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太虚法师:三增上学与三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虚法师:三增上学与三育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华侨中学讲──

  贵校是在全缅华侨所办学校中的最高学府,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学生众多,固在各校董担任经费之充足,亦由校长及教师职员认真办理之所致。今天得来贵校参观,并与各位相叙谈,非常的愉快!但我除了佛学之外,没有研究过其他的学问,所以今天只好从佛学的平常戒、定、慧三增上学,与学校的智、德、体三育来谈谈,因此或可得到此类发明之益处。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亦名三增上学,以戒、定、慧为从凡入圣的阶梯,由此三学,使我们能增进上升,提高人格,将我们达到非常人的圣贤地位。

  一、戒增上学与德育  三学中第一是戒增上学,这与学校的德育,同是生起长成道德的教育。已有道德的人,由德育可以增长,未有道德的人,可以生起道德来。故与佛法中戒的意义很相符合。

  这可分四种讲:第一、难舍能舍:此即是牺牲,为趋向远大高尚的事业,如牺牲享受,牺牲嗜好,将平常的事牺牲,方可以希望成就非常的事。故在戒行中,第一、就是能舍。此牺牲是要难舍的能舍,如习惯上私人逸乐,在平时是不易舍的.因为要与大众谋利益,就能把个人的安乐等都舍去。佛法为僧受戒须先出家,将父母妻儿家业田产等,在平时不易牺牲的,实践学戒增上学时即都能舍去。第二、难止能止:平常所谓食色性也,自然而发生的贪欲等,在平常的人是不易停止的;随著本能俗习以行动,遂不能有更进一步之超越习俗,改进本能的胜行。而戒增上学则便在能止息此种难止之染习。第三、难忍能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平常如身上的劳倦,心上的忧闷,以及其他种种不能忍受的困难,都要能忍受。从前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凡事都有难处,打得过即是好汉”。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平常难忍受的困难都能忍受,则心常安定,不为事变倾动。第四、难行能行:戒学中最重要的是难行能行,如舍身取义,杀生成仁,蹈汤赴火,勇往直前的勇猛精进,都是这种难行能行的精神表现。上述戒增上学之所实习的,也就是发育长成道德的德育。

  二、定增上学与体育  佛教中的定,在梵文所谓三摩地、或心增上学,即是心专住一境,保持平正不偏不倚,这就是定增上学的意义。若是修得适宜,其功用与身体的健康上和发育上利益很大。这亦有四种:

  第一、修习定学,须先调食、调身、调睡:饮食有节制,食不可多食,亦不可过少,多食则易生病。而要于生理、心理都能调合适宜,如素食、或不可过午,都是通常的卫生,很有利益的。并须把睡眠调好,因为睡眠要有一定的限制,睡眠时间不可太多或太少,这样才可使身体得到合法的休养并调理。使身体的行、住、坐、卧都有仪轨,就可达到通常体育的卫生。第二、 调身、调息、调心的特殊卫生:此指坐禅时端身正坐,以及调息都是使身息很适当的保持平均的态度。至最安适时,似乎身息都溶化了。在平常人,心静的时候就会惛沉,动的时侯就会浮躁,如猿猴一样不能止息。若我们能从调身、调息、调心而达到意止心静,成功一种特殊的心境,则全体清明;由心理影响到生理,身心得轻安妙乐,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第三、中国平常所传的国术,有所谓少林派、武当派,都说是达摩所传下来的。这种古传的体育,有所谓内外功,如八段锦、太极拳等,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增加体力。这种运动都是与修定有关联的;定使气息流通全身血脉,将病等除去,使精神充实起来。西藏密宗的气功,也是定增上学中的特殊体育。第四、离欲、离盖的心灵修炼:深一层的讲,心灵只可把七情、六欲及所有的烦恼等,从心的根源上除去了,成为纯粹精明。没有烦扰恼害等习气,所谓离五欲:如眼贪见色等,使心分散流动,如灯光为风吹动则光明不大,心亦如此,由情欲等将其分散而不明静,要藉定力将其凝集,成为离欲清净的心灵。复次、由定的力,使我们内心变化,所有的贪欲、憎恚等盖覆心灵而破坏寂静的,都要除去,乃安如泰山,无有动摇。否则、精神恍惚,什末事都不能作。故须离去五欲、五盖,而焕发精神到全身。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此皆是定的功用。

  三、慧增上学与智育  佛法中的慧增上学,第一、就是闻所成慧,由多闻博学所成。如学校上课,听讲演以及到图书馆阅书等,此是依前人的教化而承受过来的。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更能从自见闻上、思考上,把心的力量发挥出来,将身外天地人物乃至万有,都依耳目心思能力观察思维,凡接触到的均能发挥成系统思想。如此所成之慧,即思所成慧。至于从古今的道理,抉择到成为信仰,向身心体验修习,得成决定明见,此即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学问,思所成慧是思想,修所成慧是体验实证到的。此与学校的智育,完全相符。不过、佛法专在佛法上修习、体验,与普通不同。

  四、三育即包括群育  我说三育即包括群育,是因为有人在三育之外另立群育的缘故。其实、群育就包括在智、德、体三育之中,佛法的三学也是如此。如佛法中出家人所过的僧团生活,同受戒,同学佛法,乃至同衣食,同言动,这岂不是群育吗?何况大乘佛法中,所谓饶益有情戒,专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为必守之戒条,所谓“菩萨不舍众生,常行化导众生”。又如各种运动的竞赛等,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现代提倡的童子军及国际运动大会等,都认为是世界人类最好的联合。在中国修习禅定的大丛林,坐则同坐,走则同走,一切的行动,均是合群的动作。由能修定有群众共同的训练,实为良好的群育。

  五、辨悟他与五明成佛  由自悟而悟他,佛法中有四无碍辩:所谓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因为这四无碍辩词,都是依逻辑方法的。要观在何群众,乃作何说法。今贵校都是智识份子,所以讲比较精粹的道理;由自己觉悟,使他人亦同得觉悟,都是需要到群众中的。在大乘佛法中,谓菩萨于佛果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医药明、内明;等于现在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要成满菩提佛果,就是要从不离群众学术中寻求。

  概括起来说:教育不出智、德、体三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学;如此、佛法就是教育的三育,三育的育教也可通于佛法,故特将此意提出,供各位的参考!

  (苇舫记)(见海刊二十五卷七八期合刊)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任孤儿教育者应具性格之商榷

太虚法师:身心之病及其医药

太虚法师: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大本原

太虚法师: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

太虚法师:佛法与美

 

后五篇文章

太虚法师:释迦牟尼的教育

太虚法师: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

太虚法师: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

太虚法师: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

太虚法师:论教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