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二)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

  人在骤然听到西方净土的景象时,大多不怎么相信。这不足为怪,人局限在眼前所见的境界,就认为眼前没见到的世界也是如此而已。

  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间之上,还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有阿罗汉所住的方便有余土、菩萨所住的实报无障碍土、诸佛所住的常寂光土。在十方虚空界里有无量的诸佛净土,在诸净土中,又有阿弥陀佛建立的总集二百一十亿佛国功德庄严的极乐世界。现前人间的根身、器界、受用,只是娑婆秽土的境界,是此方人类以自身的烦恼、业力所感的。而以弥陀悲愿与行者净业和合而感的净土,则根本不是凡人智力所能想见。

  【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

  比如住在贫民窟粪土里的人,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整洁?只能吃到一碗粗劣草菜的人,哪里知道有摆满一丈的山珍海味?只在旧箱里存放少许积蓄的人,哪里知道有金山银山堆满库仓。

  所以,处在娑婆浊世,就不信有清净庄严的佛国。因此,生长于胞胎,就不知有莲花化生;寿不过百年,就不知有恒河沙数寿命;衣食靠劳作获得,就不知有自然衣食;快乐常杂有忧恼,就不知有无苦纯一之乐。

  【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

  所以,佛说的事不能以自前没见到就不相信。

  一般人以眼见为实,凡是没有见到,就判定为不存在。其实,没见到不一定不存在。比如,生盲没见过万物的色、形,而具眼者看到存在。常人肉眼没看到太空深处的天体和微观粒子,但不能否认有天体和粒子存在。凡夫见识极为狭窄,眼耳等感官不能作为判断事物有无的标准,所以不能以它断定净土是否存在。

  【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

  况且,佛制定弟子守持不妄语戒,自己必不会说妄语欺骗世人。不然,佛就是说大妄语,怎么能几千年被无数圣贤尊为大觉世尊呢?佛是法界大导师,佛语必定句句真实。

  以下讲述佛不说妄语的三条理由:(一)佛已经断除妄语之因;(二)如果佛语有欺骗性,记载佛语的经书早就应被天打雷劈;(三)古今有许多修持净土得感应的事实。

  【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

  理由一:世人说妄语,不是为了求利,就是为了避害,只有这两种动机。比如,生意场上为求得利益会吹嘘自己的商品;遇到生命危险时,会说妄语来避免遇害。但佛在世间名利上无所贪求,会谋求什么利益呢?佛视死生如同刀砍虚空,佛要避开什么损害呢?佛无利可求、无害可避,所以,没有必要说妄语。

  【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理由二:世间中等以上的人,都不肯说妄语来失坏做人的律仪,何况至高无上的佛陀?所以佛的语言是可信的,不必要怀疑。所以先贤说,如果佛的语言都不可信,还有谁的话可信?

  【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

  以前有人把忠臣诬蔑为奸党,然后把诬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天雷击碎了此碑。现在以黄金等珍宝,绘上彩色,镌刻装绘,作为轮藏,存放佛的言教,以香花供养,以神龙庄严。假如佛的语言虚诳不实,那它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诬为奸党的石碑,怎么能历千百年而不遭天打雷劈呢?就因为佛语句句真实。像这样,佛语谛实而不信,还等谁来告诉你,才相信呢?所以佛说的净土再没有可怀疑的。

  【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理由三:何况从古至今,修持净土的人得到的感应非常的多,尤其不能不信。部分感应事迹,记在本书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

  有些儒家的人以释迦佛的教徒无戒行,就轻视释迦佛的教法,因此不信佛所说的净土。这不合理。怎么能以道士不肖就轻视老子,士人不肖就轻视孔子呢?智者尚不会因人而废弃他的言说,何况因徒众的行为而轻视其导师的教法?

  部分佛教徒不守戒行,不等于佛和佛的教法有问题。佛教徒的过错,是由他自身的坏习气造成的,不能归咎于佛的教法。好比病人不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导致病情恶化,这不能归咎于医生和药物,完全是病人自己的过错。不然,以同等道理可以说,道士不肖故,老子的话不可信;士人不肖故,孔子的话不可信。智者们知道人和人的言说要分开看待,人不对,不等于他的话不对;徒众和导师也要分开看待,徒众有过错,不证明导师有过错。

  【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

  释迦佛的教法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佛因地初发心、中间修行、直至最终成佛,都是为利益众生,所以佛成道后所说的教法,都是利益众生的教法。众生所求的利益有暂时人天善趣和究竟解脱、成佛两种。因此,佛说的正法就包括能成就人天利益的世间正法和能成就解脱、成佛的出世间正法)。其中,世间正法这部分与儒教相同的地方数不胜数。姑且举大的方面来说明。释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劝勉世人,无非是戒人造恶、劝人行善,而儒教又何尝不是戒恶、劝善呢?

  【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YIN,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

  以目前容易体会的来说,佛把众生所造的业归纳为身、口、意十种业道。其中,杀盗YIN是应戒除的三种身恶。而孔子说:胜伏残忍、去除杀心。诗人也说:文王的仁慈泽被到鸟兽昆虫(把仁心拓展到爱护鸟兽昆虫等生命),这不是教人戒除杀生吗?

  【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YIN哉?】

  戒盗当然不用说。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善德,如同喜好美色。”诗人也讽刺人不好善德而好美色,这不是教人戒除邪YIN吗?

  【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

  佛把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定为应戒除的四种口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若说话无信,不知道他如何来立身处世。)”不是教人戒除妄语吗?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善于伪饰的人,少有仁心。)”不是教人戒除绮语吗?《书经》中,舜帝对大禹说:“你不要当面听从,背后又有怨言。”不是教人戒除两舌吗?恶口是指口中发出恶怒之声,还不至于说肮脏话,而荀子说:伤人的语言比利矛刺人还深。这未尝不是要人戒除恶怒之语呀!

  【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

  佛又以贪嗔痴作为应当戒除的三种意恶。孔子说:“见得思义。”这是教人戒除贪心。一般人见有利可图,就妄图得到。孔子说:“你想得到时,要想一想,自己该不该得到。”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就是不记恨别人以往的过恶,这是戒除嗔心。又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意即人有困惑而不求学,就是下等人,无法脱出蒙昧,这是教人断除痴心。

  【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

  这样看来,儒佛二家在世间法方面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

  为什么说儒佛二家在世间法上一致呢?因为圣人立教的存心无非使众生得利益,而且他也清楚什么才是得世间安乐的正道。没有利他的存心和观见世间正道的智慧,是不可能称为圣人的。

  众生的利益分为现前、究竟两种,成办现前人天利益的正道就是五戒十善。世间缘起的规律是决定的,人天安乐只有从断恶行善的正道中得来。儒佛两家所教授的世间法都是正道,只不过佛家说得更广、更明确,全盘托出了三世因果。儒家没有说三世因果,儒家的重点是告诉人现世应如何守持身口意的行为。如果孔子的学说不符合正道,那他说的道决不可能使人得安乐,也就没有理由被千秋万世尊奉为圣人。所以,儒佛所传授的世间法,原则上是一致的,宣讲时则有广狭、隐显的差别。

  【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儒释两家的不同是设立教化的重点不同。儒家只局限于世间法方面,而佛家除了世间法,更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所以只说现前一世怎么做合格的人,其它都归之于天,并没有解释轮回如何流转以及还灭的缘起规律。而佛家除了世间法,还有开示超出世间的教法。学习这部分佛法,才了解多生累世的因果,见到众生业缘的本末。这就是两家设立教化重点上的差别。(目前显现的生死现象,叫做“末”;其根源是宿世的惑业,叫做“本”。如果不了知贯穿三世的因果律,而只看枝末表相,就无法认识轮回和涅槃。)

  【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

  要了解佛家的优胜之处,必须看《楞严》、《楞伽》、《圆觉》、《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通晓《金刚经》的义理。如果还没有能通晓其意,就以自己肤浅之见否弃佛的教法,那就成了孔子所说的“不知而作之者”[1],这种无知评判的恶习,不可不戒除啊!

  【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如果能潜心研读佛典,就知道释迦的言教是可信的。佛语既然可信,佛所说的净土怎么能不信呢?所谓的出世间法,净土尤其是关键,不可不努力地学修。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

  世间有专门参禅的人说:唯独心是净土,哪里更有净土?本性为弥陀,不必再见弥陀。这些话说得似是而非。为什么?因为西方净土有理有迹(“理”即内之理体;“迹”为显现的事相)。说到理,当然能清净自心,一切都随着清净,的确心外无土,净土唯心。说到迹或说到显现的事相,则真实有具足功德的极乐世界。如果这没有事实,那佛在诸多经典中反复叮咛演说,不就成了满口妄语了吗?

  意思是说,如果极乐世界子虚乌有,那经上说极乐在十万亿刹土之外,国中宝池德水,行树罗网,德风华雨,法音宣流,上善聚会,遍供诸佛等等,都成了只是编故事骗人。但佛有什么必要一再地编故事骗人呢?所以,佛说的极乐世界是极真实的存在。

  【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

  当然,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但也不可能猝然得此境界。比如,质地优良的木材可雕成佛像,而极尽庄严,但须加功雕刻,才能雕成,不能马上指着木材就说:它已经具足佛像的一切华丽。所谓唯心是净土,再无其他净土;本性是阿弥,不必再见阿弥的说法,完全是错的。

  【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

  又有人相信有净土,但他拘泥在“唯心”的说法上,就说西方不必生。认为参禅悟得本性,超佛越祖,阿弥不必见,都是有失误。

  【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为什么?这些话虽然说得高,恐怕一时不容易达到。如果说我的心就是净土,不必生西方,那可以问:西方净土中无贪无恋、无嗔无痴,我的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吗?西方净土中想衣得衣,想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我想衣得不到衣,寒冷就逼恼自心;想食得不到食,饥饿就逼恼自心;想静得不到静,喧闹就逼恼自心;想去面不能去,系累就恼乱自心。可见,唯心净土确实是不容易达到的。

  虽然理上说,任何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但现在自心能现出功德庄严的净土吗?能现出和极乐世界同样的境界吗?能得到与净土一样的受用吗?对业力深重的凡夫来说,这是极不易达到的。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

  愚人执著自性是弥陀,不必再见弥陀。当然,弥陀是自性中显现的,但凡夫哪里显发了与弥陀一样的恒沙功德?世间以山为高,以海为广,但山、海与佛的福德相比,如一粒微尘比太虚。佛的神力能提起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如反掌。佛普观无尽世界,如在眼前。而自己的福德力,尚不能自保,常恐宿业深重,堕于地狱,何况把地狱变作莲花?连隔壁发生的事都不知道,何况能见无尽的世界?所以,“自性弥陀”的境界,确实是不易达到的。

  【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

  这样看来,我的心虽可现净土,但不能猝然现净土;我的性虽可作弥陀,但不能猝然作弥陀。怎么能忽视净土而不修,怎么能舍弃阿弥而不想见呢?

  【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

  所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得道就非常容易,因为在净土,不论依报——水、鸟、花、树,正报——佛、菩萨,凡是见到、闻到、触到,都能增长道念,增长智慧、辩才、三昧,所以容易得道。

  如果只住在恶浊的娑婆,想凭自力参禅,悟明本性、超佛越祖,有很大难度。何况修净土不妨碍参禅,为何参禅人鄙视净土而不修?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无量寿经》上说,十方有无量菩萨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连成就高深的诸大菩萨都志愿求生西方,我是何等人呢?竟然不愿求生西方,自己的修行果真超过大菩萨吗?

  这么说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高而不切实。如果修持没有实证到这一地步,就会耽误很多人!不如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能生净土,直出轮回。其结果与只爱空谈而没得到实际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

  --------------------------------------------------------------------------------

  [1] 自己不了解所评判的事物,而妄下断言,叫做“不知而作之”。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三)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四)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五)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六)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七)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龙舒净土文讲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之自他相换的修法(二)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之自他相换的修法(一)

益西彭措堪布:般舟赞讲记(八)

益西彭措堪布:般舟赞讲记(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