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正如通过受戒纳受戒体一样,我们发心之后,也应依循一些特定仪式受持菩提心,以此坚定信念。

  受持菩提心的内容,包括受持、守护和毁犯之后的忏悔。受持仪轨之前,必须对菩提心具有胜解,若无深刻认识,这种受持往往只是徒具形式而已。然后以各种因缘促使这一心行的发起,再通过相应的仪轨受持并巩固。受持仪轨的本身,也是心理强化的过程,就像隆重而如法的受戒仪式那样,能在我们的内心产生深刻印象。

  但仅仅依靠仪轨的力量还不够,必须在受持后不断强化,否则这种心行会逐渐边缘化甚至模糊不清。因为我们每天关注的事物太多,心理活动也太复杂,若受持菩提心后不能善加守护,往往会流于表面。如禅宗的修行,见道之后还要保任,绝非见性就万事大吉。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心行的生起之初,并没有多少力量。所以,更需要悉心守护。

  所有心行的培养,都要通过重复和积累来完成,菩提心亦不例外。而这种重复必须具有同一性,如此才能见效。若今天重复这个,明天重复那个,看来似乎很是精进,却无法培养一种特定的心行。就像我们学外语,必须经过一个阶段的强化才能掌握,如果今天学点英语,明天听点日语,往往只懂些皮毛。同样的道理,修法也要不断巩固才会有力量。所以,宗大师又为我们提供了守护的修法。

  守护的关键,一是忆念菩提心的胜利,一是忆念舍弃菩提心的过患。《道次第》中,修习任何一法之前,首先让修学者了解修习此法的胜利和不修的过患。因为凡夫总是在得失之间徘徊,宗大师深知这一心理,特别为此建立了相应的修学套路。

  从这个角度看,《道次第》的修行正是建立在利益之上:修每一法都有不同的利益,而所有这些又汇归于究竟的利益,那就是成就佛果。不断思维胜利与过患,菩提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就会逐步加强。同时,还要昼、夜各三时念诵发心偈:“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更重要的是,将生活中一切顺境和逆境作为巩固菩提心的增上缘。否则,即使每天能以一定时间在座上观修,但平时却不懂得善用其心,仍以习惯的心行思考和做事,最终成就的往往还是凡夫心。事实上,我们的心行一不留神就会进入凡夫心中,因为这是它最熟悉的轨道。尤其在出现逆缘时,甚至会想到退心。一旦这些念头出现,必须及时设法化解。

  成就菩提,还必须去除夹杂其中的凡夫心。我们在布施时,会出现悭贪的心理;持戒时,会搀杂恼害众生的心理;修忍辱时,会夹带嗔恨的心理。以嗔恨心为例,世间有修养的贤达之士若能将嗔恨心修得弱一点,遇到逆境时,也能具备相应的排遣能力,但终究是不彻底的。只要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不能将嗔恨心连根拔出。佛教的修行,则是要从根本上克服并战胜嗔恨心。在断除嗔心这一点上,声闻乘和菩萨乘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但菩萨道的忍辱还有着更宽泛的内容,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当凡夫心出现时,要及时忏悔,以免使修行出现偏差。所以,在受持菩提心这部分内容中,宗大师特别将忏悔作为受持、守护之后的重要内容,确有其深意。唯有彻底消除凡夫心,才能成就纯正的菩提心。

  2007年10月修订版

 
 
 
前五篇文章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关于自他相换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菩萨道的修行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止观的实质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分别与无分别

 

后五篇文章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三 横出三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二 丛林与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一 付法与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一0 拈华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