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海集三 第二部分:增上生与决定胜 2 释正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海集三 第二部分:增上生与决定胜 2 释正文

 

  二、释正文

  稽首敬礼一切佛菩萨

  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

  第一句偈是礼赞文。「智尊」即诸佛,佛断除一切的过失,圆满所有的庄严,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有众生的真善友。此礼赞文涵盖佛法的根本以及对佛法的基本认识。一般式的解释礼赞文,不同的时间、地点我都讲过,有心人士一定听过。我认为若以另一种角度做解释会更深刻,对你们更有帮助、体会也更多。

  会场上,有说法者和听法者,说法者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听法者知道在做何事,此事有何作用?认识某种法的能力唯有意识,意识可以了解在做什么事,由此更可证明意识是存在的。现在意识是现起的,因为我们正在认识一些事物,这种具有了解境能力的意识,是在每个时刻的转换当中跟着改变的。它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同一物,因为时间转换的关系,所以它所看到的不同,所缘的境也不同。这表示意识是一剎那、一剎那在幻灭,是无常的。当意识缘在一处,不管有没有昏沈、掉举、作意,或以定力辅助;虽然缘同一境,乍看之下好像「常」的,但是仔细观察意识本质,是跟着剎那转换而幻灭。意识的分支很多,有些意识的增上缘是色法,由有形状的东西而产生意识;有些意识是由意根产生;有些意识是由脉息产生。意识虽有很多种,也确实与身体有关,因为意识需要靠脉息及气流而产生,当气流和脉息没有时,意识会跟着没有,所以意识需靠脉息及气流的转动才能产生;但并不代表有脉息及气流一定有意识,亦即要产生看到色法的意识,必须透过脉息及气流,但有了脉息及气流,不一定有看到色法的意识。

  科学家说意识是由脑细胞产生,他们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同一物体;但我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有关系,意识需透过脑细胞产生,但有脑细胞不一定有意识,因为互相依靠的关系,本身非一体而是异体。更详细说,当我们产生贪心或瞋心亦即妄想及分别时,必须透过脑细胞的作用才有办法产生,脑细胞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但人的贪心及瞋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有呀 ! 意识的体性,它的本质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了解和体会外境的能力。修行者透过观修的方式,静下内心时所缘惟有一境,而时常工作的人所看到、所接触的都是外境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所以经由修行慢慢地意识会往内收,渐渐去除对外境的执着及分别妄想,好像外境不见,意识也跟着不见,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工作时所看到、所接触都是外境的事物,当断除外境的妄想执着时,意识并没有断除;这时继续观察会明白,意识的本质是惟有了解外境的能力,如果再继续研究应该有更精采的发现。

  以佛学观点看,意识是无形、无色,会改变,有能力了解外境的一切。当正量可了解某一事物称为〝有〞,当某事物以正量无法了解称为〝没有〞。〝有〞分为会幻灭的法和不会幻灭的法,会幻灭的法称为无常、不会幻灭的法称为常,因此有法分为二:常、无常。所谓〝有〞、〝没有〞是以正量是否认识为标准。正量和意识有差别,两者之间有很深奥的学问,如何了解正量和意识的差别要详细研究。意识是一剎那一剎那转变,所以意识是由因和缘而产生,因缘又分许多,如:俱生缘、进取因、增上缘等等。虽有许多因和缘,但意识的续流必须透过具有了解外境能力的续流才能产生,意识的前一剎那不一定是意识,也许是一种习气,而此习气本身有了解外境的能力,要具有此能力的法才能产生意识,才能成为意识的续流。意识既是由因缘产生,是因果相待产生的法,前因必定还有前前因,如此去观察不断往前寻找,会发现因是无始的。如果因是有始,第一个因不是依靠前因而产生,它是无法改变的,怎能生果?所以因是无始。色法和意识,以暂时的因而言是有开始,但以其续流去寻找前因则是无始。因此无始的意识是存在的,是无始以来透过前因的续流而产生,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和了解外境的能力。众生是由无始以来具有唯明唯知的续流,能了解外境的意识而取名为众生;因此众生是无始,众生前因的续流也是无始以来的。

  意识既是无始,可有止尽?此有多种说法,佛教宗派有些认为意识是有尽,有些认为是无尽。因为每一众生都有意识,所以皆有感受。感受大致分三:乐受、苦受、舍受(不乐不苦)。乐受会给我们许多快乐的感受,因此每个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自然心态。快乐感受又分为两种:(一)眼前虽是痛苦但未来是长远究竟的快乐,(二)暂时是快乐以后却是痛苦的。痛苦感受也分二种:(一)暂时痛苦未来快乐,(二)暂时快乐未来痛苦。无论暂时痛苦或未来痛苦,我们都不要;但暂时快乐、未来快乐、长久快乐人人想要。每个人都有权利做离苦得乐的事,而且一定会去做,不只想要得到暂时的快乐而已,都想拔掉痛苦的根,断除痛苦的因。但是痛苦是否可永久断除呢?必须寻找痛苦的因,因此佛陀讲四谛的真理。首先认识何谓真正的痛苦,再寻找痛苦的因,所以先讲苦谛再讲集谛,真正痛苦的因是可以断除,于是讲灭谛,这种得到灭谛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道谛。

  任何法都有与其正对治的法。同理,任何因当它的对治力存在时,所对治的对象就消失。当对治力的力量强时,法的力量就减弱,对治力的力量最强时可把恶的因完全断除,这是法的性质。当身体生病时,病因有药能对治,生病的痛苦就有办法去除,假使病因无法断除,痛苦就永远存在,因为有能够对症下的药,所以病是可以断除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会衡量其利害而做,佛教认为快乐和痛苦与短暂因缘有关,与一般日常生活作息有关,也与以前(不一定前世而已)所造有关,由这些形成一种能力,此能力促使其变为快乐及痛苦的因缘。大部分的快乐和痛苦,由作习和所作而产生,这种作习大多由串习造成,并非刻意去造作。由过去的习气而形成的因缘,它所产生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力量稍弱,若是蓄意去做,快乐痛苦的因力量较强。因此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快乐痛苦和意乐很有关系,意乐强时产生的果也强,意乐弱产生的果也弱,痛苦快乐由调伏内心多寡而成立,因此调伏内心非常重要。

  烦恼是未调伏的心,烦恼可否调伏呢?我们可以思惟烦恼的因是由颠倒执产生,颠倒执是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的意识,当意识所执着的与实际符合称为不颠倒执。烦恼的主因──颠倒执,所执着如果与实际符合(与正理没有相违),我们不可能称它为颠倒执;但因为颠倒执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与正理相违),有其它的正理可损害这种颠倒执。空正见有正理做后盾,而无始以来的无明却无法依正理产生,无明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意识,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依止所知而产生的能力)。意识不像色法,意识依某一事物透过训练及串习之后,力量会慢慢增强,这是心的特征;即串习了解事物之后,此事物会越来越清楚,这是心不共的能力。如此思惟的结果,烦恼可以断除,未调伏的心(烦恼)可以调伏。心透过串习增长它的能力,意识经过串习可破除颠倒执;因此训练空正见可破除颠倒执,当空正见的力量串习到最究竟时,就可连根拔除无明的颠倒执。

  以色法而言,如果所依是地水火风的「地」,行动速度会较缓慢,如果所依是「风」,行动速度会较快,这些由经验可以体会。意识是无形、无色、无距离,所以更难解释。当能依越来越细微,所依就越来越快,假使能依是「地」,事物的行动会慢,但能依是最细微的意识,所依事物的行动、速度、距离就会越来越快,如此可了解有灭谛及道谛。灭谛的成立是因为颠倒执可以断除,亦即颠倒执的正对治可以生起。此正对治是依意识,而且本身可以产生,透过串习意识能力可以增长,所以灭谛是可以证得。证得灭谛的尊者称为僧宝,僧宝包括佛宝及僧宝。证得灭谛断除一切过失的圣者称为佛宝,证得灭谛正在努力断除更细的烦恼称为僧宝,也因此可以了解三宝是存在的。因为有灭谛,欲求灭谛的方法称为道谛,烦恼既是可以断,烦恼的正对治是可生起,所以说佛陀乃是「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意识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意识本质是能了知境的,目前无法了知是有障碍,当障碍去除,意识可了知一切境。因此佛陀通达诸法,遍知一切,圆德所庄严。为了要成就佛果位,行菩萨道时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依大悲心修持,把一切众生当自己真正的善友。

  我所介绍是印度佛学专家,也是南瞻部洲的六庄严所写,这种解释不是一般式的演讲,听听就可以。应该把所听到、所吸收到,慢慢地训练、串习,让自己与这种内涵的距离拉近,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个人没什么经验,但我愿意把我的感受全告诉你们,我一直都很坚持努力下去,也很诚恳的实际去做,所以我相信愿意努力诚恳去做,一定会改变。我们是人类,都有学佛的能力,都能生起利益他人的大悲心,有此能力而不做,岂不浪费。有些人能做到,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能否生起大悲心,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实行,而不是能力的问题。今天我所介绍以及佛经所讲的道理,好比皎洁的镜子照亮我们的内心,观照内心有什么烦恼,何者不该做而去做,所得是什么?衰退多少?用法的镜子察看自己的缺失,然后改进。

  有一点很重要,讲法者不应为名为利,假使为了名利就大错,虽然所说是法,但所造是恶业。同理,听法者想比他人更精通、更有成就,这种心态听法也是造恶业。西藏佛学家多杰桑格曾说:「不管与谁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地位低于别人。」自己的地位永远低于别人,希望他人能得到最殊胜的快乐。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非常难得,修法时间却有限,当我们学法、修法是否与法相应?是否真正的法?我们要仔细观察思惟。我的背后有许多释迦牟尼佛像,如果你们对佛陀有信心虔诚礼敬,我会高兴的随喜;如果只觉得是许多的小布画,我认为不好,因此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为使王修法,我当说正法,清净正法器,大王善谛听。

  先说增上生,后得决定胜,若得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增上人天乐,决定胜解脱,其修习略要,唯在信与智。

  净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为胜,先以信起行。

  从「为使王修法」到「先以信起行」四句偈颂,主要涵意是为大王讲正法,其目的是为解脱,非为人天福报或往生净土。但解脱是一条长远的路,必须多生累劫积集资粮,因此未解脱之前,经由人天的道路来修持而证得解脱,故解脱是究竟目标,人天只是暂时利益。欲得人天,今世需要深信佛所说,守十善业,由信十善业而行十善道,由行十善道得人天道。究竟解脱是决定胜,人天是增上生。为得决定胜必须断除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为断颠倒执的无明需要空证智慧。因此「信」和「智」是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基础和方法,而「智」又比「信」重要,「信」是「智」的前行。

  因欲瞋痴怖,而能不坏法,斯谓有信者,决定胜胜器。

  于身口意业,悉能巧观择,恒行自他利,是谓有智者。

  「欲」贪欲,无需任何理由总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贪着自己所拥有。「瞋」也许所作没有错,但太贪着自己,把自己地位提的太高,而瞋恨他人。「痴」虽学佛法但不懂佛法,很容易被其它邪法动摇内心,此即迷信。「怖」受人逼迫害怕学佛。不因以上四法而破坏信心,对佛的敬信坚固不动摇,称为信者。此处主要讲的信者,是指先认识二谛,了解轮回是可断除,知道何者该取,何者该舍;再成立四谛深信三宝,因为透过正理认识佛法,对法的信心很坚固。

  「智者」是断除无明的颠倒执,而且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恶取舍,都能如实透彻了解,有智慧辨别一切,了知成佛之道。四百论云:「学佛法者所需的三个条件:(一)居心正直、专心听法、不堕党类。(二)有智慧,具辨别能力。(三)求学心。光靠信心、虔诚心、专心听还不够,最主要是智慧,佛陀讲的法有了义及不了义,虽然都是佛所说,但佛在经典里有些讲有我,有些讲无我,有智慧才能辨别有我和无我的差别。更进一步解释,佛教宗义分四部:有部、经部、瑜伽部、中观部。佛陀说有我是属于哪一部,佛为何而讲?要了解这些必须多闻广学,否则自己会被有我与无我弄胡涂,由此可知智慧的重要。另有一解,当今社会太多人传法,有些人很具信心,但智慧不足,因此有邪魔外道出现。另有些是邪法,弟子未依止上师之前,最好广大阅读佛学书籍,如此对于上师所讲才能分辨对错。不一定要依止上师,可以先亲近他,听他演讲或谈话等等,先试探和观察,到底他所讲与实际是否符合,重点是否在净化内心,慎重观察再依止上师。依止之后,虽然上师条件具足,但有时会讲错,弟子们可以用智慧对上师提出问题和上师讨论,所以智慧很重要。有信心和智慧还需要求学心,即精进心。

  不杀断偷盗,不作诸邪行,断妄言两舌,恶语无义语。

  无贪心瞋心,悉断诸邪见,此谓十善道,反此即十恶。

  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不邪见)。反之为十恶业。

  离酒清净命,不损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六法指三种不该做(不喝酒、不行邪命、不损恼他人),及三种该做(尊敬他人、修慈心、做布施供养)。由此六法可断除恶法行善法,这是增上生的因。必须断除恶法才可行善法,尽自己力量能行多少善法就去行,能断多少恶法尽量断;能完全断除最好,不能完全断除,至少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断除,而且不能以欢喜心去行恶,不慎行恶也要马上用后悔的心行忏悔。身为学佛者,善恶不了解,恶法不去断除,有否学佛都无意义。

  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断损他,亦非行利益。

  布施及戒忍,正法广大道;苦行如险道,行走颠倒路。

  难忍生死处,无边生复生,烦恼缠缚身,长时苦中行。

  法的利益是不损恼他人及自己。不可为了自己的快乐,让他人苦恼或痛苦。同理,无任何理由自己以苦刑折磨自己的身躯,烦恼都无法断除,更遑论增上生和决定胜。

  佛教的精华有二:意乐和行为。缘起性空的意乐和不损恼他人的行为。最好能利益他人和帮助自己,不能利他至少不损恼他人,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以悲心为主,悲心是不忍他人痛苦的心,因此所做应该是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杀生短寿报,逼恼招多损,偷盗财匮乏,邪行境多怨。

  妄语遭诽谤,两舌亲眷离,恶口闻不悦,绮语他不信。

  贪心害所求,瞋心受惊怖,邪见恶见报;饮酒心智乱。

  不施故贫乏,邪命遭他诳,骄恣种下劣,嫉妒少威德。

  瞋恶形色丑,不问智故痴,虽生在人道,然已恶趣报。

  行此不善作,果报如是说,斯即恶业果;反此善业果。

  贪瞋及愚痴,其果即非善;非贪非瞋痴,其果即为善。

  我们可能认为杀生、偷盗、邪YIN可以满足暂时的贪欲,但后世自己会感受到痛苦。如在人道可能感短寿报。伤害他人,后世被他人所损恼。偷盗者和不布施者钱财困乏。邪YIN者怨家仇人多。我慢者以后会变下劣种族。虽然行十恶业不一定堕三恶道,但是在人道也会得到同样的果报。十恶业的业力很强时会引堕入地狱,次者牵引入饿鬼道,再次者引入畜生,更轻者虽在人道同样有痛苦的果报。

  行不善业得以上痛苦果报,若能行十善,所得当然是快乐果报。轮回的业有黑白二业,恶业是黑业,善业是白业,二者皆由无明产生,由无明可行善或行恶。强烈贪瞋痴三毒所引的黑业大多投生在三恶道;同是无明产生,但意乐是善,称为白业,由此可生为人、天二道(增上生)。若以解脱为白业,则轮回二业都是黑业。

  恶道及诸苦,悉从不善生;善道及安乐,悉从善因生。

  身语及意业,常离一切恶,恒行一切善,宣说此三法。

  修此可脱离,地狱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广得王富乐。

  善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身口意是三业的大门。若能守护身口意三业,就是行善,断身口意的恶业,就是断恶。因此断一切恶和行一切善,主要是身口意三法。修持十善道和离酒等六法即十六种善业,可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得到人天福报享受国王般富乐。

  由定四无量,无色梵天乐;此谓增上生,果报简要说。

  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四禅定:遍意识天(识无所有处天)、遍虚空天(空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八禅定可生于上界(色界、无色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生为人,这是得增上生之因。得初禅可生梵天乐,色界分十七天,必须透过色界禅定力量才能生在色界十八天中,无色界的四天也有不同层次的禅定,所得果报亦不同。无色界无形、无色,修持无色界禅定,意识恢复它原有最深的潜能,当此能力现起,意识变的越来越微细,于是意识所依之处也更细,细微到不是色界众生可见。无色界禅定的心和欲界凡夫的心有天壤之别。欲色界的心大多是欲念,所接触皆为(色受想行)五欲之心,是一种很粗的心。与欲界、色界比较,无色界的禅定非常细微,而且所得到的安乐非常寂静。得此四禅四定,生在无色界及梵天乐,这是增上生之因。楞伽经说:「所有轮回是无灭的。」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因此无灭,但个别的轮回是有灭的。轮回无灭,所以增上生也是无灭,增上生之因也无灭。此偈主要讲如何行增上之因,得到增上生的果报。

  至于决定胜,微细而深奥,未闻诸凡愚,佛说生惊怖。

  谓我无当无,我所无亦无,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尽。

  第一品主要讲增上生和决定胜,已介绍如何得增上生,接着讲如何得决定胜。决定胜是指解脱,解脱绝对是最殊胜的,所以称为决定胜。人天道虽是增上生,无论富贵荣华等等的乐受多圆满,都有衰退的一天,无法长久、会改变、是无常。决定胜的快乐却是长久的。由于增上生的因是由无明所产生,无明是没有正理可依,会生贪瞋痴的心,所以果报会幻灭。要得决定胜之前必须先断除无明的烦恼,所以决定胜的快乐果报是无尽,不会幻灭。

  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有续流无常和剎那无常,续流无常是粗分的无常,剎那无常是细微的无常,苦谛所讲是细微的剎那无常。剎那无常在第二剎那时,第一剎那的色法会幻灭,这种会幻灭的能力并非在第二剎那产生,而是在第一剎那时已经存在。因为是由因果产生,所以一切因果法皆由前因所控制,若无前因就无此法,幻灭能力也都由因所产生。现在痛苦的身体称为苦蕴,苦蕴也是由因(无明)所生,也是一剎那一剎那改变,中观派认为是我执所生(自性有的我执,从它那方面有的执着,即自相成就)。印度有许多论师把无明和边见分开,如:无着和世亲二位论师。但是月称论师认为边见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讲有我(自性有)的执着是颠倒执,无我的认识称为空正见,此二者是完全对立。佛教宗义常讲到无我,外道除离系派全认为有我,虽然离系派认为无我,但因为承认有独立自主的我,所以实际上还是有我。我曾经和一位毕哈来的比丘谈话,我对他说无我的事,他竟然全身颤抖害怕的问说:「没有我吗?」这是因为对无我没有深入了解的缘故。「谓我无当无」,无我是无自性,即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所无亦无」,不是没有我所(我的东西),是指没有自性,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是我的,这是我所执。个人产生的自性执是我执。愚者听到无我会害怕,智者透过甚深思惟,了知有我的自性执着是颠倒,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因此听到无我不但不害怕反而欢喜。

  一切诸异生,悉由我执生,为执我执者,裨益宣空义。

  一切众生的痛苦,即轮回的苦蕴(行苦)都是由无明我执而产生。为了帮助执着我是有自性的人,使他们得到解脱的利益,所以讲空性的道理。

  有心者应常读「宝鬘论」,多多思惟,会有很大益处。我们常讲闻思修,闻所生的智慧,思所生的智慧,修所生的智慧,是有次第的,必须经由前的智慧而产生后的智慧。为得闻思修智慧,经典上说专心听闻,如理思惟,才能产生闻所生的智慧。听到何者该断,何者该修,善恶法的辨别,了解之后不能放弃,否则将成无意义。要以不放逸、不懈怠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事物。当快要造恶业时,要以不放逸的心提醒自己是跟随释尊的弟子,既知不该做就不要做,以此紧栓住我们的内心,不让心放纵,如此才有帮助净化内心,不是听闻了解之后放弃。

  谓我及我所,实义皆颠倒,由见真实义,二执更不生。

  诸蕴我执生,我执实义虚,种子若虚妄,生果云何真?

  若知蕴非真,我执则不生,我执既已断,蕴体更不生。

  智者听到空性道理不会畏惧,因为他了解慢慢串习空正见的道理,可以断烦恼、破无明、离轮回、证解脱。这三句偈讲智者不畏惧的理由。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一直认为我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而且可以用指头指出,可以用双手抓到。我是有,可是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也不是不依蕴体而有。这种由无始习气自然生起的执着,就是这里所指的我执。我所执,属于我的自性有的执着。这种我执和我所执和实际是不符合,所以是颠倒执。假使这种执着和实际是符合,去寻找法的真实义和观察胜义应该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此二执的原因。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苦蕴等诸蕴,皆由无明我执所生,无明我执本是颠倒执,所以是虚假。好比种子是虚妄,怎么可能生出真的果实。假使了解我执所造的五蕴非真实(不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自性存在),由这种串习了解我执是颠倒识,透过空正见断除无明我执,及所生的虚幻果实(痛苦)。

  如揽镜自照显现自面影,此影虽可见,微许实亦无。

  我执亦如是,依蕴而显现,如现自面影,此实观亦无。

  好比我们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虽然可看到影子,但镜子上没有真实的脸。依苦蕴现起的我执也是如同照镜子,并没有实有的诸法。

  如人不揽镜,不现自面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不有。

  故圣者阿难,由闻如是义,即得法眼净,常为比丘说。

  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如果不照镜子,就不会现出影子;同理不依五蕴,我执也不会生起。如果执着苦蕴是有自性(法执),也会执着补特伽罗我是有自性(我执)。因为无明我执造业,流转生死苦海。假使能破除蕴体有自性的执着,就能破除我是有自性的执着。

  中观应成以下,指自续、唯识、经部、有部,他们认为蕴体有自性,我也是有自性,但是我不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有。把我是自性有和补特伽罗实体有,分为粗分和细分。认为我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空,是细分的空性(人无我)。因为执着五蕴是从它那方面自性产生,所以我是自性有。假使能了解我是自性空,应该也能了解蕴是自性空。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只是所缘事物(境)不同。有能力破蕴体是自性有,就有能力破我是自性有的执着,如果认为蕴体是有自性,等于承认我是有自性。

  龙树菩萨弟子有月称菩萨和清辨论师。月称菩萨是应成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是自续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是人无我(人的空性)和法无我(法的空性)。人无我是补特伽罗之实体空,法无我是一切法无谛实有,因此以空性而言,已经有粗细的分别。清辨论师认为轮回的根本是人我执,若能破人我执就能断轮回。要断所知障成佛果位,必须了解法我执。但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空的性质而言是相同的,执着有自性这点是一样(所缘不同,所执行相一样),所以没有粗细之分,此二执都是轮回的究竟根本。「入中论」又云:「初地菩萨因为有菩提心,所以种性胜过声闻、独觉;智慧也有菩提心辅助,所以智慧也胜过二乘。」又说:「七地菩萨的智慧更胜于声闻和独觉,因为在一剎那之间,可出入空性三摩地。」以月称菩萨的见解,断除轮回根本和断除轮回究竟根本是一样,没有粗细差别。因此同是龙树菩萨弟子,同是承认无实有,但在宗义上又有差别,最细微的空性,唯有月称菩萨了知。

  生死轮三节,无有初中后,犹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生死轮三节,指集谛的烦恼集谛、业集谛、生集谛。苦海如一直旋转的烈火,不断轮回。集谛的十二因缘第一支是无明,第十二支是生死,从无明到生死有十二支的次第。无明若是未断,这十二支永远在轮回,由无明造业,业种子种在意识田上,意识一直连续到生死,因此无明未断,所造的业是无尽。意识续流不断,轮回是无尽,生死也没有初中后,是相依而生起,如旋火轮不停反复旋转。

  彼由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与生亦尔 !

  十二因缘是相依,并非每一支可独立发挥作用,由前支的因缘生起后支因缘,后支再生起后后支,无论哪一支都是由因缘造成,并非独立产生,也就是与其它支互相观待而成,所以「彼由自他共」。这里讲到缘起的道理。龙树菩萨所讲的空性,是以缘起为正因来安立。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缘起,知道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因为缘起,了解没有不观待的自性有。所以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不相依的法。如此去思惟,从缘起了解性空,串习空性智慧,我执会永尽,依我执的业与生死也会消失。

  见知因果生,生起及灭尽,如实观世间,不执有与无。

  由闻此法故,众苦得永尽。于无怖畏处,由无智生怖;

  涅槃一切法,皆无汝无畏,今说此为无,云何令汝怖?

  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断除一切痛苦,智者听了很欢喜,但是无智者由于不了解空性,不该怕却害怕。下部认为涅槃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认为证得无余涅槃时,苦蕴的续流,和以前所留下苦蕴的意识续流都断除,一切都没有了,称为解脱。这种连自己都不见的解脱你不怕,而我说名言上有我,只是一切法没有自性,在观察法是胜义的意识当中,无法看到一切法,因此烦恼必定是在意识的空性上去除、在意识的自性空、空的性质上去除。在观察胜义的智慧当中,一切法皆不存在,因为法是无自性。我不是说一切法都没有,甚至我认为断除一切烦恼时,还有佛果位,也有无余涅槃的阿罗汉,续流是无尽的。我只是说一切法无自性,你为何害怕?

  解脱无我蕴,此为解脱义,离我及诸蕴,汝云何不乐?

  解脱是从心识本身的空性中断除一切烦恼,心识在空的法性当中断除暂时污秽,因此心识的空性称为解脱。在此时你会离开苦蕴的我和我执,但不是断除名言我,为何你不欢喜?

  无尚非涅槃,何况当是有,执有及执无,净尽即涅槃。

  涅槃本身是自性空,因为烦恼是都空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在心识的自性空当下去除的。如果涅槃是无自性,一切法怎么会有自性呢?当烦恼现起时,如果不是从诸法皆有自性的执着中产生,就是从一切法都没有的邪见执着中产生。假使在意识上断除这种暂时污秽,而且是从自性的空性当中,断除自性有的执着和名言无的执着,就称为涅槃(即解脱)。净尽指净化「有」的执着和「无」的执着,也就是不堕常边和断边除在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

  所谓无见者,拨无因果报,非福恶道业,彼乃邪知见。

  应成认为诸法无自性,无自相,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的能力。下部认为诸法如无本身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我们心识随便取名就称为「有」,那么随意乱想可造成事物,则一切法都没有了;因为不需互相观待,也没有因果,没有因果也没有善恶。因此认为没有自性,没有自相,而导致执着一切法都没有,是邪知见。

  所谓具正见,信有因果报,福业善道因,彼乃正知见。

  下部对应成说,你认为一切法是有,因果也是有;当因要产生果时,如果没有自己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无法生起果。所以除了名言有,还要承认自性和自相有。但是应成认为有不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必须透过其它因缘才能产生作用。假使你认为一切法是存在,但不是自性有,你会更相信因果,也能令福德圆满,是善业道最殊胜因。

  有无见若寂,远离罪与福,以及善恶道,佛说正解脱。

  应成所佳性的道理可以斷除一切痛苦,智者所讲性空道理主要依缘起而建立,依缘起的道理可让你了解自性空。由缘起的道理远离无明产生的罪业与福业,虽然生善趣是依福业,但善趣也是轮回。若能破无明,就不会再产生轮回的罪业与福业,以及轮回的善趣和恶趣,如此才有办法得到正解脱。

  见知生有因,是故舍无执,由见灭有因,不认彼有性。

  必须有前因才能产生〝生〞,所以〝生〞必须透过因缘,一切有为法的好坏皆由前因造成,由此可了解一切法并非没有。由于生灭皆由因缘产生,没有不观待而有自性的法。

  前生与俱生,非因非无因,胜义作观择,生亦不应许。

  观察胜义的智慧,一切法既是因果所造,缘起是否有自性?去找法的前因,是前生还是俱生?法是由因缘所造,而且它的前因不是在法的时候才存在,由此了解真实有前因是找不到。俱生因也是不可能,因果是有次第,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因果同时存在。所以因是有,但并非真实有,因为找不到,因此不是自性的因,也不是没有因,所以在以胜义智慧观察时,一切的世俗法是空的。

  此有故彼有,如有长说短;此生故彼生,喻之灯与光。

  无长即无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灯无光亦无。

  知由因生果,世间所共许,但由戏论生,亦不许非有。

  灭亦非戏论,自性即清净,亦不许执有,不依二解脱。

  缘起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好比长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为标准呢?当此物与比它长的比较,此物就变短,反之为长;没有固定的长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为有长才说那是短,因为有短才说那是长。缘起也可透过因果来解释,好比先点燃才有光,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须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无自性,没有长就没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光明非自性产生,必须依火(灯),没有灯就没有光明,所以光明并非本身产生光明的能力。

  世间皆知因生果,也都承认因果存在,但因果的转变并非自性有,而是由实执所幻变。实际上一切法是无自性,因为颠倒识以为有自性。法的生灭若不是由实执所变,而是有自性,去寻找一定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因此不应依有自性的执着求解脱,也不应依都没有的执着求解脱,是依无二慧而解脱。

  远处所见色,趋近必分明,若阳焰即水,趋近何不见?

  如远处所见,世间为真实,趋近则不见,无相如阳焰。

  阳焰以为水,非水非真实,蕴我亦复然,非我非真实。

  计阳焰为水,趋前思饮彼,亦知彼水无,仍执实为痴。

  世间如阳焰,若执有或无,此执为无明,痴故无解脱。

  为何寻找时,找不到一切法?若法是真实,从远处看到的,至近处应该也看到。但是在沙漠地方,因阳光的关系从远处会看到似水,走近看时,为何不见?世间如同阳焰,不观察会看到一切皆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作用,但仔细观察寻找,确实看不到法的自性、自相。把阳焰看成水,但它并非水,所以非真实,我和五蕴也是如此,不是有自性,也不是真实有。以为阳焰是水想跑去喝,等知道阳焰不是水还执着有水,是愚痴行为。世间好比阳焰,执着自性有或一切都没有,是为无明,因为无明而无法解脱。

  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若能如实知,不依二解脱。

  认为一切都没有是邪见,无因果的断灭见会堕恶趣。认为一切法皆实有,而深信因果会生善趣。假使能如理了知法相与目前我们所见是不符合,虽然因缘和合而看到,但只是假名安立唯识而取,其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的。如果能了解此真理,就不会堕入断边(执无)和常边(执有),因此得解脱。

  清净如实知,不执有无见,若堕于无见,何不说堕有?

  若言由破有,义即为堕无,故若破无见,云何不堕有?

  如理了知清净正见,不堕有边及无边,如果堕入一切法都没有,不如堕入一切法都有。倘若我说一切法无自性,你就认为一切法都没有,我说一切法是有,你又认为一切法是有自性。中观应成的有和有自性,无和无自性是有分别的。

  实义说为无,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诸说为无。

  一切法无自性不是无,一切法有是缘起有(名言有),不要说一切法没有,要用心思想一切法是因果造成,因果规则丝毫不爽。为得无上菩提,内心要建立一切法无自性的正见。

  凡说人蕴者,世间数论师,鸺留徒无衣,问彼离有无。

  此唯佛正教,宣说甘露法,离有无甚深,是正法殊胜。

  世间数论师和裸体外道认为,诸法不是自性有就是完全没有。但是不堕入有有边和无边才是佛正教,才是殊胜的正法。

  主要大意已解释,接着只念偈颂,重要的我会再讲解。

  灭已无去来,亦不住剎那,若离三世体,实义云何有?

  二世虚无实,现在亦不住,世间生住灭,实义云何异?

  无住故无生,胜义亦无灭,是故生住灭,实义云何有?

  若法悉恒常,何法剎那灭,若无剎那灭,云何有变异?

  一聚一切聚,若言剎那灭,回异无所缘,彼二亦非因。

  若剎那灭尽,故物云何有?若坚无剎那,故物云何有?

  剎那若有边,初中际亦有,由剎那三际,故剎那无住。

  是剎那三际,思际如剎那,则初中后际,离自他非有。

  方位异非一,无方则无异,离一则无多,离有何法无?

  由灭或对治,令有成为无,若法有自性,何有灭对治?

  是故彼涅槃,不遮世间义,世间有边否?他问佛默然。

  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说,因此诸智者,知为一切智。

  此决定胜法,甚深悉不执,无住圆菩提,遍知诸佛说。

  惊怖无住法,世人爱依着,离有无二边,不习故堕落。

  无可怖作怖,损自复恼他,愿王汝不动,尽力去实行。

  为王不遭损,应学出世理,不依二边义,如彼教宣说。

  罪福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内外道,怖畏不住信。

  涅槃有寂静和去除的意思,涅槃分去除暂时污秽和去除原有污秽两种。去除原有污秽的涅槃,就是去除有自性的涅槃,因为有去除自性有的涅槃,所以去除暂时污秽的解脱才能安立。如果去除暂时污秽的涅槃没有安立处,就无法得到这种涅槃。由于一切法无自性,它的本性非烦恼,所以透过因果可以改变,暂时污秽也可以去除。

  龙树菩萨说:「涅槃是去除原有自性污秽,在去除的当下,若还能去除暂时污秽,此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涅槃,就成为解脱。」此句可能在中论或六十如理论。以自性涅槃来讲,无论轮回或解脱的空性皆相同。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蕴非我我所,非彼亦非无,非如薪火杂,故云何有我?

  此三偈讲人无我。我想介绍如何观修人无我,四百论云:「现在的快乐痛苦,轮回的一切享受皆由无明执着造成。」无明执着是执着外境六法(色、声、香、味、触、法)和自性有的执着。我们需了解要破除的不是六法,而是色等六法的自性执着,为了破除自性执着,必须认识何谓。百论又云:「何谓我?我即独立。」佛常说的无我的「我」,可由独立来认识,不依靠其它,自己本身有能力。入行论云:「认识无我之前,必须认识何谓我。」了解空性之前,必须知道什么是所要遮、所要断,透彻了解自性,才会明白自性是没有的。另有一种解释方法,也是入行论所说:「欲了解此法的空性,需了解此法的本质。」譬如要了解心识是自性空,必须了解心识的本质,若连心识都不了解,不可能了解心识自性空。因此要了解空性,必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所要破除的自性。

  第七世法王说:「睡觉所看到的一切,如:好坏、自他、轮回、涅槃,唯有看到而已,并非由它的境上那方面存在。」,或则当你受咒语影响,看到一切皆如梦幻,但是无论做梦或受咒语影响,与实际是不符合的,我们可由经验去体会。因此虽然看到一切,但是这种存在是因果造成,不是从它的境上能力产生,我们无法用手指出,详细寻找也找不到。由于无明串习的缘故,我们在皈依佛时会认为,佛从他的境上圆满所有功德、断除一切过失,所以我皈依佛。我们都很重视自己,我是从境上产生;认为空性是很实在、很独立,是从境上产生,都是以此心态听闻空性道理,学习空性或观修空性。事实并非如此,眼前乃因无明串习,依因果才看到,唯识而取假名安立为有。

  因此观察事物是否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很重要。倘若法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当寻找境上的性质时,为何又找不到境本身。好比寻找士夫(众生),先思惟众生是他的身蕴?还是意识?假使众生是他的身体,身体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形成,众生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空、非识,也非六大聚合。不依六大有没有其它的众生?没有。众生依地水火风空识和合称为众生,但是地水火风空识聚集,一定叫士夫吗?不一定。聚合体本身不是士夫,士夫也非六大的每一支,所以士夫不是真实的。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串习,会使我们看到一切法是有自性,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但是唯有看到,不一定执着。颠倒识和错乱识有差别,错乱识指执着的东西和看的东西不同,例如自性执着是执着诸法有自性,而执着瓶子的意识不只看到瓶子,也会看到自性,只是所执着唯有瓶子而已。因此空证比量所认识,所执着唯有空性而已,但是在看空性当下,会把空性看成自性有,所以空证比量也是错乱识。未证得圣道之前,凡夫所看到都是自性相,但所执着不一定是自性。假使一切法从境上产生,寻找应该找得到,但事实却找不到,所以法是有,但它的存在方式并非不依其它因缘,能从它那方面独立现起。如此思惟,会了解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虽然看到,但在看到当下,本身会有因果作用;有因果作用同时,又不是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的因果作用。透过这样观察思惟,对于无我才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寻找胜义时是找不到一切的,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例如:面前没有大象,但有地毯。假使有大象,寻找时应该找得到;虽然有地毯,寻找地毯也找不到。大象是完全找不到,而找不到地毯不是没有地毯,只是以胜义去寻找,此二者都没有是一样的;但是所得的结果不同,一者有,一者没有。寻找〝我〞的时候,在寻找当下不会找到任何东西,甚至意识也找不到。但唯识派认为寻找当下会找到阿赖耶识。应成派认为〝我〞是在不寻找,不观察时唯识而取名的〝我〞而已,去寻找时找不到,所以〝我〞的成立就名相而言,唯名而取的〝我〞。假使〝我〞是独立的,寻找时应该可以找到,但是应成派以理智去做胜义的观察,却找不到〝我〞的存在。

  当认识何者该断除,而且认定此是正理时,如果有其它正理可损害,这个所认的正理就有问题,所以了解真正的正理很重要。入行论说破实执的方式,不是靠祈愿,也不是遮挡执着。因为实执所执着是一切法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是真实有。若能透彻了解一切法的真正性质(不是自性成就),破除自性有的执着,实执自然消失。因此经过寻找假义,即寻找〝我〞在哪里?什么是〝我〞?〝我〞的性质是什么?透过这样寻找,假使找不到〝我〞,慢慢会认识去除我是自性有的遮相,认识遮相即认识什么叫自性火大若無性,三大豈有性。先以我是有自性,再去寻找自性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为什么我可以看到,可以体会到?也就是从内心涌出一个我,不需依靠其他现出的一种我。如此的观察思惟,渐渐会了解,原来我所看到有自性,从它那方面独立真实的我,是因为无明的过失,不是境上的过失。由于无明串习看到这一切,不是境上本身是真实而让我看到,境上本身是无真实,由于意识的真实执着看到一切是真实。宗喀巴大师说:「一切法唯名言有。」一切法是唯名而取,但本身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以及唯名而取当下,又透过因果的运转而造成一切的好坏。此三者的关系配合的非常奇妙,本身非独立有,所以依其它因缘产生,产生当下如梦幻般是唯名而取(唯识而取)。如果一切法是从它那方面独立有,就不像梦幻,不需依因果,一切作用皆独立产生。

  为了更透彻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净罪积资)。如理不断地思惟缘起性空的道理,有一天当你看到一切的事物,好像是自性有的当下,马上明了这些都不是自性有,只是缘起的幻化而已,由于无明串习而看到。譬如:有人原本视力很好,但因为某种因缘,不管看什么都变成两个,好比看到两个月亮,但他在看到的当下,马上明白只有一个月亮。同理,对于缘起性空的道理有绝对认识,有甚深了解,当看到缘起有的法马上了知是无自性,这时才有决定把握,透彻了解缘起一定性空,性空一定缘起的道理。空性对于净化内心的烦恼有很大的帮助,以远处着想是断除烦恼,就是在平时,如果多多训练串习思惟空性道理,对改善内心也很有帮助。

  宗喀巴大师从小时候到三、四十岁,广学显密教授,累积福智二种资粮,供十万次曼达拉,到惹嘎的地方闭关,遍尝种种苦行,才有一点点授记,梦见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等。有一天,宗大师看到菩达巴利达(佛护)的书,里面写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时他才了解最细微的空性。宗大师是经历几十年苦,积集几十年的资粮,才了解空性,当时内心有特别感受而写了一部「缘起赞」。在「缘起赞」里他赞叹的说,从以前我就很相信您(佛),但不知道您的功德是如此圆满,透过缘起性空,我才真正了解您的功德是不可思议。此时宗大师才真正得到对佛的胜解和信心,以及很强烈的皈依心。所以「缘起赞」的用辞不是表面的言词形容,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思惟空性,必定对内心的改善有极大帮助,而且能辅助悲心,以及去除贪瞋,由于了解一切皆虚幻,何必执着诸法实有自性,因而对佛的信心和三宝的皈依心更强烈。以前宗喀巴大师依止上师,从不会吃青稞粉到年老,最后才了解空性。我以前也不会吃青稞粉,吃青稞粉需要搓和揉才会结成一块块,有一次在典礼上,我吃的满脸都是青稞粉。前面说宗喀巴大师有天梦见龙树菩萨等五尊,给他很大的加持力,因而了解最深奥的缘起性空道理,并作了「缘起赞」称赞世尊善说缘起理。这时宗大师说:「有智慧的中观论师所讲的空性道理,是依缘起而成立的,这种甚深正理只有中观应成了解,所以他们敢在大众面前大声的说:「性空的道理是缘起。」宗大师所说的这句意义深远的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刻,而且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佛教传到各国,不同国土有不同的习俗,学佛与唱颂方式也各异;但是佛教徒内部关系不太良好,我觉得应该改进,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密切。以我们西藏人而言,若要他们作仪轨或修法,都做的很好,但是却不注重三学(戒、定、慧)及三藏(经、律、论)的内涵。也许在场的法友们也有如此现象,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

  以下是讲法无我,三大皆无自性。

  三大非地界,非彼亦非无,一一亦如斯,诸大如我虚。

  地水及火风,一一悉无性,离三亦无一,离一亦无三;

  若离三无一,离一亦无三,各别既非有,云何和合成?

  但若各自有,离薪应有火,动碍与相聚,如彼水风地。

  火大若无性,三大岂有性?三大缘所生,诸法悉相顺。

  以彼各自成,云何更互有?若各自不成,云何相互有?

  若谓各自无,一无况余三,若非杂非一,离亦各自无。

  诸大非自有,自相云何有?各无多亦无,故相世俗说。

  色声香味触,实义亦如斯,眼识及诸色,无明业与生,

  作者业及事,因果及时际,短长等诸法,名名者亦然。

  地水及火风,长短及粗细,善等于圣智,佛说悉遮灭。

  诸法在未观察时,以世俗而言都会看到实有,但如果再仔细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无法找到任何的世俗。因此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的这种「圣智」,称为观察胜义的智慧。无论地水火风、长短、粗细、善恶,在观察胜义智慧当下,看不到任何世俗法,因此佛说以圣智来看都是遮灭。

  识无形无边,诸法之主者,地水及火大,风等实不见。

  「诸法之主者」并非说空性是创世主,可以遍满一切;而是指诸法本性是自性空,以空的性质来讲,诸法皆一致,所以称空性为「诸法之主者」。在观察胜义智慧当下,地水火风这些世俗相都看不到。

  此中长与短,粗细善不善,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灭。

  圣识因无明,昔有诸真义,为知于圣识,是后皆遮除。

  识如火之薪,诸法皆如是,于诸如实择,具光燃烧尽。

  由痴昔执有,而后观实义,寻有既不得,无事何可得?

  「执有」是执取有,在此的「痴」不是无明,是一种正量。所谓世俗谛的「谛」是真谛,不是指境上皆真实,而是未观察当下诸法好像真实有。在这种未观察当下因由实执(自性有的无明执着)所感受到的世俗意识,都会认为这一切是真实有。但是观察当下所看到却是完全不同,不是从它那方面有,是无自性。观察时,一切「有法」(无常法、有事)都看不到,无事法(常法)又怎么看得到?

  色法唯假名,虚空亦如是,离种宁有色,唯名亦无性,

  受想行及识,大种等诸法,应勤如是思,故六界无我。

  色法是有形状、有颜色的物质。在未观察当下寻找是实有,在观察当下却又消失找不到,所以色法是假名。去除色法的是遮分(无为虚空),不会碰触到的称为虚空,虚空是由色法来安立,没有色法无法安立虚空,色法既是唯假名,虚空当然也是假名而已。同理,「离种」是离开自性唯名的四大,四大既是唯有名而已,色法当然也是唯有名相,而且是无自性。藏文另有一译本只有「唯名」没有「亦无性」,但皆同义,因为唯名本身也是无自性。

  【宝鬘论】最主要第一品大致介绍过,但是平常日常生活所需要思惟的主要观念已讲过,你们要时常串习,训练思惟的能力,如此对你们才有帮助。谢谢你们来听经,我很高兴。

  附录:佛法问答

  问1:透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了解唯明唯知的意识,和以空正见了解意识,有何不同?

  答:前面所讲的唯明唯知的体性,并非指胜义谛的意识,是以世俗来解释意识,如果能透彻了解世俗方式的解释心识,就会了解心识的本质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由此要了解空性比较容易。因为己经了解识法的本质,再去了解特征就比较容易。虽然心识空性和瓶子的空性,以究竟性质而言是一致,所现的相皆是遮相,但空性所依(心识、瓶子)不同。如经典上说:「烦恼从心识的空性中断除。」这种空性指意识的空性。佛的法身有去除暂时污秽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法身。后者指佛意识上的空性。

  经典上说「心并非心,因为心是光明体性。」因为这句话建立了四部宗义。光明体性所指的光明,以经典所说是显密共同讲的光明。但密教有它不共的说法,也是最细微的光明,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前面有说行善和造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以身而言有的是以折磨自己身体,让身体受苦行为行善;把重点放在多持咒、多念佛是以口业修善;以意门行善是思惟无常,或无我空性道理。四百论云:「行善主要以意门为主。」所以最主要的学佛方式是意门,有心修行者要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以及内心的意乐。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法好比良药,所治疗的是烦恼痛苦。当内心有痛若必须用法药对治,因为大部分的身业口业都是由意业产生,身口二业的好坏主要由心造成,所以正对内心的痛苦需用法的良药,才能断除身口意三业的过失。

  西藏一些噶当巴的上师曾经说:「不是在一切都很顺利时,才像修行者;遇到困难时所有贪瞋痴都现起,就不是修行者。」遇到困境可以应付自如,当内心烦恼的旋风吹起时,同时能以法药调伏它,才称为修行者。有个西藏修行者的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本恭甲上师还未出家之前,是个贪欲很强的小偷,出家后慢慢调伏内心,到深山闭关。有一天,他的施主要来拜访他,他赶快在佛桌前布置一些供品。但在布置时,他突然有个念头「为什么我要布置供品?」,他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原来今天施主要来,我才布置供品。不是为了法,我为世间八法所控制。」于是抓了一把灰尘往供品撒过去,然后在那儿睡觉。当施主过来看时,觉得这位修行者怎么不修行反而睡觉,而且供品那么脏也不清理。这件事被一位帝巴垛上师听到,非常赞叹本恭甲上师,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法。瑜伽上师弥勒日巴一生都为了法,不让自己有好的衣食,不要名利,观察自己对世间八法(八风)的欲念有否生起,一生起马上对治,如此才是修行者。否则外表像修行者,内心根本不是修行,还做一些不如理的事。

  问2:初学者,没有修行经验的人,修行的次第应该如何着手?

  答:不要念诵太多,以个人经验,念很多而不去思惟涵意,只是浪费时间。但是【宝鬘论】后面有几句偈颂,却应该常念诵,甚至背起来多加思惟。譬如思惟空性时,就看有关空性的偈颂,反复思惟空性的辞意。

  问3:宝鬘论说:「信为先」,但现在有许多上师为名闻利养做事或传法,甚至做些不该做的事,我们如何相信这位上师?

  答:我所讲的“信”是依理由产生的信心。如果是依正理信任上师,就不会信错外道的邪上师。依止前,要先观察上师的行为是否为了名闻利养?所说与所行是否一致?有否净化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些小小过失,假使大致上都如理,具有功德,就可以信任。这是以正理透过观察思惟的自然信任,不是冲动、机动性的信任。我们西藏人有很多在沮丧灰心时,内心无法提起心罚,自己没有决定能力,唯有依靠他人,当遇到邪上师马上会依止,这就不是依正理的信任。

  无论目前人生或未来前途,观察很重要。尤其想要学佛的关键上,会想依止上师听闻佛法,依止前,观察上师条件,更是非常重要。萨迦法王曾说:“当我们买金银或马时,因为想得好的金银,好的马,虽只是短暂的享乐,会很仔细观察才买。但是为了未来前途要依止的上师,却不观察,反而像狗闻到肉什么都吃。暂时的买错可以丢掉,未来重要的前途,目前要依止的上师,却是影响深远,应该更仔细观察才对。”我常半开玩笑说,在依止上师之前,要用如大象的鼻子挺高拉长,闻上师前后味道是否相同,相同者可以依止。如果前面具有各种威德,后面空荡无物,对你和他都无好处,不要依止。

  外国人时常争取个人权利,穿衣服也讲究配合地位,这点我不是很赞同。当年弥勒日巴在山洞修行,如果戴著华丽的黄帽,是否很可笑?弥勒日巴只有一根行走用的拐杖,穿著破烂的衣服,但他所证得的成就却是最殊胜,与穿著不符合,因此我们要追求的是内涵,不是外表。释迦牟尼佛知道这点很重要,所以从戒论的上师到无上瑜伽干师的条件都分的很清楚,讲的很详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自己未调伏就无法调伏别人”。调伏内心主要依三学,看上师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世尊所讲,就可知有调伏否。因此你们也要好好的观察我(喇嘛)。

  问6:何种方式可以快速了解无我?

  答:答案是零。我不是很有经验,而且什么都不了解,现在唯有一点点经验,是累积三十年的心血。洛桑嘉措大师去见喇嘛一切天津嘉措,听到天津嘉措的故事很感动,于是闭关修行四十年,才达到能修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阶段而已,所以不是很简单。弥勒日巴上师在送冈波巴大师之时说,我把传承都传给你了,但还有一个最深奥的秘诀不传给你。当时5冈波巴大师请求上师赐给他,于是弥勒日巴上师就给他臀部,臀部上有一大块溃烂的肉疮,冈波巴大师看到感触很深,原来学佛所得到的一切,是用苦修换取来的,并非一步登天,因此要成道也需要苦修的,想起弥勒日巴这段故事,我也很感动。所以永远不要用简单的心态学佛。有位上师说,刚开始学佛时,整天不吃饭拼命学习。学到一点皮毛,以为自己是很厉害的大师,就不学习,三天不学又不会了。因此精进好比水的续流是持续不断的,我觉得弥勒日巴上师很伟大,虽然我无法沾到他的千分之一的边,但我会效法他,咬紧牙关继续坚持下去。

  问7:如何更坚固了解无我的内涵?

  答: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不管学什么,都要对所学的内容,有把握有信心,如此才会学有所成,因此如果能对《宝鬘论》的涵意很有把握,一定有所成就。一般“我”的用词有二种解释,不好的我和好的我。以我的角度轻视某些人,是不好的我,是要断除的我。好的我是以我的角度愿意负起责任,为了圆满一切众生的利益,我要成佛。“欲”也有二种解释,没有正理的欲(贪欲)和正理的欲(为利有情愿成佛),具有二悉求的发心是菩提心,希望众生成佛和欲求自己成佛。藏文的嗔和忿有差别。动机是好的,以大悲心教训他人当下的念头是忿。嗔是属于六大烦恼,忿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

  问8:请问喇嘛您想建立比丘尼戒条制度,目前反应如何?

  答:我们时常如集佛学专家开会,两年前在达兰萨拉曾举行会议,讨论比丘尼戒的问题。当初在西藏有位董给却杰的仁波切,曾经传比丘尼的戒打,但此传承已断掉。根据许多的证据发觉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制度不是很完善。但是中国有许多比丘尼制度传承很清净圆满,戒律也非常完善,去年我去台湾,特别针对此问题作研究。目前已有计划的与研究比丘尼戒的佛学专家们开会,拟定一些条文,传给世界各国的佛教团体,我们会努力做好推广的工作,使这些条文成为正式的仪轨,如此才能使比丘尼戒的制度留传下来。这些必须再经过大决议才能定案,而且会议之前还要与佛学专家详细研究讨论。

  问9:造恶必须透过后悔、忏悔才能去除恶业。英文的Grilty和后悔有何差别?

  答:我不是很了解英文Guilty的词义,藏文也找不出同义词,假使Guilty是断掉一切善业,毫无希望,沮丧灰心,此间差异就很大。我不知英文的后悔和Guilty用词上是否有差别。但是我在猜想,后悔应该是经由挫折让人改善,对以前所造恶业产生不希望再做的心态。

  问10:一切有部的见解是堕入有边,中观应成如何看等?

  答:所谓有边是执著诸法有自性。一切有部不但执著一切法有自性,更以理由来安立诸法从它那方面产生,中观应成认为在此执著未断之前,是无法断除烦恼,唯有增长烦恼而已。

  一般烦恼的定义,集论里说,,使你焦虑难安,心绪不宁的是烦恼。执著补特伽罗是独立的、实体的无明烦恼,比较容易认识,所造成的贪心和嗔相,也比较容易了解。这种使内心起伏不安的烦恼,是可以由经验体会到的。但是细分的诸法无自性(空正见);以及执著诸法有自性的无明,却是难了难知。因为执著诸法有自性的无明,还有与它相应的贪嗔,遇到悦境想要,是贪心,遇到不悦境不想要,是嗔心,此二者因为与细微的自性执著相应,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实有,无法体会到它使内心不安。所以中观应成所讲的,与集论的定义有点不同,集论所讲的范围比较小,没有包括细微烦恼。由此可知唯识所执著的有边是比较粗分的,中观自续派对有边的执著是稍细的,虽然唯识与自续派仍堕在常边,但是这种烦恼确实很难捉摸到,很难了解。

  宗喀巴大师无论解释任何粗细分正见,都会讲如何认识粗细烦恼,也就是以正见相应的破除烦恼方式作解释。假使最细微的自性执著,没有与它相应的贪嗔烦恼,我们只要破除粗分无明,就可断除所有烦恼,但我不如此认为。我觉得宗大师的见解很实际,也很有道理。细分的正见未了解之前,虽然透过粗分正见断除许多粗分烦恼,但并不表示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细分正见破细微烦恼。细微无明,有它相应的细微烦恼,虽然了解补特伽罗是无独立的实体空,但内心还是承认一切法是有自性,因为有这种认许,所以会产生细微烦恼,无法断除最究竟的烦恼。假使能了知一切法无自性,不是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就能遮挡最细微无明,才能遮除一切与无明相应的烦恼。因此认识正见的粗细分,对于断除粗烦恼有很大帮助,此二者不是毫无关系,而是互相辅助。

  问11: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其结果影响是不好,这时是应该遮止意乐的过失,还是放弃做此事?

  答:有许多角度可以解释。例如做善事盖医院,此事业是善业,但是盖医院时被世间八法所影响,意乐就有偏失。这时应观察自己的意乐,觉得不好的念头,蓄意调整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是善事业不要放弃。做善事前先调整自己的意乐,如此才能圆满一切善业。

  问12:请喇嘛尊者用英文开示,因为您的英文讲的很好!

  答:太困难了,假使我用英文解释佛学道理,我想你们所学将不是圆满的佛学。

  问13:请问喇嘛您说意识是无始无终,那么人死去后意识会转变,如何生在来世?

  答:我认为粗分的意识会生灭,但是以大手印(大圆满)里讲的最细微意识,即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此意识在最细微的光明的性质当下不会有生灭。有位大师说,生与灭皆是由粗分别妄想所造成,不是以空性的角度作解释,因为在细微的光明意识时没有生和灭。光明是无论何时都有,只是光明弱时粗分意识现起,接着气流跟著转动,然后带动更粗分的意识,此称为分别妄想,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意识。当气流停止转动分别妄想消失时称为死,但光明还是存在,所以生死是由气流转动的分别妄想而看到而已。

  问14:我们为了不堕三恶道,为得增上生而行善,这种意乐是否算爱我执?

  答:如果自己和他人比较时,自己的地位低于他人,这种执著就不是爱我执。反之就是爱我执。我所说的爱护他人,放弃爱我执,并非不能圆满自己的事业。佛陀的色身你为他利色身,佛陀的法身称为自利法身。此间差别是,他利色身讲法可以直接让众生看到,使众生悟道:自利法身是佛的智慧,此乃凡夫无法看到,佛也无法把智慧送给众生,所以称为自利。菩萨们所要学的是他利色身,但必须得到佛的智慧才能圆满一切众生,所以需要自利法身。此自利的地位胜过他人不算爱我执。堕入畜生道很难修习菩萨道,所以为了广大利益有情众生,应造投生增上生的善业。

 
 
 
前五篇文章

法海集三 第三部分:释菩提心论 1 佛法概要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赠木易女士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赠娟女士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赠芳女士

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送友人

 

后五篇文章

法海集三 第二部分:增上生与决定胜 1 前言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7 结赞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6 空性的安立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5 空性之重要

法海集三 第一部分:中观论 4 解脱之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