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四

   兴福第八

  十四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薇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释慧达。姓刘。本名萨河。并州西河离石人。少好田猎。年三十一忽如暂死。经日还苏。备见地狱苦报。见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师。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觅阿育王塔像。礼拜悔过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学道。改名慧达。精勤福业。唯以礼忏为先。晋宁康中至京师。先是简文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便往拜敬晨夕恳到。夜见刹下时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申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叹异。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施安舍利。晋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又昔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书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载像还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径趣长干寺。尔后年许。有临海渔人张系世。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即取送县。县表上上台。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应。后有西域五僧诣悝云。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置河边。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得梦云。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悝即引至长干。五人见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内。五人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晋简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一重。凡四十余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浮在吴松江沪渎口。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时有奉黄老者。谓是天师之神。复共往接飘浪如初。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应乎。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稽首尽虔歌呗至德。即风潮调静。遥见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铭志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即接还安置通玄寺。吴中士庶嗟其灵异。归心者众矣。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昼夜虔礼未尝暂废。顷之进适会稽礼拜[鄧-豆+貝]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岁久荒芜示存基蹠。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因是修立龛砌。群鸟无敢栖集。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道俗传感莫不移信。后郡守孟顗。复加开拓。达东西觐礼屡表征验。精勤笃励终年无改。后不知所之。

  释慧元。河北人。为人性善喜愠无色。常习禅诵经。劝化福事以为恒业。晋太元初于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余僧。飧蔬幽遁永绝人途。以太元十四年卒。卒后有人入武当山下见之。神色甚畅。寄语寺僧勿使寺业有废。自是寺内常闻空中应时有磬声。依而集众未尝差失。沙门竺慧直居之。直精苦有戒节。后绝粒唯饵松柏。因登山蝉蜕焉。

  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辄东移十余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着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仍于其处起塔。今之塔处是也。记者云。寺立后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都无知者。明旦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铸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诸工无如之何。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鑢减臂胛而面相自满。诸工无不叹息。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昔师子国王。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余年。至义熙中乃达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释慧受。安乐人。晋兴宁中来游京师。蔬食苦行常修福业。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于园中立寺。如此数过。受欲就王乞立一间屋处。未敢发言。且向守园客松期说之。期云。王家之园恐非所图也。受曰。若令诚感何忧不得。即诣王陈之。王大喜。即以许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复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来下。受曰。必是吾所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刹。架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于今崇丽焉。

  释僧慧。未知何人。少来好修福业。晋义熙中共长安人行长生。立寺于京师破坞村中。始迂域其处起草屋数间。便集僧设斋。至中夜堂内两灯忽自然行进前数十步。油纂如故无所倾覆。大众惊嗟访诸耆老咸言。灯所移处是昔时外国道人起塔之基。于是就共修立。以灯移表瑞。因号崇明寺焉。

  释僧翼。本吴兴余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之操。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蔬素苦节见重门人。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陈载。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翼蔬食涧饮三十余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遗德。会稽孔逭制文。翼同游昙学沙门。后移卜秦望之北。号曰乐林精舍。有韶相灌茜。并东岳望僧咸共憩焉。时有释道敬者。本琅琊胄族。晋右将军王羲之曾孙。避世出家。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立悬溜精舍。敬后为供养众僧。乃舍具足。专精十戒云。

  释僧洪。豫州人。止于京师瓦官寺。少而修身整洁。后率化有缘造丈六金像。镕铸始毕。未及开模。时晋末铜禁甚严。犯者必死。宋武于时为相国。洪坐罪系于相府。唯诵观世音经。一心归命佛像。夜梦所铸像来。手摩洪头问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无忧。见像胸方尺许铜色燋沸。会当行刑府参军监杀。而牛奔车壤。因更克日。续有令。从彭城来云。未杀僧洪者可原。遂获免。还开模见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后以苦行卒矣。

  释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铜不少。非细乞能办。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亮闻而造焉。告刺史张邵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邵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毙。且有蛮人守护。讵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邵即给人船。三日三夜行至庙所。亮与手力一时俱进。未至庙屋二十许步。有两铜镬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正仪执锡。咒愿数十言。蛇忽然而隐。俄见一人秉竹笏而出。云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喜。于是令人辇取。庙铜既多十不取一。而舫已满。唯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乍出乍入。议者咸云。神最爱此物。亮遂不取。于是而去。遇风水甚利。比群蛮相报追逐不复能及。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今犹在焉。

  释法意。江左人。好营福业起五十三寺。晋义熙中钟山祭酒朱应子。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分其外地少许。与意为寺号曰延贤寺。后杯度去来此寺云。此处寻有诸变。后时当好地对天堂易为福业。俄为野火所烧。后齐谐及张寅等。藉杯度之旨。语在度传。乃与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无水不可住。意惟杯度之言。乃竭诚礼忏。乞西方池水。经于三日恳恻弥至。忽闻空中有声扑然着地。意恐是金帛。试令人掘。入二尺许泫然清流遂成涧不绝。于是立寺。意后不知所终。

  释慧敬。南海人。少游学荆楚亦博通经论。而常以福业为务。故义学不得全功。凡所之造皆兴立塔像助成众业。后还乡复修理云峰永安诸寺。敬既精于戒节。而志操严明。故岭外僧尼咸附咨禀。后被敕为僧主。训领有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弥。忽为鬼所打。后山精见形。诣敬具谢愆失云。部属不解横挠法师眷属。有顷悉皆平复。凡兴造福业。皆回向西方。临终之日室有奇香。经久乃歇。

  释法献。广州人。始居北寺。寺岁久凋衰。献率化有缘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后入藏薇山创寺。寺成后有两童子。携手来歌云。藏薇有道德。欢乐方未央。言终忽然不见。举寺惊嗟。咸叹神异。献后入禅忽见一人来云。磬绳欲断何不治。献惊起往视垂将委地。由其手接得无折损。献出家以来常劝化福事。而栖心禅戒。未尝亏节。后不知所终。

  释法献。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博通经律志业强捍。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遂于于阗而反。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于是而还。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佛牙本在乌缠国。自乌缠来芮芮。自芮芮来梁土。献赍牙还京。五十有五载。密自礼事余无知者。至文宣感梦。方传道俗。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献以永明之中。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畅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子奉为戒师。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畅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时畅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与武帝共语。每称名而不坐。后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帝问钟如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皆欲使沙门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而寻竟不行。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自畅献始也。畅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献以建武末年卒。与畅同窆于钟山之阳。献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司即随语开阁。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释僧护。本会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后居石城山隐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数十余丈。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丛树曲干垂阴。护每经行至壁所。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于是擎炉发誓愿。博山镌造十丈石佛。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以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初就雕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顷之护遘疾而亡。临终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第二身中其愿克果。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至梁天监六年。有始丰令吴郡陆咸。罢邑还国。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咸危惧假寐。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后出门乃见一僧云。听讲寄宿。因言。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咸当时惧然。答云不忆。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辞去。咸悟其非凡。乃倒屣咨访追及百步。忽然不见。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乃剡溪所见第三僧也。咸即驰启建安王。王即以上闻。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舍金贝誓取成毕。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至明旦而祐律师至。其神应若此。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乃铲入五丈。更施顶髻。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龛前架三层台。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供施往还轨迹填委。自像成之后。建安王所苦稍瘳。本卒已康复。王后改封。今之南平王是也。

  释法悦者。戒素沙门也。齐末敕为僧主。止京师正觉寺。敦修福业四部所归。悦尝闻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车骑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称最。州境或应有灾崇。及僧尼横延衅戾。像则流汗。汗之多少则祸患之浓淡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属群虏共欲迁像。引至万夫竟不能致。齐初兖州数郡欲起义南附。亦驱逼众僧助守营堑。时虏帅兰陵公攻陷此营获诸沙门。于是尽执二州道人幽系围里。遣表伪台诬以助乱。像时流汗举殿皆湿。时伪梁王谅镇在彭城。亦多小信向亲往像所使人拭之随出。终莫能止。王乃烧香礼拜至心誓曰。众僧无罪。弟子自当营护不使罗祸。若幽诚有感愿拭汗即止。于是自手拭之。随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诸僧皆见原免。悦既欣睹灵异誓愿瞻礼。而关禁阻隔莫由克遂。又昔宋明皇帝经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靖。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世道陵迟。复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以梁天监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匠本量佛身四万斤铜。融泻已竭尚未至胸。百姓送铜不可称计。投诸炉治随铸而模内不满。犹自如先又驰启闻。敕给功德铜三千斤。台内始就量送。而像处已见。羊车传诏载铜炉侧。于是飞韛消融一铸便满。甫尔之间人车俱失。比台内铜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实灵感。工匠喜踊道俗称赞。及至开模量度乃踊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竟不销铄。并莫测其然。寻昔量铜四万。准用有余。后益三千。计阙未满。而祥瑞冥密出自心图。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礼忏。忽见素所晃然洞明。祥视久之。乃知神光之异铸后三日未及开模。有禅师道度。高洁僧也。舍其七条袈裟助费。开顶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时悦靖二僧相次迁化。敕以像事委定林僧祐。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月不雨颇有埃尘。及明将迁像夜有轻云遍上微雨沾泽。僧祐经行像所系念天气。遥见像边有光焰上下如灯如烛。并闻槌谶礼拜之声。入户详视揜然俱灭。防寺蒋孝孙亦所同见。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大航舶下催督治桥。有如数百人声。将知灵器之重。岂人致焉。其后更铸光趺。并有风香之瑞。自葱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耳。

  论曰。昔忧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铸金质。皆现写真容工图妙相。故能流光动瑞避席施虔。爰至发爪两塔衣影二台。皆是如来在世已见成轨。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灰二所。于是十刹兴焉。其生处、得道、说法.涅槃。肉髻顶骨.四牙.双迹.钵杖.唾壶.泥洹僧等。皆树塔勒铭标揭神异。尔后百有余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坏撤诸塔分取舍利。还值风潮颇有遗落。故今海族之中时或遇者。是后八万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诸女亦次发净心。并镌石镕金图写神状至能浮江泛海影化东川。虽复灵迹潜通而未彰视听。及蔡愔秦景自西域还至。始傅画氎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兹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洎于大梁遗光粤盛。夫法身无像因感故形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殊别。若乃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慊切则木石开心。故刘殷至孝诚感。釜庾为之生铭。丁兰温清竭诚。木母以之变色。鲁阳回戈而日转。杞妇下泪而城崩。斯皆隐恻入其性情。故使征祥照乎耳目。至如慧达招光于刹抄。慧力感瑞于塔基。慧受申诚于浮木。僧慧显证于移灯。洪亮并忘形于铸像。意献皆尽命于伽蓝。法献专志于牙骨。竟陵为之通感。僧护蓄抱于石城。南平以之获应。近有光宅丈九。显曜京畿。宋帝四铄而不成。梁皇一冶而形备。妙相踊而无亏。瑞铜少而更足。故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故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譬犹鸟备二翼倏举千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岂不勤哉。岂不勖哉。

  赞曰。真仪揜曜。金石传晖。爰有塔像。怀恋者依。现奇表极。显瑞旍威。岩藏地踊。水泛空飞。笃矣心路。必契无违。

 
 
 
前五篇文章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五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六

宋高僧传:宋高僧传卷第一

宋高僧传:宋高僧传卷第二

宋高僧传:宋高僧传卷第三

 

后五篇文章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三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二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一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十

高僧传:高僧传卷第九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