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自序

  民国五十六年,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中说:在战乱中所写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错误与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但直到现在,二十年的悠长岁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外,只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写一部」──分为多少册的意愿,已无法达成,所以三年前,将『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错误与空疏,在上面几部写作中,虽已作部分的改正与补充,但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没有能作综合联贯的说明,总觉得心愿未了。现在据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达出来。

  「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怀念,是通过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象的成分;离释尊的时代越远,想象的成分也越多,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实。

  佛弟子对佛的怀念,起初是:释尊遗体──舍利的建塔供养,释尊遗迹的巡行,表示对释尊的信敬与思慕。释尊过去生中──菩萨的大行,也从「本生」、「譬喻」、「因缘」中流传出来。佛及过去生中菩萨行的伟大,是因佛弟子的怀念释尊而引发的,成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释尊,不是神教想象的「神」那样的存在;但一般信众,对于佛入涅槃而再见不到了,不免引起内心的怅惘。态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众系说:佛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佛寿是无量的;现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这多少满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

  释尊开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槃寂灭。涅槃不落有无,不是意识语言所可表示,为修行而自觉自证知的。以菩萨大行为主的「初期大乘」经,继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经,却是直显深义──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异名。所以,「佛法」从缘起入门,「初期大乘」是直显诸法的本性寂灭。诸法本性是无二无别、无着无碍的,在「佛」的怀念中,传出一切众生有如来(胎)藏,我,自性清净心的「后期大乘」经。这样,「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藏)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佛法甚深──缘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难以受学的。为了方便普化,施设「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恼或病重时,能内心安定,不失善念,这有点近于一般宗教了。「念(忆念,系念,观念)佛」是特别发达的!大乘兴起不久,犍陀罗、摩偷罗一带,有塑造、绘画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过去是念佛的功德,现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现起;依据这种修验,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论。后期的大乘经说:如来藏、我是相好庄严的,自性清净心是清净光明的,众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观)自己是佛。「念佛」,是从「初期大乘」,「后期大乘」,进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菩萨发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难行大行,精神伟大极了!但在一般人,可说向往有心而不免无力承担的,于是继承「佛法」的方便,说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这是广义的「念佛」,容易修行,为养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着重称名,有「消业障」,「生净土」,「不退菩提」,种种的现生利益。西元前后,经典的书写流行,为了普及流通,经中极力称扬读、诵、书写、供养经典,有种种现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胜过一切神咒,也就承认了世间的神咒。以唱念字母,为悟入无生的方便。大乘经的音声佛事:唱字母,称佛名,诵经,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间的方便。

  「佛法」说到了「念天」,菩萨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现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萨」。帝释等每说陀罗尼──明咒护法,咒语渐渐重要起来。「后期大乘」的『楞伽经』等,进一步说:印度民间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异名,佛所示现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论。西元三世纪起,印度梵文学复兴,印度教也渐渐兴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来果德的倾向下,适应外在情势,发展为「秘密大乘佛法」,多与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为「经」,而名怛特罗(续)。取「奥义书」式的秘密传授,师长的地位重要起来。咒──佛、菩萨等的真言,是「语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护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业。民间信仰的鬼神,进入「秘密大乘」的堂奥:有手执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萨(或佛所示现)。湿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称)欢喜佛。适应与融摄神教,「佛天一如」的具体化,为「秘密大乘」的特色!

  「大乘佛法」的菩萨大行太难了,一般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来藏是佛智与色相庄严的本来具足,与「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这才观自身是佛─ ─「天慢」,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济众生的菩萨大行,等成了佛再来利济众生。难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对一般人来说,真可说太好了!

  大乘经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多极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杂乱。「秘密大乘」作了有组织的序列,如『瑜伽续』以中央毗卢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统摄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释在中央,四方来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会方式。帝释是执金刚(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为五族的。夜叉王──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藏,普贤(坐六牙白象,与帝释相同),是「秘密大乘」的当机者。忉利与四大王众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龙(鬼畜)八部的住处。欲界是有YIN欲的,地居天形交成YIN而不出精,正是「无上瑜伽续」,修天色身,贪欲为道的理想境界。太虚大师称「秘密大乘」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这是不以人事为本,适应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为本的大乘。

  以上是大乘经法的情形。分别抉择经文,成为条理严密的义解(论义也影响后起的经典),是论。大乘论有1.中观系:「初期大乘」的直显深义,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 ,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那是回归于「佛法」的立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2.瑜伽行系:无着依(文体近于论的)『解深密经』等造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我,是真如的异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虚妄分别(的「分别自性缘起」),说「唯识所现」。为了论证唯识所现,陈那与法称,发展了量论与因明。说到转染成净,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当时佛教界的重要论题。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着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3.如来藏系: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适应世俗而流行。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受到无着论的影响,却没有说种子与唯识。论说四法:「佛界」是本有如来藏;「佛菩提」、「佛法」、「佛事业」,是如来藏离染所显的佛体、佛德与佛的业用。有的学者,融摄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使虚妄的阿赖耶──藏识,与如来相结合,说「如来藏藏识心」。以真常为依止而说唯心,是文体近于论的『楞伽』与『密严』。『宝性论』明佛的因果体用,『密严经』说如来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观自身本来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摄取「中观」与「瑜伽」,继承「如来藏」说,从信仰、修行中发展完成。

  印度佛教(学)思想史,一般都着重于论义。论是分别抉择,高层次的理论,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后期,那烂陀寺的论学,成为佛教权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现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读经典,觉得适应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诵经……,存在于佛教中的异方便,对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写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万字。又觉得:如实与方便,是相互影响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如实与方便,有佛法自身的开展,也受到外来──神教思想,不同地区,政治情况……的影响。把握佛法特质,理解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多方面的种种影响,才能完整的表达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这是我的学力所不能达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减退,也不容许作广泛的写作构想。所以本书只能着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叙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说过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我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民国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顺序于南投寄庐。

  凡 例

  一、本书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简称「大正」。

  二、日本所译『南传大藏经』,简称「南传」。所引文字,并转译为华文。

  三、日本所译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为Ta^rana^tha,或者音译为多拉那他。本书引用 ,简称为多氏『印度佛教史』。

  四、法尊所译书,如『入中论』等,原本为四川汉藏教理院刊行,简称「汉院刊本」。

  五、印度波罗Pa^la王朝的年代,依吕澄『西藏佛学原论』(商务本)所说。

  印度之佛教目次

  自序.................................................一──七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一──一一

  第二章 释尊略传..................................一三──三六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一三

  第二节 出家............................................一六

  第三节 成正觉..........................................二0

  第四节 转*轮..........................................二四

  第五节 入涅槃..........................................三四

  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第一节 世间............................................三七

  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四一

  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四六

  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五三──七九

  第一节 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五三

  第二节 毗舍离之第二结集................................五八

  第三节 传说中之第三结集................................六三

  第四节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八一──九五

  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八一

  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八九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第一节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第三节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第四节 五部、十八部..................................一二0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一二三──一四二

  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一二三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一二六

  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一三四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一四三──一六0

  第一节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第二节 圣德观........................................一四五

  第三节 无我无常之世间................................一四九

  第四节 无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一六一──一六八

  第一节 教难之概况及其由来............................一六一

  第二节 教难引起之后果................................一六五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第一节 王朝之变迁....................................一六九

  第二节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第三节 佛化雕刻之发达................................一七五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一七九──一九八

  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一七九

  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一八一

  第三节 菩萨之伟大....................................一八九

  第四节 大乘初兴......................................一九三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一九九──二一八

  第一节 龙树师资事略..................................一九九

  第二节 性空论之前瞻..................................二0三

  第三节 性空唯名论述要................................二一一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第一节 王朝之盛衰与佛教..............................二一九

  第二节 小乘学之余辉..................................二二三

  第三节 因明之大成....................................二三0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二三七──二六六

  第一节 无着师资事略..................................二三七

  第二节 瑜伽师与禅者..................................二四一

  第三节 唯心论成立之经过C..............................二四五

  第四节 虚妄唯识论述要................................二四九

  第五节 真常、一乘与唯心..............................二六二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二六七──二八四

  第一节 思想之渊源及成立..............................二六七

  第二节 真常唯心论述要................................二七二

  第三节 辨伪与释疑....................................二八一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三0三

  第一节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

  第二节 空有之争......................................二八七

  第三节 性空者之复兴与分流............................二九三

  第四节 虚妄唯识者之分流..............................二九七

  第五节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三0五──三二六

  第一节 秘密思想之滥觞................................三0五

  第二节 秘密教之传布..................................三一0

  第三节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三二七──三三二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重版后记..............................................三四0

-----------------------------------------------------------------------------------------------------------------

更多印顺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大白伞盖佛母灌顶开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尊胜佛母灌顶开示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第二章 释尊略传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作明佛母灌顶开示

 

后五篇文章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大随求佛母灌顶开示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摩利支天佛母灌顶开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中阴文武百尊灌顶开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忿怒观音灌顶开示—

阿阇黎黄英桀: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妙音天女灌顶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