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师法语格言:生活禅语(净慧长老) |
 
法师法语格言:生活禅语(净慧长老) 一月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二月 【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 三月 【满目青山是禅】 四月 【生命是无常的】 五月 【善意的微笑是禅】 六月 【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七月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八月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 九月 【开悟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十月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 十一月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十二月 【人的内心要和谐】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 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人总是在克服一个一个困难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这才是应有的精神。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队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 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 要以享受和欣赏的心态,满心欢喜地生活在当下。 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为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我们要从自心中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寻找净土。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保持一颗平常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脱生死的法门。 人生很被动,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生死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谁好谁不好,自己找烦恼。自己没烦恼,一切都好了。 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懂得尊重别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考验自己的定力。 所有的问题、矛盾的存在都是缘于我们主观世界的看法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烦恼。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自作自受。要消除这些苦厄,别人代替不了,还要自己来解决。 【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 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这样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 禅是一种生活艺术,是觉者的生活体验,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每天脸上有笑容,自然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安祥。 我们念佛、参禅,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荚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六尘缘影之法。 要调心,少欲知足是法宝,一切随缘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随缘,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气和。 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空”是不执著,是把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圆满无缺地理解清楚。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强制的。 慈悲是智慧的具体展现,它源于对一切生命互为依存这一事实的认识。慈悲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时甚至要舍己利人。 和谐是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生命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净化、向善向上做起。 世间一切事业的成就,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成就,人生一切宏伟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 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表达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一直走下去,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人人脸上有笑容,这个集体就非常祥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包容、彼此谅解、彼此尊重。在一个集体当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关重要。 我们怎么来感恩呢?就是要尽己所能来奉献自己的一切。 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从有限的生命迈向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觉醒的生命。 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我们要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因为人生在世,唯一能够积极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结缘。 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心,光凭理解,可能会落入邪见;没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会变成迷信,增长无明。 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念,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虽然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个成就看作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真实不虚”四字,既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 追求也好,抛弃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乐。 【满目青山是禅】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调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调伏得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 “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净土非遥,灵山不远,都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 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在世间什么是富,什么是贫呢?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源。 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只有把个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个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 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不求将来是否会有好的成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我们的心总在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这个语言的世界、符号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头上到处说。 一切的修行、证果、成佛度众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知恩报恩。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 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 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 所谓把握当下,就是要当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祸根,是生死的祸根、世间一切问题的祸根。 修德、积福,就是创造培育善因善缘。不间断地培植善因善缘,恶缘就停止了。善缘成熟了,恶因就会推迟现报。 佛法就是一座桥梁,一切众生通过它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般若彼岸。 所谓见道,就是要见因缘生灭当下的无生亦无灭。 在自我反省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那就能够确定自己生命行为的方向,或者说生命行为的取向。 【生命是无常的】 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 要普度众生,就要从爱护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苗、每一寸土地开始。 有感恩的思想,才会知道我们有社会责任。 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 修行最紧要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 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于一般的抉择力、判断力,是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我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 禅在生活中,净土也在生活中,八万四千法门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观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们才没有空过的时间。 学佛先从做人开始,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者。对于患者而言, 良医、妙药、看护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论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从医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宝是缺一不可的。 好事从心开始,坏事也是从心开始,转变我们的心念是转变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关键。 菩萨的境界,就是菩萨道与生活零距离、菩萨道与生活成为一体。 照体独立,不是把外在的环境改变为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而是要改变我们自心。 禅宗所说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裂的那个完整的心的原态。 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这样才是参禅人的本色。 感恩是要从对待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事身上,才是实实在在的。 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 众生都能够从我们这一念善心当中获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们个人的福德因缘才会由之而扩大。关键的一条,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 假使每一个人都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是神圣的,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爱护它们,那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日趋完善。 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他生命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分别完全是一种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问题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我们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就不得自在。 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信仰佛教是人类良心的保证。 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辉煌。起步的时候,往往会很艰难,但是只要制心一处,一切都可以创造,一切都可以改变。 能够管好自己的心灵,就能管好一切。 【善意的微笑是禅】 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这种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总想抄一点近路,总想舒舒服服就能够成功。哪有不经过辛苦,就能够到达光明的境界呢?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此岸是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 悟,是一种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这种境界,只有通过生命的大搏斗才能够拥有。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溶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佛是没有烦恼的人,佛是欢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无私奉献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体现出来了的人。 我们要想改变外在的事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真理是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众生,是不分冤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落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知恩、报恩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佛法、禅以直面人生的态度,要求我们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见性,在生死的流浪中了生脱死。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当中。学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 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要时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别人,而要有一种关爱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 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是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并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那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一切按照因缘果报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自由,也才能自在。 不管是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全人类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 经常有大愿力,我们就不会懈怠;有大慈悲,我们就不会烦恼。 生活禅应该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禅的智慧、禅的觉悟来净化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超越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庸俗化,使我们的生活不会违背真、善、美的原则,不会违背清净法、善法的原则。 生命需要平衡,需要和谐。对于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承认其对我们个人乃至人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要有一种主动的承担精神、奉献精神、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这种主动,就能够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清净的生活氛围、禅修氛围。 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辛勤劳作才是真正在培植福报。 因缘果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报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要解除生命当下的烦恼,就是要敢于承担,而不是躲避。 心净指我们每个人的心性,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净了,每个人的佛土清净了,那么国土就能清净了。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团结与和睦。 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 禅是一种受用、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惜缘是指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们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要晓得珍惜。 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体地表现为能力或者财富的不够;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时空的局限。 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缘;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 所谓的良心,就是将信仰和因果变成了一种现实的自觉和观照力。 所谓远方,并非指路程的长短、距离的远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则心地泰然。 时时刻刻能够安心,就是在道场中,就是在做佛事。 思维法义不仅仅是去找一些谈话的资料,而是要找到治疗自己烦恼疾病的药方。 一切应以和为贵,以包容为上。 佛法不是反对、摒弃一切追求,而是要让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实现。 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上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 生命的价值在于觉悟,在于奉献。 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 念佛不是数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自性。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圆满的,没有任何对立面。有对立面,就没有自在可言;有对立面,就在生死中。 良心即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之向善、向上。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碍。 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就是要在心生心灭之间,体会那不生不灭的佛性。 什么是生活禅?从物质到精神,就是生活禅;从迷失到觉悟,就是生活禅;从染污到净化,就是生活禅;从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禅。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棉花是磨不出刀子来的。人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修行首先要战胜自己心胸狭窄的关卡、畏首畏尾的关卡。战胜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别心、贪图安逸享受的心能够战胜得了,修行就一定会一往直前。 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挖掘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信心是学习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间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 做一个好人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万事都是缘,万事总是缘。把握机遇,随缘而住,随遇而安。 学佛要以修为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口说心行,心口如一。 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 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解脱,就是烦恼的止息。 随缘做事,随缘放下,不留恋。就是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能够随顺因缘而去,不留恋这个世间、不留恋任何东西,那才会没有遗憾地结束此生。 我执越重的人,烦恼就越重;烦恼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 五蕴是生活,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禅。 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修行要消除内心的障碍,克服内心的对立面。 人需要锻炼,需要有意识地找一点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困难。 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在果位上才能福慧庄严。 一切从大悲心出发,从菩提心出发,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 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 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 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 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生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地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狱都一样。 时时刻刻让你的心安住在当下,就能把心独立起来;心独立起来了,妄想就减少了。 在任何情况下,不分别、不攀缘、一念不生,六根就不会被六尘所染污。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导下度一切苦厄。 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关爱给予谅解,这样,人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无有分别,离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种种虚妄分别去掉,才能真正无挂无碍。 以烦恼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间法,以觉悟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间法。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开悟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 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 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修行,就是转化业力为愿力。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千千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回事。一切从对立的心态出发,就是生死,就是世间;若能心包太虚,烦恼即刻成菩提,世间也就是出世间。 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 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当生即灭。就要在这当生即灭的时候,抓住当下这一念,面对世间、面对烦恼、面对生死。 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 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则。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 菩萨的精神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一个“难”,一个“能”,难能可贵,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这种精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我们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驾驭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道理。 放下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对待命运唯一的积极态度。 修行是对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种优化与提升,你会变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献精神。 “执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所谓“五蕴皆空”不是等这五样分离了才空,而是当下就空。 不要在无明烦恼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当下觉悟、当下寂灭无明烦恼,就是菩提涅槃。 人生要解决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心念,如何来确定我们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选择对了,就是顺善法的,生命的发展就会沿着善业的轨道升华。 受用佛法要从随顺因缘开始。 佛法讲真空,一物也无;讲妙有,万行具足。这就是最实际的、活生生的辩证法。 人生的苦必须通过自己觉悟才能解决。主体觉醒了、觉悟了,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发菩萨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一个人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会兢兢业业地去做。 世间的觉悟始终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为目的,而佛法的觉悟则是强调在彻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础上来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众生包括人和动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恩惠,我们要感恩。 成佛作祖要靠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也无法恩赐。 修行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当下这一念,从当下这一念做起。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生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生成。 【人的内心要和谐】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 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人;第三,晓得感恩和奉献;第四,惜缘惜福。 优化自身素质靠智慧;和谐自他关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 禅在生活中,禅在当下。 修行,就是要让修行与生活保持零距离、没有距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禅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标就在当下。 修行不仅仅是打坐、念佛、诵经,一切善法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 所谓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彻底地实现了自我否定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无私无欲、悲智双运的精神。 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我们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会佛光普照。 我们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时刻要想着丢掉什么——丢掉无明、烦恼、贪嗔痴。我们无所求,最后会得到一切——得到我们本有的清净光明、自在安乐。 所谓众生者,众因缘和合而生。众生之间互为存在的前提,真正个体、独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互相仇视必然两败俱伤,互相友爱必然两全其美。 修行,要修、要行。修就是不断地改正自己,行就是要把正确的理念、法门付诸实践。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当,然后再讲其他的事。直下承当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赶快修!不像佛,赶快修! 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坏也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包容才有和谐,有和谐才有温暖,有温暖才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 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 一切严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有消极的影响。 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去回报社会,回报大众。 “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潇洒,禅是思想的空灵。 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 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 禅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脸。虽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脸也不等于就能解决生死问题。要解决生死问题,还是得从容面对。 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分享中广结善缘、和谐发展;在结缘中成就自他、共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