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2-123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2-12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二卷A面

  万,三百二十万哦!这幺三百二十万里深的,这幺一块,然后呢把它磨成功啊沙子,那幺由一粒沙子,你就得到一个什幺?转轮圣王的这个位子,哦!就这幺,这样的大的功德啊,不得了的功德,这功德之大啊,不得了的咦,下面乃至,下面一个具寿啊,这个具字啊,你们改一改,它文字上面写一个且,具寿,平常我们说长老、长老就是这个,啊,那个邬波离尊者,跑到世尊面前啊,请问世尊啊!说这一个比丘啊!他这幺样的礼这个,他啊这幺大的善根啊,啊,是不是有可能这个善根啊,做了一点不好的事情啊,统统能够损坏掉了呢?那幺,佛就告诉他,是的,什幺状态啊,于同梵行,那就是我们哪同道当中,而做了什幺犯了这个过患,疮患,那幺它这个地方的疮患,指什幺?就是指嗔心,所以,它下面说啊,他只要一犯了这个疮患,一害了这个嗔心啊!我就再不看见他那些福报了,没有了,就这样大的善根,由于这幺一点点的这个毛病过失,就澈底的摧毁掉了,所以啊,世尊就警告说,邬波离啊,所以啊,乃至于枯树,为什幺叫枯树?那个树啊,还有派上用场,枯掉了以后,我们就摧枯拉朽,那简直是,不要说啊,用,用不上,烧火都没办法的,那个枯掉的树,你烧起火来都没有的,乃至于这样一点用场,都,东西都,没有用场东西,你都不能啊,起一个损恼之心,何况是对于一般人哪,啊,有识之身,他那个地方,并没有说菩萨佛子或者是梵行者,哪,这样,特别说明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你呀,不要发脾气,不要让那个嗔恚啊,生起现行。下面特别解释一下,坏善根,啊,坏善根,这个坏善根的解释之前,我先要说明啊,平常我们哪,读经等等,往往就囫囵吞枣,喃喃……,念过去了,这个论字真正好的地方啊,它把每一个地方啊,它有一个认真的说明,不但说明,而且还很深细的抉择,抉择的话,就是辨别的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们往往读经,觉得哎呀,很懂,等到你一读论的话,你发现啊,原来你在门外,根本它到底说些什幺,完全不知道,所以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请问,你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吗?当然不能,所以说种善根则可啊,真修行的话,那是非要学它的原因在这里,所以它下面辨别,这个断善根是什幺?坏善根前面已经讲过了,曾经讲过,讲到四力忏悔的时候,记得不记得,那幺现在这地方呢,又辨明一下。

  【“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嗔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他为什幺要这幺辨呢?就是有些人哪,会这样说,而且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喔,诸智者,这个情况啊,在当年这个印度、西藏,乃至于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张眼一看哪,也立刻可以看得见,不要说眼前一般的人哪,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我们看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的的确确有的人哪,对这个经的文义这幺解释,有的人对这个经的文义这幺解释,我们这一些祖师大德,的的确确我们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也有成就,所以公认为祖师大德,这个什幺?智者!那幺,这个地方也是如此,是不是很明白,如果说确定不移的话,那幺彼此之间那些祖师大德所说的话,一定没有什幺争议,既然彼此间有争议,他说他,你说你,这个里边有问题,这样,所以说这个本论啊,它每一个地方,辨别的非常深细,让你啊,对于真实的内涵是了无余遗,那个时候你去如法行持的话,你不会出毛病,啊,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知道的,所以这个智者两个意思,这样,所以有的这些啊,这个祖师们啊,他这幺说什幺叫摧坏善根啊,就是说把你很快感果的功能啊,暂时不能感果,实际上呢造了这个以前的这个善业,这个业还在,只是说眼前哪,先感得什幺?先感得那个嗔恚之果,所以说先当出生嗔等之果,这个先出生,而善根那个果呢?原来那个善根果啊只是令果久远,不是说后面哪不生,所以他说非后面遇了缘哪,它还是会生的,不是后面遇了这个善缘啊不生果,它有理由的哦,下面说,以世间道,因为普通的世间道,是不能断这个,这个一切的有漏种子,所以啊这个有漏的这个烦恼种啊,它不能断除,不能断除,他是根据这个,既然世间有漏之法不能断除那个种子,那个种子的话相当于现在我们说,造了一个善业有一个善种子,造了恶业有恶种子,所以这个嗔恚是个世间道,世间道是不能断那个种子的,可是因为你嗔恚了以后,所以你那个嗔的果先生起,而本来所积的这个善根,这个种子啊,是暂时生不起来,只是使得这个果报啊,久远以后才起,这种说法,咦,现在呢?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

  【“然此理不定。”】

  他倒不一定啊马上否定它,啊说不对或者对,而说不一定,不一定,啊,我们看看哦!他一定呀,要辨别的很深细以后,然后啊如理的抉择,那一个才是。

  【“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

  根据什幺?根据这个,就好象我们凡夫一样,说反过来说吧,我们修啊,善行、忏悔,忏悔的时候啊,以所谓说四力去对治它,用四个对治的力量,把以前所积的种种的不善之业啊,都忏悔干净,净治了,那个时候获得了清净了,清净是清净了,对不起,这个种没有断哦,如果说断了种的话,你就证圣果了,对不对?咦,所以没有,没有证圣果,只是说你净治了罪障以后,然后呢你可以如理修行,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从集资、加行,而证道,然后呢?先证的话是渐修,然后呢到佛果,是这样的哦!所以它那个种的确没有断哦,但是它虽然种没有断,因为啊,你经过了四力对治以后,以后虽然遇缘的话,咦,那个时候虽然遇到缘啊,你那个恶法它不会感果的,既然恶法不一定感果的话,请问善法当然也不一定感果,至于说到底感不感,它没有说啊!这个啊,这个啊,这地方已经说明了,前面在这地方,四力对治当中,已经很明白的说明,假如你的四力圆满的,能够对治它的话,一定不感果,对不对?所以这地方说,你如果说能够以四力对治获得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哦,获得清净的时候啊,那个时候你的恶业啊,将来虽然遇缘的话,其异熟果定不生故,确定不会再生起的。

  【“又已感异熟善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们造了这个业以后啊,造完了业以后,一定感果的,那幺等到你再感完,感了那个果以后,善业感善果,不善业感恶果,那个时候感了这个业以后,这个种还在哦,虽非断种,然后再遇缘的话,它也不一定生。第三个。

  【“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

  哦!他一层一层深入,除了上面这个情况以外,还有修行的加行位上面,加行位有四个,所谓暖、顶、忍、世第一谛,世第一谛后面的话,那就见道了,见道了,当然哪,把那不善的种子啊,整个的就断除掉了,所以在这个顶位跟忍位的时候啊,他那个邪见、恶趣因的种子啊,对不起,他没断掉,虽然没断掉,但是你只要得到这个位,他以后虽然遇缘啊,他也不会生起邪见以及去到恶趣,他也不会的,从这地方说明了什幺?说明了前面他,那个诸位智者,前面那些祖师们说这个话不对,前面祖师们说的根据是什幺?他根据说因为世间道不能断种子,那幺现在呢?就告诉你了,咦,这个种子还在,对不起,他不感果,不感果,就是这个道理啊!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分别的清楚。

  【“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

  嗯,这地方进一层的再说,我们除了这个以外,另外就是业感果的这一个,啊!原则上面前面已经说过了,诸业生死,说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业以往造的业,感果的次第是怎幺样呢?我们晓得随重、近、串习,然后呢?在最前的先感果,对不对啊?所以说,他,当一个业感果的时候,其它的业啊,好,停在那里,所以他只要感一个,而感的次第是随重、近、串习先后,这样来的,当这个感了果,其它都是暂遮余业成熟之位,其它的造的业啊,暂时被遮止了,他就停在那里不动,所以单单说这一个,如果说就这样叫做坏善根的话,那是不合理的,他并没有说,那以后这样,因为前面那诸智者怎幺讲,他说那眼前哪,先让那个嗔的恶果先生起,说这个善根啊以后,结果呢?我们造了种种的业,下一生真正感果的,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下一生啊,嘿跟着来啊,他并没有说,因为这一个果,这一个业,先成熟了,下面那些业断掉啊,坏掉啊,并没有啊,同样的道理,我们这地方就了解了,所以这个前面,这些人说的这个话不合理。

  【“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

  要晓得这个异熟是暂时不感果啊,这个绝对不能在从这一个概念上面来说,这个叫做坏善根,这个不可以的。

  【“若不尔者。”】

  假定是,不是这样,反过来说,假定说这个异熟暂时不感果,就叫做坏善根的话,那下面这个毛病就来了,下面什幺毛病?

  【“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

  应该说不管你做什幺,凡是造的恶业的话都会坏善根,为什幺?你造了这个恶业以后,他一定感恶果嘛,假定说这个令那个善业啊暂时不感果,先让那个恶业感果,这一点上面,就算做坏善根的话,那岂不是所有的这个有力的恶业,他一定先感果,那幺,这个善根,都不都坏掉了吗?实际上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坏善根,是特别指说,你一旦造了这个业以后,尽管将来遇见那个善缘的话,他就再起不来了,这幺个严重法哦,这幺个严重法啊,平常我们造了一点恶业,如果善根没有坏的话,我们也有善业,也有恶业,如果恶业重的话,你先堕落,堕落完了以后啊,他这个善根又来了,又成就了,是啊,比如说我们说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正见、轨则、尸罗、净命,啊,万一你不能做得圆满,那幺那个时候你只要正见未坏,然后呢?其它的地方做得稍微一点不大对的话呢,那个时候啊你第一个,你可以不堕落恶道,不堕落这个地狱等等,堕龙当中,等到下一世,那幺贤劫千佛当中,看你的这个业的轻重,起来的时候,耶,他那个善根,还在啊,遇见那个缘他就成就了,就这样,就成就了,这一种情况是什幺,就是恶业先成熟,恶业先成熟,他那个善业啊,等到前面的恶业成熟了以后,那个善业的力量还在,他会感果的,现在这地方坏善根,是,不是,尽管这个恶业成熟了,等到恶业完了以后,他那个外面的外缘再来的时候,你那个善根没有感果的力量的,懂不懂啊?清楚不清楚

  ?这个概念,你们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哦,所以啊了解了这个的严重性,那个时候才会策励我们,这是我们所以在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修行都是始终马马虎虎、浮浮泛泛,常常有人说,法师啊,他们都是这样做的嘛,所以在这一点,我为什幺要特别说明,我们往往看见好象别人他这样做,我也不致于这幺坏吧,我也跟着去做,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怎幺做,他是智者,还是愚者,你跟着智者,他怎幺做的话,你大概错也错不到那里去,如果你跟着愚者,那个时候你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圣教的真正的内涵,辨别得非常清楚,辨别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不要管他怎幺做,你自己晓得的怎幺是如理如法的,这样才对,我们继续下去。

  【“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

  那幺,前面这个里边啊,清辩论师特别把这一件事情,说坏善根的意义,反显,就像拿四力净治不善以后,那幺这个恶业就不会再感得恶果了,反过来说你种了善根,虽然种了善根,由邪见的损害之心,摧坏了善根。那幺,那个时候这个善业,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他是恶也好,是坏也好,那个种子就像什幺,就像败种,那个种已经损坏掉了,就像一个稻子一样,你把那个稻子火里面烤一烤,然后呢把那个稻子水里面泡了,发发霉,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啊,虽然到了春天来了以后啊,摆在土里边,然后呢?晒了太阳加了肥料,这种助缘加上去啊,他不会发芽的,啊,所以我们种的善根也好,或者恶业也好,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摧坏了以后,那就不能生果的,这个才是啊,对断善根的真义。

  【“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

  啊,这个是,除了这个以外又顺便说明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我们四力忏悔了以后,得到清净了以后,是的,这个恶果是不感了,啊,恶果是不会感的,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恶业没有影响哦,什幺影响啊?是影响这样,你去修行的时候,要想很快证果啊,对不起,那慢了,那要慢很久很久,啊,这样,所以它下面特别说明这个差别。

  【“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

  他那个破坏,就是我们的善业,这个善业,有很多人哪造了恶业以后,就把布施持戒这种感得圆满身财的这个果报,异熟果啊断掉了,异熟是断掉了,但是呢,它那个等流啊,耶,妙呢,下一次遇缘的时候,他不一定啊,会啊,很有钱,为什幺啊?他布施那个异熟的因,当时造了坏事啊,破坏掉了,啊,这个异熟因,但是呢,他破坏的时候,这个因是破坏了,异熟的因是破坏了,这个等流因没有破坏,所以他第二世啊穷得要命,穷得要命,穷虽然穷,耶,他这个布施心却犹在,所以他不能断修习能舍,这个就布施来说,能断的就是持戒,他那个持戒心还在,所以这个我们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那一种情况之下,他对于布施持戒的善根啊,还是啊,容易生起来的,另外一类呢。

  【“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

  耶,反过来有一种,妙呢,他做了坏事,破坏了这个善的事情以后啊,他下一生啊,就看他破坏是怎幺个破坏法,有一类啊,他作用等流,那个等流心破坏了,以前是布施的,可是这一生啊,耶,碰见这个因缘的话,他布施不能布施,持戒也不能持戒,但是却是感得圆满的财位,乃至于啊,这个身,身相什幺,我们持戒能够得到人天的果报,也许这里大家就奇怪了,这怎幺可能,对呀,哪,现在我们啊眼前的仔细观察一下,就对了,眼前观察一下就对了,比如说我们哪现在啊布施啊、持戒啊,这样到那个时候啊,你啊,心里面啊生起了邪见了,嗯,这个东西没有什幺意思,生起了大邪见,但是呢,你这个行为本身啊,并没有做特别的恶的行为,所以那个时候因地当中啊,什幺,就是你把你那个心因破坏掉了,因为你没有啊行为上面造很大的恶迹,所以到下一世,你外面的行为上面的没破坏,这个异熟还感果,可是你心里上面不对,以及眼前我们布施等等,也是这样,所以他为什幺讲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啊,以意乐为先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眼前也看得见很多人,啊,喔,他那个钱啊,多得不得了,但是啊,他那个心啊,啊,那缩成一团,不要说布施,不肯布施,自己用啊,都舍不得用,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啊我们每一个地方,辨别得很清楚了以后,自然对这一种行相,我们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嗔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嗔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还有一类,像前面所说的,发了嗔心以后,他下面特别有一句话,若不嗔恚授记菩萨,你发了这个嗔心以后,假定你所嗔的对象,是一个已授记的菩萨的话,那这个罪过就完了,那你想忏悔,忏得干净的可能性太少太少了,简直太少太少了,下面有个证据的,说万一这是个菩萨,而且是授记的菩萨,通常这个授记有一个标准啊,这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萨,说你一旦对这个授记的菩萨嗔恚的话,对不起,你要想忏干净啊,很难,那幺现在呢?他倒嗔恚并不是嗔恚这个啊授记的菩萨,是普通的,那幺那个时候,这种嗔心啊,你可以啊净除的,虽然经过四力忏悔了,净除了,但是啊,净除是净除了,你要想在这一个短的时候之内啊,能够修行证道的话,对不起,不行,为什幺呀?因为啊,由自相续当中,前面已经积累的这一个善根,被这一下的嗔心破坏掉了,破坏掉了,所以这个感果的这个,是不会有了,忏悔了,这个嗔心,这个恶业啊经过忏悔以后,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积累的这个资粮本身啊,就被这一个嗔念,统统摧毁掉了,啊,这个有这幺的严重法。

  【“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啊,这个地方是特别辨明,啊,特别辨明,对善的事情做了以后坏善根,以及做了坏的事情,经过如理的忏悔修持以后,净除这个,啊,这个坏的,我们一定要辨别得很,辨别得清楚,啊,作用的话,就是感果的异熟方面的功能,是善根,也是特别的,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前面,所以他引啊,有很多啊,有很多啊,这个布施、持戒这个果在,当然等流没有了,还有一种呢,他果虽然没有了,布施持戒的果虽然没有了,下一生感得的很穷,但是耶,他就是布施的施心还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辨别得非常清楚。

  “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

  这一个地方,他特别下一个结论,因为前面刚开始的时候啊,他为什幺要这样辨?因为有的那些智者,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有的那些祖师们这样说,啊,那个就牵涉到我们现在目前真正实用的啊,说这个祖师这幺说,那个祖师这幺说,大家的概念啊,莫衷一是,更进一步,现在我们眼前啊,更是不要说祖师,啊那更是百家竞鸣,各说各的,那幺我们怎幺办呢?我们一定要依止佛陀的圣教,啊然后呢?佛陀的圣教,还要经过细辨正理而善思择,所以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那幺本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什幺好处啊,你就是个大经大论啊,各家各派的说法又有不同,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了,经过他这样的抉择以后,你晓得,哦!原来啊!龙树菩萨性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那里,然后无著菩萨相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那里,彼此之间绝对没有矛盾冲突,只有什幺?只有深浅程度的不一样,乃至于针对的对象差别,这一个,你对这一个完全了解了以后的话,那就对了,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善思择,既然你要这样的话,你要善阅经教,这个阅这个经教,不是单单读看哦,我们现在看,看是看得很多啊!但是不善阅,这很重要,这很重要,要善阅这是善闻,善思择要善思,那个要把握住这个真正的正义,那就对了。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二卷B面

  啊!那幺上面啊就说,这个过患就是不忍的过患。不忍的过患当中分二部分,一个是眼前可以看得见,一个是眼前看不见的。现在呢?上面已经说明了了,说明了了,眼前看不见的种种的严重的患害,不忍有这幺个厉害法。那幺我们了解了以后啊!就一定想办法把它去除掉,想办法把它去除掉。再下面呢?

  【“现法过患者。”】

  眼睛看得见的,这个比较容易,我们容易体会得到。

  【“意不调柔心不静寂。”】

  对啊,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哎呀!心里边啊,简直是不调柔不寂静,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而且还有一点,当那个嗔心现行的时候啊,那简直是什幺理智都失去了,什幺理智都失去了,我们这个下面先不必深一层谈,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前面讲苦的那个啊恶道苦的时候,记得不记得,说当这个业所逼的时候,业所逼的时候,那个雪啊下在我们身上嘛,我们像被火烧一样,啊那个是什幺?那个是寒业。反过来呢,业逼的时候,那怕那个火烧的时候,你觉得像冰库里边一样,所以它下面的结论是猛业成熟,猛厉的、强大的业力成熟的时候啊!你呀!都在这种颠倒状态当中,这个跟外面的境没有关系。我为什幺要说这个话?我们马上可以体验一下,当你这个嗔火非常大的时候啊,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我们或者是自己,或者看别人,当这个人哪暴跳如雷的时候,你怎幺劝他,理由是一点没有用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碰到自己的时候也是如此。这说明什幺呢?这个因,就是这样的因,所以当这个因感果成熟的时候啊!耶!尽管啊!在太阳晒的时候,乃至于火上烤的时候,你觉得冷得受不了。反过来啊!耶尽管雪冰摆在冰箱里,你觉得热得受不了。是什幺状态啊?就是刚才这种说法,就是当你这个嗔火非常猛利的时候,你什幺理由都没有用。同样地贪心很炽然的时候,炽烈的时候,外面的什幺境界都完全啊!挡不住。就一直跟着这个如是因感如是果,再清楚不过,你把这个因果概念认识了,然后在事相上面去观察的话,那个时候,你就晓得哇,原来这事情是这幺的严重、这幺的可怕法啊,我们了解了这个,然后啊要去修行,要去断除什幺等等啊,都办得到!否则的话,那都是空话,讲讲道理可以,所以这个概念呢,今天简单地说一下。好,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八十九页。昨天已经把不忍这个缺陷,不忍的种种害处,当中不现见的,眼前看不见的那部份已经讲过了。啊那幺这个后面呢?尤其是辨,辨这个断善根,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指善根断不断?我们很多地方要了解,它这个辨的重点在什幺地方?啊这样,换句话说,要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要想把握住正确的这个根本因,乃至于把那根本如何圆满,一开头的时候,这个根本理路不能偏差,不能偏差。平常我们学的时候啊,总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覆,由于自己的执着,陷在这个里边,碰到什幺先入为主的概念,往往这种概念会对我们产生非常深远的,绝大的祸害,这个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指出来,所以我凡是碰到这个地方都指出来。我自己当年就犯了这个毛病,现在在座看见诸位同修几乎没有例外的。啊尤其是我们好学,刚开始学了一点,个人的知见渐渐这个样,渐渐地这个样,而实际上呢都陷在这个同样的一个啊这个稠樊里边。都是刚才说的。所以凡是这种地方,你们不要轻轻地放过。那幺上面一段当中曾经说过了,说辨别了以后,它又告诉我们应该依止佛陀的圣教及依教的正理啊去善巧的思惟、观察、分辨,这个话本身一听就懂,做到非常难,做到它非常难,这个因为现在我们是依止的圣教,不是圣人亲口对着我们讲的,这个有绝大的差别,这个圣人也必须是什幺?佛陀!他是一个彻底圆满的,他能够具足十力四无所畏,所以我们的根性的原原本本,他了解得非常清楚,应该针对着我们个人的个性,说这个理智也一样地没有一点点缺陷。那幺等到佛说了以后,弟子记下来,这个经典这叫圣教。这个圣教用到我们身上来却没有刚才说的能力。啊那幺那个时候呢?就是我们判断的时候啊,还是陷在我们自己个人的见解当中,我们的认识当中,只能见到这个里边的局部,而这个局部就是我们自己相应的那部份。所以说,是的我们应该依止圣教,但是我们对圣教能够理解得像佛陀告诉我们那样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

  们必定要啊还要依论,这个论还是无垢的经论哪,善加抉择。这个论就是仔细的,简巧的,彼此之间,它为什幺要说这个话,理趣何在?啊一定在这种辨别当中跟经里边的意旨绝不违背,啊绝不违背啊!在这一点上面的话,那个就不是那幺简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它,本论也告诉我们“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我们必定要,它这个上面不说广学而说善阅。换句话说,你要对这个经教里面所讲的真正的内涵啊,要能够如理的抉择,不要走错,这个才是善的。这一点在这个地方再提一下、再提一下。那幺下面呢?我们今天说“现法过患”啊,就是眼前看得见的啊,昨天提了个头,今天我们解释那个内涵。“意不调柔心不寂静”,那个是它的总纲。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

  种种的好的事情啊,快乐的事情,喜跟乐也可以指一样。平常我们喜的?讲心里状态,乐的?生理的感受,细分是这样,粗分的话呢?总是好的那一方面,那种感受。由于嗔的关系啊,然后呢?已经有的这种好的快乐啊,不管是心里的、生理的就会失掉,以后呢就得不到啊,乃至于不要说白天,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睡不好,这样。这是一般状态。然后呢?我们的心情呢?平常的时候,希求要平稳、平等啊做不到,啊这个一直在粗猛的这种啊烦恼当中,困扰当中,啊一直的这样的,啊这个,这个我想我们人人都感受得到的。这样的大的缺陷,更进一步。

  【“若嗔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

  乃至于更进一步,如果嗔心大的话,有恩于你的人,乃至于忘恩,不但是负义,反而产生非常激烈的反杀、反杀。像我们看看,有很多这种凶杀案啊,那个凶杀案的刚开始,固然有很多是由于窃盗等等,有很多它不是。先啊大家恩恩爱爱的,啊这样由于一点点小事情看不透、认不清,产生了嗔恚。结果呢?反目成仇,乃至于家里边亲属亲子之间,这好可怕好可怕!那幺乃至于亲属等等,因为这样的话,人人厌恶,人人害怕,舍你而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就算是你用种种布施、帮忙他,你也没有办法能够跟他相处,摄受他;也没有能够共同好好的安处。嗔有这幺大的祸害,这是我们很容易感受得到的。下面引论上面也特别说明。

  【“入行论云:‘若持嗔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嗔恚,恩主行弑害。由嗔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嗔恚,全无安乐住。’”】

  上面这个解释,就是解释这个入行论当中的。所以前面解释过了,最后论当中,最后一句话,总之一有了这个东西,嗔恚的话,你啊!绝没有安乐啊,这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

  【“本生论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嗯,当这个忿怒之火烧的时候啊!就算你很美的啊!那也再美的美人一发脾气,喔再好的人,你一发脾气,你就见了非常可怕,这是本身的。同样的外面用种种的庄饰也是一样,这是对外面的容貌上来说嗔。下面呢?就是对你自己的心里上面的,乃至于安乐的时候,你种种舒服的睡在那个地方,但是啊因为啊,这个恚像箭一样啊,你心里面还是痛苦无比,我想这个是我们人人有这个经验,坐立不安就是这种状态。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

  这个东西能够啊一旦嗔心引发了以后啊,你平常想到的种种的自利这个东西啊,通通忘失掉了,这我们人人都有这种经验啊,等到一旦嗔火发的时候,啊你什幺也都忘得干干净净,什幺都忘得干干净净。我曾经碰见过这幺一个人,不是看见是听见,但是确实有这个人。这一家人家啊,那幺彼此间都是嗔心很大,然后呢等到一旦吵起架来的时候,家里的东西啊,碰碰乓乓地摔。结果啊,他平时辛苦了半天,哎呀!这个东西,等到一发脾气,把辛苦的东西啊,通通把它打破,然后打破了回头再去买。啊那是很典型的例子,那是这外头的东西。现在实际上呢?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积的财物啊不是外财而是内的法财。同样的道理!这辛辛苦苦积集的法财,你一念嗔心一来的话,统统毁坏无遗啊。我们平常是为了自己,实际上呢?这个地方所以处处地方,要把那个自己的利益要看透,要看得深远。他发脾气未尝不是为了自己,结果呢?因为不了解如理如法的这个意义,所以反而大大了伤害了自己。啊这一点为了自己利益,忘得干干净净啊,那幺而且呢,在由于忿怒所烧,这个烦恼啊,把我们送到啊这个恶途。走到坏、现在也坏、将来也坏,啊然后呢?名闻也坏、利养也坏。一切都是这个像什幺,总是这是坏的黑月失吉祥。这是坏事情,碰到了,谁碰到了谁就倒霉,谁碰到了谁就倒霉,就是这样。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啊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虽然自己最亲近的人,啊非常好的,因为啊一旦被这个嗔恚之心所遮障,啊那都坏了,都坏了。彼此间都做出极不合理的事情,造成功非常恶劣的状态,那个时候心里面为粗猛的烦恼所使,根本理智完全失去掉了,根本不可能正确的了解到利害。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作的事情啊统统都是跟正道是背道而驰的。啊这是可以说愚痴迷惑到极点。

  【“由忿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如极损他来复仇,怨敌何有过于此。此忿为内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谁能忍,令此张势力。”】

  啊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哪对这个嗔恚之心被它所使,养成功了习惯,造种种为嗔所使的恶业呀,啊!那将来啊!永远啊这个你的一生啊!就是受苦,受苦。就是在人间当中,实际上这个过的都是恶道,将来啊一定啊还是走到这条路上去,走到这条路上去啊。平常啊如果对世间的、外面的仇人来说,外面的仇人来说,你怎幺样对它有绝大的冤仇,再大的冤仇,没有一个能够抵得上这个内心的嗔恚,这幺严重的。外面再大的冤仇,他来伤害我们的这个严重性,绝对没有办法跟里边的嗔恚这个伤害来得比。所以这个要晓得了解了这一点啊,说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个内在的大冤家呀,这个嗔恚心啊,要这样认识它。你真正认识它了,谁也不能忍受啊,绝对不让这个嗔恚的势力啊把它伸张扩大呀!这妙咧!这个地方教我们对治忍。但是呢?我们要怎幺办呢?要用不忍去对治这个忍。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所以你们有没有看见密教的这个图当中,有大嗔相。它有它的道理,它就善巧的利用人的那个大嗔啊,来对治这种东西,嗯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平常啊忍非因处,不是忍啊,忍不应该忍的就这样,然后呢?我们不忍呢也做错了,它现在啊假定你看对了你能够不忍的话,那好在这种状态之中,你不忍的什幺?不忍你的烦恼,不忍你的贪嗔痴,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怕你忍,你能不忍才好。所以我们啊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一切法,问题不在这个法本身的,就是你认得这个法的法相这个种种的关键,你善巧的运用,贪,贪也是最好的。嗔!嗔也是最好的!怎幺呢?你要贪,贪什幺?善法欲嘛!嗔!嗔什幺?嗔你的烦恼种嘛!凡夫就用这一个方面,所以才能够提起一个人的勇猛精进之心。所以是真正的这个地方说的士夫啊,这个士夫他有个特别的,这个士夫就像佛家说的“儒”。啊呀那个儒家中的那个儒者啊,那绝对不是普通一般世间我们想象的普通人,那个人就是的的确确是一个大丈夫。现在我们啊三界当中人天师范啊,也要做这样的一个人。那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起心动念应该如理的行持是什幺?就对这个东西,不忍,不能忍。

  【“此等过患皆从忿起乃至未得决定了解应当修习。”】

  这一个过失患害啊都从什幺地方?都从这个地方来的,现见的,不现见的。那幺我们现在啊在还没有得到决定胜解之前啊,要努力的修习,要努力的修习。他每一次讲完了,总要把这一句话来叮咛我们一下。再三叮咛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三覆斯言,再三的反复思惟!啊然后呢?那个时候你能够运用它,能运用它,就得到这个好处。

  【“如入行论云:‘无如嗔之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

  啊那幺这个论上面,菩萨有特别的告诉我们这个,看看啊这个嗔这样东西的可恶、可怕,以及它的恶劣的严重性。那幺怎幺办呢?只有忍耐去对治,但是忍耐这个东西又非常的难做,不是那幺简单的,却有它无比的大胜利。反过来你不能忍耐,让嗔的话,却有这幺严重的过患。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必须怎幺办呢?要种种理啊多方面努力的、认真的,殷重是殷重的认真的去修习它。假定说这个忍很容易的话,说过了,我们就好了,这样。另外一方面,若说假如这个嗔没这幺严重的话,你说不定也可以马马虎虎。现在呢,恰恰不是那样。啊嗔有这幺个严重法。对治它的忍,又这幺样个难做法。所以我们啊只有一个办法,要从多方面的认识,深广的认识。然后呢?把这个如理的认识啊!还要认真殷重地去修习、去对治它。

  【“由见胜利过患为先,应以多门勤修堪忍。”】

  啊就是这样,结论就是这个样子。啊!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所以说多方面的努力修这个。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论释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异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爱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无余恶最为强盛。’”】

  这个里边特别又强调一下,正因为这个嗔心之害,实在太严重了,所以啊这个菩萨、祖师种种方面,乃至于论上面一再、再三来告诉我们,提醒我们。就像大海水一样,不是我们普通的那个秤啊,那个容器啊能够量的。那幺现在这个情况之下,那个嗔心所感得的那个异熟的果报啊,那也啊,哎大得不得了,非常可怕、非常可怕。所以说这一个非可爱的、这种恶劣的、这种伤害我们的这个力量啊,除了这个不忍,换句话说除了嗔心以外的话,更没有其它的任何一样东西有这幺强盛法啊。这是特别地告诉我们啊这个过患,前面任何一个地方,一定告诉我们的过患。然后呢?我们避免过患呢?推动我们,策励我们去修。说现在这个过患,他一再特别强调、特别说明,我们现在了解最强盛的就是这个。所以平常啊如果我们嗔心大的人,在这一点上特别注意。还有呢?更重要的,嗔心大的人要特别找到我这个嗔心的引发,通常从什幺地方要注意,有很多从“见”上面,有很多从“情”上面,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根由,然后从这个地方除去的话,就很容易、很容易。

  【“若仅生最大非爱异熟而不坏善根,则非如此最大恶故。”】

  下面又说,说它上面又说因非爱果即能害善,就是啊能够破坏善根。它假定这个嗔仅仅引申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单单引发你恶报的话,啊还情有可原,现在呢不但如此,而且还要坏善根。啊是两样东西,这个任何一样东西都已经可怕极了,这两样兼具说它这东西啊。

  【“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

  而关于这一点。

  【“除嗔而外余尚众多,谓诽谤因果所有邪见,及谤正法,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那幺提到这个地方,他也顺便一提,实际上呢,就是我们普通一般容易犯的猛利的嗔以外,关于引起大的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堕落的、堕落的、可怕的堕落,以及坏善根的这个罪恶之行。除了嗔以外,还有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诽

  谤因果,这个我想我们普通不会犯的很粗,但是细的地方,对不起,我们啊实在很难避免,很难避免。你们说那我们信了佛难道还不信因果,不懂因果吗?这个说你不信不懂啊,不能这幺说,但是啊说你真的懂了信了的话,也很难说。大家仔细想想看,假定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因果的话。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三卷A面

  那假定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因果的话,我们眼前任何一件事情本身做起来的话,再没有不如理的,你了解了很清楚,你现在忙的什么?忙因啊,眼前我们看见任何一样东西如果是不顺利不好的话,我们就不会起贪瞋痴,很清楚很明白,碰见这个情况你不瞋心,碰见那种情况不那个,假定你真的了解这因果关系的话,那这个果嘛,现在既然你不瞋心,那你怎么因上面改善嘛,我们做得到吗?实际上不一定。当然我们生了病了等等,固然是这个上提不起来,就是身体很好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的话,心里面就随着烦恼而去,假定因果真的非常清楚的话,他只有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勤精进,在因地上面是一刻不缓,当下一念,看的非常清楚,是不是如理的、如量的,是不是跟善法相应,乃至于是不是这威仪当中,如理的威仪是无覆无记当中,必然的现象。我们做到吗?做不到,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我们真正对这因果两样东西,的的确确是有一个浮浅的认识,有一个浮浅的知道,说的更实在一点的话,这个知道,往往还只是名相、名字,心里面对这两个东西,究竟产生多少力量的话,这个就很难说了。因为内心正确对因果的知见不深,所以碰见事情的时候,说不定我们的行为的话,耶不知不觉当中,害了这个毛病,就这样。

  我自己现在还想起一个很可笑的事情,现在也是真是,那时候刚出家没多久,那么有一个朋友,那在家的朋友随便谈起了,那么他这个朋友就是这样,他母亲信佛,信了几十年,他那个家庭环境也可以说很值得令人同情的一个环境,遭到战乱,所以母亲把那两个孩子带大,辛苦的不得了,那么母亲信佛,所以这个儿子也非常孝顺,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到后来嘛,这个母亲生了病了,乃至于死了,当初我听见了以后,但他很哀念他这个母亲,不晓得说什么;那时候我直觉得,刚刚懂了一点点皮毛,我就觉得,常常听人家说你求菩萨嘛,菩萨就可以了,我也这么说,冲口而出,念念观世音菩萨嘛他就救你了,然后呢干什么嘛,他就可以得到好处了,结果我并不晓得他的家庭背景,你晓得他回过头来怎么说呀?我母亲信了一辈子佛,念了一辈子,结果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当时我听了心里面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到学佛,学了多少年以后,慢慢才了解,所以我觉得我们刚开始开口的话,实在要小心。这个本论前面下士道当中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切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这个业在没有感果之前,如果你能够认真对治,如理去净治的话,他可以不感果,可以!但是它一旦感了果了以后,你没办法把那个果,把他整个的拿掉他,对不对?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们平常总是觉得,听这么人家说了有求必应,你求求嘛就好了;这个对我们来说,我们就从胡里胡涂的信人,反正你说什么,照单全收,你仔细检查的话,有太多问题。有很多人他并不了解这个,不要说太多,我们自己开口的人都不了解,说给别人听,没错啊!乃至于念了,他的想法当中,对这因果概念不清楚,于是他也觉得好了,念了三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句观世音菩萨,那个病就除掉了;结果他念了三十句,三百句都没用,然后说起来你看你看,你们这些就这样。请问这个后果谁造成的?所以这个地方说诽谤因果,大的我们绝对不会犯,可是细的地方的话,注意喔!然后呢你这种错误的邪见,大邪见我们也不会,所以这种从小的地方你如果不注意的话,慢慢慢慢的会走上岔路去,这样的,这一来的话,这三样东西可以分开来是三样,原则上面都是这个,诽谤正法所有邪见,及谤正法,谤正法也是一样的。那我们大的是不会犯,可是小的就很难说,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这个佛法的整个的原则大纲没有把握住,那个时候啊不知不觉之中,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一种伤害,这个因,我们一定要把他尽量的拿掉它;尤其是知见重的人。所以佛特别告诉我们,说佛法损坏的两个原因,不是外道而是什么?佛弟子说相似语以及行筹。你开起口来的话呢,说的道理,好象是,实际上真的吗?就有问题了,然后你的行为的时候呢,也好象是,这个行筹是戒律上面的,就是我们做羯磨的时候,大家要同意否,他也筹的,筹码,换句话你投他一票,对不起他有权投,结果就是所知不对,投反的那一面,这个是对佛法最大损害。

  所以说我最近正在看一个祖师写的这个什么啊?我忘记掉了,他资持记对,这个元照律师所写的,特别写的,这是真了不起,他就整理这个律典的时候,他看了五十

  几种,我们现在要看一家之源,我们都办不到,说实在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注释,那一个方面的叙述,他都收集起来看,看了以后他那个结论是怎么样呢?因为这个圣教传到现在的话,既远又久再经过传译,所以这个义理一定难免是乖无百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从义理上面去要想去考校、研讨的话,很难把握住那个纲领,所以在支末上面去转,变成这样。那个纲领的的确确很不容易,由于个人的个性、生性、习性不一样,所以所见的面不一样,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那么这个原则抓不住,那好了。然后呢我们在细则上面,在名相上面去摸的话呢,又同样的毛病,你不晓得这个细则是为什么而用的,这样,为什么要立这个细则的,这一点把握不住,所以你不能说他错,但是呢对不起,不一定配合的很好。

  这个我随便说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大原则,说我们这里现在要办一个佛学院,那么这个办那个佛学院的话呢,这个要多少人,要教的内容是如何,然后配合这个内容来安排我们的一切的东西,眼前来说,譬如说安排那个教室,假定我们这地方的人,一共就只有十个八个人,你把握住这一点的原则当中,把握住这个原则,然后你安排这个里边的设备

  ,却是准备一二百个人,然后呢我们这个本来是初级刚开始的,你却是用最好的装备摆在这里,相应吗?不相应。那反过来的话呢?他也是如此,所以他每一个地方都产生了这一种,种种流弊,所以他下面说平常的时候,我们在这一种事情上头总要怎么办呢?要把握住几个重要的原则,我们最好不要在支末上面,然后呢在这一种地方去,你必定要把握几个大原则。所以常常说根本因何在?然后呢这个是不共的,然后呢这个不共的因,要使他圆满的共因是如何?从这个上面必定要深入,这一点是说到这个地方的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尤其是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们,因为关于这几件事情,它那个流弊所集是太严重,太严重了,对我们的损害是太大,太大了。那么下面呢。

  【「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

  下面还有,关于这两点也是好难避免、好难避免。我现在就有一个感觉,说平常我们常常说找不到善知识或者什么等等,这个真正的问题都不是没有善知识,真正的问题这个善知识苦于找不到善学的学生,现在我深深自己感觉得我就是这么一个不能善学的学生。这个从因果的概念上面去来说、必然关系来说,你有这样的因,你才能感得这样的果,现在我们还没有学,跑到那个地方去的话,这个不如,那个不如,这样;又说要配自己的胃口,就好象买东西一样,喔老子,跑来出了钱向你买东西的,所以说买主就是你老子,就这样。这个世间,这一种莫名其妙的人,我出了钱今天跑的来这个买你东西,我要怎么你就给我什么,这个是学佛的态度吗?完全不是。的的确确我们首先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晓得自己的无知所以要去学,要跟谁学?一定要跟佛学,而佛的完整的就在什么?尊长那个地方。所以你一心一意要排除掉了我这个错误的认识,然后呢去侍候、奉侍处处地方这样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经论上面也告诉我们,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碰见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千万不要自做主张,我们只是说我现在是愚痴凡夫,所以只有佛能够,我努力的学。现在我们碰见一点点小小的支节上面的,乃至于大的都根本看不见,不晓得自己在愚痴当中,不晓得自己在见思烦恼当中,动辄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不配自己胃口,所以是越弄这个自己,那个就是我越大。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么下面呢,还有其它的这个。

  【「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本来这地方是讲瞋恚,不谈这些事情,可是因为这几个问题他对我们修学的人来说,对于佛法来说影响太大、太大了,所以这地方特别提一下,我也把这地方特别强调一下,这个原因在此。那么第二个项目,说能够策发我们修忍的这个方便有了,然后呢要正修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忍的特质,有几个忍的细则、有几个差别,几种不同。

  【「第三忍差别分三,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思择法忍。」】

  就是一开头的说的三样东西,分开来讲。

  【「初耐怨害忍分二。」】

  就是这个我们通常说生忍,外面的众生,外面的人彼此之间,他们来伤害我们的时候该怎么办?这通常人家来伤害我的无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的东西他不给、障碍,我们要的东西又分成功外在的、内在的,利养、名闻这些,这个里边就是下面要说的。

  【「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这个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家来害我们,还有一方面呢我们自己的嫉妒心,这个两点是分开来讲。那么先说人家来害我们的时候,人家害我们这个里边又分两部份。。

  【「初中分二,一、破除不忍障乐作苦,二、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

  平常我们世间人所求的东西,佛法里面叫说八风,世间要求的是求这个,所以一天到晚被这个东西捆死。修学佛法的人认得了这个东西,从这地方跳出来,所以叫八风不动。那几样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那么现在这个上面的话,第一个就是对于苦乐而言,就是人家障碍我们得到快乐,使得我们受苦,那个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怎么样针对着这个问题破除这个瞋心,能够忍受他。下面呢这个八风当中另外六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利,那个利的另外一方面叫衰,利就是好的,衰就是坏的那一方面,毁誉跟称讥的话这是名闻方面,这个称讥是当面的称赞你、讥笑你;毁誉的话那是包括背后的有人称赞你说你的名誉,有人说毁谤你,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对于这个东西等三,好的是利、誉、称,坏的是衰、毁、讥,那么这个人家来伤害的时候,你不能忍,怎么样想办法对于这个不忍破除它,现在进一步,把不忍作乐那个又分二。

  【「初中分二,一、显示理不应瞋,」】

  第一个,你如果如理的了解了以后的话,你会了解根本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去瞋它,更进一步第二个还

  【「二、显示理应悲愍。」】

  不但不瞋,还要去怜愍他,这个慈悲真是瞋的对治,你能够慈悲的话,瞋心当然不会引起了,现在

  【「初中分三,一、观察境,二、有境。三、所依瞋非应理。」】

  分三部份,境就是这个对象,这个指法,有境是指人,随有这个境,平常我们说,譬如说我们现在讲蕴,我们身体上这个境跟有境两个,有的地方叫支跟有支,譬如说我们讲我们的身体是五蕴,那么这个五蕴就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还有呢叫有支,或者有蕴,随一具足,随一有这个东西,那就是这个人,就这样。那么所以他现在观察的时候先单单观那个对象,其次呢?观随具足那个,以及所依的不合理,我们只要看这个文就了解他怎么分法。

  【「初中有四。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瞋者。应当观察,于能怨害应瞋之因相为何。」】

  这个第一个啊对这个境界,啊这个境界就是啊那个瞋啊,那个来伤害我们,他不是说这个地方是啊人家来障碍我们快乐,啊使得我们受苦,这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这一个情况啊他这样的这个情况啊,是不是可以作得了主,啊就人家伤害你这一件事情,发生这一件事情,是不是作得了主,你在这一个方面去看,不应该瞋,这个题目是这样,下面就告诉我们说,他来怨害,能怨害,能怨害的这个原因啊,那么为什么怨害我们,换句话说我们发脾气的对象,他怨害我们啊,我们就对他发脾气,对不对,那么他为什么怨害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发脾气,这个原因何在,你这样去观察一下。

  【「如是观已,觉彼于自欲作损害,意乐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乐,或于身心作非爱苦。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强作损害而瞋恚耶,抑无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损害故瞋恚耶。」】

  现在我们来观察了喔,是说那我们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啊,我们就觉得嗯,这个损害,这个损害本身啊它呀是怎么损害的,先心里面啊它要伤害,我们伤害别人也是一样,别人伤害我们也是一样,先啊心里面啊有这个意乐,就是心,那么由于这种心里的瞋,所以呀其次啊,进一步根据着这一个心里呀起种种身口的行为,这个身口的行为呀来损害我们,遮止我们的安乐,乃至于呀使得我们的身心呀作种种的啊苦的事情,不可爱的,就是苦。那么这个状态啊,这种状态是第一步透过了这个观察找到他那个伤害本身啊,我们就观察那个境对不对,它不在这个行为上面的,不在那个行动上面,而在什么啊?而在策发它行动背后这个心里对吧?第一个,那么先找到这个,那么既然是找到那个心里吗,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而是强作损害呀,还是没有,它那个心里呀,它是能够自己作得了主,能够作得了主明明可以作得了主不伤害,啊或者是伤害,啊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作主要来伤害我们,还是他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作主而来伤害我们?就是这个,我们分二方面,因为这个心里不外乎这二方面,他作得了主的,他自己能作主他要伤害我来伤害我,或者他没办法作得主而伤害我来伤害我,不外这二种,那么现在我们看。

  【「若如初者瞋不应理,他于损害无自在故。」】

  如果初的这潜在,潜在明明是说他对瞋,他能够以自己作得了主伤害我,啊这一个情况我们不必瞋他,为什么?他于损害无自在,哟前面说他有自在为什么这地方说无自在呢?现在你看下面,看了下面这就懂了。

  【「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

  你可以说他是有自在的,可是他那个自在本身啊是什么原因啊?是由于我们现在懂得了佛法,由于啊他的无明宿业,啊宿业的这个烦恼种子,因为瞋是一种烦恼相,那个瞋生起的原因大家还记得吧?第一个是烦恼的随眠种子,第二个顺生这个烦恼的现行,这个境界现起加上其它的非理作意,种种因缘和合起来产生那个损恼心,他要这个伤害你的时候他是对的,他自己要伤害你,没错,可以说作得了主,可是那个伤害那个心本身却是什么?却是这样的因缘生起来的,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

  就算他不是故意是这个因缘本身是法尔如是的,就是这个样,而:

  【「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假定这个因缘不具足的话就算他要思,他也生不起来,这个我想我们都很清楚、都很明白,为了使得我们啊更清楚起见,我们不妨自己在那边想一想看,现在你坐在这里无缘无故的叫你发一个脾气,你发得起来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发得起来的,对不对?那就是最会发脾气的人,就是坐在这个地方的话,坐的安安舒舒服服,人家呀端一杯茶给你,你欢喜茶的,他也端一杯茶,你欢喜咖啡,端一杯咖啡,你要冷的,他给你,你怎么要发那个瞋啊就发不起来,这很明白啊,所以他要发起来一定是什么?一定是因缘,是的,他那个瞋本身又可以说喔,他可以作主,可是既然那个瞋的现起本身是个因缘的话,那他实际上呢?在这种状态当中他的的确确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

  【「如是由诸因缘起损害欲,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如烦恼奴而随转故。」】

  那下面就说明了哪,这样的情况由于这个因缘,然后呢策发他生起这个瞋心,然后呢损害别人,由于这个瞋心损害别人,这个欲乐起加行,由于这个加行而使得别人受苦,实际上呢这个人本身啊,他是一点主宰都主宰不了,他自己还是随烦恼,他是烦恼的奴隶,就是这样,你仔细观察一下,对呀,所以就是说他可以自在的,这个自在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说呢?就是说譬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人啊,啊我是自在的,拿印度当年的情况来说,应该怎么说,我是个主人,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的,还有呢?我是一个奴隶、仆人,那么这个主人告诉我就怎么做,那我只好去做了,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譬如说我是一个刽子手,啊到那个时候官判了,说你呀要去对这个犯人刑罚,那对不起我非得照着这个官的命令去做呀,这个叫不自在,反过自在呢,我不是刽子手,啊我可以不接受外来的命令的,上面那个自在而作损害是这样,实际上虽然你不是受外面的命令,可是你在什么呀,受里边的烦恼而使,既然受烦恼而使的话,你不是外面的命令你的奴隶,你却是烦恼的奴隶,烦恼的奴隶,结果你还是作不了主,好了,这第一个情况清楚不清楚?啊那么下面呢?若他自在。

  【「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瞋。」】

  而他自己呀,他自己根本没有自在的,是一个佣人,是一个奴隶,而叫他怎么做,他就照着你怎么做,就像个机器一样,像一个汽车一样,你怎么轮子这么一拐,它就向那边,轮子这么一拐,它就向那边,你然后呢?要问那个汽车,哟你怎么转向那边呢?这个一点道理都没有吗,这汽车它自己根本作不了主啊,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假定它全没有自在的话,你对他来瞋,那更没道理呀。

  【「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于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是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励力令离魔恼。」】

  下面举一个譬喻,譬如说有的人啊被魔鬼啊附在身上,啊他被魔鬼附在身上,然后呢你去解救他,你是要解救他,他因为在魔鬼呀所使,他反而来伤害你,那个时候你解救他,你会不会啊跟他发脾气啊,你不会,你会觉得是嘛,他是被魔所伤,我正来救护他呀,所以呀不管他怎么,我不会对这个啊被魔所使的神经病人啊跟他两个人发脾气,啊不但不发脾气而努力怎么去解救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廿三卷B面

  不但不发脾气而努力怎么去解救他。换句话说我们不妨换一个譬喻,不要说魔吧,比如神经病人,那么我现在是医生,那个神经病人啊,看见那个医生对那个医生就要打呀、骂呀,那个医生会不会跟他对骂、对打啊。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这个你了解了这个道理啊,不管他怎么骂你,怎么打你。那个医生还是一心一意的想,我怎么样想把他弄好,他绝对不会生气,一点瞋心没有,因为你很清楚、很明白,了解他这样的骂你、打你,是根本一点自在都没有。所以现在这两方面不管你看那一个,你找不到一点点发脾气的理由。如理观察思惟,这么个好呀!就这么个好呀。

  【「如是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如是思,此为烦恼魔使无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补特伽罗,须更发心为欲令其离烦恼故,我应勤修诸菩萨行。」】

  像这样的观察啊,如是菩萨,我们现在行忍辱波罗蜜多是菩萨行者,那菩萨行者一看到这事情啊,看见那些怨家来作损害时候,拿这上面这两个方法去观察。的的确确是为烦恼魔使,啊他根本作不了主,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了解了以后,对他不会生起一点点的瞋心来,不但如此还要想办法帮忙他离开这个烦恼,一点都没错嘛。菩萨解救一切众生从那里解起嘛。就帮他把烦恼拿掉,所以你认识的很清楚,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之下,你自己还在烦恼当中,你谈什么呢?啊这巧妙啊,啊这个本论之殊胜。换句话说圆满佛法,圆满传承的佛法,告诉我们分析这是第一层哦,你看一层一层的深入,你只要对这个理路弄清楚的话,的的确确你会找不到一点可瞋相。下面我们继续下去。

  【「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瞋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

  啊来了,下面解释。啊这个被魔所使,啊换句话来说我们现在来说神经错乱的人啊,在这种情况之下责怪那个医生,他会打骂,可是医生啊绝定不会跟他发脾气,也不会怪这个人,现在啊我们学佛嘛,佛告诉我们哪,说那些人他来伤害你,跟你啊,他是什么烦恼后面,具有烦恼这个众生来伤害你,是烦恼作不了主的,不是他呀。你认楚清了这一个观点以后的话,你对他就没有瞋恨心了,就像对神经病人,医生要去治疗他一样的心情。

  【「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瞋诸有情。』」】

  啊下面紧跟着一步,这不是有情的过失呀,他是什么啊?烦恼的过失啊!啊真正有智慧的人啊要这样的观察,对这样的道理能够善巧的观察。这个已啊,不是自己的这个己字写错了改一改,不瞋诸有情,当然那就不会再有瞋了,现在这一个科是什么?就是深忍对众生。你这么一观察,对那个众生就生不起一点瞋心来。

  【「入行论中虽说多理,然唯于此易生定解,对治瞋恚最为有力」】

  这个入行论就是入菩萨行论当中告诉我们,我们怎么行菩萨行,说的很多道理,而这个道理当中现在所说的最容易生起正确的认识,确定的见解,对治这个瞋恚也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有力量。上面这个说了一下,的的确确的这样的观察的方法啊,善巧无比。而且容易了解,因为他容易了解又善巧,所以对治这个瞋恚他有最好的功效,最大的力量。

  【「菩萨地说修唯法想,堪忍怨害与此义同,故于此上乃至定解当勤修习。」】

  那个菩萨地当中也告诉我们,学菩萨行者在忍辱波罗蜜多当中,怎么他就,这是啊原则是说唯修法想,哦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的话呢,你就能够忍受这个怨害。意义就是这样,所以说唯修法想,原来他这个伤害本身是什么,就是这样的一个法,法尔如是的法,所以前面叫我们观察境,你观察观察那个来伤害你的这个境,是什么一个状态。那么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所以说唯修法想呀,这个法本身啊什么?因缘如是和合,而这个如是和合的因缘,偏偏又是烦恼无明,既然你现在修学菩萨,说菩萨行者的话,你目的干什么?要帮他们治那个烦恼病,现在这个烦恼病现起的时候,你会随它转吗?当然不会,不但不随他转,所谓随他转就是发脾气瞋啊,不但是不随它转,你还要帮他忙呢,对不对。这个地方就是注重前一半说。刚才说理啊不应瞋,要帮他忙呢是第二段是理应悲愍,这个后头再说。

  【「若诸有情能有主宰皆应无苦,以此诸苦非所愿故,有自在故。」】

  那么更进一步来说,现在这个自在跟前面这个自在就不一样了,前面这个自在是外在的,现在呢进一步的深察这个自在的内涵,说假定前面说那些有情真正的有主宰的话,都应该没有苦,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苦的,那个苦都是不得已的,既然不得已的他自己也作不了主。因为那些苦都不是愿意的,既然有自在的话,他谁愿意苦,所以啊他如果说在这种状态之下,显然的是没有主宰。

  【「又诸有情若为猛利烦恼激动,尚于最极爱惜自身而作损害,或跳悬岩,或以棘刺及刀剑等,而自伤害,或断食等,况于他人能不损哉,应如是思灭除瞋恚。」】

  哦现在啊这些有情啊,是不能自己作主,为什么?就是为这个烦恼所使,当这个烦恼猛利的烦恼刺激的时候,乃至于对自己最爱惜的身体都要伤害他,这我们看见有很多人自杀,怎么个自杀法?跳山上面跳下来,我们现在所说从楼房跳下来,或者以什么东西自己伤害,或者说绝食自己伤害了不肯吃东西。想想看,他自己对自己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别人啊。你应该这样的去观察思惟的话,那个瞋恚就灭除掉了。

  【「入行论云:『一切皆他使,他主自无主,知尔不应瞋,一切如化事。』」】

  菩萨行论上就告诉我们,这实际上一切的前面所说的,都被他所使。换句话说,这个他自己做不了主的,是他主宰的,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应该再去发脾气,一切的事情就像什么?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特别指什么?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这个样。哦这样的因缘来它就变成这样,一下因缘随时改,他一下也随时改,天下的事情无非是如此。你有什么好瞋的。

  【「又云『故见怨或亲,为作非理时,谓此因缘生,思已当乐住。若由自喜成,皆不愿苦故,则一切有情,皆应无有苦。』」】

  啊所以啊不管你啊看见什么,或者是冤家对头,乃至于啊亲爱的人,在你面前对你做非礼的时候啊,你了解这个道理,说这个都是因缘所生,像前面所说的,既然如此的话,啊我现在了解了不为他所动啊真高兴啊,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后,嘿不管他怎么样,我们却能够住在安乐上头,假定说他这样的做法,使自己做得了主,而愿意欢喜这样做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他都欢喜要乐,不愿意要苦,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一切有情啊皆应该没有苦,实际上呢一切有情都在苦当中,所以啊反过来说,他根本就是做不了主,这是因缘所生,而这个因缘当中是烦恼种子,以及顺生烦恼的境界,使得他产生这样,这是浅的,如果后面一层一层的观察,深一层的观察的话,啊那完全不一样,因为这地方观察的这是什么?生忍。所以这个是最浅的,到后面到这个法忍的时候,乃至于啊最后观察这个谛察法,深入去观察的话,又是一番境界,以后再说。

  【「又云『若时随惑转,自爱尚自杀,尔时于他身,何能不为损。』」】

  当一个人像前面所说,跟随着烦恼,为烦恼所使的时候,自己最顾惜最疼爱的身体尚且要伤害,何况于别人呢?这个是第一个观察法。

  【「第二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瞋者。」】

  说他这样的作法,这样的损害,这样的瞋恼是外来的呀?还是他本身就是如此的呀,说这个他那个瞋,跟你的伤害等等,这个是外来的还是他自己本身,如果这样去观察,不管他是外来的还是他自己本身。你都不应该瞋,为什么?请看下面。

  【「损他之过不出二事,谓是否有情之自性。」】

  要伤害别人,或者说他来伤害我,总不出这两样,他这个伤害本身是外来让他这样做的,或者他自己本身就是如此的。

  【「若是自性瞋不应理,如不应瞋火烧热性。」】

  如果说这个本性就是如此的话,你不应该去瞋,为什么?这本性就是如此嘛,就像火,火嘛就是烧的,水嘛就是冷的,你不能对这火你发它这个脾气,那对火有什么好发脾气呀,就是这样,眼前一切东西,光就是亮的,拿掉了光就是黑的,他本性就是如此不是外来的。

  【「若是客现亦不应瞋。」】

  说如果不是本性,是啊外来的因素,客就是不是主的地位,那也不应该。

  【「如虚空中有烟等现。」】

  如果说是外来的,外来的你也不必瞋嘛,也不应该瞋,就像什么虚空,虚空本身没有烟,那么外来的来了烟障碍这个虚空,那个时候你对那个虚空,你这个对虚空没有什么好瞋,外来的嘛。

  【「不以烟过而瞋虚空。」】

  倒很清楚,这既然是外来的,虚空本身他自己也是做不了主,外面烟来,你瞋那虚空,那一点道理都没有嘛。

  【「应如是思灭除瞋恚。」】

  美啊,是真妙啊。

  【「入行论云:『若于他恼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则非理,如瞋烧性火。』」】

  如果他来伤害,他这个是本性他来伤害,当然这个愚痴的人哪,他的本性就是如此,那本性是如此的话。你没什么好瞋的吗?就像火,火嘛就是烧,水,水嘛就是来漂,就是这样,你对他有什么,平常我们当然嘛,这个没有什么好瞋的。

  【「『若过是客来,有情性仁贤,若尔瞋非理,如瞋烟蔽空。』」】

  反过来说,外来的话,他的本性是好的,好的那你更不应该瞋他嘛,就像那个烟障碍这个虚空一样,你怎么可以去瞋那个虚空呢。

  【「第三观其直间由何作损皆不应瞋者。」】

  那么你直接观,看他有什么道理来损害你,不管你怎么看都不应该发脾气。

  【「若瞋直接发生损害能作害者,应如瞋恚补特伽罗瞋刀杖等。」】

  他直接拿什么东西来伤害你的啊,如果你直接这样观察的话,你就不应该生瞋恚了,为什么呢?譬如说他拿那个刀来伤我们,那个人拿了一个刀来伤害我们,直接伤害我们的不是这个人这把刀,你应该瞋那个刀对不对,这样。

  【「若瞋间接令生损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为人所使,其人复为瞋恚所使而作损害,应憎其瞋。」】

  他说对对对当然我们不会直接了,他拿那把刀来伤害我们,我们不会瞋那个刀,我们不会跟那个刀打架,我们跟那个人打架,那是间接的说对不起,间接的话,你还是不应该发脾气,为什么?是他这把刀来伤害你,刀本身不要不会来伤害你,是这个人使的,所以你应该啊找那个间接使用那把刀的人,那么既然你找那个间接使用那把刀的人,这个人现在被谁所使啊?被瞋在瞋,对不对,他这个人自己也做不了主,所以你还是不应该瞋那个人,应该瞋那个瞋,因为瞋本身呢?如果他自性是如此的你不应该瞋,那个瞋是外来的你也不应瞋,所以你不管是那一个方法去观察的话,找了半天找不到一点点可瞋的,清楚不清楚?啊美啊!

  【「如云:『杖等亲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为瞋使,定应憎其瞋。』」】

  好了解决了。这个真正伤害你的,直接的亲自来伤害你的,直接的什么?那么,这个是那根棒,当然你现在不会去瞋他,说你呀现在不瞋那个棒,啊这个棒就是来打得在你身上直接的东西,你不会,而事实上能使用那根棒的人,既然你间接的找的话,那么你现在要真正找的对象,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人背后他的意乐、他的心理,他的那个心理是什么?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是自性你不应瞋,如果是客现你也不应憎,清楚不清楚,啊,好明白。

  【「故不瞋杖,亦不应憎能使之人。」】

  当然了,这那个杖固然不应该瞋的话,那个用这根杖的人也不应该瞋。

  【「若瞋能使,理则亦应瞋其瞋恚。」】

  假定说你瞋那个能使的这个人的话,你照理应该要瞋的什么,不是这个人,而是应该使得这个人发脾气的这个瞋,那个才是。

  【「不如是执,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应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补特伽罗,如不瞋杖,此未分别杖与能使有无怨心者,由前所说破自在理应当了知。」】

  好!你能够啊了解了,那么这样,不这样的去执着,然后呢因为执着了,就走上了非理的这条道路,所以现在你认识了如理取舍的话,那原来是这个样啊,那就没什么,没什么好发脾气的地方,所有讲的一切道理都是这个样的,都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时候啊,我们就不会啊瞋恚这个人,下面就说,进一步说,这个如不瞋杖,此未分别杖与能使有无怨害心者,这个进一步的分别,他并没有,并没有说明这个是什么,在破自性理,前面所说的,说破自性的当中应该了知,就是我们刚才说,他的自性是客现啊,还是本身如此的,他已经刚才说过,实际上呢我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也一一说明了。

  【「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瞋者。」】

  嗯最后一个,能发动来伤害你的原因,这样,那也不应该发脾气。

  【「受由怨害所生苦时,若是无因不平等因则不生苦。」】

  所以我们找他的原因,现在呢我们受到怨害,来伤害我们生苦的时候,这个苦有没有原因呢,说假定无因、不平等因,这个情况不会生苦的,这个佛法告诉我们,换句话说,如理的正确的一定有因,无因不平等,不会,那么一定要有因。

  【「要由随顺众因乃生。」】

  一定要有随顺的、相应的种种因缘才生起。

  【「此因是宿不善业故。」】

  结果你找到从因这样去推根究底的话,是什么,是宿生不善业啊,这个不善业什么啊。

  【「由自业力发动能害令无自主,故自所招不应憎他。」】

  这个地方来了,最后你这样的更进一步,刚才是眼前观察,最后的一点就是深入去观察,最后这个深入的因的话,是什么?由于自己的往昔的恶业所感,到了这个时候如发生,既然是你自己所造的,你怎么能够怨别人呢。

  【「作是念已应怪自致。」】

  应该责怪的是自己造成功的啊。

  【「于一切种破除瞋恚。」】

  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怎么弄、怎么看都找不到一点点瞋恚的,那个瞋恚就破除掉了啊。

  【「如那落迦所有狱卒,是由自己恶业所起为自作害。」】

  就像地狱里面的狱卒一样你自己造了恶他来伤害你,就这么个道理。就像我们犯了罪,然后呢被警察捉起来,就是这样。

  【「如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损。』」】

  就是这样,我以前伤害了别人,所以呢,我伤害了别人嘛,现在就还给他了,所以受了。

  【「又云『愚夫不愿苦,爱着众苦因,由自罪自害,岂应瞋于他。』」】

  这段话我们值得善复思也,善复思也,再三反复的反省啊。我们哪没有一个人愿意苦的,但是啊偏偏不了解这个苦乐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因为不了解无明所愚,所以愚夫啊,你仅管不愿意苦啊,却偏偏害着种苦因啊,就是我们现在的毛病,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想去掉苦得到快乐,就偏偏在苦因上面拼命的忙,啊造种种苦因,把乐因偏偏的把他赶走,结果哪眼前这个状态,所以啊一切无非是我们自己的罪恶啊,是自己害自己啊,在这种情况之下岂可以瞋别人啊,瞋别人啊,这个地方一层一层的深入,到了这里现在我们了解了,我们真正应该瞋的、真正不忍的,应该是什么?是自己的烦恼,我们应该跟烦恼斗啊,不是跟别人啊,瞪大眼睛看自己的起心动念的地方,绝不饶他一点点,啊我们现在就是宽恕自己,真正是宽恕自己的怨家,还不但宽恕自己还保护他哩,唉呀!把它保护的很严密的,这样,所以啊佛怎么救我们啊是救不起来啊,继续说下去:

  【「『譬如诸狱卒,及诸剑叶林,由自业所起,为当憎于谁,由我业发动,于我作损害,此作地狱因,岂非我害他。』」】

  啊就好象啊地狱里边的狱卒啊,这个是人,乃至剑业林,这剑业林就是地狱里边那个树啊,那树上的叶子都像刀剑一样,你下去那叶子掉下来都变成刀剑,这是为什么?这是我自己业力所感的啊,既然是业力所感的你瞋谁啊?因为由于我自己的业所以造成这样啊,使得他来伤害我啊,他伤害了我他要下地狱去,而结果这个情况是我害了他不是他害我,所以真正你如法的了解,当人家来伤害你的时候,你只有自己深自反省克责,唉啊我对不起他,你怎么可以对他发脾气呢,所以这地方妙咧,佛法的真正妙,他来伤害你的时候,你不如理不了解世间的愚夫的话,他觉得他伤害了你,你真正了解了,你发现啊!是你伤害了他耶,懂不懂这个道理?他今天对我发脾气这样的话,他是造恶业哦,但是恶业为什么来的,那还是我的宿业所使哦,所以我前面跟大家说,啊你们都比我好啊,你们现在啊刚开始学佛,就听见这么圆满的教法,我学了二十几年呢现在才慢慢体会到,有一个人骗了我,我以前的话一定是唉呀不晓得怎么样,有个人伤害了我以前一定怎么样,现在平常状态如果我不提正念,还是照随烦恼而转,一点用场都没有,佛法都是口头的,只要正念提起来,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唉啊感觉欢喜,就不为他所动,因为为什么?我伤害了他现在还了这个债了,所以啊我欢喜是从此不再这个里面转,啊第一个欢喜。第二个欢喜呢?不但是啊还了这个债,由于他这么一来,让我正确的把听闻的佛法如理的感受到,啊原来佛法真的有这样,唉啊那这个是欢喜,他也是我的善知识,然后呢前面的业嘛是解决了,现在呢又是我的善知识,增上我的善法,你不但欢喜而且感激。你找到一点可瞋的地方吗;找不到耶,这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啊他现在这样做了,他还要堕落啊,唉呀我要怜愍啊,由此一切的善法都从这地方升起来了,佛法真美,本论实在是好,太好,实在太好,但愿诸位跟我一样,平常空下来与其在这地方胡思乱想浪费时间,不如多翻翻它、多听听它、多研究研究它、讨论讨论它,自然有你的好处在。我们现在再下去。

  【「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实是显自全无法气。』」】

  嘿妙极了这句话,我们现在说起来为自己有道理,不是我的,对的你可以这么说,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你跟佛法差得十万八千里,你那一点佛法的味道都没有,太不了解佛法了,所以假定你说了学了满肚子学问,讲起来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都通乃至讲给别人听,碰见这种事情上头,对不起你还是在外面转的话,那跟佛法一点都没碰上,一点都没碰上,前面这是观察当中第一个观察,观察境,下面的。

  【「观察有境不应瞋者。」】

  有境就是说谁有这个境,这个境界是谁有的,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有个茶杯,谁,我的。换句话这个瞋,是谁呀,那个人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哪观察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也不应该瞋。

  【「若于怨害发生瞋恚,是因于苦不能忍者诚为相违,以不能忍现在微苦,极力引生恶趣无量大苦因故。」】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4-125卷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无身空行母的体性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7章 安住于当下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7章 玛姆女魔的心咒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7章 不后悔跟你的相识

 

后五篇文章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琼波浪觉说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0-121卷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魔石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黑夜中的灯炬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吞天的大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