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若佛不见蕴等,如何说佛具十力时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见蕴等即成相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若佛不见蕴等,如何说佛具十力时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见蕴等即成相违。

  【第三0四则】

  问:若佛不见蕴等,如何说佛具十力时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见蕴等即成相违。於此问题与佛智显现之理有何断诤论义?

  答:兹依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解释如下:

  [入中论释说:[若身现证真实义,即说彼身为寂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若谓诸佛不见蕴等,则是谤佛尽所有智及尽所有义。以有与佛智不能知,成相违故。]]总上诤论主要四点:(一)彼说任何亦不见,即见空性;(二)说胜义谤乃超出一切智之境;(三)说於空性心与心所不转,如是则佛不见蕴等;(四)若佛不见蕴等,如何说佛具十力时为一切智。具一切智而不见蕴等,即成相违。若许佛为一切智,应许佛见蕴等,则非任何亦不见。彼谓:汝许由究竟理智量而获得之义,称为胜义谛相。由世俗名言量而安立之义,称为世俗谛相。是即如所有智(即究竟理智胜义谛),证得空性,则应於空性有所见。有所见,则与入中论释任何亦不见之义相违。尽所有智(世俗谛相),若佛不见蕴等,则有与佛智不能知相违。关於如所有智三点,已如前所释。应说佛见空性,非任何亦不见而见空性。关於尽所有智一点,应说佛见蕴等,以尽所有之一切法,若有,则佛应知。若佛智有未知,则尽所有之一切法应成非有。[以故於尽所有智中,须有尽所有事显现。於无相中而知,非此宗之规(若谓由无相中而知,非本宗之规)。须显现其相也。]此明应成自宗之规。显现有二:一、知之显现;二、义(事)之显现。既有尽所有事显现,则尽所有智当有所知。其他宗派,则有许无相而知者。依自宗说,有境中若无境相显现,则不能知。无相之知,他宗如说一切有部,即如是。彼谓心缘瓶时,心中并无瓶相显现。意谓心缘瓶时,直取前境,如日舒光,亲照处境,不须瓶相反映於自心中。彼说如依应成见,尽所有智须一切尽所有法之相显现方如,则一切智与一切相,成为对立之二相。(过去藏德,於佛智见佛智时,须不须佛智之相显现问题,有说须,有说不须。又於佛智见佛智时,穷竟见其为一,抑见其为异?及佛智见佛智时,是否境与百境对立。对立则成异,不对立则成一。均未能决定。)因彼等不知佛智见佛智时,若说由沉没二现(境与有境)之门而见,则成为见胜义谛矣。故说佛智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佛智者,其二现,乃谓世俗之二现,非谓境与有境之二现也。说二现依世俗显现而说者,因世俗显现,虽非实有显现,然是实有显现种类。如所有智,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胜义谛(见如所有性,即空性)。尽所有智,由具二现之门而见尽所有法(尽所有法谓世俗谛)。佛之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其体是一,而立名为二。犹之一人作二事,而得二名然(如官吏之兼差是)。

  设问:此之二智,究为有二现与无二现?若佛如所有智无二现,则应无世俗显现,即不见一切世俗。答:当说佛通达胜义时,彼时二现不起,通达世俗时,彼时二现现起。又此处所谓时者,非谓先后,乃谓一智体具两方面之作用。以佛一刹那双缘二谛故。[显现之尽所有境,有未被无明习气所染,现佛之相好等。及染无明习气所现之未清净情器等之二类。此中初者,於正觉无遮除之义。次者於彼地中,以颠倒因,是遮除者。]佛之相好,非由惑业所感,佛之三十二相,每相皆是佛之自性体,以佛已离无明习气故。文殊真实名经说:[佛一一支分皆是佛,佛之一一毛发,皆能见一切法。]

  有问:佛著之衣,是否即佛?此则未免过於穿凿。其说器世间染无明习气者,谓器世间乃由染无明习气有情业力之所显现,如地狱境界,乃地狱有情业力所感而来。有说地狱有情,由无明习气损害其识,令其刊登妄见地狱境界。如此说,即坏缘起。当说由无明习气发起而造恶业,由此恶业而成地狱境界方合。

  或问:尽所有之显现,既有此相好,又有未净情器二者。如是则佛智之前、红铁炽然烊铜铁汁,诸於佛不应显现者,亦显现耶?若此皆显现,如何说佛唯见无量清净?又烊铜铁汁,乃有情业力所感之果,佛既未造此业,如何显现此境?藏中三大寺终年辩论不辍者,欲以理智磨炼,令得解决,不许少许疑惑存留胸中。说佛唯见清净者,谓佛以能受用之报身,於所受用之刹土,唯见无边清净。佛之显现地狱境界,乃见众生造业如是显现而显现。与众生之身受,侵害痛苦者不同。以佛不成为具苦者故。佛之显现地狱境界,虽非清净之显现,然无未清净之执著。佛显现未清净刹土时,亦不能说其见为清净。以佛智无惑,净则见净,不净则见不净故。至颠倒因,乃未净情器世间,由惑业因之所成。

  以上明如所有智之诤论,此明尽所有智之诤论。

  [显现之理者,若佛之相好,於未离无明之有情前,显现实非自相而现彼(自相)者。彼境之生因,非由离无明习气之力而求来。彼有境是由无明习气染污之力,增上而显现。]此谓非自相成就之相好,而凡夫见为自相成就之相好。[非由他有情(离染污无明之佛)如是显现,而彼心(凡夫)如是显现(谓凡夫心中显现有自性),乃由其自己方面如是显现故。]此谓非由佛显现有自性,而凡夫如彼显现有自性,乃由由其自力之显现也。[於未断无明者,见色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於诸佛之尽所有智,亦如是现。此则由於具无明染污之有情如是现故,於佛始现。若不观待他如是显现,诸佛自身必不如是显现。]佛之尽所有智,如有自相成就显现之现见,则是佛智成有惑。若佛智无自相成就显现之现见,则自相成就之显现应无。此若有,则佛应见。此乃尽所有智中诤论之要点。依应成派说,佛之尽所有智不显现自相成就。

  或问:如是自相成就之显现,究有与否?答:有。吾人皆有实有显现故。佛见吾人实有显现之义,以佛智本无自相成就之显现,然於凡夫之自相成就之显现,佛亦现见。以佛之无惑智,亦见吾人之有惑显现,而见其为颠倒。佛智於自相成就显现之现见有,而於自相成就之显现则无。由凡夫知前有自相成就之显现,故佛方有自相成就之现见,佛本无贪嗔显现,然因众生有贪嗔显现之现见,故佛有贪嗔显现之现见。[诸佛了知色声等实无自性,现有自性,是因具无明者如是显现而知。非不待他有情如是显现,佛智亦如显现。]一切有情之一切显现,佛亦显现,然有情之颠倒显现,於佛无害。[故佛虽如是显现,亦无错乱之失,以佛须通达一切所知故。而非佛智有染污如是显也。以是当知,佛之尽所有智本身,见一切法皆虚妄如幻,无我无性,不见实有。然於具无明者所现之一分,佛智亦能见之。以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此谓吾人显现实有之情形,亦显现於佛智中。如人面有污秽,镜中亦现污秽之面,然非镜上有污秽也。(以上明佛之尽所有智如何见尽所有法之理如是)

  [六十正理论说:[善巧法性者(谓佛),见诸法无常,欺诳无义,与空无我,名为见寂灭。]其释论亦说:[由所作究竟,故见如是。]]善巧法性,指佛。欺诳无义,犹言毫无趣味。释论之意,谓於诸事物之应断分已断,故见寂相。如是[二谛论说:[遍计性远离,唯如是显现,一切依缘生,一切智现见。]此说尽所有智,明见一切法也。]上谓由观察而离实有体性之尽所有法,亦由名言量唯名安立为世俗谛,而不安立为胜义谛。以尽所有智,由名言如是显现,唯有此性。又解谓由观察自性不成之理,尽所有法於佛智前如是显现,彼即唯有此性。尽所有智明见一切法句,乃宗喀巴大师总释前引之六十正理论,及彼论释,及二谛论之辞。明佛不起於定,而作诸业。补处菩萨,亦不起於定,而即成佛,作诸功德。故知自住於如所有等持中、而开演尽所有之一切法,此唯佛为能。如燃灯佛,左手入定,右手说法印,即表此法。狮子吼三昧王佛亦然。[又说:[若时都不见,能所知自体,彼不生诸相,坚住故无起。]此说佛住寂灭二相之三摩地定中,永不起定。若未如实了解彼二说之理趣,则说仅能许一理,若俱许则成相违。然实不想违,以见如所有性智,与见尽所有性智,体虽是一,由观待各别二境而成理智与名言智,无少相违故。]又说者,仍指二谛论。若时之时字,谓佛安住如所有之等持定时,能所知,即境与有境。云彼不生者,谓二现之自性沉没。云如实了知二种理趣者,谓前引二谛论之前颂,是说尽所有智现见尽所有法,后颂是说安住二现沉没之三摩地不起。如於此二种教理不能如实了知,则谓既许二现沉没,如何能见一切法,必须起定,方能见彼相。因彼不知二智体是一,因立名回遮为异也。如所有智观待於如所有境,称为理智,或究境智,或胜义智。尽所有智,观待於尽所有境称尽所有智,或说为世俗智。同是一切智,观待於空性境,则称为抉择究竟智。观待於世俗境,则称为世俗智。佛一时双见二谛,不成相违。[此於因位见时,要能善知,於一法上,理智与名言量所得不同,而无少相违。]因位,谓基本境。抉择此境,如何合於世俗谛,如何合於胜义谛。果依行中之方便与智慧二道而成。而行又依基本境上抉择二谛而成。在因位基本境上,不能仅抉择空性,如前已说。至於抉择具如何体相,始为世俗谛?具如何体相,始为胜义谛?及心中如何显现,始为世俗谛相显现?心中如何显现,始为胜义谛相显现?又心中如何显现执实之相,是应断分?又於一瓶上如何具足二谛体相之理?又说瓶之实有自性空,乃抉择究竟理智所获得之胜义谛相;瓶之名言有,乃世俗名言量所获得之世俗谛相。同於一瓶上而不相违。实有成就空,与名言有,二者不违,二者双具。若缺其一,则二谛中,必有一谛不能安立。关於此,均须善了知也。[果位二智缘境,犹不止此。若能善知於彼境二量成何量,则亦能知境虽不定,二种有境,仍各别不同。]二量,谓世俗名言量,及抉择究竟理智量。如所有智见如所有境。若抉择究竟理智量,於彼境有所不知,则不足称如所有智见如所有境。尽所有智见尽所有境亦然。若世俗名言量,於彼境中不往,则亦不足称为尽所有智见尽所有法。又如所有智,亦非仅见如所有境,而不见尽所有法。尽所有智亦然。以此二智皆是一切种智故。然境虽不定,而有境则似各别决定。虽无明文,然含有此意。如於一畜,不能同时既谓为马,又谓为鹿故。

  或问:佛之一切种智,究说之为如所有智耶,抑说之为尽所有智耶?任说为一,皆有顾此失彼之过。若谓二智皆是,则二智之根本应相顺同,则与此论中宗喀巴大师说二有境根本不顺,又当如何解释?答:如所有智观待於如所有法(胜义),方为如所有智,而非尽所有智。尽所有智观待於尽所有境(世俗),方为尽所有智,而非如所有智。二智皆观待其境而显现,故根本不同。[二谛体相之细分,亦由此应知。]此宗谓知此理,方能知二谛体相之详细,否则仅识梗概而已。安立二谛体相,有粗有细,如前所说抉择究竟理智量所获得之义,为胜义谛。名言量所获得之义,为世俗谛。又如前引入中论说,於一切法随见真境即真谛,见妄即俗谛。此皆二谛粗相。其细者,如说瓶柱非抉择究竟理智所获得之义是。然则,瓶柱非如所有智之所见耶?曰:否。随於一法,其见自己之量,须观待於自己。若由抉择究竟理智量去,则自己亦即胜义谤。其自己见自己,若由世俗名言量去,则自己即成世俗谛。

 
 
 
前五篇文章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胜义谛差别应如何了知?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藏中人士以为许胜义谛现空双聚,为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无遮]、[非遮]之义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应如何理解二谛数数决定?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善达二谛,有何重要?

 

后五篇文章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既引经成立胜义谛,若说此师(月称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於此对於达空重要性,吾等应如何思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释难中,关於一切心、心所行悉皆断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释难中,关于胜义谛非一切种智所行

广论学习问答360则: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中,关于胜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