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6片)

  编码:092[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07.10

  819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严经义贯》,819页。

  我们每天都有一定的进度,如果你几天没来,就会发现讲了好几百页,这里是不留人的,所以这个结夏安居期间,大家辛苦一点。

  819页,7.富楼那执因疑果

  经文:【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注释:

  “无状”:就是无因无故。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何当”,就是何时还会。意思就是说,如来现在已证得了妙空明觉,返妄归真,可是在此如来所证的真如法性,什么时候还会再出生山河大地及众生有漏的业果?换句话说,既然一切众生本具的本妙觉心,会以一念无明妄动,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业果。而如来今日既已证入此本妙觉心,会不会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动,再从真起妄,又堕为凡夫?

  这个是所有一切学佛的人,都会产生怀疑的。

  820页,义贯:

  “富楼那言:若此” 众生本具之“妙” 明“觉” 体,“本妙” 本“觉” 本“明”,他这里都是用一个“本”,这个“本”就是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佛,就像深山里面的矿,有因缘挖出来就锻炼,就变成纯金了。所有一切众生的佛性,现在就是埋在无明的矿山里面,看哪一个人有因缘、有福报去听到佛法,就是把这个佛性开发出来。但是在这个佛教里面,他讲这个法身慧命,它不是一生一世的,绝对不是的!诸位!如果没有因缘,你不可能会坐在底下的,绝对不可能!而且还是听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还是最上乘、最究竟的《楞严经》!所以只要就很简单的坐在底下,就这么简单一个动作,在佛经来讲、佛法来讲,他不是修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经在无量佛所种种种的善根,要不然你今天坐不下来的,绝对坐不下来的!所以诸位要成就道业,在一念之间,有这个善因缘,诸位应当珍惜跟把握。

  底下,且“与如来” 所证究竟之“心”相比,实在是“不增不减”(如来究竟之心未曾增,众生本具之心也未减),无有高下。然众生于本具真心中,以最初一念无明,“无状” (就是没有来由,而妄欲加明于本觉,以致)“忽” 然“生” 出“山河大地”,所以这个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其实这些有漏相,都是因为心动、妄觉所来的;心如果如如不动,了悟相本空、山河大地空、人生宇宙空、花草树木空;“空”就是没有实体的意思,只是缘起的短暂的一合相而已,其体性本来就空。以及“诸” 有漏“有为” 依正诸“相”。众生既是如是忽然从真起妄,而“如来今” 已证“得妙空明觉” 之本真,诸位!这个忽然从真起妄,记住这一句话:不是真的,这是为了解说众生忽然产生山河大地的原因,而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叫做从真起妄,真从来不起妄。意思就是说:妄性本来也是空,并没有这个东西,为了解说能所的方便,只好这样讲。所以你必需要了解,忽然从真起妄,诸位!真从来不是妄,所以妄性本来就空,并没有山河大地所产生,只是妄动而已,只是你妄执、妄动、妄分别,所以不了解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的道理,一直在心性里面加一个明,妄知、妄觉、妄明,所产生晦昧之空,不实在的东西。

  而“如来今” 已证“得妙空明觉” 之本真,然于此真中,众生有漏依报之“山河大地”,与“有为” 的“习漏” 之业果等,“何” 时“当” 会“复生”?这个是怀疑,就是说:成佛以后,会不会再像众生一样,又产生了习漏的业果,突然又跑出了山河大地?

  诠论:

  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不论初心或久学)常有的疑问。佛在《圆觉经》中也回答过这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完全是宿昔于如来藏等第一义谛的熏修不够,故不思议地无法起信,致有此疑。大凡人若于第一义谛熏习力不足,信根不具,通常就只能退而修习次一等的余谛,如声闻谛、缘觉谛,及大乘权谛,权就是不究竟、方便说,二谛融通三昧印,这个权谛简单讲就是俗谛,就是方便来讲,不究竟的。乃至凡夫之人天谛,这是勉强不来的,以善根力不足,根器如是故。

  所以师父刚刚已经跟诸位讲了:要听《楞严经》,像这样坐在这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你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非常难!所以为什么每一个人跨进文殊讲堂,师父都是如此的赞叹、如此的珍惜?你想想看,这种大乘最究竟、最上乘的《楞严经》,拜托人家来听,还不一定有人要来听;还主动来,师父怎能不珍惜、不赞叹诸位呢?底下说:除非因缘成熟,得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开示、接引,诸位!为什么要讲: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开示、接引?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在禅宗有一句话:如果没有遇到出世、出世开悟见性的大善知识,与其修,不如不修。这是禅宗里面,祖师大德的叮咛跟指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很想修行,可是他却没有因缘碰到开悟见性、出世的大法这种大善知识,与其修,不如不修。为什么?怕坏了佛的知见,坏了佛的知见,就永远不能成佛,而且会死在知见的坑道里面。所以有的人在讲说:师父!讲经说法是不是有功德?我跟他讲:这可不一定,看你怎么讲?你要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引入佛的究竟涅槃、佛的知见,那么,你的功德是真的很大,因为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这个功德可不是须弥山所可比拟!但是话讲回来,如果你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知见,引入你的知见,不是依法喔,是依人喔,这个就很麻烦了!大凡每一个人要生存在这个世间,包括法师,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而这一套善巧方便,太过善巧方便,却不符合佛义,你的麻烦会很大!为什么?这不叫做说法, 这个叫做相似法,相似法是二法,让人家起二分法、起有能所法,此心外缘法,不是真正的真心法。佛法是不二法门,这个是很重要!所以在律学里面讲:如果一个比丘,不具有佛的正见,或者是坏佛知见;或者是外道知见、恶知见,不名比丘!还不够资格,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人当以佛陀的正知正见为依皈,是真正的出家人,了解最基本盘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缘起性空、三皈依,这个很基本盘的东西,如果连这个都讲错了,就很麻烦了!所以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奠定了诸位你自己有非常强的判断力,你打开电视的频道,乃至佛学的频道,太多的法师、居士在那边开示,你很清楚的,一眼就能看穿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根本就是不合佛义,胡扯,你自己很清楚,你绝对不会受骗,也不会上当,这个就是你今天听经闻法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培养自己判断的能力。所以能够把这个奢摩他,如来密因,微密观照,大开圆解这一段,听到这一段结束,我告诉诸位:这一辈子修行都永远不会走错路,因为你已经开佛的知见了,开佛的知见了。那现在没办法,法师大家都要生存,懂一些,那就只好做这一些了,要他深入,他也没办法,他能力他到达极限,他要生存、要盖道场,就当然要开始做一些法会,要不然没有收入,只好这样子退而求其次了。但是我们现在整个佛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这个了: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法会,种种的拜山啦,全部差不多都是这样子;而对佛的最上乘的究竟涅槃,到底深入体悟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太难太难了!为什么?这种深不可测的东西,非表层意识的,也无法说、也无法讲、也无法形容,又那么难,讲这个也不对,讲那个也不对;讲这个也对,讲那个也对,干脆放下:我念佛就好了,不管它了!大部分都是抱着这种态度,没办法!是不是?

  所以为什么在这里讲,看,821页,要佛菩萨、大祖师、大善知识;为什么统统加一个“大”?“大”就是见性开悟才有办法!开示、接引,否则这是累劫的业习力,以及修行所致,很难突破、很难超越的。一般人碰到困难了就萎缩,要不然就得少为足,裹足不前,要讲到最上论、最上乘论,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不是这种根器,我们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蒙佛接引。差不多都是这种观念。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阿难就比较具有第一义之善根,所以虽未断烦恼,但一蒙佛慈悲开示,即心开悟解,获本心明;更不会怀疑说:佛会不会哪一天又堕为凡夫,起这样的妄想分别!(当然,像富楼那这样的大弟子,亦非“实法声闻”,而是为护释迦牟尼佛的法,来权现声闻,代众生发问,以示众疑。)

  821页,经文:【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shū同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注释:

  “譬如迷人”:“迷人”,迷失方向之人。“迷”,在此指无明,也就是最初一念的无明。

  “于一聚落”:“聚落”,喻如来藏或一真法界。人乃存在于真如本性中,而犹自生迷惑,如人骑牛背上而找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往外求佛,却不知道我们自性就是佛,根本不知道!我们现在就是骑牛找牛,你现在清净的自性本来就是佛,你竟然心中有佛不去找,去找外面的佛!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要热别小心:外面求来的不真,外面求来的佛永远不是!要好好的记住这一句。佛在你心中生根发芽,这个是真正的佛。

  “惑南为北”:因为心迷惑,而把南方当作北方。他虽这样迷惑,以妄为真(以南为北),但南方实不会因他的迷惑而转为北方。这比喻:迷时虽从真起妄,以妄为真,但此妄决不会变成真,因为妄性本空。诸位!这四个字就是这个道理,你今天为什么会迷?没有原因,就是迷!有一天告诉你:你这样是迷。我突然悟了,迷就停止了!就好像此人迷南为北,但他的迷惑并非实有,亦无实体——其“迷”本空,其“惑”是无体性的。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此人的这个迷惑,是从迷而生的呢?还是从悟而生的?——若是从迷而生,则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那就不是本妙觉明,而且这个迷也不是“最初一念无明”;因此可知,说这个迷是“从迷中生”,不能成立。如果说这个迷是“从悟中生”,悟何能生迷?如鸭子如何能够生老鼠?故说“此迷为从悟中生”,不能成立。如是则知,此迷既不是“从迷生”,也非“从悟出生”;结论:因此可知,此迷实不生!迷无本体、无性、亦无生,迷体不可得。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本”,就是原本。“根”,就是根由。“此迷”(就是无明)原本就是没有根由,若有根,即在本觉明心中便已有迷,若已有迷,即不能称为本觉明心。这个意思就是:你往前推的意思,譬如说你今天是迷、去年是迷、十年前是迷、一百年前也是迷,无量劫来都是迷。意思就是说:如果迷它有实体性的话,那么你就麻烦大了,你这个迷是实体,就是永远除不掉的,一开始他就迷,就表示没有本觉了!对不对?因为迷已经存在了,你哪有本觉明心?对不对?所以,就推到无量劫来,你没有本觉明心,没有本觉明心,不用修行了!为什么?没有佛性,你怎么修行啊?没有的东西,你怎么提炼?没有金,譬如说这一堆沙,你怎么提炼,也提炼不出金啊!为什么?没有金矿的本质啊;如果你没有佛性,你怎么修也没有用啊!所以,因为我们有本觉明心,对不对?修行才有办法成佛。如果这个迷一直存在,那本觉明心就没有了!又,若有根由,即不迷惑,以无根由,故称迷惑。没来由的,胡里糊涂的,故称为迷;若是有来由,清清楚楚的,即不叫作迷。故此云,“迷”本来即无根由,怎么可说迷是由迷而来,从迷而生?因为既“无根由”,也就是没有前因后果可寻,有如从空而降,令人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所以这个叫作迷。

  所以你想想看,你上半辈子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就是迷迷糊糊啰,别人这样,我也跟着这样子了!对不对?每天都是这样生活啊!为什么?搞不清楚状况,没智慧、没有人指点,没有听到佛法,谁能够知道我们是佛?没有听到佛法,怎么会去理解说,我们还有更高一层的生活,可以用智慧来过我们的后半辈子?谁会知道啊?当然包括师父也没办法,没办法!所以,知识跟智慧不一样的,我们书读得很多;但是那个是知识,是生死法,不是智慧法。所以我们现在舍迷从悟;当然也没有悟可得啦。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虽与迷正相反,然亦非生迷之因,以物皆自类相生。因此如何能说迷是从悟中生的呢?此比喻,真如本体并不会真正“生”妄,这就对了!完全一百分!这种讲法是绝对符合佛义的,就是佛的意思!824页,虽然从相上说,无明是“依”真如本体而起,所谓“依真起妄”,这个就是一百分,完全正确!但这不等于说:“真能生妄”。这个也是一百分,这个完全就是佛的知见!注意听!依真起妄,这不等于是说真能生妄,完完全全的就是佛的意思!就好像树影是依树而有,但树并不真能生影,树是树、影是影,从来两不相干:树中无影,影中无树,这很清楚的嘛!——然而影还是依树而有,而树非影,树不成影。同样的,无明依真如体而起,但真如体实不生妄,真如亦非妄,真如亦不成妄。无明起时,真如依旧;无明灭时,真如依然。

  诸位!看看虚空,当我们把建筑物建到101层楼,诸位!你认为空有没有伤到?没有!空从来没有增减。你把这个建筑物拆掉,空也没有增加。是不是?你放一把火烧虚空,徒自疲劳,虚空怎么会让你因为火把烧,而变成了不是虚空?所以你就知道,真如就像虚空一样的,什么东西你无论怎么运作,虚空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你六根、六识、六尘怎么变化、十八界怎么变化,如来藏性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你这样体悟的话,就会了解,所谓增是妄想增,减是妄想减,这个叫做观念。譬如说你刚出生的时候,其实你什么财产都没有,你现在拥有的种种的房地产,或者是老婆,或者是儿女三、四个,好!你的观念一直认为拥有,诸位!这个是错觉啊,这个仍然是缘起、仍然是性空、仍然是不可得,你有增,这个是妄增啊!好!你有一天,房地产也没有了,三个儿女都嫁出去了,你也没有了,或者是觉得说:我儿女统统没有了,我孤独老人!你从来没有独孤啊!为什么?佛与你在一起,你怎么会独孤?你的心中有智慧的佛性显现,佛永远跟你在一起。诸位!见性的人不寂寞,纵然全世界的人不认识他,佛跟他在一起。不开悟的人寂寞,他一定要有伴,要有人作伴,没有伴聊天的时候,他活得多无聊啊!是不是?电话费一个月多少钱了,还继续打,打到电话快烧掉了!是不是?你看那个女人那几天很安静的,没有在讲电话,那就是电话线坏掉,那绝对不是说没有讲,一看,原来是被剪掉了,不然你还以为她那么乖吗?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说:无明起的时候,真如依旧;无明灭的时候,真如依然。诸位!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佛性开采出来,做一个尊贵的人、做一个尊贵的圣者?为什么一直要做凡夫?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是何人也?菩萨是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当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是如是嘛!所以,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非将相所能比。但是,学佛的护法居士,也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才能够跨进第一步。

  底下,如树影生时,树仍是树,树影减时,树也不短少也没有增减。是故迷自有起灭,而真性常然,不动、不染。所以在这里就特别要记住一句话:修行没有什么奇特事,记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面对一切境界,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这是虚妄的事情。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你拥有很多,知道这是妄;你少到剩下你一个人,诸位!三餐吃得饱,你的心中有佛,我告诉你:全世界你是最富有的人!真的就是这样子。

  “倏有悟人”:“倏”,就是忽然;这个是指因缘成熟时。“悟人”,悟了之人,比喻佛如来。

  “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这个人纵使先前曾经在聚落中迷失方向,经指示令悟后,还会不会再迷?比喻佛开悟后,会不会再起无明?当然不会啊!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这八个字可是非常重要!在迷的时候,还是误认为自己是觉悟的,所以人家劝是劝不听的。所有一切外道、众生都是这样,学佛不够深也是这样,都卡在一个个性,众生就是个性比真理重要,就是这个很麻烦!为什么?迷的时候,他也自己觉得是觉啊!所以,昔本无迷,似有迷觉,就是这样子,众生在迷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是在迷,知道吧!他一直认为他是在觉悟当中,所以你怎么劝,没有用的,因缘不具足,你就是等。所以师父看了这个佛经以后:勉强不来!亲朋好友,乃至至亲的兄弟姊妹,他没有那个根,真的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觉得:我也没有迷啊,你们才是迷!

  “无迷”:“迷”,指无明。“似有”,就是相似有,好像有。“迷觉”,迷时的妄觉。此言,昔在众生位中,本来就没有无明,然却相似有迷时的妄觉,因而惑南为北。诸位!一切众生都是这样,行住坐卧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干嘛学佛啊?因为他认为他很行!是不是?你说他迷,他说你迷啊!“似”为相似,既是相似,即不是真实的。迷中并非完全没有觉知。诸位!很简单,你在作梦的时候有没有觉知?当然有觉知啊,你在作梦的时候当然有觉知。对不对?梦境是那么真实;可是一醒过来,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就是白天的梦,晚上在作梦是梦中梦;当我们现在白天行住坐卧这么正常,都是已经在作梦了,何况晚上在作梦的时候?那个叫做梦中梦,白天作梦的时候不觉,我们现在就是在作梦;晚上睡觉的时候叫做梦中梦,妄上加妄。

  底下,——迷中还是有觉知,只是其觉非真,其觉知是一种妄觉,是一种情执,非真觉,故称之为“迷觉”,就是一种情执,而且它会改变的,诸位!刚开始对这个。。。这个男朋友好到没有话讲,什么都处处替他讲话:等到了相处三年、五年以后,认识他了:哎呀!这个根本就是一个无赖、懒惰!后来这个情执不但没有了,还产生一种愤怒:我怎么那么倒楣,交到这样的男人!它就一直变。。。所以为什么?它不是真觉,真觉它不会变,对你没有执着,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情绪上的东西。所以怨是由亲来的,意思就是说:二个人太和好,就是要争吵的开始,夫妻也一样、朋友也一样,男女朋友也是一样,就是这样子。人应当保持互相尊重,一个距离,以保持一个神秘跟美感,太过接近了,大家都有习气嘛!二个人,譬如说二十五岁结婚,你想想看,二个人背景完全不一样,男女有凑在一起,要建立一个家庭,这个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在二个结婚以后,就会显现对方的缺点出来,要继续生活在一起,就在争吵当中,然后争吵当中继续过日子,继续养儿育女,就是这样一直重复。。。离也没办法离!为什么?有孩子了,合也合起来很辛苦,叫做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哎呀!这个中国人用字真是厉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怎么会那么厉害?用这个实在是。。。怎么会那么厉害?你看,二个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理念完全不一样!是不是?所以说我们有了学佛的这个因缘,哇!真是太好了!

  所以称之为迷觉,底下,即迷中之觉。然连此迷中之觉也不是真的有,而是虚妄的,故说此迷中之觉为“似有”,仿佛有,恍惚中若有,虽若有而实无;以此“迷中之觉”之体不实,故其相虚幻,不能确定。

  “觉迷迷灭”:“觉”,觉了,觉知。“迷”,就是无明。若觉知无明,无明即灭。如人若觉知自己走错了路,即不会再走错路的,或如人已醒,即不复在梦中。

  “觉不生迷”:真觉之体是不会再生迷的,也就是,佛心不会再起无明的。会再起无明就不叫做佛了。所以佛就是开采永恒的法身慧命。

  义贯: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 失方向的“人,于一” 人烟“聚” 集的村“落” 中(一真法界),“惑南” 方“为北” 方(迷妄作真);“此迷为复因迷而有”?还是“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 心中之迷,“亦不” 是“因迷” 而起,“又不” 是“因悟” 而生。“何以故”?此“迷”原“本无”有“根”由可寻,“云何”说是“因迷” 而生迷?“悟”与迷正相反,固“非生迷”之因,因此“云何”可说此迷是“因悟” 而生的呢?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 了之“人指示” 而“令” 得开“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 使先前“迷,于此聚落” 中,经人指示令悟后,还“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富楼那答。

  佛言:“富楼那,十方如来” 三觉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也就是自己觉悟;觉他就是令众生觉悟;再来就是觉行圆满,就是他来到世间的因缘,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未得度的做得度的因缘,所以佛该做的事情就是做完了。所以我常常讲说:人的一生,其实是一种责任跟使命感,有这样的人,活得就很有意义!所以记住!在座诸位!你每天要有工作做,生命它才会有意义。真的!每天有工作的人,他是幸福的;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是很可怕的!为什么?生命它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工作。就像佛一样,佛从成道,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你看看这《阿含经》,释迦牟尼佛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没有的!在经典里面记载,佛陀明天要去度众生的时候,佛他就先入定,明天要往哪一个方向,有要度的众生,因为佛他有神通,大神通,知道明天要往哪里度、要往哪里走、会碰到什么人,佛他都有预知之明,佛可以预测未来,但是他不随便显现。因此佛晚上在休息,其实他没有真正的在休息, 这是经典里面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佛每天都在看第二天的因缘,看有哪些众生要度。

  从佛的一生一世;而且那个时候是打赤脚。后来,佛法传到南传,这个南传认为,打赤脚不适合南传、泰国的民情风俗,所以泰国的比丘穿拖鞋;那咱们中国人就比较讲礼节。所以佛法传到汉地来,认为打赤脚没礼貌、穿拖鞋也没礼貌,所以,就发明一种叫做僧鞋,以前叫做草鞋,出家人以前穿的叫做草鞋,草编织的鞋。后来说穿这个草鞋麻烦,碰到水的时候,没有办法抗拒,也没有办法抗拒那个寒,太寒冷的地方没有办法,要穿袜子,又开始发明这个僧鞋,就是我们现在发明这个僧鞋。可是这个僧鞋,它不是人功——依照人功、人体来创作的,所以我穿了那个僧鞋,整只脚都快报废了,那个二只的大拇趾痛到没有办法;当然在建中的时候,练跆拳可能有伤到,这不是说僧鞋怎么样;可是它不是人功、人体来制造的。再来,那些名牌的,或者是像La New、阿瘦皮鞋,人家为什么要发明出家人的鞋?人家不要,出家人没什么市场,为什么要发明?整个高雄比丘加起来不到一百个,我只做给你一百个人穿,很快就倒店了,他为什么要发明这个鞋子给你穿?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是一般比较次等的工厂,或者是成本比较低的工厂,就这样发明。。。现在比较好了,做一些鞋垫,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的这个相,已经跟佛陀当时在的相完全不同,佛陀当时在世,根本就没有鞋子可以穿,全部都打赤脚!这里面有大学问,赤脚,这个脚底都是有穴道,所以比丘当时,每一个人跟着佛陀都是要现威仪,要现威仪啊,佛陀在前面走,后面的比丘僧团,那个都是很静的,一个大圣人在前面,哪一个人敢吭一声啊?威仪啊!大家都从路。。。佛陀带领这个比丘,这样走过去,就度了多少人,就看到佛陀那种威仪、安详,如如不动的威仪,就这样走过去,多少人起信心啊,多少人起信心啊!那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觉他。

  那么觉行圆满,佛陀讲了四十九年的经典,八十岁就入涅槃,功德圆满就入涅槃。但是佛陀说:也没有佛入涅槃,也没有涅槃佛,因为佛从来不生,佛也从来不灭,要如是解、如是悟,才了解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有讲:我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示现成佛,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八千次了,来了示现成佛又回去了。。。其实是不来不去。所以,来,释迦牟尼佛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演一出戏给你看。而且要演得逼真,释迦牟尼佛一出生,还不能讲:我就是佛来的!谁会相信你?你跟人家说你是佛,那大家都可以这样讲啊!现在就是很可怕,末法时期,动不动就是:我是摩诃迦叶来、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来的!动不动就是这样子,没有经过苦头、修行。所以佛不愿意说,来就宣布:我就是佛来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可以拿到奥斯卡金像奖,还演得真像,还演得完全让你没有感觉到他是在演戏,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出生,摩耶夫人、净饭王生;出生以后就看到那个生老病死,有感触,娶妻、生儿育女,然后把这个头发,半夜出城,头发剃掉,剃掉以后在深山修这个苦行,表法的,表外道不究竟,不能成就,吃苦要吃得对,吃苦不能成就佛道。是如是的这样子的启示众生。演了一辈子,佛陀就告诉你,身教就告诉你:这个就是佛该有的次第,一点都不能逾越;何况来这里动不动就妄语,他是什么古佛再来的,你说谎!你是什么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说谎!你是什么六祖再来的,这说谎!女的就讲:我是六祖婆再来的!说谎!统统是说谎。为什么?佛一辈子示现,就是防堵你说谎,他就是这样演一出戏给你看的,不能逾越这个次第的。十方诸佛就演一出戏给你看,修行就是必需按部就班来,你不要听他在胡扯,夸大其辞,那个讲自己什么菩萨来的,你要赶快跑,赶快跑来这里,来跟着我这个凡夫,不骗你的!真的!你千万不要跟着他,会死得很惨!

  “亦复如是”,悟后不复更迷也。“此迷” 实“无本” 体,其“性毕竟空”,无实相可得;“昔” 在众生位中“本” 即“无迷” 体生,然却相“似有迷” 时之妄“觉”,(以此妄觉而惑南为北,迷妄作真;然彼虽自生惑,而南并不成北;彼人虽迷,然妄并不因而成真,真亦不成妄。)当一念“觉”知往昔之“迷”时,此“迷”之幻相即“灭”,以本非有故,但觉知而已,亦非有迷灭;以真“觉”之体本“不生迷”故。所以迷是妄,并没有生灭、没有增减,妄就是无根。

  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世尊就解释了,因为妄才有山河大地,如来是妙觉明空,就没有这个东西。

  注释:

  “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在那空华已经灭了的地方,比喻如来证于至真,诸惑已尽。“待华更生”,等待已灭了的空中华再生起。比喻妄想分别如来还会再忽然无明又起。

  “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空中本来就没有华,以心虚妄而见有空华或生或灭。见华于空中“生起”,已是一虚妄;又见空华于空“灭去”,便是二度虚妄,颠倒又颠倒。

  这个意思就是说:空中华是表示山河大地,无状生出山河大地,你不需要去灭它,那是妄念才有的,妄动才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佛已经成佛了,这些日月星辰早就不存在了,那是一合相的假相而已,怎么会说成佛以后又跑出山河大地?佛已经无妄,无妄就是真。

  828页,第三行,“敕令更出,斯实狂痴”:要叫已经灭了的空华又生出来,这实在是接近疯狂的愚痴。

  “如汝所解”: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样,不错。

  义贯:

  “亦如” 患眼“翳” 之“人” 妄“见空中” 有“华” 相,俟其“翳病若除”,其空“华”即“于空”中“灭” 去。但是,“忽有”一个“愚人”,却“于彼”人原先所见“空华所灭” 之“空地”,这个“空地”是虚空之处,千万不要把它解释成空旷之地,哇!那惨了!有些很没水准就是这样,以为有一块空地在那个空地;不是的,这是虚空的地方啊,跟那隔壁的那个空地是完全不一样的,“又在空地跑出空中的花”,哇!差很多!期“待” 彼空“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 痴呢?抑“为” 有智“慧” 呢?

  “富楼那言:空”中“元”本就“无华”,以自心虚“妄”故“见” 有华于中“生、灭”,这个就是一切众生看到山河大地,就是在你的妄念当中有生有灭,其实生灭自性本空,本来就不生,本来就不灭,生当体即空,讲不生,灭当体即空,讲不灭;但是,却不能着一个不生灭,这个就是如来的真正境界。若“见华灭”于 “空,已是颠倒”了,若于华灭之后,还“敕令” 本来即无之华“更”从空生“出,斯实”近于疯“狂” 的愚“痴”之徒,“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 痴或“为” 有智“慧” 呢?实乃愚不可及!

  “佛言:如汝所”了“解”的,不错。你的了解既能如是无误,“云何” 还会“问言:诸佛如来”于所证“妙觉明空” 之真如体中,“何”时“当更出”生有为习漏之“山河大地” 等三种相续,诸位!山河大地怎么来的?那四个字:有为习漏,就是妄动的意思、妄觉的意思、妄明的意思。所以世界本不动、本不生、本不灭,是妄念、妄觉、妄明,令其生、令其灭,万法唯心,生灭的习漏就见到有为诸相;不生灭的体性真如,就无所见,见等同不见,任运七大怎么发挥,仍然无相可得,本来七大就是本体。所以,“何”时“当更出”生有为习漏之“山河大地” 等三种相续,因而复堕为凡夫?所以成佛就永远不会变凡夫。

  因此诸位!你的法身慧命就一直蒸蒸日上。在座诸位!你今天纵然损害你的这个色身、生命,你今天所种下来的无量的最上乘的《楞严经》的善根,依然存在,无量劫来绝对不会消失,这个就是你的本钱,你的法身慧命。就等于你那个金库里面蕴藏无量的金条!为什么?你有慈悲喜舍、有佛性、有善根,还天天来、还常常来、还从不间断来,真是赞叹,非常赞叹在座诸位!

  829页,诠论:

  若问如来什么时候还会再起无明,再堕为凡夫,实是亵渎神圣。因为不了解佛法。而富楼那在前面的问答中,亦说这种人实为痴狂,富楼那在此的表现,显示两件事:一、此皆由于如来善于诱导,令富楼那起正知见之智慧;二、这也表示,如前所说,富楼那亦是为护佛法及利益众生故,大权示现。

  经文:【“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注释: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精金”,就是纯金。

  我们现在所讲的9999,对不对?人家说:哎呀,师父啊!您现在如果有钱,可以买一些金子起来放着,将来再把它卖掉!是不是?我又不是商人,我们不碰那种东西的,不碰的,金块什么买啊、卖啊,我从来不碰这种东西的;不过人家送我,我有收过,这是人家送我,又不是我买的,有什么不可以的!送给我,然后后来就把它转成现金,去印《楞严经》救救众生啊!是不是?

  又譬如金矿中,杂有纯金。

  830页,“其金一纯,更不成杂”:这是指金矿开采出来,经提炼后,便是纯一真金,不会再含有杂质。诸位!而我们要提炼那个佛性,这可不是一生一世,我们要提炼那个佛性变成纯金——成佛,这个不是一生一世有办法的,这个需要相当的时间。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诸佛如来既已转烦恼为五智菩提,这讲过了。转二种生死(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为无上大涅槃,也是一样的:既转烦恼为菩提,此菩提就不会再生烦恼;既转生死为涅槃,此涅槃就不会再成为生死。如同炼矿成金,不复为矿。是故《圆觉经》亦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等,都是发明此义:诸佛如来所证之菩提、涅槃,乃金刚不坏,犹如真金。

  义贯:

  “又如” 于“金矿” 中“杂于精” 纯之“金”,此矿若开采出来,煅炼之后,“其金” 即复“一纯” 之性,“更不成杂”;又“如木” 已烧“成灰”,便“不重为木。诸佛如来” 于证无上“菩提涅槃” 之后,“亦复如是”,不会再变回去成为有烦恼生死的具缚凡夫。

  有一个居士来这里,就问师父了,说:请问师父!如何避开烦恼?

  这个年岁比较大,我就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隔了不久,又有一个居士来,他是比较年轻,但是很精进,他对禅特别有兴趣,因为人家有告诉我,说这个是修禅的。又来,同一天不同时间,没隔半个钟头,又跑来一个,他也问同样的问题,很凑巧!他就:请问师父!如何避开烦恼?

  我就跟他讲:你避开烦恼做什么?你慢慢的去参,不告诉你答案,你避开烦恼做什么?体,好好的去体悟。

  旁边有一个居士竟然替我回答,我不讲,叫他去参,他竟然替我回答,他说:师父!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烦恼本空,真心本有?

  我就跟他讲,摸摸头,我说:你很聪明,有一点点智慧,那你做得到吗?

  哑口无言。

  我说:你就像一只鹦鹉一样。

  831页,第三节  开示三如来藏

  1.空如来藏——一切皆非

  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翻过来,832页,注释:

  “又征虚空”:“征”,就是问。

  “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虚空”,喻如来藏。“群相”,指下面所说的明、暗、动、清、浊、霾、映七相,用以比喻七大之相。虚空喻空如来藏,以其中无有相故。“不拒诸相发挥”,此则比喻“空而不空”之如来藏,以此如来藏本体虽空无相,然亦能随缘含容诸相于其中发挥,是故此如来藏体虽空,其中亦宛然有相,故亦不空,是故得名为“空不空如来藏”。然而,此诸相虽在如来藏中现,却仍非如来藏所具有之物。

  “云屯则暗”:“屯”,就是屯积。

  “霁(jì)澄则清”:“霁”,就是雨后天晴。雨后空中的积尘被雨水冲刷,所以空中一片清新。

  “土积成霾”:“霾(mái)”,就是阴霾不开。尘土积聚于空,则空中一片阴霾之相。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沙尘暴。

  833页,义贯:

  “富楼那,又汝问言”:如来所言“地、水、火、风”四大之“本性圆” 满互“融” 无碍,其体则“周遍法界”,于是你便生出这样的“疑” 惑:“水” 与“火” 之“性” 本来是相克的,为何能“不相陵灭”,你“又征” 问“虚空及诸大地”,空大与地大二者之性,一通一碍,若“俱遍法界,不合”(就是不应当)能互“相容” 纳。

  “富楼那,譬如虚空”,其“体” 虽“非” 由“群相” 构成,“而” 却“不” 会“拒” 斥“彼诸相”于其中“发挥”(比喻如来藏体虽非七大,但并不拒七大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 当“日照” 之时“则” 随日缘而现“明” 相,“云屯” 积时,“则” 随云缘而现“暗” 相,“风摇” 时“则” 随风缘而现“动” 相,“霁澄” 时“则” 随霁缘而现“清” 新之相,地“气凝” 聚时,“则”随气凝之缘而现“浊” 相,尘“土” 纷飞“积” 于空中则“成” 阴“霾” 不开之相,江湖等“水澄” 清时则“成映” 现之相。

  翻过来,834页,诠论:

  虚空中虽常有此等七相显现,然而虚空本体实不染着此等相,虽则如是,但它还是任此七相随缘而现、随缘而灭。所以生跟灭无关于如来藏性,为什么?记得!法性本空,诸位!好好的体悟这一句话,为什么叫做法性本空?不是佛让它空,不是成佛让法性空,不是这样,佛成佛都无关,跟众生无关,跟圣贤无关,跟愚痴无关,跟智慧无关,因为它法性本空,是这个真理一直存在。就像虚空,不管你用什么,它也没有什么增加,你给它金子、金钱,它都如如不动;你给它撒尿、放一把火烧,虚空还是一样!所以要体悟到法性本空的道理是什么?法性本空,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灭当体即空,就是无所谓灭,生跟灭属于妄动而来的,万法唯心所造,无明就会产生妄动。所以,我们今天所见的生灭,都是由无明妄动来的,不是真心来的;真心如如不动,生灭即停止,歇即是菩提,生灭就停止。那为什么成佛以后生灭会继续呢?那是因为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共业所感,共同的妄动、共同的无明,化作一念的生灭,所以,看出去的妄觉、妄明,妄有业果、众生、世界, 所以一切众生共同所感的无明世间,看到的就是生灭、苦的世间,逃不掉的!成佛只有一个人啊,入寂灭涅槃,只有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共业所感的世间,绝对不可能!该台风的时候还是台风,会死很多人;该大地震的时候还是会大地震,也是会死很多人;该火灾的时候还是会火灾,也是会死很多人,你不要以为一尊佛成佛以后,就可以改变残酷的这个世间,没有办法!这个残酷的世间所造作的,是所有无量无边众生业感所缘起的这个世间,只有一尊佛没有办法的!所以要共同,大家来修行,共同改变这个理念,欲望不要那么重、烦恼不要。。。杀盗淫不要那么重, 慢慢慢慢,这个世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才有办法!所以诸佛如来看到这个娑婆世界,其实是净土,为什么?他的心就没有染污了。我们看到为什么是秽土?共业所感的这个世间,叫做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恶世是站在众生共业所感的角度,才讲五浊恶世的,不是站在如来藏性讲的,如来藏性没有这个东西,成佛以后,这里其实就是净土,任何一个时空都是净土;也没有时空, 哪里都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哪里都是清净如来藏性,这个就是佛的境界。

  底下,所以,又,因为地、水、火、风、空、识、根等七大在如来藏中所发挥之事,无法直接指陈,所以如来便藉用肉眼现前看得到的现象来比喻,易于理解。

  经文:【“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注释:

  “殊方”:就是各方。

  “为因彼生”:“彼”,指缘。是从缘而生的吗?这是破“相从缘生”。

  “为复空有”:还是从虚空而有的呢?这是破“相从无因生”。

  “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如果太阳照耀的时候,此虚空既为日所明,则十方世界应该是同一日光之色,因为此日之光明可遍至十方世界。日之光明既从日中“出”已,则日中应不复有光明。然则为何我们仍能于空中见一圆日呢?

  这个是他的解释,用一个太阳的角度来诠释。

  义贯:

  “于” 汝“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 法之“相,为因” 从“彼” 缘而“生?为复” 从“空” 而“有” 的呢?

  “若” 说是从“彼日之缘”“所生” 的话,“富楼那,且” 看“日照” 之“时”,此虚空“既是” 为“日” 所“明”,则“十方世界”应“同为” 均一之“日色” (然而十方世界于日照之时,并非同一均平之日色;结论:可知彼诸有为相非从因缘而生。)再者,日照之色既已从日而出,均布于十方虚空,日中即不应再有光明,“云何”我们于“空中”犹“更”可“见圆日”?(结论:是故言虚空之明相为从日出,不能成立。)

  “若” 言“是” 从“空”而“明”(明从虚空而生),则虚 “空应” 能 “自照”,(空既自照自明,即应时时皆明,以空性是恒常,其明亦应恒常)然而“云何” 于“中宵” (中夜)及“云雾之时”,虚空即“不” 能“生” 出“光耀” 呢?(结论:故说虚空之明相为由虚空自生,是不能成立的。)

  是故“当知,是明” 相既“非” 从“日” 中出生,亦“非” 从“空” 中来,亦“不异空日” (不离空日)而能有。(乃如来藏中,循众生业缘幻化而现,非因缘生,非无因生。)

  诸位!这个循业幻化而现,这个循业,众生循业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诸位!你这一辈子造什么业,你下一辈子乃至无量劫后,你就会发现什么业。换句话说:这个业给你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就是你要对因果负责,要很小心处理事情,尤其是身口意,自己一定要保持完全、而且是绝对的清净。如果你想要下辈子更好一点,或者是乃至于影响到你的无量劫,注意那个业感缘起。为什么?都循众生业缘幻现而现,就是如果你造了那个业,你不得不去发现,你没有自由份啊,一点办法都没有,台语讲的: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因果。

  经文:【“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所以记住!只要在相上、意识心分别打转,就是一定会有争论的,你记住这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记得!这个就是在欺骗你的真心,就放下,真心就显现。皆是识心分别,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你想要进入无诤的状态、没有辩论的状态、没有能所的状态,就记得!不要在相上打转,这个修行就能成功,记住师父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在公司行号也好,在哪里机关团体也好,都没有关系,你只要牢牢记住佛陀的教法,不必在相上妄上加妄。众生会争得头破血流,你是有理性的人、你是有懂佛法的人,你记得!要站在超越的角度,你也不要卷入他们的是非,左边来,来你的耳朵讲什么,听一听就好;右边来你的耳朵讲一讲,听一听就好,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个就是佛法,这个就是功夫!

  837页,注释: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真妙之如来藏,因觉之缘而现明相,也是像这样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明”,此为动词;前人训为循业而明之,意义上较接近。你若循空之业去明之,则有空之相现。

  “各各发明”:“各各”,就是一一、各别之义。

  “东西各行”:比喻各循其业。

  “则各有日随二人去”:比喻各发现其本业所现之大相(诸大之相)。

  838页,这里可是非常重要的比喻,要注意听!“一东一西,先无准的”:“准”,就是定。“的”,就是实。“先”,就是本。

  此谓,则此二人各自发现各自之日:一在东、一在西,本无定实可得。也就是,并不能确定哪一个人所见的水中之日影才是真日,且其日所处的方位哪一个才是正确、实在的。(水中的第一个日影本就不实、虚妄。现在两人又各循自业,于第一日影,又别见不同位置之二日影;第一日影已自虚妄,今若再去论究此第二对日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及处于正确的位置,岂不愚痴至极?!)

  所以在座诸位!相上你有讨论,就一定会有争执;但是如果你把它讨论,了解用佛法来诠释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讨论无妨,佛法不是不能说,所有言说统统是空,统统是方便说!所以不要落入分别、意识型态、执着,处处是好风光,处处是好风景。

  “不应难言”:不应作这样的问难,或质问。也就是,不应有这样的问题或疑问。也就是说,关于这点,下面这样的问题实不须要问——因为根本没什么问题:本自虚妄,还在那上面找什么问题?!(正如,两个人一同去看一个侦探片的电影,回家后,此二人对于其中某些情节争论不休一样:电影银幕上所发生的事,本无其实,还有什么好争辩探究其实的?又如有人探究解析梦境,亦复如是。)

  这就像报纸登的一样,有一对夫妻打起来,打得好凶!后来人家问说:你们夫妻为什么打得这么凶啊?丈夫就讲说:当我中到大乐透第一特奖的时候,我要买什么买什么。。。她就不要!那老婆就讲说:跟你讲了,放在银行利息多少啊,我们生活就无忧!二个一直吵,还打架喔!然后那个人听了以后觉得好笑,问他说:那你们中奖了吗?你们中了吗?他说:没有呢?还没开奖啊!二个大愚痴,都还没有中,二个夫妻竟然打起来,你看看这大愚痴就是这样子!如果中奖再来打还比较有意义。(笑)是不是?

  美国有一个黑人,一对夫妻,这老婆中奖以后,不给她老公知道。后来她老公知道了,中奖,还中第一特奖,哇!几亿喔!就认为夫妻之间他有份,就开始打官司了。所以你看,一碰到金钱,夫妻也会背叛的,你看,生几个孩子,就是中第一特奖而已喔,才几亿喔;呃,已经很多了!你看,二个夫妻就竟然这样子翻脸!是不是?翻脸!所以有的人,徒弟就买了这个大乐透就说:师父啊!我中了大乐透以后,我就拿来印《楞严经》!嗯!我可不敢想!万一师徒之间又造成误会,还得上法院,麻烦!你不要拿给我,你默默的开一张支票给我就行了!(笑)

  “此日是一,云何各行”:此水中的日影之本体,原来只是一个,为何却各有一个日影随二人而去?有智之人实在不应问这样的问题。然而,这问题看来虽粗浅,道理却很深;若非入于佛智,一般众生,乃至凡外权小,皆不免于此诳惑。依于佛智以解此惑即是:众生各自“循业发现”,不相妨碍;而且亦非此实彼虚。

  所以循业发现,你就知道,要记住师父的话: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一出生就是平等,人应当互相尊重。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当互相尊重。为什么?循业去发现你的。所以在座诸位!你看到哪一个人意见跟你不合的,你首先不要生气,你要交换立场,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对不对?想想看,这样才更容易去理解对方,才比较更有理性。佛法是理性的宗教,不能说你碰到意见稍微不同的,自己在那边一直生气,没有满你的愿,你也气到那一种情形,这个是很没有修养的!所以我们用交换立场、用理性去理解对方,能理解对方,能宽恕对方,这个就是真正学佛的人。

  839页,说:“各日既双,云何现一?”:此二人所见之日加起来,既成双日,为什么由第三者看来,在水中还是只有一个日影呢?这岂不怪哉?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宛”,就是曲也。“转”,就是展转。指弯弯曲曲、辗转变化,并非循一直道,因此虚妄不实,诸人所见者,都不能拿来当作依凭之据。以诸人所见俱皆妄相,既是妄相,如何能以虚妄之事来作为定夺之凭据?

  所以在座诸位!只要你看到任何一个伟大的人,只要不是学佛,没有办法离开相!所以,政治家他会一直吵,他会为了某一些观念一直吵,台湾的这些政治人物。是不是?任何一个电影,它也是在相;艺术家,他还是在相;音乐家,他也是在相,音乐相;唱歌比赛也是音乐的相。所以,这个世间都是识心分别,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有学佛的人,了悟当体即空,识心寂灭,如来藏性它就显。记得!但这个是真功夫,这个要真正有那个功夫,掌控自己的情绪,这可是要真正的下过功夫。所以修行没有捷径,就是千锤百炼而已,修行没有捷径,就是千锤百炼。

  839页,义贯:

  一切众生“真妙” 之如来藏因“觉” 之缘而现“明,亦复如是。汝” 若循“以空” 之业去“明” 之,“则有空” 之相“现”;若循“地、水、火、风” 四大“各各” 业、一一去“发明” 之,“则” 四大“各各” 一一呈“现” 其相;“若” 循“俱” 起之业去“发明”之,“则有” 同时“俱现” 之现象,(循一,则一现;循多,则多现)。“云何” 为“俱现” 之义?“富楼那,如” 在“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然后“东西各行” (各循其业),“则各有” 一“日随二人去” (各自发现其业报所现之日),“一” 在“东、一” 在“西,先无” 定“准的” 实可言。

  “不应” 作如是“难言:此” 水中之“日” 影原只“是一” 个,“云何各” 有一日影随二人“行” 而去?这岂非变成有两个日影?又,随“各” 人行去之“日既” 已成 “双,云何” 由第三者来观,水中还只是“现一” 个日影呢?(到底水中的日影是一?是二?还是三?)如是循业俱时而现,并不相冲突、并不相妨碍,互不相干,亦非绝对无干,如此众相,实“宛” 曲辗“转虚妄” 不实,各人循业所见,“无” 一“可” 为真实论断之“凭据”,以皆循其自业而妄现故。

  所以你看到哪一个人业障很重,不要学佛,不学佛也引不进来,诸位!不要生气!为什么?循业发现,他就没有这个根,没有办法的!你也不要因为你的家人不学佛而难过,因为他循业发现嘛,慢慢来,慢慢制造因缘,慢慢来,这样子。所以度众生就是这样子,要等啊!

  诠论:

  水中日影之体已非实,众生再循各自之业(东西各行),则其所见之日影之方位又各不同。如此则在本已虚妄之上又加虚妄;接着,你又要据此一连串虚妄所现之相去探究到底那一个才是真的日影?正确的方位应在那是?确实有几个日影?于诸虚妄相上,又去探讨其真伪、数目、方位、岂非又妄上加妄?这正好可用来比喻富楼那要探究如来藏中,循众生业所现的七大,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一都遍于法界?如果是,为什么这七大不会互相重叠、互相冲突、或互相凌灭?这情况与如来在此所举的水中观日影的例子,几乎完全一样——水中本来就无日,如来藏体中亦本无七大,这些七大只是众生循业所现的幻相,既是幻象,怎会互相凌灭?藏性中之火,实非火;藏性中之水,亦实非水。是故天道众生所见之水就像水晶(固体),且可于此水上行走;人道众生所见之水为液体,可饮用、可沐浴,但不可能于其上步行;饿鬼道所见之水变成火,连饮用亦不能。是故于同一个水体,各道众生皆循自本业而发现不同之相。是故诸圣于证入如来藏本体之后,便能幻化诸大,也就是所谓的示现神通,而其实是因契入如来藏本体之性,所以能尽其随缘幻化之用,因而能随意变化七大所现之相,而成凡夫所谓的神通。例如阿罗汉能腾空作十八变、于自身上出水、火、履水、穿壁而过等。而这些只不过是如来藏少分之用而已,因为那只是在一己的报身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以全体如来藏而言,则有如大海之一浮沤体而已。至若佛世尊及大菩萨,以得尽如来藏全体之用故,所以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以一毫光便可以遍照法界,或可移动一佛世界并其中所有众生至另一佛世界,或可纳一佛世界于另一佛世界,乃至可纳一佛世界于一毫端,亦不迫促,诸位!这里讲的全部都是《华严》的思想。其中众生亦不知觉而惊骇。凡此等等,以及本经下文所示,佛世尊之大神通境界,其实亦皆只是如来藏本体不动随缘幻化之用而已。是故如来教敕弟子修行皆不可以此用为务,就是不可以求神通。务求其体,就是要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为本修因,所以不可以求神通。以有体自然可以起用,方不致舍本逐末。所以你追求神通,就是舍本逐末,本就是如来藏性不生灭之体。所以劝人千万不要求神通。而此所谓体者,即如来密因也;若得信解悟入于此密因,则是如来真子,诸佛之所护念,将愁何事而不成办?

  842页,第四行,经文:【“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注释: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原是虚妄,以彼一切相皆是众生循业发现,似有而非实,无有实体可以指示陈现。

  “犹邀空华,结为空果”:“邀”,求也,待也。正如同要求空华还要结出空果。这比喻:实在虚妄至极!因为见空有华已是虚妄,然而由于凡夫妄想无尽:既然有花,必定有果,开花结果,理之当然:空中既已生出花来,此花何不结果呢?——吾且待之!这个比喻实是精妙无比。喜好文学之士,一阅及此,岂不击节赞叹曰:“妙哉,妙哉,神来之笔!”始知如来真一切智人也,能善以种种因缘譬喻教化众生,无不曲尽其妙。例如上文,二人观日,东西各行之喻,亦是世间无有比之“绝妙好辞”也。笔者剃染前,于世间专业本为文学,然见佛经中之诸多绝妙之譬喻,以吾所阅世间一切文、史、哲典籍中,实无有能相与并论者。故言佛世尊乃“世间无有等”,及“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诚其然也。

  “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诘”,究诘,质问。为什么还质问说:如来藏中所现之诸大,怎么不会互相陵夺而消灭呢?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性”,指诸大之性。“元”,同原。此谓,至于观诸大之性,原来是一真,本无诸相,诸相之体唯是一妙觉圆明之真心(如来藏心)。

  “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先”,原本。此妙觉圆明之如来藏心,本即非有水、火等诸大。

  义贯:

  “观” 一切因缘所现之“相元” 是虚“妄”,并无实体,故“无” 有实体“可” 以“指陈”,若欲作种种指陈或探究,即“犹” 如“邀” 求翳眼所见之“空华” 更“结为空果”,毋乃虚妄至极?(是故若了现前所观诸现象,原为如来藏中所现空华之相,非有非无,不可究诘,)“云何” 还“诘” 问“其” 互“相陵” 夺消“灭” 之“义”?意思就是:本来就虚妄,还有什么互相陵夺、消灭之义?就是这个意思。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地、水、火、风、空、见、识,全部都是如来藏性,本来就是妄,同时也是真,无体可得,为何它有陵灭?就是这个意思。然若“观” 诸大之“性” 则“元” 是一“真”,本非诸相,“惟”一“妙觉” 圆“明” 真心,此“妙觉” 圆“明” 之如来藏“心” 之中,元“先” 即“非” 有他“水火” 风诸大,诸大尚无,“云何复问” 它们彼此为何不会有“不相容者”?如来藏一物也无,虽然是现地水火风,其实也是如来藏性的东西。

  “富楼那,汝以”执“色、空” 等诸大体性为实有,故误认以为其必然“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中;“而”实“如来藏”则“随为色空” 等之缘,而现色空等之影相,“周遍法界”,以众生不达如来藏深法,不知诸相幻相,诸位!为什么诸相幻现?诸相它就是一合相,哪里都是合起来;毛巾,它就是合起来,它就是幻,我们把它执为实有,执则成碍,“是故于” 一真法界“中”,妄见实有“风” 之“动” 摇、“空” 之“澄” 寂、“日” 之光“明” 、及“云” 之昏“暗” 等相,皆执为定实,(于是地与空不相容、水与火相陵相克等便一时俱现),凡此皆是因“众生” 其心“迷” 昧昏“闷” 不通(以迷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以闷故不通达诸相非实),“背” 弃本有之“觉” 性而妄“合” 于诸“尘” 影幻法,“故” 从而“发” 起“尘劳”,而妄见实“有世间” 诸“相”。所以这个问题就是把世间执为实有,一切问题就出来了。

  845页,中间,经文:【“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注释: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化一为无量,或化无量为一。此为理事无碍之境界。其实一就是绝对的理,无量就是事。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为事事无碍之境界。

  “不动道场”:此为如来藏不动之理体。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宝王刹土,即佛土,也就是佛的世界。此为广狭无碍门。

  义贯:

  “我以” 真觉“妙明不灭不生” 之体性为本修因,而“合” 于“如来藏” 性,因“而” 证于“如来藏” 本体“唯妙觉明,圆” 满遍“照”一真“法界。是故于” 其“中”能现化“一为无量”、或化“无量为一” 之理事无碍境界,或于极“小中现”极“大”,于极“大中现” 极“小”之事事无碍境界;坐于如来藏本体“不动道场” 中,不起于座,而能“遍” 现于“十方” 世“界”;如来三“身” 皆能遍“含十方无尽虚空”;能“于一毛端” 中“现宝王刹” 之广狭无碍境界;及“坐” 于一“微尘里转大*轮”,广度无量众生。凡此皆是以如来“灭尘合觉,故” 能“发” 起“真如” 之“妙觉明性” 不可思议力用,一切无碍。

  这一段就是讲佛的理事、还有事事统统是无碍。当然这讲佛的大神通,那是大乘佛教,他就讲到佛的这种神通,已经不是你有办法想像的;我们平凡的人就是拥有一点智慧,日子好过一点!是不是?平凡的人做平凡事,就是这样子,我们也没有办法求得像佛这么伟大,就过一个平凡、有智慧的人,日子好过一点,把自己摆平,这样子就很不得了了,烦恼少一点,佛心多一点。当然,这是形容词,这样过日子就不得了了,你要像这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个没办法想像的!

  847页,经文:【“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个我们在《楞严经讲义》都讲得很清楚。

  注释:

  “非心”:“心”,就是识大。如来藏体非识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如来藏体非六根。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如来藏体非缘觉法。

  “非智、非得”:如来藏非小乘之无我智,亦非四双八辈果位之证得。这个四双八辈就是我昨天讲的: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就是四双八辈。

  “般剌若”:也就是般若。如来藏非即菩萨般若法。

  “怛闼阿竭”:又译为多陀阿伽度,义即如来,佛十号之一。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法。

  “阿罗诃”:应供。佛十号之一。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十号具足相之法。

  “三耶三菩”:又译为三藐三菩提,正等觉,或无上正等正觉之义。亦佛十号之一。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等正觉相之法。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常、乐、我、净”为如来无上大涅槃之相。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如来无上大涅槃相之法。因为体性本空,没有这种东西,不要把常乐我净这种名词安在清净心上,没有这种东西。

  义贯:

  “而如来藏本妙圆” 满之“心”,其体“非心” (就是识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等世间七大;

  如来藏亦“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六根;

  如来藏亦“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六尘;

  如来藏亦“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等十八界;

  如来藏亦“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等出世缘觉乘法;

  如来藏亦“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等声闻乘法;

  如来藏亦“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 诸“波罗密多” 等菩萨法;

  “如是乃至” 如来藏亦“非怛闼阿竭” (就是非如来)、“非阿罗诃” (就是非应供)、“三耶三菩” (就是非无上、非正等菩提)、亦“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等如来大涅槃相法。如来藏其体究竟清净,本无迷、悟及世间、出世间、凡圣、染净一切有为、无为相法。

  诠论:

  本节为明示“空如来藏”,一切俱非;如来藏体究竟清净,本无迷悟,故无凡无圣、无染无净、十界之法,而为空如来藏。如来藏体虽无迷悟,然能为迷悟之所依,而有圣凡等十界于中显现,于焉成“不空如来藏”,此即下文所说。

  851页,又,此处之“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与《般若心经》中之“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两者名相完全相同,只是“非”字与“无”字,意义稍微不同而已。《心经》中是以般若观照之功,而照见真空实相之中,无有世、出世间诸法。本经,就是《楞严经》则是以本心,不假功用,当下直体“空如来藏中”(与《心经》之“空中”二字之旨相同),本非七大、四科、有为诸法,及三乘、佛乘一切无为诸法。

  左边不用看,有因缘看一下,他在介绍他的书。(【附及,鄙人于昔所著《心经系列》中所阐述,《心经》中空有之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于其中释言:此为如来藏之境界:乃依于如来藏而得如是观照、了悟。今对本经,即可知鄙人所说乃有所本,系“以经证经”,足见吾言不谬。又,余以《心经系列》初版三刷附录中之“空义再示”一文中发挥《心经》中所隐示之“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之密义,今证之本经,亦可见吾非空言。走笔至此,同道大德请详。】)

  852页,翻过来,2.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

  经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义贯:

  如来藏“以是俱非世、出世”间六凡、四圣一切诸法“故”。而为清净本然之空如来藏,就因为能空,所以就能有,记得!因为能放下,所以你就拥有更多。要记住!佛法是很妙的,愈吃亏、愈忍辱,他就拥有愈多,这个世间就很奇怪。世间是占有、强占,结果失去愈多,惹来杀身之祸!这佛法是很奥妙的,你愈吃亏、愈退让、愈忍辱,他就愈多,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空如来藏什么都没有,却拥有最多。是故“即如来藏” 而能起“元” 本“明心” 之无穷“妙” 用:

  是故如来藏“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七大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来藏“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六根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来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六尘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来藏“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十八界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翻过来,854页,如来藏“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一切缘觉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来藏“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一切声闻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来藏“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一切菩萨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如是乃至” 如来藏“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一切如来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

  很好!我就像报告新闻一样,每个字都把它念得非常清楚。因为有的人说:哎呀!这个法师有时候讲经的时候,文字不清楚,底下听不懂。我都念得非常标准,经过特别的训练,在楼上就念好等它,就等于报告新闻一样。这念得标准吧?

  854页,诠论:

  本节所彰显“如来藏即一切法”,而成所谓“不空如来藏”。然而,读者必须注意,所谓“空如来藏”,并不是说“真如之体是无”,而是说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著、不染、亦不息止一切染净之法,如实空故。为什么?放下,它本来就空无自性。所谓这个染、净,其实都是你自己定义的,你加一个净,你就是染,这么简单!净尽还是空,染,它还是空。所以他一直告诉你:空无自性,相妄性真,就是这个道理,不能在相论断净染、圣凡、有无、对错,没有这个东西啊!这个才是进入真正的净法,才是真正的净,真正的净就不立一个净。《起信论义记》云:“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换言之,“空如来藏”的“空”字,是指无染、无著,不是说没有体。又,《大乘止观》云:“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意思就是:非直心之体自性平等,(这个逗点画掉)所起染净等法;这个逗点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即: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意思就是说:不可以说体性没有,亦复性自非有,就是也不能说体性没有。至于“不空如来藏”,义即真如之性,具足一切万德,德无不备、法无不现。简言之,“空如来藏”即是表示如来藏“不变”之性;而“不空如来藏”即表示如来藏“随缘”之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成就如来藏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之义。

  然而,请注意,并非有“两个如来藏”,一个空、一个不空;也并非有“两种如来藏”:如来藏只有一个,诸位!这个“一”也不可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这个“一”就是绝对、没有东西,佛教讲的“一”,它是绝对,就是不二的意思。如来藏只有一个,只有一种;空与不空只是用来描述如来藏的两种性能。如同一辆车,用牛拖即称牛车,用马拖即称马车,用驴拖即称驴车;同是一车,从用得名。又,同是一瓶,用来装水,即称水瓶,用来装牛奶即称奶瓶,用来装油即称油瓶。如来藏亦如是,体本是一,用即差别,从用得名;名用虽殊,而体本一。以如来藏本体究竟寂静不染,称之为“空如来藏”;若随缘起用,现世出世一切相,则称之为“不空如来藏”:同一如来藏,在不同的作用、情况下,得不同之名。

  翻过来,856页,3.空不空如来藏——皆非皆即、离非离即

  经文:【“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意思就是:识心是永远没有办法测度佛,永远没有办法!所以经典里面讲:用舍利弗、目犍连要来测度佛,百千万劫不可能测度。这《法华经》讲的。

  注释:

  “离即、离非”:这句是省略句法,具说应为:“离即、离非即”。“即”,就是即一切法之义。此谓,如来藏之体实离于“即一切法”,亦离于“非即一切法”,也就是“双离”,即是离一切相,这就是如实空的“空如来藏”。

  “是即、非即”:这也是也省略的说法;具言应为:“是即、是非即”;意思是说:如来藏是“即一切法”,亦是“非即一切法”,这便是“一真”之义;亦即“不空如来藏”之“如实不空”。以上两者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空不空如来藏”。

  “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即是三界。

  “以所知心”:以所知的意识妄心。

  “用世语言”:用世间的语言,如因缘、自然、和合、非和合、互相凌灭、相容等。

  义贯:

  如来藏“以是俱即世、出世” 间凡圣十界“故”,此“即如来藏妙明” 觉“心” 之本“元” 本具之性,其体实“离” 于“即” 一切法,亦“离” 于“非” 即一切法,究竟离一切诸相,然亦“是即” 一切法、是“非即” 一切法,一切诸法相妄而性真,如来藏以真空故不碍妙有,妙有故不碍真空——空有互不相碍。

  “如何世间三有” 之“众生,及出世间” 之“声闻、缘觉,”欲“以所知” 之意识妄“心”,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所行境界呢?又要“用世” 间凡夫的“语言” 去思议分别,想要“入佛” 所证无上之如来“知见”?

  858页,经文:【“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个我们在《楞严经讲义》都讲得很清楚了,所以,我们就简单浏览一下,当作是一种复习。

  注释:

  “琴、瑟、箜篌、琵琶”:琴有七絃(xián同弦)、瑟有二十五弦;箜篌有十四弦;琵琶有四弦。诸位!我对乐器不了解,这个要是专业的人;我只看到电视上拉的那个二胡,还有王昭君拿的那一支琵琶,用手指来弹拨,乐器。还有以前小时候看那个“六指琴魔”。所以小时候就常常看到那个镖签射过去:来者何人?就是这样。小时候就是会学这个电影的动作,现在想起来好好笑!所以这个音乐我实在是不懂,因为我这个不是专业的。此四种乐器用来比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皆各具一心三如来藏,体中具足无量妙用。

  “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妙音”比喻自心本具之妙用。“妙指”,善于弹琴之技比喻如来之妙智。此谓:世间凡外权小之人,虽有本具之妙心,可当妙用,然若不入如来妙智,其妙用亦终不能现起,如空有一把好琴,若无好的琴技,亦不能显出此琴所具有的美妙音色、音质。众生怀宝不能用,亦复如是。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即海印三昧,为如来所入的三昧之一。于此三昧之中,定心智慧澄彻,广大无量,犹如大海,普能印现一切十界万象,并众生心行、因缘、业果。《华严经贤首品》云:“众生形象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此谓,如来于入海印三昧之际,一按手指,即能发出光芒,照亮十方。

  我们也是能按,如来按指,海印发光,我们是不一样,我们一按手指,印堂发黑,因为气到快昏倒了!我们一下子印堂就发黑了。众生的心跟佛的心实在是差太多了!所以师父在这里就是告诉大家:这学佛不要期盼很高,你说:我要成佛!当然这是理想,很好;日子好过一点就不得了了,能够知足,对不对?能够修学佛道,能够不惹是非,与世无诤,哎呀!真的不错了,就是好孩子了。哎呀!还什么海印发光?这个念一念就可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不是?无量的钱放在一个银行,一个银行里面有无量的钱,大概的观念就是这样。这个众生怎么有办法想像这种佛的境界呢?没有办法的!

  859页,中间,“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二乘人由于不发究竟大心,故未得如来密因,因此即使阿罗汉亦只能断分段生死,得有余依涅槃,端赖其定力压伏六识,压伏是没有断的意思,令不起现行,诸位!这个力压六识,令不起现行,临命终用这个,就可以往生!临命终伏惑,不必断惑,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就是这个!你平常虽然没有断六识心,记得!让它平常身口意摄受一下,令它不起现行就是:那个临命终的时候,不起贪着、烦恼,一心念佛,虽然没有断惑,照样可以了生死!净土法门最伟大的,就是伏惑,不必断惑,就是在这个地方,它之所以殊胜就是这个。而止于化城之清净不生境界,名之为涅槃境界;然以八识习气种子完全未断,故若起于定,一近于缘,尘劳之心随起。“暂”,就是短暂之时间,稍微之义。“举心”,就是起心。

  “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只爱念小乘自求解脱、自得清净的境界,不希求大果,不求利益无量众生之广大福德智慧,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应该这么做。所以我是希望这些法师,我们找个时间,请法师们有能力的,一一上台来演讲,一一上台来弘法。不一定在讲堂,也可以派出去,像全世界各个华人的地方,像中国大陆,有因缘的话啦!哪里有华人,像阿根廷、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哇!都一直邀请师父,师父就一个人啊!对不对?一个人没办法。阿根廷,或者是巴西、英国、法国、日本,都有一直邀请师父开示;那么,一个人没有办法分身,徒弟可以试试看。或者台北再建一个道场,可以到台北,坐高铁去开示,设一个道场,假设说啦,我负责想,你们负责去做。很辛苦的,建这个道场是很辛苦的,真的!跟这些工人,哇!那也是很累、很辛苦!老板,老板喔,老板跟那个员工吵架,竟然把我二楼女众的那个厕所堵死,吵架喔,全部都塞报纸,真的!这为什么会。。。那是有一天我很急,内急,那时候讲堂还没有开放,那时候只有师父。我去二楼,刚好走到二楼就内急,就去上,奇怪!遍地黄金,水都不会通!后来那个工人被我感动了,那工人就自己讲:因为我对他很好,工人就是讲了,他跟老板怎么样。。。你跟老板的事情,跟我的马桶管线有什么关系啊?你这样子做实在是不好,老板,你要找老板麻烦,怎么找我麻烦呢?你这里不通,老板又不在这里大便!对不对?他说:是是是!所以我主动来拿起来!我说:你现在做给我看!哇!结果自己去拿,挖起来一堆报纸,真的!我说:佛菩萨原谅你,还好你赶快把报纸拿起来。你看看,没办法!还有的那个工人,我叫他说:哎呀!下雨了,你的速度快一点!他说:好啦好啦!明天我再派更多的人来帮你绑这个铁。师父就监工,一层一层的,赶工!结果第二天,一个都没有来!我六、起点就站在那里,绑铁的地方,一直赶着要砌水泥;一个人都没有来!我告诉你喔:你跟这个工人相处在一起,那个要像个工人才有办法,要不然你用这个出世间的什么守信用,这个都没有办法,很难!所以一个人,那个时候胃又不好,又呕吐,又监工,又没有钱,要贷款,然后这里跑、那里跑,人家请师父去演讲,这样子一直为了这个道场,哇!那很辛苦,很辛苦的!再来,就接养德禅寺,养德禅寺也花了很多钱,那么最多的就是法宝最多,一直布施一直布施。。。为什么?我认为来到这个世间,它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真的!因为我十岁就梦到自己是出家人,小学二年级,小二、小三,最多小四,其实根本什么都不懂事啊,为什么在梦境见到自己是出家人?这个很纳闷!我的妈妈,小时候带我去拜那个恩主公庙,就:咚~~~扣钟,咦?自己就会拜!那里的庙公说:欧桑欧桑!欧巴桑简称欧桑。说:你这个孩子不得了喔,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小的孩子一扣钟自己会拜的。他说:你有教他吗?师妈就讲:没有啊!他一扣钟,我听到钟声就自己会拜,这个就是善根!在大一听到佛法,心里就想说:这一条路一定要走,要像释迦牟尼佛才伟大嘛!是不是?而且你想想看,像我大哥、二哥、三哥这样结婚、大姊结婚,也很辛苦啊!像我这种身材这么袖珍,生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放在口袋里面养?那很难讲啊!这么小,噜。。。小小一个!唉!这个品种不是纯纽西兰的,还是把他除掉比较好!是不是?所以每次师妈都叫我去娶外国人,因为外国人身高180,说为了后代!我说:180?喔!叫我娶一个190的:为了林家,你记得要找一个190的!什么?要找一个打篮球的,她说为了后代!这种种的因缘,慢慢就觉得。。。这一辈子很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修行这一条路了!所以回顾这个一生,好像都已经安排好的。是不是?读大学就会这样想喔,坐着就观照:结婚,结婚以后做什么?凭我们这种头脑!对不对?干大事业、结婚、生儿育女,再来要做什么?那个时候自己就会这样一直想:到底我们生命在追求什么?什么叫做最快乐的东西?如果说结婚很快乐,为什么亲戚朋友离婚的那么多?为什么?就一直纳闷,就想:喔!要像佛这么伟大才有意义!是不是?譬如说你一个老婆生二、三个儿子;最多啦,照顾二三个人;那我们如果能够出家,是不是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广大福德啊?所以一直想、观照,下定决心,就大二,大二就下定决心了!所以我还是认为,人当中,冥冥当中,还是有宿世的善根、愿力而来的。像对这个做事、做企业的,奇怪!我一点都没有兴趣,我们头脑不是不好啊!对不对?我们头脑不是不好啊,那时候也考上台北工专,那是顶尖的学校啊,论世间的念书,算是顶尖的头脑了;但是,看看这一生的观念,都受佛的影响很大,影响很大!所以今天走到这个五十多岁了,就快要往生入涅槃的时刻,回顾这一生,好像冥冥当中就安排好的。在座诸位!你有没有回光返照,你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也是冥冥当中都有一个定数,因为是善业所感嘛!你今天能够听闻正法,或者出家,或者现在家居士相,你有没有想到说,你真是幸运,真的是冥冥当中就一直走这一条路,没有善根深厚的,你不可能坐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我们的英文常常讲:It is impossible!就是这样子。

  所以于如来法海中,只证得少许便已满足。此少许指四谛八道及有余依涅槃。

  860页,义贯: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这些乐器“虽” 本身具“有妙音” (皆具如来藏妙真如性),“若无妙指” (若不契如来妙智,以达藏性理体),“终” 究是“不能发” 出其本具之妙音(藏性之无尽妙用不得显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 本自“圆满;如我” 一“按指”,便可使所入的“海印” 三昧“发” 出此三昧之“光”,而遍照尘沙世界;然而“汝” 若“暂” 一“举心”,即有“尘劳先起” (光是心动即如是,更何况身动?)此为“由” 于汝等“不” 发究竟之心“勤求” 诸佛“无上觉道”,而只“爱念小乘”,于菩提道,以证“得少” 法为满“ 足”。

  所以诸位不要得少为足。

  诠论:

  此经中言,如来一按指,即发出海印三昧之光,就是表示如来于静中则有静用,于动中亦成动用。相对的,二乘之人,以不求究竟,故不能离于有相定,因此一起座,一举心,尘劳即起,是故不堪,以此之故二乘之人皆须沉空滞寂,方能维持其定心。是故其离于如来的动用一如之境界远矣。为何会这样呢?因其修学并示得如来藏作为根本,故其定力并非从藏心发起,而是依六识心而起,依六识心分别染净,苦乐等而起,故其定心与佛菩萨相较,只是浮面的,未深入八识根本,是故不堪任何些许动乱。若如是者,如何谈得上于动中起用呢?然而这都与无始来有否发无上大心有关;若发大心,即与佛同心,与佛心相应,速能悟入本心;因此为佛弟子,修学佛道,切不可但发自利、自求度脱的自私心,因而只“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否则即是负佛深恩。

  还没有要下课,今天要讲到870页,我一定下去的功课,就一定要讲完!

  谁不忍者说,不满的请说。好!没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就继续讲。

  底下,第四节  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

  经文:【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注释:

  “无二圆满”:“无二”,就是平等,以皆一如,故是平等。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得”,就是证得。“圣乘”,就是指声闻四果。“究竟”,是指无上菩提。谓今世虽遇如来,而得修学觉道,现已证得无学之圣位,断分段生死,然以无明细惑犹在,故不能证究竟之无上菩提,永断变易生死。由此可见小乘亦自知未达佛之境界,只是未能发起大心趣求而已。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谓佛于一切无明妄惑,都已经圆满寂灭,永不再生。《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证佛道”。

  “独妙真常”:“独”,不共之义,谓不与三乘共,佛不与小乘、中乘、大乘共,这是只有佛才有,唯佛能证。“真常”,真如常住之体。

  863页,义贯:

  “富楼那言”:我今如是信解:“我”及一切众生“与如来” 皆具“宝觉、圆明”、正“真” 微“妙”、清“净”之“心”,平等“无” 有“二” 致、皆悉“圆满”,我已如是了知。然“而我”往“昔”由“遭”遇“无始” 无明“妄想”,故令我“久” 远以来长“在轮回”之中,“今”世有幸得遇如来,依教修行,虽已证“得圣乘”,达于无学,然以无明种子仍在,故“犹未” 达“究竟” 之菩提道果;

  而“世尊” 于“诸”无明“妄”惑皆已“一切圆”满寂“灭”,于十界中,“独” 契微“妙” 之“真” 如“常” 住本体。故我“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 而“有” 无明“妄” 惑生起,以致“自蔽妙明” 之真心,而“受此” 三界“沦溺” 之苦?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

  经文:【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注释:

  “汝虽除疑”:此“疑”是指五上分结中之疑结,也就是五钝使(贪、嗔、痴、慢、疑)的疑使。是为六大根本烦恼之疑烦恼。疑烦恼是犹豫为性,令人于法迟疑不决,故令人不能起修。阿罗汉于法决定,故疑结已除。

  “余惑未尽”:“余惑”,指残余的细惑;以细惑未尽,故于第一义谛犹不能照了、通达、决定。

  “演若达多”:义为祠授,因为他的父母祈祷于神祠而生,故以此为名。

  “忽于晨朝”:“忽于”,亦是比喻无端造作之义。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喜爱镜中所现的头之影像,因为这镜中的头,其眉目都清晰可见。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反过来却嗔怒责怪自己身上的头,怎么看不见其面目(亦即,不能自见己面、己目、己耳等。)

  “以为魑魅”:“魑魅”,就是我们所讲的要怪,山林中的鬼怪,山精木怪,即俗称之妖怪。此言,以为自己身上的这个头是妖怪的头着于自己身上,不是他自己原来的头,所以它才不能令他自见己面目。

  “无状狂走”:“无状”,无故。无故忽然起而疯狂四处奔跑。比喻最初根本无明,而令众生于六道中狂走不休。

  义贯:

  “佛告富楼那:汝虽” 已“除” 去根本之“疑” 烦恼,然而残“余” 之细“惑” 犹“未尽,吾”且“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此“室罗城中” 有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忽于晨朝以镜照面”,喜“爱” 其“镜中” 所现之“头”,因为彼头“眉目” 清晰“可见”,接着他反而“嗔” 怒“责” 怪自“己” 身上之“头”,因为此身上之头“不” 能“见” 己之“面目”,遂“以为” 此头系“魑魅” 精怪之头着己颈上,于是惊怖“无状” (无故)疯“狂” 奔“走。于” 汝“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而想要去掉这个鬼魅之头,要找回自己本来的头?)

  “富楼那言:是人” 即因“心狂,更无” 其“他” 缘“故”。

  诠论:

  “演若达多怖头狂走”这是一个很生动,也是很有名的譬喻及典故,常被引用。“爱镜中头眉目可见”比喻妄取幻境。“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比喻迷背真性。当知凡夫受著妄有,而不见真空,二乘则爱著偏空而不见妙有;凡此皆是“狂走”之相也。

  867页,经文:【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注释: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妄”,虚妄,假的,不实在的。“因”,生因;生起之因。指最初无明、乃至种种无明,以及怖头狂走等,既称为虚妄不实的,虚假的,怎么会有生因呢?既无生因,便是无生;既本无生,其相便是虚幻。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所因”,就是你找到了因,找到了因就悟了。“所因”,就是所成之因,所从来之因,亦即成因或生因。如果有其成因,怎么会称它为虚妄不实呢?因为有其成因就是有实体。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自”,就是自从。“相因”,相互为因。此谓,自从无始的无明妄想以来,展转相互为因,即于无明又起无明,于妄想又起妄想,前念之妄想又为后念妄想之因,后念之妄想复为其后妄想之因,于是从最初之迷上,又不断地积无穷之迷。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这样的迷惑,犹如虚空华:空实无华,乃翳眼所见而认为实有。此心中之迷惑亦如是,实无生因,只是因为心迷,自认为有,于是宛然而有,实乃自心迷惑幻现。自心迷惑幻现包括能所,我们的无明就是迷惑幻现;外面的山河大地就是迷惑幻现。这个迷惑幻现包括能缘之无明的心、包括外面的尘境,统统叫做迷惑幻现。你不要认为,迷惑幻现是外在的境界,这个可不是这样子,能缘心、所缘境,全部都是幻现。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识得,知道,了知。“因”,生因。“所依”,所依之实体。谓若识知“迷”本无生因,其妄相即无所依。盖诸妄从迷(无明)而起,若“无明”无有生因,则一切虚妄皆无有依靠。无明既无因,即无明本不生;无明若无生,则一切妄想亦皆无生矣。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欲何为灭”,欲灭何者。一切妄相若尚且无生,你想要灭除什么?就像虚空本来就无一物,你想要除去虚空什么呢?以无生必无灭;有生方须灭。是故无明不须灭,若了知无明无生,无明即灭;就像虚空本来就没有乌云,你只要了解乌云密布,乌云还是空啊,不影响到虚空,乌云就没有,失去作用了。你了解无明本空,无明就对你没有作用。所以若了知无明无生,无明就灭;一切迷惑与自心妄想亦复如是:若了知迷惑与自心妄想实不生,迷惑与自心妄想即灭。反之,若不了知,任何人亦灭它不得。例如鬼影幢幢,于黑暗中欲捕风捉影,欲捉鬼、杀鬼,云何能得?云何有尽——怎能捉得完、杀得尽?况且若自觉有捉到鬼,有杀到鬼,而云:我捉到了烦恼鬼、妄想鬼、杂念鬼、恶念鬼、生死鬼、轮回鬼,如是等鬼,我把它们都押起来了(救度“伏烦恼”)、我把它们都杀了(“灭烦恼”),亦只是自心闹鬼。是故达摩祖师云:“若见相,即处处见鬼。”

  这是什么意思?若见相就是能所不断,见相,意识心就起,皆是识心分别,识心就是鬼,在这里讲的,都是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见相,相当体即空,所以,了妄非咎,你如果知道它是妄,没有什么过错,相,相起相灭,对本性没有什么增减。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得菩提者”,觉悟之人,指诸佛。“寤”,就是醒觉。证得无上菩提的诸佛,于开示众生时,就好像醒过来的人,向你述说梦中所见之事。

  “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精明”,救度精纯明了。此时醒寤之人,其心纵使精纯明了,毫无迷惑,但要用什么因缘(方法),才能把梦中所见的事物(指迷惑、妄想,及因迷惑、妄想所见之物)拿出来给人家看?你还没有听说过有一个人可以把梦中的东西拿给你看。迷中犹如梦中;众生于迷位中所见之种种物事,亦如梦中所见一样,本自无实,本无所有,唯自心所现。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何况梦本无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量。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像演若达多,哪有任何实在的因缘,令他害怕自己现有的头,以为自己本头已失,变成鬼怪的头,因而疯狂而走?

  你若问说:他“照镜”不是因缘吗?

  答:“照镜若是真实令人狂走的因缘,你每天照镜时为何不狂走?为什么不会像演若达多?

  你若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不是因缘吗?

  答:看到镜中头若能令人狂走,你每天看镜中头,怎么不跟着演若达多也是一样狂走?

  你又问说:他看到镜中头,故起妄想,这不是因缘吗?

  答:若看到镜中头,便能令人起如是妄想,因而狂走,那么你看镜中头的时候,为何不起如是妄想,也令你狂走?意思就是:看镜不是真的因缘,是心狂才是真正的因缘。可知看镜、乃至看镜中头、起妄想,乃至狂走本身,这一切都没有充分必要的关连,亦即都非狂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皆非狂走的实在因缘——是故“狂走”并无实因,本是虚妄。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狂歇”,狂心歇息。有朝一日,忽然狂心顿歇下来,才发现本来的头原来就在自己颈子上,于是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本头,其实此头并未曾真正失去;因此疯劲过了以后,这个头也不是从外而得——并非真正找到,因为从来也没失去过。众生悟得真如本性时亦复如是;这真如本性在迷位(怖头狂走)时,并未曾有一刻真正失去;及至悟时,只见自己本来头,其头非从外来着于自己颈上;真如本性亦如是:迷时虽不见;迷的时候不见真如自性,悟的时候,本性亦非从外来着于自心上。本来就存在,只是你没觉悟而已。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退而言之,即使愚夫在狂心没有歇下的时候,虽不自觉本头,这本头亦何尝有遗失掉过?同样的,众生在迷位时,虽不自见如来藏真如本性,此本性亦不因迷而有暂时遗失——它永远是在那里,故说是“常住真心”。

  义贯:

  “佛言:妙觉明圆” 之本心,“本”即“圆”满“明妙”,众生之无明乃至狂走“既” 被“称为” 是虚“妄”,自然非实,非实即非实有;既非实有,“云何” 会“有” 成“因” 呢?“若有所” 成之“因”,即是有生,有生即是实有,如是“云何名”为虚“妄” 无实?众生“自” 无始来之无明“诸” 不实“妄想,展转” 互“相” 为“因,从” 最初之“迷”上又“积” 无量之“迷,以”至于经“历尘” 沙“劫” 数,“虽” 蒙“佛” 开“发” 阐“明,犹不能返。如是迷” 惑之起“因”,乃“因” 心“迷” 不明而“自” 认为“有”;若能“识” 得“迷” 本“无” 生“因”,故迷本无生;若了知迷本无生,诸“妄” 相即“无所依”,妄相既无所依,妄体即实无生;迷与妄“尚无有生”,你“欲何为灭”?(你要怎么灭它?)

  诸佛为已证“得” 无上“菩提者”,佛之说法度众生,令灭无明断烦恼生死者,正“如” 已醒“寤时”之“人”叙“说梦中”所见之“事”一般,此醒寤人之“心纵精” 纯“明” 了,毫无迷惑,然“欲” 以“何因缘” (方法),而可“取” 得“梦中” 之“物” 以示之于人?

  “况复” 梦本“无” 生“因”,梦境“本无所有”,唯自心现,你了解唯自心现,你就了解,所有的烦恼都是多余的,所有的造作都是多余的,为什么?都是你的心啊!“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 任何实在之“因缘” 令他“自怖头走?”(纯是自心妄想)。诸位!这一句懂吗?自心妄想,记得!那个妄想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是自己的陷阱,人挖了自己陷阱,然后自我烦恼,自己跳进去烦恼坑洞里面,然后就求佛:你要救我啊,佛你要救我啊!现在佛指示你:那个妄想非真、陷阱非真,那就没有陷阱可跳、没有烦恼可得。若“忽然狂” 心“歇” 息,还见本头,然其本“头” 并“非” 从“外” 而“得”,乃自本有。甚至退而言之,“纵” 使他始终“未歇” 其“狂” 心,仍不断在狂走之时,其本头“亦” 有“何遗失” 呢?“富楼那”,无始无明“妄” 想之“性” 本来即“如是” 不可得,其生“因何为在” (在哪里)呢?

  最后一点点,它这个刚好一个段落,把它念完。

  诠论:

  这一段最重要的道理,在于:“迷无生因”。今尝试论之:为何迷无生因?因为:一、悟不生迷;二、迷亦不生迷;三、迷亦不自生。所以迷本无因。

  一、“悟”不生“迷”(“悟”就是本来觉了之心)。若“悟”会生“迷”,这个“悟”即不能名为“悟”,应名为“迷”!因为它会继续生迷,会继续生迷,怎么叫做悟呢?以同类相生故(悟生悟;迷生迷);是故“悟”决不生迷。

  二、“迷”不生“迷”。若“迷”会生“迷”,则此心本自已有“迷”在其中;若此心本自已有“迷”,则应当就没有“本觉”(因为“觉”与“迷”为敌体,它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故“觉”与“迷”不应同时同处存在);然事实非然,因为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然亦以种种因缘,而妄生种种迷惑。又,纵若此心本自已迷,则既已是“迷”了,何须更生“迷”才成为迷人?是故“迷”不生“迷”。

  三、“迷”不自生。若于此本觉之心中,“迷”为自生起者,断无是理,以物不自生故;例如“某甲”绝对不能生“某甲”,是故言“迷自生”者,不能成立。又,若言“迷自生”,则表示“迷”已经有了自体性,因为它有能所,它能生。才能又从这自体生出“迷”来。再者,“迷”既然已经有自体了,自体就是实体,不是妄了。即表示“迷”已经存在;既已有“迷”,则他何必再自生“迷”呢?已经有迷了,它是有实体性的,它就一直生了,不需要再生迷了。是故不应言:“迷自生”。

  综上而言,既然悟不生迷,迷亦不生迷,迷亦不自生——前两种是“迷不从他生”,第三种即“不自体自生”——既然“不从他生”,亦“不自生”,如是,“迷”即无“生因”;以无生因,故知“迷”实在是“无生”。你妄动,认为迷有生。“迷”既如是,无明亦如是,妄想亦如是,一切众生之所有虚妄皆悉如是:“不他生、不自生,本实无生”。若了如是理,即得速体“无生法忍”。

  诸位!在《楞伽经》讲:十方诸佛所说的共同一个法,就是无生法忍,这《楞伽经》讲的。无生是十方如来所共宣说,就是诸佛菩萨以一大因缘来示现人间,讲的统统叫做无生理,统统一样!如果让释迦牟尼佛、让诸佛再来投胎出现于世,再来修行证悟佛果,他所讲的道理,仍然是一切法无生,答案都是一样。所以佛入涅槃,不需要,为什么?因为他讲的理,再活过来,他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理也是一样,一切法本自无生,今也不灭。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就是当体即空。所以,处处如,无法不如,我们讲:性相一如,体用不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有没有入涅槃?佛,也没有涅槃佛,也没有入涅槃,佛,不可以用具体的相来了解,要会归到无生的心性般若,你才了解那个佛是什么。如果你一直卡在一个说:佛,他是有相的,那就是错了!已经讲得很清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我们不可以把佛概念化;不可以把佛具体化;不可以把佛着相化,要把佛会归到如来——每个人的心性,也就是涅槃妙心,这个就是叫做佛。佛不在外面,佛就是在内心的妙智慧里面。所以一个人妄念不生,智慧不灭,这个人就是佛,不论相,只论性。所以涅槃妙性就是这样,开发涅槃妙性了,统统称为佛;可是叫做方便说,要有佛的真正的能力,那个就是真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神通具足自在,能够度无量的众生,也实无众生可度。所以方便说:我们的佛性是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对不对?等等到最后:究竟即佛,天台宗的六即佛。因此佛有方便说,我们本性都是佛,离一切相,他就是佛,见性的人也称为佛;但是究竟义来讲,只有释迦牟尼佛叫做究竟佛。因此我们要了解,时空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所讲的这个定义,还是有一点差别;但是究竟义,佛跟众生的心,它是一体的,完全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是众生,是佛心中所影现来的众生;为什么要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要这样子?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影现来的一个众生,只要我们提起正念,化烦恼为菩提,转一切的恨为大爱,这样慈悲喜舍一直继续进行,用这个心来念佛,我们是阿弥陀佛心中的一个众生,当然就会一直相应下去,一直相应。所以,阿弥陀佛会接引我们,我们首先的条件,阿弥陀佛就像一个大磁场,要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把自己变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如果你这个心灵是绝缘的,大磁场吸引不过去的!如果阿弥陀佛是一块大磁铁,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也必需把自己的心变成一块能被大磁铁吸过去的,要变啊,要转烦恼成菩提。对不对?你的心贪嗔痴不断、杀盗淫不断、名利色不断,诸位!你是绝缘体啊,阿弥陀佛这个大磁铁来要吸东西,你没有把自己创造一个被吸过去的磁铁的磁场,吸不来,你的心是绝缘体啊,磁铁在你前面,吸不过来,因为你绝缘,你的心杀盗淫,充满着烦恼、计较、争执,你一直绝缘,佛怎么接引你啊?观念要先弄清楚,不要常常讲说:五逆十恶也可往生。这种机率少之又少的,这个不是勉励人家的好例子。往生极乐世界,要自己做得很有把握,要了解什么是实相;要了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要了解、彻底的了解心佛不二的道理,这样子来改变自己,把自己转换成阿弥陀佛很容易吸引的。譬如说我们的磁性很强、磁铁的心很强,阿弥陀佛大磁场来,一下子感应道交,啪!临命终哪里不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不是,不懂得这一层道理,不转变自己,就怎么样?绝缘,平常起烦恼,不知道这个是绝缘体,起烦恼,盖住了,佛来,没有作用啊!每天贪嗔痴、杀盗淫,又第二层缘,名利色三关,一层又一层把自己绝缘,然后说念几声佛,就说:我在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阿弥陀佛(接引)会往生。为什么?你现在尚且不能控制你的脾气、控制你的欲望,你临命终哪里有希望?诸位!不要弄错了,阿弥陀佛是会来接引你,问题是你吸得过去吗?阿弥陀佛本来就很慈悲啊,十方众生念佛,他每一个都会接引;你一定要把自己转化成一块能被吸引的铁,这个例子你听得懂吗?就一定要改变自己,一定要往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定要了解佛陀的心法,然后变成一个:阿弥陀佛来,啪!一下子吸住了,就一定会往生,信、愿、行具足,要这样子的去理解。念佛是很有智慧的,是充满有理论的、有实际的,理讲得通、事讲得通;因讲得通、缘讲得通、果讲得通,因果讲得通!对不对?这样叫做佛法啊,佛法是理性的宗教,不是念佛没有道理的,念佛接引极乐世界,有它的道理的,不是没有的。

  2009.07.11

  875页, 3.顿歇即菩提

  这个顿歇就是没有任何的次第,当下的意思,回归当下的意思。念本来就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完全没有次第。烦恼说慢慢的少是对的,但是这个念头不是具体,不可以切割,所以要回归当下,完全放下;这一句也是多余的。

  875页,经文:【“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注释:

  “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不随分别”,就是不随相而起分别。为什么不随相起分别呢?只要一起分别,就会识心不断,因为相本身体空,一分别,他就会识心不断,这识,含有强大的执着,和妄想的分别能力。所以不随相而起分别,若能不随相而分别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分别心则断;分别心断,无明即不生。以无明之生因为起念分别,若不起念作意分别,即无无明。故知起念分别即是无明之因,亦即法执之因。若无分别,则法执之生因即无,生因既无,则法执不生。阿罗汉虽已断我执,然法执犹在,所以佛今告富楼那以顿断法执之法。

  翻过来,876页,“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三缘”、是指杀、盗、淫三缘。此为佛告诉富楼那,说他杀、盗、淫三缘本来已断(已经没有我执),现在若再加上不随分别,则三相续之因(法执,虚妄分别心)亦不再生起,三因三缘既皆不生,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歇息。因为演若达多见镜中相,妄作分别,妄生怖畏,而奔走呼号;小乘人则见三界,妄作分别,而生忻厌,“忻”就是欢喜,“厌”就是厌离。奔走求取出离,是故亦是一种演若达多式的狂性。

  “歇即菩提”:狂性一息,即是菩提。狂性即是根本无明,无明若灭,心中自明,心明即是菩提。又,无明心息有两种,一种是伏,一种是断。在经典有这样的比喻,伏就是:伏惑如石压草,草根没有断;可是压这个草,拿一块大石头把草压下去,这个草根是没有断;但是这个草长不起来,没办法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无法成长。所以这个伏惑。可是,这个伏惑有一点危险,如果再把石头拿掉,这个草又会继续生长。所以,这个伏就是如石压草,这在经典是用这样比喻的。那么,一种是断,断就是连根统统断,这个惑连根都断。

  伏无明是十信满心;就是位在十信位。这个都是天台宗的思想,我们天台宗《教观纲宗》都讲过了,四化仪、四化法、五时、八教,还有种种的阶位。所以,因此要研读《楞严经》,多少要有其他的,像唯识、《起信论》、天台、华严的一些思想。因为《楞严经》号称小部的大藏经,有它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这还不是一般初学佛法的人,有办法完全理解和通达的。所以一听到这个十信,他连听都没有听过这个。

  所以,伏无明是十信满心,就是十信位,初住前。以无明心伏而不起,所以心不虚妄动乱,因此得登初住位,于佛法中住。诸位!在圆教来讲,初住位就是破无明,见法身,所以,这个无明把它分成四十二品,就是初住到十地、等觉、最后的妙觉。因此登初住位,于佛法中住,就是刚刚师父前一、二堂课比喻的,说:开悟见性,就是这个初住,破无明,见法身。那么,初发心即究竟觉,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是初发心住跟成佛的心都是一样,用本性在修行,所以心性是一样的。但是,《华严经》这样比喻,初住位如果开悟见性,他就像刚出生的娃娃,究竟的佛果,他就像长大的成人,这娃娃可以说是人;可是他的能力不足。所以开悟见性,究竟位是平等的;但是在习气的、烦恼的断证方面,次第来讲,他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佛法有时空性,有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说法,不一定。

  断无明是等觉后心,以等觉后心永断无明,所以成佛道。在这“伏”与“断”的中间,则是分断无明,即是于三贤、十圣位中一分一分断除,直到等觉后心,以金刚喻定断最后一分无明。这是天台宗的思想,但是,禅宗不这么认为,一悟即入如来地;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悟就是进入佛的境界,没有葛藤,所以,禅宗很多人比较喜欢,不啰嗦!

  “不从人得”:此谓菩提妙明元心不从人得,即使是由人指示而得悟知,所悟知的本妙觉心也是自身本有的,不是此善知识给我的,而善知识则如同传灯照见而已,宝藏则吾自有之。因此学佛,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性拿出来用;本性如果拿不出来用,还是被困在烦恼、习气里面,这等于没有学佛。所以,学佛了三年、五年,你就一定要自己审核,严格的审核自己:个性有没有改啊?坏的习气有没有除?待人处事有没有进步?烦恼有没有少一点?慈悲心是不是有?宽恕的心是不是增长?与人相处,是不是还是格格不入呢?这个都要自我冷静一下。

  877页,第二行,“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藉”,就是假借、利用。“劬劳”,劳苦,辛苦。“肯綮”,就是筋肉相结之处。出于《庄子养生篇》:这个念过大学的人,每一个人都读过这一篇,全部都读过。说有个庖丁,这个庖丁就是现在所讲的厨师,以前叫做庖丁,就是专门掌厨的,煮给有声望的人吃的。他解牛十九年,这个“解”就是拿刀去剖、剖解,解剖这个牛,简单讲就是把牛骨啊、肉啊、筋、皮、毛彻底的分开的意思。就是厨房在煮以前要先做这个动作,把这整只牛彻底的剖开,把它分类。就像我们现在的屠宰场一样,头或者内脏、皮、血分开来,就是这个意思。他解牛,就是杀牛,杀了十九年,同时把牛彻底分开来,这个功夫了得;但是是杀生。可是所用的刀跟新的一样,没有钝过,没有钝就是还很利。也不用磨。梁惠王问他说:这个刀用了十九年,为什么依然那么新?怎么能够如此有这种功夫呢?刀没有变旧,解牛的功夫这么好!他回答说:“肯綮之未尝,何况大骷(kū)”大骷就是骨头。这个肯綮的意思就是筋跟肉相连接的地方,意思就是说:我这一刀划下去,连那个稍微硬硬的地方都不会碰到,就是跟着牛的形体这样走,这一支刀绝对不会去碰到硬的,所以肯綮之未尝,这个筋肉稍微硬的地方,我都不会去碰到,何况那个大骷!“骷”就是骨头,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他功夫好得不得了!杀牛杀了十九年,这刀下去,游刃于手掌当中,从来就没有障碍,也绝不会去碰到筋肉硬块的地方,更不可能去碰到骨头,也不会伤到那一支刀子。他说,因为他解牛,就是切割、解剖这个牛的时候,不是用利刃硬砍,就是不用蛮力,很有技巧的。而是游刃于骨缝与筋缝之中,他彻底的了解这个牛的骨缝与筋缝,所以刀子一下去,就非常的顺。所以不用蛮力,亦不硬碰硬,因此解牛十九年,连硬一点的筋肉(肯綮)(qìng)都不曾砍得一个,更何况骨头,当然不会直接去砍它了。所以他解牛,一向快、又轻松,又不伤刀,亦不用蛮力,完全是快刀加巧劲。“肯綮”在此作筋骨之义。

  本句之义:何必假藉(依靠)劳苦筋骨、苦苦追索无明之因,然后去断它呢,而谓我能修证佛道?因为只要不随分别,无明即无生因,诸位!这个不随分别,最接近的名词就是如如不动,最接近的名词,就是心如如不动,除了不去造违背因果的事情以外,就是完全如如不动。因为只要不随分别,无明即无生,无明其实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你不动到执着、分别的念头,哪来的无明呢?无明即无生。无明既不生,则不用更断。所以了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空的意思。如此所得之顿修顿证即犹如庖丁解牛,以般若方便智而行之;若坚执一定要追索无明的踪迹然后修断它,则有如用利刀、以蛮力直接硬砍骨头。

  所以意思:在这里举这个,就是告诉你:修行,它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的,不是用蛮干的:就是我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拜佛!那个是体力、那个是硬功夫,这个一定要了解,佛法没有佛陀的指引,或者是大善知识、见性的大善知识的指引,叫做事倍功半!你浪费你的时间、生命,绕了三十年,你就是怎么修行,烦恼还是在、习气还是在,就不肯听经、不肯闻法,老是用自己那一套,动不动就说:我要去闭关了、我要去住山了,我要修行!什么都不听,也不看,认为:我这一套最行!事实上就是不行!人家成佛、祖师大德吃尽了苦头,就是要给你点醒,用哪一种方法最快。这一辈子,你要听二种人的话:第一、你要听有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这二种人你一定要听!有智慧的人,他有佛的慧,他可以指引你。第二、一定要听有经验的人,这样你才不会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那个教授一直劝导我们:你们一定要去听演讲,那是人家三十年来,学者一生、毕生的经历、体力,纵然你吸收了少许,可是也能节省很多的冤枉路。就是这样子。所以不听经、不闻法,修行就叫做硬干,到最后就是疲惫不堪!为什么?譬如说你跟到一个师父,每次都跟你讲感应感应,很多的感应;他拜佛拜了三年、五年,他求的就是希望感应;有一天他没有感应了,他失去信心了,佛也拜不下去:我到现在一点感应都没有!小孩子生病也不会好,小孩子联考也没有感应!是不是?他什么都用感应来作为他精神的支柱,完全没有正解、正知正见,完全没有!当然到最后,他就一定会退道心了。所以,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

  难怪《楞严正脉》说“不随不别”是“顿家最省力之修也。”话是不错,省力是很省力,不过须大技术:所云技术者,般若为导也;若无般若之智,实无省力之方,亦无从“顿”也.。

  878页,义贯:

  “汝但不随” 诸相而“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则因你于杀、盗、淫“三” 种业“缘” 已“断故”,如今再加上不随分别,则“三” 种相续之“因” 即“不生”,如是“则汝心中” 如“演若达多” 之“狂性自歇”;狂性“歇” 已,自心“即” 是“菩提.”而此人人本具的殊“胜” 清“净” 妙“明”之“心,本” 来“周” 遍“法界” 之性,即得现前,“不从人得”(不是谁给你的),“何” 须凭“藉劬劳肯綮” 苦苦追索以为“修证”?

  诠论:

  澫益大师于《楞严文句》中说:“富楼那等既已证无漏,已断三缘,只因法执未破,不知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全无实性,是故随此虚妄分别,便谓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证,还似达多怖头狂走。今但须不随此虚妄分别,则三缘己先断,三种相续妄因亦复不生,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又说:“虽断三缘,而仍随分别,则成人天伪果,(“伪”当然就是不究竟的、不是圆满的、不是真正的,真正的果是佛果。)不断三缘而驾言于不随分别,(“驾言”就是夸大其辞说:我很行,我不随分别了!)则堕善星比丘的覆辙,故须事理并进也。”

  按:善星比丘为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经典说:“佛有三子,”有的经典记载佛只有一子,就是罗睺罗;有的经典记载佛有三个儿子:“一、叫做善星;二、叫做优婆摩耶;三、大家都认识的,罗喉罗。”《涅槃经》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善星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后因亲近恶友,这个恶友就是恶知识。诸位!看到这一段就会知道,碰到恶知识,你死定了,叫做知见错误,非佛之正见。因此就退失所得之解脱,反而起这个邪见,说没有涅槃解脱之法,起了否定因果之邪见,且对佛起恶心,这个是很可怕的,跟错了师父是非常可怕的!诸位!我常常用一个比喻,如果有一个女孩子、小姐,这一辈子嫁错了郎,嫁错了丈夫,有时候分开以后,冷静一下,还有机会,自己再打板打板,还有第二春。诸位!这一个有心于佛道的人,一开始跟错了师父,那就玩完了!他那个观念非常的可怕,而且卡在那个观念里面,在座诸位!很多人为了佛法,想要更深的,就会找到师父的这个《楞严经》;可是听了以后,因为对以前的师父的法念念不忘,所以看了这个VCD、DVD以后,搁着,经过一阵子又回归原状!为什么?他以前听那个某某上人的,或者是法师的观念太强了,改不过来,还是以前那种观念。所以,那种观念一建立以后,是非常可怕的!今天必需讲:不是我讲的一定对,是任何一个法师讲的,统统必需符合佛陀的正见,不管哪一个法师,这依法不依人。可是现在末法时期,大部分都是感性在做事,我去这个道场,师父对我不错,也不管说这个上人讲的法到底对还是不对,他就亲近了。去,你看,端水果给我们吃、泡茶给我们吃,都很好啊!他讲的,我就全盘接受。也没有能力去分辨,也不敢反驳,因为他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是我的上人。到后来经过善根因缘,经过三、五年,才开始自己怀疑的时候,自己也默默的跑出来,这个还有一点救,有的人没有办法!因此依法不依人,不管你亲近的是比丘、比丘尼,哪一个南传、藏传、北传的,他就是一定要拥有佛的正见,管他是什么派的、什么宗的,都不管!

  所以你看,这个佛的儿子,佛的儿子喔,佛都没办法救他!诸位看底下,起否定因果之邪见,而且对佛,他的爸爸呢,对佛起恶心,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你看,佛的儿子,受到恶知见的迫害,仍然堕地狱,佛都救不了他,这样你可以知道,佛没有办法救众生,要不然他的儿子他为什么不救他?这个例子就是很简单的例子,告诉你佛不能救众生,一定要靠自己!然后你要阿弥陀佛加被,你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烦恼愈少,智慧愈大,愈得阿弥陀佛的加被;信愿行愈坚定,愈得到阿弥陀佛的加被。你记得!要佛、阿弥陀佛加被以前,你一定要自己做功夫、一定要做功课,答案就是这样子。你说你希望你这个儿子考试考好一点,这个儿子本身要有一点程度啊!是不是?来,我们来拜佛、求佛,说希望加被:观世音菩萨加被一下,我儿子今天大学联考,不要失常就好,把会写的全部都写出来!这就对了,这个就是佛保佑你了。一个人一天到晚懒惰不读书,来拜佛?你拜十方三世佛也没有用啊,那佛就帮你作弊啊!对不对?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你要佛保佑你把大学联考考好,很简单,你就是自己要念!所以,现在有时候讲净土法门,有时候听不下去!为什么?他统统交给阿弥陀佛,自己贪嗔痴也不管、恶知见也不管、习气也不管,统统不要管,我每天都跟这个烦恼打转、做朋友,我也不要管,就是一直期盼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这种欺盼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自己降伏自我的功夫没有,他只是一种期盼,不知道说这个临命终他是会断缘的,因为他是绝缘体,不是真正的接续的体,他这个体质变了,变成佛接引不了。因此碰到恶知见的上人,哎呀!不修行还好,一碰到他,愈修愈惨,不修还不打紧!

  底下,所以澫益大师在此之意为:修行若已断杀盗淫三缘,但还是随于分别,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及二乘的化城之果,所以,下手处就要用佛的心,你记得如如不动,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统统跟你的涅槃妙心没有关系,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别人的什么缺点、优点,这跟我们生死完全没关系!所以真的大修行人,内心是寂静的,大修行人不见众生过,大居士绝不说僧过,这是一种基本盘,修行的一个基本盘,你要很坚持到你临命终,而且不可去毁伤。说: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报及二乘的化城之果,而无法深造佛乘。反过来说,如果不断杀盗淫三缘,而大言(大言就是不惭愧)不随分别,这就会堕入善星比丘的覆辙,叫做断灭见、拨无因果、恶知见。因为那样等于是谤无因果——修行者妄造杀、盗、淫,而人家如果问他:“你是出家修行之人,怎么可以作杀、盗、淫之业呢?”他就回答:“我不随分别。”这就等于是就:我虽造恶业、犯四重禁、五逆、十恶、谤佛毁法等重罪,都没有关系了,——这一段,成观法师写得殷切,用心良苦,对初学佛法的人特别的好,真是好!好好的给你警惕,佛的正见是什么,让你没有投机取巧的这个心态。——因为我只要“不随分别”就不会有问题!这无异于说:“造恶业不会有恶报!”因此是破坏因果。又,这不但是错解经义,而且是歪曲经义,谤佛毁法,误导众生者,莫此为甚。以其罪业特重,所以善星比丘就以父母所生之身,直接堕地狱。很不幸的是,值此末法之际,众生如是之邪见越来越多,举如:有人喝酒说是冬天冷,喝一点保暖,没有关系;又有人吃肉喝酒,人家问他:“你怎么吃肉喝酒呢?”他说:“没关系,我在吃之前,只要先念一个咒,就把它‘解’决掉了!”既然还要“解”,就是表示不应当吃;既如是,为什么仍然要吃?又有人回答说:“没关系,我在吃肉之前,念个咒,便把这个肉的众生超度了——因此我吃肉也是在与众生结缘,并且也是度众生的一个方式!”真是自欺欺人之谈:稍微有点智慧的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托辞、遁词、合理化、伪善之言,说得不错:“与众生结缘”,正是如此,依本经中佛所示:互相吞啖,这正是与众生“结生死缘”(结相生相杀之缘)!讲到这一段,我们要理解法师的慈悲,他是站在《楞严经》究竟角度来说。有一个居士他很苦恼,他说:师父!师父!我不敢诵经了!我说:你为什么不敢诵经?他说: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吃素,我是干苦活的、干劳力的;而且也很不方便,我们那个团体没人吃素,我每天都是硬碰硬,要靠体力的,我不挣一点钱就没饭吃。看到这个注解又写得那么严格,我实在没信心,干脆不要诵经、不要念佛!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子,每一个人的时间、空间、背景都不一样,如果你有心修学佛道,要把吃素将来看因缘,看因缘。你现在刚初学佛法,还没有入门,就连皈依都没有。看到这个那么严格,他干脆不诵经,他不然每天都诵《金刚经》。后来又去问人家,人家告诉他说:你没有吃素,你不可以诵《金刚经》!他就来问师父,我说:当然可以诵经,佛没有这样讲说,没有吃素不可以诵经。他就卸下来。我就安慰他,我说:每一个人在学佛,他都会有一种过程,不要一直很难过你的目前,这样不给自己机会、一个增上缘,那怎么得了?这一开始,大家统统按照最究竟的大乘法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福报的。有的人去到这个高原去修行,他就会发现,那里真的没有蔬菜、也没有水果,得不到,吃就动物的奶。还有就是在高原四、五千公尺,就是那些畜生死的时候;他们不用冰箱,因为都是零下好几度,把这个尸体捡起来,还不是去杀的。捡起来放在冷冻库里面,就是捡这些死的、或者是动物咬死的,剩下的就去捡。。。放着放着。。。没有蔬菜、没有水果啊,统统没有。所以,当然,成观法师这个写的,当然是为了救众生,稍微有硬了一点,因为某一些时间跟空间,实在是做不来的时候,师父还是鼓励大家,还是以般若智慧为主导。如果是在台湾,或者是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吃素很方便,那就没事、没什么问题,如果说南极、北极,或者是海中一个小岛,像新闻报导的,印尼、菲律宾那些岛很多,一根蔬菜也没有!对不对?那个蔬菜、水果,它每一个礼拜,有一条船来分配到这个岛,大家交换,用鱼啊、肉啊来交换这个蔬菜、水果、还有米,师父看过这个记录。某一些岛,实在是拿不到水果跟蔬菜,那么如果他想学佛,如果看到这一段,他学不下去,学不下去!为什么?会怕啊,对不对?讲得那么严格!这里是稍微比较严格。那么师父鼓励大家,是以般若智慧为先导,关于吃素方面的话,就必需要看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时空、背景。你不晓得,有的人为了这个吃素,家庭大革命,大革命啊,你不晓得?她那个老公就不信邪,他信基督的,那个老婆信佛的,就是硬要吃素,而且不煮给他们吃!后来搞到什么?搞到离婚的边缘,离婚了,基督教他不信这一套的。所以,你看吃素有时候很容易,但是有时候那个特殊的家庭,却非常的困难!为什么?我们做法师的人,很容易就听到八方十路、十路八方的各个讯息,因为有苦就会向师父诉苦。所以我们听到很多因为这个吃素的问题,变成起家庭大革命的问题。有的为了煮这个荤食,受菩萨戒、受五戒,煮这个荤食,给这个婆婆,哇!恨透了、恨死了!为什么?她说:你们这个学佛自私,只自己要修行,不管别人这个家庭,没有学佛还好,煮饭煮得好好的;现在一学佛以后,回来统统不煮了!诸位!要不然我现在问你一个难题: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我现在问你,看你怎么下最后的答案,你来回答我。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算是小姐了,生了一个女儿二岁,这个女儿正在发育,结果她去受菩萨戒,可能是迷迷糊糊,也不了解佛教,受菩萨戒以后,这个戒师讲得很严,回来不敢煮荤的。这个女儿也不喜欢吃素,才二岁。她现在慢慢慢慢长大了,到三岁、四岁,开始营养不良,常常什么?常常送急诊,不是一下子晕倒了,要不然一下子就呕吐,要不然就是发高烧,她完全没有抵抗力,这个妈妈已经受菩萨戒,就是不敢煮肉给她吃、不敢煮鱼。她现在很困扰了,写信来请示师父。那现在这个女儿谁照顾呢?奶奶照顾,奶奶煮给这个小女孩,四岁的小女孩吃。她现在非常难过,很痛苦,常常拜托妈妈,妈妈年岁也大了,她受菩萨戒,看到就怕,然后女儿正在发育成长,我现在请问你:如果你是法师,你今天冷静一下,在这个时候,你煮不煮荤?要不要给这个小女孩吃?佛法它很困难的,有时候在智慧跟慈悲都没有办法解决,因为那个是时空性的问题。对不对?好!那我现在问你:赞成自己不吃,可以煮给那个女儿吃的,你认为应该可以的,你举手,我看看你们的表达。(众中有举手的)嗯!有慈悲心,你认为还是要坚持守戒,让她死的,对不对?女儿反正没有抗体,不管她,不吃就不吃了!对不对?你长不大没关系,我有得吃就好,管你的!你认为,受菩萨戒还是坚持戒在人在,戒亡人亡,你认为要坚持持戒的,还是不煮给女儿吃的,不管人情世故,你认为这样子请举手。(无一人举手)你看,这种东西,你真的一定要怎样,真的是很难!她才小女孩,听说常常送急诊,常常送急诊!为什么?她素也不吃,荤,她(母)又不煮,妈妈也不太会煮,就一直这样子,一直没有抵抗力,完全没有抵抗力。再言归正传,话讲回来,你要吃素的时候,记得!要把身体的营养均衡,记得早睡早起,记得跟着太阳跑,不要跟着月亮走,太阳跑,你晒到阳光,早睡嘛,跟着太阳跑就是健康。人的这个身体,它不是猫头鹰啊,猫头鹰是晚上出来,你又不是猫头鹰!你一定要早一点休息,九点、十点最慢,我们现在这个人,这个时间,最慢最慢不能超过十一点,最慢。因为你晚上不睡觉,你这个肝脏会很麻烦的!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肝癌,一下子就死掉,是为什么?来不及救啊,来不及,肝癌,一下就死了!为什么?就不睡觉啊,他就是跟着月亮跑,不睡觉伤肝、贪名伤脑、好色伤肾,都是伤!所以记得!跟着太阳跑,不会得忧郁症,记得出去运动,晒晒太阳运动一下,one more two more,我看看现在我们这个法师,在上面有运动器材,流汗啊也很好,这个是对的,很好!晚上就早点休息,这个是很好;营养要均衡,不要偏食,那么身体就会慢慢慢慢。。。尤其一定要睡觉,你要靠这个药力、要靠这个天力。也就是说:这个日月星辰的运转,你一定要跟着这样子的起居作息这样做,你的身体才会健康,皮肤也才会好。不睡觉的人皮肤不会好的,会又黑又干瘦,还长黑斑,因为不睡觉啊!不睡觉的人,或睡眠不足,黑斑就会一直出来,晚上不睡觉的,睡白天的,他就一定会这样,荷尔蒙会失调!也不用太严重,七、八点就去躺着,那又太严重了!为了皮肤好,七、八点就去躺着,,那又太严重了!对不对?所以吃素的人,要照顾这个身体,还是真正的要有一点点概念,人并不是一般的畜生、夜行性的动物,你一定要跟着太阳走,不可以跟着月亮走。

  底下,更有习邪密者,恣行淫欲,讬言“在刀口上修”,更是在造无间重业。凡此皆是犯了善星比丘一类的拨无因果之过咎。末法行人宜特别留意,莫受其误导。

  复次,“不随分别”是很高的不分别智,但并不是不分别善恶是非;若不分别善恶、是非,则是愚痴、迷妄;然而“无分别智”则是于诸法相不起“虚妄分别”,从而生爱憎等。所以,当知“分别”有两种,一种是“虚妄分别”,一种是“善分别”。所谓“虚妄分别”是依于我执、我见、我爱等,以自我为中心而起的分别,因此虚妄分别是烦恼的来源,是无明的根本。然而“善分别”则是依法、依理去思维而判断、拣择,故是“七觉支”中“择法觉支”之所依,择法觉支就是要用智慧决择正确的法,叫做择法觉支。意思就是:学佛道的人要有智慧,不是迷迷糊糊,是善分别,善分别就是说:依法、依理,用正确的智慧去思维、去判别、去拣择,不是虚妄分别。所以这个“七觉支”中“择法觉支”之所依,亦是无漏真智的来源,881页,也是开发般若与解脱的根本。因为能判辨拣择世间诸法,故能舍恶从善,断恶修善;以断恶修善故,增长福德、智慧;广说甚至一切世出世间善根,乃至得证道果、菩提,全都是依善分别之智而来;所以“善分别”为得正知见,一切修行之根本,令人不落恶道、邪道、魔道,令行者得趋正道,入于佛道,如人有眼,得见前路。所以经中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善分别”是修大乘人、修无上乘人无始修来的智眼、慧眼、乃至道眼所依的根本,这其中即含无量世修行的般若种子在内,不是容易的事,更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企及的。与此上上根人的“善分别”相对的,则是“虚妄分别”。除了上上根人的“善分别”,其他一切世间凡夫、外道、权教、小乘所作的分别,依佛之义,都入于“虚妄分别”之列,所以都是“言说戏论”。至于现下流行的口头禅“不分别”,则是愚痴再加恶知见。例如有人作犯戒或破戒之行,别人问他,他就回答说:“哦,我不分别!”这“不分别”等于是“不分别善恶”——不能分别是非善恶,则是愚痴无明;造了恶业居然不知悔愧,却又大言不惭地企图以无上法来遮掩、文过饰非,冠冕堂皇地合理化,而且还自以为高,如是转为邪慢,成就恶知见。

  882页,所以,末世行人见此经文“汝但不随分别”,切不可断章取义,一定要往下看,直到“三, 缘断故、三因不生”,才不致扭曲佛义。而且切不可造恶业或犯戒,而妄言“不随分别”,否则罪愆极重;其结果是,本要修佛道,反落魔道,岂不可惜、冤枉?

  又,交光法师于《楞严正脉》中云:“不随二字但是顿修、顿断工夫。”又于解释“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时说:“依管见,”——这个当然是谦虚啦!说:“ (肯綮)作劳筋苦骨、克(刻)苦修行之意。‘何藉’的意思是说,言不须作意苦求修证也。良以顿入悟处高妙,了达妄本空、而真本有,但息颠倒分别,一念入无分别,本空者无依而何所留,本有者无覆而何所隐哉,故不假于苦修证也。”接着又说:“而欲希顿修者,当先求于顿悟,如其悟未大彻,而妄拨事修,自成陷堕,亦愚惑之甚也,甚之!”交光法师此段之意为:“不随”二字便是顿修、顿断的工夫(法门);所以修行不一定要所谓“苦修”,只要法门对,法门巧妙,法门刚刚对、刚刚好,是可以顿修、顿断的;但是要这样顿修、顿断的人,却要有条件、够资格,那就是要先“顿悟”。顿悟以后,才能谈得上“顿修”、“顿断”。交光法师之意,如果还没有顿悟,便不能废掉事修,而光侈谈顿修、顿断,那是不相应,也无济于事,只会变成言说戏论,都无实义。若以本经的经文内容之发展来看,交光法师的看法是十分符合经义的:因为从一开始到现在,世尊所一直谆谆教诲的目的,就是引导阿难等人及末世众生,入于一念相应、顿悟玄旨之境;于顿悟之后,又再一次宣说大佛顶神咒,令依神咒不可思议威神加持,而顿修、顿证菩提。这也是本经的主轴大义所在。

  又,关于“顿悟、顿修、顿证”,有些人颇有怀疑,而执一定要三大阿僧祗劫渐修。渐修法门是有的,但那是对渐根人说的,什么是渐根人呢?渐根人善根较浅,不堪顿受无量大法,不能发起无量猛利大心,凡事皆温温吞吞、拖拖拉拉的,这跟我的个性合不来,搞这个很累,我也不喜欢跟这种人做朋友;我们要那个猛力的、大心的,猛力大心的,这个速度快!是不是?温温吞吞、拖拖拉拉,推、拖、拉。甚而苟且延宕,这个“宕”就是放荡的意思。贪著依恋,不能顿舍。佛为摄受成熟此种根器人,为令不惊、不怖、不退,故说种种渐修渐证法门。若依诸佛祖师度众的实例,则多数都是“顿教”式的顿悟与顿证的。例如佛世时,经上所载,佛为弟子讲经说法,弟子在听法的当时,或在家、或出家、甚至或是外道,这些弟子常于佛讲经之间、或讲经后,即于座上或开悟、或证初果、乃至证四果,或发无上道心,或发五戒、十善等心。这些通常都是在讲经会上当场发生的事。所以可知,佛度众生,多半是“顿教”、顿悟、顿证的。释迦佛如是,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龙华三会说法度生,也都是顿悟、顿证的。诸位!没有顿悟、顿证是不能成佛的。诸位!念头不是东西可以切割的,它没有具体性的东西,完全靠悟的功夫,讲渐修其实就是在除习气,讲渐修其实是这样子;悟到本空,他就是一悟即入如来地。不但释迦如来是,连当来的弥勒如来亦如是,乃至其他十方诸佛也都是这样;所以这可说是诸佛度生的通例。至于宗门的祖师,多半也是顿教、顿悟、顿证的。当然,诸佛祖师度生,令得顿悟顿证,除了以大智法门循循善诱之外,还必须有加持力在内,才得如是。(佛在讲各种大经前、或讲经中放光,那是干什么呢?那就是在加持众生呀!——并不是作秀、或者是显威风!)

  关于“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佛意并非说修行不用努力、不用精进,而只是要强调:诸位!底下几个字就是最重要的:用功要讲究方法,要知门道,亦即须以般若为导,不是不勤求法要、以及诸佛无上心要,就光靠自己凡夫俗眼所见,一意瞎闯、蛮干,那是徒劳无功的,现在差不多都是这样,差不多!碰到了佛法,关起门来,在家一直拼命念佛,佛法不听、善知识不亲近、道场不去,统统是搞这个,就是瞎闯、蛮干,就是像这样子。那就是徒劳无功的,(君岂不见世间无量外道,他们的修行岂非精进、万般刻苦?)众生如果有福德听受诸佛无上心地秘要,再加上勤勉努力,即不难“游刃有余”,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一切困难、烦恼业障不难“迎刃而解”。是故莫错解佛意,而谓修行不用努力,然后就拿着羽毛当令箭,羽毛是羽毛,不是令箭啊!是不是?当作自己不精进、懈怠、放逸的借口。

  最后,关于经文中“不随”这二字诀,于日常之实修,亦有三门差别:一、身不随;二、语不随;三、意不随。

  经中的“不随分别”,属于第三种:“意不随”,这是最主要的“不随”,是善根成熟的上上根人修无上禅及首楞严三昧之前的入手工夫。但对于一般初学,于修“意不随”之前,仍须先用功致力于“身不随”及“语不随”之修习,以长养道力。

  何谓“身不随”?就是不论于日常生活中,或静坐及其他修行中,如念经、持咒等时,心中忽然有一念头起来,很想去作一些不相干的、或染污之事,此时即须立刻觉知,而且坚决住于正念,不要随着那些意念而去造作染污或有害之事,这叫作“身不随”,换言之,也就是身不随着恶念、邪念、染念,而去造作恶事、邪事、染污事。例如在家人(乃至出家人)于静坐当中,忽然有邪念或者是欲念起来,绝对不要因此而立刻起座,随其念而去行不当之事。凡夫之人就是这样:若有恶念起来,很容易随着去作;一想到就毫不迟疑、马上去做;随想随作。反之,若是善念起,便很少能随之而做,所以众生是这样子,众生都是:众恶皆作,众善不行,刚好跟一般佛讲的不一样!886页,通常都是拖拖拉拉,尽量往后延,最后此善念即冷却下来,不了了之。这个会这样子啦,有一个人他想布施一百万,是不是?来到了讲堂,放了二十万的支票,本来要先给师父;后来看一看:这个二十五也不错!现在景气不好,二十万又带回去了,经过一阵子以后,一毛钱都拿不出来!会的,善会。。。因缘就会慢慢慢慢转的。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今天如果没有继续来这里坐一坐、种种善根,久了他就会懒惰,韩剧多好看啊!对不对?连续剧多好看、电影啊,现在贡寮什么音乐会啊!是不是?看了以后,如果你稍微不控制一下,会入迷的!“大老婆的反击”!我是没有看啦,我是看到那个广告。所以说你看,有人的话,学佛应当用培养的,今天要来听经闻法,很懒惰、不想起身的时候:好!去吧!就来这里坐着了,所以,那个好的习惯要配合,同时要下定决心。

  因此,修“不随”者,便要用这个策略:正好与以前倒过来:善念一起,马上去作,不稍迟疑;若恶念起,尽量住后拖,不要马上去实施。有时或许妄念很强,无法完全克制,就取其轻者而为之,渐渐便能改善。例如一向有在外吃宵夜的习惯,于修行中忽然想跑出去吃馆子,如果此念头实在太强,便在家中吃点东西以转化之。这只是举个例子而已,在座诸位!如果你要健康,超过晚上八点以后,不要吃东西。如果你想要健康的话,七点、八点以后,就统统不要吃东西,这个肚子、胃让它半饿、半饥饿是好事,会有助于健康。这里就讲的:还吃宵夜,是不是?或者是修行突然要跑去馆子、吃馆子。这个念头如果实在太强,就在家中吃点东西以转化。要不然就像忏公讲的,我们过午不吃,在举办这个大专斋戒学会,这个很饿很饿的时候,这忏公就告诉我们:来到这儿,全部要受八关斋戒的,过午不食。哇!那个大学生晚上都有吃宵夜的习惯,突然在那边十一点半就吃饱了,他在十一点十分、十五分就开始要过堂,就吃饱了!然后就看着那个手表、看着那个钟,要等到明天,明天六点,这样拿笔起来算一下,总共十八个钟头都不能吃东西,那真的是很难熬,十八个钟头!忏公就想了一个办法,晚上发什么?发巧克力。而且这个巧克力里面还不能有核桃,要完全巧克力,吃了巧克力里面核桃,犯八关斋戒。再来,他叫你含上这个巧克力的时候,不能咬,咬犯戒,只能用嘴巴含着,就像没牙齿的阿嬷这样舔一下,阿嬷如果没有牙齿,就会用舌头舔巧克力。不能咬,忏公说:咬犯戒!那个很严,豆浆也不能吃,统统不行!那个十一点;十一点十五分开始吃,最慢到十二点,忏公那边,十一点四十五。当然这个地球上的运转,像行船的人、跑船的人,知道说什么几点几分是中午;当~~筷子统统放下来!同时只要你牙缝喔,有一粒稍微一点点的米粒,统统要吐出来,你不能说:我要惜福!用舌头舔一舔,还有二、三粒吞下去,犯八关斋戒!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喔?犯!知道吗?犯啊!所以一点点都不行,十一点四十,筷子放下来,一点米粒统统不行!在那边是非常坚持这样子的。到晚上发了一、二块巧克力的时候,还里面不能有核桃的,所以就含。。。他说:有一点点甜味,不要咬,也吃不饱,让他有一点点饱,因为有的巧克力是甜的,让他有一点点感觉就好。就这样过一个晚上、二个晚上。。。都是这样过的,吃了巧克力以后说:益谦啊!你昨天吃了巧克力,会不会饿啊?饿也不敢讲啊!又没有东西吃,讲了也没用!很多人因为很饿,那忏公就取笑我们,算是教育我们:有的人啊,晚上不吃很不习惯,晚课以后很晚了,八点、九点了,这个大殿佛像绕一绕,最后又去冰箱旁边,绕着冰箱绕一绕!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佛像绕一绕、去冰箱绕一绕,饿啊、实在是饿啊,没办法,去绕冰箱。真是的,没办法,非常严格!这个就是转化的一个点子。这只是举个例子而已,行者可自活用之。如此即是修行“身不随”。

  至于“语不随”,则与“身不随”相类似。心中忽然起念想讲一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及其他无意义的话、不当的笑话,或想大声骂人、喝斥人、或讲些伤害他人的话等,诸位!这几个是最容易犯的: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对不对?大声骂詈、呵叱,这大家都会犯的,每一个人都有我慢嘛!心中有如是等念头闪现之际,即须修“语不随”,即不随此念而造作语业;这就是在修行“语不随”。

  “身不随”及“语不随”实是“意不随”的前方便。禅者行禅必须于如是处多加用功,增进心之明觉,不随无明妄念而妄造诸业,如是才可称为是真正习禅之人。行者于此二“不随门”中自精勤修习醇熟之后,便可进而修习“念不随”。此是习禅之腑脏肝心。“念不随”者,为于坐中,及日常行住坐卧中,若有念头瞥然而起,此时行者当即觉知此念,了了知,但只是静观之,并不去执取它,亦不去详审分别它,亦不去扑灭它,只是冷眼观之,诸位!这个很重要,这个冷眼观之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冷眼的,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动到执着的念头,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生气;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贪爱;也不假借任何理由来执着、分别,就是完全对自己的心性负责,这是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只是冷眼观之(此名为“内观”,或者祖师所说的“观心”),善念、恶念、无记念、散念、妄念、邪念、乱念、污念、染念;一切念,悉皆如是;不理它!念生时不迎、不拒;念住时不捕不捉、不执、不取;念灭时不追、不逐、不忆、不念。如是即不会“随念”而“念念相续不断”;若念不相续,即相续断;相续断者,即无系缚,如同无念。是故此法门就是直指人心、顿知、顿觉、顿修、顿断之无上法门。

  禅者若于此三门“不随”都能精勤用功,至于醇熟,则定力、觉知力,及心明之程度,自然与日俱增,速得契入真心本性。

  经文:【“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翻过来,888页,注释:

  “于自衣中”:“衣”,是比喻五蕴身心。

  “如意珠”:比喻本具的佛性。

  “穷露他方”:贫穷孤露流落他乡外里。“穷”比喻众生不悟本性而致穷困,没有福慧庄严。“露”比喻没有涅槃法可以依止庇护。“他方”喻六道,以六道生死轮转,非真如不生不灭之“本家”、“本处”故。

  “乞食驰走”:比喻凡、外、权、小向外驰求。

  “珠不曾失”:比喻虽经无量劫轮转六道,而本具之佛性并未曾失去。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智者”喻佛。“指示其珠”,开示直指令悟本性,还得本心。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喻证获本心,全体起用,任运自在,一切具足,称为“大饶富”。

  889页,诠论:

  这一段经文与《法华经》的“浪子怀珠”那一章意义相近,可互相发明。又《楞伽经》中亦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嗔恚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底下,第五节  阿难起疑

  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

  经文:【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注释:

  “从老梵志”:这是指目犍连及舍利弗两人,未从佛出家之前,都是跟着外道沙然梵志出家修行。沙然梵志死后,遗命将其座下二百弟子,分由目犍连与舍利弗继续率领。

  “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后来,舍利弗与目犍连在乞食途中,遇到佛弟子马胜比丘于道上唱言:“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偈子。二人一闻此偈即心开意解,即问马胜比丘他从何人修行;马胜答说我师即释迦世尊,于是二人便率二百徒众去随佛出家。不久二人即证圣果。所以你看看这个舍利弗跟目犍连,这个是不是修无量亿劫来?对不对?一听到,人家就马上证阿罗汉果了,就是有碰到因缘法,人家就证果了,速度多快啊!所以,这个善根是需要培养的。

  “拘舍梨”:为外道之无因论者,倡言八万劫后,自然成道,不假修证。

  “所说自然,成第一义”:现在世尊也说菩提之性不从人得,亦不用假藉劬(qú)劳肯綮的修证,岂非与外道所说的不用修行,只要等到时间一到,自然成道一样?如此一来,则外道的不用修行、自然成道的说法便成为第一义谛了,则佛与外道何别?这是阿难把世尊的不假修证、非从人得与外道相滥,不能分辨。

  义贯: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然后“起立白佛:世尊,现” 在“说”由于“杀、盗、淫业” 之“三缘” 已“断故”,再加上法执的“三因不生”,而“心中” 的演若“达多”的“狂性自”然“歇” 息下来,狂性一“歇,即” 得自性“菩提” 现前,以菩提自性本自有之,“不” 是“从”他“人”而“得” ——然而“斯则” 其实还是有“因”有“缘”在其中,“皎然明白”,并非全无因缘(例如狂性歇息,即是菩提现前之因缘),“云何如来” 反而“顿弃因缘” 之说呢?再说“我” 自己实在也是“从” 佛开示之“因缘”,才“心得开悟。世尊,此义” 理“何独” 于“我等年少” 的“有学声闻”为然,“今此会中”,即使如“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原先本是“从” 外道沙然“老梵志” 修行,后来也是由于得“闻佛” 开示之“因缘” 之理,而能显“发” 本“心” 乃至“开悟” 真谛,“得成无漏” 道果。世尊您“今” 却“说菩提” 是“不从因缘” 而有,“则” 此“王舍城” 中的“拘舍梨等” 外道“所说” 的不用修行、八万劫后“自然” 成道,这种外道之说反变“成第一义” 谛了。“惟” 愿世尊“垂大悲,开” 示启“发” 我等之“迷闷”。(令能辨别正法,而不落于外道之自然论、及权教之因缘,从而入于中道极理。)

  892页, 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

  经文:【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这一段,《义贯》的解释跟《楞严经讲义》完全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一样,我必需在这里事先声明。所以你看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符合佛义。所以你要讲经说法或者修行,随取一本,都符合佛义,都没有偏差。

  注释:

  “因缘、自然,理穷如是”:“穷”,就是穷究,穷尽。你所计执的因缘及自然性,其理穷究起来,不过如此。

  “头本自然”:头本来就是在出生的时候自然而有的。

  “本自其然”:“自”,就是由于。“然”,就是如是。本来就是出于其然;意思就是说:它如今之状貌是出于其本然。

  “无然非自”:“无然”,不是这样。“非自”,就是不自然。若不是这样(也就是说,若非生下来有头),就反而变成不是自然了;也就是说,就违反自然了,反而成为一个怪物了。一生出来就没头!是不是?

  “怖头狂走”:骇怕他本有之头而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因缘”,如果照镜子等因缘。如果说这个自然本有的头,是由于照镜等因缘,而能令他发狂骇怕,以致狂走。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自然”,是指天生自然本有之头。那么为何此天生自然本有之头,不由于此照镜之因缘,而真的失去那个头呢?这个意思是说,其实他的头并没有真的因为照镜子的因缘,而真的失去,所以这照镜的因缘,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因缘”,895页,因为它实在并没有促成任何事情“真正发生”——头并没有真正失去,你在发什么狂?你骇怕什么?你狂走个什么劲儿?——全都是虚妄;发狂的因、发狂的缘、发狂的业、发狂的果、全都是虚妄不实!诸位!在这里底下这一段很重要,警惕世间的众生。说:众生在世间、三界六道所作种种疯狂的追求,怎么样?盲目的追求,而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在追求所谓的“理想”,以及“实现自己的梦”,所以说: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梦想,其实都是不实在的,到最后还是要学佛。

  有的人一天到晚追星,追星族,是不是?要是韩剧来的影星啊,或者是电视剧的、连续剧的主角来,哇!台湾你看,就追星,或者日本的人来,就追星族。如果有学佛的人,他就:追什么星?与其你追星,不如把自己当作明星。有的人也把师父当作明星来追,我说:哎呀!我们这个哪算星星呢?是不是?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师,就是佛讲什么,我们照样讲,重点是不要把人家讲错了,这个就是重点!师父上台讲经说法,我一向都有这样,我是一个很有志气、很有骨气的孩子,我是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学生,我以前求学也是这样子的,说要完成的事情,是绝对会非常的谨慎!讲《楞严经》,就开始一直准备。。。一直查资料,都是为了大家,因为你们上跟利智,我怕讲错。所以,就这样子回光返照,因为程度不好,所以好好的看,万一讲错,人家抓包了怎么办?所以要好好的讲。所以我很有志气,都是这样一直看,有时候下课以后,怕第二天准备不完,有时候准备到十一点半、十二点,这是很无奈的事情。第二天再继续看,一下子又是《讲义》、一下子又是《义贯》。所以你们听很辛苦,有的听到后来。。。我都没喊累了,你们是在累什么?对不对?我这样子从头到尾都准备啊!我也是一个好学生,譬如说我这个人医学不懂,只要哪一个人,那个医生真的是很行的,我这个人对他心服口服,人家是专业嘛!对不对?你不是专业嘛!所以,我也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我们是真的谦卑、不耻下问,因为你这个专业方面你就是不懂嘛,不懂,你就是要问。所以我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我非常有志气,也很有责任的老师,我上台,我就必需把你们教好,入佛的正见,这是很重要的!你们的法身慧命,全部操纵在师父一个人的手中,我不能给你们讲错啊!对不对?佛陀给我的正确的讯息,我一定要如实、如理、如法的完全和盘托出,我完全没有自私,快乐从懂得分享开始。所以这样也好,因为讲《楞严经》的因缘,我这样自己对自己要求得很高,查资料,我也很充实,因为我自己也在进步当中。为什么?有的人讲说:喔!师父!您这一次讲的,比以前讲的台语的《楞严经》还讲得更好!我说:谢谢!继续连络。不是说再连络喔,真的继续连络,讲得好!赞叹我的、认同我的,我都给与肯定;不赞叹我的,我也谦卑的接受。因此告诉大家:世间人所有的理想跟梦想,其实都是妄;但是,如果说你现在是世间人,你现在家居士,又不像是出家能够全力以赴,那是怎么办?那就是五五开啊,或者是七三开,昨天讲的,是不是?五五开就是一半还是要完成家庭的责任,一半要好好的来学佛,毕竟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如果说你还年轻,才二十几岁,那么就要七三开,事业前途还是很重要的,三、三,三分就好,也是要学佛啊,要不然你要追求什么?每一个人其实都在重复,无量亿劫来,或者是几千年来,每一个人从出生就是成长,再来,以前就是读四书五经,读到一个年龄,二十几岁就一定结婚嘛!对不对?举办一个婚礼以后,就生育、养育、教育儿女;教育、养育儿女完成了,孩子也结婚了、女儿也出嫁了,责任完成了,就当爷爷、奶奶了。当爷爷、奶奶,再来就是牵着一条猫跟狗去公园走一走,对啊,就这样子啊!年岁也大了,看自己的貌相,哇!真的做到了“五星上将”,年轻的时候,哇!这个眉毛很清楚,现在掉光了,眼睛跟眉毛分不清楚!这个眼睛后面皱纹,哇!一堆了;法令纹又生了;晚上没睡觉肝脏不好,就像橘子快坏掉,出现黑点了,唉!真的老了!所以你看,你有没有想到说:一下子就五十岁?一下子就六十岁?你再看看我们那个101室,我看姿娟都在连络那个往生的助念,一下子,那个人又走了,一下子,那个又往生了,常常上课统统没有来,一看,一下子那三四个没有来,一下子又四五个没有来,讲堂就是一直助念啊!有一天也会换你啊,有一天你也必需要躺下来让人家念!对不对?你说到临命终的时候:我不想死啊,我想继续听《楞严经》!骗人!死吧!(笑)在世都不想听《楞严经》了,临命终还讲什么好听的话安慰师父?赶快走!留你何用?是不是?你看,常常在连络那个往生,差不多常常一个礼拜总要死几个给你看,真的!常常在。。。助念团常常出去啦,不是那个亲戚朋友的爸爸、妈妈往生;要不然就是那个车祸往生;要不然就是年纪大的往生;要不然就是癌症往生,当然,都是我们讲堂有所认识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是真的很感谢法无师,他把我们这个助念团领导得不错,我们非常的感谢法无师!不过他也很忙,因为他太慈悲了,所以他常常就没办法了,要出去,因为师父也从来不出去,那就变成他的责任,他也满辛苦的!底下,亦复如是,皆是失头狂走。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本有之头实在从未失去,但是其疯狂与恐怖却无端、虚妄而现出。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曾”,乃。“藉”,利用。本头实在从无变易,也没失去过,何须藉着什么因缘再把它找回来呢?若真的有“失去”,可说是“找回来”;若实没有失去,却找什么?正如有人把钱放在衣服的内袋中忘了,以为是丢了,到处遍寻无着,后来他往自己内袋一摸,才发现:“哦,原来在这里!”于是他便跟别人说:“我的钱找到了!”其实他并没有丢,怎能说是“找到”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若说本狂是纯属自然,(也就是,这个疯狂是本来就有的,是属于正常现象的),则可说是本来就有狂怖时时都存在着,而非后来才产生的。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承前,如果疯狂是本自有之,那么当它还没发出来时,这狂相是潜藏在哪里呢?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说“不狂”才是自然现象,才是正常的,如是则知头中本来是没有狂妄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还会如疯狂一样地奔驰呢?——因此可以知道,这“奔走”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虚妄之极!故知这狂走实非因缘、亦非自然性。

  义贯:

  “佛告阿难:即如”此“城中”之“演若达多”,其“狂性”之无明“因缘若得除灭,则” 其原本“不狂” 之觉“性,自然而” 现“出”,你所执的“因缘” 与“自然”,其“理穷” 究起来不过“如是”。

  “阿难,演若达多”他的 “头本”于其生时“自然”就有,故“本”出“自其然”,反之,若“无然”(若不是这样:不是生来就有头)即变成“非”合于“自” 然,而违反自然了。他以“何因缘故,怖” 畏其本有之“头” 而“狂走?若” 说天生“自然” 本有之“头”,由照镜之“因缘故” 令他惊怖而发“狂”;那么为“何不” 会此天生“自然” 本有之头,即由此照镜之“因缘故”,真的“失” 去了?(本头非真失去,故知疯狂之因缘并非真的因缘)。

  “本” 有之“头” 其实“不” 曾“失” 去,但其疯“狂” 惊“怖” 却无端而“妄出”,然而当他正发狂时,本头亦实“曾无变易”,故狂之起、狂之歇,皆非关本头,如是则“何” 须“藉” 任何“因缘” 去把头找回来呢?诸位!因缘是属于有增有减、有能有所,你要记住这一句话:头本来就没有什么失跟得,无关于因缘。你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有增有减是名因缘;有能有所是名因缘,这里头本来没有得失,讲什么因缘?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

  若说“本狂” 纯属“自然” (此疯狂本来就有,且是正常现象);既然“本” 来就“有狂怖” 时时存在着,那么他尚“未” 发“狂之际”,此“狂” 究竟是在“何” 处“所潜” 藏着呢?(然而遍寻各处,实无此狂性可得,故知此狂实非本有,亦非自然——本无狂性。)

  因此可以知道,“不狂” 之性才是“自然” (正常现象),而且“头” 中“本无” 狂“妄” 存在,那么他究竟“何为” 而“狂走” 呢?实在是没有道理,故此狂走实在是虚妄至极。

  “若” 一旦真的“悟” 了“本” 有之“头”,实在从来未失、未变,则“识知” 彼“狂走” 之性相与头之有无,实不相关,意思就是:今天任何的因缘法,跟本性其实都不相关;也不能说无关。如是则“因缘” 与“自然” 等“俱为” 言说“戏论。是故我言:”杀盗淫“三” 种狂乱之“缘断故” 再加上无明之三因不生,“即” 得获本具“菩提” 之“心”。

  诠论:

  若一旦悟了本头未失,则识知狂走与头之有无,实无关系。本不失头,故狂无实在之因;意思就是:狂性本来就无因。狂既无因,则其狂非实(若实狂者,则永不得瘥(chài)矣)。为什么?因为狂不是实在,意思就是:无明不是实在的;无明如果是实在,你没有办法除掉无明,因为无明是短暂的,所以,我们有一天会成佛,要这样去理解。知道吗?狂既非实,宁有真的“狂歇”?本自无起,怎有歇相可得?故知狂起、狂歇俱皆虚妄,本无有生。众生无明之起,与无明之灭,亦复如是。“无明”与“迷”本无有起,哪有“无明”灭去而得“明”,及“迷”灭去而得“悟”?“无明”与“迷”本自无生,哪有生因?若无生及无生因,则哪有“灭”、以及灭的因缘?所以阿难所说的开悟之因缘,俱是戏论。心本无迷悟,悟非从外入,非从外得。

  899页,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

  经文:【“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他的注解,跟《讲义》完全不同,切入点也不一样;但是都符合佛义,他也注解得非常好!

  注释: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菩提心”,指证得究竟菩提时之心,亦即究竟圣智、清静之心,而非所谓初发心求佛道的“发菩提心”。“生灭心”,指轮回生死之心,亦即凡夫染污之心。此谓,如果说有证到菩提之净智心生起,及有轮回生死的染污心灭去,此种境界还只是生灭的境界,非真菩提的不生不灭境界。

  “灭生俱尽”:“灭”,指生灭之心完全灭去。“生”,指菩提之心生。若得“生灭之心”灭及“菩提之心”生,此二种生与灭都灭尽,究竟不起。

  “无功用道”:“功用”,施功、作用,指造作之义。无功用道即为完全不假造作,任运(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运作)而行,亦即完全没有我,没有我能、我所的参与,完全契入、融于真如法性之中,循于真如法性而起用,故一切施为皆毫无我、我相造作,是故皆能随真如法性而达圆满、普遍、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以第一义,入于一切谛,即称此境界为“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明”,表明。此谓,行者于无功用道中,若有自然之想生(亦即,自己如是作念、如是思维,说:我这样的功用相当自然,一点也不假造作),如果还有这样的念头或分别之心,则表明犹有自然之想(就是自然之心)生,而非真正的无功用道。亦即,真正的无功用道是:亦不作念:“我能行无功用道”。以有一此念即有我能、我所;一有能所,即落生灭道,非无功用道。

  “生灭心灭,此亦生灭”:即使自觉生灭之心已灭,这还是生灭的境界,非为无生灭的境界。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自然”,在此指不假造作的无功用道。要真正完全皆无一法生灭,才是真正的自然任运真如的无功用道。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非然”,就是非本然。“非合”,非和合。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

  “合然俱离,离合俱非”:“合”,就是和合。“然”,就是本然。“离”,就是远离,不执着。那么“离合”的离字,即是上面的远离不执。而这个“合”,为与“离”相反之义,也就是“即”。所以“离合”之义就是:离与即。离跟即,也统统要放下。这是指:“离于”和合与本然,与“即于”和合与本然。“非”,就是不执、不取,亦即所谓的“遣”;“遣”的意思是:送、流放、不用。此二句之义:“和合”与“本然”俱离而不执,甚至连“离”(离于和合与本然)及“即”(即于和合与本然),也都不用。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句”,就是法句。离于一切名字言语论说、乃至世间之观念,及其辨析,这一切俱都不用,俱都放下,如是法句才能称为是无戏论法。所以这个无戏论法,就是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观念、没有数量、没有能所,当下即是,不可得,不可即是万法本空,万法本无,要这样的去体悟,才有办法进入佛的境界。所以,佛不能用观念去理解,不能用观念去具体化,不能去描绘,不能去形容,不能去想像,不能去推测,他是解脱的证量真实境,因此除了唯证相应以外,讲不出所以然。

  902页,义贯:

  若说有证到“菩提” 智觉之“心生” 起,及有轮回“生灭” 染污之“心灭” 去,以有生有灭故,“此但” 是“生灭” 之境界,非真菩提。若得生灭心“灭” 与菩提心“生” 二者“俱” 都灭“尽”,方能达于契入法性“无” 有造作“功用” 之真如“道”。

  行者于无功用道中,“若” 仍“有” 我能任运“自然” 之想生,“如是则” 表“明” 仍有“自然” 想之“心生” 即非真无功用道。即使自觉有“生灭” 之“心” 已“灭,此亦” 仍是“生灭” 境界。真正完全“无生灭者” (全无染灭、净生,亦无迷灭、觉生),全部都没有,染也没有灭,净也没有生;迷也没有灭,觉也没有生。为什么?这个都是对立的东西,而我们的真如自性是绝对的东西。方得“名为” 不假造作“自然” 任运之无功用道。“犹如世间” 法中,若“诸相杂和” 而“成” 为“一体者”,才“名” 为“和合性”;

  而“非和合者”,则 “称” 为“本然” 之“性”。修佛乘者,若于“本然” 与“非” 本“然、和合” 与“非” 和“合”,和“合” 与本“然俱离” 而不执,甚而连“离” 与“合” (就是离与即:离于和合本然、即于和合本然)“俱非”,俱非就是俱遣,一切名言所不能及,所不必用。一切世间既定的概念以及辩证,俱皆不用,为什么?这个统统是识心分别!所以,佛法不是逻辑学、不是玄学、不是理则学、不是哲学,完全不是,它是解脱的证量。如“此” 之法“句方” 得“名” 为“无戏论法”。

  903页,4.斥离戏论,勤修无漏

  经文:【“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诸位!第二行那个:爱河干枯,令汝解脱,那个“爱”代表什么?就是贪的意思。诸位!你今天你来到这个佛法当中,你什么都没有学到,如果学到一个不贪,哇!这个不得了!不贪这个爱,爱是从贪起,贪爱、贪爱嘛!诸位!什么事情、这些虚妄的事,稍微看开一点,喔!你这一辈子就不得了!钱,看开一点不要贪,该有的你不用客气;男女不用贪,放、看开一点,你的日子会不一样!就算你们二个最终的结局就是结婚,结婚就是生三个、五个,养儿育女,到最后是面临死亡,像这迈克杰克森一样,活了五十岁!是不是?干到最多,那么就像欧巴马,就是总统,这样算不得了了,干到美国总统了,可是它还是生死法、还是无常法。四年后他继续选,就给你做到八年来讲,也是这样下台啊,就是这样子而已啊,世间最多就是干到总统!是不是?世间最多嘛,娶一个老婆、养五个孩子,就这样子,“我就这样过一生!”所以碰到了佛法,他有更高一层的生命、生命观,更解脱的思想,这个才需要佛法,佛法是为人类而设的,是为活人而设的,不是为死人而设的。当然,我们儒家讲慎终追远,我们佛教也很重视这个,对临命终的安慰、助念、开导,乃至于说超度,佛教做得更彻底,给你诵经、回向;所以当然是为活人设的宗教。当然,如果往生以后,我们比儒家的慎终追远还更加的庄严、更加的用心。儒家它们没有这个诵经,什么念佛、回向、作功德,它统统没有这个,只有佛教有。是不是?

  底下,注释:

  “十二部经”:为如来所说之法,依其叙述之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经,或十二分教:

  1.契经——又作长行文,为以散文直接记载佛之教法。

  2.应颂——(梵文geya,音译祇夜),又称重颂,为与契经相应,即是以偈颂重复阐释长行所说之教法。

  3.记别——(梵文,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为佛对众生之未来所作的证言。

  4.讽颂——(梵文,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经文皆以偈颂体来记载佛之教说。此与“应颂”不同,应颂是重述长行的经文之义,而孤起颂则无长行,为偈颂单独存在之经文。

  5.自说——(梵文,音译优陀那),为佛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之教说。譬如《佛说阿弥陀经》。

  6.因缘——(梵文,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

  7.譬喻——(梵文,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8.本事——(梵文,音译伊帝曰多伽),载“本生”以外之佛与弟子过去生之行谊。

  9.本生——(梵文,音译奢陀伽),载佛过去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

  10.方广——(梵文,音译毘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

  11.希法——(梵文,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及诸弟子稀有之事。

  12.论议——(梵文,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淫火”,就是淫欲属于火,凡多淫之人,其火必旺,淫心一动,淫火炽燃。因为摩登伽宿昔淫女,其淫火更旺。“顿歇”,为摩登伽女乘佛咒力,一时邪思顿息,故心中淫火顿歇,顿断欲界八十八使见惑,更进而断欲界九品思惑,而顿证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名为不来,即此身报尽更不再来欲界受生,而于色界无顶天证阿罗汉道。摩登伽女亦非实声闻人,之所以依小乘果取其名位者,为令凡小根人生敬信而已。

  “成精进林”:以依神咒威神,证解多而速,故以“林”比喻之。

  “爱河干枯”:淫火顿歇,爱欲顿断,得超欲界,故称为爱河干枯。

  “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你虽有闻持之力,能忆持记诵如来秘密微妙庄严的无上乘法。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光是多闻忆持无量妙法,而不务于心地上实修,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修行是:真的说如如不动,就真的如如不动;说放下是真的放下的,不是说一说而已,这个就是真的是在心地上实修。说无所住,就是碰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宽恕、都可以原谅,什么都真的放得下,什么都无诤,什么都没有能所,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从今天起,对任何事都不要太在乎,都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从现在听到这个《楞严经》开始,什么事情就当作没事,该有的责任要负起。纵使经历无量劫,也不能实得受用,反而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业”,在此为指“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问:前面不是说“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吗?现在怎么又说要修无漏业?

  答:不劳肯綮修证,并非说都不用修,而是说要修得对,要修最高、最究竟的无相无上法门,诸位!只有无相它才是绝对,无相,它就没有能所,才能达到无上法门。所以,你要修到最高的菩提心、最高的菩提智慧,是不能有任何相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能所俱泯。所以,这个无相是绝对的空,叫做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成就无量的诸佛、十方如来。十方如来所拥有的,就是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是不可得,从哪里下手?就是无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不可得。亦即“不随分别”之心地法门,如此方能顿断一切妄想颠倒,顿获本心,顿证菩提。否则便是渐教,只是在绕路,不能直指、不能一门顿超。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憎爱”之本即贪嗔二法,贪嗔二法来自虚妄分别,故欲断爱憎烦恼苦本,须断贪嗔;欲断贪嗔,须断虚妄分别取著;欲断虚妄分别取著,须断法执,欲断法执,须修“不随分别”之心地要门。

  你只要记得师父这一句话,你只要记得:发生什么事情,全部不做任何的情绪变化。你就记住我这一句话,不要跟着一直变化,起贪、起嗔、不满、嫉妒、占有,这个没有什么意义!昨天所发生的事情,今天早上睡醒,统统要放下,什么恩怨、是非、妯娌之间不高兴,兄弟之间因为财产,或者是哪一个人跟你过意不去,公司行号、老师,彼此之间有葛藤,或者哪一个,你统统要放下!诸位!如果实在是。。。你碰到你坐的对面那个员工,或者是你所谓的公司行号里面的这些职员,你实在一直忍他,他还是没有办法,那就是退;再退没有办法,你就观想他在消你的灾;再消灾没有办法,就观想说:他在造地狱的因,在成就我,我应该感恩他!久了以后,你如如不动,久了以后,他就会知难而退。你就这样坚持,你也不要去伤害他,千万不要在背后说他坏话,因为你说的那个人,他会去讲给他本人听,在这个世间,讲来讲去都会被互相背叛的。为什么?众生有时候不小心他就会讲出来!所以你特别交代说:这一句不能跟他讲喔!她连这一句都会讲给他听。所以从我们口中这样守得很紧,他纵然误会我们,我们的因果也是很清净的。所以你在这个生活的过程当中,如果你有碰到很大、很强大的逆境,或者是不可理喻的人,或者是这个实在很难度过,你就观想,你快成就佛道了,你快了,你快了,他使尽一切力量伤害你,你很快就会成就佛道了!为什么?他造这个无量无边的恶业,这样一直攻击你、一直伤害你,你一直退让,还不能解决,那就告诉你:你快成为释迦牟尼佛了!他这么严重的造恶业来成就你,你还不感恩他?

  你一定要学会转念;你不学会转念,我告诉你:气到不行、气到脑中风,没有人会同情你的!那个脾气不好的人要小心,小心,会脑中风,真的!人本来血压还好好的,一生气起来,一刹那之间断掉,哇!那你麻烦大了,真的!只要一中风,就很难好了!像我们有同学中风,他医了五年,针啊、灸啊,五年、六年了,碰到师父:@*&%#(师父拟中风者说话口齿不清貌)我说:你现在在讲什么?(原来是讲:师父!阿弥陀佛!)医了五年,针灸一直在身上刺,就是中风这样一次,就完了!所以,为了大家不要中风,因为我看你们那个皱纹都出来了,至少都五、六十了,这血管也是很脆弱了,真的!自己脾气一定要改过。还有那个恨,会使人的心的智慧凝结,看到就火很大,就一直不想跟他见面,这个恨也不行,它会使这个心智巩固在一个无知里面,所以一定要放下,知道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幻泡影,是真心当中所影现出来的。

  简单讲:你要更有慈悲心,更关爱你自己;对人好,其实是爱护自己,你有没有这样的体悟?所以,为了要对自己好一点,千万不要发脾气,不要记恨,不要跟众生。。。因为他就是众生才这样子嘛,他就是因为他现在是众生,他才这样百般的计较、斗争;他如果是成佛,他怎么会这样跟你搞这个东西?他如果是六祖,不思善,不思恶,一切法本来就空,他怎么会这样跟你斤斤计较?会跟你斤斤计较、斗争、坚持到底,就是因为他是凡夫,他的名字叫做众生。所以,你要给他更大的宽恕,对很恶劣的众生,你一定要给他一个更大的宽恕;其实更大的宽恕,就是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也给自己日子好过一点,同时,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速度会很快,但是记住!要用最快的速度放下它,要不然你怎么有办法去改变全世界的人活在你的标准线上?你想要在这个不平等的世间,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你就必需穿一双平等的鞋;平等的鞋就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什么?法无定法嘛!每一个人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我们给他最大的尊重,再退让。。。实在真的没办法,诉诸法律,他一直要欺负你,要霸占你的财产、伤人;像有的隔壁住着很恶劣的,很恶劣的,诉诸法律!

  像前几天报的,你有没有看到?有一个男众、男居士,他是什么?他去收留那个流浪狗,收了几只呢?四十二只,大只、小只的狗,统统在哪里?租了一个房子,公寓喔,就等于我们隔壁栋一样,那些流浪狗还会继续生,因为这个狗它还没有听《楞严经》,它就一直生,然后大只的、小只的,也有名犬,然后狗就是拉大便啊、叫啊、狂吠啊,吵到那个邻居!那狗会大便,然后再来,下来的时候,他们那个沟子底下,听说很多的狗的粪便,然后那个恶臭难闻,然后叫到那个隔壁欧巴桑都得忧郁症,因为没有办法睡觉啊!房子又是别人的,她也没有权利去赶他走。后来报警,警察来、消防队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因为人家房子,是那个年轻人他租的,他去租月租的房子呢,是他的权利,人家也不知道说是租来要养狗的,他就去养了几十只狗!如果说这样子你怎么办?如果我们这个道场隔壁,刚好那个4B,或者说5B这边,针对大殿的时候,刚好在七楼有大殿,刚好那一间也是住了四十二只狗,法师就会跑掉很多了!他在诵经的时候:南无喝啰怛那。。。呜呜呜!妙湛总持不动尊。。。汪汪汪!这下子木鱼又得重敲了,说不定还气得拿敲木鱼的棒子去打狗了!(笑)哇!这没办法,四十几只啊!真的!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不对?是不是?那你说怎么办?房子是人家租的,四十几只狗住在隔壁,刚好面对大殿,真的就是很难处理的!这有时候佛教就是。。。有时候你退让,还是真的没有办法处理,就像养狗这样子。那如果你碰到,你怎么办?你又不能丢那个毒药给它吃,对啊!很多人,年轻人讨厌的时候,像去农村,他要去偷那个猪、牛、羊、人家养的鸡,六、七只狗,加野狗总共十几只,就在看那个猪寮,还有鸡寮,养鸡场。结果怎么样?第二天去看,十几只统统死光光,统统死光光!当天晚上,所有的鸡、所有的猪全部被赶走了,都被偷走了!用开卡车来载呢,现在不是说什么抓一抓二只回去自己吃,那太客气了了,用大卡车来,几千只的鸡,那一个晚上,像清这个鸡场一样的,一只都没有剩下,连留二只给你吃都没有!整卡车都来,那些狗狗,十几只狗全部都被毒死,丢那个好吃的东西,那狗怎么会知道、会分辨那里面有毒呢?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修学佛道,有时候碰到很多事情,就叫做很无奈!佛法有时候可以解决某一些人疑难杂症、困难、痛苦;但是佛法不可能,目前,解决全世界所有的问题,因为它一直存在,因为众生的无明不除掉,问题就是一定会存在的。所以学佛以后,回归理性,回归智慧,给我们更客观的态度,给我们更强大的忍辱心。你实在真的没有办法,诉诸法律;诉诸法律实在也没有办法,搬家,搬到7-11旁边,要买什么东西方便!如果说四十几只住在我们隔壁,讲堂这样子放四十几只,你看会怎么办?也不知道怎么办啊,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怎么办?讲堂搬家?开什么玩笑?这里花几亿,你叫我搬家?为了那几条狗!那就翻吧,翻看看那个大藏经,有没有让它早一点往生的?念。。。明天死了一只,念。。。我又没有怎么样,是它自己死的啊!念一念,又死了一只,哇!真好,不然没办法啊!哇!真的没办法了!不过发这种心,好像不是很好。好难好难!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有某些事情好难好难处理啊!真的!所以有些佛法,你看:须修“不随分别”之心地要门,不随分别就是不理他,台语讲的:你不理他;可是那个养狗的,你不理它,它会理你啊,因为狗会叫啊!所以这个世间,不是你不理他,他就不理你的,他还是会理你的。你不理他,他会来理你啊,这个时候就是真的要靠忍辱、慈悲跟智慧了,真的!有某些东西没有办法用佛法来解决的,用世间法,真的!有的众生是真的很可恶的,可恶到穷凶恶极,佛法没有办法感化他的,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碰到那种人,那就是走法律。

  底下,义贯:

  (佛言:阿难,你的颠倒之想虽已销,但细惑之无明犹在,戏论习气未除,是故)“菩提、涅槃” 离你“尚在遥远” 之境,此并“非汝历劫辛勤” 但求多闻,所能“修证”。你“虽复” 多闻而能“忆持十方如来” 所说的“十二部经” 之“清净妙理如恒河沙” 之多,若不顿修无生之心地,顿断一切虚妄分别,则“只” 是徒“益戏论” 而已。

  “汝虽” 也“谈说因缘、自然”之理,“决定明了”其义,“人间”皆“称汝多闻第一”,虽“以此积劫” 之“多闻熏习”,然只有多闻而无道力,故“不能免离” 遭受“摩登伽”女之“难”。若光多闻即有功,则“何须待我” 以“佛顶神咒” 之力,使“摩登伽” 女“心” 中之“淫火顿歇”,顿断爱欲,顿超欲界,顿证“得阿那含” 果,不再来欲界受生,顿时“于我法中,成精进林”。以其“爱河” 之水已“干枯”,不再缠缚着你,故“令汝” 得以 “解脱” 此次淫难。

  “是故阿难,汝虽” 以“历劫” 的时间记诵“忆持如来秘密” 微“妙” 庄“严” 之无上乘法,而不悟不修,如此则“不如一日修” 圆顿离分别、究竟“无漏” 之“业”,而能顿令你“远离世间憎爱二” 种“苦” 因。

  诠论:

  在此必须一提的是:多闻本非过,多闻本来是三慧的基础,就是闻慧、思慧、修慧。为何如来于本经中一再喝斥阿难以多闻为务?这有两层意义:

  其一、多闻本是三慧之基,但须知,多闻在修行中亦只是工具、手段,而非目的。若“把手段当目的”,便成舍本逐末,且于菩提道便止于此,而停滞不前,而以此为满足,如此则有如数他人财宝,自不能受用;然而又因为知解众多妙理与法门,会让自己误认为已达妙境,已通达一切法,因而“以解作证”,诸位!这个就是最可怕的!以解作证就是:懂跟证是不一样的,了解跟证量是完全不同的!以解作证,是不是?产生这样的幻相,于是便生慢心,凡事不肯下心如实修行;然而实际上,于所知的一切法中,实在没有一法可以真正派上用场,所以不仅境界现前时一败涂地,连日常中,也常灰头土脸,于烦恼障难境界,只有挨打的分,挨打的分就是:叫你不生气,你还是一直气,虽不生气,那个脸一看起来就“结面腔”, “结面腔”就是板个脸孔,就卡住!所以诸位!你看,这个两眉的中间,这个印堂常常有皱纹有皱纹,这个就是常常眉毛皱起来,这个就是烦恼多。虽懂得佛法,你只有挨打的分,毫无自卫、或还击之功,对于烦恼障难,可说是手无缚鸡之力。这表示说,只有听经闻法是没有用的,要实修,说放下,就真正的放下;说个性,说改就真的改,这个就是实践家,这个不是说说而已啊,这样你受益!

  其二、为了对显徒务多闻而不务实修之弊,佛特显威神,以神咒力加持,而令摩登伽女顿息淫火、顿证三果。这是由于摩登伽虽淫欲炽盛,但她与阿难相比,并没有阿难坚固难破的妄想戏论习气,因此爱火一熄,顿超欲界。反观阿难,则粗惑虽止,但细惑之疑正在无量;而粗惑虽易止,但细惑却难伏、难断。莫说阿难有学之人,即使富楼那,及其他定性声闻也都难调此惑。佛力加持令摩登伽女顿证三果,有意在于令阿难了知:佛虽有意成就于你,但你自己若不肯发心断除分别,即不能与如来的加持力相应,这几句可是非常重要!你想受佛的加被吗?你想要阿弥陀佛加持你吗?想要观世音菩萨加持你吗?行!行就是怎么样?要肯发心断除分别,你才有办法佛加被你啊!这个叫做学佛要先有正知正见,不要常常讲佛菩萨不感应,是你自己不感应,你没有感,佛菩萨怎么应你?你自己都不在心性上下功夫,佛菩萨怎么保佑你?你知道自力的功夫有多重要!即不能与如来的加持力相应(须知:如来加持也须双方面配合才行,不是单方面的事,而这配合(相应)的条件,主要在于“愿力”——即行者须有:“我愿断除”之心愿,而一切如来皆有本誓愿欲加持成就众生。)故佛咒加持摩登伽,令顿证三果,即是在透露这个讯息:为何如来能有如此之威神力?这完全是由修行而来,不是妄想言说戏论境界。因此,摩登伽女顿证三果之例,便更加凸显修行与戏论之间的差距。所以戏论不能当修行,听经闻法不代表你很有修行。所以很会讲,也不代表你很有修行,要没有烦恼,从心中彻底的清凉,这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综上两点,如来即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激降法”来激发阿难顿舍分别思议境界,期能顿证无生——“你看,连摩登伽女,她虽然业障深重,但她不务戏论,所以如来一加持,便能顿超欲界生死。而你阿难,虽出身高贵,且已出家,为如来弟子,但只务贪执戏论;若自不求度脱,如来神力亦莫奈你何,爱莫能助。”

  这一句可是注意看喔:若自不求度脱,如来神力亦莫奈你何。这个可要好好的看!一直想要佛菩萨加被我们的,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烦恼,虚心、谦冲自牧,不好好的改变自己的个性,佛也没有用啊!所以师父已经重复讲过:佛不在空中,在你的心中,你要好好的降伏自我,佛自然就会显现,说是他力,其实还是自力。

  这一点,当今之世,尤其非常值得我们引为借镜。末法之世,不务真修,只务言说戏论之文字禅,乃至掉几个禅学名词或公案的口头禅,所在多有;这且不说,近世尤有许多佛学家,提倡佛学的讨论、研究、考据,成为学术,且据彼所作研究、对佛经及佛所说之理,提出很多的“疑点”、及“修正”的意见,最后甚至广疑诸经、乃至疑整个宗派,及疑整个大乘佛法,于是佛教界吹起了一阵大风,大家竞相效学、推行世间法及种种世间之业务;于是佛法便亟(这个念ji二声,“亟”就是急速,这个我查过辞典。)剧地俗化、或庸俗化,现在你看到的差不多就是这样,亟剧地世俗化、庸俗化,乃至堕为世俗事业的附庸,台湾省很多就是这样,堕为世俗事业的附庸,真的就是这样!众生的信根受到严重的摧残,几乎荡然无存。这一来固由于专务言说戏论的结果,二来也是由于不善学般若而侈言中观,因而堕入恶取空、断灭空,所起之魔事。有心真修,欲护教、护法者,其三致意乎!要好好的冷静。

  有一群专门研究,就是像这样子研究这个学术的、探讨的,提出种种的研究、考据的,来到我这儿;来到我这儿的时候,讲了一下,我不想跟他谈。他说:我们经过了考据、研究、讨论,发现。。。我说:你们发现什么?发现释迦牟尼佛其实这个人是杜撰的,没有释迦牟尼佛这个人,是后来自己把他加进去,太神话了!我说:喔!这样就谈不下去了,连释迦牟尼佛都否定,这个怎么谈得下去?就笑一笑,毕竟人家也是学者嘛,也是学者。他还有日本的朋友、有韩国的朋友,一些学者。谈到这个,我们就笑一笑,也不能讲什么。是不是?连这么至尊、伟大的佛陀,经过研究、考据,发现没这个人,是虚构的、虚拟人物,像卡通影片一样?这些话他们学者讲得出来,还真是难!我们都讲不出来。诸位!这个《楞严经》看看,这一本经典,是一般世间人讲得出来这些话吗?考据的结果竟然没有佛陀,阿弥陀佛!再谈下去,就很想把钱领出来花了(生气了),(笑)真的啊!再谈下去就很快要把钱领出来花了,真的!可是又舍不得,因为银行里没什么钱,有时候受不了这些学者!

  911页,经文:【“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知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注释: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于如来法中,已列于僧宝之数,法名为性比丘尼。

  “罗睺(睺hóu :半盲。)”:义译为覆障。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罗睺罗未出世前,于母胎中住胎六处,因为他往昔为比丘,在山中修行时,曾堵塞老鼠洞,令不得出,所以感得住胎六年之报。诸位!我认为这一段是历史记载有误,误会或误差,不可能!这个站在怀胎学来讲,人的怀胎是二百八十天,十个月;那么,大象大概就将近二年,一年多,将近二年,所以如果是站在医学的角度,这个怀孕六年,诸位!这个讲不通,那母亲会死的!六年已经具足成长了,这个小孩子的身体完全长成的时候,他就会释放出讯息要生。要生的那一刹那,不是母亲要生孩子,是孩子会释放出去这个讯息,让你阵痛。所以是孩子自己告诉你有这个讯息:母亲,母亲,我要出来了,请你生我吧!就开始送去这个医院,妇产科。那么,如果说在胎六年,诸位!他的母亲活不了,引导他的成长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成长了,再成长下去,他就会爆,因为没有空间!你知道吗?他没有空间,他一定会窒息而死,因为没有活动的空间,他就一定会死亡。一个小孩子在肚子里养了六年,六岁呢!那怎么能活?没办法活!所以这一段,我认为是历史上记载一定有误差,不会说住胎六年。还有一个更好笑的,佛的弟子里面,有一个是住胎几年的?六十年,还有的记载是写八十年的。所以我对这些大乘经典某一些神话,我会提出质疑;而且认为佛教它是很理性的东西,这个让人家看到。。。所以感得怎么样?住胎六年之报,对不对?这个医生来看,西医妇产科来看,一下子就给你画×了:讲什么鬼话?我读妇产科、读医科,接生接了几千个孩子,还没有听说过住胎六年!你们佛教都是怪胎!完了!每一个都是怪胎。所以这个佛教要让人家讲得通、能接受。不可以脱离科学的角度。所以我认为这一段记载。。。或者是年代久远了。或者是说:我认为是不是世尊期待了六年?希望他赶快生一个,赶快责任完成了,赶快要去出家。会不会说因为世尊期待了经过了六年才生罗睺罗?后来的经典这样记载。。。因为太久远了,不要说讲这个久远,像我出国,这个旅行社,出国就填身高,它国外也没有在管你,这旅行社自己写,我看到那个资料:“释慧律,俗名林益谦”,一看!“身高183”!多少啊?是我看错吗?是153还是183?我还戴眼镜看个清楚:我的身高183?呵!我的身高183!都是随便他们写的,历史它就是误差,我几时跟你说我183?这是旅行社写的!这历史上的记载,因为时空的不一样。对不对?有时候写的时候,它就会有落差。所以在住胎六年,诸位!这个在科学、医学绝对讲不通,人家不会相信这种,我不希望佛教被判为迷信。很多人看到这个,谈都不敢谈,因为这个是经典啊,是圣人的经典啊,他碰都不敢触碰到这个问题:啊!这个是不可思议!大乘法师每个人都讲这一句,每一句都讲不可思议,因为没办法解答,只好每一句都讲不可思议。右胁而生,啊!那不可思议!每一句都讲不可思议,因为没办法解答啊!对不对?

  《法华》会上得佛授记,将来成佛,名七宝华如来。

  912页,“耶输陀罗”:义为花色,以其貌美如花故名。耶输陀罗已证四果,在《法华》会上得佛授记将来成佛,名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同悟宿因”:都悟了宿世轮回之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悟知累世受生死之因,都是以贪爱为苦本。

  你只要记住这一句话,你这一辈子受用都不得了:不该你的,一毛都不要拿;不该拥有的感情,很勉强,你也不需要,因为那个是苦本。所以在经典里面讲:去贪则清凉,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你想清凉吗?很简单,就是不要贪,就这样子。讲堂很好了,讲堂我看,有一些菩萨没有带回去的东西,放在那边,放了好几天都没有人动。我看这个桌子上面有一些东西,有的人忘记带回去了,放了好几天,都没有人动,这讲堂这个戒还是守得很好,真的守得很好!

  “或得出缠”:指摩登伽断欲界生死,及耶轮陀罗得四果,断三界缠缚。

  “或蒙授记”:指耶输陀罗于《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将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自欺”,指以戏论之法自欺。“留”,留恋不舍。“观听”,见闻,就是依见闻觉知之分别。见闻觉知已是虚妄,再依之而作种种分别,然后更起戏论,则妄上加妄,迷之又迷,不可复加。此谓摩登伽与耶输陀罗俱为女身,身为女身已是劣器,再加摩登伽又是淫女,此二女以此劣报之身都能速证果位,顿断生死,何况阿难出身高贵,又为大丈夫,怎么还在以言说戏论自欺,留恋于见闻觉知之虚妄分别之中。佛举二女,是为了激励阿难及与会其他众人。所以这些比丘身现大丈夫相,就应当好好的修行。

  913页,义贯:

  “如摩登伽” 女,虽“宿” 昔“为淫女”,今“由” 如来密“咒” 之“神力” 加持,顿“销其爱欲”,于如来“法中” 入僧宝数,“今名” 为“性比丘尼”,而“与罗睺” 之“母耶输陀罗” 皆“同悟宿” 世轮回之“因”,悟“知” 令其“历世” 受生死之“因”,无非以“贪爱为苦” 本,以“一念” 相应、反“熏” 诸识而顿“修无漏” 之“善” 法“故”,顿断、顿证,即“或得出” 欲界生死及三界之“缠,或蒙” 佛“授记” 当来作佛;彼二女尚得如是,阿难,汝等比丘“如何” 至今仍以戏论之法而“自欺” 自暴、“尚留” 恋于“观听” (见闻)觉知之分别?

  诸位!再继续翻过来,诸位!讲到这一段叫做奢摩他,如来密因,大开圆解,也就是舍识用根。那么,底下就另外一段,就是三摩,前面是说奢摩他,这一段叫做说三摩。三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正定、三昧。前面告诉你如来的密因,不生不灭的舍识用根的根性是为本修因;这一段叫你真正下手修行。如果你有如来藏性,可是你不修,没有方法进去,你一样没有用啊!所以没有听这一段,等于那一段没有作用,你知道你的本性是不生不灭,可是你没有听下面这一段:三摩这一段,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你也没有用,没有办法入佛的如来藏性。所以这一段就是教你开始怎么修,教你怎么修,要怎么一门深入、要耳根圆通,怎么修行。所以,这一段后面是很重要的!那么这里,做这个VCD、DVD出来,赵慧、麦老师,这一段就要写:奢摩他,那大标题,那一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大开圆解这一段,至此,DVD 、VCD做出来的时候,要标示得很清楚,这一段到这里,大标题,在这个DVD上面,盒子要标得很清楚!到这一段!底下这一段就另外一大段,就是三摩,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段嘛!现在第一大段讲完,要进入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就是教你怎么修。所以,你没有听第二大段,等于没有用,你有佛性、你有如来藏性,有什么用?你不懂得怎么修啊!所以,这第二大段就更重要了,教你怎么入,教你怎么修、怎么下手,就是方法、手段。知道吧!

  好!明天就带这个《楞严经讲义》,还有那一本《表解》。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至此开示完毕

  (本讲座已圆满)

  大佛顶首楞严经DVD简体版目录

  〇重点提示.大纲            001-014

  〇总论(义贯绪论)         015-022

  〇科判与序文.经前十门      023-034

  〇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035-051

  〇破妄显真                 052-055

  〇十番显见                 056-065

  〇同分妄见.别业妄见        066-070

  〇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071-081

  〇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082-086

  〇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087-092

  欲令正法重现,当推首楞严大经

  若欲忏悔灭罪,行出世善法,立功德,

  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

  法施需及时,良机不可失。

  把握胜缘,千载难逢.

  若欲发心倡录《大佛顶首楞严经》VCD、DVD者,

  请亲洽高雄文殊讲堂101室。

  电洽:07-3327833

  或邮政划拨,注明“助录楞严经光碟”

  邮局划拨帐号:04789851

  户名:林益谦(慧律法师俗名)

  香港地区:请径洽香港慧律法师佛教流通处

  电洽:3106-4426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让佛法住世

  普利有情

  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

  希望大家发心

  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

  将手中的法宝

  一化为十

  十化为百

  让千千万万的众生

  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台湾.高雄市806前镇区嘉陵街6号

  TEL:886-7-3327833

  FAX:886-7-3362077

  资讯网址:www.wenshu.org.tw

  版权佛陀所有.欢迎翻录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普门品图文释义:《普门品》图文释义 15、现大自在天身

普门品图文释义:《普门品》图文释义 16、现天大将军身

普门品图文释义:《普门品》图文释义 17、现毗沙门身图

普门品图文释义:《普门品》图文释义 18、现小王身图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二处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后五篇文章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