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一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一天

 

  现在我们要讲到的是《入行论》里面的第六品:安忍品。“如何修持安忍”科之第四:消除因怨敌获善而生之嗔心。

  前面讲到,在自己和自己的亲人遇到困境时,应该生起正见、修持安忍,而不应生起嗔心。现在则要讲述,当我们的怨敌、与我们关系不好之人,彼等得到利益时,也应观修安忍,不要产生不悦之心。

  共十一个颂文。

  赞扬怨敌具功德 彼若欢喜得安乐

  我心何不随赞扬 亦能令我心欢喜

  这句颂文是说,当有人对我的怨敌所行的布施、持戒,乃至于其他功德,进行赞叹时,赞叹者本身会因此得到很大的欢喜——称赞别人,也会让自己得到随喜的快乐。“我心何不随赞扬”?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同那个赞叹者一样,来赞叹怨敌的功德、也让自己心里生出欢喜呢?

  如是我心随喜乐 能生安乐亦无罪

  诸有德者所赞许 亦是摄他殊胜法

  下面诠说随喜赞叹的功德。

  在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时,自己的证量如果超过了做功德者,随喜的功德甚至会超越对方的功德。赞叹随喜,本身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功德。通过它,不仅自己会得到欢喜,也可以让别人得到欢喜,对自他都是极愉悦事。为什么不去随喜赞叹他人,让相互之间都欢喜呢?

  这种功德,“能生安乐亦无罪,如是我心随喜乐”。

  “能生安乐亦无罪”,今生、来世都能得到安乐,而且是清净的。其余如嫉妒等,都掺杂有许多的罪业。但随喜的功德丝毫无染、是清净的,而且令自他都可以得到欢喜。“诸有德者所赞许”,当你赞叹自己的怨敌时,诸佛菩萨会非常认可、称赞你这样的励行实践。

  这样去随喜赞叹他人,自己的言语会非常柔和,甚至可以调伏摄化他人。“力行爱语”,菩萨行持之一便是爱语。爱语,即赞叹随喜等,种种饶益他人、让他人欢喜的言语。通过赞叹随喜别人,可以很好地慑服别人,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听从。

  若谓他获如是乐 汝不欲彼安乐者

  佣工雇值不酬故 见与不见利俱失

  此时黑白二色的自己再次辩论。黑色的自己说道:为什么不想赞叹他?因为赞叹会令他欢喜,而我却不欲他得到安乐。

  白色的自己便驳斥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你雇佣的仆人、亲眷,也不应给予他工钱了。因为给仆人工钱,他也会很快乐。“佣工雇值不酬故”,不酬,即不应该把报酬给他。可是一旦不给他工钱,他就不会再为你做事。“见与不见利俱损”:见,指现前,即今生得不到欢喜;不见,指未来世,亦得不到欢喜。

  如果总是不想让人快乐,连任何一个令人高兴的行为、例如付给仆人金钱,都要断除,今生不会有任何人帮助自己;来世,则因为不肯给予他人安乐,自己亦不会得到安乐。这样去做,今生来世,都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可得。

  对眷属、仆人,我们一般是清楚的:如果不使他们高兴,他们便不会为我们做事,失坏现世、后世的安乐;在面对怨敌时,我们也应当了知:情况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断除这种不想让别人欢喜的行为,尽量地让人愉悦。

  他人赞我功德时 若许为他安乐事

  何故赞他功德时 不许我心得安乐

  当别人对我修持的功德,予以赞叹时,我心里总是想,也希望你得到赞叹随喜的欢乐。他称叹我,我自然觉得他好,也想让他心生欢喜、得到安乐。以此类推,为什么在我称赞他人功德时,不承许我心里能得到安乐?这是不合理的。

  通过赞叹,能令自他都得到欢喜,为什么不去做呢?别人赞叹自己时,自己快乐时,希望他也欢喜;自己赞叹别人时也是如此,希望被赞之人欢喜,自己也会快乐。所以,应该多方面地去赞叹别人。

  欲求一切有情乐 菩提妙心既生起

  有情若自得安乐 何故由斯生嗔恚

  我们原本为了利益这无量无边的有情、希望他们得到一切的安乐,为此而发起殊胜的、广大的菩提心。为什么现在有情自己得到了些微安乐,为什么我快乐不起来、反而生出嗔恚呢?

  发愿欲令诸有情 成佛堪受三界供

  仅见微劣利养时 何故于彼与热恼

  我们曾经发愿,令一切有情都能成佛、堪以承受三界的供养。三界,又名三地,即地下、地上乃至天上。初发心时,我们誓愿让一切有情都成佛,得到普受三界众生供养的广大福德。为什么现在见到有情稍微受到一点微劣的供养,就生起这种嫉妒的热恼呢?应该欢喜才对啊!不应该生起这种不悦、嫉妒的心。

  轻蔑的人、或怨敌之类得到一点利养时,自己一旦生起不能安忍的心,或者嫉妒热恼时,便念一念这个颂文:最初曾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成佛利益众生,让有情得到三界应供这样广大的福德。现在对方只得到一点微劣的利养,自己为何还要生起难忍的心呢?这样诵一诵、念一念,也反复地思维一下,来破除自己那种嫉妒的热恼。

  自应瞻者自瞻养 自行施予大勤劬

  若从亲友能自活 何反嗔怒不欣喜

  这里用比喻更进一步说明。“瞻养”,此处应为“赡养”。

  自己的父母妻儿,自然需要自己来养活,无论吃穿等各方面,都需要自己来承担责任义务。为了承担他们的生活开支,自己还要非常辛苦,才能挣得一点饮食衣物来养活他们。如果某个时候,父母、妻儿能从别的亲友那里得到奉养,这对于自己是再好不过了。“何反嗔怒不欣喜”?在这种情况下,嗔怒是不可能的,反而会非常欢喜。通过此喻,来说明一切有情若能得到一些利养,自己也应当高兴。

  自己发愿利益一切的有情,这一切的有情自然也包括了自己的怨敌。这些怨敌、自己轻视的人、平时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他们本身能够通过精进的修持来让修为增长,由自己的功德而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如果他们自身能够顺遂地在修行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上前进,自己就少了一份责任,所担负的重担也就相对轻了很多。这种情况下,自己理当很高兴才是,而不是在对方得到一点小小的利养时,生起嫉妒的心。

  此犹不许众生得 是谁许彼得菩提

  若嗔他人圆满事 云何能有菩提心

  “此”指什么呢?就是连一点点微劣的恭敬利养。连这点,自己都不希望那些众生得到,那么是谁原来发如此广大的菩提心,要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果呢?这样的事情就太颠倒了,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

  对于他人些微的圆满、一点点利益、少许的功德,都产生难忍、嗔恚嫉妒的心,又怎能寄望自己有安立一切众生于菩提果位的菩提心呢?有嫉妒和嗔恚的心,菩提心生起的机会就不会有。

  这样思维对于自己是很有用的。自己有时产生嫉妒心,对他人的圆满、利益难以忍受时,就念一念、思维一下,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嫉妒心压服,乃至让它不现行。经常念一念,最好能够背下来。

  若从他家有所获 其物或在施主家

  一切悉非汝所有 施与不施汝何涉

  此是从供养之物的角度来分析。

  供养怨敌的这些衣服、饮食、资财,无论怨敌已经从施主那里得到,或是施主尚未供养怨敌、还在家中放着,这两种情况都和你没有关系。供养了也好,不供养也在施主家,非你所有。管他供养不供养、布施不布施,何必在那边咬牙切齿、嗔恼难过,又关你什么事呢?

  就供养之物而言,不管别人布施也好,不布施也好,都和自己毫无关系。而你一旦生起嫉妒热恼的心,不仅供养之物自己没有份,自己过去积聚的一点福德也被嗔心所破坏。赔了福气又得不到供养,可谓两败俱伤。

  或由福德或信心 何故弃舍自功德

  自己得不到利养,得不到恭敬,都是因福德不足所致。想得到利养恭敬,就要有这方面的福德,所以应努力培福。从前积累的福德资粮多,现在得到供养恭敬也就方便一点;或者是通过现时的持戒多闻,令白衣(居士)生起敬信,信心生发后,自然会对你奉上种种的利养。对于这些,为什么要用嗔心来破坏,将自己的福德、持戒多闻等功德都弃之不顾?把这些都舍弃后,自己本想得到利养,却又更得不到了,智慧也越来越差。

  自己内心已具足诸多的功德,从前也积累了许多,现在却对这些功德一点也不去珍惜,以嗔心、嫉妒的心去破坏,太不值得了!而且,即使仅于持戒等方面去修持,现生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的各方面的福德因缘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殊胜。

  获得功德不执持 请问何不自嗔恨

  对于自己拥有的功德,不去珍惜保护,反而用嫉妒嗔恨去破坏,何不干脆自己嗔恨自己?应严厉地责备自己!

  汝于自先所作罪 不惟怙过无忧悔

  转于他作福德事 妄冀齐驱作争竞

  观察思维得不到利养的因:正是自己的恶业。然而对于自己往昔所造的诸多恶业毫无忏悔之心,好像无所谓的样子。非但不忏悔,还妄图和其他在过去培有大福德的人竞争。别人得到福德,乃是在过去做了广大的福德善法所致。自己从前造作了那么多恶业,现在不去猛厉忏悔,还要和具大福德者竞争攀比,实在是不应该!

  下面进入科判第二科之二:遮除自己所欲受挫之嗔。

  意为:自己所希望之事,一旦为他人所障碍,也应当去修安忍。

  此中分成两部分:一,对于怨敌,原本希望他们遭遇种种违缘,当有人从中作梗,令他们得到安乐,自己便容易生起嗔心,此时应修安忍;二,对于亲友,原本希望他们值遇一切顺遂,但有人从中作梗,令他们得到种种伤害,也容易生起嗔心,此时也应修安忍。如此,分成对敌、对亲这两方面。

  先一,在希望敌人得到形形色色的损恼,但由于别人保护了敌人,没有达成自己所望,这样容易生起嗔心,应该修安忍。这里讲了三个颂。

  第一个颂:

  苦令怨敌心不乐 于汝心中有何安

  如果说,怨敌受到损害、感受痛苦,自己会很高兴;如果有人帮助敌人,则容易生起嗔心。然而,“苦令怨敌心不乐”,这种痛苦让怨敌心不快乐,对于你来说,又有什么利益呢?

  仅由汝心希愿力 亦不成彼损害因

  若只是你发出恶愿,希望怨敌遭受损害。那种邪恶的心希望仇敌受苦,然而亦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对他人并不能造成真正的伤害,反而最大地、真实地伤害了自己。

  虽令由汝心希求 能使他苦汝何乐

  即使侥幸地按你的愿望实现了,怨敌确实受了苦,对你也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若谓满足快意故 为害之烈孰过此

  这是自己的回答了:我高兴如此!希望一泄心头之恨,对方恰好就受到损恼,自己仅凭此事就可畅心快意。这是一种非常邪恶的心态!这种猛烈的害心,“为害之烈孰过此”:你这种希望他人受苦、幸灾乐祸的心,对自己的严重伤害,还能有什么超过这个?这种猛烈的害心,就可以让自己现在不安乐,乃至来世堕入恶趣。此种幸灾乐祸之心,邪恶莫过于此!

  烦恼渔夫投钓钩 锋锐难堪大痛苦

  此是比喻邪心所召感的来世剧苦。邪心,即“烦恼渔夫”;锋锐的钓钩,乃是比喻猛烈的恶业、害心。“锋锐难堪大痛苦”,这个名为“嗔恚”的渔夫,投下以“猛烈害心所造的极大罪业”铸成的钓钩,锋锐难当。

  执我投于心狱镬 定为鬼卒相烹煮

  烦恼渔夫以恶业的钓钩轻易钩住我们,将我们投掷到有情地狱,在油锅之类的釜瓮中,被鬼卒争相烹煮,饱受剧苦。

  这样的比喻我们经常看到。如一条鱼,贪著鱼钩上的诱饵,然后被捉住,在锅里煎熬。人也是贪著一点五欲的享受,造作了各种各样的恶业,然后堕入恶趣里面。通过“烦恼渔夫恶业钩”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说出贪著一点点小利,所受的伤害却是很极大。

  宗喀巴大师说过:希望怨敌不要兴盛、永远地衰败,这样邪恶的心对怨敌起不了任何伤害,反而让自己受到这种痛苦的煎熬。即使碰巧对方真的衰败了,也是自他俱损。对于这种希望对方受害的幸灾乐祸之心,应当反复思维它的过患,然后猛厉断除。

 
 
 
前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三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四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六天

 

后五篇文章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九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八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六天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