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竹庆本乐仁波切:情绪的智慧:勇士的旅程 |
 
竹庆本乐仁波切:情绪的智慧:勇士的旅程
情绪的智慧:勇士的旅程——竹庆本乐仁波切开示 译者/林瑞冠 审订/施心慧 根据佛陀的教法,我们有三种看待情绪的方式。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将自己视为与我们的情绪作战的勇士。首先我们视情绪为敌人;接着将它视为朋友;最终体悟到情绪即是智慧,它也庄严了我们的道路。行走在这条旅程上的勇士,他们心中的情绪与智慧融合为一。 当我们踏上精神的旅程时,我们就把情绪视为有害之物。在佛教的经典中,贪、瞋、痴就是所谓的「三毒」,或称做「烦恼心(Klesha mind)的根源」。Klesha(译注1:梵文,即「烦恼」)被译成「烦恼的心」或「混乱的心」,它的意涵不仅包含了情绪在内,也包含了痛苦的根源——无明。当我们明了这些基本的情绪就是痛苦的起因时,就会知道由于受到情绪的牵连,因而导致我们陷于轮回之中。 贪、瞋、痴对于众生所造成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们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不过,我们的这条道路就是要开始认出三种根本的毒,以及与三毒相关的许多痛苦。要认出它们并不难。如果我们就坐下来,仔细的想一想我们的人生,我们会发现有无数的痛苦与三根本烦恼或三根本毒是有关的。 刀刃 伟大的印度大师寂天菩萨开示:“许多的痛苦都来自于贪欲,就像是「刀刃上的蜂蜜」。”他以意象的比喻,让我们明了痛苦是如何的从「贪根本毒」生起。在这个例子中,请想象在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刃上抹着蜂蜜。当我们舔蜂蜜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蜂蜜有一种天生自然的贪着,一种天生自然的执着、渴求的感觉。第一口的味道是甜的,一开始我们会产生些许喜悦或快乐的感觉。然而,一旦我们变得对蜂蜜更加着迷时,我们愈舔愈用力,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锋利的刀刃割自己的舌头。 寂天菩萨也同样开示了,当生气或瞋恨扰乱了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上是无法找到片刻的宁静。我们全身颤抖着,这让我们的心更加的混乱。根据寂天菩萨的开示,当我们受到瞋恨的干扰时,我们连晚上都睡不好。因此,从一开始就认识痛苦的成因,基本上就是这三毒是很重要的。而三毒的成因就是我执,这也是烦恼心的各种体验的根源。 寂寞的勇士 小乘之旅:将情绪视为敌人 一开始,我们将情绪视为敌人。在我们的世俗世界里,当我们提到「敌人」时,通常是指造成我们痛苦的人。如果敌人不是造成我们痛苦的人,那么敌人是什么呢?我们在面对情绪时,将情绪视为敌人,就好像在战场上一般。我们就是勇士,正在与情绪这个敌人交战。这是谈到面对情绪的第一种方式时,引自佛教经典中的惯用例子。 在这个阶段中,勇士最需要发展的第一种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弱点。此外,作为一名勇士,我们需要接受更进一步的训练,以加强我们的技术、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般若智变得敏锐。勇士也需要了解敌人的缺点和长处,尤其需要认识敌人的长处。这点是尤其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打仗时,不应该低估敌人。 这场战争发生在我们内心的战场上,发生在我们内心与外在的环境中。我们有敌人,也就是我们的烦恼心;我们也有敌国国王,就是敌人的统治者。支撑我们烦恼心的那股力量,就是我们的我执,它就像是棋盘中敌方的国王。而密切合作的贪、瞋、痴三毒,就像是国王的将领们。此外,从三根本毒所生起的其他所有情绪,就像是执行将领指令的千军万马。 就像是这种情况,我们发现自己身陷在战场上,成千上万配备着高科技武器的敌人正向我们逼近。他们配备着21世纪的「我执」武器,朝着我们而来,而且他们背后还有几百位工兵。此时,我们一定得认知到,自己是这个战场上一名孤单的勇士。然而,我们具足了勇气,具足了力量;而同时,我们也具有勇士和人类的弱点。因此,当我们在战场上正要输掉这场战役时,当我们知道敌军在某个防御区比较强时,在这个当下就运用一点小小的智慧,那就是:“赶快跑!” 我们不应该成为「神风特攻队」般的愚蠢勇士。这不是一场自杀式的战役,而是以智慧来筹谋战略,就像是我们在电视上都曾看过空军飞行员在打空战一般。他们非常的机敏。他们会先逃脱,然后再回过头来射击,接着再逃跑。从古至今,战争史上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例子。 如果在此处所学习到的智慧是:“赶快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逃去哪里呢?为了要能够再战一回,我们逃回自己的禅修座垫,再次加强我们的技巧和智慧,磨利我们智慧的武器。我们已经在战役中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弱点开始进行评估,并且学习敌军的长处。敌军的力量,可能从「贪欲将军」这边而来,或者从高科技工兵的这边而来的呢?又或者来自于「瞋恨将军」或「无明将军」呢?所以,我们必须撤退并建构自己的防御工事之后,再回去打仗。勇士是绝对不会永远脱逃的。 接下来,「智慧」正在找寻适当的时机战胜敌军。这是勇士史诗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西藏的传统中,流传着勇士之王──岭国的格萨尔王的许多英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格萨尔王并不是每次都赢得战争的。然而,在战役中,他会等待适当的时机攻击,他会运用许多战略来征服敌人。同样的,我们的情绪拥有高科技的技俩,试图要将我们击倒。因此,我们不应该低估敌方。这里所说的敌人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烦恼和烦恼之王——自我。这个「自我」是谁呢?就是我们需要去征服的「巨大自我」,或者可能是「秃鹰」(译注二:「巨大自我」的英文是bold ego,而「秃鹰」的英文是bald eagle,两者的发音很接近,因此,仁波切在此开了个玩笑。)。不过,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的「巨大自我」。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主要在发展二种智慧。第一种智慧是认识敌人,第二种智慧是认识勇士。一开始的时候,勇士培养了认识自己的智慧,接着更进一步的,勇士培养自己的力量,并取得征服敌人所需要的武器。 在佛教的旅程中,小乘道的阶段里,我们有「作战」的想法。这名孤独的战士,他与自己心中投射出的敌人在作战,而且在寻求自身的解脱——从这些敌人与敌人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孤独的战士以谨慎的态度,施展出面对敌人的战略。 大乘之旅:将情绪视为朋友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在面对情绪时,我们不再将它们视为敌人;相反地,我们视它们为朋友。换句话说,勇士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敌人,此时勇士看到了敌人的价值。我们的敌人对我们很有帮助,由于他们的出现,我们才能够增强自己的力量。更确切地来说,没有敌人的勇士,就不能称为勇士。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敌人帮助勇士成为更伟大的勇士,成为胜利者。如果没有敌人的话,我们就不能称某个人为勇士。如果没有敌境的话,我们也没有什么可征服的。因此,此刻在这条道路上,勇士认为「友谊」是与敌人之间的一种必要关系。 我们可以把这个「友好」的关系比拟成一个农夫,对这个农夫来说,烦恼心的有害情绪,就像是人类的排泄物。这跟第一个阶段的情形相反,第一阶段的战士就好像是住在城市的居民,人类的排泄物对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实际上,他们想要愈快清除掉这些排泄物愈好,也想要离得愈远愈好。在第一个阶段,有害的情绪被当成不需要的东西,完全以排泄物的方式来处理。可是,对于农夫来说,人类的排泄物是「证悟」和「解脱」的作物得以生长的上好肥料。在这里,人类的排泄物被视为对我们「证悟种子」的发育是有用而且必需的。在第二个阶段,情绪被认为是非常正面的。 我们可以用两种角度来看待这个正面的特质。第一种方法,就是视情绪是增长我们智慧的外在助缘。举例来说,就像是勇士知道自己需要敌人,或是农夫知道自己需要肥料。另一种方法,就是了知这些情绪的真实本性。换句话说,这些情绪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认出心的真实本性。无论我们看到什么,不管是瞋恨、贪欲、愚痴、自我,或烦恼心的任何要素等等,我们的情绪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更深的含意。烦恼传达了一个更深的讯息,超越了仅只是贪、瞋、痴的情绪。 从这个观点来说,情绪就像是镜子,帮助我们照见自己的脸。然而,想要看到我们在镜中的反影,我们也需要光线,也就是我们的心识。可是,只有光线和镜子也是不够的。这里缺少了什么呢?为了要能够看,我们需要智慧眼或日巴(rigpa)。日巴就是「赤裸的觉性」,它是比较主要的部分。因此,情绪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本性。这些情绪不仅是贪、瞋、痴而已,它们有着更深的寓意。它们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脸。由于镜子、我们的心识之光,还有我们的智慧眼的帮助,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脸。我们不只是看到了自己的脸,我们还能够辨认出自己。 人类心识最棒的其中一项能力,就是能够辨认出自己。最近有一项由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报告,科学家对黑猩猩做了一项测试,看看牠们是否能够认出镜子里的自己。科学家在黑猩猩的面前摆了一面镜子,但是黑猩猩只是看着镜子,然后做了一些敲敲镜子等动作。大部份的动物并没有自我辨识的能力。不过,自我辨识跟「日巴」好像很相近,但是在此处二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这里的「自我辨识」指的只是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身影。 智慧和般若提供我们极大的力量,让我们能够看见自己、辨识自己。认知的能力在道上的第二阶段是很重要的,因为勇士因此能够知道敌人的需求、敌人所代表的意涵,也使得勇士能够了解自己。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了解能够让我们认出镜中自我的基本要素(因缘),有镜子、光线和眼睛。因此,我们知道智慧、觉性和显相是十分重要的。缺少这三者的话,我们不可能体会到这样的「辨识」。对我们来说,不带任何评断,不去分别显相与自我,仅只是单纯地经历烦恼和非烦恼的显相等等心的对境,是有必要的。在这样状态下,是一种本然的「看」,将能者(能感知的心识)与所者(所感知的外在对境)合为一体。这种「看」即是真正的辨识。 从某些观点来看,我们需要发展单只是让情绪生起的技巧,让情绪自个儿独处。我们的烦恼并非总是在干扰我们,反而是我们在干扰自己的烦恼。我们一方面埋怨情绪使我们无法禅修,使我们无法体验到这个或那个;另一方面,我们却玩味着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寻找某种快乐的感觉,在痛苦本质中的基本快感。换句话说,我们沈迷于痛苦。没有痛苦的时候,我们感觉不自在了。 当我们在禅修中体会到无二元的平静时,我们感到有点不正常、有点害怕。因此,我们赏玩着自己的情绪,看着它们的演出,再次的回到痛苦之中。我们玩味它们挑衅的美,我们玩味它们激情的攻击。因此,第二个阶段需要相当的正知正念,如此才能够发展出烦恼生起时,能够认出它来所需要的辨识力,此时,我们要运用觉性,才能避免去概念化我们的体验。 三乘之旅 在旅程的一开始阶段,我们需要看到自己与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当我们与敌人面对面,彼此的距离只有一英吋时,由于我们已经认识了敌人,也认识了自己,因此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战场上生起。我们启发了「什么时候该逃跑」的智慧。在军事用语中,我们会把这样的行动称为「策略性的撤退」,我们会称呼我们的自我是「总司令」。另外还有三位五星上将,分别是贪、瞋、痴,它们执行着总司令“巨大自我”的命令。这是我们的旅程中,第一阶段战场的情形,此阶段相应于小乘之道。 第二个阶段,我们认为敌人对于勇士的成长,以及勇士要赢得战场上的胜利是有益且必要的。将自我和情绪视为朋友的观点,是对应于大乘之道,在这个阶段我们了解,要在精神之道上有所进展的话,情绪是必要的。 佛教精神之旅的第三阶段,有许多将情绪转为道用的甚深法门。这是非常有争议性的一种说法,因为我们通常会在我们的烦恼之外,寻求另外的精神之旅。我们在这些情绪之外,在我们的自我之外,想要另寻一条精神之道。不过,在这个阶段,情绪既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朋友。情绪本身就是我们的道路。这个观点相应于精神之旅的金刚乘阶段。 金刚乘之旅:将情绪视为庄严 在第三个阶段,勇士在他的旅程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在这个阶段,勇士取得了「虚空广大境」的指挥权。作为一名勇士,你必须要有指挥整个虚空的自信,如此一来,虚空就是你的了。这不是敌人的虚空,敌人是在虚空的统御之下。在这个时候,勇士获得了足够的信心来统御虚空,而由于勇士统御了虚空,他与广大境就合为一体了。因此,当勇士移动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像是虚空在移动。我们好像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震动一般。 在勇士与虚空合为一体之中,在无限广大的虚空镜子之中,敌人的显相生起了。我们在镜中所看到的影像,其实装饰了这面镜子。如果没有这些装饰的话,这面镜子是很单调乏味的。显现为外在敌人的这些色相,就像是大海的波浪。波浪自大海中生起,也回归到大海中。此时,勇士不但统御了虚空,他也同时统御了地和水。勇士航进大海之中,以浪花为装饰。波浪的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挑战给勇士,而波浪也同时将它们的美丽贡献出来,成为勇士的悦意装饰。如果没有海浪的话,大海就显得单调,那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海洋。就像是这样,没有概念和情绪的心也是很枯燥呆滞的。因而,就像是海浪使得大海更加美丽,敌人的显相也富丽地庄严了勇士。 在这个阶段,勇士不将敌人视为「敌人」。他甚至不把敌人看做是朋友,而是将敌人看做是严饰。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敌人是你的一部份。你已经超越了「敌人」这个概念,而且敌人也成为你勇敢心的一部份。在此阶段,胜利是自然发生的。胜利遍满着所有的地方。胜利是这二者合一的:英勇的勇士出现时,同时以敌人为严饰。 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情况,但是培养这样的认知是我们旅程的一部份。当勇士抵达了旅程的某阶段时,情绪不再被视为外在的显相、标签化的想法,或是概念性的经验了。他们体验到的是伟大的合而为一。在此阶段,勇士经验到这些基本的情绪,皆在智慧的本质之中。当我们能够以不带概念、不将我们自己与瞋恨划分开来、不干扰瞋恨的方式去体验瞋恨时,那我们就会见到瞋恨中的智慧。我们会见到贪欲中的智慧,愚痴中的智慧,以及自我──「巨大自我」中的智慧。 这是我们面对情绪的第三种方式的一部份。在此阶段,情绪不会干扰我们。我们不用摒弃情绪,相反地,我们经验到情绪是超越概念的。这个经验不会仅限于我们的座上禅修。我们可以带入日常生活中,带入日常的情绪体验中。一旦我们认出情绪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时,我们只要去经验它,而不需要将自己与它区分开来。我们体验情绪,但不以概念去分别它。当我们努力用这种方式去体验我们的情绪时,我们将会见到能者与所者是合一的。我们将会见到与清晰的显相合一的广阔虚空,就像看到镜中的影像一样。 对我们的自我来说,勇士、虚空与敌人三者一体的观点,是非常可怕的消息;而同时,对我们的自我也是一个很棒的消息。终究来说,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发现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自我之中。真正行走在这条精神之旅的人,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我,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全都想成为较好的禅修者:“我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我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修行者,一个成功的修行者。”这就是「自我」的过程。 而同时,这也是「自我」的智慧。在这个我执之中,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自我」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它想要从自己之中解脱自己。「自我」在寻找「无我」的道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很奇怪?这是非常怪异的。可是,在这之中蕴含了智慧。我们在追寻的智慧还有比这个更伟大的吗?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所缺乏的部份。智慧已经出现了,但是我们对于这个智慧缺乏信心。「自我」觉得自己不怎么可靠,否则的话,它就不需要在「自我」之外,而外求其他的道路了。这个「不可靠的感觉」本身就是智慧。智慧从一开始就在那里了。 同样的智慧也出现在我们的情绪之中——在瞋恨、贪欲、嫉妒之中。智慧蕴含在这些情绪之内,并非在情绪之外。这和「自我」在找寻「无我」时一样,这是同样的智慧,同样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通常我们无法看到这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或认出这个智慧,因为我们试图从外面寻找智慧。然而,智慧就在我们情绪的本质之中。我们能体验到这智慧的唯一方法,就是透过我们的自信和信任。这条道路并没有要求我们信任外面的任何人。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智慧。我们只需要信任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情绪之中的智慧,另外还要信任自我,美丽的巨大自我,以及在这个自我之中的智慧。 当我们体验到这个合而为一时,我们就会经验到显相无限的清明,一种与虚空合而为一的清明,就像是从海洋生起的波浪,消融在同一个大海之中。当我们体验到超越概念的情绪时,这会是相同的状态。我们实际上所感知到的海浪──是可以让我们做出完美冲浪运动的海浪,是可以对它挑战的海浪,是可以淹没懦弱勇士的海浪。从我们精神之旅第三阶段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我们的见地。 后记:竹庆本乐仁波切「情绪的智慧」教法,1997年7月5、6日开示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Nova Scotia)布雷敦角岛(Cape Breton)的多杰丹玛林(Dorje Denma Ling)。由辛迪雪顿、阿弥妲古塔、卡罗芬明和汤姆士布鲁克编辑。 中译自菩提(Bodhi)杂志第四卷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