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见悲青增格西:菩提心 |
 
见悲青增格西: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严格的定义,但是可以大概理解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是菩提心。这里面一定要具备二个部份:一是为利有情的部份,类似大悲心等;一是愿成佛的部份。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因素是为利有情,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讲条件的时候会讲二个。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个欲求的心,二个欲求是很希望利益有情与很想成佛。 通常会说有国王式的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船夫式的菩提心,但是只有具备二个欲求的、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国王式的菩提心才是真的菩提心,其他二个都不是真的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是指类似地藏菩萨发的愿,要让众生都成佛后,自己才要成佛,如同牧童把牛、羊赶在前面,自己走在后面,而不是自己先成佛,再拉拔、救助众生。这种是情操很高的说法,但是想法上不对,因为众生都成佛了,他也就不需要成佛了,没有必要了。船夫式的菩提心是指如船夫与所载的乘客一起到对岸,所以自己要和众生一起到彼岸,同样,这种方式也没有必要。 我们现在有很多颠倒的作法,例如很强烈的认为“应累积资粮,学习经论以后再说,因为集资净罪很重要,这样一来才看得懂经教”,类似这样的想法很多。但是如前所说,“集资净罪”在此处的定义是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我们所做的那些都不是集资净罪。要怎么去集资净罪呢?就是要先读这些经教,看懂了,修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才称为集资净罪,总之,在没有产生菩提心之前,是没有办法集资净罪的。 另外,一般也会认为“佛教就是要利他,有些人躲到山里面自己修行是声闻的作法,是不对的,应该要以利益有情为主”,但是利生一定要成佛才有办法。所谓的利生,并不是看到穷苦的人请他吃顿饭这样,以《广论》来说,是要引导他人走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甚至只有引导他人走上中士道、上士道才能称为利生。利生是很难的一件事,如果自己走上这个道,就可以有一点点利生,但是也是十分稀少。我们通常把利生的范围看得太广,将帮助别人、说句好话让他人高兴等都视为是利生,如果这个是利生的话,当然利生就不难。但是利生的范围是在帮助他人走上解脱道、成佛道的话,利生就不容易,只有佛宝、僧宝才帮得上忙,佛宝是帮助走修行道,僧宝是陪伴走修行道,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得了。而佛宝与僧宝中,僧宝虽然可以帮得上忙,但是只能有微小的利益。 如密勒日巴尊者说:“没有得到见道位以上,就没有利益可言,所以就不要到处去讲经说法。”也就是尊者将师长的条件设定在“现证空性”。宗喀巴大师的标准低一点,认为能够了解、解释空性,至少字面上可以掌握得住,如此就可以为人师表,若非如此,就不能讲经说法;也有人认为加行道以上的行者才能讲法,加行道以下就没有利益。我们看宗喀巴大师的行谊也显露相同的情况:宗喀巴大师在尚未亲见文殊菩萨前,就已博通经教,但是文殊菩萨仍认为那没什么利益,要他先去闭关修行[注]。这就说利益有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利益的方式只有成佛,因为只有佛才可以大量、大力的利生,所以为了利生要成佛,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现在就可以利生,那就不需要成佛了。 -------------------------------------------- [注] 宗大师与喇嘛邬玛巴互为师徒,在宗大师尚未亲见文殊菩萨前,都是由喇嘛邬玛巴转述文殊菩萨的教授与指示,一次,文殊菩萨要宗大师放下讲经说法的事业,先去闭关,传话的喇嘛邬玛巴,因为他与宗大师都是善巧说法者,二人的弟子都很多,他认为宗大师讲经说法会带给教法利益,而且让宗大师去闭关修行,也会让他遭受其他人的责难,以为他故意让宗大师停下说法的事业。对此,文殊菩萨说:“对于教法与有情,怎么样才会有利益你是不知道的;对于责难,你就忍耐吧。他(宗大师)不去闭关修行,他的寿命将不长久,而且仅能有些相似(不真)的利益,还是去闭关才是。”于是,宗大师就依着指示前去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