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胜道启门颂讲释 |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胜道启门颂讲释 西康色须寺赤瓦仁波切(赤巴活佛)讲 妙方 师 译 小礼等 整理 第四世班禅大师曾经说,在修法以前要调整我们的发心,怀着怎样的心态修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怀着广大的心,是为了尽虚空一切有情修学佛法,这样,修学这一善法的力量就特别强大。所以,我们首先应检查和调整自已的发心。 诸功德本谓如理,依止恩师是道基, 善了智已多策励,恭敬亲近祈加持。 这是本颂的第一个偈子。 “功德本”义即功德的根源,也就是自己的恩师。在我们的修学道上,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谓功德的根源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正如贡萨活佛所说,对弟子而言,自已未来一切功德的基础依靠自己的善知识,一切功德的根源建立在依止自己的善知识上;另一方面,善知识本身就具足一切功德 。当然,这是指能够依止的善知识。 弟子选择所依止的善知识并非因为名气大或者许多人都在说他好。而是有一定的标准。在一般标准而言,最主要有两个:一是非常通达经论、非常善巧;二是戒律清净,这是最基本的两个条件;密宗的善知识条件就多了,最起码要具足二十种真如功德,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很多条件;大乘的善知识最起码要在戒、定、慧,自利利他方面具有十种条件。 我们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的要求,最起码是善知识能够指导我们依佛法止恶行善,好好修学善法、断除恶法,这条是最重要的。释迦佛讲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根据各个众生的不同根性而说,这个法对众生的解脱有一定意义,才去开示。但现在有很多佛弟子却因神通、或非常玄虚的东西、或者长得比较气派等原因而去依止,而不是对佛法方面,真正指导我们止恶行善作过多的探究。这就象有一位大德说的,追求神通的话,就好象你认为眼睛能够看很远很远的东西,认为这样就可以作我们的善知识,那么老鹰也可以看很远很远、很多公里以外非常细微的事物,所以光是这一点,是不足以作为我们依止的条件的。最关键的,我们依止的善知识应该能指导我们对善法的修持和对恶法的断除,这个应该是最重要的。《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说,具相的弟子-------最开始,他对善知识的观察非常善巧,非常善巧地观察善知识具不具格,作为我们依止的善知识有没有资格;中间的时侯,他依止法没有错乱,能够清净地依止;最后能够依教奉行,对善知识的教言,按善知识教导的去做,善巧地依教奉行。真正的具相弟子应该具有这个条件,并不是刚开始随便地去依止,过后又依止法不清净。 经常看善知识的过错,这对弟子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因为功德的根本是我们的恩师,是善知识,对于这样的善知识,就是如理“依止恩师是道基”,这是我们修道的基础。未来解脱道、菩提道的基础是如理依止恩师,如果我们如理依止善知识,利益是什么呢?有怎样的功德呢?那就是未来解脱的基础打好了,一切的功德的源泉就树立起来了;反之,就是另外一种结果:未来的解脱没有了,基础就一定塌下去。总之,第二句如理“依止恩师是道基”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如理依止就有这样的好处,未来解脱的基础建立起来了,第二,没有如理依止,解脱道的法身慧命就断除了。 第三句“善了智已多策励”,就是对于我们刚才讲的道理要能够恭敬和亲近,并通过各个方面非常恭敬地依止,祈祷善知识、佛菩萨的加持,加持我们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非常努力地恭敬、亲近善知识,这就是我们要祈求得到的加持。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道路上,对我们的解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就象一个孩子上学,如果这所学校在各方面都很优秀,是重点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就容易培养杰出的人才,这就说明,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历劫以来,从来没有修持过,而且往世都在恶趣中流转,现在才开始修行,在过去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上行走,要能够一步步超越恶趣、得人天果报、进而进入别解脱道成佛,就这个次第、这个增上的过程,更需要善知识的帮助、善知识的护持。 偶一得此暇满身,知极难得具大义。 遍诸昼夜恒无间,生取坚心愿加持。 第一个偈子是说依止善知识,第二个偈子就是认识我们人身难得、暇满人身难得。 “暇满”一般就是八有暇、十圆满,“暇”,简单说即指有一定空闲、有时间修持佛法;“满”就是各种内外因缘具足,在修学佛法方面有空闲、内外因缘都具足,这样的人身非常难得。 从因缘来说,人身难得,需要时机、需要布施、发愿、持守五戒。而且人和其它有情相比,如海里的动物、各种各样的虫类……以此比较我们人的数量,就可知单单我们这个人身,已是非常难得了!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能够值遇佛法的,真正是很少的!就象中国,真正在修学佛法的,非常非常少,而且各种各样的修法因缘都具足的更是少得可怜!这就说明暇满人身难得。 “具大义”的“大义”就是非常有价值。我们想脱离三恶道,通过这个人身可以成就;想得到人天福报,通过这个人身可以成就;想得到解脱、成佛、想往生净土,一切未来的因素、美好的前景,都可以依靠我们的身体去成就,所以在整个轮回的长河中,我们现在有因缘具足色身,就应该好好把握。未来如何?决定于当下,“现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人身非常难以得到,一旦失去,万劫难复,这样,我们才会发起修学佛法之心,我们对佛法的修学就会非常坚定,好跃之心就特别强烈,就能“遍诸昼夜恒无间”,每天每夜都在法上思维。通过思维暇满人身,让我们对修持佛法发起非常欢喜的心,反之,如果认识不到人身难得、人身有这么大的价值,当然,对佛法的修持也就可以推迟了,这样就会浪费这个人身了。 对于暇满人身难得,我们在听别人讲的时候,也会感到我们的人身确实很难得,也很有意义,应该好好修学。但这个念头转瞬即逝,可能我们等一下听法结束,这种对人身非常珍惜的心情也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还要对人身难得的道理反复地思维,起码要生起一种不动摇的心!想想:八有暇、十圆满,善知识都说过,我们也都听说过,为什么现在那种感受又找不到了?那是因为我们内心里没有生起对善知识的感恩心,也没有生起对暇满人身的深切认识,这些没有深入到我们内心里面,这个量还不到。所以应该经常在这方面思维,直到内心生起不造作的、自然而然就流露的暇满人身难得的心,这样,才能说是够量,才说明是得到了其中奥义,要不然,也只不过是掌握了一个知识,那样的话,什么叫八有暇、十圆满,即使背得比任何人都熟也没有用,因为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内心。 生命动摇如水泡,速疾坏灭当念死。 死后如影随于形,黑白业果恒随逐。 获定解已于罪聚,虽诸小罪亦应除。 勤修一切妙善聚,常不放逸祈加持。 这两个偈子在道次第里面是下士道的内涵。下士道的内容主要讲什么呢?是希望我们对未来三恶趣的苦生起怖畏之心,然后真实地希求三宝救护自己,并对因果有一定了解。 世界是无常的,从释迦佛、到印度最有名的六庄严二圣,印藏的大德、汉地的大德,他们出现于世,最后都示现圆寂,从他们出生到圆寂的日子,也就不过是几百页的传记而已。而世间法中的伟人、学者、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留给我们的也只是短短的几行介绍或只是一本传记……这一切的现象都在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生命是无常的。 现在在座的各位,除了几个孩子,一般年龄都在二、三十岁,有的年纪更大一些。年龄一大,头发白了、额头的皱纹也多了,这都是老的征相。老,也就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何况死亡的到来,并没有年龄的界限。古人说:“莫到老来方学道。”生命无常,过去的业力一旦受感,谁也没有办法,因为无常的到来是不会按年龄次序去排列的。懂得无常,就是让我们抓紧时间,珍惜现在的时光去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安住佛法,以后才可以最好地护持我们的未来生,如果没有理解无常,就往往堕入执常,好象自己可以活很长时间,对善法的修学就缺乏心力,所以最关键的就是思维无常的道理。希望我们现在就能抓紧,不要浪费时光,在善法上好好努力。 “生命动摇如水泡”,就象风里的蜡烛一样,任何一个外缘都可以扑灭生命的火焰,偈中以此比喻生命无常,说明应好好修行。而且一旦无常来临,死亡以后,并不象一般人所以为的,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而是要去受生的,因为我们的生命之流是无限地从过去到未来,如果没有解脱,就要一直流转下去。 引导我们未来去向的,就是业果:“黑白业果”,也就是恶业或善业,它们决定我们的未来。善、恶业产生的苦乐果报-------黑白业果如影随形,死亡时亲人、朋友、财产都毫无作用,只有自己领受自己的善、恶业,无人让人代替。同时,因果还有一个“未做不遇”的问题,你不做的,必定不会遭遇,只要造作了,就一定要去领受,除非你好好忏悔,所以对善法的修行一定要努力,而不是只求上师、活佛加持,以为一加持,自已的业障就消失了,疾病也消失了。如果这样,释迦佛是最有威力的,他应该可以除去一切众生的病苦,但释迦佛也说:“我也得开示解脱道的道理,让你们好好地修行,才可以让你们真正知道解脱,你们应该明白这一点。”释迦佛本身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弟子,而不是把所证得的交给弟子就可以了,或是用水啊什么的洗去弟子的罪障;过去的大德们,他们也是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受各种各样的苦行,才成就了那样的功德,并不是雇一个人,说:“你好好地修行吧,我雇了你,以后把修行功德给我”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自已亲身去实践,从而证得那样高的功德。 对于这些道理:三世因果;善、恶业分别产生苦乐,一定要生起定解。譬如对因果,可以说在座的都会相信,但是不是定解呢?微细的善业所产生的果报和微细的恶业所导致的果报,我们往往就会忽视,有忽视的情况,就说明我们对因果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了解,所以对因果的一些特点,我们要很深刻地理解,这样,在我们的身 、口、意,自然就会表现出即使是极微小的恶业也会斩除。“勿以恶小而为之”,不会因为恶小而去做,也不会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做,虽然是很小的善事也是尽力为之,虽然是极小的恶业也尽力斩除。一旦产生对因果的定解,就会“常不放逸”所谓“放逸”,就是身、口、意无所谓,不修善、不防护恶,一旦认识到因果的道理,止恶行善就会非常任运,任运就会产生。 受用无厌众苦门,不可保信三有乐, 见过患已当希求,解脱妙乐愿加持, 清净意乐所引发,正念正知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解脱,修为坚实祈加持。 这几个偈子是中士道的修行内容。让我们明白整个三界就是轮回界,我们要发起希求解脱之心。 轮回中的荣华富贵即“三有乐”,指三界中的一切功名利禄。它有怎样的特点呢?那就是人们对它受用无厌。不管是地位、财产、权势、眷属……无论多么圆满,三界众生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都在追求。 在烦恼的控制下,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从不满足,并由此引生无边的痛苦,所以堪称“痛苦之门”。因为你在追求权势的过程中会造下许多恶业,追求财产的时候也造下许多恶业……最初受用这些“三有乐”的时候,也可能有一定暂时的安乐,但最终还是产生无量的痛苦,因为恶业必定引生恶果。所以第二个“三有乐”的特点就是“众苦之门”。 第三个特点则是“不可保信”,“三有乐”是不可信赖的,不管是名望、财产……连身体都要舍去嘛!现在的家庭,父子之间反目为仇的也很多;朋友之间,虽然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也还是不可保信、不可信赖,在烦恼的控制下,什么都是可能发生的。外在的钱财、地位更是如此。 所以只要是“三有”的缘,发生在三界中,在我执烦恼的控制下,三界中得到的任何一个看似快乐的东西,实际都是受用无厌、都是一切痛苦的来源、都是不可信赖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见其过患,知道在三界中就有这样的过患,这样的过失,通过思维轮回苦的道理,永远发起希求清净解脱的心。 发起希求清净解脱的心以后,我们对三学-------戒、定、慧的修学就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解脱。 别解脱戒,这是佛教的根本啊! 佛陀自己示现凌晨出家,半夜逃离王宫,示现自己把自己头发剃掉,现出家相。后来就传授戒法,以别解脱戒作为佛教的根本。戒住世,佛教就住世,戒一旦没有了,佛教也就没有了。所以,象我们居士的五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这些都是别解脱戒,就是说你只要守持的话,就可以分别解脱-------谁守持,谁解脱,谁不守持,谁就不得解脱,所以称“别解脱”。未来功德的基础就是需要以戒律为根本,作为我们修行的重点。 “修为坚实”:“坚实”就是心要,要把它作为我们修持的中心,在最基本的戒律上好好保持清净,这一点要作为我们最开始修持的重点,要时时祈祷上师的加持。 如自沉没三有海,慈母众生悉如是。 见己荷度众生担,修菩提心愿加持。 发心若不学三戒,当知定不证菩提, 故应勤发大精进,学菩萨戒祈加持, 这几偈是上士道的内容,就是大乘菩萨行的修持。通过自己发起厌离三有之心,希求解脱,修学戒、定、慧,同时看到“如自沉没三有海”、和自己一样的其他有情也是这样,都受着三有的痛苦煎熬,现在自己有了这暇满人身,有这样的因缘知道佛法,有这个能力修学佛法,就应该发起救渡这些慈母众生的悲心,承担起落在自己身上的救渡众生的重担,发起广大菩提心,为渡化众生而誓愿成佛。 菩提心的修学方法一般有两种,象寂天菩萨讲的自他交换,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及无著菩萨讲的七因果教授:知母、念母、报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这几点中,“知母”一项非常重要,我们学佛一定要理解生命的无始、生命的流转,我们目前只是这一期生命,但千万不要把眼光局限在这一生。另外,生命从无始到现在,如果没有解脱,就还要从现在到未来,一直流转下去。历劫以来,一期一期的生命,我们在每一世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有无量无边的母亲,以前,老上师、师长们都有这样的教言,看见别人生病的时候,看见别人受苦的时候,应该生起一种悲心,应该这样想:生命是无始无限的,这位有情一样做过自己的母亲,在过去世,母亲对自己有无量无边的恩德,她保护自己,让自己好好成长,由此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所以有各种病痛、各样各样的灾难,自己应该对他生起悲悯之心、报答之情。希望大家都这样慢慢调伏自己的心,碰到别人有痛苦的时候就这样想,噢,他是过去恶业所感,这个恶业是过去为了帮助自己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以前我自己的上师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去锻炼,这对我们菩提心和悲心的增长一定会有很大的作用。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偈子:“如自沉没三有海,慈母众生悉如是。见己荷度众生担,修菩提心愿加持。”是说愿菩提心,是非常强烈地愿望帮助他人,下面说菩萨戒:行菩提心,也就是直接行持了。虽然你发起了愿菩提心,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望,但如果不去实践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用各种各样的方便善巧利益他人,只有发心而没有行动,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还是不行的。必须要实践,才能真正证得菩提。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要发大精进,“学菩提戒”,即菩萨戒-------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各种各样的利众行为。各种各样的菩萨行,我们都要去学习。 散驰邪境令寂灭,如理观察真实义, 寂止妙观双运道,速当生起愿加持。 善修共道成法器,乘中最胜金刚乘, 诸善丈夫胜道阶,顺利趋入祈加持。 这几个偈子所说的特别要说是静虑,也就是禅定和般若。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可能连定五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吧?往往坐在那里,刚开始还会定,很快思想就会不集中,非常躁动,这就说明我们的心不平静,比较浮躁,定力差得很。佛法的修持特别强调对定力的训练,即禅定的修持。禅定的修持方法,讲到九住心,通过八断行,断除不同过失,修心修定。简单地说,心一静,性就定,行缘于净,远离掉举和昏沉,既不浮躁,又不打嗑睡,处于清明的状态,这就是定。“散驰邪境”的邪境,就是指贪、嗔、痴、昏沉、掉举,散乱、昏沉、掉举如果能够断除,心就可以处于一种宁静、清明的状态,这就是定的表现。 在止的基础上,在定力的基础上,止观双运,进一步观察空性的道理,了知诸法实相。如果我们定力不行,对空性的观察就根本深入不下去,观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在止的基础上,才可以证悟空性,真正的空性一定要得定才能有。止观双运就是在定力中观照空性,如同一个非常平静的湖泊里面,一条鱼在非常轻快地游动,又不会搅动湖水 尔时二种成就本,谓获净律三昧耶, 愿获真实决定解,舍命守护祈加持。 次正通达续部心,二次宗要善勤习, 四座瑜珈不放漫,如师教修愿加持。 什么是善丈夫呢?那就是对三士道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了解有一定量的人,这是真正具有善根的人,他对金刚乘的修学有非常具足的条件,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成就。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即使修再多金刚乘的法也会一事无成。 对经过灌顶进入金刚乘修学的人,都知道修学金刚乘有各种各样的戒律:三昧耶戒,这些三昧耶誓愿是一切成就的根源,要好好守持。“二种成就”所指的,一是殊胜成就,即无上菩提,二是一般成就,即世间成就,不管是殊胜成就还是世间成就,其根本都是要守护三昧耶戒。就是说你进入金刚乘的修学要有一定条件,那就是对戒律的守护是否清净,“愿获真实决定解”,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舍命守护祈加持”。释迦佛说,对于戒律要好好地守护,如果为了身体而把戒律抛弃,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相反,应该是宁可舍弃身体,也要好好守护戒律。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坏了只是这一生一世的问题,如果戒律一旦破坏,或是轻视戒律而破坏它,那就不止是今生,而是无数生、无数世的问题,所以在很多书上都是说对戒律的守护要“舍命守护”。意思是我们对戒律要尽其身命地发出这样的誓愿,尽其身命地加以守护。这一点要祈求上师佛陀的加持。只有在三昧耶清净的基础上,才可以好好地修持金刚乘。 金刚乘的经典叫续部或密续,其最为显要的就是无上瑜珈里面的生圆二次第:生起次第主要是修持本尊慢、佛慢;圆满次第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持。对于这两个次第,其中关键的义理、关键的修持方式一定要明白,不明白就等于盲修瞎练,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好好地如江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地修持,这才叫作“善勤习”。而不是今天有空,就多学两种,明天没空就休息,自己给自己放假,等想起来再修。 散驰邪境令寂灭,如理观察真实义, 寂止妙观双运道,速当生起愿加持。 善修共道成法器,乘中最胜金刚乘, 诸善丈夫胜道阶,顺利趋入祈加持。 这几个偈子所说的特别要说是静虑,也就是禅定和般若。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可能连定五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吧?往往坐在那里,刚开始还会定,很快思想就会不集中,非常躁动,这就说明我们的心不平静,比较浮躁,定力差得很。佛法的修持特别强调对定力的训练,即禅定的修持。禅定的修持方法,讲到九住心,通过八断行,断除不同过失,修心修定。简单地说,心一静,性就定,行缘于净,远离掉举和昏沉,既不浮躁,又不打嗑睡,处于清明的状态,这就是定。“散驰邪境”的邪境,就是指贪、嗔、痴、昏沉、掉举,散乱、昏沉、掉举如果能够断除,心就可以处于一种宁静、清明的状态,这就是定的表现。 在止的基础上,在定力的基础上,止观双运,进一步观察空性的道理,了知诸法实相。如果我们定力不行,对空性的观察就根本深入不下去,观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在止的基础上,才可以证悟空性,真正的空性一定要得定才能有。止观双运就是在定力中观照空性,如同一个非常平静的湖泊里面,一条鱼在非常轻快地游动,又不会搅动湖水 尔时二种成就本,谓获净律三昧耶, 愿获真实决定解,舍命守护祈加持。 次正通达续部心,二次宗要善勤习, 四座瑜珈不放漫,如师教修愿加持。 什么是善丈夫呢?那就是对三士道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了解有一定量的人,这是真正具有善根的人,他对金刚乘的修学有非常具足的条件,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成就。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即使修再多金刚乘的法也会一事无成。 对经过灌顶进入金刚乘修学的人,都知道修学金刚乘有各种各样的戒律:三昧耶戒,这些三昧耶誓愿是一切成就的根源,要好好守持。“二种成就”所指的,一是殊胜成就,即无上菩提,二是一般成就,即世间成就,不管是殊胜成就还是世间成就,其根本都是要守护三昧耶戒。就是说你进入金刚乘的修学要有一定条件,那就是对戒律的守护是否清净,“愿获真实决定解”,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舍命守护祈加持”。释迦佛说,对于戒律要好好地守护,如果为了身体而把戒律抛弃,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相反,应该是宁可舍弃身体,也要好好守护戒律。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坏了只是这一生一世的问题,如果戒律一旦破坏,或是轻视戒律而破坏它,那就不止是今生,而是无数生、无数世的问题,所以在很多书上都是说对戒律的守护要“舍命守护”。意思是我们对戒律要尽其身命地发出这样的誓愿,尽其身命地加以守护。这一点要祈求上师佛陀的加持。只有在三昧耶清净的基础上,才可以好好地修持金刚乘。 金刚乘的经典叫续部或密续,其最为显要的就是无上瑜珈里面的生圆二次第:生起次第主要是修持本尊慢、佛慢;圆满次第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持。对于这两个次第,其中关键的义理、关键的修持方式一定要明白,不明白就等于盲修瞎练,所以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好好地如江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地修持,这才叫作“善勤习”。而不是今天有空,就多学两种,明天没空就休息,自己给自己放假,等想起来再修。 《胜道启门颂》非常扼要地开示了依止善知识乃至达成双运位成佛的整个过程,内容非常全面,把整个道次第的修学讲得很清楚。 而其中的道理,比如依止善知识,大家也都知道,但是大家每天在这方面去思维的却很少,当一件事情发生,能去想想这些内容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这样对我们帮助不大。虽然你会说:“上师啊,恩德很大!非常感激!”可是作为上师,最希望的还是你在法上有所受益。所以希望你们每天念一遍,慢慢地念,慢慢地思维其中的道理,这样,对我们自身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希望大家去做。当然,也不是说每天一定要念多少遍,关键是我们的内心能够依据它的内涵好好思维,并付诸实践。这样才好。不是今天一说,回去就要念许多遍,我的希望是你们每天最低限度能念一遍,一边念诵一边思维所念诵的偈子含义。 我也不知道给大家讲什么好,有时想说又没有翻译,有时又怕时间长了你们太劳累,这也就是说几句心里话,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大家大部分是学藏传佛教的,特别是在密宗方面特别“好跃”,很多人也在修持。但是对于密宗的修持,刚才说了,如果你没有归依心,当然连佛门弟子都不是,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大乘都不是。没有菩提心,即使你修得再殊胜、也有出离心,也只不过是个阿罗汉,也只是小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修学的道路上,我们也都希望快快乐乐地,睡一觉就可以成佛,都希望不要苦行、难行,舒舒服服地就成佛,最好就是得到这样的法。但是纵观佛教的历史,从释迦佛、到历代的大德,象这样的修行还没有看到过,都是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苦行。我们即使有再大的福德、再大的智慧、再大的心,但是象密勒日巴那样还是达不到。所以在修学的时候,对于法,要从各方面思维,多方面修持,还是要下一番功夫,下一番苦心。 从见解上说,要懂得菩提心、空性见,无论是格鲁派的中观应成见、宁玛巴的大圆满见、噶举巴的大手印见、萨迦派的明空双运,名相虽然不同,但究竟上都是一样的空性见,所以任何一个教派,无论菩提道、密宗道,都要在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摄持下修行。菩提心和空性见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对着自己的心去用功。 格鲁派的四加行、五加行修法,里面有个四归依,这个各教派也都有,我们念四归依的时候要求十万遍、上百万遍地念,但最关键的,还是对上师三宝真正归依的心,如果没有这个觉受,我们即使挂了无数条念珠、念了多少万遍皈依文,带了许许多多金刚结,对我们也没有什么用,最关键还是这颗心。 从菩提心而言,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誓愿成佛的那种急促心,只是看这一点,而不是看你讲了什么话,或者有怎样特别的样子。很多人都有修行人的形象: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形象,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形象,居士有拿着念珠学菩萨的样子,如果我们学菩萨的恣态,但内心随着自己的烦恼做着各种各样的恶业,这样的外相即使多么庄严、外在多么象一个菩萨,但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帮助呢?对佛法的修持,即使是老居士了,修学多年,也亲近了不少大德,知道许多道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内心,知道道理后要在内心上找到觉受,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知道以后,看了很多佛经,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和别人交谈,显示知识多么渊博或是考考别人、把别人考倒的工具,如果这样去研习佛法,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助益。打个比方,就象甘蔗,非常甜的是甘蔗的囊,如果我们只是啃点皮,是感觉不到其中的甜味的,只有吃到里面,才可以知道它的甜,如果只停留于吃甘蔗皮,那真是太可惜了!这个比喻只是要说明佛法的修学不要只停留于讲说,这个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最关键的是能否在我们内心找到那份感动、找到那份感受,这是最重要的。而不要只是去寻求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语言上去了解、去演说,那我们就失去修学佛法的意义了,佛法真正的无上妙味就永远尝不到。另外我们还可以打个比方,女的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镜子,随时随地通过镜子检查自己脸上有什么污点,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看到脸上的脏污却不擦去,镜子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法,就是法镜,要经常以此来调整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达到佛法所要求的量,去除不相应的,让自己的心与法相应。 佛法的修学,是一切法门全部要学的,菩萨要学习无量无边的法门利益他人,那么多的法门,都是指导我们成佛的,不是让我们造下更多的过失,所以法,只要是佛法,我们都应该珍惜、爱护,不要有派别的分别,说“这是宁玛派,那是格鲁派,那是萨迦派,这是汉传,那是藏传……”如果无谓地堕入派别之争,这就背离了学佛的本意。我们皈依的是三宝,不是哪个教派,千万不要在修法,希望今生今世给我们幸福,结果反而在法上做了很多罪过。谤法的罪障非常重,这一点大家要非常注意!过去的大德如阿底峡尊者说:“能够一世摄持一切佛法者,都是善知识。”所以我的师父能够把一切都当作全部需要修学的东西,这就是对佛法珍惜的心情,也是对佛法的恭敬。所以大家一定要避免派别争执,否则,就会造下无边罪恶!这个要清楚。我们经常讲十不善业,如果你做下了身、口、意等十个方面的不善业,这就很严重了,但诽谤佛法的罪过,比造了十不善业还要严重,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灌顶的时候,当大家在喝水时,金刚上师一般都要念一个偈子:“这个水,是甘露的水……”如果你能够守护三昧耶戒,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成就,如果没有守护,那它就是地狱里的洋铜铁水。所以说戒律、三昧耶戒一定要守护,如果守护就会成就,如果不守护,就是过失非常大啊! 汉地灌顶比较兴,有这个灌顶、那个灌顶,但最关键是我们内心必需的基础,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对修持应该有个全面的、宏观的了解,这非常重要:比如道地:菩萨十地……修行都是一些怎样的情况,自己就按照这些慢慢地去修持,这对我们极有利益。 下面有两个偈子,是回向和发愿: 愿说如是妙道师,及正修伴坚固住, 内外一切诸障碍,速疾息灭祈加持。 祈愿生生不离师,善师受用正法乐, 愿满道地诸功德,速证胜位金刚持。 祈愿那向我们开示演说非常稀有难得的解脱道、菩提道的师长,以及清净、如法、如理修持的同堂道友----- “正修伴”都能够法体安康、永远住世,在修行的道途上内外一切障碍,比如疾病等都能够熄灭。这要祈祷上师佛菩萨的加持。 最后,再补充一点,大家有时在学习上知道得多一点,慢心就特别大,就轻视学得不好的,对出家师父也不恭敬了,动不动就要考一考。我们要记住,一个学法越来越好的,慢心就会越来越低,对学习不好的更应该发悲心去帮助他们。如果自己由于学法多而看不起他人,慢心增剧,本来值得同情的是那些没有学好的人,现在值得同情的反而是那个学了很多经典、慢心更大的人了,所以希望同堂道友相互帮助,学得好的应该调伏慢心。当法变成烦恼的助缘,本来,法是可以帮助我们调伏烦恼的,但现在反而助长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慢心和嗔心,别人稍微不恭敬自己,嗔心就上来了,希望大家注意避免。 善知识讲的道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如果不说,是善知识的责任,说了之后不做,是大家的责任。另外,有的弟子也说:“哎呀!上师,你尽管打骂我,尽管象马尔巴教导密勒日巴那样,我会非常恭敬的。”但是事实上,往往上师说一句话就会生气或脸色不好,如果这样,那都是会障碍很多的。希望大家还是好好修菩提心,把这作为我们修行的重点,在生活中真正地升起、直至不造作地去用,这样就会非常平稳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际关系就很好,特别是同堂道友非常和睦。同修之间不要拉邦结派,希望大家都能发愿,好好在生活中、修持中互参互学,和睦相处。 最后,值此新年之际,祝大家合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