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A面 上面我们讲到造论的宗旨。为什么要造本论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么呢?那么我们已经简单的说明了一下。今天继续下去。说现在,这个现在不是单单我们目前,在宗喀巴大师时代,离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实说起来,这佛法实际上的传承的情况要比我们现在好太多太多,可是那时候的局面如何呢?讲修行的人多听闻,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须了解了为什么要修行,这个力量会推动你去修行,更进一步告诉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过程当中,对、错、结果的验证等等……。这个都是要事先理论上了解了,你才能够去做。现在你都没有这个条件,你请问怎么修得好?结果就产生了讲修的人虽然想修,却不一定得到正确的结果,通常我们说盲修瞎练,弄了半天浪费了一生时间,实际上这种恶习养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那么另外一种呢?说原来修行必须要从听闻佛法开始,所以他就依照著次第说听闻,本来听闻了以后,应该进一步把所了解的,紧跟著去如何验证,这个才是真正听闻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错误,说听闻的人,他又不好好的去修行。所以广闻的人又不能认真善巧了解这个道理。结果这么一来的话,广闻的人就变成功空口说白话,修行的人就变成功盲修瞎练,这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这种状态,譬如像六祖大师,他自己本身可并没有广博的认识,他为什么这样好呢?这个我们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经积累了前面这个基本,基础已经有了。对世间来说,我们所看得见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个佛法来说,那是从前面无限到后面无限。那么修行这个阶段来说,就是从最开始一点不认识,接触佛法以后步步上升,到彻底究竟圆满,这个里边一定是经过:怎么样触发那个动机,然后亲近善知识,如理的听闻圆满的教法,听闻了以后,如理思惟,然后认真去修行,这是必然过程。 而这个要经过多生多劫,所以有一类人,他前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了,所以这一生出来,他不要做这个基础,正规一般状态大部分人来说的话,这个我们应该有的认识。如果你不认识这个,然后断章取义的来说、来看的话,这个不合适,是教法的错误。假定这样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不必仿效六祖大师,仿效六祖大师已经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师是听了一偈开悟,也只是开悟而已。佛乃至一偈也没听见,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最后坐在这个尼莲禅河边上面,到了晚上抬头一看,看见月亮,就大彻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说我们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仿效六祖大师也太没有出息了。为什么要仿效六祖大师?要我的话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个上面,抬起头一看成了佛了。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 所以因为前面这种情况,不是偏于这个,就是偏于那个,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产生了种种的缺陷。所以说:“观视佛语多片眼”,对于佛的道理都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认识,都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指示。平常我们像瞎子摸象一样,是的,我们是摸到了象,那是我们应该有的认识,是摸到了象,可是我们毕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万要想办法多体会、多听闻、了解全貌,不要执著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自己对认识方面是这样,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没有力量能够善巧的辨别完整的这个佛法的道理。本来这个理解辨别,应该是说两点,就是理智的辨别,这个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简单的说一下。通常我们作学问常常有一句话叫真理愈辩愈明。 是!你一个人也可以思惟观察辨别,可是的的确确不如在学者彼此之间共同论辩往覆推敲这样好。譬如我们世间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也许你觉得没劲,但是两个人碰在一块儿如果谈什么问题,大家辩起来,平常我们常常说抬杠子,或者佛门当中叫冲壳子,这个抬起杠子来,冲起壳子来,是越冲越起劲,越抬越起劲,这劲就提起来了。 那么修学佛法的人亦复如是,我们能够善巧利用这个特长的话,我们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功效。不过这个辩论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经过陈那、法称二位菩萨净化以后的所谓因明之学,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个辩论的方法,这个是在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这个地方说,我们理智上面的辨别能力也没有,修学上面的这样的学辩的力量也缺乏。自己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样,又不能善巧的去辨别这个完整的教义,所以总归走偏走错,因此对这个圆满的道路,这个佛指示我们正确的这个我们就走错了,所以下面说离开了智者欢喜的道路。 那么要晓得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它须要很多条件。圆满的佛法,通常我们来说,说悲、智。然后说性宗、相宗,次第上面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话说闻、思、修、慧,戒、定、慧三学,每一个方面,都层层构架,因果相循,这样的上去,这绝对不是片面、局部的,要想得到圆满的引导的话,一定要有殊胜的教授。这个“教授”这地方要说明一下。教授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经过善知识把这个经论里边,换句话说经论就是诸佛引导我们凡夫,从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圆满的这个内涵,这个里边重要的关键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后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关键的地方,这个就是教授。譬如说我们常常看一本书,看过了以后,并不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里边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间,怎么样互相配合,那么小乘,然后怎么样的层层上去,这里边都有它必然相互的关系,你能够了解了,这个时候它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往往会产生种种流弊。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常常听见一句话说:性相绝裂,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二只角一样,各是各的,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须是互相相辅相成,这就像钢筋水泥一样,两个钢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钢筋,那个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结构,现在你把它拆开来了,骨头是骨头,肉是肉,乃至于说这两个你不能配合的,这岂不是很糟糕吗?这个差在那里呢?就是没有得到这个正确的教授,现在要殊胜的教授,你能够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才能够把佛所说的圆满的道理能够认识。 那么说到这里我顺便提一下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这么说,大家也了解,目前佛所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有两部圆教经典。所谓圆教经典就是最彻底圆满的把佛自己要深证、内证的经验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从我们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圆满的这个程度,所有的内容都告诉我们的那个经典,叫做圆教的经典。一部是法华,一部是华严。是求它的总相来说,换句话说就最后的结果来说,法华跟华严说的都是最后究竟决定成佛。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去看的话,这两个之间就有绝大的差异。法华一开头的时候是授记,乃至于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个人都成佛。最后不要说证罗汉果,随便一个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触到了佛法,留下那个种子的话,他最后也成佛。所以法华里面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个普通的人以散乱心,就像我们普普通通跑到那个庙当中看见了佛像很欢喜,南无佛念了一声佛,他最后这个种子也成佛,说明这个,他究竟一定成佛。但是这个成佛的时间上来说,却是从种下这个种子到最后圆满,不晓得要经过多长多远的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那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不要说是个凡夫,就是一个证了果的小乘圣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们都还要经过很长的天文数字的一个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时间这么远。 而另外同样的是圆教的华严呢?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一生取办。这差的天差地远,这差的太远太远了。假定说这个两者时间当中,反正说慢一点成佛没关系,那个时候我们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点,要晓得这样的天文数字那段时候的话,极大部分都在恶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叫我们受一点点都受不了,何况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里边两者同样成佛,而真正决定的关键,如果我们有机会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择的话,是决定会找那个快速的,绝不可能说慢慢的来。 现在这问题说,那二者当中,为什么一个这么快一个这么慢呢?那就是这样─你有没有得到圆满的教授教诫?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对不起你就是转这么大圈子。这个关键是没错,哪来得到那个圆满的教呢?要有殊胜教授。所以大师看见了这个内涵,又鉴于眼前这个状态,所以他说我见已来解释这大车道,告诉我们这个才是走这一条大乘的圆满的道路。 平常我们常常说大乘而不用大车,那个地方大车是有个原因的。法华经上面这个羊、鹿、牛车那个譬喻,佛就告诉我们,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东西给一切众生,所以比喻当中说不同的根性引诱他,但是最后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车。所以这个大车道就是表示这个才是真正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现在大师就见到了前面的这种不理想的情况来解释,原来这个才是最殊胜、究竟、圆满的道路。从这地方我们就了解本论真正的内涵实在是无比的精采,无比的圆满。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话,我当初修学佛法以后,也是遭遇到种种困难。那个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间有种种诤论,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对我们毕竟比较更隔阂一点。 南传是小乘的,我们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同样是大乘的,对不起这里边又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有说性宗,有说相宗,然后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讲修行的,有人讲这个,乃至于同样的宗下,对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样的念佛,它又有这样的不同的法门,大家互相彼此间不能相容,实在是觉得不晓得怎么办是好! 一直等到接触了本论,乃至了解了本论了以后,不但把这个问题整个解决,彼此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间都是互相呼应。所以真正的关键就是我们没有了解圆满的教法。这地方我要随便一提,譬如说我们现在修行,那么大家也许误会了,要我们样样学会了以后然后再来,不是这个意思,照样的你念佛的是念佛,参禅的是参禅,可是假定你善巧的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结果是大不一样。 我现在随便说一个例子。譬如我们目前来说,这个念佛是最多,实际上也的的确确适应我们目前的机,是最善巧的一个法门。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要想解脱这个苦恼的最善巧的法门,莫过于念佛是千真万确,但是祖师告诉我们说这是万修万人去,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修了半天修不去?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吗?当然这个原因很多,这个地方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说我们所以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业障很重,而我们的智慧资粮不够,所以我们要把业障尽除,然后资粮积聚了,然后你拿这个功德回向,如果够的话,你就能够往生,这是很明白的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其他的不谈,说现在为了要求念佛,然后我就单单念佛,这个好。可是我们往往产生一个问题,因为刚才说的,眼前事实上面大家没有圆满的教授,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这个一门以外,往往彼此间不能互相认识,乃至于排斥。“排斥”这事情是有非常严重的障碍的。 佛说的清清楚楚,他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求各式各样的法门,所有的法门无非是解决一切众生的种种方便。法无大小,本身最主要的应机。而每一个法都经过佛无量劫舍头目脑髓,这样积聚起来的,所以它有它的无比的价值在。我们现在随便轻轻易易的否定它,毁谤它了,不知不觉当中造成功这个谤法的障碍。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有办法帮忙你忏悔解除,你谤了法,对不起,没有办法。结果我们现在修行的人自己谤了法了,请问这个是什么?增加无比的障碍。你说辛辛苦苦的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随随便便排斥别人,产生了绝大的障碍,你这样的一点点你就能去了吗?不但不能去,而且是积累了很多罪过,所以在这一点我只随举一例。 那就是说,假定我们了解这个大概的,也不要说最彻底圆满的,有一个稍微深一层的认识,那时候我们晓得是没错,修学佛法须要这样的圆满的。眼前只是限于目前的状态,没办法真正的深学广学,将来我决定要深学广学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种下一个要深学广学的因。所以怀著这个非常惭愧的心情,现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这个大善知识,念阿弥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旁边的人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学他的禅也好,如果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我想我们就会这样想:对啊!这佛法在这世间真不容易!佛陀经过无量阿僧祇劫舍头目脑髓,积累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流传在世间,我们诸位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应该努力去把它弘扬传持,而我现在力量不够,只能念佛已经感到惭愧,现在看见他却是能够弘扬教,他能够弘扬禅,我赞叹欢喜的不得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必然结果。是的,将来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够,所以我现在念佛。眼前单单如果是每个人像我念佛,那个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这个,别的没有了。幸好他在这样努力,我就非常赞叹,非常欢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结果一方面你赞叹别人增长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我也赞叹你,你也赞叹我,佛教彼此互相赞叹,于是这个教法也旺,我们也增长功德,不影响你的念佛,你在这种状态当中,有什么样不同呢? 前者尽管你念佛可是因为你谤法造下了绝大的恶业,念得的一点功德被这个恶业抵消,还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明明是万修万人去的最好法门,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现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变,却是产生这么大的功效,第一个。第二个因为你因地当中已经这样想:我将来一定要求圆满的佛法,我现在先走这个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以后,那个时候你心里想一想,现在到了,现在我要广学深学,你很快的这个因又启发,所以这条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话你尽管到了那个地方去,你种下去的因,到那时候发出来的芽,你还是会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时候,你重新要去忏悔等等,岂不浪费很多时间吗?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认识的。不管你是准备走圆满的路子,不管你目前走那一门,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认识,所以这个圆满的教法,对我们实在太好太好了! 那么现在大师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诉我们,主要的是能够把圆满的教法留在世间,你们能够圆满的学固然好,其他的人只要你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后,自己用在那里,那一部份都得到好处。所以他把这个圆满的教法解释,他自己本身也看见了这个事实,了解了这个道理,他心里面是非常欢喜。有这个圆满的教法,整个的弊端可以救,整个的佛法可以兴,而这个正是佛菩萨一向的志愿,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说,故我心意遍勇喜,真欢喜!这欢喜的情况是遍而勇,不是说浅浅的,小小的,因为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B面 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这个是他造论的宗旨。他是这样,对于最后有一点说:登座听受,听完了以后,又一再的谆谆善诱告欣我们:“你们好好的要听,要照著这个去做!”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现在上面是有了这个圆满的殊胜的教授了,这个教授对我们来说,是引导我们走上最圆满知见的大路的。但是并不是人人能学的,要什么条件呢?下面这个就是;凡是具有这种条件的人,那一个偏执暗未覆,这个偏执暗可以总别两方面来说: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愚痴无明的种种障碍,分别的来说的话,偏就是不偏于断也不偏于常,佛是中道说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属于一切,不是偏于断边就是偏于常边,这个偏。执就是执著,这个执著是无量无边的,归纳总说起来,人我执、法我执。暗,就是无明暗,这是根本。凡是没有为这个所覆盖的那些人,单单够不够?不够!还要什么?还要具足辨别善恶的这个能力。这是什么能力?妙慧力,这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胜妙的智慧的力量,他还要具足这个力量。所以不被上面这种偏执暗所覆盖,又有辨别善恶殊胜智慧力量的人,够不够?还不够!他虽然有这个辨别的力量,但是他心里没有好乐之心,没有用,还要有一种好乐、欢喜,说我要求这个,它有什么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别善恶的力量,而又没有被种种愚痴黑暗所障碍这些人,那为什么说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就实说来,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条件就不是人人具足,这话怎么讲?我们也许会怀疑,怎么会人人想修行?对,依我们现在佛法来说,的的确确不是人人想修行,现在不要说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难之又难,怎么会说是人人要修行呢?这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我们这地方要来找一找。平常我们说佛法,什么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就头痛,这么多的书,然后看起来是一窍不通,讲起来是大小性相显密,又叫你莫衷一是,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很深入仔细地去探索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单纯极了,什么目的?两个字:“苦乐”。去掉苦,圆满得到乐,就这样,以这两个标准来说,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无非为这个,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么,你就他的最深入的这个中心,你去问:干什么?他还是找这个。或者有很多感情的糊里糊涂的,他虽然糊里糊涂,可是他为什么?如果说你仔细的让他探索一下的话还是这个。所以,普通世间所以得不到,因为并不了解“苦乐”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乐的原因。那个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怎么弄就怎么错,而只是佛才把那个内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就实了解了佛法,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例外,不但是人,乃至于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随便一个小虫,你跑过去他马上躲掉了,为什么?怕受伤害!他也怕苦的,换句话说,他也要去掉苦,随便一个小虫有好吃的东西,它马上来了,那怕冒生命的危险,像蚊虫明明叮著你,一巴掌打死了,他还要吃你,它要求快乐,没有一个例外的。但是尽管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能修行的条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人身,他还是不行,还要种种条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这个,叫做暇满的人身,这个好难得好难得,非常难得!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法里面说人身难得,这是讲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以后要赶快,要想趁这个机会得到真正快乐,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所以具足上面这种条件的人,他那个时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圆满的修行的教授,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应该好好的听。像上面这种人,这是具足善根的人,这好不容易!所以真正具足上面这种善根的人,你要想修行,你又能够辨别是非,又没有障碍,那么那个时候要好好的听闻这个最殊胜圆满的教授。听闻这东西的话,还要一个条件,要怎么办?专励,要专心要努力。平常的时候我们听,浮浮泛泛的,这个听,没有用,种一个善根。就种善根来说,有用的,用在什么时候呢?等到无量阿僧祇劫以后转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还是要等到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成就,所以真正的听到了要马上紧跟著一步上去的话,这个浮浮泛泛不行,要专心,专心听完了以后,还要什么?努力。一定要这两个条件。这个地方要说一下。最后还是成熟,那我就慢慢的好了。记住!始终记住这个话,慢慢的不是说你等它慢慢的种了个种子,到那时候它自己天上掉下来,一口气让你成佛了,没有这件事情,到那时候还是要经过如此这般修行,然后成就。而在你没有经过这个修行成就之间转个大圈子,在那里?都在三恶道当中,记住!既然到最后你还是要这样的修行了再成就,请问你为什么要让它受尽了千辛万苦才成就?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自然而然必定会专心努力。反过来说,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善根!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听到这个真不容易。你们现在有幸听见了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现在因为宿生积了这么多善根,现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万要努力。现在怎么样努力法?专心!努力!这是他最后又特别的谆谆叮嘱告诉我们。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那么下面讲些什么呢?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偏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 现在这个里边所讲的,这是本论所讲的,把佛所说的圆满的教法的纲要通通包含在里头了。而这个圆满的纲要,下来又分性相二支,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福德资粮,经过弥勒菩萨以及文殊菩萨向下传到无著、世亲菩萨,龙树、圣天菩萨,又分成功这两个大轨,现在这里有圆满的包容。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把你引导到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这是引导我们到佛地,一切种智那就是佛的智慧。里边这个道理是引导我们圆满达到佛地,这就是说解决一切痛苦、一切问题,圆满一切福德,这个最高的目标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个大的段落,每一个段落称他为一种士夫,所谓下士、中士、上士,这个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这个内容讲所谓教理行果,圆满一点都不少。在圆满的教授当中,如果我们把它的内涵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的话,可以分成三个项目:第一个“质”它的质本身要纯正,纯正─一点不错,这量呢?要圆满─一点无缺,还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乱。平常我们对于这个质跟量是容易了解,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却是往往忽视,我现在这个地方说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烧饭,你要菜饭米样样东西,是的,说这个米就是米,平常我们说蒸沙作饭,如果你用沙来那不行,那时候米、菜这是没错。然后呢?量,说几个人要吃多少,也没有错,可是次第同样的重要。假定你弄错了次第的话,那个不行。譬如说:你拿了菜来,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切好,然后放到锅子里烧。假定说:你这个次第弄不清楚,先把那个菜拿过来,烧完了再洗,这个行不行?绝对不行!因为菜上面种种的泥巴,种种的农药,你烧完了能洗吗?根本不能洗!本来这个菜吃了以后让你增加营养的,结果你吃进去还有泥巴,你怎么可能吃?这个毒药不但不增加营养,还把你毒死。所以这个里边一定要有它的质、量、次第,现在本论这三样东西一点都不缺少,所以这才圆满。这个就是引导我们走上这一条圆满的觉道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 这个门引导我们走上菩提大道的。 【“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是引导具足善根的人达到圆满佛地,这个道理就是我们里边所说的。下面又告诉我们一个特质,为什么说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 说解释的时候有两种传承。他为什么要讲这个?平常在我们一般的概念当中,我们不太了解,也不大注意这个传承的重要,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现在来说,我们随便做任何一样东西,买东西也好,我们常常说这个哪来?这个是美国货,然后这个是福特的,这个是通用的,然后这个是德国货。譬如说汽车,刚才说美国的是福特、通用,德国的是宾士,譬如说日本的什么,它每一个都有它的来源,实际上这个来源里面包含了什么?就是那些工程师杰出的人才,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它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来源,何况是佛法。所以我们晓得学任何东西,假定你没有这个正确圆满的来源的话,学不好,佛法亦复如是。所以它一方面教内容,一方面要告诉我们说我这个牌子哪来的?我这个牌子一点都不错的。在宗喀巴大师那时候,这个里边他有二派的传承,这个二派的传 承就说明了这个师承。实际上这个师承的内容,刚才说的这个殊胜的教授,都是靠这个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从佛传下来,经过诸大祖师圆满的教理、正确的修持,都从这个圆满的师承这样的传下来,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是特别的一点我们应该了解到的。哪么那两派?下面一个是那兰陀寺,一个迦室密罗传的,我们看一看。 【“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 第一个就是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是当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修学佛法的。佛涅槃没多久就开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个回教势力入侵的时候,由政治势力把佛教摧毁为止,始终是执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顶端的一个佛法的中心。那个地方的很多这种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他说在解说佛法的时候,造论的时候,要有三个条件。这个那兰陀寺顺便提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的时候,学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那兰陀寺,那个时候是这样,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为什么要说那兰陀寺呢?换句话说,印度的整个佛法的最高的,经过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择以后剩下来的精华都这样的。他们解释这个经论不是随便的,他要几个条件?三个:就是三门清净,三方面都要清净了。这清净两个字很重要,就是说清净的话,这个法本身绝对正确没有一点点问题,假定说有一点问题的话,我们学的人就出问题了。像吃东西一样,你稍微弄的不干净,对不起,细菌乃至于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间只是教你受一点小小伤害,佛法的话你如果说有一点点不干净摆在这里,这留下来的问题重重。那么哪三样东西?第一个老师,轨范语净,这个里边包含了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轨范,就是尊长,譬如我们说轨范师、亲教师,换句话说解释说法的尊长,他自己本身清净,还要他所讲的清净。为什么要分两方面来说,难道说这个人清净了以后,讲的还不清净吗?对!为什么?当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没有修持的话,讲出来一定不清净,自己有了修持以后,他那个清净还有问题,这个就解释一下。平常我们也晓得的,说自己没有解决问题帮忙别人解决是不可能的,那么自己要解决了,那算是清净了。这个清净须要两个条件,等一个教理上面要有圆满的认识,然后这个教理还有验证上面的确定不疑的悟证的境界。他虽然有了这个,可是因为说的时候,也许他平常一般的说,也许对机不相应。譬如说:我们现在拿世间来说,现在有一个大学者,我们请他来给我们演讲,那么这个大学者来演讲有两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他自己学的圆满的内容告诉我们,还有一种也许他是应机,说今天有一个地方,一些小朋友大家他仰望这个大学者,所以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当中有一个仰望起见,请他去讲,请问那个大学者能跟那些小朋友讲说圆满的道理吗?不行,所以这个里边是两样东西都圆满,这是轨范语净。那么还有学者相续净,所有的一切法流传在世间,不仅仅说有老师就行,还要一定有学的人,这很明白。不但是菩萨住世,我们佛也是一样,佛出世的时候,同时弟子也来,因为一定有这样想学的人,所以应这样的机,然后说这样圆满的教法。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相应的机的话,他虽然自已有正确的内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机会说出来,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所了解的法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说的法如爪上土,这通常都是有因缘,那个时候佛才说。所以如果说一个法流传的话,除了老师这个条件以外,学者这个条件也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刚才那个故事也是一样,这个大学者跑到幼稚园,跑到小孩子那里去,对不起,学者的相续不净,他就没办法把圆满的教法拿给我们,这里我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下,所谓比喻是个故事。相传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丰干禅师,他们三位,一个是阿弥陀佛,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结果寒山、拾得二位大士所现的是什么?一个破和尚,穷叫化子一个,什么都不认识的。他为什么这样现呢?就是那个时候现出来的相,禅宗传的时候,禅宗的特质是什么?要主要的见到那个本来面目,换句话说空性,他少一切法的,实际理地是一尘不染,所以他自己现这个相,就是什么?穷得身无立锥之地!通常我们叫化子穷得连他站的地方像一个锥子那么一点点都没有,就这样他所现那个相。他所以现那个相,是跟那学者相应的,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如果这个地方教法盛传的时候,除了这个老师以外,这个学者还要有这样的条件,然后有了这个条件以后,第三个,所说的法,要清净。为什么法要清净呢?这个法也说:应机是一种,还有一种呢?他那个法当中有一种应机应小的,有一种应大的,有一种性宗,有一种相宗,尽管他是大的,应他的局部的。我现在拿佛经来说个比喻。佛经说了这么多三藏十二部,譬如金刚经,他也是说:最上乘最上乘,楞严经,通常我们说这种都是好的不得了,为什么他不是圆教呢?因为他就是针对著这一类根性的,是!这是大乘,可是大乘是大乘,对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后对这个人天五乘的又不相应,如果说性宗的话,相宗的又不相应,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应,这就不圆满了。所以第三个这个圆满的内容,还要有他特殊的内容,他三样东西有他特别的条件,那个是那兰陀寺。到后来迦室密罗,止迦摩罗就是迦室密罗,我们晓得的。在西北印度到后来这个地方佛法非常盛,那么 【“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 那个地方那些大菩萨、大祖师们,就说上面那个东西,这是个基本,除了这个以外还要其他的。那么他又怎么说呢?他说的是下面的,也许在这个地方我们会想,那到后来的时候,岂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这个概念我们要了解,并不是说后面比前面更精彩,而是说后面的对适应后面的人来说更适应,这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点,是应机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样的,当初那兰陀寺的三种法门,是应他们的三种法门的条件,是这个样。后来的人由于机不太一样了,慢慢的每况愈下,所以说:就正法而像法、末法、这个机比较差,所以要求的条件更多更严密,这是他的不同,否则的话,我们又说:后面的好,妄判是非,不知不觉当中就会造成功不应理的取舍。那么他下面怎么说呢? 【“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这个分成功:第一个作者殊胜,那就是前面的轨范语净,第二个正法殊胜,这个法本身正确,还有这个造者,这个造者当中包含了一定有什么?教者、学者这两样东西在这里面,没有这两样东西的话,他这个造不可能,这第一点。所以这两个含摄了,那么说的又殊胜,所以这个地方多的有什么?怎么讲怎么听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重要!等一下讲到那四个题目的时候说他,现在我在这里就用后者那个办法。 现在这个地方本论所采用的是后者。这个后者分四大段,分四部份,说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