)泪(悲哭目流)、]其实这范围讲的比较小,流泪的这种情形太多了,有的人是受惊吓而哭,有的人是喜极而泣,而女人是无所不哭,你如果看电视就知道了。所以,女人慈悲、忍辱性较大;但是,自尊心也很强。你如果看电视,差不多都是女众在哭的比较多,我很少看到男众在哭,也是有啦!学佛,人生在短暂、刹那之间,都是一种虚妄的东西。[精(肾之所藏)气(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归属于水。何谓火大?火有暖热之相:周身暖相,皆归属于火。何谓风大?风有动转之相,通身动作运转,皆归属于风。四大各离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各各分离也。乃指作观时,四大各皆归属,谓之各离。四大,乃有坚、湿、暖、动之相,]地就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所以,坚、湿、暖、动之相。[今此妄身,离却四相,毕竟当作何相,我在于何处?若在一大,则三大非我,若在四大,应有四我,岂有是理哉!]你如果要观照四大皆无我,有一次彻因发生车祸,送到台中的加护病房,我跟体慧法师去看他,那些女众在加护病房统统没有穿衣服,头发统统剃掉!想想平日像朵花,打扮起来风采迷人,结果车祸后,有的昏迷不醒、有的断手断脚在急诊,有的头部破裂,怕细菌感染,头发全部剃掉,身上光溜溜的,昏倒,这样躺了一整排。所以,你如果要体会无我,讲真的,去加护病房就一清二楚了,里面没有什么美跟丑的分别,统统一样!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众,大小便无法自理,必须靠护士和他儿子架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厕所,也是一样啊!那时候也顾不得什么难为情了,连爬都爬不起来,没办法,他就是一直哭,一直哭他会死,那时候已经在加护病房了。我们人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讨论,说我们还有一个我相、我执;你如果去加护病房看那些病人,每个人就像待宰的猪一样,统统平等,全部光溜溜,没有分什么美丑了,统统一样!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无体”,就是没有一个永久性。这个“体”不是本性的意思,就是没有那个质,我们的质是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你说:毕竟无本体,不是这个意思,毕竟无体就是没有体相的意思,这个体就是以质碍来描述,毕竟没有所谓地水火风这些东西,地水火风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本来确其实实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 [此示观身无我也。即知知字,与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应。念,是慧观;]师父一再告诉诸位:我们要用智慧,修行不是靠体力,要用智慧;但是,身体的痛苦,本身若能有所体会,智慧就能增长。自古以来,穷人的孩子都比较成材,穷人的孩子较能成大器,这是事实。修行人适当的痛苦,会坚定我们的菩提心。说我们修行是用智慧,不是靠体力,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身体恰到好处的苦,可以增强自己的菩提心。譬如我们吃过苦、生过病,我们就会更加有同情心。一个人曾经打坐、坐禅,甚至我们曾经精进打过佛七,就更能体会修行当中,肉体跟心的平衡点,保持一个平衡点。今天不是说除了用智慧以外,就完全不吃苦,不是这样。佛所说的苦行,就是说不要超过太大的痛苦,像外道那种没有意义的痛苦。这世间有很多没有意义的事,这种苦是毫无意义的。我看录影带,西南于四川跟云南省有一种婚姻,娶老婆以前,要先饿三天,饿三天之后,从早上睡醒就要背着新娘,要背到日落。新娘不能下来大小便,新郎也不能休息,这样把她背回家,才有资格娶她入门。意思是说:先让老婆压他,使他痛苦,知道以后就会珍惜他的太太。没有智慧配合的苦,那是白费,枉费这个痛苦。不过,恰到好处的苦,更能够有悲心,不然他根本就不能体会。我今天就是因为出身贫困,所以,我很能够谅解对方,立场上能够交换。所以,我们很有慈悲心,我对待员工,虽然薪水比较少,但是,师父的慈悲心没话讲!因为我对她们非常好,都没有意见。偶尔还会买个面包给她们吃,没话讲!我们要适当的痛苦,虽然说是幻化的东西,但是,也要了解那个苦要恰到,有智慧。毕竟无有实体,是慧观,[知,是慧悟。悟知此身,毕竟无有实体,乃是四大和合,而为其相,实同幻化无异。身既叵得,]叵得就是不,不能得到。[我相何在,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都是虚妄的东西。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加上意识形态所幻化出来的神经系统,以为有六根,[六根、四大,]六根也是四大所组成的。[中外(内也)合成,]“中”就是所谓脱离根;“外”就是六尘,和合,[妄有缘气,]妄有能缘的气分,能缘就是指主动的攀缘,指六识。再解释一遍,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中”就是指六根;“外”就是指六尘,来合成;“妄”是指六识,能缘气,就是说:这个六识虚妄,认为有一个攀缘的意识。再讲一遍,妄有能缘之意识之气分,“气”就是气分,妄有就是六识的分别,以为有一个攀缘的六识,[于中积聚,]在中间产生。[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似,好象有,好象有这个缘相,假名为心。 [此段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我们这个色身就具足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六根的总称。[六根,是身之别相。]总合是一个身体,分开则有六根,有差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积聚,集合的意思。[但似有能缘之相,]像是能够攀缘,[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所依靠,根是意识之所依靠,就是意识依靠着根而起现行。[尘,为识之所缘。]尘是识所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无自体,仗境方生;境性本空,]没有一个境界。[由心妄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名为心,皆能缘境。]能攀缘境界,一般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能攀缘的就是我们的心,其实不了解这叫做妄想心。[而前五识,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本根就是譬如眼根缘色,攀缘这个色境;耳根攀缘声等等,鼻嗅香、舌尝味,所以说: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如眼识,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耳识,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乃至身识,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触,接触。以前有一个台东来的原住民,她不懂英文。衣服后背写着:kiss me,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原住民长得很漂亮,别人对着她送吻,她觉得很奇怪。人家指她后面,她不知道那个写什么![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不能缘其他的根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就是说:不是象第六意识那么强。 第六意识就不同了,[意识,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其能缘之力偏强。]能缘的力量特别强,[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为自心相。因此识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识:能缘前五尘之境,缘过、收归意根。]收归意根就是所谓的回忆,[又名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故。]就是同时起分别心,眼睛看到花,马上分别,知道这是黑、红、青、黄。[又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缘五尘之境故。二、独头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单独起来,[不能外缘五尘,但内缘法尘。法尘,]就是落下的影像,[即同时意识,所缘五尘之境,吸入意地,合为法尘。同时意识,只有明了分别,而独头意识,则有计度分别。]同时意识只有明了,独头意识则加上计度;这个计度简单讲就是一种执着,计度就是产生对立的。[种种计较筹度,]我们今天会计较就是这样,[是好是丑,而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关紧要,故特为说明,令大家认识,不被所误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善男子,我们这个虚妄的妄想心,如果没有外在的六尘,就没有分别,四大若分解,就无尘可得。 [此二段,正示观心无我。]我们这个心,实在不是真正的心。[明言此心,虚妄不实,托尘似有,]藉着外尘也显示出来,叫做托尘似有。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一定要有外尘,我们才了解有这颗心。[若无六尘,此心则不能有,因无自体故也。]无自性,也就是一种幻化出来无自体的东西。[《楞严经》:“佛告阿难!我非饬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则前尘,分别影事。” ]我解释一下,《楞严经》里面说:佛告阿难,我非節汝,“節”就是强迫,或者是一种命令。我并没有否认你所说的,执为非心,就是一定说那个不是真心,一定说你那个叫做非心。但是,你要注意,但汝于心,但是,你对这个心不了解,你现在要微细揣摩。揣摩就是尽一切力量去思惟、去揣摩、去慢慢体悟,什么叫做我们的真心呢?若是离前尘,前尘是不受到外境的影响,而又有自性的分别的力量,又有分别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在这里的分别性,就有妙有的力量,透过本性的分别,所有分别都是不分别,意思就是这样。若离前尘,如果离开一切外境,而且自有妙性的作用,这就是你的真心,即真汝心,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意思是我们的意识心如果离开六尘就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的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如果这个分别心、分别的性,离开外面的五欲六尘就不存在,那么,这就是前尘分别影事。这就是分别心所产生的形影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我们第六意识心、分别心就是这样,外面的尘有,能让你分别,就会产生作用。尘有则有就是说:有外尘,你的分别心就有作用,外面的六尘如果没有,你的第六意识就没有作用。[尘无则无,]这个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论外尘有无,都有清净的分别心。[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影事就是影现在我们意识状态里面,因为意识攀缘六尘,我们以为六尘是实在的,实在的六尘来影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佛说:这就是错误!这不是我们的心,我们真正的心不是这个;我们的心是本性,明心见性,清净的心。哪一种是清净的心呢?离开前尘影事、离开五欲六尘,当下还有清清净净的分别心,虽分别,不作分别想,透过平等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者:前云六尘,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离也),尘尚不可得,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六尘本来就是假的,色、声、香、味、触、法当下就是空,尘尚不可得就是:色就是空,外境本来就是空,何况说去依靠那个空性的外在,而有我们真正的心?那是错误的!何况去托那个空性的外在的东西,不是实在的外尘,相似有的那个心,那根本就不是我们真正的心。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于中我们所缘的尘散开来,各归散灭,毕竟无有所谓能缘之心可见,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能缘之心可见。 [于中所缘尘境,既各归散灭。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而过去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亦妄矣。]也是错![一切众生,]都是错认[皆认身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正思惟就是用本性平等的观照。[慧照观察,发明知幻之义,]发明就是:你就会悟到、发现,发明,你就会知道知幻的道理。这个发明是显示你就会觉悟,知道幻化出来的道理,你就能彻彻底底[了知身心俱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所以,知幻即离,[初我空竟。 寅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意思是说无灭而灭,远离为灭。 [此修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奢摩他是指定,修定观的众生,这是指奢摩他观。奢摩他是指修定的这个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你如果要修定,要用智慧观照,修定很简单,离开执着就定。离开执着,你的心自然就定,你不用打坐也定,动静一如,你内心二十四小时充满了智慧,身心都是虚妄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观察我们能攀缘的心, ,可见连这个心也没有。我们就是不了解身体虚妄,分别心也是虚妄的。[身心已灭,既无能对之六根,]身体都没有,如何有能对的六根呢?[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灭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能观之智亦泯,]能所双亡,[故能灭之幻灭亦灭。]能灭就是指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灭掉幻化出来的灭,也把它除掉,亦灭就是也不要有智慧,说:我能灭幻,那个智慧的执着。简单讲就是也不要有空的执着。空必须靠着智慧,也不能说:我在空一切法,[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不是像四空天这样。[但由观慧,]观照的智慧。[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所以,能空的智慧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不能执着。说:我有智慧能够灭掉!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不灭而灭,所谓之灭。[此乃正住持,]真正的安住任持,这才是真正的意思。[惟凭慧照,]这才是智慧之照。我的名字叫做慧律,写信给我的人,这个“慧”中间多写了一竖,到今天为止,至少接到上百张,奇怪。[发明即离之义。]发明即离,当下就要远离。[灭字,即远离为灭,]远离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所以,不执着叫做灭。我们说:唯心无境,不是说把那个境界灭掉,而是说对它不起念头,远离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叫做灭。远离就是不住的意思。[非实有所灭。]不是说把它除掉那个灭,不是这个意思。[本科法空竟,并一破执竟。 丑二显理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幻灭,能灭之幻智,能灭的幻智。灭故,亦复不立,不立也不存在。非幻不灭,非幻指圆觉之性,不可以灭,就是我们的本性不可灭。再讲一遍:能灭之幻智灭故,这个灭故就是亦复不立,也不存在,也不执着,有这种功夫了,非幻就不灭。非幻,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污垢如果果,明则现;当然这是不得已的说明啦,心无形相、本性无形相,要怎么磨?这只是勉强来形容本性,不得已的一种形容而已,这样讲是很不恰当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这是给你一个具体的观念,其实心是无形相的,你怎么磨呢?它是要靠悟、靠放下。 [此乃我法二空,所显圆觉真理。由前二执既空,到此真理斯显。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意思是:此灭是不灭,法执未尽,法执还没断尽;此幻,此灭亦是幻,到最后这个也没有,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无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就像幻化出来的东西,其实无生,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看不开?因为认为这个世间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有这种东西。我们如果了解,这是如幻化的,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连生处都没有,哪里有死呢?连得都没有,哪里有失呢?所以,贫富平等、得失平等、高低平等、一切无相,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知是幻,即离幻。离幻,即是真觉。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就是以前,以前[为诸幻所蔽,]障碍,我们没学佛以前,为诸幻所蔽;“蔽”就是遮障,以前就是这样。以前哪一个不是被假相骗得昏头转向的?[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如果有机会去掉污垢,它就影现出来,[但是隐而不显而已。]在座诸位也是佛,是暂时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尘是污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这在《百法》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实二观就是毕竟空性,“寻”就是粗糙的思想;“伺”就是微细的观照。[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镜的光就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二法空竟,并一明二空观竟。 子二明法界观(分三)丑初 印前显后[二 拂迹入玄三 圆彰法界 丑一印前显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幻化出来的垢秽,[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就是没有加任何的修饰,我们的本性本来如此,清净本然,不加任何的造作,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子清清净净的。[元无身心等相。]“元”就是本来,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身相跟心相,那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没有身心之相,你追求什么?所以,有求必苦,有追求,绝对痛苦,放下就自在。[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垢,身心尘灭,]幻身]幻化出来的身体。[、幻心]我们分别,每天跟我们最亲近的,认为那是我们的心;那只是一种执着跟分别心,其实这不是我们的心,是幻化出来的分别心跟执着心。[、幻尘]对外,五欲六尘都是幻化的东西。[、幻灭,]也就是智慧。所以,以智慧来远离一切,叫做幻灭,这都是不实在的东西。[皆净圆觉心之幻垢。]这都是清净的圆觉之心幻化出来的垢秽。[倘若]就是假使,[幻垢永灭,]假使我们幻化出来的污秽永灭;其实这个永灭不是除掉,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去执着它、不去分别它、能够远离这些错觉叫做永灭。你一样活得很自在,一样活得很快乐,但是,这句话你要记住:就是不要被它所转,这样就没事了;被外境所转,真的是很悲哀![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映就是反射出五种色彩,不论物是什么色,它都能够影现出来。[随方各现,]看你用什么色,它就影现什么色,它本来就无色。清净的摩尼宝珠就是这样,我们的本性亦复如是,我们的本性无一切业,完全清净心,随着我们的业,产生六道轮回的身体,随方各现,随着你的业,现出什么身。[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学佛的人,或者说一切众生就是诸愚痴者,见到我们清净的本性幻化出来的业,以为说:我就是人、我就是天人、我是猪、我就是狗、我就是动物,执着有一个身。再解释一遍: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反映在五色,反映在种种的色,随着种种的色,它就现出什么色。诸愚痴者,看到摩尼宝珠所影现的色,以为摩尼宝珠确确实实有五色,其实摩尼宝珠无色。我现在套用到佛法上来说,善男子!譬如我们清净的本性,本来没有业,因为我们自无始劫以来,映在六道轮回,随着六道轮回,各现各种不同的身体。诸愚痴的人,看到清净的本性,不了解这是清净本性幻化出来的,而说实实在在有一个人、实实在在有一个天人、实实在在有众生的存在,其实这是清净心随业所影现出来的假相。这样知道吗?[】 此复举喻。以前喻磨镜,垢尽明现,]像我们现在一样,烦恼如果放下,本性就影现出来。诸位,放下比较快活,还是执着比较快活呢?放下比较快活。既然放下比较快活,我们为何不过快活的日子呢?为什么会有仇恨纠缠不清呢?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死执不放!内心充满了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知幻即离,天下本无事,什么事都没有,本来就没事,你不觉得吗?不然你讲讲看,你冷静分析,天下本来就无事啊!你难道就不能分析一下,天下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恩恩怨怨。如果说你无法悟到这么深的道理,当体即空的道理,师父教你师父在最痛苦的时候,按照那七个字去过日子:时间总会过去的。虽然这句话是世间的哲学家所言,却也是有我的体会,时间总会过去的。这是我在很痛苦、受到感情冲击的时候,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少不更事,也不算是恋爱,那算是愚痴,迷迷糊糊,哪算得上真正的感情?那根本就不懂,才念高三而已,哪懂什么叫感情?执着嘛!那时候就看到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的。我那时候就冷静再冷静,到大学听到佛法,哎呀,我怎么会这么愚痴?到那时候才真正全盘彻彻底底的觉悟:这才是真的,佛法实在是无上的至宝!你如果没有智慧,只有用这方式而已,不然能怎么办?不过,那是我二十年前用的方法,二十年前的老车了,你还要用这个吗?人家都已经开过十万公里了,现在都换宾士车了;也就是换比较有智慧的方式修行,哪有常常按照那种老方法来自我观照?当体即空,当体就安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都是假相,冥冥当中,清清楚楚,你就能够了解,这根本就不必去执着它。就象我们的本性,既然是我们影现出来的业,业不可得。所以,我们人不要有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障道。哎呀!我恶贯满盈,我污秽的事情做太多了,杀、盗、YIN、妄,我不能往生了!为什么?《华严经》说:业性本空,业性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但是,业性虽然本空,对众生却仍然有,对众生变成有。为什么呢?业,你如果执着,就变成有,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假的,五蕴皆空;可是,为什么你现在会痛苦?因为你执着。什么叫做业?你注意听!第一、没有智慧叫做业;第二、放不下叫做业;第三、愚痴的人叫做业;第四、分别心叫做业;第五、执着心叫做业;第六、起心动念叫做业;放下就没有业、知足就没有业,障碍不了他。哪有什么业?有的人病得很严重,说:师父!我的业真是重,才会受病苦!认了就是你的,你忍耐、认命、接受,接受这个事实,就是你的忍辱的功夫,不然怎么办?统统没事!你如果品尝到那个涅槃的气息,你会觉得这些扰扰的众生很可怜,整天徽诘那些不急之务,东家长、李家短;哪个来、哪个去;哪个人家媳妇;哪个人一条狗死掉;哪个人先生外遇;哪个人老婆红杏出墙,如果是大修行人,听到这些统统没事。因为这些早就不是新闻了,自无量劫以来,都是无常法,本来就是这样,生生灭灭,增增减减,斗斗争争,是是非非,这完全都是很正常的日子,哪里有什么新闻可得?无量劫来的众生就是过这种日子,我们今天也没有新闻可得。喔!原来一切法都是不可得,本来就是寂静。不能清净心,都是你的问题,对不对?这样就解决了![显以幻离幻。]就是以这个智慧,幻化出来的幻智,离开这个幻化的惑,就是幻化的烦恼、无明、业力,用智慧观照,当下就远离。我们这个身体是业,虽然事事不如意、痛苦,你放下![此喻摩尼,随方现色,显即幻即真。清净摩尼宝珠,龙王髻中所有。髻,龙王的顶部所有,[梵语摩尼,此云如意。能如人意,雨一切宝故。]“雨”就是降下,降落一切宝贝,雨一切宝。[此珠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摩尼宝珠[其体,则清净宝贵;其相,则内外明澈;其用,则随方现色。由珠体清净,珠明明彻,故映于五色,其用自在,随方各现也,珠,喻净圆觉心;五色,喻五蕴身心;随方各现,喻随业所感,各现五蕴身心;愚人,喻迷位众生,不了如幻,妄执实有五蕴身心。]今天只要你没有学佛,包括你当总统、国王、皇帝,都一样是生死的凡夫,一样!为什么?皇帝还是执着啊!譬如圆明园,慈禧太后盖的,盖了一百多年,结果八国联军时,英国攻进圆明园,放火烧了一个月,全部焚烧殆尽!女人执政,国家腐败,清朝的满州人;中国的两个朝代亡国灭种:元朝跟清朝,外族统治我们汉族,就是这样。因此,看到这个历史的伤痛,学佛的人当国王,就不会这样。自古以来,拜佛最虔诚的就是梁武帝,我们历史上最护持僧宝的,梁武帝帮助两万多个出家人,建寺庙不计其数!但是,梁武帝到最后被贼兵围困,活活饿死。有的人说:奇怪,他那么护持,为何会被贼兵围困饿死呢?宿世的业,没办法!该有什么业就有什么业。你不要说:我来拜佛,为什么我先生会发生这种事?我有拜佛,为什么我儿子会发生这种事?我说:不是这样,佛不是在开保险公司。如果拜佛能解决所有的事,目犍连就不会粉身碎骨而死。他证阿罗汉果,比你更有修行;定业不可转,因果自有定夺,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圣者遇到因果报应,一点也不会痛苦,为什么?就认了,认了就是你的,对不对?你不认,那你就是痛苦,你能怎么样?所以,各现五蕴的身心,愚痴的人不了解,他就执着。[《华严经》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一直分别、一直执着,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妻儿、先生、孩子,不然还有什么?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的生死,他不了解法无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是不见佛,你想见佛,如果了解空性,你就见佛。 [此珠可喻三性:摩尼,喻圆成实性,]昨天唯识学才刚讲到,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圆成实性就是无为法,简单讲就是圆满成就智慧实在的一个性,圆满成就实实在在的一个智慧,不虚,就是前面所显的无生之理。[现色,喻依他起性,]“依他”就是缘起,因缘生起,因缘所生叫做依他,“他”就是缘。依着缘而起的性,就是不可得,虽然不可得,但是假有,[即前所有诸幻;愚人定执实色,]我们众生愚痴,一直执着外境确确实实,[喻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有两种:就是我执跟法执。我执,以为有一个人,实实在在的人,其实是假相。以为实实在在有一个宇宙境界,其实,也是假相,因为这都是我们的错觉,这都是无始劫以来,一种坚持自己的错觉,就是我相,因为我相太重,所以遍计太强。所以菩萨,牺牲一些、吃一点亏,你并没有真正吃亏,因为本来就无我,吃什么亏?吃亏就是占便宜,你现在吃他的亏,以后换他照顾我们;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即前妄认身心。]是真的。[此亦印前文,若对摩尼,所现之色,不执实有,则种种色,一一同体清净,皆属圆珠妙用,无色可离,但能了依他如幻,]你只要能了解,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不要起执着,[不起遍计妄执,]就是我法二执,[当体即是圆成。]注意!当下喔!修行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就觉得很奇怪!你如果说没有善知识开示,一直虚妄的执着,这情有可原。而我们今天来听师父讲经,听到这个佛陀的法,这么好的法,使我们充满了智慧,难道我们还放不下吗?这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们是不是很悲哀的人?既然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为什么放不下?我们今天吃亏,没关系,菩萨!忍耐一下,吃亏没关系,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在吃亏,也没有一个人在损失,因为当下就无我,谁在吃亏?谁在损失?没有!但是,还是要合乎人情义理。所以,这个道理,是由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定的对跟错的观念。我看录影带,有的地方会以妻待友,这个很不可思议,你知道吗?跟爱斯基摩人一样,有客人来,主人一定出去,让老婆陪客人,希望她能够再生孩子,因为没有人要住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这讲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这样是不是破我执呢?[以喻后文,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此亦显后文。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善男子!我们圆觉清净的本性现出这个身心,随着各类,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十二类的众生,各应。彼愚痴者,那个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的人),说我们清净的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约法以合。圆觉净性,合摩尼珠,即圆成实性。现于身心(即五蕴幻躯),合现五色。随类各应者: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各应以十二类,五蕴身心。此即圆觉随缘,循众生之业以发现。]这一句是根据《楞严经》;循业发现,“循”就是依照,依照众生各人所造的恶业而有所报,“发现”就是果报,而有所果报、报应。[各类五蕴,合映于五色,]随着一切方,[随方各现,]“随方”就是随各人的业各现。[即依他起性。彼愚痴者:]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不了解,[指我法未空之众生。]不了解这个身体也是空,一切法也是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合诸愚痴者,妄见实有五色,即遍计执性。故总合云:亦复如是者,亦如摩尼现色,妄执实有者是也。丑一印前显后竟。 丑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还于幻化,]“还yuan”就是离开,当动词用。因此不能远离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对能够离开这个幻垢的人,[说名菩萨。]对于那些能够离幻化垢秽、放下的人,说名,那种人就是菩萨。[】 由此乃承上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是故我说身心,皆为净圆觉心,所现幻垢。凡妄认身心为己,未离幻垢者,名为众生。对此众生,则已离幻垢者,说名菩萨,以不执身心实有,了知身心如幻故。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注意听!垢尽就是所垢;“尽”就是了达即空,垢尽就是说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身心,这个“垢”是身心,身心如果除尽了;垢是指身心幻化出来的,除尽了,远离了。对除,“对”就是指智慧,就是能;能够观照身心为空的,身心是所观照,能观照的是智慧,对除就是能观照的智慧也把它除掉,就是指智慧也必须放下。垢尽对除,垢尽就是指身心放下;对除就是包括那个能观照身心,所对立的能所的智慧,能智慧的也必须放下,也就是无对垢,当体即空。及说名“者”指是菩萨,也没有所谓这个名词可得,这个就是归入平等的本际,不可得,不可名。身心不可得、智慧不可得、名称不可得、这整句全部都是讲平等。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无可离,但了达即空,即是垢尽。所对之垢既尽,能对亦除,故曰:垢尽对除。此拂迹也。]“拂迹”就是除掉,拂掉一切有形相,“迹”就是有形。此拂迹也,就是除掉一切有形相的东西,身心、智慧全部除,“拂”就是扫掉了,扫除那一些有形相的执着。[即无对垢,]没有对垢,无对垢就是没有能所。[及说名者:此二句,诸家所解不同。今按本文解释,上文云对离幻垢,]对于能离幻垢的叫做菩萨,对于能够离开幻垢的,我们[说名菩萨,此则众生之幻垢已尽,即无所对幻垢之众生,及说名离垢之菩萨。者字,即指菩萨。到此对待情亡,乃成绝待,]绝待就是绝对,[不独所对]不是只有所对的[幻垢之众生,了不可得,即能对之菩萨,亦不可名,以归]恢复到[平等本际,此入玄也。]入于不可思议,[丑二拂迹入玄竟。 丑三圆彰法界(分二)寅初 一真法界二 三重法界 寅初一真法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承前启后。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之人。观行已成,证得如幻三昧,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不妄执随方所现之五蕴,以为实有,破除我法二执,如不执摩尼珠,实有五色也。尔时]就是你不执着的那个时候,[便得无方清净者:尔时,即证得圆觉,]那个时候你就解脱了![灭除幻垢之时。便得者,即得也。无方清净,乃周遍清净,不定方所,非一方二方清净,所谓无处(方,即处也)]就是方,没有一个地方,[不清净也。]菩萨!我们既然能够听经闻法,我要劝告各位:你先学一个不烦恼、不斗争、不要批评、攻击、伤害对方,你先学无诤,先不用学清净,你要把那个对立的伤害全盘放下,先学这样就好。不要伤害善良的人、不要伤害僧团、不要伤害师长、不要伤害对方、不要伤害师父、不要伤害佛教,能不能学到这样子?先学这个,你行吗?不行吗?不然你有什么资格讲修行?有什么资格讲放下呢?连一个最基本的伤害都放不下,那你还谈什么修行呢?人家对我们怎么样,无所谓,我们就是放下。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者:]你执着就无觉,你想觉悟,就要放下。放下你就发现什么?无边的虚空,就是你觉悟的本性,你觉悟了所显发出来的。[圆觉妙心本净,昔为无明诸幻所障,但见诸幻,妄执实有,不得周遍清净。]我们今天斗争、是非、对立,为什么?你不得周遍清净嘛,你妄执实有嘛。既然知道是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继续打转呢?[到此幻尽觉显,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即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亦不可得。如《楞严经》所云:“一人发真归元,]一人就是他完成了佛道的觉悟,[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十方的虚空,怎么叫销殒呢?因为化作清净的本性。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销殒就是没有所谓虚空,全部都是清净本然。《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最难突破的就是虚空的无明。[十方顽空销殒而圆觉真空显发,广大圆明,无有边际,即净极]清净到极点,[光通达,]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寂”就是静,也就是定;“照”就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含虚空。[本有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含裹十方虚空,]“含裹”就是包容,包容十方虚空,[皆成寂灭真境。]你想想看,佛陀、诸大菩萨的度量能包含十方虚空,我们今天却为了一点小事困扰、斗争,讲起来是不是很惭愧?为什么我们的计较心一直放不下?[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了无一法当情。此即众生清净觉地,亦即如来因地,圆照清净觉相是也。初一真法界竟。]你想想看:我们拜佛的人,是不是要做到人人好,不要讲别人的坏话?是不是这样?要做到人人好、人人赞叹,人人都支持、拥护我们。而不是拜佛拜到进入“一真法界”,就是剩下自己一个,剩下我自己才对,进入“一真法界”。度量不够大,包容性不够,大修行人无是无非,开口都是好话,这就是大修行之人!《圆觉经》很好,真的非常好,《圆觉经》真是太好了!《楞严经》是小部的大藏经,更了不得!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绝相观 二 理事无碍观 三 周遍含容观 卯一 真空绝相观 【“觉圆明故,]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光明。[显心清净;]我们这个妙有的心统统具足,就是清净。因为[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个“尘”不是五欲六尘,而是你所看到的没有分别的意思,见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见分清净,这个“尘”不是染污的意思,在《楞严经》叫做见精,在《圆觉经》叫做见尘,二者的意思相同。[】 此下,显净圆觉心,周遍清净之相。本科]这一科是显三重法界。本科是[显真空妙理,绝相清净。]绝相清净就是离一切相,不是否认的意思。绝相就是说,这句话简单的意思是说:你若能离开一切相的执着,清净心就一定能显,约相就是离相的意思。简单讲,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能离相,就不可能清净。[下二科,广显互遍互融,摄入无碍。]互遍互融,摄入无碍,这个都是《华严经》的思想,《华严经》: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最后,事事无碍法界,都是互遍互融,摄入无碍。那么,因为这部《圆觉经》也是大菩萨在听的,所以,我们如果达到觉圆明,心就清净;心清净,见尘就清净,到最后,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互遍互融,摄入无碍。[极显题中,大、方、广三义,]这部经典的题目,你看最上面的字,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就是这部经的题目,大、方、广三义,三种道理。[体、相、用一一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一一不可思议呢?就是说:体当下就是相、就是用;相当下就是体、就是用;用当下就是体、就是相,叫做一一不可思议。[首句承上云: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我们如果通达圆满的觉性,没有一法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所谓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复本心源就是恢复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我们所了解的就是究竟的清净,究竟的清净就是绝对的清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清净。[惟一觉性圆明寂照,但以语不顿彰,]“彰”就是显。意思就是说:因为藉着文章或是语言,它无法一下子显示出这个道理,所以,[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也。]简单讲就是说:本来是能够顿显的道理;但是,因为藉着语言来讲,却变成有次第,有次第;就心境圆明来讲,这是没有前后;如果就文字来讲,因为文字要排列,所以,要按照次第来排,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显心清净者:此指]阿[赖耶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最微细的,最微细的阿赖耶心,我们就能显出来,达到清净,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非指意识心(下文有意识故),]意识心大部分是说二乘人,或是浅根机的菩萨所修的。[今观行成就,无明幻灭,]无明因为是幻化出来的,现在将它除掉,所以说:无明幻灭。[圆觉清净,]我们圆满的觉性清净。因此[遂]“遂”就是因此。因此[显此赖耶心,]因此显出阿赖耶心[同时清净。]那么研究唯识学的人,赖耶缘起,都是说清净的本性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所以,阿赖耶识的污染、生灭如果停止,清净本性就现前。所以说:显此阿赖耶心,同时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者:]见尘清净的意思:[承上赖耶心,既已清净,则依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精神跟物质的综合体,叫做自证分。也就是说:在最究竟的探讨,照理说:我们的精神跟物质是融合的,因为物质是我们心的影像。所以,按照自体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之见分,]所起的精神作用,[亦同时清净。]同时清净,所以,自证分就是见分跟相分的依靠。[见分由无明力,]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见分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没有智慧,[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如果用本性见,就是平等无分别、清净;如果透过无明,加上自己的知见,就变成妄见。[即六种染心之一,]六种的污染心之一,[故以尘名,]所以,用这个“尘”来命名,妄见,虚妄之见。[非眼根所见之色尘,为见尘也。]这刚才师父就讲过了,见尘的意思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出来的妄见,叫做见尘,已经讲过了。[心、见二皆清净故,一一周遍清净,唯一]“唯一”就是只剩下。只剩下一个[妙明,]只剩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明。[圆照法界,自内及外,自近及远,自凡及圣,以显究竟清净之相。]清净之相。我们今天就是无法显示这颗清净心,所以,清净之相不可得。[非见尘清净之后,闻尘、觉尘等,相继清净。亦非眼根眼识,清净之后,诸根诸识,相继清净。文虽前后次第而说,只因语不顿彰之故。]简单讲就是说:眼清净,六根同时就清净,这句话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意思:闻清净,六根就同时清净,意思就是这样。如果透过文字,就得一项一项来讲了:见尘清净、闻尘清净、觉尘清净……,透过文字,要念出来啊;其实境界不是这样,见尘清净就是统统清净的意思。所以,透过语言总是有一点扭曲。[此等自应当知。如《楞严》所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就是你只要选择一个专门修行的法门,譬如说:我听佛号,听阿弥陀佛,用耳根修行,阿弥陀佛……,你只要一直修,修到回光返照,所听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号,外境动、静都对你没有作用,那么,耳根当下就无分别,简单讲:那就是我们的本性,其余五根也同样无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只要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眼根,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所以,入一无妄,[(即显心清净),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即见尘、闻尘、觉尘、知尘、悉皆清净)。]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意思,见、闻、觉、知,见尘、闻尘、觉尘、知尘,就是六根。[”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也。]一精明就是同一个体性,六根本来是同一个体性,现在因为妄想心迷惑,而分成眼、耳、鼻、舌、身;我们若能了解平等心,眼睛看,平等,耳朵听也平等、舌也平等、触也平等。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见分清净之故,眼根同时,与之俱净。]见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分别心如果放下,以平等心来看,那么,眼根同时就清净,因为眼根是发识,眼识是依靠眼根来作用,识变清净,见分清净,当然眼根也清净。[根不能自见,因有见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故见净,根即与俱净也。]与俱净就是统统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由来根识难分,故唯识云:愚者(指声闻愚法之人)]修阿罗汉的人,[难分识与根。]什么是根?什么是识?[当知根是所依,识是能依。]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识是能依靠的,我们说:我们的识、意识依靠六根,[由根对尘,]六根对六尘,[识依根起。]“起”就是作用。起作用,识必需依照根起作用,譬如说眼识,它必需依照眼根来起作用。[前五识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等),]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识、鼻识、耳识……,眼、耳、鼻、舌、身这个意识,前面五识缘自分境,自分境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相分,叫做缘自分境。我们眼睛的见分,影现出眼睛的相分;耳朵的见分,影现出耳朵的相分,耳朵的相分就是声尘。所以,前五识缘自分境,也就是说不能通达,眼睛,它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自分境。[惟第六识,能遍缘六尘之境]遍缘六尘的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能够与前五识同时作用,而且又能独自思惟,不必藉着境界,又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所以,第六识的力量很强![(明了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譬如你眼睛在看这间讲堂,意识马上分别:这是很好的地方,以后我要常常来拜佛!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并起,眼睛有作用,眼睛的意识作用,第六意识同时作用,在主宰我们,以世间人的说法,生灭法来讲。[缘前五尘境,]就是说:明了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这是缘前面五尘的境界,[独头意识,缘法尘之境),根既清净,则根不缘尘。]六根既然清净,六根当然就不会去攀缘;这个“缘”当作执着,就不会去执着这个六尘。[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不合,不合就是说没有这个缘生的东西,[识无从生,]那就是达到无生。根尘不爬山,“偶”就是配合,根,六根如果不去攀缘这个境界,守住那一颗清净,那么,意识就无从生,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就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你用清净心看这个世间、用如如不动的心看这个世间,那么,一切作用统统没有作用。[故眼识与眼根,而同时清净。]因此说:掌握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掌握一切,就是这样。看归看碟、耳朵听归听,你掌握这一颗心,你就能够掌握一切。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第一识字是眼识。]我们的眼识如果清净,其他后面的同时都清净。[接上文起,此处当知,并非眼识清净之后,闻尘才清净。此闻尘与见尘,同为六精,]六精,[(《楞严经》:名见精,闻精,乃至知精。]见、闻、觉、知,都是六根另外一个名字,为什么用一个“精”字呢?在《楞严经》说:因为[是带妄之见分,]带妄,带有惑、迷惑、带有无明的见分,[总名为见分,]因为是妄见,因为透过无明的见,所以,[别名为六精。带妄即带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也就是说:我们带着这个妄,就是带有同样某一种平凡……,某一种随着人就有共同的分别业,共同的分别业。人看这个世间,跟猪看这个世间就不同。所以说:有两种妄见,这在《楞严经》有讲到。[故此经]就是《圆觉经》,[名为见尘、闻尘等。]《圆觉经》虽然说见尘跟闻尘;但是,《楞严经》是说见精跟闻精。[名虽有别,体则无殊,故皆名尘)见精清净,六精同时清净。耳根与耳识,亦同前眼根与眼识,随见分同时清净也。 【“识(耳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这个“尘”也不是指污垢的尘,见、闻、觉、知嘛,我们“见”跟“闻”讲完了,现在讲“觉”,觉尘清净,这与见尘一样,同时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所以,[此文,例前眼根眼识,俱与见尘,同时清净,其余觉尘知尘,乃至鼻、舌、身、意,诸根诸识、无不同时清净。此先约内身清净,下推至外境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我们的根清净故,[色尘清净;]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别,眼耳鼻舌身的分别心,掌握住,色尘就清净。色尘如果清净;因为你用无分别心嘛,[色清净故,]同时[声尘清净;]同时[香、味、触、法,]就清净没有次第,[亦复如是。】 六根清净故,自内及外,六尘亦复如是,同时清净,此外清净也。]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可是,他自认业障深重,就是不肯去做,他就是不肯,因为他都以凡夫自居。你如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别、执着?他就说:哎呀!凡夫哪个不分别、不执着的?这样讲是对,可是,变成一种执着,变成一种执着,他不肯做,就变成一种执着。所以,人家是圣人,我们也是剩人,人家是诸佛菩萨、大解脱的圣人,而我们也是剩人,剩下的废人,剩下来的,我们是剩下来的,一样是shèng,只是字不同,念的音都一样,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因为不肯,不肯下功夫。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承上内外根尘既净,内外四大,亦同时俱净。不取根发识,]不执着由根所发出来的识,[尘牵心之义,]“尘”,外境会……。“牵心”就是会影响,牵心就是会影响我们的内在,众生都是受到外尘的影响。所以,不执着从根所发出来的识,因为尘会影响我们的心。所以,[直取根尘,]而直接取根尘。[四大和合之体也。] 同时。[【“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地、水、火、风清净;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就是三界,底下会讲到。[】 此约世间诸法。十二处,即内能缘根六处,]根六处就是六根之处,内能够缘眼根、耳根,乃至意根。[外所缘尘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即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各有界限。二十五有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亦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名九有:以三界有九地]所以叫做九有。[(六欲天以下,]我们这里是人间,往上是第二层天,再来就是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总共有六层天,六欲天以下,四天王天、忉利天,一直到第六欲天,[是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定,只有修善,或者是修恶的众生在杂居,为什么杂居呢?因为圣人示现,跟凡夫杂居在一起,杂居就是圣凡同居的意思,因为圣人是来示现度众生,而凡夫是业障深重,是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此色界四地。无色界、亦有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四空天。[),]所以,六欲天是一、四禅是四、四空是四、一加四加四等于九,叫做九有,九地叫做九有;但是,[广言二十五有。]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古德颂云:“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阿那含。]“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四恶趣(加上阿修罗)”,四个地方;六欲就是六欲天,六个;并梵天,一;四禅,四;四空天,四;无想天,一,外道所生的地方;阿那含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五。[”通称有者,以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是三界内众生,所依住故。此二十五有清净,即三界六凡依正,悉皆清净。此世间法清净也。 【“彼清净故,]世间法清净,出世间法就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佛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为什么说不共呢?不共二乘人、不共菩萨,只有佛有这个能力,佛的十八不共。[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陀罗尼就是总持,有的人说咒,一切清净。[】 此约出世间诸法。首句彼清净故,彼字,总指世间诸法,既已清净,则由凡而圣,]由凡夫而圣人。[故出世间法,亦为圆觉所显,一一清净也。] 我们现在看十力:[十力者: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实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也就透过智慧,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因为实相产生了平等法,所以,无量劫来都修无相的平等法,就产生[有十种用,]“用”就是妙用、妙有,[故名十力。]用“力”来显示佛是一个超越的人。[以有]“以有”就是因为。古时候的文字看起来怪怪的,以有,换现在的话叫做因为。因为这十力,能够摧伏冤亲债主,[能摧怨敌,不可屈伏之力用故。]“不可屈伏”就是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就是不可屈伏之力。佛能够摧伏怨敌,佛十力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不可屈伏,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就是辞典,佛教的辞典叫做《三藏法数》。[云:一、是处非处智力:]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因得善果,名是处;]就是说:这个才是对的地方。“处”就是对,这样做才是对。[作恶因求善果,名非处]这是不可能的,非处就是不可能,[(谓无有是处也),]你造恶因,要如何得善果呢?[则能降伏]能够降伏[无因]也能够降伏、破除[邪因。]所以,佛的十智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有这种智慧之力量。[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善、]所有的[恶,]善业跟恶业。[不动诸业,]善、恶是指六欲天;不动是指色、无色界的业,睹,看得非常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三界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就是不动业,他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一切众生所受的业、所受的果报。[及所受三种果报,]有三种果报,也是善、恶、无记,或者是善、恶、不动报,不动就是有定。知所度的众生,我要度这个众生,会不会有障碍?这个时候度他有没有障碍?或者过一阵子再来跟他讲这个道理?我告诉诸位菩萨:有所悟的众生,他会生病、会难过,为什么他会难过?因为他有所悟,他现在要将这么好的佛法跟凡夫讲;可是,凡夫明明知道,却不肯去做,所以,变成有障碍,变成会着急,善知识变成会着急,会着急:你怎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还不能超越?所以,[知所度有障、无障。]就是说:什么时候度他有障碍;什么时候度他没有障碍。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只会一厢情愿地想度人,一厢情愿地想度人就是说,自认为此人可以度,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结缘、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佛陀就不同,佛陀有智慧,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办法度,如果度不了,没有办法,放下,不然就放弃,没办法啊![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知道种种的禅的解脱,三昧垢净,如果有爱见,[(有]我[爱]我[见]我[慢等为垢,无则名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根智力:知一切众生,信、]“信”就是信心;[进、]“进”就是精进;[念、]“念”就是不散乱;[定、] “定”就是心安住;[慧]“慧”就是智慧。信、进、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别。]所以,根智力就是说:佛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上根机者,为他讲上等法;中根机者,为他讲中法;下根机者,下法;如果不能讲的就放下,放下。所以,法如果用求的比较可贵。[五、欲智力:知一切众生,乐]“乐”念yào,[(去声)欲不同]乐欲不同就是说所喜欢的不同。譬如说迦叶喜欢修苦行,[(如迦叶乐头陀,阿难乐多闻等),]苦行,执着苦行也是一种执着;多闻,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令舍不净增净。]所以,欲智力:“欲”就是了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是什么,叫做欲智力。[六、界智力:]界智力,范围就比较大,[界者,性义,]这个“性”不是本性,这个“性”就是说:人有人性、天有天上的性质,简单讲[即种子。]简单讲就是三圣、六凡的种子不一样,一般都是讨论六道凡夫的种子不一样,天人,天人的种子;人间,人间的种子。[上欲为现行,此为贪、嗔、痴等性。]意思就是说:种子,上面所讲的这个种子,是以欲望才会起现行,上欲为现行,上面,欲望为现行;此为贪嗔痴,有这个贪、嗔、痴的性。[知即时异时,]即时,即刻去度他;异时,要经过一段时间。[谁可度、谁不可度。]所以,度众生要学习一个:耐性。我们懂得很多,这是善知识本身所应拥有的,心能够解脱、有智慧;可是,他没有这种能力,一下子给予大法,众生会被压死,堪受不了,会堪受不了,法太过宝贵;或者是说让他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法如果很难求,很难求,他就愈珍惜![七、至处智力:]至处就是一个人要跑到哪里去,佛都很清楚,到哪一道去,至处就是到哪一道去,佛[知一切道至处相,]所到达的六道。[知善道,处在人、]人在住的,或者[天:恶道,处在三途;无漏道,处在涅槃。]所以,佛知道凡夫跟圣人是居住在哪里,“处”就是住,住在什么地方。[八、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佛的无量亿劫,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叫做本生、本事。[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九、天眼智力:知众生死此生彼,]死后会出生在哪里。[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亦以极远无碍。]看得很远。[十、漏尽智力:知自他漏尽,永不受后有(即后世受报身)之身。 四无所畏者]佛的四无所畏[:具四无畏精神,离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智慧就是我们的体,悲心就是我们的相跟用,学佛的人,如果只有般若智慧,却没有大悲心,那么,这样的般若只能自利,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有了大慈悲心,最终还是要有智慧。[一、具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得无所畏。]佛能够了解一切法。[二、诸漏已尽无畏:]一切烦恼都没有,诸漏就是我法二执,我执跟法执都尽了。[五住]无明;五住就是五住烦恼,以前已经讲过两三遍,走过三遍了。五住就是指无明[已尽,二死已亡故。]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所以他无畏。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三、说障道法无畏:]什么是惑?什么是业?什么是苦?[于障道惑、业、苦等法,]佛都清清楚楚,什么情形会障碍我们的道,[能知能说。四、说尽苦道无畏:]尽苦道,这个“尽”要当作动词用,尽苦道就是怎么样能够除去这些苦,怎么样可以出离这个苦。尽苦道当动词,下功夫除掉,苦道就是六凡,因为他有分段生死;若是三乘,他的苦有法执,是变易生死。所以,[于尽苦(即出离诸苦)道,悉皆能说。]佛能说[如四谛、十二因缘,能尽分段生死苦;]佛能说[六度、四摄、一心,]佛[能尽变易生死苦。通称无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这是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四无碍智:无碍智都是站在说法的角度来讲,站在说法的角度,四无碍智。[以智缘境应机,悉皆无有滞碍,]都没有停顿,用智慧缘这个境界,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完全没有障碍,[即四无碍辩。]简单讲就是:佛的辩才无碍。[前二是缘境,后二是应机。一、法无碍智:]佛能于[一切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说。]法无碍。[二、义无碍智:]义无碍,简单讲就是含藏的义理,就是蕴涵的道理,佛没有障碍。譬如说地,地是坚硬的东西,[如地是坚义,]坚固,[水是湿义,火是暖义,风是动义等。三、词无碍智:有二释——一、随顺各方言词(佛一音具足众音),]一音具足众音同,随顺各方的言词。[智辩无碍,随类得解。]词无碍。遇到客家人就讲客家话;遇到美国人就讲英文;遇到法国人就讲法语;遇到北方人就讲北方话;遇到台湾人就讲台湾话。[二、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一义,能够演说很多的名词,譬如说“如来”,“佛”,很多!以少词,[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所以说:而演多词无尽,以少记号而显多义,也同样如此。[四、乐(去声)]“乐”念yào,[说无碍智:随众生心所好乐]“乐”念lè,[而说,乐闻大者,为说大法,乐闻小者,为说小法,随机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以前解释过一次,不过不清楚,不清楚。[唯佛独具,]只有佛有,所以,为什么要加一个“佛”十八不共法?因为[不与二乘菩萨共也。故冠(去声)] “冠”就是加,[以佛字。]所以,最上面加一个“佛”字。[一、身业无失: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庄严,证五分身。]“五分身”: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二、口业无失:因修善语,]都说好话,佛只要一开口,都是鼓励、勉励的话。[具无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辩。三、意业无失:修甚深法,证究竟觉,一切无著,得大安隐。]菩萨,这句“大安稳”实在讲得很好!我们说:住在哪里比较好,或者说:住在哪里比较不好;我们若能一切无着,我们就真的住在很安稳的地方。[此约佛,修成最胜三业无失(不可约化他三业,因后更有三业,]后面有三业,[随智慧行故)。]这是不可就佛的三业来讲,因为后面还有三业。所以,随是随这个智慧行,意业无失,一切无着,得大安稳。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惶恐、恐惧、颠倒,不能安稳、痛苦、烦恼,在于一切有着。[四、无异想心: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冤亲无间,]无间就是平等,冤亲平等,也没有特别的距离,无间,“间”就是距离,没有距离,冤、亲没有距离,就是平等的意思[恩有咸资,]如果要加被的话;“咸”就是均,“资”就是助。如果对众生有恩,那么,冤亲统统加被,叫做恩有咸资。[心无异想,]心无异想就是平等。[谁度谁不度。]没有说谁度,或者是谁不度的,凡夫乃至菩萨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所谓的大定,大定,圆满之定慧平等的定,那伽,佛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他一切无所着,当然一切时都定。[六、无不知舍心:]无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这个舍,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该舍,他就舍;我们众生是该舍的时候不想舍,想舍的时候舍不掉,差别在此而已,该赶快舍的时候,舍不了;等大限已到,想舍却来不及了![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不知而舍。]就是清楚而舍。[七、欲无减:常乐(去声)积集,]这个“乐(yào)”就是一切善法都修,[一切善法,具修众善,心无厌(平声)足。]不会停止,不满足。就像佛世有一个比丘失明,视力有障碍,这个比丘想要穿针,他就问:谁想要修福啊?佛就说:我来修!那个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吓了一跳,说:世尊!您是人天福慧具足,世出世间法的至尊,这种事情您也愿意修?这种小善也肯修?佛说:诸佛菩萨无善不修,无善不修。[八、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恒度众生,不休不息。]精进无灭,身心精进,无有疲厌,度度生永远不疲劳。[九、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恒思度脱,令入涅槃。]这不简单!这叫做发大菩提心,念无减,这个念,菩提心不退,这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心不退。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大悲心,常常想:我要如何度众生?要如何度脱众生令入涅槃?[十、慧无减:具一切智,力无所畏,随宜说法,慧辩无尽。]智慧的辩才无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者,一切无碍,有为无为,悉得解脱。]其实解脱就这四个字:远离执着,学佛,就是学自在、学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解脱能生知见,]解脱当作体来用,就是体,知见就是用,它的作用。[知见能保解脱,更互相资,]更互相资助,[一切无碍。十三、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随智应机,调伏摄受,普令得益。]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巧说诸法,令众悟入。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微妙观察,对机施教,入众生心。]意业随智慧,所以说:三业都是随智慧,佛有能力观察,对机施教。[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我们光是这一生当中比较久的事,就忘得差不多了![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过去本生、本事、时劫、国土、名字等)。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佛的智慧知道现在世无碍;这一段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前面第十六是说过去,第十七是说现在。[(如《楞严经》云:松直、]松树是直的,[棘曲、]棘树树是弯曲的,棘、荆棘,有刺的植物,是弯曲形的,形状是弯曲的。[鹄白、]鹄是白色的鸟,[乌玄、]“玄”就是黑。乌鸦是黑色的鸟,[皆了元由等)。]都知道它的原因,包括一切动、植物。[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法华》授记、未来成佛、劫国、庄严、名号、将来必应是也)。唯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三十七助道品者:]三十七助道品在以前已经讲过好几遍了,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复习一下。[助,是资助,谓资助正道也。正道,即真正发菩提心,以求菩提道。必以此三十七品为助,方能得成。品者,类也,分作七科。 一、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常常作这四种观照,心才不会散乱、不会放逸,我们才能够精进,心要常常安住在四念之处。其实我们四念处就不太做得到了,譬如说:观身不净,你想想看,今天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观身不净,我们很彻彻底底地了解,我们这个身体不净,你说这个世间要怎么贪?我们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要从何贪起?其实我们修行都只想要听经闻法,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观照,没有!说: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正确,看是总观还是别观。其实我们如果在四念处好好地观照,什么事都解决;而我们就是没有办法,虽然在研究经典,却没有办法突破假相。[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界[,修行,以此为下手工夫。一、身念处:]身体,[念身不净。]身体不清净,[以智观察,此身种种不净。初观根本不净,是父精母血,结合而成。]在座诸位!我们吃饭,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人患得一种精神分裂症的前奏,精神分裂症的前奏,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一直吃、一直贪……,觉得吃不饱,一种叫做贪食症。有一种叫做厌食症,只要讲到吃饭他就怕。一种叫做贪食症,贪食症的人,要吃到食物快满到喉咙、吃到快吐出来了,他才肯罢休,他控制不住,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一直拼命地吃……,如果说我们学佛,观照:此身不净,这样什么事都解决了![次观住处不净,在母胎之中,与粪秽杂处。再观现前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更观将来不净,死后胮胀、]肿起来,胮(pāng)胀。[血涂、]全身都是血,[脓烂]会臭、会烂,[等,令生厌离,不起贪著。]我们的心如果安住于此,这世间就没有什么好跟人家计较、斗争的。譬如说:今天他欺负我们,或是压榨我们,或者是说他占了便宜,其实这个是臭的身体,你如果以我我的心行于世间,就不会觉得自己吃亏;有时候吃亏变成占便宜也不一定。[二、受念处:]身体观照起来是不净,而这个感受呢?[念受是苦。]受就是外境以及我们的心,对我们来讲都是痛苦的。[以智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六根领受境界,无非是苦。]的确如此,这世间没有一样是真正快乐的,到现在我的感受,我也是出生在很不幸的家庭,我从小到大,不但是家庭贫穷,又有病苦等等,到目前我的感受,真的就如佛陀所言,一切都是苦,无非是苦。[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上面那个“苦”是外在的苦,下面那个“苦”是身体的苦,我们的身体已经很痛苦了,外在的苦又加诸于我们,外苦加内苦,名为苦苦,身体已经病苦了,再加上外苦。上一次报纸报导,报导一个计程车司机:当然,不是每个司机都这样,报纸报导的,这当然是少数,我遇到的计程车司机都很好,甚至都不跟出家人收车资,这只是报纸报导的个案。有一个妇人,她的儿子在医院急救,在医院急救那天,正好下大雨,人家通知她:你儿子正在医院急救!这个妈妈张皇失措,拿着钱、冒着大雨,叫了一辆计程车赶过去。她心慌意乱地上了计程车,汗流满面,只说到某间医院,就任由计程车开了,她一直哭,也没有注意开到哪里了,结果这司机竟然把她载到一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载到荒郊野外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这司机要强暴她以前,她跟他说:我把钱都给你,我的儿子住院,我现在已经很痛苦了,你不要再伤害我,我要钱,我全部给你!这司机不顾她的苦苦哀求,还是把她强暴了!我看到这段新闻很痛心,竟然有人坏到这种程度!所以:好司机受到恶司机的影响,现在到晚上没人敢坐计程车,其实,99.9%的司机都很好,可是,一旦出了一个害群之马,那就很惨了,你想想看,她儿子在医院急救,她拜托他:我儿子正在急救!他还是不放过她,把她强暴了,又抢走她所有的钱,这种人如果不受因缘果报,那么,每个人都敢做坏事了!所以说:苦苦,这世间本来就是这样,自己要学聪明、有智慧一点,要听别人的劝告。所以,我常常说:女众来这里共修,我不要让她们太晚回去,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报纸、报章杂志看多会担心,学佛的人。乐受是坏苦,坏苦就是总有一天会败坏,坏苦。这个境界由好转变,会变质,所谓坏苦,就是每一分、每一秒在趋于恶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去,譬如说跳舞,到最后也会结束;乐,喝酒快乐,到最后也要结束。唱歌、卡拉OK,到最后还是要结束。所以,坏苦,它不是说破坏的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蕴藏的意思就是你要透视它,这个世间无常,坏苦就是一种无常的痛苦,到最后一定要归于坏,所以,用这个“坏”,来解释每一个动点上都是一个结束。[舍受(不苦不乐),]不苦不乐,这个“舍”,不是我们所讲的布施那个舍,也不是说一切法不受的那个舍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舍受叫做痴、愚痴,知道吗?这个舍受叫做愚痴,分不清楚状况是什么,叫做无记,无记是列为愚痴里面的一种。不苦不乐,说:喔!有这种境界,不苦也不乐,类似《心经》里面讲的那种境界。错!不是这个境界,那是愚痴的意思。[是行苦]“行若”旁边写个:刹那生灭,叫做行苦。行苦:刹那生灭。[(乃行阴迁流之苦),]行阴就是一切的造作,我们身口意一切的造作,刹那之间刹那之间在变化。[令知觉悟,不至认苦为乐。三、心念处:念心无常。以智观察,六识之心,攀缘六尘,念念生灭,无常不实。令知虚妄,不认为真。]离幻即觉,我们要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还在虚妄的东西中认真、执着、错误,那你是认贼为父,自讨苦吃,没有人会同情你。佛法听这么多了,还不能离开虚妄的错误的执着,那是你的事,师父已经讲一百遍、一千遍了,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所以,人家说:放下,你就拥有全部的智慧的财产,放下,无量无边的智慧财产,从“放下”二字做起。放下,你不执着嘛,你就不会把它切割,不会把它隔阂;我们人这个执着,就像造一个墙壁一样的,造一个墙壁,你执着一种,这个墙壁把自己围起来,这个牢狱一样。所以,欲望就是无形的牢狱,就是这个道理。[四、法念处:念法无我。以智观察,诸法本无我,]诸法本无我,法是一切事理的总称,一切事相、一切理体皆无我。[亦复无我所,]也没有所谓的对立的所攀缘的我所。[从缘生灭,不能自主。令知一一,皆如梦境。]一切都像在作梦一样。 [二、四正勤:]“勤”就是精进,四种正确的精进,我们精进要往对的地方精进,精进错了就很糟糕!四种正确的精进,套一句我们古来中国的一句话,叫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差一点点就不得了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偏失一点点就差很多了![精进为体,总名为勤。非同外道无益苦行,]无益,一点利益都没有。[故名为正。(一)已生恶令永断:]已经产生的恶,令永断,我们现在有恶,要赶快断,[如治疾病。]第二,我们有恶的习性,可是,还没有生出来,[(二)未生恶令不生]出来[:如防火灾。]可以防止,要令恶不生,第一,一定要有好的环境,不要接触恶的环境;没有恶的环境,要产生种子都不可能。[(三)已生善令增长:]已经产生的善,譬如说:我们今天听经闻法,要继续鼓励人家来听经闻法,鼓励布施、持戒、念佛。[如培果木。]培养果木。[(四)未生善令速生:如灌种子。]种子在土壤里还没有生长,我们现在增加它的速度。 [三、四神足:大疏谓欲勤心观。]三、四神足:大疏说:哪四神足叫呢?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云:欲、念、进、慧,]其实这个是一样,[名虽有异,义则无殊。勤,即是进;心,即是念;观,即是慧。由前正勤,只顾生善灭恶,恐忘失本所修之正道,故继之以四神足(如神通而能远到故)。亦名四如意足,谓能如其意,速疾远到,所求菩提之正道也。(一)欲如意足:]这个欲如意足,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追求佛法也是属于一种欲望。所以,欲如意足,[谓于所求境,乐(去声)欲速疾能到。]每天都盼望听经闻法,每天都希望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有这个欲望。所以,一般都将这个“欲”解释作不好的名词;但是,佛家是说看你如何运用,我想要好好地求得菩提之道,那么,这是好的。所以,欲望不见得不好,看你是追求哪一方面的。[(二)勤如意足:谓勤勇无间,恒常进修,不懈不退(法数列在第三)。(三)心如意足:谓不杂异缘,]不混杂其他的缘。[一心趣向,所求正道(法数列在第二)。]所求的正道。[(四)观(去声)如意足:恐定太过,]只修定,没有修智慧,所以,[须假观慧以扶之。]扶之就是助,来使它左右对衬,我们说:这个人走路不平衡,我们把他扶一把,辅助,只有修定,没有慧不行。 [四、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根有能持,能生二义。如树有根,对已生之枝叶,能持不枯,]能够保持,不令它干枯。[对未生之花果,能令得生。]能够让它生长。[(一)信根:谓初发心时,即具信心。今既修念处、正勤、神足,信心坚固,如树生根。]你看五根当中,第一就是信根,我们若是破坏众生的慧命,让他无信,一开始就断他的慧命,后面就免谈了!所以,坏人正信,这个罪过是很重的,他正信的佛教不信,去信邪魔外道,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又少了一尊佛!所以,这个信,我们不能弘法利生,千万不要破坏众生的信根。[(二)进根:谓修正勤时,即具精进。今既修神足中勤,进修无间,故名为根。(三)念根:谓修神足中心,系缘一境,到此念更增进,故名为根。]意思就是说一直观照,集中精神;而我们就是不能集中精神,散散地念,散散地念。[(四)定根:谓修念处时,即有定义(其心专注不散),复经正勤、神足,到此定力愈深,故名为根。(五)慧根:谓修念处时,即具慧照。今更修正勤、神足,到此慧观增明,故名为根。如一株菩提树,已生五条大根,此树必开花结果也。]五根。 接着就是[五、五力者:]已经产生力量了,树根如果扎得稳,树就有力了。[即前五根深种,而成五力。树大根深,牢不可拔。]“牢”就是坚固,坚固到不可拔,完全不会动摇,不动摇。师父告诉过诸位:一个不受影响的人,才够资格成就菩提之道,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讲什么,我都不会被你影响,我就是一直精进,依法不依人,这样绝对成佛,绝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受影响。[不为魔梵等之所屈伏,而能破不信等障,故名为力。]不信,什么都完了,什么都免谈了,哪里有什么力量呢?什么力量呢?对不对?我叫你来听经,说:我对法师没有信心。你拜托他来,他也不来,他连来都不来,听经闻法都没有,信心都没有,你怎么会继续精进呢?信、进、念、定、慧,后面根本就不用谈了![(一)信力:能破不信、邪信障。(二)进力:能破懈怠、故逸障。]学佛的人,一开始亲近道场时,回去就拼命地念:阿弥陀佛……,再差不多三个月没来,半年后就不太有念佛声了,偶尔念一下:阿弥陀佛……,为什么念这么小声?因为没有在佛像面前念,现在是一边骑机车,一边做早课。再经过半年,或是经过一年,完全安静无声,进入最高的涅槃境界,统统没在念佛了!所以,我们的精进,如果没有师父在后面催促,或是离开道场,那很难!所以,凡夫俗子,你要记住一句话,除了薰习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薰习,薰习再薰习,就是这样子。你说我独自一人躲到深山里去修行,如果你们这些人去,去一百个,一百个全倒,光是怕鬼,你就受不了了!你说:我要去山上住茅蓬!光是怕鬼,你就没办法了!念佛时:阿弥陀佛……,听到一点声响,整个茅蓬里没有电灯也没蜡烛,什么都没有,你光是怕鬼,心就不定了,更别说你多会修行了!对不对?你念佛时,突然有一尾青竹丝爬来身边,阿弥陀佛青竹丝……,另一个人就问他:在右边还是左边?右边,右边,青竹丝在右边!右边有青竹丝,他不敢乱动,边念佛边给对方打信号,叫他起身相救,打信号。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上次有一个比丘,有一个比丘去住茅蓬,去住茅蓬后,他一大早就起来打坐,因为自己一个人住,就没有束裤管,没有束裤管,没想到蛇竟然从缝隙中爬进去,就这样钻进去了!突然间,他觉得有东西在裤管时钻动,正好爬到要塞地、火药库那里,他不敢动,一动,怕火药库爆炸,被它咬到就完了,又不敢下座,这下子惨了,吓得急忙念:南无喝啰怛那怎么办……,一直念,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条蛇钻进裤管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那天早上有一个比丘去,去的时候,他就这样……,表示有一条蛇在他的裤管里。那比丘告诉他:没关系!我把室内的温度弄得热一点,外面的温度热一点,它自然就会爬出来,怕冷嘛,蛇晚上会怕冷,对不对?会冷,它就会找暖和的地方躲,这才把它引出来。所以说:精进,虽然信有了,不过,这个精进,没几个做得到的![(三)念力:]第三就是要提起念头,正念常现前。[能破失念、妄念障]。妄念障碍,这就是正念要常现前,我们在愚痴的时候,师父就会告诉你们:把念头提起来,要把正念提起来,你要把正念提起来!对不对?我们自性虽然是有佛性,任运自在,可是,你不常常提起正念:先勉强,后自然,这是天地万物的道理,先勉强,到最后才自然。就算杀牛也是一样,你如果不相信:当然,这是开玩笑啦,假设一只牛牵到你面前,你根本不会杀,你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真的喔!但是,你如果遇到那个杀牛杀二十年的,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他持刀已经出入有神,你知道吗?杀牛的人杀习惯了,那把刀一进去仿佛有神,从哪里进去,从哪里出来,肉就一片一片削下来,很厉害,很厉害!譬如说人家在杀鳗鱼,一刀将鳗鱼剖开:啪!就把所有的鱼刺都去掉了,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或是去看人家杀虱目鱼,刀子一进去,啪!鱼刺全部去掉,功夫到这种程度,因为他已经杀几十年的鱼了!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念头一开始提起来,可能会受到我们的心念、肉体、环境的影响,但是,久而久之,正念习惯了;正念的下手处,要先降伏这个我慢,你正念的下手处一定要先学吃亏、退让、退让跟包容,你为什么会烦恼?很简单!因为你一直想要反击,譬如说:对方讲一句话,你就一直想要反击,你的烦恼当然重。很简单!你现在转回来,对方讲一句话,你要想:是我的错,我应该好好检讨!退回来,烦恼就不见了,学佛的人,要能够有这个化烦恼为没有力量,不然你永远是一个凡夫。这个念力是非常重要,转业不能转业,完全看这个念力,完全要看这个念力。而这个念力要怎么转?要学吃亏、学退一步,把错误归咎自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没有一样事情你看不开的,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们人的烦恼就是一直想要反击,一直想要反击,他一言,我们一句,双方一言不合就起冲突了!对不对?这样会失去这个正念,为什么?情绪会高低潮,能破失念、妄念障。[(四)定力:能破掉举、散乱障。]掉举就是心浮动叫做掉举,心神不定,掉举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神不定,心一点定都没有,散乱障。[(五)慧力:能破昏沉、愚痴障。 六、七觉支,亦名七觉分。觉者,善能觉了,即是正智分明。七法各有支分不杂,谓择、进、喜、安、定、舍、念。]前面择、进、喜三个是属于慧,[前三属慧,]安、定、舍是属于定,[次三属定,后一调和定慧,]就是念,念就是[令得均等。(一)择觉支:谓缘诸法时,]缘诸法就是面对,面对,面对诸法的时候,面对一切法的时候,[善能觉了,拣择真实,]就是我们这个平等心是真实的、般若心是真实的、退让心是真实的,[不谬取虚伪之法。]一切外境都是虚妄的东西,人情世故方便应付一下就好,要将生命放在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要念佛,我们要念佛才究竟,才有一个依靠,不然我们要做什么?[(二)进觉支:谓修道法时,善能觉了,进趣正修,不谬行无益苦行。]不错误行无益的苦行,行无益的苦行就是只想吃苦,只想吃苦,广钦老和尚开示,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搞很多花样,我看《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里面:很多“出头”(搞花样),搞很多花样,到年纪大了才发现:修行不是这样,修行是很平常的事,肚子饿就去吃饭:想睡觉就去休息,睡醒了就去认真念佛,就是这样。修行不是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我们现在修行,都想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上次有一个人来参访,他很仰慕慧律法师,就来了,我就在客厅坐,那时候也没人带他,没人带他,他跟一个朋友来,遇到师父,他跟他朋友说:咦?我看慧律法师也没什么嘛,不过就坐在那边对你笑一笑,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不得了的!意思就是说:法师就是要穿一件大红祖师衣,或者手持一根拐杖、挂一串长可及地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他的观念就是高僧要有高僧的外表,看起来吨位很大,或是念那个:“唵,部部帝利,萨埵吽”,或者念很多咒,不然就是:唵!撒米啦、丢铜板啦,他的观念认为这样叫做大法师,要手持七星剑等等;他不知道佛法就是这么平淡的东西,佛法就是这么平凡的东西,他认为一个大法师就是不得了的,应该有一个气势、一个架子、派头,一看,我统统没有,统统没有。对啊!广钦老和尚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出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修行很平凡,肚子饿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觉,睡醒了就认真念佛,人情世故应付一下,不要让人家说:学佛的人跟这个世间脱离了,剩下的时间要精进,不要修那种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太多了,像外道这样。[(三)喜觉支:谓心得法喜,善能觉了,不随法喜,而生住著。]喜觉知就是说:我们内心充满着安详;但是,不会因为安详的喜而产生执着,叫做喜觉支。喜觉支的意思就是:不执着于喜悦的那个情绪,无所住的喜悦,就是接近本性;如果说,那种喜悦让你产生一种执着,这样叫做生灭法,那只是色界、无色界的功夫而已,不能对喜悦产生执着。[(四)轻安觉支:]轻安,轻安接近法喜。[谓身心轻安,善能觉了,不取轻安,而不前进。]有的人打坐,坐得很轻安,坐到很轻安,产生一种执着,一直想要坐下去。有的人打坐的时候,坐得很欢喜心,坐得很舒服时,你叫他起来,他也不下座,他也不下座,那个也是一种轻安的执着。[(五)定觉支:谓发诸三昧,善能觉了,不于定中,心生爱见。]对定的执着,我们不要有定的那一分执着,产生了爱见。[(六)舍觉支:谓舍所缘境,善能觉了,当舍则舍,不生追忆。]就是舍的时候不要有一个我在舍的观念,讲到最后,都是一个无所住心,讲到最后都是无所着心,一句就解决了,离一切相。[(七)念觉支:谓修道法时,心若沉没,念用择、]选择,[进、喜三支以起之,心若浮动,念用安、定、舍三支以摄之,务令定慧均等,不致偏重也。]不致偏重。 [七、八正道者,亦名八圣道。是无漏圣法,故名为正,能通涅槃,故名为道。]能够通涅槃,名为道。学佛,八正道:[(一)正见:]要有正知正见。[以无漏智,见理真正,无有错谬。]讲真的,我们现在虽然学佛,众生的法执还是未断,要所有的佛教徒都正知正见,讲真的,很难!有时候讲起来很惭愧,包括出家人,有时候讲出来的都没有正知正见,讲真的!到底他在家是学正道或是学邪道,不得而知;出家也好像在讲法;但是,破坏佛教,所讲的都不是正法,佛当时在世就有这种情形,外道的,还没有出家以前学外道,出家之后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结果说的是邪法,就是专门要破坏佛教,也是有这种人。所以,这个正见,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现在要找一个明心见性、证得果位的人,讲真的,难如登天,要具足正见,本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只有依法。[(二)正思惟(非六识思惟):以无漏智,起正思惟,策动真修。]策动就是鼓励自己、勉励自己,趣向于真正的修行。所以,八正道所说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慧。[(三)正语:以无漏智,常摄口业,说正法语,令他生信。]意思是说:会破坏众生之信的话不能讲,所讲的要正法语,要让他对三宝有信心,令他生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也告诉我们,对不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发菩提心、直心、深心。对不对?我们既然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当然一定要让众生对三宝产生信心,哪里说我们一个佛教徒又来破坏佛教呢?这样不够资格,不够资格![(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业,住于清净正身业。]身邪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像我们以杀生为业;正业,我们必需要安住。[(五)正命:以无漏智,如法乞食,常知止足,]安[住于清净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智]慧[,净除烦恼,直趣涅槃。(七)正念:念正助道,]“正”是指八正道。“助道”是指三十七道品。正,以八正道为正,三十七道品又包括八正道,所以,以八正道为正,以三十七道品为助。[其心不动不失。(八)正定:安住无为之道,决定不移。]什么叫做无为之道呢?心无相,心如果安住在无相,你就决定不移。经典常常赞叹佛,佛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舍,金银财宝、象、马、妻子、儿女,甚至头目脑髓,粉身碎骨,统统施舍,心安住于无相,若遇来破坏身体,或者是破坏我们一切佛教,心安住不动,只此一念,你如如不动,身坏命终;你安住无为,身坏命终,真趣涅槃,真趣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不动、如如,与佛相应,马上进入净土,马上进入净土。所以说,如果说:今天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若不能安住于无相,虽然他在修行,可以说是徒劳无功,他很认真在拼,不过是着相;若能离相,安住无为,虽然身受很大的痛苦,或者包括外境的损失,他都安住无所着,放下、无所着……,这样他的心跟佛一样,相应,身坏命终,马上直趣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他在世就不受动摇了,不受动摇。所以,在《华严经》十回向品说:十回向品,十回向讲得很感动,《华严经》:《华严经》,师父在三十三多岁,三十一岁还是三十二岁,有教过《华严经》,我今年四十岁。那个十回向品讲得非常感动,十回向品说:如果要做菩萨,就是要牺牲,如果有人拿棍子、刀枪来,要夺你的性命,夺你的性命,揍你、打你,包括一切,菩萨仍然安住无为,无为,何以故?以无为是真如法,只有无为才能进入真如、真如本性,不然没办法!这当然是很难,拿刀枪杀害我们,我们还……,所以说,会修行的人,至死不改变,有的人修行,他听到师父这样讲,马上就安住于无相,无相,刹那间就进入佛陀的境界。如何安住无相呢?这个时候听到,这个时候就开始做,从哪里做起?从明天开始,看一切境界统统无所着,这样就开始渐渐接近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就是这种东西。愚痴的人听到,他虽然知道,不过,还是感觉委屈,他会受不了,受不了委屈,受不了别人攻击、受不了一切境界,所以,他就会再动摇,动摇再重复、再重新调整他的情绪,再受别人破坏,又重新再调整。所以,他不能一下子进入真如跟无相,他就重复痛苦、重复劳累、重复寻求善知识,他不知道所有的善知识都是叫你二个字:放下。不知道!大智慧的人,刹那间就能进入佛陀的境界,安住无为,离一切相,放下,宽恕一切众生,发一个大愿:我这个身体,包括我的一切境界、包括一切财产,无论受到一切外境如何破坏,我都安住如如不动的心境。今生今世马上完成佛道!我们自己有自卑感,所以,经过无量劫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我们的生死,自卑感就是:哎呀!我不行啦,我是一个凡夫!就是太过于自卑,没有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你想想看,人家说,战争的时候:你想想看,战争的时候,我们要冲锋陷阵,打倒敌军,打倒敌军。所以,人家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将、将领是很难得到的,我们的将领,我们今天心能够作主,你心就有将领,心就有将领。世间人为了要建功立业,还要杀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还要有那个勇气,像日本战败要切腹,切腹自杀,你想想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日本战败要切腹自杀;而我们学佛,学佛的人,你想想看,学佛的人,我们该不该精进?直趣涅槃,决定不移。[依此八法修行,自可得至涅槃。亦名八正筏,]正筏就是渡河的工具,从此岸渡到彼岸,八正筏。[以能从生死际,渡烦恼河,至涅槃岸也。 以上三十七品,总喻菩提道树。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枝叶增长;开七觉之华;结八正之果。如是乃至:如是,指上所举,出世间法。乃至,是超略之词。(超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者:因对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染法,故立此净法,而对治之。《起信论》云:“不觉念起,]不觉就是微细的,微细到我们没有觉察。这个“不觉”不能解释无明;也可以解释作无明,就是很牵强。不觉念起就是:我们无法觉察到微细的念头产生,因此,[见诸境界,]其实我们若能觉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我们现在看一切境界,你都要当作我们现在是在看电影,那么的不真实,我们看电影,看……,看到最后,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虽然我们感觉到里面的人物一直在动,不过,背景只是一块白色的布而已。我们学佛也是一样,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河沙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河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我们的心性不动。所以,学佛要先学如如不动,先学不受影响,学佛就是这样。我们在听经闻法,我们为什么没有把握听经闻法的重心点?我们很喜欢听经,但是,我们一定要抓到重心点,从重心点下手,那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心性如如不动,离一切相,什么统统没事,天大地大的事统统没事,那么,要进入佛陀的本怀,你就已经有消息了!如果一点小事就要搞得很大,没事要讲到有事,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是烦恼人,烦恼人。你如果心性不动,你就有过恒河沙的种种的功德。[”若对治未亡,]“亡”就是尽,如果你的对治方法还没有尽,[不是真净。]你要对治这个烦恼,连那个对治的东西都要放下。[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灭,则能对亦复不立,故曰一切清净。以上明出世诸法。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性清净故,一切实相法本性是清净。[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此明自他正报同净。]自己的正报、别人的正报,同样的清净。[前二句承上。一切,包括上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相,无不是实相。]统统是实相。[此句义现幽玄,]就是很深,[应加详解。《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染法是妄,即出世净法,]清净法,[对染说]清[净,净亦成妄,故曰:皆是虚妄。]譬如说:两个都是修行人,你比较有修行,你就笑对方: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虽然你比较有修行、经教比较通,你取笑对方没有修行,这样就算你比较有修行,也变成怎么样?一种执着性,对不对?也变成一咱执着性。佛是清净法,但是,这个清净是对污染来说的,所以,佛并没有执着:我就是清净!因为他不执着染、不执着净,这样才是真净。因此净也变成妄,所以说:皆是虚妄。[妄无自体,执之成有,]执着就变成有,[如果了解虚妄就本空,[了之本空,则相即无相(实相),全妄即真,]全部虚妄,当下你如果悟到,就是真如本性。[如摩尼所现五色,愚者执为实有,悟者了之即空,当下即是真空(无相)实相矣。《金刚经》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想想看,你若了解一切相非相,就是不实在相,你就见到我们的本性了;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要成佛作祖哪有困难?在座诸位,并不困难!你如果见到诸相非相,见到诸相,你能够离相,不要执着,[”非、即离也。若能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此如来、作不变随缘二义解,不作佛解。法身无相,而能随缘现相;如摩尼现色,虽然现相,如如不变,即是清净实相)。又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注意看那个字:深,这个字就是最重要的,深,不是浅,深叫做下真正地功夫去行般若;浅就是了解而已,我们现在叫做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实我们现在连浅都没有,我们连一点般若智慧也没有,遇到事情就暴跳如雷了!行深,深就是实证、悟入。[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空无一切相,般若智慧,这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我们这个色身一切都是空性。[”智照现前,照见五蕴,一切诸相,皆是真空实相。如见摩尼五色,色体全是珠体。故《智度论》云:“照色等空,名为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 ]底下那一句要注意听:[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你对于空性,还执着有一个空:我在离相,离一切相叫做空嘛!我还有一个离相的念头,那也不叫做空,意思就是要回复很自然,空是透过本性的智慧,并没有一个执着能空、所空的能所,离开能所。于空见空,你认为还有一个空性可得,亦名颠倒。[于空无著,]对于空性无所着,[乃是实法。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相,虽复千差万别,会相归性,]什么叫做会相归性呢?性就是统一;相就是差别,会这个差别归入空性的统一,一切法不可得,[惟一实相,自性清净,故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此实相从本以来,清净无染,迷时非染]没有污染,[似染,今诸幻尽灭,]诸幻尽灭,一切幻化出来的统统去除,[为觉性圆明所显。一切同成一实相清净之故,托法显已,]藉着这个法来显、显了。[融会一己之身,心见清净,根识清净,]当然心如果平等心,透过六根、六识,当然是清净。譬如一个人有慈悲心,对不对?慈悲心,他六根、六尘,一切都慈悲。[与彼诸法,同时清净,是名一身清净也。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者:此由自及他。于自身,既证清净实相,观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不取众生相故。]不执着一个众生相。[志公云:“人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布袋戏都是这种语气,以前都是这样念: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黄俊雄,对不对?都是这样吟诗,还拿着一支拂尘,以前也是很迷布袋戏,迷得很深,没有学佛都是这样。[”乃由自己,证得平等法故,]要证得平等法身很简单,在座诸位!放下一切念头,不思善,不思恶,恶无恶性,善无善性。[因己会他,]因为自己的本性来照会别人,[亦融会得众生多身,悉皆平等清净也。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者:此由近及远,扩而充之,自一方众生身,乃至十方众生身,同一圆觉清净。上言实相,此言圆觉,以圆觉乃实相本体,亦即诸法本体。今证圆觉清净,则十方众生,正报之身,自应咸同清净也。]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摆平自己,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我生长在猪屠口,我小时候就是没有学佛,没有机会听到经典,一直念书,从小一直念书,幸好没有变坏。我今天如果从小就学佛,就会去度猪屠口那些众生,猪屠口那些众生,真的!从小就度众生,一个一个度……,有的人讲:师父!我们回猪屠口度众生!现在很难,要去猪屠口度众生,很难!为什么?他们没有那种环境,我讲给你们听,猪屠口里多半是做抬棺的、清道夫、打零工、帮丧家拿旗子、开赌场,都是这些,很多父母亲终日沉迷于赌博,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比较改进了?讲起来很可怜,生长在猪屠口的小孩很可怜,没有变成不良少年,就很难能可贵了,难能可贵了,真的!我们如果有因缘,也要回猪屠口,猪屠口,很难度!动不动就是拿刀拿枪、砍来砍去的,从小我们就司空见惯了,不过,不会变坏,很奇怪!可能是佛陀的保佑。[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由正会依,]就是由正报会依报,[以明一多依报同净。前一人清净,融显多人,以成一界清净。此一界清净,融显多界,以成一佛刹土清净。复由一刹清净故,会得尘尘刹刹,尽于虚空,横遍一切处,圆裹三世,竖穷一切时,悉皆平等,清净不动。此即观行成功,会相归性,摄事归理,以显清净觉地,为十方三世,根身器界之体,即属圆觉体大义。一真空绝相观竟。 卯二理事无碍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这一段写得很好,诸位要慢慢体会。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虚空无相,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平等[不动,]它这里漏掉,我相信经典一定是有“平等”,这里少了两个字:四大,加“平等”不动,不可能前面有“平等”,后面没有“平等”,四大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此文融会色空,与觉性平等一如。觉性,是理;色空,是事。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以成理事无碍法界。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者,此句承前启后。前以理融事,事同理而平等不动,此以事显理,理亦同事而平等不动。理事互不相碍,故曰:虚空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亦应有平等二字。文略意该。乃谓不独无相之虚空,与觉性无碍,即有相之四大,亦与觉性无碍,]学佛的人就是学两种:学自在、学无碍,菩萨!修行其实可以将无量劫化作一念,无量劫化作一念,这是《华严经》的思想,我们无量劫的无明,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解决,菩萨!放下、离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大慈大悲”四个字,一直原谅众生,这样就能进入平等:进入平等就是空性,事理就无碍,事理无碍。[故曰:四大平等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世间事相之法虽多,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 [摄无不尽,]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皆与觉性不相妨碍。如是乃至超越十力、四无所畏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门,出世法,平等不动。当知觉性亦复如是,以显清净觉地,真俗二谛圆融无碍之相。即属圆觉相大义。二理事无碍观竟。 卯三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我们的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界限。[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是《华严经》的思想,叫做遍,周遍含融观,周遍含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此明事事无碍法界。上文色空事相,与觉性对显无碍,]这是事理无碍,理事无碍,现在是事事无碍。[此科事与事,对显无碍。六根、六尘、四大,皆事也。前三句承上文,圆觉之性,本来遍满、清净、不动,向为无明所]碍[障,不局而局(不周遍),]本来是没有际限,没有一个界限,变成了一个界限,本来没有一个界限,而变成了一个界限。[非染似染]不动而动。非污染变成污染,[(如摩尼似有五色),]变成五色,[不动而动(妄见生灭)今观行成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十方虚空,以及世出世法,为觉性之所显发,同时清净不动,周遍法界。圆无际者:即圆满十方,圆裹三世,横遍竖穷,]竖穷就是遍十方,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有边际,理事无碍之故,遂成本文事事无碍也。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者:六根由觉性显发,则一一根,称性周遍法界,圆满无际。如《楞严经》根大文云:“如一见根,]那个不是——,是一个一(新版已更正),如六根中的一个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这个是口的尝[、]身体的[觉触、]意识的[觉知,妙德莹然,]这个“莹”就是皎白的意思,妙德洁白。[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十方的虚空,[宁有方所。]怎么会有一个定点呢?无碍,你今天心如果无罣碍、无碍,当然,你走到什么地方都无碍![”六根悉皆如是,彼此不相妨碍。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者:尘性亦不离觉性,亦得称性周遍,彼此无碍,四大亦复如是,各各遍满法界。 此当释疑。疑云: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意思是说:地是坚硬的东西,它是有质碍的,空性是虚通,云何两种都周遍法界呢?[释云:地空实在相容,譬如凿地,出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则有一丈虚空。虚空浅深,但看出土多少而定,]出土就是挖出来的土,叫做出土,但看出土多少,出土就是我们挖多少土出来,就有多少虚空。[虚空本遍于地中也。]一挖下去,虚空就产生,就出现虚空。[又疑:水火二性相克,云何俱遍法界?释云:水火亦实在相容。如油本是水,]油本是水,[一点则完全是火。地、水亦然。五金是地大之属,]金子、金银财宝,[一镕全成汁水,]变成水性。[岂非地水各遍,相容无碍耶!]现在的山崩地裂也是一样,岩浆也是液体,流出来后遇到冷空气而成坚固,水可以变成硬的东西,硬的东西也可以变水,就是可以融来融去的。[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乃至陀罗尼门,一一皆遍满法界,圆无际故。]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边际,学佛的人,最好是能够圆满,什么事情都加添地去处理。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这是修行的人,因为他已经证悟妙觉觉性,前面所讲的事事无碍。[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我们前面说的根性,六根性、六尘性,一一周遍法界,不必灭相归性;灭相归性,变成摄事归理,变成理法界;而这是事事,每一样都是事相,互相遍满,互相无碍,所以说: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一入多,一而无坏;以多入一,多而不杂。所以说[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因为根、尘是互相相入相摄,无坏无杂,如是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乃至陀罗尼无坏无杂”,这意思是说:事事无碍的境界,乃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不同。 [首句总承上文,由彼妙圆觉性,周遍圆满之故。此先举所依觉性,为事事遍满无碍之由。根性尘性,一一悉皆遍满,并非泯相归性。若泯相归性,是摄事归理,但成理法界。此乃即一一事相之法,更互遍满,互不相碍。以一入多,而一无坏;以多入一,而多无杂。根尘相入相摄,无坏无杂故,如是世出世法,一一皆然;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此明事事无碍之境,乃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观下喻自知。][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也是藉着比喻来解释。 [百千灯,喻一切事法。光照一室,]都在一室当中。[喻一切事相之法,遍满法界。其(百千灯)光遍满,无坏无杂,]我们在一间室内,你看灯光这样照射过来,有这么多灯光,这里也有灯光,那里也有灯光,分不出是日光灯还是油灯,是什么样的光线分不出来,无坏也无杂。所以,用光来譬喻很好,用光来譬喻很好。所以,无坏无杂,[喻一根入诸根时,一根无坏;以多根入一根时,多根不杂;以一尘摄多尘时,一尘不坏;以多尘摄一尘时,多尘不杂。其余诸尘、诸法互相摄入,例此可知。一光容多光,多光容一光。光光相容,]互相包容。[光光不同,皆无坏杂,是为:一多相容不同门。妙用难思,即属圆觉用大义。本科周遍含容观竟,并二观行成就竟。]用大,圆觉用大,我们说:体、相、用。我们不能契入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听起来会感觉很吃力,会感觉很吃力,他用灯光来比喻,有时候我们也不容易想像得出来。我们的本性是无形相的,但是,事相是有形相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业力卡住了,我们因为宿世没有柔软心、没有宽恕心,所以,我们因为柔软度不够,因此事相的隔离变成很强烈的东西。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如果了解我们圆觉的本性,天地万物就能随心而转,我们显现出一分圆觉,就有一分神通妙用起作用;千百万个圆觉完成,千百万个圆觉就是一个圆觉;一个圆觉就是千百万个圆觉,所以说: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因为我们现在未到无碍的境界,说:一多相容,小能容大,大能容小,这讲起来很困难,只能从理性中去体会、了解而已。譬如说:我们很有智慧,《大藏经》那么大一部,排满了整个书柜;但是,一个通达藏经的人,通达藏经的人,整部《大藏经》都装在他的脑袋里面,脑袋里面,装在他的脑袋里面,不然他要怎么说法?等到上台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讲真的,等到讲经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像这一本有可能看得懂吗?一头雾水,有可能看得懂吗?我刚刚睡过头了,不晓得闹钟为什么没响?或者是我又把它按掉了?就一直睡,幸好我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我等到要说法才来准备,那是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大藏经》这么多,状在这么小的脑袋里,对不对?我们说:这个人的肚量那么大,能包容一切,肚量在哪里?它也是无形相的东西,别人忍受不了,他就有办法忍,所以,一切事相对他来讲都障碍不了他,我们只能够体会,只能够体会,当然,若是以本性来说,就是说:山河大地,第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慧,在凡夫来讲,事理无法圆融;但是,在圣人来讲,不然他要如何堪称诸佛菩萨?要如何了解千百万亿众生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多虽然是无量,但是,离不开一。我举一个例子,你慢慢去体会:高雄中台中加台南新竹加台北,等于一个台湾,一,再多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一。一个台湾加马来西亚加新加坡加美国加澳洲加南极、北极,加起来,一百五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等于一颗地球,还是一,知道吗,还是一。无量无边的星球加起来,还是一个虚空,同样如此,就是离不开一,而一个虚空就遍满每一个角度;圆觉本性就是如此,都不能脱离当下,当下。只有用这样,自己慢慢去体会,不然很困难!《华严经》都是菩萨在听的;《圆觉经》前面所列的听众都是等觉菩萨,而我们连初果都没有;不要说初果了,光是一个贪心就搞了十几年没消息、去不掉了,我们现在叫做看结缘的而已,哪称得上研究经典?是不是这样?这部经都是大菩萨在听的,你看前面所列的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弥勒菩萨、金刚藏菩萨,那都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等成佛、要成佛作祖的,跪着请示佛陀;而我们……算了吧!还得买麦包充饥的凡夫,笑死人了!所以,这算是念结缘的,念结缘的,知道这个境界就是这样,研究一下;喔!一念不生就是佛,多少参考一下,还是有用,不然,讲真的,我们怎么有办法去体会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门的宝贵,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有多大的胸量、多大的福报! [壬三顿同佛境(分三) 癸一用心同 子一法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这位菩萨,因为觉性遍满一切,无坏无杂,所以,他说:到这种境界,觉成就故,从观行观照。说:当知这个菩萨到这种境界,怎么样呢?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一切法束缚不了他,自在而无碍,很自在。[不求法脱。]因为本来无缚,哪里有解脱呢?譬如说:你去亚马逊河那个地方,有那个距离我们人类二、三千年的原始民族,甚至落后我们差不多一万年的历史,那边没有人在穿衣服的,没有文明的世间,那海拔都是几千公尺上面,都没有在穿衣服的。你去那个地方说:喂!脱衣服!他会说:你真是奇怪,我连衣服都没穿,你叫我脱脱衣服?听懂了吗?他连穿都没有,你怎么叫他脱衣服呢?对啊!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当下就是实相,你想求什么解脱?求什么解脱?像今天来的那个弟弟,就很没有智慧,他很老实,他听我讲经讲到戒律,说:唯盗僧物,佛不能救,五逆十恶罪,尚且能救,偷出家人的东西不能救,不通忏悔。他小时候不懂,跑去寺庙偷东西,偷东西来吃,本来是想保平安的;现在长大了,听到经典、录音带,开始寝食难安了,已经打了两通电话来问了。今天他父亲又带他来,他现在很痛苦,怕犯了不通忏悔的罪,我今天就跟他开示:你当时是因为年幼无知啊,对不对?不然以前偷拿师父二百块的水果来吃,我们现在还他五千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二十倍嘛!这个小孩子很老实,老实,他说:师父!我还是很怕,十方常住,我还给一间,其他的会知道吗?我说:知道!佛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们现在絮凝发生的事,高雄马上就知道,一通电话就传遍了,诸佛都有在互通电话,还有传真,不用担心,不过,他还是会怕!跟他讲完,他还是很怕:师父!我还是很怕,我没听录音带前,不晓得罪这么重!我说:你知道那间寺庙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我说:既然知道,你就拿去还他啊;万一你当初因为年纪小,忘记是在那间寺庙偷拿的,不然你就将赔偿放在文殊讲堂,然后点香向佛禀告,这也是十方常住的道场,一样啊!十方道场就是遍十方。他就说:师父!偷拿常住物,罪这么重喔?我说:啊?你不知道吗?偷拿出家人的东西,一块钱就等于一亿、一百亿了!十方常住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譬如说:你今天在我这里偷拿……,不用多少,偷拿一块钱就好,偷拿一块钱,我们这里有三十几个法师,每个人都有一块钱的权力,师父也有一块钱的权力,而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台湾省的出家人、全世界的出家人,加上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不然我们吃饭为什么要打板?知道吗?吃饭打板就是请诸佛、诸菩萨、诸阿罗汉;打板了,吃饭了喔!呼请,呼请,出食,对不对?呼请,出食,所以,为什么说:在寺院里施舍功德很大?因为体遍十方;为什么说偷寺院的钱罪很重,佛无法救你?因为罪结十方!这休养听懂了吗?他听我讲完后:师父!我当时年幼无知,不是故意的!我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然后我去办一些事情,他又跟来,我去今日(流通处)那里坐,去那里看看,他又走到今日这里:师父啊!我还是很怕,不然你帮我加持一下,看能不能消除我的恐惧?真是啰嗦!就跟你讲不要紧,赔给常住就行了,偷拿一百,我们就赔三千;偷拿二百,不然我们就赔六千嘛!对不对?以前就不懂啊,佛会原谅你,佛是慈悲喜舍,你知道不对,有心忏悔了,佛怎么会不原谅你呢?慈悲才是佛法啊!他说:喔!不过我还是很怕!(哎呀!不然你去死一死好了!)没办法了!我说:答案都已经跟你讲完了,叫你不用担心,如果有因果,我帮你承担。他还是会怕。我说:会怕比不会怕好啦,讲真的,会怕比不会怕好。有的人说:那本来就是要给人吃平安的!这样就比较糟糕,他会怕,会怕就表示他畏惧因果,这样还有救,会恐惧,恐惧堕地狱。如果我们的本性就不是这样,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也没有所谓解脱的人。[不厌生死,]不讨厌这个生老病死。[不爱涅槃。]也没有一个涅槃的爱,堕入涅槃的爱见。[不敬持戒,]这个不敬持戒不是说:我不尊敬持戒的人!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不会特别去尊重……,因为一个没有平等心,比较看得起持戒的,意思是这样,不是说:我不去尊敬有持戒律的人。持戒的人,大家还是要好好地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敬持戒就是说:他平等心,最主要是要形容底下这一句,是衬托底下那一句:[不憎毁禁。]“不憎”就是不恨、不憎恨、不排斥、不恨毁坏禁戒的人,就是说:他也不会去恨犯戒律的人,最主要是要强调这一句。就是说他平等,对持戒的人平等心,对毁犯戒律的人也是平等心。[不重久习,]不会看得起修行很久的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平等,所以,自己就问:何以故?[一切觉故。】 此明用心与佛同。承上证知,觉性遍满一切法,悉皆无坏无杂故,呼善男子,名为觉成就。盖此成就,全由观行成就之功。当知菩萨,到此境界,不与诸法作系缚。不求诸法成解脱,深知缚脱无二故。而于生死则不厌,而于涅槃则不爱;而于持戒则不敬,而于毁禁则不憎;而于久习则不重;而于初学则不轻。四对之法虽殊,因其心平等,而无胜劣之分。经自征云:何以故?释曰:一切觉故。]一切觉故,什么叫做一切觉故呢?底下写四个字:心体离念。心体离念,离一切念,所以一切觉悟;我们今天一切不觉悟,就是因为我们有念,念念就是邪见;放下,不思善、不思恶,这是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所以,《大乘起信论》[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一切念,离念就无恨也无爱;无富无贫,无高无低,无男无女,无天无地,一切都与空性相应,离一切相,所以,一切觉故。师父昨天告诉诸位:修行无量劫能化作一念来解决,就是这句:一切觉故[” ]所以,这一段是说:离开一切求与舍,[离前与求、]离开[厌爱、敬憎、重轻诸念,以觉性遍满,迥离分别,]“迥”就是远离,因为前面解释过,应该都会了,迥离分别就是远离分别心。[寂灭无二,无法不觉也。一法竟。 子二喻 【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眼光,即眼根照境,现量所得,不落思量,不起分别,晓了现前境界。如《楞严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无别分析就是同时普照,就是平等普照。意思是说:镜子是平等的,不用担心我们相貌美丑。我常说:一切法总不用学,你只要学平等;一切法总不要学,你学放下,你如果什么事情不能解决,麻烦你透过智慧,你问自己:你为什么放不下?你分析一下,你把分析一件事情,你分析一下,你说天地万物有什么事你不能解决的?所以说:瞻前顾后,什么事情都退一步想,以平等性,这样就什么都解决。[”其光圆满普照,以其平等故,得无憎爱。]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呢?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就是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因为你有别人现前,你一直想要去管别人,你才有憎,“憎”就是恨,才有爱,起这个爱见,是不是这样?被外境迷了,被外境骗了!所以,[征云]就是问。[:“何以故?释曰]就是答。[:光之体,即妙觉明之体,妙觉圆照,法界一相,同是一觉,故无憎爱也。一用心同竟。]诸位菩萨!学道就是注意听看看大菩萨如何修行,我们学不到一百分,最起码也要学三十分,下一点功夫,无憎爱心。 [癸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承上既用心同佛,故见境亦同。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所以,修行需要时间,我一直跟诸位讲:不能急,我也一直劝这些初发心来出家的法师,这个不能急的,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师父;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道场;急急忙忙就要离开这个僧团,这是很悲哀的选择,严重错误的选择。除非我们这里没有法,如果我们这里没有法,则另当别论。对不对?我们这里一直在弘法利生,我们法还没有学到一个定点,急急忙忙就要离开,出家众,这样讲起来是很可惜的!而在家众则是经不起别人讲几句闲话就离开了,我们也是夫他很怜愍,很怜愍,没办法!我常常跟邱医师讲:邱医师!我们两人立场上相同。邱医师也说:对!师父!我们立场相同。邱医师说:我是一个医生,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对不对?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你只能嫌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嫌我没有实力。对不对?你不来让我医治,或是来让我医治,而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只能说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师父也是一样。邱医师说:你不让我医治,痛苦的是你!很有道理!你不来让我医治,只能笑我技术不好,不可以笑我没有实力,但是,痛苦的是你。今天他这样讲,我也要告诉诸位:你不来听经闻法,你可以说,你跟我这个师父不契合,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没有修行,烦恼是你在烦恼,我不增也不减,立场都一样。如果说做师父的一直跟你拜托:拜托,拜托,来听经!有法师这样子的吗?要你来听经,还要拼命拜托你?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需要时间,师父一直重复告诉诸位:薰习,一定要日久月深,这样道力才能产生。[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味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圭峰大师云:泯前心迹,]这个“迹”就是相,除去我们内心之相,然后产生了后面的依报正报,[起后依正,]那就平等,[圣凡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如果你不除相,则虽然你不憎恨不持戒的人,[则虽无憎]也不特别地尊敬持戒的人,[敬,]这个无憎敬是指前面:无憎无敬,但是,[尚见持毁等,]这样还有见到:这个人持戒,我看得起他;这个不持戒,我就攻击他、伤害他、毁谤他,还有持毁的相在,这样你还是一个凡夫,持毁是生灭法嘛!对不对?在你心中,有持戒、有犯戒的这个相,你还不是一个修实相大乘法的人,所以,我才说:必需要一切法无相。[故须泯之,]“泯”就是除、就是灭的意思。[方同佛见。]这样才能跟佛的见解相同,[自此以下,正显其同。]你看佛是何等的胸量,佛是何等的胸量!我们今天自我困扰:这个有修、那个没有修,那个怎么样、这个又怎么样;人家有没有修,你怎么会知道呢?与我们又何干呢?是不是这样?因此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作祖,全因为整天都在自我困扰,自我困扰,谁给我们烦恼?是你的心魔给你烦恼,什么叫做心魔?不平等心就是心魔,不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心魔,佛魔相同。对不对?佛魔体同,你今天所有的烦恼,都是从心魔产生。所以,没有证得圆觉性、没有证得本性的众生,他会说:求其无烦恼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由自己心迹已泯,惟有妙明觉性,圆照法界。普照,即圆照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曰:寂灭无二。普照,是如如智;寂灭,是如如理。佛之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其实这两者很接近,等觉菩萨是照而常寂,妙觉菩萨是寂而常照。[”今云同佛境界,是等觉义,故云普照寂灭,]照而常寂。[方归一心本源也。]所以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若是修大乘法实相,当下就入寂灭空性,这样就无事。什么叫做寂灭?就是没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没事!一切法统统没有事,天大地大的事情统统没事,统统没事,因为本性一切法悉皆空性。菩萨!你能够想像,天大地大的事情,到我们的心中统统没事这种滋味吗?这就是佛的滋味,一个人到这种境界,所有的天地万物都任由他使用;什么叫做任由他使用?因为他能欣赏无量无边的外境,不被外境束缚,一切法对他都是处在及无碍,所以,天地万物、所有的财产,都是为他而设。反过来说:束缚在欲望或者是境界的人,则是一个烦恼心的人,烦恼心的人,觉性不能周遍,觉性没有遍满,不能离相,不能空性,不能得到安详,不能持续这个正见、远离烦恼,这样所有的财产都只是增加痛苦而已。因此佛没有一切财产;不过,佛拥有一切财产,我们的觉性如果透视天地万物,就算一天只吃一餐,饿肚子,包括晚上没地方睡,随便铺一件破草席睡觉,包括他的厕所常常阻塞不通,意思是说住得很破旧,住在破屋或是古庙里,虽卧地上,犹如天堂,就像在天上一样,天堂!他知道这只是一个躯壳,这一个躯壳嘛,排泄大小便而已,我把它养得再肥,它也不让我留,留也留不住,我现在每天吃,吃得很胖很好看,它也不让我留,还是得死,让你没得商量;你说:我们商量一下,这个身体不要死!没办法商量,这是很可恶的身体,不能让你商量,没办法用拜托,时间到,你就要回去,不然你能如何?所以,很执着这个肉体的人,我们就想:我们真正的财产,不是享受的财产,不是享受这个肉体,是享受那种圣人的平等心、宽恕心、慈悲心、安详寂静的心,拥有这颗安详、寂而常照、照而沉寂的心,所有天地万物,眼睛看出去的,都是和平的世界,都是和平的世界,没有争斗、没有战争,外面是纷纷扰扰,内心是安和乐利,心中是安乐妙宝。一切境界乱飞乱舞,对一个修行人,知足、空性、以无量智慧观照的人,跟没有事情一样,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所以,他愈修眉毛就愈宽……,度量大嘛,修这个貌相,慢慢慢慢的,他就一直庄严……,度量一直放大……,所以说: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学佛不分老或年少,谁早一点开通,谁就是老师,学无老少,达者为师。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当下、当处解脱。[无缚无脱;]连束缚也没有,连解脱也没有,到这个境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于中,即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清净加深的真实的境界当中,[随缘现起照用,照彻恒河沙数,诸佛世界。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不是一不可说,乃有阿僧祇,不可说诸佛世界;]要念对,不要念作:不要讲,不要讲,不是这样,佛几时叫你不要讲?可别念成:不要讲,不要讲,应该念:不可说,不可说。[况且不是一阿僧祇,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然此中意旨,盖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数量,]所能了解的,[是引机造诣无边境界,]引导众生入无量无边的境界。[故假增积多数耳。]来显示,当然就要说无量无边。[云佛世界者,以净秽等土,皆佛所统也。]以净跟污秽等土,都是佛……,这个“统”不是管辖,是教育的区域范围,都是佛所才华的范围,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所统就是:是佛的教化的一个范围。 [犹如空华者: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菩萨!虽然说这很平凡,但是,这句话就是我们根本的生命观,一切世界皆依妄念,简单讲:如果我们放下妄念,这个世界的业就牵引不了你。这个妄念简单讲,就是执着娑婆世界,简单讲:你如果一直执着娑婆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叫做妄念,你一定要单刀、直接斩断烦恼的根本,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不起心,不动念,心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虽然损失一切,但是,你当作没有损失一切,因为我的目标在极乐世界,虽然吃亏一切,我并没有吃亏一切,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起心动念,使你落入这个娑婆世界的引诱,起这个妄念,就像被娑婆世界吸走了;我不起心动念,这个娑婆世界就吸不了你,我不会再来这里出生了,吸不了你啊,知道吗?它吸不了你。今天娑婆世界有你的办法是为什么?因为你有妄念,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贪嗔痴不断啊,娑婆世界就有你的办法,魔障就有你的办法。如果我今天对娑婆世界统统无所求,所有的生命我都放在极乐世界,你想想看:但是,讲是这样讲啦,很困难!昨天举办皈依,有一个菩萨来到这里,来到这里,他的女儿却不见了,来这里没几分钟,她的女儿就走失了,跟她一起来皈依的,她很紧张,泪流满面,一直哭:我女儿……,本来是抱着她女儿欢欢喜喜要来皈依,不料却被人群、人潮冲散了!没办法,母女是先天性的一种感情,没办法,在世间人来讲,这是很正常的,母性的伟大;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也是妄想,这个也是妄想;如果女儿不见了,当妈妈的不会急着寻找,这也是很糟糕了,算是精神不正常!所以,她的女儿被人群冲散时,我一直安慰她:不要紧张!你女儿几岁?她说:才一丁点大而已!我说:这样不会跑很远,不用担心,菩萨!你不用担心,既然这么小,绝不会跑丢了。后来经过没几分钟,我去楼上再下来,她就找到了,破涕为笑,很高兴!说实在的,虽然知道要皈依、知道要修行,但是,要破这个执着,没那么简单,不是这么简单的!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纷纭。]我们的念就是不住,刹那间一直变化。[成、住、坏、空,旷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总显空华无实,世界非有,]你看,世界非有呢!诸佛菩萨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一点东西都空不了,空不了!所以,讲到诸佛的度量,凡夫实在是无法相比,世界非有,世界既然是非有,只是暂时借我们居住的。所以,[惟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不即不离者:]是什么意思呢?[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也不离圆觉,为什么不即圆觉呢?[以本无自性故;]所以,不即圆觉。什么叫做[不离圆觉,以全体即真故。如空华无异,]空华是不实在的。[由不即故,]因为不即故,[所以虚幻起灭;]虚幻起灭。[由不离故,所以华处即是空处。上约依报世界也。 更约正报身心。无缚无脱者:于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有为之法界;由修、证、解脱,而成四圣无漏之法界。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即真,]当体即真,[故双无也。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观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个个具有本觉佛性,]本觉佛性,[由始觉有功,]修行修到一个功力,修到一个功力。[本觉方显,与佛无异,故曰本成。然说众生,本来成佛,惟华严与本经有之。]《华严经》也是这样说,也有这样说。[但以语惊凡听,]凡听就是一般的听众,一语惊破一般凡夫的听众。[理越常情,]常情就是一般,这个道理超越了一般我们所能想像的。[佛既罕言,]佛很少在讲,众生多不信,[生多不信。]产生了很多的不相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有个人去问禅师一句话:禅师,祖师!我为什么不悟呢?禅师说:不悟是你自己不悟,又没人阻止你!真傻,问这样一句话!他问:我经典听这么久,怎么都不悟呢?禅师告诉他:你不悟是自己不悟,不悟是你自己不悟,悟也没有挡住你说:我不让你悟!好笨啊![并非诸佛妄谈。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者:以既知众生,本来成佛,返观从前,六凡之轮回生死,四圣之取证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返观往事,如昨梦耳。二见境同竟。 癸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佛直接证入圆觉,一切都破,统统破。所以,以前禅宗在修行,到师父那里,哪需要搞这么久?哪需要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五,一直讲经,搞了三年?足足三年!到今天,如果我说:悟的人举手,对不对?没有人敢,没有人敢举手,举手的话,我问你两句,你就倒了!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根机!以前的人就是佛法难得,在大陆修行,想参访一个高僧大德,印证自己是否开悟,要跋山涉水,走好几千公里,才能遇到善知识:现在不同了,现在车子一坐就到了,骑摩托车,很快就到了,现在参访善知识很新简单,拜托他来,他还不来,所以,他不会珍惜,他不会珍惜;要等到我往生后,才发觉:唉!没来这里很可惜,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为何都不了解师父的发心呢?以前太虚大师,虚大师在大陆被人误会得很深,在传记里说到,他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在读经时,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为人较不拘小节,整个中国今天的佛学院,包括出家人的服装、佛学院,都是虚大师所创办的。虚大师因为不拘小节;以前在大陆都是人力车,人力车,拉着车子……,有时候,人力车上面会坐女众,虚大师有时候很忙,要赶时间,人家车子载一个女众,他就喊着:喂!下来,下来!让我挤一下,让我挤一下!一个出家人跟一个小姐坐在一起,这样载着走……,有的人就很看不惯,结果遭人毁谤,毁谤他是政治和尚。当时有一个在家居士,男众,整天不批评别人就很难过,他很看不惯太虚大师这样,很看不惯,所以就四处散播谣言:虚大师曾经劝他: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还是赞叹佛教才会兴,因为《阿弥陀经》里面,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他说: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要这样批评。师父一直劝他,这在家居士还是拼命一直毁谤,意思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起到虚大师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他还是讲同样的话,虚大师送火葬场,荼毘的时候,荼毘,火化,他站在一旁,因为他也是太虚大师的徒弟,师父教徒弟不要毁谤他,徒弟不听他的话。火化后是什么情形呢?火化出来,太虚大师整个心脏全部舍利子,外面全部舍利子包围,全部被舍利子包起来!他这下子惨了,毁谤菩萨,糟糕了,当场就一直哭,糟糕了,不通忏悔,师父在世的时候人,他不听师父的劝告,叫他不要毁谤,等到师父死后火化,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才开始在担心,完蛋了,外省人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下子惨了,糟糕了,毁谤菩萨!你想想看,他的功力到什么程度?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包起来!所以,我常常讲:当然,那是太虚大师,那不是我,那太伟大了!意思是说:人家发什么心,太虚大师他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他到这种境界,他全心都是为佛教,太虚大师。再说倓虚大师,他有五个孩子,后来出家:倓虚大师。你看,《影尘回忆录》,对不对?倓虚大师都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统统没有,倓虚大师一直说,他是一个平凡的,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人,但是,倓虚大师很重视因果,他儿子事业失败,求助于他这个父亲,被他骂回去,常住的钱怎么可以帮助你?马上骂他回去,一毛钱都不给他!对不对?常住的钱怎么可以给你?对不对?因果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倓虚大师火化后也是不得了,不是像我们现在,人都还没死,就说他出生时梦见阿弥陀佛,照三千大千世界,唉!那是大妄语,大妄语,人都还没往生,就写得像小说一样,不知道到底写什么东西!一切无起无灭,不来不去,统统没有。 [此蹑前,既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即称合圆觉实性,同佛境界也。但了梦体本空,则一切自无。了生死空故,无起烦恼,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无灭生死,而证涅槃。无漏圣法非新来,有为凡心非灭去,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菩萨!你想想看,既然来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我们修行何必做表面功夫呢?搞这些做什么?有的人来参访我后说:那个法师很奇怪,也不曾看他穿长衫,也不曾看他披红袈裟,很奇怪!都是随便穿一件罗汉褂!所以,我下楼的时候,外面进来的人会问:请问要去哪里找慧律法师?我就说:我师父现在正在午睡,他没空,你不要来找他!他说:你师父在午睡喔?你师父都睡到几点?我说:我师父都睡到三点半。他说:那我在这里等到三点半。我说:他也不一定会下来啊!他说:你的声音很像你师父呢!我就说:对啊!我师父说要把衣鉢传给我。他说我的声音跟他很像!他才半信半疑的:这样啊!一直纠缠不清还是不见的好,我看起来既不像祖师大德,也不像高僧大德,统统没有。我很奇怪,我喜欢很平淡、很平凡,我就是去参访广钦老和尚,有一次我去六龟参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总是坐在一张藤椅上;以后我在内门乡也要准备一张像广钦老和尚坐的藤椅,坐着,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几乎看不见,这样坐着(慧律法师学弯腰坐的样子),这样坐着。请师父开示!然后就说:念佛,念佛!师父!念佛要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整个人缩起来,驼背,像广钦老和尚一样,坐在一张藤椅上,很简单!广钦老和尚很朴素,穿一件褐色的半截的短褂,再来就是穿一件褐色的……,戴一顶帽子,广钦老和尚会戴一顶帽子,戴一顶帽子。你注意看,广钦老和尚的手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真的喔!老和尚的手很长,手很长、手指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因为没吃饭就缩水了,没吃饭,他都不食人间烟火,都不吃饭,吃水果、喝牛奶而已,统统没有,不吃啊,不食人间烟火,你想想看,一个人几十年不吃饭,难道不会缩水吗?所以,老和尚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我要搬家了!听他开示的人,大家都知道,老和尚常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会漏水,该搬家了!意思是说要往生了。老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你看他有在搞稀奇古怪的事吗?他几时在穿什么有的没的?统统没有,统统没有!所以,我们这里诵戒,全部都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你看这些孩子,三十六个法师,师父从来不用操心他们,我都跟法师讲得很清楚:我讲的哪有可能比广钦老和尚讲得更详细?你们乖不乖,老和尚那本书写得这么清楚,还需要我慧律法师再跟你讲什么吗?是不是这样?所有的修行,那本《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都写得清清楚楚了,何必我慧老多言呢?我会讲得比老和尚更好吗?不可能的事!既然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依老和尚,老和尚讲什么,我们就是怎么做,很平实、平淡、平凡,不要搞那一些奇奇怪怪的,我很不欣赏那种东西,老是讲神通、有的没的,统统没有!对不对?统统没有。所以,如果人家知道慧律法师下来,我就跟他打个招呼:有些女众来,她买东西来,看……,我也不会跟她介绍我是什么人,她说:我们相见师父,师父几点会下来?人家跟她说:刚才那个就是啊,她才会过来:啊!师父!开始大呼小叫的,女人就是女人,没办法!大呼小叫的:啊!被他跑掉了!大呼小叫,捶胸顿足的,没见到师父!有的人很感动,像那天西班牙回来的那个,Spain,西班牙回来的那对夫妻,他的太太看到师父,马上掉眼泪,感动,东海大学的毕业的,她说她要皈依,东海大学的毕业的。你看她东海大学毕业的,到了西班牙才听到佛法,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才听到佛法,然后她都copy给中国人听。结果我问她:你去西班牙做什么?她说:我去那里卖豆腐。啊,卖豆腐卖到西班牙?竟然去西班牙卖豆腐!我问她:你都卖给什么人?她说:台湾去西班牙的差不多有两千人,移民,immigration,about two thousand people,移民,大概两千人;大陆大概两万人。我看到广钦老和尚的风范,平实、平淡、平凡,就是这样子,跟着师父的人,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没有。我不是像某某法师,说他一作法就有鬼神会附身,会讲什么话,有多么厉害,能够驱鬼弄佛,或者是说……,我都没有!或者说:那个法师有什么神通,他有多么厉害,我都没有,统统没有,我没有神通,一品惑也没有断,统统没有,也不会搞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搞不来,搞那个要有本钱,我没有,搞不来,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跟你们一样,没有什么两样,经典是互相研究而已。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去,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死,了不可得,搞这个个干什么呢?自己肚子里面没有东西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没有东西,你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有东西,你包装什么?你装饰外表,装什么?对不对?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哎呀!这个言辞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其所证者:约理,无得真失妄,]这个“得”是配合着“失”;“真”是配合着“妄”,就是无得失、无真妄。[无取妙舍粗。]“取”是对“舍”来讲;“妙”是对“粗”来讲,无取舍、无妙粗,他重新把它排列,看破灭不晓得在讲些什么?说:无得真无失妄,咦?奇怪!怎么会这样子呢?无取妙、无舍粗,没有这样子,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其能证者:约行,其心平等,离诸分别,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无[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截止的。无[任、]没有所谓的让你保任的东西,空一切相。无[灭]也无一切可灭。[四病。]后面会讲到,[由所证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证之作、止、任、灭四病自遣。于此证中,无能无所者:即蹑前,]“蹑前”就是依照前面,这是根据前面。[于此]到这个境界。[能证所证之中,悟得能证之行不立,而所证之理自无,故曰:无能所无。据此则能所双亡,对绝悉泯。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如果有见到这个正觉,或者是有见到[解脱离诸漏,]这个有见,[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如果说:你如果见到说你有解脱、你离开诸漏,你不执着一切,就是说:如果你有见这个,那么,就不是所谓的证道之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总结称合圆觉实性。一切法性,即圆觉实性。寂灭无二:寂灭, 者,名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无二,常住不坏也。三顿同佛境竟。 壬四结合问词 【“善男子!彼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重呼善男子,令其注意也。彼诸菩萨,指现会新学,求净圆觉之菩萨,并及末世,初心之众生,亦在其中。如普眼问云:愿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此为当被之机,]就是所要照顾的,“被”就是所要加被的众生。[故佛答如是修行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也。如是渐次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立初渐次。]有一个开始。[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修定,你要先[坚持禁戒,安处徒众,]跟大家和平相处。[宴坐静室。是也。]宴坐就是静坐。 [如是思惟者:谓如我所说,初观身、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次观心、]观照这颗心[妄有缘气,]妄有缘气就是说:妄有能缘,有能够攀缘的这个气分,就是第六意识。[于中积聚,]积聚,[似有缘相,]能够攀缘之相,[假名为心。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身心俱空,究竟无我,即我空观也。]再来,[次法空观者:如前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外在一切都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能够让幻除掉的那个智慧的灭,也要幻掉、也要除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譬如我们磨镜,[垢尽明现,]污垢若尽,光明就影现。[乃至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是也。 如是住持者:谓如我所说,住持进修之法。如前云:由此不能,远(去声)于幻化,]“远”就是远离。[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离开幻化垢秽的人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就是所对的垢尽,用智慧去……,能对的智慧除掉。[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乃至一真法界科止,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是也。 如是方便者:谓如我所说,真空绝相观中,由内身根识清净,乃至外境,六尘清净。内外四大清净,世间诸法清净,出世诸法清净,自他正报清净,一多依报清净,以及色空同如。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清净是也。又如理事无碍观中,如前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为什么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呢?同一本性故,这就是同,因为同一个本性。为什么会遍满法界呢?同一个本性嘛,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的虚空,没有所谓的时间,当然就遍满法界,眼根、眼根的本性,耳根,耳根的本性,都一样,[根遍满故,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是也。 如是开悟者:谓如我所说,周遍含容观。如前云: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乃至顿同佛境科中,]就是说[一用心同云:]用心同去就是共同一个心,共同一个心,一用心同,共一个用心,共同一个,共同一个佛心。[觉成就故,]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乃至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是也。 求如是法,亦不迷闷者:谓如我所说,见境同科中,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如称实同科中,当知生死,]又如称实同科中,就是前面讲的一科一科的分类,前面那一段就是了,前面讲的哪一科……,因为我认为念这个很麻烦,所以,就没有把那个科判念得清楚。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乃至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求如是法,何迷闷之有哉!一长行竟。]想要学禅的人,听到这句话马上就开悟!因此初学佛的人,应该在空观里面下功夫,空观里面下功夫,一切法毕竟空寂不可得,观照久了,自然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烦恼都是我们的心魔,心起还从心灭,你不从心下手,要从哪里解脱?根本不可能!只会拜托师父:请您帮我加持!拜托佛陀:请您加持我、保佑我!你自己却不保佑你自己,我当下这一念放下,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吗?今天那个小孩很有趣,他很担心,叫我帮他加持,看能不能消除他的烦恼?有可能吗?以为我帮他加持,他就不会烦恼,烦恼是在心,哪有说我帮你加持,你就可以没有烦恼?是不是这样?不了解佛性,智慧拿出来,智慧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放下,我再帮你念一百年也没用!放下,两个字而已,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辛二偈颂(分二)壬一标颂二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正颂 (唯略起行方便,余如长行。长广偈略,故不重列。) 【“普眼]就是普眼菩萨,[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意思是说:也是不可得。[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意思是说: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执着呢?我们为何会如此愚痴?这根本就是地水火风假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真实相,我们为何如此固执呢?生死六道轮回就是由妄念而来,刚才师父跟你们讲过了;妄念都是因为妄想、执着而来的。[】 此颂阙少起行方便,即修行渐次。彼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第进修之法。如前云: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二字,即是正念真如,]师父讲的:要正确地观空,不可得,不可得。[为修行之本。渐次者:以戒定为初渐次。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修定,[坚持禁戒等是也。]一开始要比较勉强,一开始要勉强,持戒一开始比较勉强,久了就任运自如。 [次修观慧,先修我空观。即起正思惟,思惟一切众生,妄身妄心,皆如幻化,无有实体。身相,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的“性”就是分别的意思,不是本性的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有分别之性、强烈执着之性的意思,俗话说,俗话说:山可改,性难移,就是在讲六识的妄想心,山可改,性难移,现在是在讲六识心很难除掉![名为分别影事。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曰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体各各分离,乃谓作观时,坚、湿、暖、动]“坚”就是固体;“湿”就是水;“暖”就是温度;“动”就是风,就是地、水、火、风,同样的意思,坚、湿、暖、动,就是地、水、火、风。[各皆归属,故曰:谁为和合者。妄身既无,妄心亦灭。则平日所妄认身心为我者,至此毕竟无有我相可得。此我空观也。]无有我相可得。所以,我们如果来替常住做事,来替常住做事,统统放下,无我;不要说:我现在在替常住做事。应该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不过,要先跟负责人配合一下,你要来帮助柜台也好,或是要帮忙什么也好,要先配合一下,不要说突然跑过来,也没知道怎么分配工作给你,要先联络一下。 再来,[【“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如是我执既空,渐渐修行,一切悉皆清净。何以故?法空观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故曰:一切悉清净也。]因此对于我们这个身体,把它照顾得健康就好,不必太过于打扮,听说有些电影明星会用牛奶洗澡,不晓得是不是真的?牛奶很贵呢!我去买牛奶,一瓶要五十元呢!如果要把浴缸装满,喔!那不得了,不得了,如果我那个浴缸,我在洗的那个浴缸如果要装满,可能要用到两万块牛奶,真的,一瓶五十,才一点点而已,五十……,只为了保养皮肤,保养皮肤。我们了解这个身心都是虚妄;不过,也不要任自己披头散发的,像鸟窝这样子;如果看到你的头像鸟窝,师父说:你的头发怎么乱成这样?你还反驳:一切法不可得啦,是鸟窝,即非鸟窝,是名鸟窝。对不对?结果到最后,人家看到学佛的人:跟慧律法师学佛的人都是鸟窝!哪有人学佛学成这样的?我们出门就要整理干净,我们知道这是假相,没有关系,但是,基本上、礼貌上要简单化妆一下,对不对?衣服不要买一件好几万的,哎呀!对不对?无缘无故就戴一颗钻石,钻石,对不对?无缘无故就穿得很暴露,这样是想代表什么?想代表什么?对不对?不需要这样。我们都是自我增加麻烦,增加麻烦。 [【“不动遍法界,】 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长行云: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诸幻都是影像。[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就是没有界限,你到哪里都是清净,到哪里都是清净,你在这里清净;出国也清净;在国内也清净;你去厕所蹲大全也清净,心,指心无所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乃至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六根也遍满。[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而已。[此句颂,含义甚广。言无方清净者,即无有那一方而不清净也,]没有界限。[亦即遍满义。既然遍满清净,自然寂灭不动。根尘一切诸法,同时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语不顿彰,]意思就是:如果透过语言,无法全部顿时显现出来,[故作次第说也。]所以,一句一句再来解释,其实这个是同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境界是同时显现。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此颂称实同科。其能证之心,离于作、止、任、灭四病,都无分别,无能无所,毕竟无有所证之法,亦无能证之人。者,即人也。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者:一切诸佛,所有依报世界,虚幻不实,犹若空华,毕竟是妄。华处即是空处,妄即是真。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者:过现未来,如梦中境,求其来去之相,皆不可得。]皆不可得。菩萨!我们为何不把“皆不可得”写下来?将它牢记在心,一切法真的不可得,没什么好执着、没什么好计较、没有什么吃亏的,你今天占人便宜,你就是造业;你今天被人欺负,学吃亏,你就是占人家的便宜,因为学吃亏养德行,养我们的德行,吃愈大的亏……,能够忍受更大的亏,你的德行就愈深、忍辱就愈深,你受更大的委屈而不去解释,你就是更大的忍辱,这样你成就佛道就近了,你就接近要成就佛道了。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如是修习就是修行。[”】 初发大乘心,而行菩萨道,及末世发心众生,欲求如来圆觉之道,应当照上来所示,六种如是之法修习始可!]这样才可以,才可以。[一开示观门同佛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二卷终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